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02: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学习经验总结

篇1

2005年开始,某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就面向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理财班专门开设了财务管理案例课程,且在其它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强调适当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对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将结合几年的教学探索经验,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通过案例开展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课的课程特点

虽然财务管理学科在西方19世纪已经初步发展,但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直至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我国各高校才逐步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

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需建立在金融投资学、管理学、会计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资本运作的学科,主要讨论了企业筹资、投资、运营与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基本环节。而实务中,这些财务活动的展开,离不开现实的外部宏观环境与企业自身微观环境的影响。

(三)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从我国国情出发,开展教学工作。

因此,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提倡基于社会实践的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基本操作程序

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程序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当然在具体各环节的操作中,案例教学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教师提供案例,并对学生进行案例引导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运用于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系统掌握剖析案例时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分析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其次,要对课堂进行充分设计,包括:案例讨论应达到的效果,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等。需要讨论的案例需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其有充分的时间为案例讨论的开展进行课前准备,撰写发言提纲。我们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一般提前两周将要讨论的案例发给学生,并对讨论的形式和内容做出布置,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

(二)学生讨论并研究案例

该环节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强调学生的主角地位。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充分的课前设计,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相互辩论,听取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本环节的操作中,教师应课前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防止出现单边互动。

(三)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归纳本案例所运用的知识点、讨论的难点及重点,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师做完总结后,应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学生在报告中应提出并论证本人(或本小组)的观点,并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总结案例分析讨论中的得失。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现条件

(一)案例的收集、加工与整理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环节。关于教学案例的来源,我们主要以“典型性、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整理相关案例。

1.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利用优秀教材、网络资源收集可借鉴的教学案例。一是通过检索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教研文献。一些文献包含了典型案例分析的目的、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相关文献链接、参考资料、问题设定等,为我们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通过一些案例教材、会计师协会组织及会计考试培训等网站、一些财务类案例大赛的试题上,获得时效性较强的资料。三是通过常见的门户网站,如搜狐财经、和讯网等,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本土化的综合性财务资料,针对性地运用于财务管理课堂各财务活动环节内容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在以后就业岗位上的应用能力。

2.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而形成的鲜活案例也是我们教学案例重要来源。一类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料,学校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案。如受当地某中小企业委托设计企业财务制度、某大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都为我们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案例题材,增强了案例的实践性。二是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将在企业中收集的实际财务资料,通过整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3.此外,我们还采取了学生自行设计案例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按教学要求让学生自己收集编制案例,不但丰富了案例库,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检索、查找、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在课堂上推荐一些网站要求学生浏览、学习,往往收效甚微。而我们以练习、测试的形式,要求他们查找相关案例,不仅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促进了他们在整理案例过程中,自发形成对财务活动的思考。

(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是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开展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组织者、实施者和控制者,是掌握全局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会计、财务管理和统计方面的实际资料。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及较强的分析能力。在案例讨论中,有时候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可能会阻碍讨论的顺利进行,这也对教师控制全局,善于引导,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提高教师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能力可以多种途径相结合。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应针对学校现状,制定鼓励政策。如,提供教学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编写案例。从教师自身来看,可通过参加理论与案例教学培训,参与企业实地调研活动,提高案例教学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三)现代化教学技术是案例教学开展的保障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财务管理案例中的图像、文字、表格、数据等信息快速的传递,并实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从而使案例教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如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背景陈述、小组讨论、学生案例设计与PPT制作等环节,均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因此,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研究中,积极筹建或完善仿真型、多功能型、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是案例教学开展的物质保障。

(四)恰当的教学规则设计是推进案例讨论教学目标实现的动力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教师专业素质 实践基地建设

一、引言

管理会计是一门兼具会计学与管理学之特点,并将二者之理论与实践很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专门的方法与技术,对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分析,最终实现:预测与决策功能;规划与控制功能;评价功能。管理会计的实践最初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雏形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但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由盛转衰。一方面,由于管理会计在诸如动态预测模型、全面预算管理、零库存管理、作业成本法等诸多模型在企业的运用为企业最终利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实际的结合性差。管理会计在西方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20初到50年代的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此阶段的其他代表人物有哈里森、麦金西、奎因坦斯、布利斯等,核心内容是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展开活动;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并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科学管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并不能与之相适应,要求有新的理论与方法与企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贝格尔和格林、柯普兰、霍普伍德、属穆尔和杰德凯、纳尔逊和米勒、霍恩格伦等,他们主张管理会计应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Right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Right);并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3)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会计反思时代。进入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和“理论”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新的发展。但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查尔斯,T.霍恩格伦、罗伯特,N.安东尼、威尔思、罗伯特,W.斯卡彭斯、罗伯特,S.卡普兰、托马斯,H.约翰逊等人开始研究管理会计学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倡导管理会计研究必须大量引进数学分析方法;会计学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以寻求新的理论与方法;并探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原因并寻求缩短两者差距的正确办法。20世纪9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沿着“效率一效益一价值链优化”的轨迹发展,基本上围绕“价值增值”(Value-added)这个主题而展开。(4)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进入90年代,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 A.Atkinson,etc,1997)。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胡玉明,1998)。在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来。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指出: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地陷入令大多数董事和经理惊恐不安的陌生境地。这三种力量就是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即所谓的“3C”。尼古莱・丁福斯等(1998)认为核心能力对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管理会计一经应用便被企业广泛接纳,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加强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效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管理会计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依然存在理论上的孤岛(不能形成系统模型)、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结合等缺点仍是阻碍管理会计学发展的桎梏。如何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将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好地进行讲解,如何在管理会计理论范围进行创新是一直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问题。本文将利用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日常教学反映一并进行总结归纳,并得出结论。

