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8: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笑话或者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导入《南辕北辙》的故事,可以向学生播放《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录音,然后让小学生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很多学生会考虑到,如果方向不明确的话,只会越来越偏离目的地。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列举日常生活中去图书馆、公园、学校或者游乐园等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位置与方向”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引导小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逻辑性、科学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数学概念、定理、计算公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很难理解、记忆,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小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家里电视、桌椅的宽度、长度,然后计算电视机的面积。
三、联系生活实际
篇2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它强调充分发挥弘扬人的主体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种状况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教师主宰教学,学生被动学习。(2)课堂教学单一,学生厌学现象普遍。(3)家长过分溺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学者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课堂教学气氛、从学校和家长等方面系统地对现阶段普遍忽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而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基于以上做法和经验,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有: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大胆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如能把学和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开发智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教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
3.加强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课堂中尽量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交流,在相互交谈中探究新知。只有不断地交流、反馈,思维相互碰撞,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他们以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目标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调查与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现状
(2)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3.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
①教师要做学习内容的驾驭者。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②教师应是学习方式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和盲目性,养成遇事进取、独立钻研、勇于负责、大胆创新的良好个性。
③教师应是学习时空的提供者。教师应把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2)学生方面
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总结经验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总结经验法
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阶段一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
四、研究的计划安排
本课题研究时间确定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1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讨论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安排。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阶段(2015年1月~2月)
制订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全面问卷调查。(1)问卷调查;(2)数据统计;进行课题分解,分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3月~5月)
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情况,研究布置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并分阶段开展以“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总结交流情况,做好教学反思和小结。
第四阶段:课题阶段性总结(2015年5月~6月)
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撰写阶段性总结。
第五阶段:再实验阶段(2015年7月~10月)
结合前期实验,修改实验方案,再实验。
第六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年11月)
进行反思总结,交流经验,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效果
1.研究的预期成果
问卷调查报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经验总结(随笔论文)、课堂研究报告。
2.研究的预期效果
(1)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外也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篇4
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只有对某样东西很感兴趣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预习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下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布置关于下节课内容的预习作业,了解即将要讲的内容的背景知识及延伸知识。通过准备预习作业小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东西充满期待,这从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成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来。
小学生的年纪尚小,对一些彩色图片所传达的知识的接受能力要比文字强。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尽量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色彩,比如在“加一加”这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情景,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小兔子和许多胡萝卜的图片,像讲童话故事一样把题干讲给小朋友听,这样小学生就会融入情境中,把小兔子当成一个真实的存在,这样,学生们会积极地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题目其实很简单就是加减胡萝卜的数量。小学生对题目产生兴趣也就会积极主动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数学学习的乐趣
1、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允许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知识。所谓殊途同归,只要能学到知识,我们不在乎是什么形式,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就不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相反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快乐的,学生的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可以将这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道具,自己动手找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减法的教学中,如果题目是10-3是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出十个小方块,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拿去三个,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比空洞的口头教育要有效得多,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进行精心的安排。在学生进行动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引导。避免学生走进误区。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目标后,再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三、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1、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容易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里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需要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自主、自如地学习。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态度应是一致的,不能对某个学生存在偏见,对孩子们的课堂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再分析学生在哪个地方存在错误,激励学生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重,老师在学生的眼中就不再是一个严厉长者的形象。如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篇5
一、 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数学思想
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后的巩固练习: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接着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并说说其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如果不给乘法算式,而是给出3、12、36,请围绕因数和倍数说几句话。
生1:3是36的因数,12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36也是12的倍数。
师:其实在说之前,他已经先想好了一个什么算式?
生2:12×3=36,36÷3=12,36÷12=3。
师:还可以说哪些话?
生3:12是3的倍数。
师:对啊,12是3的倍数,36也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还有哪些?
生4:3。
师:怎么想出的?
生4:3×1=3,所以3是3的倍数。
生5:6是3的倍数,因为3×2=6。
师:接着写哪个数?
