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23: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数学模块;单元设计;主题教学;

【中国分类法】:G633.6

一、高中数学模块教学单元构建的价值体现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一直是与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协调相关的问题,课程结构如果布置合理,对于课程功能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直接影响到课堂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成果的取得。从细处着眼,在数学模块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块的整体设计、价值定位、元素组成都关乎到之后的单元构建各个环节。整体作用的大小与发挥在于各个部分的组合和排列,因此模块的完美组合和单元的有规律划分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整体模块设计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单元划分。将模块划分为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这一“单元构建”的模式是过去数年来各地的课改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最佳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等方面体现出了非凡的价值,在与模块式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改进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弊端等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

一方面,在模块教学基础上的“单元构建”实现了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最大灵活性,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模块整体的实现。另一方面,利用单元构建的方法进行模块教学的实施也解决了模块教学本身一些无法避免的矛盾,协调了二者之间的矛盾。[2]模块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相互分离、学时难以调配、逻辑关系混乱等诸多问题,但如果将数学模块知识都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将各个单元按序排列,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这些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模块教学下的单元构建,要根据学校、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因地制宜地确定阶段目标。单元构建的方法将模块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了数个小目标,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也利于根据课堂形势进行微观调节和引导。但是各个单元的具体目标应该与本单元知识结构和数学模块大环境相契合,既要切合教学实际,也要有机融合,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符合逻辑顺序。

二、 数学模块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数学模块下的单元划分完成后,对于模块单元教学的实施内容而言,最佳的方式是单元主题式教学。主题教学是教学模块的延展,是教学内容铺开的平台,教学内容的展开要分层次,教学目标要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分析方法为最终目的。因此,设计数学模块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内容时,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受一种教学模式、一种知识框架的拘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合理搭配。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问题教学的方式是单元主题教学中效率较高的两种方法,能将单元主题的知识内容最大化地渗入课堂各个环节,并在学生反馈中取得良好的评价。具体来说,则是案例的提出,教师引导再到问题提出和解决,最后则是经验的总结和方法的训练的完整过程。这种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与条件的假设和解析的过程就是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它地赋予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地位并充分保持了课程的流畅性。[3]

而问题教学的方法,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数学单元教学的主线。在确定数学单元的主题后,首要的问题是及时对主题进行分析,细化为各个问题点,再分配相应课时分步进行,这样就能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对单元主题的全面学习和认识深化。此外,虽然问题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但是问题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一元教学,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情况,区分不同的学生进行主题引导,加强他们自身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最佳预期。

三、高中数学模块单元教学的特点及经验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在模块式思维下进行单元划分主题式教学,是对传统模块教学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通过以上对高中数学模块单元教学的价值和内容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运行特点和内在价值。

首先,以问题启发为中心,将知识点分散结合到各个具体问题中,进行知识连串。这种以具体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思考的系统化方式很好地营造了课堂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养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正是在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完成的,通过数学建模使得学生从感性认识达逐步向数学理性思维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过程。[4]

其次,以积极探究为导向,重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拓展。模块下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方式不仅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富有层次,逻辑严整而易于消化,更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并不像传统的数学课堂以教师为唯一中心,单元主题的展开都以教师为起点,而是回归了学生本位,赋予学生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极大改善。

最后,以综合分析为核心,强调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单元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解决相应问题,得到答案或结果,而是更强调学生在其后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经验总结和数学知识的归纳。这种即时反思的后续程序很好地补充了传统问题教学在课程后阶段的不足,将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置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重新回归学生本位而非问题本位,更有利于学生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康.高中数学模块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0(12)

[2]詹波.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系统化探讨与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0(05)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实际;融合

1引言

数学学科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习内容,它与其他学科及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打好数学基础是尤为重要的。在经过长期的自我经验总结可以发现,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后,不仅对数学学习掌握了一定技巧,更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将知识点熟练的运用到实处,长此以往也更加了解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学习兴趣也就相对提高,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数学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保证。

