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23:1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一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篇2

关键词 混龄班 角色游戏 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7

Talk about Local Mixed-age Classes Role-playing

Games Guiding and Reflections

HUANG Yifeng

(Anxi Peiwen Lixin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Quanzhou, Fujian 362400)

Abstract It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early childhood sense of cooperation and ability to produce all kinds of coope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therefore, in cooperation capacity in this crucial phase of foster children. Kindergarten through tap local resources,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uneven-aged mixed-age classes Peer Interactions role play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learn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uch games is uneven-aged children through the game exchanges constitute a mutual learning, cooperative play good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game carefully teachers "teach" into children between independent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hat children of all ages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operation in the game.

Key words mixed-age class; role playing; cooperation ability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教育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人文、自然教育素材,以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挖掘乡土资源、社区资源,开展以大带小(中班幼儿带小班幼儿游戏形式)的混龄班角色游戏《农家乐甜@店》、《新佳美》等主题,创设与异龄同伴交往合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掌握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做法与心得:

1 以大带小,激发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现今的孩子大多为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前可以说是面对众星捧月的局面,所以入园后,一下子难以适应混龄活动。当进行混龄游戏时,容易出现小怕大、大欺小等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游戏前,有必要进行语言启发和引导,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在两班幼儿游戏前,老师各自先在班级里进行了教育:“我们要有礼貌、大胆地和中班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游戏,不懂的要主动询问;要协助哥哥姐姐搬拿东西等”、“我们是中班的哥哥姐姐,要谦让、爱护小班的弟弟,主动邀请他们参加游戏;小心走路,以免撞倒弟弟;要帮助弟弟拿大件、高处的物品等”。而后组织中班幼儿去小班活动室带弟弟一起到乡土特色游戏区域共同开展角色游戏。经过之前的语言启发与引导,两班幼儿能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意识,学习处理与不同龄同伴的人际关系,一起协商、游戏,由被动合作向主动合作发展,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2 以大带小,让幼儿相互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及合作的技能

混龄游戏开展初期,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游戏水平较低,与中班幼儿的合作游戏尚处于冲突、磨合期,他们对于游戏的玩法、规则不理解,也很少遵守。因此,当两个班幼儿初步走在一起游戏时,我们让大的孩子进行商量、布置游戏环境,适时提醒大孩子考虑游戏中哪些角色可让小孩子参与,如:娃娃家中的弟弟妹妹,新佳美的顾客、甜@店的送餐员等。当布置环境时,小孩子站在一旁参观,大孩子以询问的语气指导小孩子拿东西、摆放游戏材料等,逐渐让小孩子融入游戏中。这样可让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学习中班幼儿的合作行为,也帮中班幼儿树立“榜样”的自豪感,更加认真地与同伴合作投入游戏。

