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2:0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以“计划管理”为主要方法,即在学期初时,由负责教研的领导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研任务,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对安排不同科目的公开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在由学科组长负责,在每周相同的时间安排不同教师的进行公开课,并由同学科的其他教师参加听课、评课等活动。

这种教研的优点是可以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时间,有利于教师课程进度的安排,有利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的完成,但弊端大于利端。具体弊端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已经安排好的公开课进行充分的备课,而忽略了平时的备课,即公开课和平时授课出现两种不同的模式;2、教师会对自己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或方法有所保留,以至于其他教师不能充分得学习更好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3、因我校大部分教师并非专职教师,对正确的教研认识不足,对正确的听课评课作用了解不多,因此我校的教研工作并未走向正规化,其间存在较大的疏漏。

英语的成绩在我校一直是好于其他科目的,多数年级的英语成绩在全区都是领先的。但是我校英语的教研存在很多不足,除了以上的问题外,还有以下一些问题:1、同年级组英语教师存在不团结的现象,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充分地交流和沟通;2、一二年级英语教师没有全力教育学生学好英语;3、新加入英语教学的教师存在知识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与有经验教师取得交流沟通。

二、工作目标

下学期,英语的教研在我校的教研除了要配合整体的教研改革外,还要达到以下目的:1、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避免再发生授课时出现错误或漏洞;提升教师的师德情操,团结协作,相互不攀比,不嘲讽;2、初步建立一二年级英语的校本材料,为学生们进入三年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开展教研理论培训和其他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会议

积极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理论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组织上下两个年级的英语教师,开展课程答疑解惑环节,由年级主任组织,由上个年级有经验的老师带队,由下个年级所有英语教师参与,充分开展答疑解惑,避免在授课时出现问题。此环节预计每单元进行一次。组织2---5名英语教师,在完成自己课程之外,编写出一二年级校本课程,本着实事求是,依照本校的教学习惯,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教材。此环节在每单元开课前完成。

2、开展说课、听课、评课

配合学校完成教研改革,将我校落后的教研形式淘汰出局,开始实行洗呢的说课、听课、评课环节。说课环节,增加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价环节;听课环节,要求更加认真,记录要更加详细;评课环节要客观公正,优点缺点兼顾。评分环节除了对授课教师进行评分外,还要对听课教师进行评分,并检查听课教师的听课记录,以促使听课教师更加认真。同时,鼓励各英语教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抽出时间来多听其他年级、班级优秀英语教师的授课,学习更好的授课方法,使学生容易听懂,容易学会,提高成绩。

篇2

教材背景:课题组主要研究《新标准英语》,学生生活题材,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国外人的相处等。同一题材在全套教材中重复出现,但其内容逐步扩展加深,螺旋上升。我们的低段一,二年级,使用的是快乐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新标准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教材单词和会话部分设计了各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并全部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本套教材几乎课课都配有图画,这为看图说话提供了便利,通过图片引出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现学生本课的主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势和神态等,并对这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联想和推测,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经历旺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求知欲高,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善于模仿,敢于开口,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但自规性比较差,容易培养兴趣,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是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时,他们更容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看图说话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儿童在思维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能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口。另外,以图画为桥梁,启发学生“借图说理”,逐步实现从叙事到说理的过渡。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课标中要求,低段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听、读的基础,可见情景教学中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

在课标语言技能中:一级要求: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依据: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原理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并揭示了其所依据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理论又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一条最基本的智能发展的规律,就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即图式(schemata)。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确有某种水平的图式,他必能表现出相应水平的能力。这种图式主要由三种知识构成:⑴陈述性知识,即陈述、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知识;⑵程序性知识,即面对什么问题怎么办的知识,经过练习可以转化为智力技能;⑶认知策略知识,即如何监控、指导自己思维的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可转化为认知策略。

4.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能够制定出看图说话的策略。

(2)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

5.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比较典型的提问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或实践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等。

