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21: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基础上,设计并制作出视频资源形式的课程教学并将该视频播放时间限定于十分钟之内,而该视频资源及其配套的课后作业、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手段应用、教学经验总结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归类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首先,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是学科知识要点的确定、鲜明,学习者可以清晰分辨出学习内容的核心关键,方便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学习难点与学习重心,便于学生者在微课程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和记忆.其次,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整合性强,体现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既涵盖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也包含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教学大纲、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材料的重新利用与整合,还包括了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与整体评价.最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体现于符合经济时展要求,符合科学技术与资讯项目发展要求,一方面实现了学科知识内容与资源的优化重组,一方面实现了新型教学模式、新型科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应用,实现了新型教学手段与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彼此促进,突破了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实现路径.

二、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应用优势

一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有效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心理.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组成结构、动物的身体构成、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结合视频播放教学的形式,就能够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们展示生物界活动的情况,将或微观、或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具体、鲜活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清晰分解实验操作.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的器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等知识点时,总是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通常以书本教材为依据,使用板书辅助,学生对课本上过程的文字叙述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实验示范说明和配图,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避免将对操作过程产生疑问,不清楚如何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验步骤中.此时,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举例说明,在笔者的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安排实验活动课程内容,学生从家里拿西红柿、苹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实和根茎,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观看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而无法完成实验活动目标,也观察不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实验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设计策略实践

在笔者个人的初中生物教学经历中,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的应用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够避免保守灌输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科目知识要点的认识、分析、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将生硬、死板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动的视频情境教学方式、视频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力,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教学的同时,结合融入个人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放大突出教学中心和教学重点,强调教师在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沟通也能够同时实施进行.举例来说明,在讲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课时,笔者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要求,对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且设计了初步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策略分析如下:一是制定总体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过程,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形式介绍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世界,让学生观看到美丽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视频图像,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到底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对绿色植物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和辨别,并以此为标准对绿色植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为了给学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提供有关线索和帮助提示,笔者在该节课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设计策略中使用了绿色植物图片列举、绿色植物生长特性视频播放的形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科学尝试、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完善学生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绿色植物特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资源,初步认识和了解到绿色植物的概念界定,然后通过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简要演示、绿色植物生长习性和特征细节演示和解说,深化学生对植物特征和属性的理解、记忆与思考,最后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中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并布置相关配套练习,加强学生对绿色植物知识内容的记忆.

篇2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育方法改革;综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46-02

近些年来,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对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课程愈加重视,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等。随着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在这些课程的教育上一些古老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教授方式、课程的合理安排和最后的考察方法上都需要一种新的更行之有效的方案来综合处理上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面对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本枯燥而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跟上知识系统的更新和学生的需要,使得教学环节无法真正发挥和理论知识之间的纽带作用。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已经无法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课堂之间搭建一条合理的桥梁,这让教学变得愈加困难,学生也无法从课堂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这种不合理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方法的枯燥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学科以及一系列的附属学科的知识系统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对正统的教学系统发起了强烈地冲击,而最主要的影响自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动力问题。当下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用大量的知识强迫填充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慢慢丧失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对新奇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也在慢慢退化,只能被迫地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早已定式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中国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点明,只有先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点和求知欲,才能一步步的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学生能达到主动地学习才是目前教育界提倡的最好的教育理念。所以,目前,高校最冗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与学生缺乏“实战练习”之间的矛盾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还是依托课本作为基础,课本上的课程目录基本上就是教学的大致流程,大纲的知识点也基本都涵盖在整个课本中,而学生听授老师的教课并不仅仅是来获取课本上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可以迅速掌握,而更多的学生急迫地想要得到书本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即为这些知识真正的应用方法。就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科目来说,书本上的语法内容即使通篇背下也是作用不大,有些知识点需要在教师教课的过程中现场演示,才能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体现这些知识的价值,这才是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的最佳方法,而且更是现在教育教学方法中需要改进的问题,要让知识点的教学与具体的实践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单向性和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矛盾

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用合理简单的语言来让学生掌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作为依托,可是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强调教师单向模式的讲授,而作为受体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机械被动地听课,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接受效率偏低,长时间单一的听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是教学改革上一个相当重要的矛盾,也是现在教学理念上一个急需创新的环节。现在最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解决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众所周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科目属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是一种“语言工具”型的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与许多相似的课程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电子类课程极强的相关性注定了不能仅仅对单一的一门课程精通,还要对相关的课程有所了解,这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优秀人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这两门课综合起来学习,理由如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是一门“基础工具”类型的科目,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一些关于基础语法和基础编程,可以让学生的基本编程能力迅速地提高,对C++语法概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可是面向对象课程设计这门科目难度较低,实际应用度不高,必须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进行实战演练,而嵌入式操作系统这门科目的设计便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关于便携式移动设备开发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是基于嵌入式系统开发板,涉及到Linux操作系统的平台的编程等相关问题,是应用C++编程语言进行实战演练的最佳平台之一。如果能通过对教学计划的稍作变更,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后期后添加部分课程用来进行嵌入式系统相关代码的编程练习,是对学生编程能力的一个相当不错的检验和提高的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编程经验,从而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业内已经广受国内外教育专家所诟病,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会导致大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昏昏欲睡,直接导致其学习效率过于低下。而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教学计划:开放式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可以定义为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教学,由老师传授学生的基本知识,由学生自己来处理问题和改进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讲述C++课程中“for循环”这一语法过后,可以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如何用C++编程语言来解决著名的数学逻辑问题――“汉诺塔”问题,而后学生便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分析其中的数学模型,思考程序的大致运行流程图,而后以组为单位在讲台上进行大致演示。不同小组的学生也可适当地进行竞赛,在竞赛中通过不同小组的展示来分析自己的思路中有什么优势,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借助他人的思想来使自己的程序更加的完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对自己的程序进行总结与分析,又可以让老师知道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不会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模式的优势来源于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远比单单从课堂或者书本上的知识来的更加直接,更加易于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最终裁定者仍然是老师,授课老师可以将学生反馈出的思想进行评判,褒奖其中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这种有的放矢的评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理念,奖罚分明的评判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改变既可以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编程的乐趣,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加强了互动,是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三)教学细节的改革