2将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办法

2.1积极参与到教师营造的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气氛中: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我们是课堂的关键点,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我们步入正确学习轨道的辅助力量,因此我们只有紧跟老师步伐,才能够进一步发现数学学习奥义。首先,在老师将课堂内容进行布置,并规划好推进流程后,我们也要紧随其后做好数学学习准备。其次,在老师将课堂氛围进行充分调动后,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握老师为我们营造的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活动要领。例如:高中数学中接触函数的频率是较高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较易混淆、难懂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当老师进行函数讲解过程中,将函数形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形象特点,以箭及靶子为比喻,我们就可以按照箭及靶子的运动轨迹进行思考,那么就可以发现,一把箭是在同一时间射向不同靶子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一个箭却是可以射到一个靶子上的,并且多个箭也可以射到同一个靶子上,这样我们就能够快速的反应出来函数的定义,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当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时就能够迎刃而解,数学学习也就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2.2在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环境下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2.2.1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由于与老师的交流较少,这就使得我们普遍对老师敬而远之,这就拉远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老师也不能够及时了解到我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我们进行指导,我们的学习热情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环境下,老师对我们的关注度及学习需求逐渐关注起来了,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我们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我们之间的沟通及交流日趋频繁,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除此之外,由于高中是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进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时,我们的学习任务较重,压力也就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在心理状态较差时,要及时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疏导过程中,逐渐释放压力,从而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2.2在老师以生活实例创设学习环境时要集中注意力并思考:数学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虽然它属于基础类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年级不断上升时,学科内容的难点也相对增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难免感觉到有些吃力,当老师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能够使我们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及记忆。例如:在学习结合图形时,由于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理解程度就会受到限制,当老师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与圆柱体等进行结合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联想生活中更多的几何图形,并对其定义及结构进行了解,这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及想象力,更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2.3在此种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在以往的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对知识的传递,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上课难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是在目前,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将课堂的主动权转给我们,我们也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主动思考,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我们获得了较多的时间及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会鼓励我们积极发言,就算回答错误了也没有关系,老师会将错误进行纠正,当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我们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2.3当老师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时要积极配合

2.3.1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虽然创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氛围是老师的工作,但是只有我们积极配合,并善于观察,才能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整体提高,并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数学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地理学习时,经常会接触地球仪,如果只是将其作为地理学科的学习工具,那就过于局限了。我们可以将其与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进行联系,地球仪实际上是圆的,也就是球体,无论从哪个方位看都是圆的,几何图形也是如此,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数学学习还是充满乐趣的,而生活中的许多部分都是与数学学习相互贯通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观察的能力,并将其与数学学习相联系。

2.3.2善于思考:我们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不能死记硬背,拼命做习题,这种做法都是较为死板的,并且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最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学习的热情,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数学。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问题,发现其中的原理。

2.3.3学会创新:单一的思维模式对我们发散思维能力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将会阻碍我们掌握新知识,因此我们将老师对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在当今科技发展的社会,电子产品是生活的必要工具,然而这些设备的发明,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数学。总之,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当老师将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时,我们要主动探究数学世界,并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葛腾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 高中 数学 衔接教学

因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具体,模仿性的练习也较多,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但高中数学的内容抽象性较强,强调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上再创造式的运用,对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要求较高,另外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注重基础(一)温习旧知识学好新知识。高中数学的必修一是初中数学教材的直接后继,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涉及初、高中数学知识上的衔接过渡。例如,第二章的函数内容,是在初中所学函数对应观点下的定义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类型基础上的提高。这种初、高中内容相结合的安排,符合螺旋式上升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既要注意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还要注意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影响。

