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3: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工作的展开,当前,我国高校在管理学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一定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学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较为注重传播理论知识,对于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则很少考虑。特别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从前向后精讲给学生,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学上,而对于学生能否跟上自己的节奏、是否掌握了自己讲授的东西全然不顾。这导致理论知识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2.教材陈旧

当前,我国广大高校的管理学教材存在理论概念陈旧、实际案例缺乏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的问题,这些教材的所述内容多为国外管理经验之谈,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理论教学教材,在现实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死记硬背,不符合管理学“学以致用”育人的初衷。

二、探析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中,管理学教师要除了讲授教学内容外,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让学生讨论和提问等各种方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以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

1.模拟管理角色教学法

在教学中,高校管理学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案例进行角色设定,而后随机或者按照其他方式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在案例模拟中体会比较真实的管理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案例模拟和角色分配,能让广大青年学生从所模拟角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让他们真正学会应对和面对管理现实,充分发挥自身的决策和自主分析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中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讨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查阅资料、自主思考等理解和掌握讲授知识内容,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

3.举例分析教学法

举例分析教学法又被称为分析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案例进行认真分析,还需要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给学生分享现实生活的“管理学”经验。班级管理、校园管理甚至是家庭管理等各种生活、工作场所无不有管理的存在,这类贴近师生生活的管理内容知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更易于被理解和认可。因此,管理学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实践,将自身的所闻所见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管理学知识的熏陶和渗透。

4.阅读式教学法

阅读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多阅读教材,通过接触教材实现预习和复习,为课程的正式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嘴、动脑和动眼积极性,使之在阅读中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强化心理认知和思维方式,进而实现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提升。

三、管理学教学需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经过长期的理论知识沉淀,管理学已发展为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管理学课程中的知识只是管理学理论的很小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管理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理论内涵进行持续的探索,以便真正汲取其中的养分,实现育人目标。

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理论知识的过度注重,往往会造成实践机会的相对缺乏,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给实践应有的关注。

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持续进行教学方法探索,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尝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系统、准确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

[2]张丽丽.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1).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实验;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如何利用信息和平台来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管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1管理实验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来自于管理实践,而管理者必须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研究、传播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1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19世纪末期一20世纪40年代)

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积极性等。人们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探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分析如何设计合理的工序,梅奥的霍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

1.1.2管理实验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一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1]。

1.1.3管理实验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人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也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在管理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在研究领域和企业不断提出和实践,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1]。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受到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也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1.2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强调学生实践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据高等教育司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点增至2866个,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2]。通过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排名前几名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调研,发现这些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挖掘等。

我校是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数不多的民族类院校,同样存在如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对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

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移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能。

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三轻”上面.

2.1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宽口径、适应性较强的管理通才。目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薄弱,对工作实践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难以尽快胜任工作,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即使有部分实习实践环节,但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验环节的系统设计和科学的考核标准,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习起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2.2重硬件,轻软件

许多工商管理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曾先后投入了3—4百万元进行工商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但还有部分院校工商管理类实验建设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技术限制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功能单一。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了近百万元,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并有其他教学设备70余台,也购买了人力资源测评、统计学教学模拟、ERP、物流管理等软件,但主要是硬件设施。目前可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10余门,但还存在很多软件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内容过时,实验手段不适应现代金融、证券、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要求;二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支撑,一方面资金不够,另一面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有些软件是免费下载版本,有些软件是因为学科交叉,重复购买的等;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包括实验室老师的引进和培养、授课老师实验课程方面的培训、与软件提供商提供的培训合作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措施。

2.3重局部,轻全局

培养管理通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上,除了在各个专业课程上弄清弄懂外,要投入相当精力在各专业、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上[4]。例如在会计电算业务中,还要关注其在资金流的层面上与财务管理、与物流、甚至与信息流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只弄懂会计的电算化问题。目前,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各专业实验之间衔接不好,整个实验体系中各专业实验之间互不联系,人为地割裂了各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业已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有的相互重复,有的则相互脱节,有的还存在知识上的空白点,造成了知识结构上的错位,不但达不到实验所要求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忽视课程本身的要点,也不能提起学生实验的兴趣。这种重局部、轻全局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课程分属于不同业务系,实验教学大纲和备课均是教师单独完成而造成的,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3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问题探讨

3.1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系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3.1.1教学环境

建立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平台,以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拟系统为核心,以核心实验和扩展实验为层次结构,辅以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和不断更新的实验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实验软件的引入,实验教学规章制度的设立和执行,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加强。

3.1.2教学环节

借用实验平台,要设计好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环节,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同时,要加强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文档方面的建设。

