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22:3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篇1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篇2

1.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与欧美国家的医学生选拔方式不同,我国的医学生生源几乎都是来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而我国的中学教育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从文理科生源比例上医学生以理科生居多,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只对理科招生,造成大学生入校时艺术、文史、伦理等基础人文素养整体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机械式的背读,缺少对史诗、名著、时事的兴趣,轻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对现今政治的剖析了解,遗失了对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人文服务知晓度甚低,完全没有听过的占41.1%和54.6%,仅听说过但完全不了解的人占55.6%和45.1%,这些数据充分体现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匮乏[3]。2.医学生培养模式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体系,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但未将对人文知识、综合素质的教育列为重点[4]。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重过多,由于这些课缺乏生动性,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大都“一心二用”。人文类课程门类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关于政治教育的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而社会经济类和历史文化类所占比例较小,同时人文教学缺乏连续性,绝大多数院校在入校时开设大学基础课,大二以后的辅修课程门类十分有限。不同院校间开设的课程各不相同,开设课程较多的有原上海医科大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在医学教育的总学时中占到了17%~20%,国内院校的平均水平在7.54%左右。[5]3.独立院校校园文化薄弱。人文素养教育是需要长期培养、多方协作方可完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推进人文教育和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推力。一个大学校园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而独立院校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成立于20世纪末,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办学资历浅、历史积累少等等原因,导致独立学院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积淀和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难以让“三本”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因而很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形成助推力。4.“三本”学生自身原因。“三本”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多本身基础知识稍显薄弱,或者在高考中发挥失利,或者志愿填写失误,因此独立学院学生与公办本科院校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存在文化功底较浅、接受能力差、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自卑感和依赖性较强等特征[6]。他们对于人文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且接受能力有限,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少。尤其是医学类学生,专业课知识繁多,同时还要接受各种医学技能、实验操作的训练,完成基本的专业知识学习尚且吃力,人文知识的加强更加无从谈起。

二、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引领人们前进。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当前医学教育注重要求学生机械的复述书上所提到的知识经验,刻板的学习先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技术医学、实用医学等观点的影响下,医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专业技艺化,强调各类化学检验和机械检查等方面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往往只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个体。社会的发展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应该包含知识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才能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胜任治病救人的职业要求。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现代医患关系强调尊重病人,将医生诊治病人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主体间交互的心理和社会过程。一位优秀的医生,首先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样才能关怀和理解病人所处的情境,才能对病人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用机械、淡漠的态度面对病患。医生如果不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将病人看做鲜活的生命个体,就无法对病人的病痛产生同情,对病人的心情形成体会;医生如果没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做依托,就无法与病人进行交流,无法给予病人人文关怀,专业技能的提高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医生与病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一触即发,这也反映了医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因为在缺失人文素养的医生眼中,病人将变成“待修理的机器”,而不是具有知、情、意的鲜活生命。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病人得不到预期的人文关怀,就会更加加深医患之间的误解,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源之一。因此,新的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医学生学习最新的文化成果,不仅学习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也要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从维持病人自我尊重的人文精神出发,尊重病患,爱护伤者,真正做到医者仁心,重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体系。不断增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机制,让医患之间有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从而不断缓和当前的医患矛盾,进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篇3

关键词:改革;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94-02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过程,开展良好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收集我校在临床课程体系、临床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平台建设、临床教学模式、临床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改革内容。试图探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水平的影响。

一、临床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临床课程体系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模式进行的,即学生学习完理论课后再到教学基地进行集中见习,最后集中1年时间进行临床实习。研究发现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实习时间距离理论学习时间长,知识点遗忘多,因此见习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我校提出了“3+2”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即前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3年末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习(包括见习和临床实习)。通过对比以往模式,我们发现该临床课程体系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临床密切性,加深了学生对临床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有利于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二、临床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关怀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我们传统的临床教学内容恰恰缺少这项内容,为了更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及医疗市场的需求。我校在以往临床教学的内容基础上增加生命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临床技能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课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医学的理解,也为他们以后更快进入临床角色打下基础。

三、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集教学、培训、考核及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是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保障[2]。加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投入是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积极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发展专项经费和学校强校工程专项建设资金,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发展项目400万的经费支持,用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建设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考场(16站)、急救训练中心和微创训练中心,并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实践教学医学模拟人。重新整合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实验室设置,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将内科系统相关内容如胸、腹、腰、骨四大穿刺移至诊断学实验室进行培训,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