(3)调查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调查,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针对小学四年级有效提问的理论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

6. 关键词的界定

小学英语 看图说话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7. 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分析教材图片特点,看图说话的有效实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现问题如何改进。

7.1 教材图片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完全符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a.教材体现了,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都要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 b.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NSE,强调“运用语言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跨文化教育”,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c.教材充分体现了美育渗透特点; d.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 e.教材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体描述,插图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诊释和补充。利用课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7.2 依据分析教材总结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

(2)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

(3)借图引导,呈现新知;

(4)借图巧练,操练新知;

(5)借图巩固,拓展创新;

(6)借图升华,总结主题。

7.3 检测研究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级“看图说话”不设场景或只是简单的场景,着重对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为的描述,通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认识,训练他们对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名称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年级“看图说话”中角色相对单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较复杂的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看图说话”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多了,且图中的角色行为、动作比二年级难一些。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形式,把图片内容连接起来,场景多样,涉及的物品也较多。

四年级“看图说话”涵盖角色,场景,角色行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要求学生在把对话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变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看图说话”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教会孩子要学会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流畅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看图说话”为连环画的形式,在对整个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场景和角色行为进行识别和描述基础上,更要注意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陈述。要发挥想象,构思人物和心理活动。

8. 研究过程

8.1 提出阶段:(2012.3-2012.4)

1)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8.2 实施阶段:(2012.5-2015.4)

1) 初级阶段:低段年级的实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级阶段:中段年级的实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级阶段:高段年级的实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动安排表

2)学生前测,分析学生成绩

3)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分阶段教材、图画特点,找规律

4)课堂观察,可行性方法的实施

5)对总结方法进行修改

6)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总结:

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后,尝试在同年级其他班推广。

8.3 结题阶段:(2015.5)

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3)申请结题

9.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a.通过对新课题的研究,要求全体成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新的教学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把自己新的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写优秀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综合成果:a. 搜集学生作品编写学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师课件,完成教师音像作品集

c. 汇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证 结题。

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

e.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比。

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应用的方式进行,力求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表达

10.1 提出阶段:问卷调查、实验前期测试及分析。

10.2 实施研究阶段:撰写学术性或经验型论文、反思、案例,可见视频。

篇3

【关键词】高效阅读;学习方法;育人道理;会读;乐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懵懂中的高效经典诵读

天北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学生。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层次、家族教育、文化修养参差不齐,学生的课外积累方式也就不同了。为此造成了学生课外积累量有大有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差距很大,另外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使得孩子身心发展不十分正常。为了让所有孩子都扩大课外积累量,同时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学校采用高效阅读的方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积累,国学经典育人,我们称它为“高效经典诵读”。

每天清晨,“叮铃铃”,晨读铃声响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的童音伴着古典优雅的音乐,校园里显得那么纯净,那么博雅……这是我们学校的“十分钟国学经典诵读课”,孩子们或读或背,你也许要问,这么短的时间能记住多少呢?不要着急,我们有 “高效阅读”。

自2008年9月开始,我校在三至五年级开展高效阅读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认可了它的“神奇”,认可了它让我们的孩子变得“神奇”,为了让这种“神奇”走得更远,我们把高效阅读法引到国学经典诵读上来,让高效阅读与经典诵读有机的结合。结果它化出一股“神奇”的力量,引领着孩子们走过了一个从会读到乐读,从读懂到读透,从知意到知行的过程。