进入混龄游戏中期,幼儿已逐渐熟悉环境、同伴,但小班幼儿合作技能方法等相对来说仍较薄弱。而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自我调节、内省的能力,懂得同情、关心他人,学习协商、合作了。因此我们以语言、表情、手势等暗示他们拓展游戏的内容、形式,让大孩子的聪明才智、组织能力与合作行为得到尽情的表现,同时指引他们对小孩子要有责任与包容,并教授合作的方法与技能。而对于小孩子,则引导他们在游戏中观察与模仿,学习对哥哥姐姐的尊从,并多采用行为示范、语言提示等方法指导幼儿掌握与大孩子合作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跟随。当双方都踏出交往、合作的步伐后,幼儿间合作方法和技能的相互学习也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如:组织主题式角色游戏《新佳美》时,我们通过“一大一小”的结对形式,让两个孩子同时扮演一种角色,由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参与游戏。通过教师之前的游戏讲解,大孩子扮演的点餐员已懂得礼貌、热情地招待点餐顾客:“你好,欢迎光临新佳美,请问你要吃什么?”等等,此时的小孩子在一旁观察学习,当顾客点餐:“我要一份薯条”时,大孩子会“差遣”小孩子去与厨师沟通:“请炸一份薯条”,而炸薯条的大厨师回应:“好的,请稍等!”并将薯条下锅、翻炸,并指导小厨师在一旁观察等待,将炸好的薯条装入盒子中交给小点餐员,送到点餐台交给顾客……就这样,大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与不同的角色交流合作,同时用语言、行为指导着小孩子,而小孩子是“跟班”,在观察和“被差遣”过程中也学习到了大孩子的合作方法与技能,从而促进了两者合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3 以大带小,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混龄游戏为孩子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和锻炼自我的平台,游戏后期幼儿的游戏水平与合作能力随着游戏的互动交往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地提高。此时教师应通过观察、启发、示范、介入游戏等方法,指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分工合作,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如:《农家乐甜@店》刚开张时,前来品尝的顾客太多,厨房里的大小磨粉师、椿@师、印@师忙得不可开交,但是蒸笼里的甜@还是供不应求,送餐员和顾客都大呼小叫地催着……发现此情况后,我们两个老师都赶到厨房里观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每个工种虽有合作游戏,但游戏的操作是重复的。于是,在第二次游戏时,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启发幼儿讨论:如何提高甜@的制作速度?并通过示范操作:中班的幼儿负责推磨、椿@、印模,小班的幼儿负责加粉、团@、沾粉等,提高甜@的制作速度。游戏开始后,老师扮演“甜@店经理”到厨房中检查“工作”,边观察幼儿分工合作游戏的情况,边适时介入指导:大孩子推磨时,启发小孩子边加粉还要帮忙收集磨好的粉并送到椿@处;提醒大椿@师在椿@时,小椿@师要负责团@还要将椿好的@送到印@处;引导大印@师印好模将甜@光给小印@师沾粉,并送入蒸笼中……整个制作程序分工精细,井然有序,让幼儿从中学习分工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的乐趣,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升华。

4 反思

(1)此类混龄角色游戏最大优点就是通过挖掘乡土资源为异龄幼儿的游戏交往创造条件,通过各年龄段、能力强弱不同幼儿间的交往,培养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等积极的社会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异龄幼儿间的互动,构成一个互助学习与协同游戏的良好环境,不仅让丰富乡土知识、激发爱乡情感,还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合作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合作能力,而且将传统游戏中教师精心地“传授”转化为幼儿间自主地“教与学”,使各年龄幼儿在混龄游戏环境中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如:在混龄角色游戏交往过程中幼儿相互获得的认知、经验都与以往游戏形式区别,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实,而游戏水平也在他们不断地互动迁移中得到提高;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操作材料、玩具以及与交往互动中,他们的自主性、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在小班幼儿面前会表现出超出平常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内部斗争”自我调整和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而对于小班幼儿,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班幼儿的带领下参与游戏,易受哥哥姐姐语言、动作的暗示,从而去模仿、跟随。因此,中小班幼儿之间积极地互动和影响,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

(2)在混龄角色游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疑问与难点,也是我们今后教学探究的方向,如:现在的游戏伙伴是相对固定的,“一大带一小”是按幼儿的早操的四路纵队排好再让幼儿进行一一配对的,这样有利于幼儿加快熟悉游戏同伴,进入合作游戏的状态,但却缩小了异龄交往的范围。若是放手让幼儿自己配对,寻找合作游戏的同伴,且不一定局限于“一大带一小”形式,可一大带两小或两大带一小等,可让幼儿扩大异龄交往范围,不断尝试与新的伙伴协商游戏,更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大孩子在游戏中处引领地位,而小孩子几乎是跟班,这样的方式会不会限制了两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若在游戏后期,当孩子已经较熟悉游戏主题的玩法、规则后,让大小孩子自己协商,互换角色在游戏中的具体分工,让小孩子承担主角色,如:新佳美的主厨、甜@店的推磨师、印@师等,启发大孩子当配角,如:帮厨、加粉师、沾粉师等,在一旁细心观察并用语言提示、行为示范等方法指导小孩子……这样是否更有利于提高大孩子的观察、沟通能力,为小孩子提供大胆表现自我的平台,也培养其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双方与他人协调合作能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