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0:5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本文以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为研究内容,提出提高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更新物理课程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目标、教学主体等,高中物理课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延伸和深化,其课程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方面,通过物理课程在提高学生物理课程成绩的基础上,也应该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生是物理课程的主体,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建立正确的高中课程物理主体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创建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地位。因此,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要充分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为主体”“成绩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协调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实现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奠定理念基础。

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好坏和适宜程度是评价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该以现有的教学环境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准则,符合学生和教师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符合课标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和本校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物理学习能力。在优化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

三、重视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科重要的教学形式,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实验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更加有利于物理课程的教学。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结合实验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使物理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以具体的形式把物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实验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得到改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通过实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增强。

四、坚持物理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情境化

物理学科知识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以及自然现象,都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内容,物理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和自然现象经过具体性和抽象化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因此,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具体内容。物理课程是继承、发展和探索物理现象的有效手段,通过物理课程能够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发展物理学科知识,继续探索物理的未知领域。因此,物理学科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要结合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为学生呈现具体化的课堂形式,理论知识应该通过实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相关知识的产生原因、形式实践依据以及原理。把物理课程学习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常识、自然现象来进行物理知识的讲授,使物理课程知识学习生活化、具体化、情境化,减少物理知识学习的理论化和枯燥感,增加物理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提高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课程教学和学习,教师能够从容地组织物理课程教学,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成绩的同时,物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升。通过诸多手段的干预,其目的都是营造有效课堂教学氛围,提高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2):52.

篇2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为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教学活动的环境,这是由于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实践活动的掌握力度不够,还不能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问题讨论式的教学实施中,可以利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物理的教学实际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将物理与生活脱离。其实,物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时刻注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从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众所周知,学生在踢足球的时候,足球会逐渐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第二,在汽车的轮胎上刻有凹凸的纹路有何意义?(因为使得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越多就越能增加摩擦力);第三,仔细观察手端茶杯,茶杯静止,手捧茶杯水平运动,竖直运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比如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是相同、相反,又或者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甚至是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可以是静止状态等理论问题)

(二)创设差异性的实验问题情境

所谓差异性的实验是不同于学生之前学过的概念或者理论常识、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的科学实验。从作用上看,比起普通常规的科学实验,差异性的实验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差异性实验时,老师需要时刻注意符合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将其深刻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著名学者说过:“人类认识世界中,物理学实验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比如,在“内接法与外接法测量电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分别采取内接法和外接进行测量同一只电阻,由于受常规思维影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同一只电阻的测量结果的阻值是会是相同的,事实上,结果是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出的结果截然不同。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方法解决问题,才可能找到独立思路。”问题,作为学生讨论探究的重要导火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尤为关键的。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摒弃之前单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通过具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其次,老师需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让其自主分析、自主探究问题、自主做出经验总结。最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10―15分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建立合作小组是进行讨论的重要前提,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课、学生静听,缺乏学生主动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发言。面对物理困惑,老师要及时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内心的见解,同时还要进行表扬、肯定或指导,让学生越来越积极踊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 教学质量 策略 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大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成果,学习物理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大学物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大学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广大大学物理教师们交流探讨。

1 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资力量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指出,这里的“大师既要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只有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人才。大学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教师首先就要在吃透物理学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多读文献,多看著作,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与学生分享物理学最新研究进展。此外,大学教师往往还需要开展科研工作,物理教师要同时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是不容易的,因此更需要通过科研工作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学习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提高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同样也是大学物理教师所需要的,采用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外,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也是大学物理老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除了教师自身发动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外,学校、教研室、课程组等组织,也需要建立健全奖励、帮扶机制。重点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对在科研、教学上都有突出表现的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和钻研精神,从而不断强化师资力量,建立起一支素质够高、能力够硬的大学物理教师队伍。

2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提高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兴趣。

物理学一直以来都是相对枯燥的一门理工类学科,大学物理的主要课程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以及一些近现代物理研究进展等。在内容上算是初高中物理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但是高中物理偏向于对特立的研究,而大学物理更多的是研究普遍现象。正是由于内容结构上的相似性,加上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对于物理等基础学科学习的不重视,导致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极为普遍,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上课的内容。因此,丰富教学内容,让物理教学也生动起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知识点,穿插介绍一些相关物理知识的发展历史,以及该领域杰出科学家的趣闻,可以有效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与他们专业的知识上,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可以更多的讲解一些力学知识,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发展现状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

3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的“灌输”教学模式。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教育更多的是大课为主,学生数量较多,专业较杂,基础也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然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使得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缺乏了思维训练、创新能力的训练机会,更何谈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或者“圆桌会议”类型的教学方式,将问题抛出以后,由学生自发组队讨论,并最终给出统一的结论,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来;其次,要增加学生课程预习的份量,并提出明确要求,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让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教师在总结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更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还需要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让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板书教学的方法,近些来PPT教学的方法也逐渐普遍起来,这些方法虽然经典,但是效果却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包括动画模拟、仿真实验等,可以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4结束语

大学物理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笔者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以上三点,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杰,蒋逢春.关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8:64-65.