3.1.3实验考核

各实验教学环节应该设立相应实验课程考核标准,为避免学生互相替作、抄袭的现象出现,应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考核依据是其实验过程、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高效,而不应该单纯考核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一个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3层次结构教学结构。根据管理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和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抓好基础实验,再以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辅以相应的扩展实验。就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而言,先完成如统计学、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基础实验课程,再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加强重点试验,如工商管理可以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做为重点核心实验。在抓好重点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重点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

3.3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验环节的策略与方法,如在理论教学时,上机实验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部分,要基础扎实、运用熟练,掌握其规律,这时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实践为主;在课程设计部分,可采取教师辅导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定题、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和工具,规定一段时间提交成果;在课程论文部分,以整个专业课程的范围内实行自主设计为主,老师定期答疑;在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部分,结合所有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的知识,实行综合性的自主设计为主的形式。老师可以间断陛进行检查和答疑。在各实验教学环节中,为了起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可以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和实现举例等放在实验室网络上,供学生提前预习。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理论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使我们更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何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来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解决。本文从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教学存在不足对民族类院校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作了经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80(3):9-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Z].

[3]王云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20—121.

[4]彭峥,任鹏.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87(1):46—47.

[5]王雪岭,包中文.工商管理类实验室如何加大开放与整合力度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34—135.

篇3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健身气功以及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性。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论述了目前健身气功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为健身气功推动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校 体育文化

健身气功简便易学,对场地器材没有特殊要求,便于普及。它的健身效果明显,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生接触健身气功后就会对健身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项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适合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就目前健身气功的特点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将丰富和发展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推广的理论。

一、健身气功的特点

传统的健身项目(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之下,传统健身气功虽然不是体育赛事项目,但它有着独特性,且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首先,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是养生。如“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易筋经”有变通、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即通过拔骨运动达到伸筋的目的。从现代运动学的视角来看,易筋经就是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等来提高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的韧性和力量。而“八段锦”也是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调息等方式来保健强身的方法[1]。总之,养身健体是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在当今追逐功利的时代,健身气功不争胜负、非功利性的特点比竞技体育更适合使高校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得到沉淀。

其次,健身气功的可参与性比较广泛。健身气功动作舒缓,几乎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人,身体状况一般的人即可参与,这与竞技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八段锦”和“易筋经”的动作难度、强度适合于大多数人。“六字诀”更是以吐纳、调息为主,它对人的体能、身体机能几乎没有要求[2]。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3]。体育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亚文化。由于体育具备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性特征、创造性特征、适应性特征、限制约束特征等。还具备了文化的沟通功能、预测功能、判断标准功能、激励功能、生存功能等。同时,体育还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由此可见,体育被文化所涵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实践,谋求身心发展的一种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之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及其生存环境。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价值文化形态五种基本形态[4]。

健身气功走向世界不但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这会对传播普通高校体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健身气功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它对人的身心的有益之处已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健身气功的传播使得我国这一悠久的健身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丰富高校体育文化,且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健身气功传递着一种富有哲理的运动养生理念。健身气功不但以和缓、舒展的动作体系在所有运动中独树一帜,尤为重要的是,健身气功有着深厚的哲理基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的形体是生命的载体,气是生命的源泉,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生命。健身气功所倡导的形、气、神相辅相成的理念包含了中国哲学的生命观念和中医理论对人体的合理认识,如在高校中传播,显然会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再次,健身气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完善是健康的基础,健身气功无疑体现了儒家的观念,它强调通过修养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总的说来,健身气功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内涵也已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概念,这些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人生体悟和养生哲理既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展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最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有较高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念己形成,并且有较强的自身锻炼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锻炼习惯。因此高校的健身气功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高层次,引领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与骨干。而且由于高校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学习与工作时间较为固定,健身气功活动较容易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健身气功在高校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便于各种休闲、时尚、娱乐的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

三、结语

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养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已经证明了健身气功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改善均有着显著的益处。练习健身气功能够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让人心无杂念、彻底放松、缓解大脑的疲劳、促进人的身心平衡。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设置不同的健身气功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优势,充分调动各学校人力资源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7(11):1504-1506.

[2] 魏胜敏.导引养生功六字诀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25-28.