(二)注重基础知识教学,逐步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要求、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有所改变。许多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会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数学学习屡受挫折, 从而产生畏惧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学会知识的过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主客观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初、高中教学内容有的地方脱节,在教学中若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易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如果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另外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方法。1.创造条件。分层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另外教师必须有民主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层次化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中层、发展这三个目标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3.施行措施。课前预习层次化: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在安排课堂内容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布置作业层次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能让各层学生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三、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创新(一)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高中生有了较大的发展。初中数学推理证明主要在几何内容中进行训练,在代数内容中偏重于培养运算能力。高中数学必修1的内容属于代数部分,但其中涉及较多思维训练的内容,例如利用函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证明一些数学命题等。完成好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二)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衔接教学中以及今后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职业高中 数学教学 再思考

一、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我国经济目前迅速发展,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逐渐受到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重视和肯定。但是职高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学习兴趣缺乏,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而且,学生之间的成绩和学习方法差别非常大,这就造成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能较为平衡的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每个教学任务也较难在规定时间内得到落实,这严重影响到了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另外,由于不少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新课程改革饿主要目标和意图,采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付,很多新课标课程新加进入的知识点就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省略掉或者忽视掉了,这对于新课程的有效落实带来困难,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会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的消极心理

1.自卑心理

目前社会对于职高存在着某种偏见,认为职高学生进入职高是由于没有能力进入正常高中而被迫选择的,这就造成不少职高学生在这种社会认识中抬不起头,自感卑微。而且职高学生大部分存在这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而学生也会自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智力较其他普通高中数学地下,倾向于自卑。

2. 从众心理

由于大多数职高学习的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恰恰又聚集在一起,这就无形中学生之中存在着某种共识,就是大家数学成绩都差,我也没必要感到压力等,缺乏一种共同进步饿学习氛围,而且是群体性的对数学课程反感,缺乏进取心。

(二)老师教学方法的滞后

教师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职高数学同样也对于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质以及后期的专业文化课有着很大帮助,但是部分教师对于这一目标存在认识偏差,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传授,而忽略掉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听不懂,对数学课程反感甚至逃学。

三、改善和提高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对于数学中抽象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易于表现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和各元素之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建立空间观念。比如,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我号召学生用一块硬纸板和几根小木棒,制作了简易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演示数学模型,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实质,就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与之相关的题目。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数学模型,降低了思维难度.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进而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提高对数学教学目的的认识,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教师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改变的要求,对自己新教学身份进行确认,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作为组织者,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提高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同桌讨论、独自学习等教学组织方式,来带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愿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其次,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难题时及时的进行引导,不是简单的告诉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辨明方向,教师需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最后,作为参与者,教师需要主动的和学生一起去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共同发现问题,一起合作解答,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参与过程中含蓄的指引学生如何解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语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

四、结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理解、尊重、关爱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杰.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篇5

一、对效能产出体系的理解

效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的感觉,指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项活动,并对此活动作出判断与推测。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效能主要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另一方面的效能主要就是有关管理学方面:“产出”主要就是对所获得成果期望值,而“产能”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效能体系中,“产能”与“产出”必须要保持平衡,这样才会使“高效能” 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对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比较笼统,只是生硬去套用各种公式,通过公式及结论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对于一些有深度的数学题还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公式及结论。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必须按照数学的本质来进行解答,学生不能很好地去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其中的抽象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去理解、概括等。但是对于自主性学习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教材进行分析,区别不同数学教材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都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不管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还是经验总结上都比较欠缺。而效能产出体系模式的教学就不同了,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验”以效能产出的方式逐渐的传递给学生,以此来存进学生的学习速度,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去学习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也让就成为了学生尽情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知识。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实施成功的教学,只是一味地进行强制性教学是不行的,需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自主能力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基础与保证。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与时俱进,根据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慎密设计,尽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认真思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自主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观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来进行实验等过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创新,要改变题海战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或者交流来解决问题,敢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与交流中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学习及认知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交流、探索。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交流来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不断沟通来提升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自主学习的特点