2.加强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平台建设。基于网络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我校建设了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并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网站,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设置实验教学、教学资源和师生交流等版块[3]。各教研室将临床技能操作规范、相关的教学内容如PPT及电子病例、操作视频等教学内容资料上传至网站,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内、外、妇、儿科的临床操作技能的教学视频。建设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能极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四、教学模式改革

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均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在实施,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即以病例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该模式在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2.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医学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4],医学生在从事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家庭、心理、经济等综合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因此,我们临床实践教学中努力构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育人氛围,锻炼学生关爱患者,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临床教学管理系统改革

建立健全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①加强教学基地教研室建设。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目前是按照校院f同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首先,教学医院必须成立教学科,由教学科全面负责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各临床科室也应成立临床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意识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科室主任兼任。教研室再选一批水平高、资历深的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员担当教学任务。②学校成立教学督导系统。第二临床医学院有独立的教学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教学监督,评估、评价教学基地教学。③组织教师进行理论授课比赛,通过授课比赛为老师提供了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平台,促进教师授课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④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毕业技能考核是检验学生实习效果的最好途径。毕业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考场,考核的内容只要是对内、外、妇、儿科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对医德医风、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防止走过场。

六、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校在临床课程体系、临床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建设、临床教学模式、临床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改革内容的经验总结,我们发现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医学人才。

⒖嘉南祝

[1]林梅,李靖.建立教学模拟医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0):82.

[2]张博,李佳,白璐,等.临床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J].赤子(中旬),2014,(4):79.

[3]韩小玲,林鸿程,周忠伟,等.构建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8):2919-2920.

[4]张珊莉,邝昌贤,林少芒.临床实践教学与医患沟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19-20,42.

篇4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3]盛瑞,龚政,耿明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学模式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篇5

【关键词】全英语教学;英语思维;专业词汇梳理

介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现在英语学习已经普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英语教学不仅包括通识基础的英语教学,而且还涉及具有学科背景的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1]~[4]。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因其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从而在大学英语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全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还可以帮助同学更深入的学习西方现代科研技术,为以后的英文科研书籍阅读和论文写作,乃至提高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工效率及效果等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的学生都会选择来中国读书,无论是来攻读学位或者短期交流,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都有利于对提高留学生的教育,拓展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所以采用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更加需要和国际接轨。课程本身不能定位在仅仅是中文版课程的英文翻译,而是需要通过潜心设计,对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进行深入的改革,使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文教学的同时,做到系统地顺利连接其他课程,满足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共同需求。

鉴于专业全英语教学课程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全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重点阐述采用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指导性原则。

1 未雨绸缪,在课程开始前给出新章节的相关生词

专业背景下的英语课程,因其特定的学科性,往往会涉及一些在其他方面不常见的词汇,常见词汇的不同词义以及固定的语言表达。如果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词汇、熟悉一些相关词语的用法和上下文的话,这些专业词汇和语句往往会成为学生有效跟随课堂教学的障碍。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讲述的关键词,对一些固定搭配的专业词语和表达方式都会造成歧义和疏漏,从而造成课堂领悟一知半解,课堂教学效果下降。由此,在正式讲述课堂内容之前,需要教师给出这些词语和搭配的正确解释,并衔接好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相互转换。具体方式可以通过胶片中列表或者通过板书写在黑板的边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予擦除,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回顾,做到知识的顺利衔接。

此外,在每一章节开始之前,也有必要总结上一章节出现的相关生词及语言表达的中英文释义对照,给出下一章节的生词对照,以降低学生对英语专业课程接纳的难度。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次听英语课程时,仍然以翻译老师的话为理解课堂内容的必要方式,为了保证专业课程英语教育的完整性,需要在新的章节开始之前建立易于接纳的语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扫除课程开始之前的语言障碍,使其更容易地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2 化繁为简,将生僻的句子以简单的方式表达

英语和汉语不同,如果汉语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英语的特点则可用形神兼备来描述。具体来说,使用汉语表达对句子的语法表达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汉语习惯于平铺直述的描述客观事物,侧重于使用短句表达。而英语则有比较明确的句子结构。含有主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的复合语句表达在英语文献当中经常出现。课堂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复述书本上的语句,不做任何简化,会使大多数学生很难连贯完整地听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日常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特别注意尽量使英语表达简单化,口语化,通过使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来代替书本上的英语书面表达。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他们是否能够跟上上课的节奏,是否已经对讲过的知识已没有了疑惑。必要时,也需要通过对一两个学生的提问,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对已讲内容的接纳程度。总之,采用简单的英语和口语化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即可以减少学生的听课压力,同时对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帮助作用。学生也可以学习如果采用英语对一个想法、一个流程进行直观具体地阐述。