著名学者汪中求说过这么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通常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细节的老师会博得学生的喜爱,相应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而这里我们就提出两个仍需在教学中改变的细节:课堂艺术和课前准备。何为课堂艺术?就是身为授课老师,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课堂感染力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发挥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编程语言浓厚的兴趣呢?这就必须要求授课讲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太过于书本化,多举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例子。例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上,可以通过课堂上提出上网安全密码程序的设计问题,以及小型网络病毒程序的开发等问题来提高知识的新鲜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能让学生从中明白到语言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自发地坐在计算机前面来动手实现,设计自己的程序,而不是单纯模仿书本上的程序。当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自然便有了显著的提高。细节的把握仅是提升学习的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在授课的准备过程中加以变化。目前还说,语言类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还是要以PPT作为辅助,而一套PPT的设计精美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一副仅仅含有枯燥的文字和繁琐的代码的PPT是无论如何也吸引不了学生数个小时的听课注意力的,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在PPT适当的地方添加一些有趣的动画或者各种文字效果,这样便可以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不至于太过枯燥乏味。

通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反馈,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教学方式存在的“三大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案,即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细节三方面的改革方案。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案还需要通过现实的验证,不过,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改革后的高校教学成果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学生也会爱学习,更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迎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2]朱清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大学频道,2005,(4).

[3]张永.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

篇3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篇4

【关键词】法语;第二外语;教学;对比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和经济信息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与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现代社会科技、通讯、经济、文化的进步,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交往更加密切。语言人才不再单单只是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专才,而是能同时运用两三门语言的通才。法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法语二外课程,研究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工作,也就迫在眉睫了。

一、法语二外教学现状

《法语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法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盖房子最重要的是搭地基,对于法语二外教学,打基础就是最重要的。学过法语的人都知道,法语确实是一门很难的语言。如果给学生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激发出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同时要将学习方法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大学学习不像初中、高中那样,不再以老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占据主要位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选好二外教材,提炼教学内容,是搞好二外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通常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继续研究生的学业,这样二外就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我们要结合时展的步伐,将最新的内容通过课本传递给学生。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人作为法语二外授课教师,个人认为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抽象为具体,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激发出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与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外语电化教学早在50年代就已产生,并在70年代后得以迅速发展,它以图象和声音传递信息,使语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与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

四、英法比较法——英语学生学习法语的最佳途径

法语和英语同为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这充分体现在它们的词汇体系中:英语和法语的词形和词义接近的比例较大,具有对比学习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便于相互参照、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一般的法语学习者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基础,通过参照英语句子来学习法语,在法语学习过程中调动和转换英语知识的潜在机能,通过对比来找出两种语言和词汇间相应的联系和规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英法语言对比的范围很广,从传统的语言结构,即语音、语法和词汇到语义手段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比对。

1. 语音方面:法语共有35个音素,其中15个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而英语共48个音素,由于英语各音素之间的差距较小,如果口型稍加变化发出来的就是另外一个音。法语在发音时,发音器官要比发英语音时紧张有力,同时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发法语音素时,在整个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应保持固定位置,绝对不能随意变动。

2. 词汇方面:两种语言不仅有大量互相借鉴吸收的同形同义的词汇,还有类似的构词规律。英语词汇中约有3万多词汇都来自诺曼第法语,而法语中四级词汇与英语词根相同,词尾相同或有规律可循的词汇占总词汇量的56%。作好对比工作就会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还能更好地理解词义。

3. 时态方面:法语和英语在时态上都有三个基本的时间概念,即: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这两种语言在时态构成上也都有简单形式,即依靠词形的变化;和复合形式,即加助动词之分。

4. 语态方面: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基本概念,用法和构成方式都大致相同。法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 + être + 过去分词 + par / de + 施动者;英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 + be + 过去分词 + by + 施动者。