二、海纳百川,奥妙无穷

用我校一位老师的话说:“我们的高效经典诵读就是把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一种好的教育当中,当然是高效育人,育高效人才了”。不错,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与高效阅读和相关理论以及国学教材特点、学习方法首先创建了“三环六读”高效课堂学习方法,把高效阅读融于国学学习方法之中,真是奥妙无穷。“三环”指国学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六读”指学生诵读的六个要点。第一环:(二读)读音、读字,第二环:(二读)读句、读文,第三环:(二读)读情、读行。每节国学课的每个环节中,我们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相应的高效阅读方法进行诵读,比如,“读音、读字”时采用快速记忆中的形象记忆法,“读句、读文”时采用快节奏速读法,学生可以自创节拍,自定节奏,采用单人拍手,同桌对拍,单人拍桌的方法伴着一定的节拍去读文。“读情、读行”则要运用高效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进行,因为到读“情”和“行”时,多数文言文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已经形成小故事,这种高效理解的方法最适合记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从而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引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也就达到育人目的。其次,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总体育人目标又创造了“三段六步”的学校高效育人方法。“三段”指三个学段,即一二年级为第一段,三四年级为第二段,五六年级为第三段。“六步”就是我校育人的六个目标,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学会坐立(指学习习惯的养成),二年级学会知礼(文明礼貌教育),三年级学会感恩(如“孝为本”),四年级学会束己(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五年级学会为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六年级学会处事(做事的原则等)。为了达到育人目标,我校一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选),三四年级诵读《弟子规》(选)《千字文》《论语》(选上),五六年级《论语》(选下)《孟子》(选)《老子》(选)。通过读经典故事,学会做人道理,让学生的积累量增加的同时也无形当中增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生命焕发出传统文化的光彩,既能熏陶他们的气质,又能提升他们的涵养,从而促进他们个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

通过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利用每周一节的国学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累量,让学生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如同一颗颗珍珠光彩夺目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朗诵会”上学生那响亮的充满古典诗人韵味的朗颂让人心清气爽,洪亮的童声却显的那么优雅,那么厚重。在“国学课本剧比赛”时,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好像都活灵活现的走到我们面前。一个个场景又如一幅幅历史兴衰的画卷,让我们惊叹帝王将相的功业,仰慕古圣先贤的风采。“国学汉字记忆比拼”活动中,学生的记忆让人惊叹,“孝”字的由来,“孙”字的故事,“床”字的演变……学生都表达得清清楚楚,由字形的演变说到字意的由来,穿插于中间的几个小故事都是讲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让我们知道中国汉字的奥妙无穷,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古人那种高超的创造精神而感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们把难懂的文字生活化,把深奥的内容简单化,这就是高效记忆,高效理解的功劳。

篇4

【关键词】 粗心;转化;经验总结;习惯培养;数学批注

粗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孩子们做题过程中考虑不周到,疏忽了题中的个别细节,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因此发挥不出自己原有的水平,它是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在办公室里也经常听到老师很无奈地发出感叹,你看某某同学六年级了还犯7 - 5 = 3的错误. 你看题目上明明是24抄下来却是52. 这些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错误,学生本人不会引起重视,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小错误只要以后仔细些就不会出错了,老师也容易忽略,因为这些题学生都是会做的,只是提醒他们以后仔细些就算了. 可是这样的错误无论在作业中还是考试中都比较频繁地出现. 甚至同样的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也重复出现. 怎样能有效地使粗心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验总结,对付学生的粗心

去年我教的五年级学生杨悦雪就经常出现上面的情况,做作业常出现这样的问题:15 + 10=35,3 + 2 = 6,把2.3,4.7,1.8 按从小到大排列,排出来的结果却相反. 刚开始我觉得这是小问题,提醒她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随着在班上提醒次数的增加,班上粗心的同学也多起来. 好像那是在表扬,不是批评.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视,如果这样下去孩子们的学习就无法体现有效. 后来要求全班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专门用来改平常作业中的错题,并且把这些错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没弄懂确实做不出的题目,一类是由于自己粗心马虎造成错误的题目. 改完后再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情况错的多. 结果大多数是因为粗心而出错. 学生分析时,对爱犯粗心毛病的同学个别帮助分析,看到他们的作业粗心的题目少了就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 就这样连续改错两个星期以后,粗心的学生就明显少了,坚持这样做两个月后,对粗心情有独钟的杨悦雪也改掉了坏毛病,在期末考试时还考出了99分的成绩.