生6:9、12、15……
师:写得完吗?
生6:写不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一个个找到的?
生7:用3从小到大乘一个个自然数得到的。
师:真好,这就是一种有序的思考方法。(板书:有序)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并加以提炼,把活动经验提升为“有序思考”这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需要与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具体数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产生于这些活动过程之中。由于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个体性特征,所以教师应设法为学生设计好数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观察、去体验交流、去感悟提升,逐步积累并提升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 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学习方法
师:试着找找2和5的倍数,写出5个后写上省略号就行。
(学生写后组织汇报,然后组织观察: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最小的是这个数本身。(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一起观察证实这个说法。)
师:那么最大的呢?
生: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来观察一个数倍数的特点的?
生:刚才我们找出了倍数中最小、最大的数。
生:我们还从倍数的个数方面总结了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师:对,从这三个方面我们能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共同特点。(教师随机板书:最小、最大、个数)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内隐性特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并外显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过程中,初步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数学学习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写倍数活动,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倍数,讨论一个数的倍数具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并帮助学生把这种探索发现的经验总结提炼为数学学习方法。我们知道,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不易被学生自己主动把握到,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炼和外显。因此,课堂中教师在评价、强化,以及归纳小结时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总结、提升,使之条理化、经验化。
三、 迁移数学活动经验以探索新知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教学:
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找,然后组织展示。
生1:36、18、12、9、6
生2:1、36 2、18 3、12 4、9 6、6
师:第二位同学找全了吗?猜猜他是怎么找的?
生3:他是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想乘法算式,几乘几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师:嗯,他学会了有序地想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不会遗漏。(板书:不遗漏)
生4:他多写了一个6,因为已经重复了。
师:对,照这样找下去,到重复出现前面的因数时,就可以停止了。有序的思考还能做到不重复。(板书:不重复)
…………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对一对写36的因数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练习写出15、16的因数。练习后组织汇报交流,接着引导学生反思: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生:最大的一个因数总是这个数本身,最小的都是1。
师:根据刚才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特点的经验,我们还要看看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师(归纳):是啊,找因数时要一对一对地找,从最小的开始,想到1就想到本身,然后一个个往中间找,因此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发展性,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积累、获得经验之外,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加强应用,巩固数学活动经验。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们猜猜生2是怎样找全36的所有因数的,这其实是在帮助学生回顾整理活动过程,提炼活动经验。而之前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所获得的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与数学思想,则在探索新知时得到了有效的迁移。同样,在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教师又注意帮助学生迁移先前观察一个数倍数特点的经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迁移应用,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四、 主动反思学习过程以积累经验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又是怎样学的?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1)我们是根据怎样的算式找到倍数和因数关系的?
(2)又是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
(3)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征?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个问题。然后组织交流发言。
生1:我们是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来找到倍数和因数的。想到一个乘法或除法算式,我们就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2:我们是有序地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这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3:我们从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最小的,以及他们的个数等三个方面来观察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教师相机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因数、倍数特征的表格。
篇6
建模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一、建模思想简述
要把建模思想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数学建模。所谓的数学建模,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对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它或者能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状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或者能提供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在这里,数学模型被看成是一个能够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有用工具。从本质上说,数学模型是一个以“系统”概念为基础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或几个方面抽象的“映像”。也有人说,所谓的数学模型就是应用数学的艺术。
二、将建模思想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接下来根据建模思想的内容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简单地介绍一下将建模思想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感知积累表象,学习铺垫进行思想渗透
要建模,首先就要对想要进行建模的对象有一定的感知基础,找出事物之间的共性,并根据他们的共性进行数学建模。教师应该充分提供有利条件,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学生感知事物的共性创造可能,进而为准确地建立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前提。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应用旧的知识为新的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进一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模型去引导学生,如把绳子平均断成几段,平均分苹果等,也可以采用涂方格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模型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引导学生找到这些不同模型的共同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表象,从而提高感知程度,寻找不同模型的共性,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2.认识事物的本质问题,应用建模思想建模