五、师生互动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等重要命题。而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最基础的活动——课堂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课堂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脱离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以上只是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能对二外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要做到让学生在短期内学习好语文知识,同时又要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抢时间,让学生全面均衡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自新课改实施起,就不断研究和实践在农村地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效课堂模式,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扎实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课前扎实备课,高效课堂的实现也依赖于此。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忙于批改作业,将学生作业的完成好坏看作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这样一方面导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批改作业上,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是依靠现成的参考教案盲目随意地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高效课堂的有效建立。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众所周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相比城市,有着更大的教学困难和障碍。因此,我们语文备课组一致认为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在于课前有没有扎实备课。

(一)重视研读课标要求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好教,这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语文课标。在备课之前,必须做好对课标的研读,然后根据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中,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二)重视课本内容的鉴赏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自己首先要认真品味文章,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点对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更为重要。农村地区的小学生阅读量相比城市孩子较少,领悟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个差距的弥补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有读透了文章,才能给农村的小学生讲透内容,才能做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挖掘适宜的教学资源

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很多地方还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缺乏这些设备的情况下,有些教学内容会让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困难。因此,需要在承认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教学资源,用类似的农村资源去替代,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行为上,尽可能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弥补劣势,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教学中,让学生在亲近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对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培养。

(四)重视学生学情分析

农村地区学生相比城市孩子,存在其特殊性。因此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以及心理需求,然后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要求的语文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合理建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相比传统教学的一大理念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语文教学。这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不再感到胆怯和羞涩,保证他们能够以更加旺盛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语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二)及时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不够持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适时地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当然,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随意化、扩大化以及无原则化。同时要明确,评价并不是单纯的表扬,教师要明白适当的批评也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评与赞赏相辅相成。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双边互动的,这点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要。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求,做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0(8):19.

[2]李秀云.关于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2015(7):101.

篇6

关键词:微课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41-02

随着智能手机与计算机逐渐成为民众标配,我国早已正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一时代的影响,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开始与我国各级教育紧密结合,高职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微课应用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课堂容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都属于微课所能够发挥的效用,而为了保证这类效用能够较好服务于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是笔者就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微课概述

为了较高质量完成本文就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微课,为此笔者就微课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之所以含有“微”的组成,主要是由于其具备的较短教学时间与较明确教学目标,而这就使得微课能够较好服务于各类科目的教学,学生也能够通过微课教学的支持实现自身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计算机与智能手机在我国学生群体中早已实现了广泛普及,这就使得微课能够借助这类平台实现学生的随时随地学习,由此可见微课这一教学模式所具备的具体优势。[1]

(二)微课的特点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经验总结,本文将微课的特点概括为较短的教学时间、较高的目标性与主体性、较高的灵活性三个方面。较短的教学时间,这一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而出现的特点,本身能够较好满足微课应用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学需求;较高目标性与主体性特点主要来自于微课的专题化与模板化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思路影响下开展的微课教学能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教学的主题与内容;较高的灵活性,微课能够依托智能手机与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学习是这一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微课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具备一定优势的原因所在。[2]

二、微n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必要性

(一)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之所以说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能够较好体现出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于微课具备着提升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效用。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微课教学能够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在微课的支持下感受学习乐趣,这自然在客观上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此外,微课所能够实现的学生自主进行重点、难点知识学习与理解,同样能够较好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3]

(二)共享教育资源

除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外,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共享教育资源。由于微课是一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微课能够在互联网支持下不断丰富自身资源,师生的互动增强也能够由此获得较好支持,由此我们能够较为直观认识到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的必要性。[4]

三、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原则

为了能够更为深入完成本文研究,我们还需要明晰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原则,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本文将这一原则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微型化、实用性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对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来说,这一原则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微课的受众是学生,且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随时随地等学习要求所致,而这一原则的存在就使得应用微课进行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实现微课应用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相关教师在微课的具体应用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并保证微课的易学性与交互性,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微课的优势,微课本身也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5]

(二)微型化原则

对于微型化原则来说,这一原则不仅仅指的是微课的时间短且容量小的特点需要较好得到发挥,相关教师更需要保证微课应用中的目标明确且内容简洁,这样才能够结合微课实现学生学习负担的降低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为了较好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教师就需要避免微课设计中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等信息,同时还需要尽可能降低微课的数据量,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被分散,微课本身的传播与分享也能够由此得到更好实现,这自然使得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得以更好地开展。

(三)实用性原则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实用性原则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微课应用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微课不能单单作为示范课或公开课,而是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保证微课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学教学改革。具体来说,相关教师需要以解决教学问题的微课制作原则、引入实践案例进行实训教学、结合具体教学科目,由此就能够保证微课教学的高质量展开。

四、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结合上文一系列内容我们较为全面了解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而为了更为深入了解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就这一改革应用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而这一探讨主要围绕翻转课堂教学、分层教学、实践教学三方面展开。

(一)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又称为颠倒课堂,其本身属于一种典型的微课应用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应用的具体教学中,以学生在课下看教学视频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而课上则主要进行练习与交流。结合这一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翻转课堂本身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安排的教学形式,而这一教学形式与微课的结合就能够较好服务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当下的高职教育中,由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文化程度、素质水平等多方面差距,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上实现因材施教,而结合微课的翻转课堂就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实现的因材施教自然将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二)分层教学