3 积思广益,创造课后讨论的英语学习气氛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于采用全英语进行讲授的专业技术课程,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遇到关于专业知识的问题,可能还会有英语方面的理解问题,综合起来,对知识点的接纳难度将会对中文授课大很多。作为授课教师,在课后或者课间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之后课程的开展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针对专业知识,除了为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解惑之外,还要考虑询问学生对如此英语讲授的方法是否接受,看如何加以改进。通常情况下,由于一些课堂没有讲述过的基本知识,学生以前是通过中文学习的,学生虽然能够听懂此次课程的英语讲授,但是并没有真正透彻地领会知识点内在的关联。所以,教师在和学生讨论时,需要分辨他们不懂的真实原因,勤于总结学生困惑的源头,将问题归类,通过改革讲授方法,个性化地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如果某些问题是因为学生对于英语教学方面的不适应而导致的,那么适时地在课堂上着重总结这些问题,将对提升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者,通过在课后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使用英语讨论课堂内容,也会对学生适应英语语境,掌握专业知识,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可以消除对采用英语交流的恐惧,顺应和习惯英语语境。除此之外,还希望能在课后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英语沟通讨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4 持之以恒,在全英语教学上努力“排除”汉语

虽然现在英语教育越来越普及,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好了,但是英语毕竟不是母语,在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当中也必定会遇到比普通专业课程教育更多的问题,在起初的一段时间内,采用英语教学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的最初期,例如在前几个小时的授课中,学生往往反映不能很好的接收专业知识,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能适应老师的英语口语特点和习惯,自身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回答课程提问等问题,从而渐渐失去了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有时候,老师会在学生的压力下,在全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上使用越来越多的汉语,最后可能导致了英语教学只停留在英语课本、英文课件、和英文试卷等书面材料上,而在课堂上则使用汉语来教授这些英语课程,这样就失去了全英语教学的意义,退化成了“半英语教育”。短期来看,采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确实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不符合采用英语进行授课的初衷,而且使学生对英语教学失去兴趣,对学院学校国际化拓展不利。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坚持在课上使用英语教学,拒绝采用中文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重复,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在作业和考试中使用英文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彻底采用英语进行授课、辅导。

5 采用视频,提升英语气氛和课程的趣味性。

《电磁场与电磁波》中的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印象、深化理解。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以及有些实验的准备较为复杂性,甚至有些实验带有一些危险性,随堂进行实验的操作和演示较难实现。为此,我们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增加视频内容的方式来补充此类内容。现阶段《电磁场与电磁波》英文课程中已经包含了66段视频内容,其来源基本分为现场实验、现象演示、应用举例、仿真模拟等四个途径。视频采用英语进行录制,并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事实表明,学生对这样的安排非常满意,这些视频不仅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延展了课堂内容,使学生对理论的了解更为感性深入。

6 与国际接轨,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参与课堂教学

我们利用985三期建设项目中的“模块化”专家经费,邀请国外高校中具有多年电磁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学院讲授部分课程。外国专家的介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提升学生们对课程国际接轨的认可程度。“模块化”专家参与课堂教学需要较多的协调和准备工作,比如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因所用教材不同而带来的差异、以及需要实时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外教沟通,及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修正和优化等。

小结:采用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下,掌握此门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更肩负起了使学生更快适应英语环境,拓展他们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是非常有利的。目前很多技术领域的前沿科技,依然以西方为主导,很多经典的教材文献也是以英文撰写的。而日益开放的学术氛围和贸易氛围,也使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对于日后选择出国的同学来说,全英语教学也可以为其做好充分的准备。专业课程英语教学为所有毕业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认真的体现。希望我们从自身经验总结出的四个原则,即正式讲授课堂内容前,进行基础词汇和用法的提示,教学中注意句子的口语化表达,积极和学生互动,与学生共同研究方式方法上的改进,以及在课堂上 “排除”汉语干扰,能够为老师们提供一些有效进行全英语专业课程授课的帮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卓越工程师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工学研究生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徐巍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3年02期

[2] 《“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吴素平,王旭红 《中国电力教育》 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