建模的思想与过程并不是独立在数学教学之外的,他和数学的教学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数学建模,是帮助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一个工具,是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并且来解决数学难题的一个过程。所以要将他和数学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建模,更要带领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的本质,领悟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真谛,传授建模思想并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建模,更加容易地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使用五线谱、双杠、斑马线等一些素材,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平行线为什么不能相交,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经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学生就可以自主构建起关于平行线的模型,认识到了平行线的本质内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优化建模过程,对建模进行外部拓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小学课本上有很多生动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和教学主题相关度很高、很典型的实例,并且这些实例贴近生活,而且在小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由这些事例可以引申出很多的数学模型供在教学中使用。对教材要进行深度的把握,充分挖掘教材在建模上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材上会有很多关于数小鸡小鸭的例题,其实这些实例本身就是很好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数手指,数班级人数等的方式来建立数学模型,这样的数学模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教材,更加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且这样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结语
总之,数学建模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数学教学思想,它的应用之广,效率之高,就可以反映出来它的重要性。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教学,目前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学的认识肯定是越来越成熟,建模思想在数学研究上发挥的作用肯定越来越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数学发展模式的要求的。伴随着它不断地成熟,数学建模思想会在数学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足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64-01
如果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强,那么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没有一点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极为重要,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措施。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才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督促手段,学生都不会去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主旨,让学生时刻保持对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并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一)构建积极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太小,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影响,这种心理的不成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他们会在学习的时候被外物吸引,放弃自己正在进行的数学探究学习。为了保持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免受外物的干扰,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自主探究学习上。比如在学习《找规律》的时候,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课上做小动作,学生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自主探究学习,还影响了周边学生的数学学习为了让学生重新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就试着构建积极的学习气氛,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笔者用红蓝粉笔在黑板上画了按照规律排布的灯笼、间隔分布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教室中男女间隔围成一个圈。笔者在做这一系列的准备的时候是没有发声的,笔者的这种沉默让学生产生了好奇,让学生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上,然后笔者对学生做了一个教学引导:“同学们现在站成了一个圈,大家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图还有你们现在站立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要是发现了,就大声地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引导构造了一个积极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保持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二)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多采用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1.让学生单独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是最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操作,需要自己动脑思考,这样长时间锻炼下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将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完成乘法口诀的记忆,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些规律,记住这些口诀。学生对这种学习很感兴趣,在寻找记忆方法的时候还会进行记忆比赛,看谁最快记住乘法口诀表。学生想出了很多记忆口诀的方法,其中最通用也最有效率的就是联想推导法,找出口诀内在的联系,然后根据一个口诀背诵另一个口诀。这种背诵方法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结果,它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荣誉感,让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更加感兴趣。
2.让学生组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团队的形式学习的好处就是人多思想多,小组讨论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建议,让学生获得更多灵感。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以小队的形式去做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工作是繁杂的,学生组队可以减少学生数据统计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获取数据统计的结果。
二、教师用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问题有着非常好的延伸性,教师可以将一道数学问题转换为另一道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取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已知长方形长边为10,短边为5,求长方形的面积?”这道题很简单,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接下来笔者转换,现在切除一个长方形的一个角,这个角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边长为3,求剩下的面积。这里就用到了问题的转化,学生可以通过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根据公式直接求出剩余图形的面积。笔者通过这种语言转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高的学习境界,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希望笔者的个人经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存在有“八多八少”的现象,即“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立项课题多,结项课题少;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撰写论文的多,实际探索的少;靠外部压力的多,源自内在需求的少;依靠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1]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一)科研无用论――缺乏动力
河北省在六个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有88.9%的人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有87%的教师赞成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是仅有44.4%的教师准备从事或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2]对教师科研困难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没有精力搞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成为了影响教师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38.3%的教师认为许多学校现有科研课题与改进教学质量关系不大,再加上缺乏良性的评价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教育科研在教师们眼里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二)科研神秘论――缺少方法