分析:其实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能越来越聪明优秀. 但是,如果学生粗心毛病不改,考试的时候就很容易失分. 很难考出好的成绩. 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小,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为了改变学生粗心的习惯,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中我觉得最后一种方法很有效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平常的作业中出现错误后老师都要求学生改错,但是对错误的原因没有进一步追究,也缺少对错题进行分析. 这样的改错,学生认识不到错误原因,甚至有的学生想只要改完错就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 也不会去思考和引起重视. 想要改掉学生粗心毛病的效果就很难达到了. 只有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他们才会引起重视,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改正. 要认识错误的严重性,就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帮助,就需要总结错误原因,把它形成比较深刻的经验教训. 所以经验总结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验算和认真审题,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细心培养,那会让课堂效果更佳. 我曾听过一节二年级的计算教学课,在学生计算完460 - 136后,老师就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等检查完之后,再提问:谁为你的同学找出了问题?这时有两名同学举起了小手,第一名同学说:“我为同学找到的错误是数位没有对齐. ”第二名同学说:“我帮同学找到的错误是他忘记了退位,所以计算错了. ”这些错误提醒着班上的其他同学. 再进行练习876 - 458时. 学生先自己检查,再让同学帮助检查,刚才出现的错误就没有了. 课堂练习时,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的要求再开始做.

分析: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也要求学生检查,也交给学生检查的方法. 但是有这样的学生不计算就把验算结果给写出来了,比如在计算153 + 25 = 188后,验算:188 - 25 = 153.粗心的学生自持聪明认为自己不会出错,结果却总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这种课堂上帮助同学检查的方法,在帮同学找出问题后,检查的同学会提醒自己注意同样的毛病,被检查的同学也会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提醒全班同学认真仔细地检查,不让同学找出自己没做好的地方,对检查也不会敷衍了事. 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

三、教师要作好带头作用,通过数学批注也能让学生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篇5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创新教育;科研培养

1.一般情况

人们对英语教师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英语教育实践的性质,进而促进自身英语教育的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认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县报名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程的教师中,从教学研讨活动中观察统计表明,约有40%的教师对于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压根儿没有心理准备;在进一步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据笔者的教育观察调研表明,90%以上的英语教师,在参加本"教程"进修之前,思维层次较低。其表现特征是:他们虽然数十年置身于自身丰富的英语教育教学实际,而没有通过独立思维,提出可供研究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或仅满足于)堆砌大量的英语教育事实。水平较高的英语教师,也只限于"梳理教育事实"的水平。

每当研讨学生英语听力训练的学习障碍时,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缺乏有效的教学对策。他们习惯地把"学习障碍"归咎于"英语语汇的遗忘"。某些比较注重中国学生常见英语语言分析的教师,也只是"用心地"列出错误频度较高的语言知识点;在他(们)的教学对策中,只是以语言知识点(诸如:人称、名词单复数、时态、语态、情态等)加以归类,而后进行反反复复的"大题量"、"高强度"的试题练习,让他们的学生在茫茫题海中,以"苦"作舟。

一谈到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许多教师无所适从,不知用什么教学原则,什么教学方法去实施,只是淡淡地认为,利用"新教材",让学生多听一点;一谈到教学效果,一味埋怨:"从考试成绩来看,到底是语法概念差"。

总之,在他们的"经验总结"中,只是集中了大量的"可直接感知"的课堂英语教育现象。他们常常缺乏分析、抽象、概括、总结、提炼,使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正如伟大哲学家培根所批评的,他们只具备"蚂蚁的工作方法":只知搜集事实,堆砌事实,而不会总结。因此,他们的经验是不系统、不规范、未经验证过的、缺乏迁移价值的。即便是在英语教苑中成功耕耘的"经验",也没法让同行们借鉴,大部分都"自生自灭"。