1.丰富的学习资源

由于对数学学习系统的不断引进,学生可以在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学课程的辅导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或者课程进度来查阅相关资料,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丰富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自主学习效能产出系统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将教师留下的学习任务来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其他方式来完成任务,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学会评估

篇6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推广,其中,“导学案”教学法备受广大教师推崇,此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导学案”教学方法的逐渐普及,人们逐渐发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面临的难题,以期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48-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深入开展,“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高中数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教学案变为导学案,并以后者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响应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号召,教师的角色也由课堂主体转变为教学主导,只要对导学案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就必定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在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形式单一、内容错位。导学案教学自开展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板,这种模板虽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大面积地机械运作却违背了导学案的编写初衷。高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特点和重点,如概念性题型的教学重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其学科特点编写导学案,而不应该是模式化的援引。导学案除了在形式上模板化,比较单一,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错位问题,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之前编写教案的观念,并将编写教案的方法直接应用到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使得导学案整体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学案也就变成了教案的复制品,如很多教师将重点教学内容习题化,使导学案丧失了基本的导向作用。此外,教师没有重视编写导学案的重要性,主观随意性太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2.导学案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课前使用导学案教学出现问题主要由导学案编写引起,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没有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和预习情况,那么编入到导学案中的内容就会失去意义和导学作用,学生也需要教师的指引才能完成导学案的规定内容,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教与学完全相分离的情况。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习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对导学案教学嗤之以鼻,甚至出现“教而不导”的现象,相反的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往往会对导学案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忽略了教材,出现“导而不教”的现象。导学案教学贯穿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整个教学环节中,课后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导学案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往往将课堂结束等同于教学结束,这也使得导学案中的课后反馈功能失去了实际价值。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入理解导学案教学的本质。导学案的编写主体是教师,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导学案的教学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导学案的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从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①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借助导学案的教学特点,创造出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②将教学重点由学习结果转变为学习过程,教学效果只能体现学生的最终掌握情况,却无法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过程,学生虽然死记硬背地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大多是被动学习,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借助导学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③将教学内容由教材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教材知识的积累只会使其逐渐变成“书呆子”,缺乏自我思考能力。导学案教学则通过设置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答,实践证明,教师恰当地指导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导学案编写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导学案编写问题的根本在于抓住导学案的本位作用,避免其沦为教案的翻版,从内容上消除冗余的部分,进行整体容量上的缩减,并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①导学案中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对教学大纲的概括性陈述;②在编写探究性内容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前提下,有层次地提出问题,使探究内容更具示范性和可操作性;③导学案课堂小结部分应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不应当出现在预习导学案中;④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设置应当相对简单,课堂检测应当侧重基础题,课后练习应当注重综合题。

3.导学案使用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导学案课前、课中、课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导学案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课前应当提前发放导学案,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导学案内容,并进行预习,学生了解完毕后,教师需要及时回收导学案并进行批阅,以掌握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②课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对重、难点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精讲,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变化,锻炼数学思维能力;③课后应当指导学生整理导学案,附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疑难点,最后交由教师进行统一批阅,由教师负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生课前收到导学案后应当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进行自主性学习;②待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为小组其他成员打分;③课后学生要善于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导学案中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学习收获。

导学案教学的实践效果体现出了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虽然导学案在编写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各种措施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艳芳.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411.

[2]凌茜,胡远鹄.导学案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兰州市榆中县某中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96-99.