不少学校天天在喊搞科研,但是仍有不少教师根本不知道研究从何入手,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对教育科研知识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对教育科研的程序、方法掌握不够。再加上选题不当,造成的“假”、“大”、“空”现象,使教师与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心理距离;二是前一阶段教育科研过分地强调“严格的规程规范”,过分强调“科学性”和“理论性”,教师们无法完全用一些自己并不熟悉和擅长的操作程序来实践,也无法用一些高深而陌生的话语系统来总结,让教师们感到教育科研“神秘”、“难”、“高不可攀”。
(三)科研唯文论――缺失过程
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成果就是或获奖。造成科研工作“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热热闹闹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将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研究的过程随意,缺乏计划性。一旦结题只有临时搞突击,匆匆忙忙赶资料、赶成果。这样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浅显的,造成科研成果在应用和转化上缺乏实际效果。调查显示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92.6%的教师忽略研究成果的积累与呈现形式,38.3%的教师科研方式只是总结经验独立撰写论文。[3]
二、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教师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错误认识,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对教育科研缺少认同感,体验不到科研的实惠与快乐。教育没有“神话”,投身科研的动力蕴藏在教师自己身上。其实教育科研不管在哪个范围、哪个层次、哪个环境中开展,都有一定的逻辑,按照马杰(Mager R.R,1984)的观点,必须思考下列三个问题[4]:(1)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2)我们怎样到那里去?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3)我们是否到了那里?这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
(一)找到一个原点――解决真实的问题
这是确立目标的过程。课题与问题的关系,应该说是较为明了的。先有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事实”、“应该”、“可能”、“可行”的思考形成研究课题。这是所有课题形成的基本思维路线。研究者始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这项研究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研究应该聚焦的方向是什么,研究能够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哪些帮助。没有了问题,或者说问题不集中,课题研究的价值与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推进,都给中小学实践提出了许多挑战,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问题。教育科研应该自始至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这样的教育科研才会具有生命力,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创办于1994年的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由于建校时间短、教师年纪轻,教学研究氛围不浓,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病理现象,如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杂乱无章的教学安排、填鸭式的灌输、单纯的静听接受、教学与评估分离等。学校通过诊断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薄弱。于是,学校开出了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处方”,先后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立项课题“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以及“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由于课题研究的是教师每天都在打交道的课堂中的问题,教师们参与科研的热情高涨,随着研究思考的深入,实现着对“常识”的超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观念和方法。科研,让教师们进入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至今的短短五年间,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教师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省、市级一等奖的就达30人次,有上百篇文章在省级以上获奖、发表。目前,学校拥有市级学科荣誉的老师已由五年前的7.5%上升到了24.8%。
(二)把握一个方向――回归教学研究之路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不是要产生新的理论,而是对自己教育教学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思考及探讨。一如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那样:“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5]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整合。
1.研修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室。我们要以“行动学习”主导学科研修共同体,培育研究状态,支撑课堂转型;以课例研修推进同伴学科教学改进,累积经验碎片,再造行为文化;以循环实证磨练学科教学知识,累积为师底蕴。我校主要通过推行“同课异构”的研究模式、施行“滚动推进”磨课方式、打造“联合体”的合作教研方式(跨校研修和跨学科研修),来构建研修式的课堂。这种集教学、科研、教师培训于一体的研究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题式的听课评课。过去,教师的听课、评课主要关注他人教学的“是”与“非”,而缺乏自觉的反思与内省。这样的活动重在“判断”而非“研究”。为了实现教科研一体化,我们把教师按子课题进行分组,提出了“课题式的听课、评课”的要求,即让课题组成员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参与听课、评课。例如,“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列出了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多元表征、课堂交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观测要素,让每个教师选择一两个研究“点”作为自己的研究小课题,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有选择性地评。这样的听课评课,既关注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求,又关注了课题研究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效应。当课题组成员带着自己的研究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时,他们的观测更加细致,思考更加深刻,研究也更加投入。
3.科研型的案例反思。“行成于思”,围绕自己的科研方向,随时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让教师的专业发展驶上“高速公路”。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每月一反思”活动,让教师们在案例研究中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在反思中形成对课题的再认识、对教育的深理解。许多教师还撰写博客、教学日志,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着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智慧型教师的蜕变。
(三)追求一种气氛――建设学习型组织
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是否是学习型组织,是否具有学习能力,是决定这个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首要因素。[6]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大教师总结以往课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建设学习型组织放在课题研究的首位,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1.对话式学习,实现理论“着陆”。为了改变过去专家讲、教师听的理论学习方式,我们把学习定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推行了每月一次的“专家进校园”活动,搭建平台让教师与专家进行零距离对话。通过专题讲座、专题培训、专题研讨等策略实现理论着陆,实现专业引领。当然,“学习型组织”最成功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等,而是一种自发的、临场性的学习方式,我们鼓励教师个性化的学习及教学方式,倡导即时、即事的研究。