篇4

关键词:理想课堂;教学风格;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按着教案模式化地教,学生是机械地学、记忆性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接受结论、公式,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更不用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心情愉悦的舞台,是照亮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训练的是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

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从教师发展论的角度来看,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无疑是其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其教学个性化长期追求的结果,因而也是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21世纪的教师,当我们面对明天的挑战,发展就成为我们生存的第一需要。如何在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践以及知识和能力等诸多方面,全面地规划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正因为如此,有关教学风格的探索,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一、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

1.注重教的科学管理

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本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小学校应做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中进行的,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的“长流水”。二是用教育科学理论武装教师,强化科研意识,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才能更敏锐、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解决教育面临的焦点和难点。三是开展教学经验总结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总结是提高的途径,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勇于接受和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对于新思想难免有些跟不上和不能理解。但是为了迎合学生的思想观念,就必须积极地学习,适应新文化。可以将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新潮词汇运用在课堂上,打破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新社会靠拢,让学生在接受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作为新时代的新力量,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有了这些,才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举一反三,更快更好地接收到更多的新鲜事物。

2.重视学的科学管理

教学不只是指教师教,还包括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管好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方面,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管好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学的管理立足点在于教会学生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各环节的任务,取得学习的高效益。

会学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懂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知识;二是能应用学习的基本技能、技巧;三是具备爱学习的优良品质,只有三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能算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了“教员”“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进行现代学习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现代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在学习中对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现代学习更重视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只有会学习才能终生受益。教师可通过校会、班会及课内外的活动把这个思想灌输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自觉性。

二是进行指导,教会学习。其形式可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方法知识的传授、培养和训练,或学校制定和贯彻学习程序规范,使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各环节的学法知识和操作手段。

三是鼓励学生进行积累。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是积累的结果,总结则是积累的有效方式,通过总结才能筛选出对自己科学、有效的方法,摒弃不科学、无效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实现会学的目的。

现在的学生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社会的熏陶。学生经常在课余时间看一些有趣的读物,在丰富视野的同时,还能够活跃思维。在课堂和其他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的同时,各抒己见,激发彼此之间的求胜心,弥补自身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和教师进行互动,积极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将现代的新鲜元素结合到课本中去,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参与与成功是两个动力机制,统一于学习主体中,是缺一不可的。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去获得新的知识,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参与与成功互为条件:参与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而成功是参与的“助动剂”和追求。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

1.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

要善于琢磨,有心的教师在模仿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教学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进入艺术之境,但必须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想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因此,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必须首先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教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教师,学生提个问题,教师就能知道他的学识怎么样,当场断定他本学期的成绩。因此,这种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以境激情的教育精神,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

2.热爱学生,树立教学激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某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发生的。所以,兴趣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教师,如果对教学不感兴趣,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以这么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语言、体态语等元素的结合日臻完善,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教学行为已经内化,教学风格转化为随意性。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日,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过程的开展就会有序和谐。

4.教师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的影响

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成长历程,都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时空中,不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同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学风格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阅历都会影响到其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生活阅历丰富、曲折的教师对人生的感悟很多,迁移到教学上则更富哲理性和吸引力。也有部分经历苦难和挫折的教师会将自己的心理阴影折射到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悟或理性认知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一般来说,教学实践多、时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但并不是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一定能形成教学风格,经验少的教师就不能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的多少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也不都呈正比,恰恰相反,某些“教学经验”应用不当或不合时宜,反而会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将是教师的灾难。”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寓教于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由“沉重”变得“生动”,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必须有着宏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必须有着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一个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到教学的灵性,从而找到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罗树华.教师发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忠华.论课堂教学风格[J].集美大学学报,2003(1).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法;翻转课堂;会计教学

2015年在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及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笔者参加2015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个月的学习交流,QUT学习期间,通过课堂学习与观摩,校园走访等方式对澳洲高校教育进行了解。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方式方法形成概括的了解与认识,并结合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借鉴应用研究。

一、研究目的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往往由于比较枯燥,内容繁重,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不恰当,容易出现满堂灌、课堂活跃度低、互动性差等状况。加之一些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根据不同规模课堂的教学特点、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小型(微型)课堂教学特点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重建师生互动、学生成绩评价、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势在必行。笔者尝试在会计课堂借鉴澳洲高校一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果。