[3]黄旋.高中数学教育如何走出知识的局限构建新型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0):160-161.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14-01

现结合本人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些认识。

一、影响质与量的几个因素

1.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会出现盲目教学,教学的方法不适合,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因此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理解到位,对课程标准要清楚,知道自己要讲哪些内容,所讲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说了一堆,致使质与量差。高中教学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用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第一,要每天做好课前预习,课后的复习工作,并努力记牢重点知识;第二,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正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因此,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体会几种学习方法: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法,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一般到特殊的特例法,合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进行发散思维等。

3.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课改前教师教学大都是“一言堂”,而课改后虽有改进却也不能完全脱离旧观念,使课堂教学不能够适应新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就是讲授式,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无兴趣,对知识的产生发展不明白,一天天困惑着,成绩不够理想。

4.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与量。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虽然数学不像物化那样有实用性,不像历史、语文那样有故事性,但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设计问题如下: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3)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钻研、多解题、多于学生沟通,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自然就会仰慕老师,对数学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 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的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能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案例一:探究椭圆的定义,用具:两个图钉、一根长约20厘米没有弹性的细绳、一支笔、一块纸板。步骤:(1)分组(四人一组)(2)将纸板固定在桌面上,把细绳拴在图钉上,再把图钉固定在纸板上。(3)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从而画出椭圆的图形,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椭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第二个问题:如果绳长刚好与两个钉子间的距离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绳长比两个钉子间的距离还小呢?第三个问题: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有何变化?

案例二:探究几何体的表面积,用具:卡纸和双面胶。步骤:(1)课前学生制作长方体、三棱锥、圆锥、圆柱等模型。(2)课上拆开制作的模型并探究几何体的表面积。(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多面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旋转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案例三: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用具:每人一台电脑,步骤:(1)给出一个具体问题情景,抽象归纳得到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画出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并在图像上制作出一个动点A.问题:拖动点A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有何变化?

篇8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高中数学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高中数学教学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方案提出了建议。 

 

1、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在以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总体方案[1]。策略结构三要素:影响策略设计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策略内涵与目标;策略的操作实施方案。 

2 、当前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当前应试教育依然占主要地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 

教师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知识是确定的,标准化的考试是判断学生认识正确性的最好途径,即使是开发性的试题,也要有作为判断依据的答题要点;学生总是偷懒的,外在压力,比如惩罚,是比启发更为有用的教育方法。”这种陈旧的教育弊端依然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很难真正去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2.2、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当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演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传授、灌输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由十长期受应试育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的观念活动,而对学生以获得直接经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这种教学由教师明确规定教学应该达到的统一结果,教师强调自我标准,以知识占有者、传授者的身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程序保持一致,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和消极地位,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3 一些教师教育理念难以更新 

在我国主流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发展性教学方面态度积极,但由于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其教学的行为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压抑了他们的主体性。至今仍有部分教师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其渊博的知识得到了学生的崇拜,有的学生会被教师的情绪感染而产生一时的激动,但是大部分同学觉得老师太渊博、太高大,自己太无知、太幼稚,经常被老师的提问吓得战战兢兢,思维凝固。这两种反应都会使学生受到伤害。因课堂不平衡、不宽容而无法独立思考,不能形成建立在长期训练基础上的辨证思维习惯,更是难以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主体参与的标准 

正确界定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标准是解决参与问题的前提。参与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积极参与,二是有效参与。 

3.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所谓积极参与有二层含义:一是从情绪状态方面看,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决不是被迫的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情绪状态时,85%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二是从交往方面看,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平台,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二是从数量方面看,决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国务院关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中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解决参与问题绝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3.2、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参与有五层含义: 

(1)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十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 

(2)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要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绝大多数学生中的达成情况。 

(3)将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老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4)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从心理学方面说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高十结论,智慧重于知识。 

(5)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一个教师课堂表现欲过强对学生非常不利,要把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 

4、高中数学教学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方案 

4.1、文献分析 

 研究的文献包括:国内近年来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等方面的文献;国内外教学流派中具有鲜明主体参与思想的文献;我国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的文献;近年来直接进行主体参与研究的文献等。 

4.2、理论研究 

认真学习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全口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一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4.3、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中学数学主体参与的现状,了解教师、学生对十主体参与教学的认识,为数学教学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调查的形式主要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记录和调查问卷。 

4.4、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十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数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观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行为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4.5、经验总结法 