二、管理会计应当成为独立的学科

(一)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它迄今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管理会计的内容与《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学科有很大部分的重叠,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尤其与成本会计的交叉内容较多,所以有的学校或者专业干脆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64学时)由同一名教师来讲授,以避免重复。但在河南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了强调不同学科的重要性,也为了尽量让学生享受到不同的教师教学资源,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分成两个学科,分别由两个教师教授。这样,这两名教师应就所讲述的内容做充分的交流,合理分工。当成本会计做为基础课讲授完毕后(此时,财务管理课程也应当安排讲授完毕),讲授管理会计的老师应当对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深入化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会计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理解。如可以在管理会计的成本控制中加入质量成本控制,在预测中详细讲解马尔可夫链的问题,增加作业成本法、战备管理会计的内容,或者在讲课时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应掌握的内容等。这样,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时更多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只有自己具备了海洋才能授学生以溪流。当然,对于一些无法截然分开的内容,为避免内容重复,两名授课教师可以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如成本会计学以重点介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内容,而有关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的内容则安排在管理会计学中介绍,人为地把几乎相同的内容分开讲授。财务管理实际上也与管理会计课

程有相重复的章节,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如长期投资决策及对于现金流量的计算,在一般的授课过程中,也会在管理会计中有意地弱化这个章节。但是要给学生提醒到:弱化不等同于忽略,这些弱化的章节却是现实生活中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章节。管理会计的授课教师一定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管理会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交叉但决不能重复。管理会计的内容博大精深,值得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与追求。

(二)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与授课重点 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管理会计的学时数一般要求为32~64课时,其中,会计专业设有专科的学校,课时数多为32学时,以第三本科志愿招收的会计专业开设课时多为64学时,而其他院校大多为32或48学时,这主要由学校师资的授课能力、学生接受水平及开设学科的总课时数决定。本人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为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即为48学时,而为独立学院三本类招生学生该专业开设的是64学时。因为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当多的高校不会把所有课程的所有章节都纳入课堂讲授范围,除去课堂讲授外,还会有部分章节作为自学章节布置给学生。而对于管理会计这门课,自学的章节多为其新发展的部分,如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成本法等传统部分,而这又恰是让其自学的部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最需要的部分。在总结授课经验基础上,本人认为当前应以传统型的管理会计内容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慢慢向核心型与价值型靠近。三种类型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如(表2)所示。

(三)管理会计的教材发展 教材内容体系落后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发展的瓶颈之一。管理会计教材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近40年来,教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基本内容和结构体系大体相同。财务会计教材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调整,而管理会计的原地不变就显得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于其中着重介绍的一些模型也未能随着数学工具的发展而发展,使得实务中却很难应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在这个财务会计与国际趋同的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很多国家。另外,教师在授课中应大力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不断进行本专业的深入研究以推动学科的发展,进而编制更优秀的教材。在编制时应注意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尽最大可能地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编制。

三、管理会计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与学科理论相契合案例教学法最早是20世纪初在哈佛而学院的MBA教学币采用的,在约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系统化的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程式化模型的理解,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解问题的精髓。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通过历年教学经验总结,在讲授成本性态分析时运用了格兰仕集团成本管理的案例,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格兰仕关于成本降低、成本控制的策略,然后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企业进行成本分析、评价,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在讲授销售预测时,运用中兴通讯的案例;讲授经营决策时,引用顶新集团(康师傅)的案例;责任会计采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积极性,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探寻管理决策的多维性,根据管理者风险态度与企业战略决策的标准进行科学博弈。案例教学能明显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学生教学评价反映很好。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案例资料的收集难度较大。首先,我国教学传统中遵循“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并不是很适应,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到哪里、如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其次,信息来源单一。学生的绝大部分信息来自网络,校、学院图书馆缺乏足够的行业图书、电子数据信息,导致大部分同学的信息、分析、评价基于片面的、较少的网络信息资源基础上(其真实性有时无法考证)。(2)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当陌生。我校是在大二的下半年开设的该门课程,学生非常熟悉、也非常愿意接受的是传统的一一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一旦改变教学方式,变为老师将核心理论讲解完毕后,提出问题,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进行辩论、解答则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为更好了解案例教学的互动环节,采用对河南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级到2008~3届学生的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该调查问卷采用统一格式,历时3年,共发放问卷342份,收回340份,计311份有效问卷。就学生自行收集资料环节显示:有许多学生在收集资料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大约有24.5%的学生存在这种心态);有11.2%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大约另有13.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有限,而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大三或者大四开设案例分析过程更好;其余51.1%的学生把案例教学看成是自己的机会,会去努力认真完成。(3)管理会计的教学案例不够系统化。从本质上讲,管理会计学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它的体系、理论、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修正、系统化。由于学科本身的不系统,导致在实际经济体系中无法由某一个经济实体全面实施。另外,理论本身是具有高度概括与综合性的,而企业生产是个性化的,单个企业的管理是具有独特性的,使管理会计学也无法用统一的案例来对其进行诠释与说明。在目前,只能以鲜明个体性案例来与管会计的理论体系相结合。