二、研究内容

1.主动参与学习法(activelearning)。按照主动参与学习法,设计在会计课堂上,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会计、出纳、业务人员、职业经理等职位,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全面掌握会计流程的各方面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就感。在会计教学中,设计情境教学的模式,充分运用activelearning教学方法,让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经济业务案例辩论、理论探讨活动中深入体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可对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教学,学生对一个系统各自分工、协作进行,最后合作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进行会计软件的相关操作,更应启发学生去思考操作背后蕴含的会计理论,可以先让学生实操,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会对这些实操技术更加充满兴趣,同时可以鼓励学专业生去思考,如果他们是财务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又该怎样按照会计理论去设计实操程序与菜单等。同时电算化会计案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同时担任不同的操作员,完成一套账的全部工作。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要强,一旦学生讨论或角色扮演以及思考时不在状态,教师应友好警示。在会计经济业务案例计算和账务处理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最后分组上白板列出计算草稿,再演示讲解整个计算过程思路,进行交流,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演讲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磨砺。课堂所学得知识深深留在大脑中,讨论的内容还可延伸到课后。2.yarnningcircle(土著人围圈交流)。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模仿澳大利亚原住民土著人围圈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实施前让学生们自由围坐在教室中央形成一个圆圈,然后在这种平等放松和友好愉快的情景中开始讨论课堂相关话题,在会计课堂上,可应用于讨论会计业务的处理或者辩论,也可以设置成为游戏模式,进行会计业务编制分录的抢答或辩论,不易使发言者出错时因拘谨和难堪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可以激发发言者热情和兴趣,从而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为主,教师仅仅作为组织者出现。3.“翻转课堂”教学法。如果提前发PPT等资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后,在课上运用情境教学法和“翻转”教学法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热情可能更高。会计课程会有一些逻辑思维推导和演算,都一般是老师在白板上一边启发,一边引导,一步步推演,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试述。“翻转”课堂后,学生需要提前自学相关内容,然后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当老师进行会计经济业务处理时,学生首先要按照自学的内容进行经济业务处理,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共同在教师的点评中掌握学习内容。4.“fishbowl”教学法。“fishbowl”教学法,象电视节目中佳宾一样进行讨论供台下同学评判。这种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在会计课堂可以进行理论探讨,或者课堂进行上机账务处理,少数代表在台上交流对话或者各自完成账务处理作业,而其他观摩的学生可以从他们的讨论、实务操作、账务处理思路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和鉴定,从而达到互相学习、鉴别学习的目的。5.图书馆系统中的blackbord”模块应用借鉴。QUT图书馆的免费WIFI利用率很高,信号较强,覆盖面广,在教学楼上课可上网同步下载资料。校内师生交流亦可通过图书馆系统中的blackbord”模块,分享交流课件以及它学习内容,QUT图书馆系统中的“blackbord”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管理系统,允许您访问在线学习的材料,无论你在哪里,每当你想要学习这些课件及资料,都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它。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账号,可以进入此模块上传课件、资料,学生同时可以下载这些课件与资料,提前在课下进行学习,以便在正式的课堂上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的会计课程学习中,同样可以要求图书馆打造这样的教学交流机制和平台,更好为包括会计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学服务。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校 助理班主任 职业技能培训

所谓助理班主任,是指为了方便对新生的引导和日常管理,从高年级学生中选聘出来的协助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学生干部,对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新生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助理班主任是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新生管理的有机部分,关系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新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高等职校新生助理班主任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等职校助理班主任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1.助班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助理班主任制度作为高校一种大学生教育管理辅助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助理班主任队伍可以大大地分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让他们从琐碎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开展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工作。

第二,通过助理班主任的模范表率作用在新生中树立一种自我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利用助理班主任与新生年龄、经历等方面相近的优势管理学生,可以让新生获得认同感和良好的朋辈引导效应,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通过助理班主任为新生级新生家长开展本专业知识讲解,让新生和家长更加准确和充分地了解本专业所学习的内容,走出理解误区,从而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树立起正确专业思想和专业理念;

第五,在给予新生指导和服务的过程中,作为助理班主任的高年级学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而增强了实践的能力,满足被人关注、开拓自我的欲望。

2.高等职校的新生管理更加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助理班主任队伍。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各种招生形式不断推行,放低了入学门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但也出现了学生能力及文化素质低、自我管理能力差、专任教师相对不足等问题。另外,与本科学生相比,高等职校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依赖性,也更加渴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对于通过实践开拓自身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供需不足的情况下,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助理班主任”队伍,辅助院系、班主任进行学生管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风、班风、校风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3.高等职校助理班主任的职业技能需要有良好的辅导和培训。

高等职校助理班主任对学生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助理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缺点,这些缺点甚至会起到反作用,给日常的学生工作带来困难。例如,有的助理班主任刚开始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热情,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其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下降,有的甚至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情绪如果在新生中传播会引起非常不好的结果;有的助理班主任能力不足,在新生管理中压不住场,造成新生班级管理松散,班级凝聚力不强;有的助理班主任不懂得工作的技巧,包办了新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导致新生班干部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所以,只有利用好助理班主任这支队伍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要利用好这支队伍就必须在选拔好人选后对其进行系统培训。

二、关于培训内容的思考

1.思想上进行责任性与职业精神的引导。

助理班主任是一支战斗力强的学生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再加上高校本身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每年助理班主任的选拔基本上都是经过笔试和面试几轮筛选以后才定下来的。助理班主任主动性强,又有一定的工作技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干部。但学生工作的高压力性和日常工作的琐碎性也让部分学生在走上助理班主任岗位不久就选择了离开,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学生上岗之前没有开展思想上的引导。要提前给即将上岗的助理班主任打好预防针,让他们明确学生助理班主任的岗位职责,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上可能存在的困难的预感性,提前做好准备。