[2]肖生春.关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9(下旬刊):41-42.

[3]周清华,胡伟.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12,12():107-108.

[4]张勇.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的研究[J]. 襄樊学院学报. 2007(11):25-28.

[5]斌,周雨青.大学物理问题式导入研究[J]. 物理与工程. 2011(05):59-61.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用性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49-01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物理难学,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抽象难懂,严重阻碍着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步伐。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让学生既对物理学习感兴趣,又能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 教学方法要注重实用性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们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就得用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当然,再好的方法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如在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类比法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例如学生们在初中理解密度公式当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密度既不和质量成正比,也不和体积成反比),再讲解到电阻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回顾密度和质量、体积的关系。经过类比,学生就不会再认为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了。另外,类比法还可以用来进行类比探究。如学生们在学习高中物理必修二,学习了重力做功和路径无关,以及重力做功导致重力势能的变化后,在选修3-1中学到电势能和电场力做功的关系时,就可以让学生们类比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进行探究。这样学生们一类比,教师再加以一些引导的提问,修正一些错误,学生们会很快得出结论的。通过这种自身的类比探究,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

二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

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概念能倒背如流,可是一旦用到题目上,就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关键词句。比如在高中物理选修3-2中,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这里的关键词句应该有两个,分别为“闭合回路”和“磁通量发生变化”。如果忽略了“闭合回路”这一关键词,则会给我们解题带来严重的困扰。又如感应电动势变化的条件是闭合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发生改变,这里的关键词句就是“磁通量的变化率发生改变”,而不是“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对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些概念,要提醒学生把关键词句找出来,并让学生们“抓”住它们,然后再来理解、运用它们。

三 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全面,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也相对较差,对课本相关知识点的分析也不够细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全面、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讲解“密度”一节时,由于内容较少,我们可以从全面的角度加以引导,比如为什么提出密度这一概念?密度和哪些物理量有关?这些物理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这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问题链,而对其中的每个因素我们又可加以细致的分析,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

四 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实验课,我们要重视,不能简单地讲解,而是要把实验完整地做出来,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改进实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本知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主要为实验演示、分组实验及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运用这些方式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学生做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在一旁协助。另外也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兴趣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不易,从而展现出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这样做也会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也会让学生疲惫不堪的身心得到舒缓。

五 精选练习题

篇5

关键词:物理模型;高中物理;习题应用

1.引言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之一,而且以科学知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对事物原型作出简化和纯化处理,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科学思维而建立起来的[1]。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理想化模型。物理模型是物理概念和规律赖以建立的基础,并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有代表性的试题和习题,用考试的方法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学生缺乏建构模型的意识、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建模过程中存在较多错误和漏洞等[2]。高中物理之所以难学,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无法在头脑中找到题目的原型。模型方法作为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蕴涵着很高的认知价值。学生一旦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就能获得认知水平的发展[3]。

2.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从狭义上讲,中学物理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对象模型、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

2.1对象模型

对象模型是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且能从不同侧面描述和揭示其在各种问题征的理想化模型。如力学中的光滑斜面、单摆、质点、完全弹性体、刚体、杠杆、轻质的绳、杆和弹簧振子等;热学中的绝热容器、分子的球形和立方体模型、理想气体等;电学中的点电荷、试验电荷、绝缘体、纯电阻、无限长导线和螺线管、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理想导体、理想电解质、连续介质;光学中的点光源、薄透镜等。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忽略了形变,即是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从而顺利引导学生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对于固体和液体,可以认为分子是一个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球体,对气体,由于分子间距离较大,可以利用立方体模型计算分子间的距离。

2.2概念模型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物理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加以理想化的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可以通过列举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转等直观材料,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并抽象出来其共同特征,就建立了“机械运动”概念。为了描述汽车和飞机运动的快慢,引入了速度这一概念又如将物质形态自身理想化的狭缝、薄膜、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光线、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电场线、磁感线、理想流体、绝对黑体等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即是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忽略物理原型的次要因素,来反映所研究的物体本质属性。