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论文形式完成课题研究。 

5、结语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的特点是在充分认识学生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努力去发现和发掘学生潜能的社会活动。这就是说,现代教育不是外加,而是引发,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考数学 有效复习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72-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高考中数学的试题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课改后的考高数学抛弃了原来高考数学模式中的一些缺陷,增添了一些新的特色。面对高考学生是否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教师需要用多种方法,针对高考数学中出现的新变化,高效率的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这些变化。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一方面要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近年高考数学中出现的新变化,总结出几点应对新形势下高考数学中的对策。

1 新课改下高考数学出现的新特点

从近几年的考试的结构和内容来看,高考中数学整体上还是延续了以前考试的风格和特点。根据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要求,现在的考试增加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注重对数学学习能力的考查。在整体上数学高考题的变化是平稳过渡,稳中求新的发展趋势。透过试题增加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减少大量的数学复杂运算;强调学生的数学思想的运用;通过探究实践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试题不再是一个题只涉及学科的一个方面,而是多个学习板块相结合进行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考试的重点,同时还兼顾了学生进入继续学习的潜能。

2 高考数学有效复习的方法分析

一般高考前的复习分为三步,一轮复习重在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第二轮则需要锻炼学生能够综合这些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做题的过程中去,这是高考复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三轮就是学生对题目的总结和升华了,主要是依靠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改革后的高考加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全面,但是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重点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这就使得高考数学的复习重点放在第二轮上。根据课改要求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种高考数学的高效复习方法。

2.1 明确考试重点,突出“主体”

虽然当前的数学高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整体上的结构还是没有变的,根据近四年的试卷来看,代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概率统计。但是试卷的主线是学生数学的能力,而且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更全面,通过试题涉及对很多方面的考查,比如说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偶然与必然等数学思想,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数学能力。这些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都有所了解,对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解题时对学生刻意的培养一下。学生在日常做题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追求做题的速度,还要有意识的通过题目来锻炼这些思想和能力,这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就可以提高在高考考场上的完整性和正确率。

2.2 转变学生思维,向理性方向发展

当前的高考试卷题目在难度方面都是层层递进的,很多同学在日常做题时往往先把容易的做完了,后面的难题有时候会选择放弃。所以教师在讲解试卷时,要找到主线,让学生跟着线索走,同时让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等思想来解题。这会使同学更好的为后面的难题做好思想准备,对于一题多问的题目,在复习中,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分解练习,培养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这对于解答最后的难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2.3 夯实基础,知识点全覆盖

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考察,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做好复习的基本。在历年的考试和日常的考试中,学生的错题反映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会遗忘或混淆。经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试题中可以找到和课本上基本一样的试题原型,部分省的高考题甚至可以找到一半以上的试题原型,这也就突出了基础知识在复习中的重要性,同时之前的偏题怪题也大大减少,通性通法成为重点,这为教师的教学方向提供的良好的导向。

2.4 清晰导向,贯彻落实

要注意的是,虽然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是不再是一题一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式,而是针对知识的交汇点进行命题。通常认为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大了,那题型就会变的简单,而很多同学却反映题目难,这就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结合程度不够。比如说将数列与函数结合,将向量、集合结合用数形结合、代数运算的方式来考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和理性思维。这需要教师在选题方面对这方面的强调,在讲题过程数学思想的强化。

2.5 针对性强化训练不可少

在高考之前对学生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使强化训练的效果达到最好,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师,要清楚认识当前高考的出题类型和重点,在给学生出题时,不能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在选择题目时题目的考查方向、考查面、新颖度等都要考虑在内,做到精选,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弱势领域,教师对于不能很好迁移的学生要用过题目的讲解利用他们在优势领域的特点引起弱势领域的进步。在讲题的过程要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解题的思维方法上,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思路。作为学生,不能扬长避短,在熟练掌握优势领域的同时要加强对数学短板的训练,并在做完题后学会总结,做到“多思少算”。对于历年高考题,重在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在今后的做题中充分的应用。

3 结语

我们研究多种复习方法的目的是要学生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因此,学生一方面要熟练掌握考试重点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和理性思维。高考的改革是为了学生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探究高考的新特点,打造有效的数学复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明.高考数学有效复习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11):35-36.