对于应用微课进行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来说,结合分层教学也能够为这一改革提供有力支持,而这里的分层教学指的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分层并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分层教学在教育界“可接受原则”引导下能够实现学生差异性的承认与考虑,而微课在其中的应用就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微课资源,这样就能够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微课的作用下最大限度上提升自身求知欲,这种结合微课的分层教学展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化教学的实现都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实践教学

除了上述两种结合新教学概念的微课应用来说,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微课应用中,结合实践教学也能够保证微课效用的较好发挥。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来说,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是其建立初衷,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围绕这一初衷展开,这就使得结合微课开展实践教学显得很有必要。在实践教学与微课的具体结合中,学生能够在各类实训场所中应用智能手机进行微课的学习,这种实训现场的学习就能够最大限度上推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这对于减轻实训教师负担、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都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微课的相关概念,并对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必要性、应用原则、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而由此我们较为直观了解到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具备的优势,希望这一认知能够为相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更好开展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2]高星.高职教育教学下的微课教学设计及应用探究[J].轻工科技,2015(1):121-122+155.

[3]毕经美.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3):78-79.

篇7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发达,经济业务日益增多,农村经济发展对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1]。然而,我国农村会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整体呈现老龄化、专业技能匮乏化、文化水平低质化的局面,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乏力,很多会计人员并未接受过规范的会计培训,无证上岗现象尤为严重。[2],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及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然而,我国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研究集中于培会计人才养的经验总结与模式探索,政策指导建议方面的研究成果鲜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界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交叉重叠,缺少创新。因此深入探析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性的政策意见是一个重要课题[4]。这既有利于我国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为其他学者对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2.我国农村会计现状

2.1我国农村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农村会计岗位“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很多会计人员并未接受过正规的会计培训。同时,农村地区人员的大量外流造成农村的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中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我国农村会计人才呈现老龄化的特点。此外,我国农村会计培养意识差,这导致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差,文化水平有限,农村会计人员难以满足农村会计工作的实际要求。

2.2我国农村会计行为不规范、监管乏力。淡薄的法律意识,有限的专业知识水平,导致我国农村会计的执业环境较差,会计行为缺乏规范性。其次,我国农村会计的监管力度不够。农村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情”风俗使得农村的监管乏力,会计人员对农村乡镇企业以及合作社领导的工作基本呈现放任不管的态度。这导致会计工作出现虚假报账、管理混乱、权责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会计行为的不规范,使得农村会计体系混乱、发展滞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3我国农村会计人才紧缺。我国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少有会计专业的相关培训机构。然而,多数涉农高校的会计学科更加注重“通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农村地区的行业标准不相适合。同时,其毕业生对进入农村地区执业的意愿不强。相较而言,职业会计院校分布广泛,相对涉农高校具有更好的地理优势。然而,职业会计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教学体系落后,疏于对会计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仅能处理基本的业务,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经济。此外,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农村地区“空巢”现象严重。因此,我国农村地区紧缺专业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3.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模糊化。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其培养目标是力图培养适应社会会计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很多学校为了缩减成本,对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仅仅进行“帐、表、单”的简单教育,学生缺乏实际会计专业能力。同时,职业院校更注重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导致其会计毕业生虽然能够适应相关行业领域的工作,却无法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保持优势。此外,我国的职业院校层次又包括中等教育、专科教育,各层次在培养科目上各不相同。然而多数院校教育层次模糊,目标不明确,这导致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对于涉农院校来讲,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入取规模一直保持持续上涨趋势。然而,涉农高等院校对于专升本、本科、双学位等不同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全相同,会计课程设计相似。这不仅仅弱化了涉农高等院校的“涉农”优势,更不能为农村会计岗位输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移使得涉农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3.2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内容、途径较为落后,培养资源有限。目前,多数职业会计院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体系。课程内容陈旧、涉农教材紧缺、学科交叉性强。此外,经费的短缺也导致职业会计院校在教学设备资源方面的紧张,很多职业院校并未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实验室,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尽管部分职业会计院校意识到会计工作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与高等院校相比,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机会并不占有优势。据统计,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员60%以上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训。而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绝大多数学生仅在毕业前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实训周期以及了解农村会计实际情况的机会。

为加强招生的竞争优势,我国涉农院校的课程设置目前与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院校差异性小。涉农院校的培养方式与内容忽略了农村经济领域的会计人才培养,并未充分体现涉农高等院校的优势,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需求。加之职业会计院校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使得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无法与农村会计工作对接。

3.3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稀缺。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名牌大学以及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多数流入一、二线城市,因此职业会计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为学历较低亦或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这其中的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较低,会计经验不足,尤其是缺乏农村会计专业的相关技能,这使得职业会计院校的教师准入门槛偏低,师资薄弱。同时,较低的工资待遇,导致了高素质专业人才无法流入职业院校的恶性循环。