2.3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忽略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次要因素,简化对复杂运动过程的处理,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突出本质特征,且建立在质点运动上的各种典型模型。比如真空状态;力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光滑斜面、平抛运动、(非)弹性碰撞、简谐运动、简谐波、伽利略的惯性实验、自由落体运动、共点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模型等;热学中的绝热过程、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绝热过程、分子热运动图景、理想气体的平衡态等;电学中的恒定电流、等幅振荡、直流电路动态分析模型、变压器电路动态分析模型等;研究原子物理时原子所处的基态和激发态等。

例如,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我们可以把站在自动扶梯上乘客的运动、雨滴接近地面时的运动、百米赛跑的过程等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轿车启动的过程等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公交车刹车、进站或飞机着落后在跑道上的滑行等过程可以近似看做匀减速运动;从水龙头上滴落的水滴,由于是在地球表面附近且水滴流速不算太大,水滴所受的空气阻力与重力相比可忽略不计,同时也可不计地球自转、周围物体对它的引力以及水滴的形状、大小等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因而可认为是一个质点处于一个重力强度为g的均匀重力场,因此可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打排球扣球可看做平抛运动;伽利略以实践为基础,合理运用理想斜面这一模型,推理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继而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尔后这一理想斜面又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等中应用。我们可以看出理想实验是物理学家源于自身经验而又超出自身经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忽略次要因素,进行逻辑推理,并把实验的情况合理外推到一种理想状态,从而揭示自然现象本质的假想的实验。

3.物理模型的建构与问题解决

3.1观察能力和物理思想方法与建模能力相辅相成

物理模型是将带有实际色彩的物理对象或过程,通过近似与忽略、类比与联想、抽象、理想化等方法抽象概况而成。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是源于身边实际、游戏、生活体验、体育项目、科技热点、社会热点等的情境模型,是物理对象模型、概念模型、过程模型的有机结合。可以发现近年高考试题就是围绕建构物理模型,设置情境,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掌握。物理情境模型在力学中有反冲模型、叠加体模型(子弹射入)、斜面模型、滑块模型、轻杆轻绳连接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追击相遇问题模型、卫星变轨模型、双星模型、机车启动模型、摆类模型、人船模型、小船渡河模型、传送带模型、碰撞模型、子弹射击木块模型、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等;在电学中有等效场(重力场与电场、磁场、电磁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以及复合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导电滑轨模型、金属棒切割磁感线的模型、金属框穿过磁场运动的模型等。

物理新课程提出要发展对“科学探究”连贯性、一致性的理解;加强“原始物理问题”与新课教学的整合;模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4]。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材特色,以模型为教学的切入点,利用各种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模型,通过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把物理建模思想始终贯穿在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可以抽象成理想模型的自然社会生活场景,在课堂上向学生精细讲解这些物理模型是如何提炼出来的,以及研究被简化和纯化后的理想模型对于解决物理习题的重要意义。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在习题中通过观察和想象等物理思想方法能够抽象和建构物理模型,而且要并布置课外作业,指引学生做到保持对社会自然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发挥想象,积极、适时从头脑过滤相应模型并联系实际问题。这样在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同时,还能够对大自然形成丰富的理解和灵活的解释,激发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性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此外,教师还应提供学生一些信息化教育资源网站等课程资源,为学生理解物理模型提供充分、丰富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模型只是问题求解的一种参考,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过分依赖现成的模型或者把模型绝对化。因此在进行习题练习时,要提示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对模型进行适当改造、转换或重组。此外,习题涉及的往往是由多个复杂的模型的组合,因此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另外还应向学生强调物理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由此建立的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也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成立。还有很多潜在的物理模型有待我们在实践与科学验证中发现。

例如,在准备讲解点电荷和点光源前,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质点模型建立的过程、应用与意义,就能根据物理模型所具有的一定的原型启发功能,顺利地建立起点电荷和点光源模型;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可以用弹簧连接起来这―实物弹性球模型来理解;电流的产生过程可以由抽水机抽水的模型来引入。又如,通过用学习过的“光线”这一概念来方便地描述光的传播现象,自然过渡到光路图这一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通过感受模型的魅力,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了平抛运动模型,学生头脑中逐渐积累了清晰的物理模型,然后就可以布置简单的类平抛运动习题;建立了单摆的模型后,可以布置一些类单摆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分析问题和提取信息,激活学生头脑中活跃的相关模型,再对问题整体表征,便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模型――架起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模型、发展模型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以透彻掌握典型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为前提,不断理解与积累典型模型,就可以将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成相应的理想模型体系,解决同一类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思维的正向迁移,直接按图索骥,保证解题效率。