2.理论思索

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上述反映出的英语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诸多"事实",必须作深入的理论思索,以便探求出这种"现象"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找出有效的教学对策和实施途径。

3.缺乏抽象概括能力是阻碍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第一因素

对于英语教师教育才能的研究的理论起点,首先应当检察他们在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抽象概括水平"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作用有多大。从实践角度来研究它,这就是看他是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还是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

那么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与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的本质差异在哪里呢?在于他们的思维品质。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的思维优势在于,他们能从大量的英语教育经验中提取具体的经验作为自己思维中可供利用的观念,来确定自己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方法。即从a[,1]a[,2]…a[,n]中提取最类似于a[,x]的观念,加工出解决a[,x]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策略。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还具有一种利用上位观念A,进行演绎、推理或派生类属的思维能力,即从A中,任意选择思维途径,或者同时进行两种思维的可能性。这种思维品质比经验思维型英语教师那种单一思维模式,在思维的多向性、广阔性上更胜一筹。另外,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由于理论思维认知结构的建立,能较熟练地改变主体感性经验的性质。这就是说,同样的有关英语教育的感性知识,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和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的感知,有着质的区别。首先,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常常能从英语教育活动中注意到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注意不到的英语教育现象,获得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篇6

[关键词]超量恢复理论 建筑学设计课 设计竞赛 赛练结合

[作者简介]解旭东(1979- ),男,山东青州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44-02

一、引言

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市场的需求,正在引导着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建筑设计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设计竞标体制的引入,使得大量国内外设计公司参与到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中来。这种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先导的行业运作模式,在提高了建筑设计水平的同时,也对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模式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由学校学习走向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由“设计练习”走向“设计比赛”的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从训练强度与提高竞争力来讲,可以从面向比赛的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中得到启发。因此将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 “赛练结合”培养模式,应用到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中,从而提高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发展。

二、由“超量恢复理论”到“赛练结合模式”

(一)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训练模式

“超量恢复理论”是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常规训练、适度过饱和的竞技比赛与合理的间歇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运动员的潜力。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低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为基础,通过高强度的比赛来刺激运动员肌体的超量补偿的过程,通过多次适宜比赛负荷的刺激引起肌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肌体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持高水平运动竞技状态。“超量恢复理论”注重对适度超量的运动强度控制,注重对运动员身心潜力的挖掘,注重具有节奏性的训练模式的塑造。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模式,改善了运动员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负荷量大、强度偏低、运动员容易出现疲惫状态的问题。对于运动员突破自身能力的“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训练模式的应用,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世界各种顶级赛事中取得成绩奠定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二)“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教学的适应性

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五年的专业学习中。该课程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不同建筑性质、面积大小以及复杂程度的设计训练,如景观小品建筑、教育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观演建筑、居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划、建筑与景观方案设计能力。

建筑行业市场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核心的行业运作模式,引导着当下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笔者认为,“超量恢复理论”作为面向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重要理论,对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良具有适宜性。这是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前文所述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一些基本特质:首先,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周期与运动员的训练周期相似,具有较长的时间持续性,学生需要面对数量多、强度较大的长期技能训练;其次,现在开展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育具有通识性,注重基础设计方法的培养,与运动员所进行的长期基础性训练是相似的;第三,学生毕业后大多需要走向建筑与规划行业设计岗位,他们所面对的以“竞标”为核心的竞争环境,与运动员所走向的竞技场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这种不同专业的相似性,将“超量恢复理论”引入设计课教学中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三)设计课程教学领域“赛练结合”模式的提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向行业竞争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与面向赛场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相似性,决定了“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程教学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程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此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学习热情逐渐衰退;一部分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设计水平在高年级也会出现瓶颈。经过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及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弊端造成的。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规模、类型建筑的多方位接触,使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类型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认识,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建筑主题和提升设计技巧。但也存在其弊端:首先,课程内容较为死板,具有重复性。每个学期会进行1~3个课程设计题目,往往是建筑类型的变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教学方法及模式单一、重复,从而难以激发学生设计激情,造成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态。其次,课程内容对于工程实践重视度弱,缺乏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不够精通。它对于建筑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考虑较少,缺少对一些专项问题的深入性研究,带来了学生设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瓶颈。最后,课程内容对于前沿设计动态及思潮关注度较差。基于“类型学”的设计课程往往是对一些常用建筑类型的设计题目,不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讨论的新思想、新问题,对于学生的启发性较弱,对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缺乏培养。