2.研读式学习,促进思考深入。学校并非天然就是学习型组织,要想让学校变成学习型组织,只有先给予一定的压力及任务。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要求教师进行针对性学习,将学习的重点落实在“研”字上,即“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学习”,“带着学习后的感受去实践”,“带着实践中的体验再学习”,从而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开展“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以来,我们就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的研究,从“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数学理解”到“小学生理解性错误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从“搭建合适脚手架,促进数学理解”到“多元表征促进数学理解”等,课题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学习研讨、实践研究,带着实践研究的体验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变得深入,思想更具智慧。
(四)遵循一条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来说,研究的一切目的都在于应用。否则,教育科研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与价值。著名的“青浦实验”告诉我们,教育科研有自身的运行轨道:教育科研必须致力于发现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设想,并在实验验证之后,把经过验证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7]因此,我们鼓励教师成为研究、开发工作的局内人,从点入手,从小研究开始,凭借“实践”与“思辨”相结合的筛选机制,对零碎的、杂乱的、表面化的、原始的“成功教学经验”进行筛选,使之上升为“纯粹经验”,借助实践,对有关教学经验或理论假设进行运用与调整,并在寻找新的研究模式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研究路线。实践证明,按照“情况调查”、“经验筛选”、“实验研究”、“推广应用”四阶段模式运作,可以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储远辉,辉进宇.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几多几少”[J].中国教师,2006(3).
[2][3]窦才,宗树兴.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情报参考,2007(8-9).
[4]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5]转引自翟李红.从“小”尝试和“小”研究做起[J].人民教育,2011(11).
[6]张声雄.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交互性;课堂教学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简析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白板,作为计算机和投影仪的衔接点,能够在白板上投射出计算机的屏幕,从而实现多途径、多功能的计算机电子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取代了鼠标的控制,其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统一于一体,实现了教学的效率化和规范化,使得操作者可以自由地在白板上对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是现代信息化教学最为有力、最为实用的辅助工具,既为学生的课堂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W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计算机与实物连接的纽带,能够融合传统教学的优点,将黑板授课和多媒体技术相衔接,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和人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交互式电子白板,其构成的主要成分为白板软件、感应电子白板以及一些电子笔等硬件。教师只需要直接使用电子笔在白板上进行绘图、批注、板书、播放视频、课程讲解等教学活动,实现了操作者与计算机、投影仪、播放器、电子白板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和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日益呈现信息化趋势,通过电子白板的平台使数字拥有更强、更有力的交互信息,不仅保证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还增添了学习乐趣,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新型化发展。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及优势
分析
1.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
学习的过程重在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开发,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教学情境进行构建的基础上,优化了课堂导入,其适时的运用既能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的想象空间,又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潜能,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认知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的空间转换。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具有创造力、新颖奇特的钟表样式,如电子表、石英表、马达表、曲面表盘,等等。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学生进行引导,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在对这些知识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培养了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
2.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我们学习的关键,兴趣是推动我们学习的重要因素,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想要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欲望,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新型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专注于教学内容,更多地注重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对比和分析,利用电子白板对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进行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两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和体会学习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动态的图片:风筝、花朵、蝴蝶、飞机、书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魅力在何处,从而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能够化繁为简,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数学学习本来就是抽象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需要具象的物化来加以引导学习。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教师的节奏一步步推进,学生自己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路,所以数学学习往往充满了被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转换,尽量以容易让人理解的方法去传授更多的知识,以最为生动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在教学的过程中化繁为简,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性,将图形、概念等抽象的信息转换为具体的物象思维,并通过电子白板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知识点不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角的大小变化演示,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两条从同一点射出的射线,固定一条线并随意拖动另一条线,让学生观察开口的大小变化。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动态的、具体化的实物线条,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4.能够构建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和接受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之一。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更加新型、多样,以其现代化、技术型的优势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不仅给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了便利,更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搭建了平台,促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提高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在电子白板上自主地进行涂、画,然后对自己的实践操作说出感受和经验总结,在相互探讨的氛围中,增进学习气氛,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记忆。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互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更加灵活,加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形象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5.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课堂交互