2.政治立场上要求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

“一个助理班主任就是一面旗帜”。助理班主任是与新生深入接触的第一人,其政治立场将会大大影响新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反应,所以要提前对助理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助理班主任的政治立场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还可以选择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担任学生助理班主任,这对树立学生党员的助手意识、责任意识、表率意识、奉献意识等具有实际意义。学生也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拓展了考察预备党员的途径,加快了学生党员成长的速度。

3.工作态度上必须积极向上,以“双赢”为目的。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但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特别是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一个新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很多冲突,有可能是新生与老生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是新生之间的冲突,还有可能是新生和学校之间的冲突。无论哪种冲突,助理班主任都是其中的油,要本着“双赢”的目的,以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但这种意识总会被人忘记,因此培训中树立助理班主任用积极向上的合作态度处理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4.工作技巧上的培训可以借助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加强对助理班主任工作技巧上的培训,提高助理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正确辅导新生的技巧。可以借助心理学、管理学和一些成功学的知识对助理班主任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必要的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利用团体辅导、组织文化、倾听技术、阳性强化法等技能有效地开展新生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做好班级管理。

5.具体工作的培训对开展实践工作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具体工作培训是指通过日常的具体工作对助理班主任进行专项培训。比如通过对班级临时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助理班主任物色人选、培养干部的能力,为以后的班委会选拔及辅助构建与培养打下知识基础。

三、关于培训方式的思考

培养方式对培养效果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助理班主任的培训过程中,笔者先后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现将优缺点分享如下:

1.传统的集中教导式。

这种方式是目前运用最广,也是最传统的。通过培训者提前做好培训内容准备,然后将助理班主任集中起来,采用授课形式进行培训。这样有利于助理班主任系统而明确地了解其工作职责和相关技巧,同时可以培训很多人,培训效率高。但是,这种方式直接跳过了感性的领悟过程,受训者对工作方法和技巧的感受不深,难以从内在上体会到工作的真谛,而且培训效果受培训者的讲解技巧的影响非常大,如果讲解者刚好是一位工作经验丰富但口才不好的人,那么也只能浪费一身好经验。

2.启发式培训。

这种方法是指对助理班主任进行问题提问并作出思路分析但并不给出答案,通过助理班主任自身查阅资料或者亲身考核以后得出答案,培训者只需要告诉要达到的效果和可利用的资源即可。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助理班主任的积极性,加深对工作技巧的体会,有助于提高助理班主任的士气和积极性,但也存在要求时间比较长,助理班主任对工作技巧掌握不到位等缺点。

3.朋辈辅导式。

这种方法是指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在工作中辅导助理班主任,是当前心理学领域开展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开展这种方法,要与助理班主任一起设计出共同的愿景,规范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队伍的运作方式,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学生助理班主任队伍的建立、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念、理念和宗旨的追求。正是这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愿景有助于培养学生助理班主任为共同目标主动且诚的奉献和投入精神,强化他们对这支队伍的认同感。但是该方法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对受训者有一定的要求,并不具有广泛性。

4.学徒模式。

学徒培养模式是让助理班主任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当中学会做事情的技巧,通过在实践中的模式学习开展学生工作的技能。这种模式能够让助理班主任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工作,做到两者都不误,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日常学生管理的各种情况,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效率比较低,而且有时候要以牺牲部分工作的成功率为代价。采用该方式要注意及时要求助理班主任做好工作前的计划工作和工作后的经验总结,以便更加系统地了解学生工作的开展。

四、培养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的思考

1.根据助理班主任的素质基础选择培养内容。

对助理班主任进行培训要具有针对性,要提前了解助理班主任的能力素质基础,清楚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然后根据薄弱点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如果学生对助班的定位不清楚或者说是错误的,就必须选择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他了解助班的职责;如果该助班是对工作技巧不熟悉,就要选择相关的知识点对他进行辅导并安排实践机会。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的效果,甚至可以按照薄弱点进行分组,集中培训。

2.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达到效果最佳。

培训工作是一种针对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课题。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可以采用集中教导式、启发式、学徒模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保证助理班主任在受训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并从多方面完善学生管理知识结构。

3.注重培养者的个人魅力的增强与发挥。

影响培训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训者的个人魅力和培训风格。如果培训者就是辅导员或者该学生班的班主任,则要注重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助理心目中个人权威的树立和个人魅力的发挥,使助理班主任感受到来自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方面的能量,从而为长期的配合打下基础。

4.把握时间,做好系统安排。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复杂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培训者在培训之前先做好计划,先培训什么,后培训什么,前面的培训必须在后面的培训中发挥一定作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白书锋,蒋丽芬,尤建国.助理班主任制度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02).