“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基础性训练,其缺少的恰恰是类似的体育竞技比赛的高强度“刺激”以及随之到来的设计水平的提升。而建筑学领域的“设计竞赛”关注的是学科前沿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和开放性;其成果要求的层次上都远远超过普通的课程设计。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原理,将“设计竞赛”引入到“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达到学习强度的“超量”。通过“设计竞赛”与“日常设计练习”优势互补,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体验了行业竞争气氛,建立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迎难而上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深入探索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先进思潮、先进设计方法,并诱使其主动扩充跨学科知识储备,进而改善基于“类型学”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的教学组织与实践

从2008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开始在建筑学二年级至五年级进行了“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条件与基础

1.专业能力基础。建筑学专业学习具有其阶段性,低年级是学生设计基础、设计意识的培养与初步形成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始逐步具有独立探索及应对复杂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四五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应对综合建筑问题的能力。不同年级阶段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开展相适应的“赛练结合”设计课教学的基础条件。

2.竞赛题目“量”与“质”的把握。当下设计竞赛的数量繁多、主题多样,这为竞赛与教学带来了各个时段匹配的可能性,具备了与教学结合的良好条件,在“量”的层面上保证了“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开展。但数量繁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的建筑设计竞赛,授课团队对于竞赛“质”的选择尤为重要。

3.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与时效性。“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需要依托开放的信息平台。国内外的最新图书、杂志,尤其是网络资源,都是教师团队及学生便捷、高效地了解当前行业前沿的设计思潮及主流动向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组织

建筑设计竞赛从竞赛的主旨上可大致分为:提案类设计竞赛和概念类设计竞赛。面向学生的提案类设计竞赛往往是为某一特定事件或者特定主题而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概念类设计竞赛从构成上来说则非常丰富,有的是侧重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诉求,有的则是纯粹出于对建筑教育的理想化实验;有的偏重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偏重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可以说,设计竞赛题目的不同,就会带来训练重点的不同,反映在教学中就有其适用的阶段性。如何将竞赛题目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充满技巧的课题。总结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得失,需要把握三个重要方面:

1.竞赛题目的适时性。竞赛题目需要同各院校已经比较完善的设计课教学体系相结合,把握以教学为主、竞赛为辅的基本原则,将层次各异的竞赛题目融入每个教学重点不同的学习阶段尤为关键:(1)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入门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主要训练包括建筑与空间的认识、美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调研、模型制作、计算机制图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一阶段适合引入少量的主题比较明确、规模较小、复杂度较低的概念性设计竞赛,例如一些空间主题的竞赛和建造主题的竞赛。提倡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设计思考、设计表达及动手能力,注重团队协作氛围的创造。(2)中年级(三年级)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处理较复杂功能的技能,加强建筑的环境、人文意识,理解建筑单体、群体与环境的关系为目标。这一阶段适合引入国家级的学生设计竞赛,提倡跨校的设计竞争。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以独特视角解决不同层面的设计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设计构思过程的表达以及设计成果的完成度及整体性。(3)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处于面向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宏观、抽象设计思维能力,注重以城市、人文、技术及跨专业的视角对于设计的引领,强调复杂建筑问题解决能力及设计深入能力的塑造。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品质较高的国际型学生设计竞赛,或者概念性和提案性的行业设计竞赛,以提高学生面向设计市场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视野,拓展其不同文化背景设计知识的储备。