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中适时地穿插各种知识点,让学生在愉快、猎奇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关注教学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的效率;另外,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丰富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以外,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加强课堂交互方面效果显著,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同时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很大限度地便利教学过程,在作图、举例时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避免了传统黑板教学的死板、枯燥,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能够再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记忆和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化课堂训练方面,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提高了练习质量,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向高效,还提高了交互水平,使得学生可以自由交互,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还能将各个课堂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科;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78-01
小学数学是我国数学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教学阶段做好对学生的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数学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是每一个教学都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得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与分析,因材施教作为教育事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目标,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好。
一、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这一初级数学教学阶段,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影响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所缺少的正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材施教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能够通过确立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特点来为学生构建起适合他们并能够让他们愉快接受的学习方法,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中,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兴趣及特长,所以在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时,他们经常会出现因为自己的不喜欢而厌学的情况。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合理表现,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虽然不能主观干预学生内心中的想法,但可以通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客观上的感染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认识。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发展来看,很多教学方法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相比之下,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作为以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更短、效果也更好,所以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3、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相比于初高中数学教育而言,小学数学的主要教育目标只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其二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当前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厌学数学学科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以至于在遇到后来的难度数学时,遇到了学习困难,最终形成畏难心理而厌学。因材施教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来为学生设计出最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扎实掌握。
4、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够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提升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确保对他们的教学有效性,抓住他们的兴趣点,给予他们正确的学习指导,就能够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的因材施教
1、充分认可学生差异
想要开展小学数学的因材施教,就必须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特点。由于学生在接受小学数学教学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再加上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以及基础知识等表现的不同,所以当学生一起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时,他们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个差异性恰恰就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切入点。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这种差异性基础上,为学生展开分层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取到符合他们认知的知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提升,为以后的难度数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小学数学教学行为的科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1)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大纲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行为的重要指导,教师必须要保证其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符合大纲要求,才能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2)符合教材内容。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材内容,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确保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3)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设计是否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
3、坚持进行分层教学
从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行为来看,坚持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唯一途径。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有效分层:(1)学生分层。学生是小学数学的教学主体,做好对他们的分层,能够确保教师能够全面掌握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基于学生分层而开展的,其在教师完成学生分层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来为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3)教学行为分层。教学行为分层是基于教学目标分层而开展的,其在分层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行为进行设计,目的就是实现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取数学知识,为他们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是确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的重要对策,其对于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将因材施教策略更好的发挥出来,教师除了要做好对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的有效研究外,还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兴趣点、学习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因为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小学数学的因材施教目标实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肿瘤科护士学习经验总结
- 下一篇: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