很多高校将科研成果作为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教师出现了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科研与教学之间时间分配的失衡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使得受训人才的质量受到影响。其次,涉农院校的会计专业相对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部分教师的第一专业并非农业会计,加之涉农高等院校很少与乡镇企业形成“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对农村会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这导致教育与实践不能很好的衔接,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4.构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4.1明确多层次、专业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农村会计人才培养院校的不同层次,明确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中等教育、专科教育的职业会计院校,明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农村会计的专业性人才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于涉农院校明确其培养具有“涉农”优势的通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涉农高等院校的特点。在强化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组织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农业会计处理和财务审计等培训教育,为农村会计岗位输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2完善差异化、专业化、实操化的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4.2.1完善差异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职业会计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大纲,强化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对于涉农高等院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结合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与财经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区别开来,突出自身院校的“涉农”优势。

4.2.2完善专业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职业会计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兼顾农村会计的专业性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涉农院校,基于其培养具有“涉农”优势的通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其“涉农”的专业化方向培养体系。

4.2.3完善实操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乡镇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为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同时加长实践周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完善教学设备,筹建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4.3加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的优化建设

4.3.1提高职业会计院校的教师待遇。较低的师资待遇,是造成职业会计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提高教师的师资待遇,从而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优化师资队伍。

4.3.2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加强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及积累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合理平衡科研时间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4.3.3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无论是职业会计院校的老师还是涉农高等院校的老师,都因该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沟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在校教师也可以到农村会计岗位亲身体验,掌握农村经济最新发展状况,这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能普惠受教育者。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病理学

ThepracticeandexperienceofCAIinpathologyteachingLINZhenhua,LIUShuangping,LIZhuhu,XUANYan-hua,SONGJingyu(DepartmentofPathology,MedicalCollege,YanbianUniversity,Yanjicity133000China)

Abstract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isoneofthemoderneducationalinstruments.Itisveryimportanttopathologyeducationcurrently.CAIisveryprecisenessandlifelikeness.Itcanbeusedinstorageandrenovatingtheinformation.TeacherscanimprovetheefficiencywithCAI.However,whenweuseit,weshouldadaptthestudents''''r-equirement,standouttheemphases,teachinfocus,graspthespeed,channeloffthestudentsandkeepinitiative.

Keyword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Multimedia;Pathology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手段现代化对于病理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做到图像、文字、影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具有理想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信息量大,反馈及时,教学效果好。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利用新科技逐步构建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1]。

病理学学科隶属于形态学范畴,CAI的应用对于本学科教学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我教研部自从2001年3月医学99级本科生开始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至今已有5年历史,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已经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作了几套比较完备的教学课件。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反映良好。教研部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1具有科学严谨性制作CAI教学课件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熟悉、整理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其中,科学地进行整理、编排。本教研部多名教师一直对课件进行补充、修改,使之不断完善、严谨,最终做到重点突出,脉络清楚,难点清晰,逻辑性强。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将内容反复修正,避免了纸笔备课及板书讲课可能出现的随机性书写错误和语言失误。

1.2生动直观性病理学授课中,很多病理变化和正常组织之间要用图片对比说明,仅用文字叙述非常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因此,病理学教学需要大量图片资料,教学直观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往病理学教学使用幻灯片授课,图片模糊古旧,说明困难。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利用计算机,不但可以制作清晰美观的病理图片,还可以应用flash等手段,制作生动的动画教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使一些病理上的难点问题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总论部分血液循环障碍一章肺组织充血性梗死的内容,由于双重血液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本教研室针对这个问题制作了模拟肺双重血供以及发生梗阻时出现充血性梗死的flas,应用于教学后,学生对此有了直观的印象,并反映有过目难忘的良好效果。

1.3利于教学资料的存储和更新本病理学教研部一直利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辅助延吉市病理科做临床病理诊断,同时协助司法机构承担病理尸体解剖的鉴定工作。这些对于病理学教学都有很多益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这些一手资料中可用于教学的部分很好地存储、整理并加以利用。本教研部自己组建计算机病理资料库,将各类典型的临床病变和具有代表性的尸体解剖案例编号存储在电脑中备用,在必要时将资料调出,制作到多媒体课件中,用以讲解相对应的病理知识。因为资料新鲜,病例实际,教师讲授起来生动有趣,学生接受起来容易理解、记忆。例如,2003年,教研室接受一例韩国外商死亡后的病理尸检任务,该死者70岁,身体一直比较健康,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但有生前多年嗜食肥肉的历史。尸体剖检后发现,该死者心脏明显肥大,重量达到1000g(正常284±50g),主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第四期复合病变期),属明显的心脏肥大病例,我们用数码相机将本次尸体解剖死者的主动脉和心脏拍摄下来后制作到多媒体课件中,在讲解心血管疾病时应用,比之陈旧课件图片,此病例病因清楚,死因明确,病变典型,学生很容易被吸引,接受新知识并牢固记忆,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4利于提高教师备课效率病理学作为一门桥梁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基础与临床,知识面广,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在备课时要翻阅大量文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查阅最新文献,随时充实教学课件。另外,网络信息的丰富快捷方便,有利于教师系统整理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文字与图片信息,这对学生了解最新医学趋势、对随之而来的临床科目学习以及今后实际接触医学领域各项工作都有益处。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2.1适合教学需要适合教学需要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要求[2]。多媒体课件由于其丰富的表现手段而成为教学中的宠儿,但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宜采用多媒体表现的内容。结合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针对相应的教材,要找出与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切不可为追求表面形式而用,这样就会削弱它传授知识的功能。此外,还应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呈现的时机、方式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