[2] 项士芳.高考数学有效复习的途径和策略[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4):36-40.

篇10

关键词:大学;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许多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时,思想有一定的松懈,他们刚刚经过高中这一段刻苦而难忘的时光,在自己历经辛苦考上大学之后,他们都希望能够让自己轻松一下,让自己从高中那枯燥的数学课堂上解脱出来,因此,他们对于高等数学会产生一种排斥思想,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上了大学还要学习数学,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没看到需要运用数学公式的地方,这种思想学生很难学好高等数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

一、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其实大学生对于高数的学习态度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发现高等数学的用处,但是那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囫囵吞枣的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彻底的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缩短过渡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的时候要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高等数学在他们日后的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学生毕业之后高等数学对那些从事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工作的基础作用,要让他们知道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面我们必须要学好高等数学,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引导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高等数学中的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这一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好这章内容,就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将空间曲面以及曲线表示出来,可以很轻松的求出建筑的体积。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要“吃老本”,因为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内容是与高中课本相似的,两者有着一定的联系,高等数学是在高中课本上讲的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许多学生在看到自己熟悉的内容时,就认为自己学过了已经很熟练了不需要再学习了,然后在课堂上开小差,错过老师讲的新的知识。这种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着重强调。

二、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的课堂形式是不一样的,大学课堂上是不允许教师边讲边练习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备课,将自己整节课的流程考虑完全,然后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实施。教师在课前需要总结学生的反馈情况,知道自己在课堂上需要着重讲什么内容,了解哪些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因为高等数学的知识与高中数学的知识有着一定的重叠。比如在学习《函数与极限》的时候,学生对于集合、一元函数的定义、以及基本初等函数、数列等都非常熟悉了,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稍微加快讲解的速度,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对于那些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比如双曲函数、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等就需要详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吸收新概念。例如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之一:如果数列[xn],[yn],[zn]满足下列条件:①[yn≤xn≤zn](n=1,2,…)②[limn∞yn=a],[limznn∞=a],那么数列[xn]的极限存在,且[limn∞xn=a]。课本上直接给出判断极限存在的准则,学生们没学过所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我们教师应该着重讲解为什么它是证明极限存在的准则,并且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来证明这个准则,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义。

三、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

大学的课堂更加讲究“学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虽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带着学生边讲边练习,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回答问题,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在学习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这一节时,课本上讲了三个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笔者我在讲完这章内容之后在黑板上布置了一道习题:

证明恒等式:[arcsinx+arccosx=π2]([-1≤x≤1)])

通过这道题来判断学生是不是了解了三个公式的定义,知道自己应该运用那个定理来解题,从而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情况。

其实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互动,教师在课后也需要增加自己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学生对于课堂讲解的反馈,帮助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教师需要让学生记笔记

大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保证自己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记笔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让学生记笔记的好处一个是让学生找回高中认真学习的状态,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学生在课堂上记得笔记可以帮助他们在课后更好地复习,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常微分方程的时候,笔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记好笔记,不要遗漏我黑板上讲解的内容。像判断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就是通过判断二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d2ydx2+pdydx+qy=0]中的p、q是否为常数来确定的,然后根据猜想来求证。我知道这些概念比较复杂,学生在只接触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掌握的,让学生记笔记可以让他们在课后的时间里能够根据笔记本上的推导自己再推导一遍,加强他们的理解。

小结: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新生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帮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活力,让他们能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芳;理工科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及教学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1(02)

[2]单彩虹,刘翠香,陈平;浅谈大学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