四、管理会计学教学提高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授课教师专业能力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理解。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价值为最终目的,融合管理学与会计学之特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预测、决策依据。作为一名管理会计学教师,必须要有坚实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成本会计学、公司理财学、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知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只有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境界。(1)教师应具备丰厚的本学科底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谙传统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会计、标准成本系统、预算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同时不断学来西方管理会计学界提出的新理论和方法,如:顾客价值、价值链、核心能力、资源规划、货币增值、股东价值净增额等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预测、决策体系等。在良好基础知识平台上,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直至自我创新。(2)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不论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案例教学的运用,都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与领悟

篇3

(一)概述式开头 我

概述式开头,这是全面工作总结常用的一种写法。在开头处一般要概述基本情况,把要总结的工作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及有关条件交代清楚,有时也要把主要成绩、经验、问题须要提出来,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二)论证式开头行政

论证式的开头,这是全面工作总结的另一种开头方法。在开头处不写基本情况,而是直裁了当提出上级指示精神,或有关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事例来论证这种指示、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三)结论式开头媒介

结论式的开头,就是先作结论,后叙述概况。这种开头方法最为常见,而且多用于全面性的工作总结。其写法就是在开头处.以高度概括的笔法,说明工作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并对此项工作的结果,做出明确的结论,然后,用一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例如.各单位财务工作总结的开头如下: 一年来,我们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坚持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实行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开头.既写了背景、情由、依据,又点出了做过会么,结果怎么样(即结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文字虽然不多,但它直接把总结的内容,显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看便得到全文的要领,开头总述完了以后,接着用了—个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的详细叙述,这样的开头,条理清晰,概括性强,过渡自然,便于读者理解总结的内容。

(四)提问式开头信息

提问式的开头,是在开头处根据主旨的需要,先提出问题,然后引起下文;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专题经验性的总结。两年以来,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这样的开头,就是用简洁精练的文字,以提问的形式,直接点明了总结的重点。这种开篇设疑的写法,比较新颖、生动,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吸引力,既省笔墨,效果又好。

(五)对比式开头

对比式开头,是在开头处对有关情况:如过去与现在、后退与前进;错误与正确等等做一番概括交代与比较,在比较中表明所是与所非;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专题性的经验总结。

(六)提示式开头 法务

提示式开头,这是专题性经验总结的一种常用开头方法。在开头处对工作的主要内容做提示性的介绍,其目的就是引出对于所取得的经验的叙

从上述3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种提示式开头的写法好处在丁简洁明确、能引人注目。总之,总结开头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不管怎样,外头应该是写明全文的主旨,给人以概括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给人以启发,这是写解开头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不要想当然的做事情。

当今时代已经不是单兵作、战孤胆英雄的时代了,团队的配合也首先需要信息的共享,让别人帮你干活之前首先要告诉别人你工作的进展、进度、计划以及问题处理协调情况吧。4、问题的协调处理,外部资源的协调等都需要共享这些信息。如此种种都需要您的汇总分析总结。也让别人站到你的肩膀上面吧,以你的终点作为起点往前走。

我踩你的肩膀,你踩我的肩膀,大家互相踩踩,挺好的。一步一个脚印,大家一起就可以跳着走了。

虽然老板们都很忙,但我想任何老板都不会因为对员工不熟悉,就对他们的咨询置之不理。因为这也是老板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让大家写份总结,就是希望了解你们的所思、所想、所获,便于交流,目的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

所学(学到什么,认识到什么)、所思(有哪些思考,想到了什么)、所感(感受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需要跟老板交流),目的就是了解大家真实的想法、思考及意见反馈,以便今后改进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一、两个用途,一个目的

年终总结的一个目的,就是回顾一年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规划来年。总结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出资人大会的工作报告,对一年来贯彻落实出资人大会决议的情况,有个较为详尽的汇报;二是向行业主管协会汇报年度工作。

二、内容要实际、具体,言之有物

总结以记录事实为主,要在“具体”二字上多用些功夫,尽量具体地叙述一年来所做的

工作。比如说,制定了哪些规章制度,其主要内容和效果是什么,不能只写一句“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如谈到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服务态度好时,光说受到客户的好评,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最好举一两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他们是怎样“评价”的,使人读了感到实实在在。应当避免笼统地、概念化的叙述。

三、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思路清晰,是任何文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

四、突出重点,简化结构

行政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大的来说,一是风险管理,二是信息管理、三是综合服务。细分起来有风险控制、信息建设、流程建设、行政服务、成本控制、培训教育、文化建设等。应当根据本所的实际,把行政部当年工作的主要目标、特点,有重点地写出来。复印、扫描、传真、订餐、租花、发快件、印制名片、续订网站、订阅报刊杂志、车辆文件的保管、简单的计算机维护,大到结算、订房、订机票、办理员工报销、与装修公司就办公家具协商价格、协助领导为希望工程捐款、采购办公用品及对其领用情况进行备案??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对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如何化繁为简而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得最高的效率,这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企业从事业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了,对行政工作人员也同时适用。

作为行政人事部的工作人员,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执行者。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协调好一个团队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以保证业务的正常有序发展,首先要抱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完成上级交派的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抓住每一次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业余时间善于发现与工作有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最后,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所长,为公司分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2008年度工作总结

——行政部

当新年的脚步悄然而至,我们2008年的工作也宣告落幕了。为在2009年能更好的前进,我们有必要进行总结,汲取经验教训,以便扬长避短,力求公司在新的一年里更快、更强、更好的发展!根据公司现有情况,对2008年行政部工作总结如下:

1、人员招聘。2008年共入职50人,离职39人。参加网上招聘6次,并与部分职高学校取得了联系。分析:车间技术人员流动性强,

售后服务部的缺乏资深人才,往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周期才能成长起来,且稳定性不高,流失量大。销售部下半年部分人员调离、停职检查、病假、婚假等,后通过团队调整和网上招聘,更新了一些员工,现整体状况比较稳定。年后,正是人才流通量最大的时候,也是沭阳分公司和我们都需充实人员的时候,利用网络、人才市场设点及员工转介绍等手段,大量招聘销售、技术类人员,以满足人才储备的需求。

2、2008年举办了1次企业管理制度培训,1次安全生产的培训, 2次新员工培训等,通过考试成绩来看效果较理想。建议利用各种机会让公司全体员工经常聚一聚、沟通谈心,或许比理论的培训更能增加员工的向心力及融洽度,但必须选择好主题。针对2008年度售后满意度得分一值偏低,这时应该多做些售后服务部门的接待人员礼仪举止培训、接待过程礼貌用语培训、接听及回访电话礼仪及规范用语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及业务水平,作为人事行政部负责人,我没有及时开展团队精神培训及相关礼仪服务规范培训,这是我应该检讨的,力争在2009年度通过大家的努力配合售后前台把工作做精做细,严格按操作规范流程执行,把我们的弱分项变为我们的强分项。

3、人事考核方面。2008年度积极评出优秀员工3名、销售能手1名、技术能手1名、服务标兵1名、优秀经理/主管1名,共计7人已上报集团公司,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人员民意测评表》并未实施,建议年终进行不记名民意测评。

4、于2008年6月份拟制了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手册自8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较公司成立初期时细化明确补充了很多内容,推

行表单管理。但由于本人工作不到位,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在监管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执行力”是人事行政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规章制度是公司管理的一个核心,年后需要各部门经理、主管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加强“5S管理”保障公司规章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公司全方位发展。

6、2008年上半年及下半年分别二次对公司固定资产、车间工具、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进行盘点,并详细登记在案,使公司物品管理更加完善详细。

7、原外用的办公设备及耗材也经过市场考察,重新换了供应方,降低了维修保养费用。但部分物品(如原客户服务部多功能打印一体机、售后前台打印机)超负荷使用年限较高,损坏频率较大,同时也增加了办公成本。根据公司发展及工作需要,客户服务部需重新购置复印机一台,现已上报2009年请购计划。

当然,人事行政部的工作绝不止以上所提到的几点,它还有部分比较细微的地方,比如员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办理、上传下达、来人来访接待、公务用车管理、户外车展巡展促销活动筹备、配合各部门工作协调、后勤服务保障以及文书工作等,工作中不足之处,恳请公司领导指导批评,2009年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行政部

2008年12月26日

严格按照公司要求,在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和办公环境等员工自律方面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对员工行为礼仪、办公区域清洁卫生进行抽查,营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和秩序。

2.培训工作:为了能切实提高员工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我部积极配合公司把优化人员结构和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学习培训月”活动中,成功举办了管理学、营销学等近60课时的培训课,并把培训工作

的规划纳入部门整体的工作计划之中,大力加强对员工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各部门的人员需求,在确保人员编制完全控制在标准编制内,本着网上搜、报纸上招、内部推荐等方法,协助部门完成人员招聘工作。对于新员工,定期与其面谈,发现问题随时沟通,深入的了解,帮助他解决思想上的难题,通过制度培训、企业文化的培训等等手段,让员工喜欢公司的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设计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肯定优点,更不保留的指出欠失,使员工在企业中顺利的渡过实习期。完成公司人事档案信息的建立完善、公司员工劳动报酬的监督发放、公司人员进出的人事管理等工作;并按时完成员工月考勤记录、月工资报表的上报工作。

五、存在的不足

过去的一年,在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行政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行政部工作常常事无巨细,每项工作我们主观上都希望能完成得最好,但由于能力有限,不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二是对公司各部门有些工作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存在的问题掌握真实情况不够全面,从而对领导决策应起到的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三是抓制度落实不够,由于公司事物繁杂,基本检查不到位,因而存在一定的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现象。四是对公司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成立宣传小组,保障月刊和网站的上稿率。五是对公司其他专业业务学习抓得不够。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六、行政部2009年工作纲要

2008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将要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克服缺点,改进方法;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大胆探索行政部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促使行政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根据本年度工作情况与存在不足,结合目前公司发展状况和今后趋势,行政部计划从下几个方面开展2009年度的工作:

1、努力提高行政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强化服务与管理意识,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公司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完成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为人才招募与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篇4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

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篇5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驱动下,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重大挑战,其中如何完成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各国基于对21世纪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能力的加强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的共识,又都无一例外地把高等经济工商管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从宏观上看,各国的高等经济管理教育都在围绕社会化、现代化尤其是国际化的主题作出了实质性的变革。

 

在中国,高等管理教育国际化方向的变革也正处于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在内容和途径上,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比如全英”教学模式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突出代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扎实,又掌握了较系统的管理专业和基本理论和技能,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本专业的学生要在四年本科学习中,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专业合格过关外,还必须通过相关英语专业的水平考试才可获得毕业资格所授学位“管理学学士”。当然,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和教授。

 