此外,笔者提倡在中、高年级引入具有研究深度、广度以及前瞻性的设计竞赛,这一类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创新思维,促使专业知识、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的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以对学生在未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

2.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较为灵活,提倡自愿参与。教学结合竞赛的时段应根据课程的强度进行调整,注重节奏性,张弛有度。竞赛题目与日常教学设计题目可以同时作为备选任务书,由学生自主选择。另外可根据竞赛题目的大小,允许学生组队参加竞赛,甚至是跨年级组队,而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中按年级设置题目,每个学生一个成果的形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起到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作用。

3.竞赛数量的合理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与环节上要严格控制。很多学生在参与设计竞赛获奖后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并且获得的设计竞赛的证书成为他们就业、出国的重要敲门砖,于是许多学生对设计竞赛表现出过度热情。对于学生获奖的意义要合理引导,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竞赛获奖引入过量的设计竞赛,而是要注重参赛过程及成果质量的保证,避免学生由于同时在做多个设计竞赛题目带来了设计相似度高、深度欠缺的问题。笔者建议每学年的一个学期或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设计竞赛开展教学,不宜过多,避免强度过大造成的学习疲惫。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成效

从2008年开始,随着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赛练结合”模式,并且随着“赛练结合”模式的开展与经验总结,我们很好地将设计竞赛适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二年级结合“营造实验”环节参与了“山东省纸板建造设计竞赛”;三年级根据教学目的参加了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和2011年主题为“绿色与再生―― 图文信息中心”的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等国内竞赛题目;四年级、五年级组队参加的“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开放建筑”系列国际竞赛以及美国“两个世界基金会”(The Two Worlds Community Foundation)组织举办的“亚利桑那的挑战”(The Arizona Challenge)国际建筑设计学生竞赛等。学生共获得国际竞赛一等奖1项、银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培养了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设计能力得到了持续性提升,对学生的高水平就业与深造都有明显效果。同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明显加强,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

四、结语

竞赛对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来说,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式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模式,是从实用主义角度,依托市场及学科特点,推动建筑学教育不断进步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建立设计竞赛与教学之间的稳定联系,结合课程设计引导竞赛环节,赛练结合、以赛促学。

[参考文献]

[1]林鹏飞.“以赛代练”在训练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息,2008(13).

篇7

鹤山咏春拳,结合人体的运动规律、科学的力学,实战效果突出,其以柔制刚、刚柔并济的拳法与太极拳的意识十分相似,是一种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实用拳术;它是咏春拳一代宗师、鹤山古劳东便坊人梁赞先生在晚年回l后,将自己的一生研习及授徒所得经验总结归纳,将正身咏春拳改编为偏身咏春拳,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也是咏春拳的精髓。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就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针对职业教育整体环境和学校实际,找准切入点,确定发展方向

据最新的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鹤山职中根据现时学生状况以及国内、国外的办学形势,决定以“创办特色学校,培育技能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特色才能铸品牌;加大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研究,学校最终将目标锁定于鹤山传统武术项目――“咏春拳”上,将蕴含民族精神的咏春拳引入校园,不仅可以让学生磨炼意志品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且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将有助于形成“自强不息、狮子精神”的精神品质。为此,学校于2009年正式确立了“发展学生的咏春拳特长,着力打造咏春拳特色学校,努力开拓‘以武尚德、技武双馨’”的内涵发展之路。

二、生本教学,多项措施保障实施

为保证咏春拳特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采取多项措施。

(一)规范教学,将咏春拳与大课间相融合

为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本地咏春拳师傅及体育教研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自编了《咏春拳教材》,并依据该教材开设了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开展生本教学模式,从而保证了学生的主动性及主导性。其中,高一年级内容为十二式套路,高二年级内容为选项和选修。此外,学校还保证每周至少一次以咏春拳为内容的大课间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大课间的内容,也促进了武术进校园的开展。