[2]何龙山.学生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J].学生工作广角,2012(257).

[3]杨倩.新时期下在高校运用助理班主任的研究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2(11).

[4]郝立丽,刘芳.浅析高校建立“助理班主任"制度的积极意义[J].延边党校学报,2012(04).

篇7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篇8

[关键词] 经济管理;企业经营模拟;跨专业;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管类多专业实践课开设与专业实习改革研究”(编号:2012153),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跨专业开设《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模式与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袁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6-0097-0003

近年来,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企业经营模拟课程,该课程以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为基础,将企业经营实践搬进课堂,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起到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该课程被无数教学实践证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是跨专业、跨学科实验课程,其课程建设不是单一教研室、单一学院可以完成的,需要相关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协作承担。而且,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不是单一专业、单一学院的学生,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同一实验。由于上述特点,我国高校的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建设和组织还处于初创和摸索阶段,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的教学研究综述

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早期多被用于本科会计专业教学,例如左两军、王玉蓉(2006)认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引入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在目的、设计、手段等方面具有创新性;陈玲琳、潘立生(2009)针对企业经营模拟在会计学学生学习企业规划、数理模型和财务战略上做了详尽的分析,提出改进企业竞争模拟教学的设想。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的意义和效果。例如,朱自民(2010)从市场营销策略的角度说明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ERP沙盘模拟中,从而提高ERP沙盘经营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桑冬青、董娜(2010)通过剖析物流管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运用实例练习论证了ERP沙盘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杨剑锋(2010)认为ERP沙盘模拟能够让学生亲身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阐述了ERP沙盘模拟对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运用模式及所需条件,并就其实施提出了建议。

上述研究多从单个专业的视角分析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的必要性和开设方式,却忽略了对综合多个经济管理专业构建该课程体系的实现路径的思考和研究。高市(2011)提到,目前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用的都是一套规则,致使课程中各学科综合应用较多,具体专业的内容较少。其他一些学者也提出,应站在时代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的高度对企业经营模拟课程进行定位,尽管该课程适用于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但需要在同专业方向(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战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对其进行改造和功能的拓展。因此,本文立足于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研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尝试为高校经管类各专业教师广泛地开设该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跨专业建设“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师资与学生排课系统复杂

由于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涉及经济管理类多种专业知识,以专业组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是较为适宜的,可以使学生在专业领域更加深入地应用理论知识,发挥专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因此,在师资、学生、实验室、授课时间等安排方面需要多方协调、周密布置。例如,学生需要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重新分班,分班时各个专业学生的人数比例、各个专业教师的授课时间等都要兼顾学生与教师的其他课程、实验室数量来安排,这给教务管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困难,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混乱现象。

(二)高校组织结构约束

实验设施设备方面,由于很多高校采取了共同建设、集中管理的模式,实验室及其设备往往是由实验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在这种体制下,实验设备的支配权和控制权没有掌握在院系手中,因而削弱了院系参与实验课程建设和组织设计的积极性。

师资方面,由于组织架构产生的隔阂,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往往只承担单一的实验室管理、设备维护、技术升级,而由各个院系的教师从事教学。这样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常遇到授课教师不知道如何操作实验设备或不清楚技术更新点的现象,而需要现场请教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不仅耗费上课时间,而且大大影响授课效果。

(三)高校教师参与课程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绝大部分教师都以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费工夫。其次,理论教学较容易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帮助,能够更好地迎合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鼓励以及职称的晋级。再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职称系列存在差别,大部分经管专业教师都认为实验教师地位较低,因而不愿从事实验教学,更不愿从事实验教学研究。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高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积极性不足,往往使学校面临师资稀缺的难题。

(四)教学方法模式单一,专业综合性不强

从事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授课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课程安排大多是在前期介绍相关知识、经营规则,之后就充当对抗赛裁判或秩序维持者的角色,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对经营规则的解释和处理操作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跨专业综合性知识学习的印象和效果。

三、跨专业建设“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改进建议

(一)实施实践教学学期制

鉴于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的跨专业教师协调授课、跨专业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特点,为了避免排课系统中出现实验设施设备利用、排课时间等资源的冲突,保持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是利用近年来高校普遍实施的“三学期制”、“四学期制”中的短学期来安排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即在压缩每学年原有两学期各18教学周为16周的基础上,开设第三、四学期各2周,在经济、管理、财经、商务英语等院系的大三短学期安排“企业经营模拟”实践教学。利用短学期开设企业经营模拟类课程具有以下优势:

1. 企业经营模拟涉及经营决策和广泛互动,单次授课时间长,是基于分析思考的研究型实践,适宜在短学期集中排课。例如可以连续4天完成授课,每天8~9课时,使对经营过程的分析和思考不因其他课程和活动而中断。

2.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安排在短学期可以与其他课程独立开,因而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时间不会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

3.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安排在短学期便于跨专业分班,有利于这种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展。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实验设施与设备的限制,集中在短学期为大批量学生开设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可能导致硬件资源短缺。因此,各个院系开设此课程时,需要根据硬件资源的数量协调分配好在哪一学期开课,避免受实验设施设备方面的限制。

(二)设置专门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心

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创建实验教学中心对跨专业实验课程进行管理。参照各个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运作经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采用集中模式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保障。关于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和管理,一项对14所财经类高校的调查研究指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领导者多为专职(57.14%),管理与技术人员编制多在中心(71.43%),而教师编制在中心的也超过半数(57.16%),由教务处下达实验教学任务(50.1%),实验教学规划则由中心制订(50.01%)(陈锋、熊胜绪,2012)。因此,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实验教学管理中心隶属于学校,并指派专人担任负责人,授课期间可与院系共享师资,但由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也必须在教学团队中有教师参与。

(三)构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需要教师团队来承担,跨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可分为实验教学专职教师和院系专业教师两类。在跨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过程中,要以独立的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并将其定义为教学部门,这样才能够吸引有实力的人才积极加入实验教学专职教师队伍。而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成员则来自各个院系,由理论教学的教师担任,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结合。

就两类教师所负责的工作而言,一方面,来自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可以负责教学内容的分项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讲授,同时根据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组合;另一方面,来自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可以负责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开发,并辅助专业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授课,以及提出实验教学对软硬件资源的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团队中,必须清晰、明确地定义好每个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让每个团队成员都了解自己的权责,避免工作内容的交叉和空白。同时,实验教学中心应为教学团队提供交流、沟通的便利,例如提供讨论场所、定期组织有关课程建设的讨论、推动实验管理信息化等虚拟教研室建设。

(四)强化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

由于专业教师普遍轻视实验教学,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专业教师加入跨专业教学团队。可行的做法有:

1. 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给每个实验教学指导教师乘以一定的系数,并合理分配给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这种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模式已经在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反馈。

2. 在学校的教学研究课题中,设立实验教学专题及教学团队项目,吸引专业教师积极申报,以及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验课程。并且为教研课题的立项、结项与成果给予与科研课题同样的奖励力度。

(五)建设多元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议采取纵向分期、横向联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授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1. 纵向分期指的是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为依托物理沙盘的课程指引阶段。这一阶段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基本知识和沙盘操作;第二阶段为物理沙盘经营模拟经验总结。这一阶段让各小组通过主题汇报的形式共享经营工具、经营心得,加深学生对物理沙盘经营阶段的理解;第三阶段为依托电子沙盘模拟对抗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让已经熟悉经营规则和操作方法的学生更逼真地经历市场竞争;第四阶段为模拟对抗总结。这一阶段由教师对课程作全面、深入的总结和点评,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和交流。

2. 横向联合指的是各专业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模拟企业经营的每个小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以便在实验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本专业应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此外,教师也可以跨专业联合提供课下辅导。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可以分别引导本专业的学生完成该课程的经营模拟和学习,但这种师资的横向联合势必需要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四、跨专业视角下的“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开发与展望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大多借助软件企业的沙盘工具进行,如用友公司的“ERP沙盘”、“供应链沙盘”,金蝶公司的“ERP沙盘”等。虽然这些沙盘各有特色,但都兼具物理和电子化特征,本身已经较好地将企业经营实践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进行模仿。然而,沙盘多多少少都会脱离实际,由于这个固有缺陷,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开发,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而且,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引入高校教学的时间不长,也存在很多拓展性的应用领域有待补充。对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发的领域进行初步的探讨如下:

1. 多样化的市场预测、订单与经营规则编制。可多设置多套初始状态,并更改部分经营规则,在实验过程中多次模拟,提高学习复杂程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

2. 更多相关实体和组织的加入。例如将政府机构、银行、跨国公司等角色加入经营模拟中,增加这些影响企业经营的变量以后,会提升现实感,使得模拟实验更贴近实际,而且还能增强跨专业知识学习效果。

3. 拓展沙盘语言,便于全英教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为迎合全英、双语教学的需要,高校可以将物理、电子沙盘的语言国际化,有利于经管各专业学生通过直观途径掌握专业英语的应用。只需重新印制物理沙盘和用Excel软件编制电子沙盘即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完成相关开发。

[参考文献]

[1]左两军,王玉蓉.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的创新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陈玲琳,潘立生.浅谈企业经营模拟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9,(5).