2.2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由于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知识的集成性、丰富性等优点,加之病理学知识面广泛,初使者在应用时很容易走入“什么都讲、什么都看”的教学误区,从而把课堂教学变成了走马观花。因此,多媒体课件应当是提纲式的,做到重点突出,主旨明确,条理清晰,以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要通读教材,把握重点,板书教学时代的备课过程不能因此删减。

2.3教学时把握授课速度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授课时应注意把握讲课速度[3]。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内容较多,图文结合,教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对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速度要适当放慢,留出学生笔记、理解消化知识的时间。避免使用高密度讲课方式,否则很容易使学生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削弱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甚至让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教学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完全废用板书,适当的情况下,利用板书讲解特殊概念,画一些简单图示,对调整授课速度,解除学生视觉疲劳都有一定帮助。

2.4引导教学,保持主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变得活泼,但教师仍应当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表现者、指挥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手段,不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部。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课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而应利用减少板书节省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重复播放、随机抽取图片的优势,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及时予以解答,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互动、按需施教,这样才能真正让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

总之,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病理课内容多、课时较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仍是方兴未艾的新型教学手段,一个在思索中前进的过程必不可少,只要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思考,相信计算机辅助教学一定会帮助病理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应堂,段清宏,李智军.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2-133

篇9

一、地理学困生陷困原因

要使地理学困生脱“困”,先要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社会方面

外界的繁华,给清净的校园很大的冲击。学生心静不下来,又不肯吃苦。像我们苏南孩子总觉得没苏北的孩子刻苦努力,而且一届不如一届。经济较发达,生活条件较优越,家长在物质上轻易满足学生,手机、PAD几乎人人都有。这些不仅是占用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也占用了睡觉时间,学生课堂上的状态不难想象。

2.家长方面

我校是本市七所高中排名最后的一所学校,生源是全市最差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家长基本在各乡镇的企业上班,受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居住较远等条件所限,对学生学习方面帮助很小,基本靠学生自己。还有小部分学生来自市区,家长能每天与学生相处,经济条件允许的还给学生请家教。但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已享受较好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与其农村同学站在同一高中起跑线上,也说明其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3.学校方面

中考时除语数外之外物理、化学各100分,政治、历史各50分计入总分。地理仅是考查科目,初二末考试合格即可,初三不开设,更不计分入中考总分。学生经过繁忙紧张的初三一年,进入高中时地理的底子还有多厚可想而知。江苏高考模式是语数外计入总分,选修不计分,只看等地。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本科上线率,学校不允许选修小科占用学生课后时间。学生疲于应付主课,花在地理上的时间很少。一部分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就沦为地理学困生。

4.自身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这些学生相对是较优秀的,课业上较易得到好分数,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较多关注。进入高中后,课业更繁重,同学都是经选拔之后相对较好的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已没有了优势。再经历一两次失败的考试后发现自己已在班级后列了,心理上存在较大落差,没及时调整,改变现状,可能就此消沉。还有种情况是学生不认同这名老师,进而抵触这门学科。细究其因可能老师教育方法简单不吸引学生,可能对学困生有一些偏见,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他少了足够的关注度。一来一去,陷入恶性循环。

二、地理学困生脱困策略

1.提高自身修养

我们是学生地理学习入门的引路人。我们自身就要有较高的地理素养,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平常多多翻阅地理杂志,关注地理相关消息。及时和备课组、教研组老师就日常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每学期还有很多常熟市级、苏州大市的教研活动,尽量利用一切机会多听听同行的课,开阔眼界。我们常熟所有地理老师有QQ工作群,及时了解地理学科动态,遇到校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随时向全市同行请教,非常方便实用。教育新时空让我们弥补不能亲临现场的缺憾,观摩到了许多名师大家的风范。远程继续教育人人参加,不断学习提高,及时更新,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水涨才能船高,只有我们把自己装满了,才可以给学生更多。

2.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贴近生活的学科。书本上的例子往往与我们有距离感。当上课时提到了某个本地乡土地理素材,能明显感到学生的兴致高涨,对新知识的接受较快。像我一位同事上农业区位时引用了电视台春来茶馆节目的片头常熟方言民谣《常熟好风光》:“……小酒,蟹脚掰掰,挑挑马兰头,尝尝香椿头,桂花栗子,蕈油面,鸭血糯米八宝饭,大鱼大肉不稀奇,泡杯绿茶最清爽……”看着本地的物产,听着熟悉的方言,学生一下就融入情境,跟上了老师的思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讲授地理原理规律时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感受出书本上的“理”来。例如讲授意大利新工业区时列举本地各乡镇的代表性工业。比较相同点,得出同属新工业类型,比较不同点,得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则恍然大悟,突然发现地理原来无处不在,就在自己身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道具有很多,视频片段、地理景观图片、文字资料,甚至一首歌曲。当然这种素材积累就需我们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以备不时之需。