在全英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英语原版专业教材”。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采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全英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的“全英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专业主干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管理学、会计学、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心理学、国际商务谈判等全部采用引进的、国际流行的英语原版教材。据调查,采用原版教材的全英教学方式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一、原版教材优缺点分析

 

将国际化的概念引入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是实现课程的国际化的方法之一。除了传授国际通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真正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还要使学生突破文化的限制,不被本国文化所主宰3显然,采用原汁原味的国际通用的原版英语教材是促成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主要原因有:

 

第一,英语是当前国际政治、商务活动的最重要的国际语言,据统计,国际上网上资料、各类出版物,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比例大于80%。

 

第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语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

 

因此,选用英语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叱同时,直接通过英语原版教材学习商务和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学习者在将来对这种国际化交易和沟通主要载体的语言工具的应用能力打下牢靠的基础。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原版教材在形式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外印刷出版的原版教材;另一类是通过国内商购买版权在国内出版影印版的原版影印教材。笔者认为,某些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的“原版简化版”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故不在讨论之列。

 

(一)优点原版教材由名家撰写,通过实践检验并为大众所接受。纵观这些著作,不难发现它们的突出特点121:

 

1.由本行业的权威学者、人士编著,这些作者要么学术地位高,要么拥有长期的丰富行业实践经验。

 

如Economics的作者PASamuelson和W.D.Nordhaus就分别为麻省理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这就确保了教材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成功的项目管理》的作者MiltonD.Rosenau则是美国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领域的著名作家、美国产品开发和管理协会(PDMA)前任主席。《营销管理》的作者PhilipKotler是美国营销学界权威人士之一

 

2.历史悠久,版本多:如P.A.Samuelson的Economics,初版于1948年,至今已出版18版。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九版。

 

3.被采用、认同的范围广,影响深。如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在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拥有广大的读者和很大的影响,有500多所院校选择本书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材。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被世界各国工商管理学院广泛采用。

 

4.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倾向。如ArmeMarieFrancesco的《国际组织行为学》,为读者提供了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关国际组织行为学方面的阅读材料、案例及技巧练习。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国际组织行为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成果。又如JaneE.Hughes和ScottB.MacDonald的《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重点对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之下,国际银行业如何应对风险、以变化求生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5.实践性强。上述所有的教材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这也正是经济管理教材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特点。

 

除了上述特点,所有的原版教材都为读者提供非常广泛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比如详细的教学指导书(StudyGuide)、教师用书(Instructor’sManual)、PPT讲义和题库(TestBanks)以及相应的政府和企业网站,同时在网上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网上在线学习资源。基于上述特点,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成为一个非常有效、方便的选择。

 

(二)缺点

 

1.直接引进版内容新但价格昂贵。这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进口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比如,某全英管理班某课程从新加坡引进一本原版教材,折扣价格为每本人民币150元,全班32位学生只有12位愿意购买,不足40%没有购买原版的学生只能复印,长此以往一定会引起版权问题。根据笔者对出版社原版教材报价随意抽样,其平均价格高达483元。

 

2.影印版教材价格合理却版本陈旧。如果不采用国外直接进口教材,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采用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比如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就是这类商中的佼佼者。影印版教材的特点是,除了印刷效果略差,基本上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商基本上能够提供较完整的教辅资料;价格基本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不可否认,影印版教材在以前的全英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影印版教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版本陈旧。由于版权的原因,国内商被允许影印的原版教材基本上为旧版。国外教材一般要求是每3年更换新版,但对大部分教材,国内商的策略基本上是一次性引进一版。如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教材从2001年初采用至今,仍然只是第一版而已。本课本在美国今年已经出到第三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旧版和新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差别。比如,这版本中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最晚的也是1998年而已,而1998年以后的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本中的数据已经很难用来说明现实经济问题。

 

3.内容较脱离中国实际。原版教材为欧美国家的学者所编著,当然会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尽管现在也出现了所谓的“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但纵观这类教材也大多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带有强烈的“欧美中心论”。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经济管理现象,基本上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几乎没有涉及中国的内容,这对于强调实践性的管理学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以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经济学原理》(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为例。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样,它对“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完全遵循西方国家的惯例。

 

当然,在原理上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计算方式,也符合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要求。在这种计算模式下,失业率在4%~6%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的结果。

 

然而,中国政府的失业统计数据表明,这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4.7%~5%左右。根据原理,中国应该已经达到了理想的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从政府的经济决策层面分析,政府每一年都在采取措施维持较高速的GDP增长,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就业”,这显然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在失业率统计方面,西方国家的LaborForce涵盖了所有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在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计算与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异,即只有城镇没有农村;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以求职登记为标准;不包括下岗人员。因此,我国现有的失业统计数据,低估了全国经济人口中失业人口数量,也低估了城镇人口中失业人口的规模。据此,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应该超过这个数字。

 

这只是众多例子中最简单的一个。所以,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永远要_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西方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把握和理解。类似的例子几乎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包括GDP、通货膨胀、货币分类等。

 

再如,一些主干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以西学为主,真正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理论,在引进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任何地位。实践性很强的《战略管理》,案例全部为西方国家。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原版教材的功用在范围和程度都打了折扣。

 

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也支持管理教育的本土化。尽管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但“国际化”决不是简单的“西化”或“美国化”。

 