3.2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本程序

(1)通过审题,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并抽象出其本质特征以及问题的实质,将实际问题理想化,正确建立并选择合适的对象模型、典型的过程模型。当有多个研究对象时,能正确选定合适的研究对象;

(2)根据题意在头脑中勾画出物理图景,画出简洁的物理图示,通过类比、逻辑推理、原型启发等思想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在图示上还原对应的物理模型,对应过程模型中每一个环节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可分过程列式,也可对全过程列式。必要时列出辅助方程,展开求解,进行定量计算。

(3)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必要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以及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设想等。如果不符合实际,就需要反复修正模型。

此外,对于习题中涉及比较复杂的情境,可以根据物理模型提炼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求解。这样下来整个题目思路清晰,使题目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物理习题解决中,首先是对物体受到何种类型(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分子作用力、电场力、库仑力、磁场力等)的受力分析;其次,分析运动过程模型(直线、曲线、简谐);然后综合运用整体和隔离、引入中间变量、割补法、合成分解、统计学思想、比例法、临界问题分析法、控制变量、对称、逆向、等效、极端、守恒、类比、平均值、猜想与假设、估算、微元、图像等思想方法,最后模型的构建是难点。

4.结束语

很多同学回忆起中学物理学习的收获,很少大讲学了什么定理、原理等,大多数的第一反应就是弹簧弹来弹去、滑块滑来滑去、子弹与木块、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学物理就是围绕各种物理模型展开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物理模型,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学习效率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也因此在亲身经历物理模型建构这一科学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灵活运用或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齐慧玲.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调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

篇6

[关键词] 主体作用 主导作用 分组实验 学习效率

笔者根据自己数年来的物理教学实践,在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探讨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简说如下。

一、提高认识,及时开出实验通知单

著名的《百科全书》作者达•芬奇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一切自然科学理论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经验总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片面夸大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做,学生的主体功能就会被扼杀,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遏制;也不能片面夸大学生主体作用,实验过程由学生随心所欲,缺乏严密组织与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不能得到正常、正确的发挥。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能只让学生“看实验”,即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或老师讲、做实验,学生只是听或看,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参与实验过程,学生用“耳朵做实验”,或由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通过“笔做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加强分组实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要想方设法,确保及时开出实验通知单,通过分组实验,努力提高实验合格率。

二、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实验器材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设计,结合新课程要求并对学生提出更切合教学目的和考纲的实验要求,设计要更精,考虑要更周全。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确保每小组成员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其次,教师要认真备好课,既要在思想有充分准备,又要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有绝对保证,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应急措施。要对本次实验全面、彻底了解,包括实验目的、器材、依据、操作步骤、实验结论、仪器的规格、性能以及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等诸多方面。教者课前还应该深入实验室,检验仪器是否齐全,对个别难度较大的实验还应亲自动手做2到3次,确保心中有数。如在伏安法测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安培表、伏特表的底脚接线螺丝容易脱落,准备螺丝刀、尖嘴钳、小扳手之类的工具,导线接头容易脱落,应备剥线钳等,有些导线外层绝缘皮完好无损,而内部金属线开路,外观上不易发现,个别小灯泡因质量问题灯丝最易熔断,就必须备有万用表等及时予以检查并更换,以确保实验的合格率,否则学生在实验室会因欠缺某一器材而使实验无法进行,影响课堂效果。

三、加强引导,促其分组实验成功

好奇心是积极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是激发学生不断钻研与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实验的准备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积极的意识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能使学生根据实验的意图制定实验方案,并先通过想象“预演”实验的整个或部分过程,再现实验所需的理论知识。这就是说,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是完成实验的内部动因。

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掌握各种仪器的精确度、量程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敏捷、仔细地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及其变化,同时要求记录实验所得到的现象和数据。如何安装电动机模型实验中个别学生的电动机安装完毕,接通电源后不能正常动转。这时应提醒学生是否线圈内部开路,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线圈与极靴间摩擦力过大,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不符等。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在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的穿插于实验桌间,进行巡回指导和答疑,还根据嘘声的个性特点,施以个别的引导,确保实验的合格率,在几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提高。

四、认真总结,加深印象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理解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会用有效数字表达测量结果,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培养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要求合理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实验方案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够用科学语言,正确书写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简要回顾、总结、查漏补缺,对实验认真、操作规范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认真分析、指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极个别学生课外补做等)。

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师的工作,分组实验搞得好,理论与实践就能有机结合,学生再也不会纸上谈兵,而是学以致用,能通过动手动脑,掌握技能技巧,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全成龙.激活实验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科学教育网,2003,12.

[2]任仲儒.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巴中教育网,2003.

[3]孟昭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