(下转48页)

(上接09页)

3.提高课堂效率

在江苏现行高考模式下,地理课后就不可能也不允许你占用学生的时间。我们只能向课堂要效率,学困生的转化主战场也只能在课堂上。课前充分备课,理清思路。把问题设计成阶梯状,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学生以施展空间。特别不遗漏学困生,鼓励并肯定其点滴进步,使其形成良性的心理暗示――我地理方面是高手,恢复其学好地理的信心。同时给予学困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何理解原理、运用规律、读图、审题、答题,技术层面上脱困。通过典型例题归纳方法,同类型题目强化,养成经验。讲练结合是个不错的方法。

4.巩固学习成果

夸美纽斯说无论什么东西要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才可学。与生活脱节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我们所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告诉我们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是很快的,后来逐渐减慢,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那我们就创设一些情景在接受新知识初期反复运用某个地理知识。高一讲授地方时、太阳正午高度角恰逢秋分前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去操场实测一下当地的经纬度。经分组后每人占用时间不长,但隔一段时间测一下影长方向,比较烦琐。可我发现每人都兴致勃勃且不厌其烦。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不知不觉中熟记并理解了公式,巩固了知识,比单纯默写记忆效果持久得多。每年的地理小博士竞赛,我校都组织高一全体学生参加。比赛分基础题和地理小论文两部分。通过赛事大家强化了书本知识,又联系起了生活实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们学校位于尚湖风景区内,利用该有利区位,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做宣传,捡垃圾,为保护尚湖湿地献出自己一份力,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5.优化学习环境

社会大环境我们无力扭转,那在较小的范围内我们还是能发挥些许的作用,尽力创设出较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班尼认为:“如果一个集体的氛围是好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支持的,那么集体对于动机工作表现和成就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首先教师尊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建立起良性的师生关系。心病还需心药治。他只有感到自己和大家是平等的,然后你提出要求,他认同自己是这集体一员才会接受执行该要求。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鼓励,进而使其尝到成功的体验,恢复信心,心理上脱困。除了创建良好课堂氛围、优秀班集体之外,我又是一名班主任,我还可以尽我所能去净化宿舍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尽量少受外界影响诱惑,当然这离不开家长朋友的理解支持。

篇10

关键词: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发展出路;顶岗实习;专业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39-02

经管类专业因其就业面广、开办成本相对较低而受到国内众多院校青睐。一些原来只开办理工科专业的职业学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也都开办了经管类专业。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的开办存在盲目上马、遍地开花现象,存在专业设置过急、新专业发展缓慢以及专业定位不准等问题。在工科类职业学院里,经管类专业因不是主体专业往往不受重视,学校投入较少;与经管类院校相比,其师资与实训条件相差甚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工科类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要在校内站稳脚跟,在国内众多经管类专业竞争中突围,就得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建设之路。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总的专业建设思路应是先外延再内涵,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校外顶岗实习为着力点,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以高就业率为立身之本 纵观历史,事业成功者皆为顺应历史潮流者。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要发展,首先要分析国家形势和自身情况,明确任务。从国家形势看,十七大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就业问题始终应作为职业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从经管类专业在工科职院面临的形势看:校内大多数教职工是理工科出身,甚至大部分学校本身是行业学校,对经管类专业不太了解,觉得工科专业技能性强,招生就业不愁,似乎没有必要开办经管类专业。从生源状况看,由于工科职院的校名带有鲜明的工科特色,报考者多冲着学校特色专业而来,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更加剧了经管类专业的压力。工科职院的经管类专业必须力抓就业问题,以高就业率来获得校内教职工认可和吸引优质生源,这也是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开办之初的首要任务。

将营销观念应用于就业工作 有些工科职院,全省一个行业只有一两所同类院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色专业就业竞争相对较小。而经管类专业几乎所有职院都已开办,而且就业面广,批量用人的单位很少,联系就业单位难度较大。要提高就业率,需“走出去,引进来”,系部领导和教职工要转变观念,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将自己定位为推销员、业务员角色,实行“全员营销”。只是推销员通常推销的是公司产品,而教职工推销的是“毕业生”。应将4P营销理论(4P,即Product,Price,Promotion和Place)应用于就业工作,先作就业“市场调查”,进行对口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带上名片和专业介绍资料,上门到各企业进行推介,暂时没有用人需求的也留下联系方式,以期日后有合作机会。同时应号召教职工联系同学、亲友,引进就业单位,介绍学生就业。在初期全面出击后,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再开始筛选就业单位,提高就业质量,逐步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进入“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更深入的校企合作阶段。

以校外顶岗实习为着力点

以校外实习弥补校内实训条件不足 工科职院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般主要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室,而缩减经管类专业实习实训投资,很多经管类专业开办之初是空手办学,实践课流于形式。在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只有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校外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平台。校外顶岗实习既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显著提高,又可以让教师下企锻炼,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校外实习表现好的学生可能会被企业留下直接就业,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很大促进作用。