管理教育的基本使命首先是为本国企业培养经理人,这就要求管理教育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本国国情,使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在本国企业和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然后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全球领域发挥作用,带领本国企业走向全球。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对国外教学体系或课程设置及教材的简单模仿或复制,而是利用全球资源,以国际化的视角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发挥本土有效资源。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管理教育仍然需要向美国等先进的国家学习,存在着一个模仿过程。但是模仿并非追求一致,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及其演进过程,必然对该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其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国家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这一规律气上述的观点也非常适用于原版教材的运用,我们必须努力挣脱为引进而引进,为学习而学习的怪圈。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

 

综上所述,在大力引进和采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考虑商务管理英文教材编写问题。目前,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在国内出版的英文商务管理专业教材尚属空白,市场上比较多的是一些偏向于商务语言教育的商务英语教材,如广外大、对外经贸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但是,这类教材是无法满足全英商务管理教学要求的。下面是笔者在教材编写上的一些对策。

 

(_)编写原则和目的在英文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树立一个比较远大愿景(vision)3经济全球化是各种文化的融通过程,中国需要全球化,全球化也需要中国。根据不同的运用对象而更改教材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一般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经常看到的是“xx教材的澳大利亚版”、“XX教材的加拿大版”等等,而且“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也逐步代替了原来原封不动的教材进口行为。编写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英文原版教材中过于臃肿或过于西化的内容,同时把有关中国的案例和实际情况加入。使教材在保持国际流行特点的同时,能充分显现中国特色。这样,可以在满足国内全英教学需求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意图全面了解中国经贸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平台。

 

(二)编写内容的选择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职能型管理课程。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国际化程度较高。如财务管理、会计、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谈判、管理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中,国内外环境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完全可以大胆全部使用国外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

 

2.与本国制度、文化等国情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商业伦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从目前国内管理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都来自于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同时,又拥有我国的具体国情,如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这类教材应该在继续使用原版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形成我们的体系。英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把重点放到这类教材上。

 

3.与国外管理教育差别很大的课程,主要服务于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如经济法、政治课等课程,本土化程度很高,国外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因此,不属于编写考虑的范围。

 

(三)编写人员能力要求这类英文教材的读者对象不仅仅是本专业或本校的学生,应该是全国管理类专业学生甚至是国际读者。因此,编写教材决不能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来对待。因为教材的出版,除了市场因素的制约,还涉及学科的发展和编写者的学术声誉等问题。慎重对待这类教材的编写,要求做到:

 

1.主编人员必须在管理教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要求拥有宏观把握能力。同时,英文水平必须达到专业标准。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故要求主编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顺畅地协调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

 

2.学科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深厚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有深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问题有所研究;对中国在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熟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材的前沿性和指导意义。

 

3.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术语和规范表达,同时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得心应手。

 

4.掌握教材的编写要求和程序。对教材的结构熟悉。能够直接按照国际规范操作教材编写过程。

 

(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基于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在本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达成目的。因为,编写全英教材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任何一个实体的挑战性都是很大的。为此,可以开辟各种途径以达成目的。

 

1.与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合作。国内不少院校拥有具这种综合能力的人才,但集中度很低,把资源集中协调运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量。

篇6

关键词:产学研;教育;艺术管理人才;优势;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01―07

一、产学研教育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肇始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1906年推行的世界上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据资料记载,赫尔曼・施奈德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只靠大学教学和实验室是不够的,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于是,他提出“学工交替”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并受到广泛关注。1921年,美国安提亚克学院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学习-工作-学习”――“学校-企业-学校”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他们认为这种合作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且也能促进学生个性、身心、能力和人格和谐发展。这一做法首次将合作教育功能从单纯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高度。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合作教育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而且把它与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学习的全过程联系起来。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的《合作教育宣言》中正式将合作教育定义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形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成功教育模式。196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为这种独特的培养教育模式奠定了发展的基石。此后,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和企业实践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倡导大学教育的第,就是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标志着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圆桌会议报告》指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中论述了面向社会实践的教学理念:大学必须“走出其象牙之墙”。它必须走进街道、车间和办公室。必须把街道和车间带进大学。必须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大学必须承认,学习不能仅仅在、甚至主要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和讨论班上完成”。必须对学生的“校外经历”赋予学分。“挡在挣钱与学习之间的墙”必须拆除。

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会,也即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有130多所高校和20多个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组成,遍布全国20几个省市,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由民间组织的试验,走上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阶段。并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行和加强,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科研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与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研合作、多向参与实施的工读结合方式,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从高校角度,它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实现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际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从企业角度,在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选择企业合适的人才;从科研单位角度,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联合,同时实现了文化艺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从社会层面,能够节约社会资源。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面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现实。高等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内的实验室模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结合教育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内部强化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外部紧扣社会发展步伐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优势