[3]朱自民.营销策略在ERP沙盘模拟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

[4]桑冬青,董娜.ERP沙盘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

[5]杨剑锋.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J].今日科苑,2010,(19).

篇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党和政府实施决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是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事关社会稳定和千万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其准确与否,关键在高校。因此,一丝不苟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提供最翔实的原始统计数据,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各基层高校的责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误差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不准确性客观存在,“水份”含量过高众所周知。这种由少数高校所造成的误差,对全局的影响不可低估,其后果引人深思。宏观上,不利于政府正确决策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微观上,不利于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思路创新。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某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多年不变,知识老化,不能与市场需求接轨,毕业生难以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艰难。但就业率作为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一部分,权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部分高校为了追求品牌效应,抢夺生源,以达到单位利益最大化,常冒险在就业率统计中违规“注水”。

二是学校推荐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带来了困难。各校年毕业生逾千人,学生离校后遍布全国各地,由于电话更改、家庭搬迁及违约、跳槽、出国、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毕业生与学校失去联系,一些毕业生为顾及颜面,甚至不愿将具体工作单位告知同学、家庭。因此,仅靠毕业生主动报告就业状况缺乏可行性,学校要逐一准确统计毕业生就业率亦实属不易。

三是现有就业程序的效力正在逐步失去其普遍性。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凭接收函或协议书办理报到证及户口、档案迁移手续,高校能据此准确掌握毕业生去向。但大量接收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民营、外资等企业则无需这些手续,尽管学校能通过来校招聘企业核实报到人数,但对在外联系接收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必然成为盲点。

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需要严肃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条件作支撑。但目前制度上的不完善、管理上的缺失、人员的不专业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难以避免漏统误报等情况的发生。

二、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准确性的措施

梳理部分高校的统计过程,归纳从业者的经验体会,笔者认为,要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可信,离不开以下多项措施的并举。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相关政策的出台,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高额违规成本的设定及定期选派精干力量分赴各高校面对面地核查,可有效防止“注水”行为的发生;持证上岗的规定及对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尤其是对《统计法》的系统学习,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

2.高校党委、行政的重视。人财物的投入,专项经费的预算,职能部门与系部联动机制的确立,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及目标任务的细化等,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提供充分保障,其中将目标任务细化给辅导员、班主任尤为关键。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长年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不仅乐于向辅导员、班主任倾诉自己的苦与乐,毕业后也基本能主动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

3.就业指导课内容的拓展。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从表面看是一些简单的数据搜集、计算过程,实质上它需要长期的就业指导做铺垫。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并拓展到就业率的统计中,需要高超的智慧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心理调适、求职技巧、就业程序、权益维护、创新创业等进行指导,还需要回答学生为什么要向学校报告就业情况及如何报告就业情况等问题。作为管理手段,其主线是学生所关心的档案流向,多数暂未就业的毕业生,不希望离校时即将档案转至生源地或自带。因此,学校在一如既往地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主动满足毕业生的愿望,妥善为学生免费代管档案半年或更长时间,这对初次就业率或年度就业率的统计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调查显示,100%的高校毕业生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上网成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中,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交互平台,能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无与伦比的快捷性、高效性、经济性,即使一些与学校、同学或家庭暂时失去联系的毕业生,我们也可在互联网上找到。这种技术支撑表现在:校园网站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学校可面向所有毕业生通知、公告,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方便填报自己的就业信息;班级QQ群的加入及专业邮箱的公布,既可实现多人的集体互动,又可实现点与点的个别交流。

5.专职工作人员的敬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这是因为,从过程上审视是从业者的辛勤施教和情感沟通,从结果上观察是学生的理解和积极配合。做好这一特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在选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人员的同时,热忱为其排忧解难,积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办公设备、经费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考虑,这不仅是工作所必需,更是对从业者的工作肯定。

综述所列五项措施,理论上符合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原理,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自身规律;实践上是成功高校的经验总结,具有良好的指导性、示范性。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时效性强,复杂且难度大,仅运用上述五项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寻求更科学、更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值得我们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作为一项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志远.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 胡宇辰.试论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 2005,(2).

篇10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内容;必要性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名词、简答、论述等,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体现出来。为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考试题型上缩减传统考试题目的比例,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分析题、计算题、图形分析题占据更大比重。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但是经过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的有益尝试和调整,《西方经济学》课程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晓梅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翟仁祥,韩曙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0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