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点往往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应认真研究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作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推行校外顶岗实习程序化管理:程序一是系部选择确定实习点。实习点的选择对整个顶岗实习任务能否圆满完成至关重要。管理混乱、员工素质差的实习单位会使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在实习中途“开小差”或与实习单位员工起冲突。如果学生都在一个实习点实习,看起来容易管理,其实同班学生容易因岗位安排问题起矛盾。所以,系部至少应确定两到三个管理较规范的实习单位供一个专业的学生挑选。程序二是学生顶岗实习意向调查。强制学生顶岗实习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实习前应对学生进行调查,征求学生意愿,在专业大部分学生愿意顶岗情况下,统计学生愿意去的地区和想从事的岗位。程序三是引进实习单位宣讲招聘。虽然是顶岗实习,也应让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程序四是签订实习协议,包括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学生顶岗实习申请书、承诺书和家长知情书。程序五是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与动员。应将顶岗实习教育真正作为一门课程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顶岗实习教育教材和实习指导书。程序六是顶岗实习的追踪与监控。应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做好顶岗实习安排,制定出顶岗实习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明确顶岗实习中系部、专业教研室、专业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实习点学生负责人各自职责,师生定期联系,做好工作记录。程序七是顶岗实习考核与总结表彰,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要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由本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顶岗实习结束后,及时做好实习经验总结与交流,表彰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从而,以严密的程序化管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加强对外交流 在提高就业率来确立校内地位,以顶岗实习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还应加强对外交流,以期在对手如云的经管类院校中占据一席之地。策略就是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让其他经管类院校或专业认识、了解自己。应选取师资队伍最强的项目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专业技能比赛,通过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赢得关注。同时,应力争主办省级赛事、参加本省专业技能竞赛和技能状元比赛,首先在省内取得一定影响。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参加高层次技能竞赛、熟悉技能竞赛评比标准后,应在校内指导学生成立专业协会,开展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竞赛、会计科目扑克大赛、营销案例大赛、商务谈判竞赛等。通过比赛,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做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对接。

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根

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根 开展校外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算是专业的外延建设。高职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专业内涵建设。做好专业内涵建设,才能大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有可能扎实深入地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专业技能竞赛才能有更好的成绩。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就是专业的“产品”,“产品”契合社会要求,质量提高了,同其他“产品”相比才更有竞争力,才更容易“推销”。所以,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内涵建设,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

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内涵建设要以特色取胜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势在必行,但各院校、各专业的改革,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和外部环境条件来组织实施。经管类专业绝不能看别的学校有什么就办什么,最忌战略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招生规模相对而言不会很大,在专业就业面广的情况下教学难以面面俱到,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院校依托的行业特点,进行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方向和特色。要把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和本校的特色结合起来,不能照搬经管类职院的专业设置模式,也不要致力于发展专业齐全的经管学科体系,而应坚持重点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方针,对经管类专业设置进行合理布局,在坚持整体性的同时走特色发展道路。如建筑类职院会计系开设工程会计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可依托行业优势寻求实习就业渠道。要充分认识外界环境的作用,既要认清学校的层次,找准发展的方向,并充分体现出自身特色,又要认真研究市场周边环境,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多方面争取各种发展资源。同时,要加强校际间合作的力度,增长见识,拓展思路,从而缩小和优势院校的差距。要善于总结提炼,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内涵建设以特色取胜。

以点带面做好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这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创办历史不长的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而言,可选取重点,以点带面促进专业内涵建设。首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都是工学结合,但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工作过程不太好明确划分,应探索各有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如选取典型企业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其次是课程建设。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应抛开本科重理论的模式,实实在在地到企业和同类院校进行专业调研,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提炼典型工作过程,提炼职业素质,来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确立核心课程,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三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作好校内实训室规划,让实训室能各专业共用,不重复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建设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实训室。其四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考虑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专业内涵建设的“本”在教师。要加快专业内涵建设,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从领导到教师都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师资队伍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经管类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普通本科院校,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实践能力较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将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教师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并广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是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鼓励、引导教师教研、科研一体化 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内涵建设要以特色取胜,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这就必须发挥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应鼓励、引导教师自觉学习职业教育理念,多参加对外交流,了解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其他职院专业建设经验。在专业建设中善于思考,不断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专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下企业锻炼中遇到的企业技术难题申报成科研项目,从教学研究中发现科研热点,以科研推动教研,使教研和科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专业内涵建设的特色。

总之,提高就业率可以提高专业地位,吸引生源;校外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证书能使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三者都可以带动专业内涵建设。同时,专业内涵建设是根,专业内涵建设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实习、技能竞赛和就业。工科职院经管类专业应始终以就业工作为中心,以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立校内地位,以校外顶岗实习和专业技能竞赛加强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最终回归“根”“本”,做好专业内涵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将弱势专业建设成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李永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OL].(2011-06-27).省略/jy/zt/zyjn/rdjj/200806/t20080627_

504996722.html.

[2]解瑞红.对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专业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探索,2010,(11).

[3]梅爱冰,严军.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梅爱冰.高职就业工作中的“营销策略”[J].职业技术,2009,(3).

[5]祁东方,侯怀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五个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