(一)“艺术管理人才”的相关思考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行为的发出者,即艺术的管理者。要搞清这一内涵,首先要明白的是“艺术管理”活动内涵及属性。“艺术管理”绝不是“艺术+管理”那样简单,“艺术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做了多方的探讨和努力,在关于“艺术管理”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了艺术种类维度,于是产生了诸如美术管理、音乐管理、设计管理、影视管理、舞台表演管理等。另一种通行的做法强调艺术管理的非盈利性与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这两个维度虽然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从学理上讲均非管理学的核心维度,前者从艺术门类角度切入,后者从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属性出发,并没有反映出艺术管理本身质的规定性。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成乔明博士的观点很有见地,他从管理学视角出发,将艺术管理划分为主体维、客体维和方法维三维。主体维即艺术管理的职业化管理者,包括个人,如艺术企业中高、中、基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组织,如政府、行会、中介和团体等。政府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政管理;行会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业管理;中介为主导的管理,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管理。客体维是管理的对象,根据管理学研究体系,从客体维出发将艺术管理分为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活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管理等。方法维即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依据管理学学理,艺术管理从方法维分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和教育管理四大种类。成博士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管理活动的多维性、多层面性。基于成博士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管理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首先,艺术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它必然有管理活动普遍具有的共性,无论是艺术家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品牌管理等等,必然以管理学的共性原理和基础理论为指导。第二,作为人类行为层面的艺术活动,其过程的各个阶段普遍需要管理的参与,艺术管理的普遍性决定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人类艺术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的介入和参与,它与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以及各种组织活动都是息息相关的。

(2)多样性。作为一个综合体系,艺术管理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层面。按管理目标分为艺术事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按艺术种属分为美术管理(如博物馆管理、画廊管理等)、表演管理(如音乐管理、戏剧管理等)、文学管理(出版社管理、电子读物管理等)、影视管理(电影管理、广播电视管理等)、设计管理(设计组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等);按管理主体分为艺术行政管理(法律、政策、文化宣传方面的管理等)、艺术行业管理(行业组织、地缘文化、艺术市场管理等)、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企业、艺术公益组织的管理等,含艺术团队管理:一种松散的艺术中介的管理);按管理手段分为艺术法律管理、艺术政策管理、艺术教育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等;按管理客体分为艺术家管理(培养、使用、养护、发展等管理)、艺术品管理(生产、流通、消费、保管、展示等管理)、艺术财务管理(投资、筹资、金融发展、贸易等管理)、艺术信息管理(搜集、整理、宣传、使用等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运用、应时、应景、国运、民生方面的管理等)、艺术品牌管理(构建、运营、维护、扩展等管理)等。艺术管理的林林总总,也带来了管理实践的细分性和复杂性。

(3)综合性。艺术管理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综合系统地广泛参与。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实现管理活动目标。这一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综合多样。搞好艺术管理,需要多学科多因素的交叉融合。

(4)创新性。艺术管理是主体维运用其拥有和能够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对艺术管理对象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2.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基本素质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主体维”中的“个人”,即具备管理人类“艺术”活动系统中人、财、物、时间、信息、品牌等各要素能力的人。是既需要理论积淀,又需要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1)个性的健康发展

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是个性的健康发展。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具备自由精神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有个性、会独立思考的人。

(2)复合的知识结构

艺术管理活动需要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参与,具有交叉、互渗、边缘的属性,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必定是复合型的。知识的多少,决定了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视野的宽窄和事业格局的大小。文化艺术管理是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从业者往往需要有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锻炼,“单一型”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要求,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人文、社科、技术等各种知识的融合,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具有精深的文化艺术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人文社科和现代科技知识,具有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现代的实用技能,以适应文化艺术管理岗位上的各种要求。除了有知识的广度外,还必须有知识的深度,博中有专长,成为文化艺术某一领域的专家,二者相辅相成。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术业有专攻,这样,既有复合型知识的基础支撑,又有专业化知识的精准把握。

(3)综合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知识融合与应用水平的体现,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知识产生社会价值。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理想的能力结构应该呈现为综合型。即将复合型的知识储备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知识产生高附加值,实现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最大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主要来自情商和智商两方面,艺术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需要综合各种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鉴赏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等等。作为艺术管理人才,其核心能力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鉴赏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学习能力。

(4)完善的人格结构

第一,政治人格,包括政治道德、品格、操守和政治技能。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在政治层面上应具有高度热情和敏锐的政治观察能力,对国家前途和世界风云予以高度的关注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把自己的事业、命运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政治修养,能够把握先进文化的政治方向。在思想境界上表现为信念坚定、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在政治品质上,体现为胸怀远大、果敢践行、责任意识强。在价值理念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健康、富有魅力的政治人格会产生巨大的魅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折服力,政治人格直接影响着管理力。

第二,经济人格。在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高素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方法,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有经济意识,善于开发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文化市场上具有营销和资本运作等能力,以实现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三,文化人格。当代社会是高度知识的社会,也是高度文化的社会。它要求文化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能够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深邃的文化理解,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从而塑造自己理想的文化人格,即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并且,在当前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能抵制人格失范、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诱惑,避免文化的异化。坚守文化产品的高尚品质并将这一规则内化于自身心灵,形成完善的文化人格。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社会文化发展、艺术管理活动系统的性质以及艺术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决定了高等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坚持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核心,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动手能力的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文化艺术活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但这一培养目标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实现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形成合作共同体,学校根据文化事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与国家乃至世界文化发展融合在一起;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部门能为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提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资源,同时还可以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双方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从人才属性看,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成果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更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在未来错综复杂的艺术管理多重体系中能把他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于艺术管理实践之中,最终能使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艺术管理人才的构成要素中,需要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素质”。素质与知识、能力关系密切,三者相辅相成,人才素质对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其中素质是更深层次的存在,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不仅与主体固有的品质有关,而且与其实践活动有关。一方面,实践活动对人的素质具有重塑功能;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和一定的条件下个体的素质才能实现并价值外现,没有社会实践和一定的条件,个体的素质不能得以外现。艺术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实践的千锤百炼,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掌握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如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由教育的环境、资源、条件、方式和过程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表现在:

1.产学研合作教育构成优势互补的知识转化体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普遍的优势,即规范、系统和高效。但它的短板在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条件――即知识到能力与素质的融合转换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艺术管理教育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本位,在艺术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上,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技术与技能方面具有优势。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获取和形成,是需要社会文化环境和产业实践的深度配合的。产学研合作正是通过工读结合和研读结合的途径,以岗位和研究项目为平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构成优势互补的知识转化系统。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将教育、科研、生产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体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培养力量分散、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化了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2.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素养的总和,外在表现为人的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教育专家调查研究表明:人的社会能力、个性素质是未来最重要的通用知识。人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心胸宽容度、责任感、思考和行为的逻辑缜密严谨性等等;个性素质则主要包括自觉性、条理性、独立性、意志力、自制力、情商水平以及求知欲、坦率度、批判性、反应力等个性化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上述社会能力、个性素质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力是知识融合与应用水平的体现,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知识产生社会价值。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理想的能力结构应该呈现为综合型。即将复合型的知识储备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知识产生高附加值,实现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最大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维”了,而是作为具有复合身份的能动的主体维而存在。这一转换对综合素质的形成,特别是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所带来的复合身份、多角度视野和思维方式的碰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的、活跃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和文化企业的深度合作,使艺术管理人才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我国文化教育高度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数千个企业和千余所科研单位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其中,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合作教育是一项广泛实践的重要内容,取得的明显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实践的效果不仅在体制上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人才培养的转型。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效合作不断创造出教育的各种有利条件,更使教育和教学的整个体系发生着质的变革,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具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具体方式与方法的运用等实际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实践能力就不能引发创新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是以知识为基础构成的高度形而上层面,是创新思维与深入实践的有机结合直至升华和内化才能形成的。而高校教育情境、教育资源方面,躬亲实践中这种亲身体验的条件局限性严重,所以高校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践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囿于学校教育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转型,使学科教育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氛围、过程相结合,传授、继承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并得到相关条件的支持。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集中高新技术的)一旦与高校合作,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进入理想境界了。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在于打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紧密联系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社会实际,是真正的多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与开放式办学,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技能训练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产学研合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是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策略。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缩短理论知识向文化管理能力转化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全面塑造、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当前文化发展繁荣、现代教育和个人三者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实质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这一基本特征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观念上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生态化教育观”的。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起新型人才实训与创新的实践体系,推动艺术管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是当今高等艺术管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有所区别,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项目教学式

结合学校、教师申请或承揽到的真实科研课题或政府、企业的实际文化艺术项目,在学校老师和企事业专家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由学生自己负责,最后由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检验效果。学生通过完成真实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人员组织、调查研究、项目策划、项目实施以及解决和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最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经历社会的检验。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导师工作室式

导师工作室――组建师生工作室或与文化企业联合,以教师科研项目或文化企业的具体业务为载体,教师与学生以双向选择方式形成团队,进入工作室或文化公司进行实习。建立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走教学、科研、产业化开发一条龙道路,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导师工作室这一形式脱胎于最早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它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以这种形式从事艺术创作、组织艺术品生产和销售以及培养接班人,后来逐渐衍变为一种更加适合潜心创作和研究、将艺术创作与技艺传授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形式。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工作室”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范模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鲜明的特色。

第一,工作室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情境教学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展主要有两个取向: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这一模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从学校课堂到社会实践跨越式联通。以这种方式展开的工作室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

第二,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第三,“工作室”作为教育平台,由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家、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与受教育者组成“双师型”教育团队,将文化项目的策划、管理、运营、成果推广与开展学术交流、职业素养、技能等教育培训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使产、学、研结合的多项度联合教育向立体纵深模式发展。

第四,工作室的情景氛围倡导的是自由开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和谐发展的教育情景环境,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发展以及独立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三)实训实践基地式

高等艺术管理教育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文化繁荣发展、具有从事文化艺术项目的策划、项目运营、项目管理等岗位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等专业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促进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

第一,创造高校师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使教师掌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形成,推进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的躬亲体验中,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有利于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基地的实训过程,学生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练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与学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老师教有所用,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和建设有助于高校与文化企业的深层对接沟通,文化企业和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共同开发文化项目,完成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参加校外基地企业的实习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通过实习使双方增进了解、双向选择达到双赢。这种做法既缩短工作适应期,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学校和社会真正实现了零过渡。

(四)文化产业园式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近年来,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措施中最具代表性的路径选择,同时它也是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的孵化、培养的有效模式。特别是以高校为依托的创意产业园区,大都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从事文化产业行业培训、人才培养、产业研究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大学科研能力为发展动力,依据某一优势学科或学科群,通过创办文化艺术产业,融产学研于一体,促进文化艺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转化中心,它是集创意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由“消耗型”实训转化为“经营型”实训,文化管理人才的实训建设由原来单纯的消耗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学校可以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和学生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特点,依据产业园区的综合优势主动为社会、为文化企业承担一定的文化艺术项目。既可直接创造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减轻人才实践成本,促使实训基地的运转步入良性循环,使人才培养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张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与路径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

[2]汤阅弦,柯春媛.国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J].民营科技,2012(01).

[3]郭毅夫,匡令芝.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5).

[4]李贵敏.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12).

[5]张炼.关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04).

[6]余冠仕.产学研扩展为政产学研用结合[N].中国教育报,2011-03-05.

[7]朱浩.民办高校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