(二)加强师资与场地器材建设,注重与外部合作

1.学校为了保证咏春拳教学和大课间活动的质量,专门配备了专职咏春拳教师。而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还特别注重对体育老师的进一步培养,以提高咏春拳专业技能,如采用外派老师到本地咏春拳武馆学习等方式。

2.设立咏春拳练习室,成立咏春拳社团,配置咏春拳木人桩等器材,以更好地营造咏春拳武术的文化氛围。且周一至周四每晚都开放咏春拳练习室,进行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业余咏春拳练习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

3.组织专人编排咏春拳广播体操,并配置专门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每天早上全校学生统一做咏春拳广播体操,极大地丰富了咏春拳的文化氛围。

4.加强与本地武馆的联系合作,专门聘请本地知名咏春拳师傅来学校指导教学与训练,推进学校咏春拳武术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咏春拳教学质量。

三、建立有效率的评选激励机制

1.咏春拳社团每两周根据学生学习咏春拳的表现,评选出“咏春少年”奖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获得的奖章兑换加菜饭票。通过以上这种过程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时亦可以增强学生体魄。

2.每学期开展一次咏春拳比赛,对优秀的班级颁发证书并在学校文明班级评选中给予加分,以促进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四、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咏春拳社团不断壮大,学校组建了校咏春拳队,并提供了校外各种表演活动的机会,如江门市两年一次的嘉年华活动、鹤山市慈善晚会、鹤山市庙会活动等,且先后受到鹤山当地市委领导的认可,其中队长何许俊同学更荣获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另外,学校还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故居,与当地咏春青少年进行武艺切磋,交流心得,实地感受咏春拳文化。

篇8

在XX区"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引领下,规划学校新一轮五年发展蓝图,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在深入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结合我校"第一次就把课上好"课堂教学的核心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绿色指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相关工作,解读指标中的各项细则,对学业质量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总结经验,完善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2、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组织各年级组和教研组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以一年级为重点,加强"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的实践研究,创造性地制定及落实"学习准备期"的各项方案,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向其他年级辐射,借助"吾能行"评价体系,构建完整的XX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3、 进一步加强教学"五环节"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品质教育"的教学内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4、 开展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重点工作

(一)落实课程计划,提高课程执行力

1、严格执行上海市课程实施计划,规范课程管理,确立全面的质量观和课程统整观,坚持依法执教。本学期教导处加强课堂巡视,对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2、以"快乐活动日"为契机,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注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逐步完善课程评价体。本学期,用足用好《妙手偶得》系列校本教材,开展拓展型课程校本实施,上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恰当的内容进行教学。

3、继续抓好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在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让新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和跨越。

4、进一步落实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建设规划,要求教师在学期初,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整体规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制定符合校情的学科教学计划。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举措

1、根据市教委提出的一年级"零起点"和"等第制"教学新规,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制定各学科"学习准备期""一二年级等第制评价"等教育教学方案实施,严格落实并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经验总结的工作。

2、各学科教研组深入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通过区级、校级教研活动,细化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学习水平标准,探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三)深入教学研讨,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1、 围绕教研组和个人小课题,准备一节教学实践课,组内成员共同分析教材、参与备课,在教研组内进行公开教学展示。

2、 鼓励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年段特点,积极开展学科特色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途径。

3、各教研组在学期初申报特色活动,并公布课堂研讨活动的相关信息,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

(四)抓好教学常规,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1、根据各教研组备课要求,设计"XX小学备课本",教龄5年内教师按照要求进行手写备课,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使用电子备课。

2、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常态化"随堂听课"活动,以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行为改进为目的,帮助教师提升教学专业能力。

3、深入开展科学命题的研究,以"启发式、少而精"为原则选取、编制并完善我校的校本练习。本着作业"轻负担,高效率"的原则,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班主任做好每天各学科之前的统筹平衡,任课教师努力提高作业反馈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措施,优化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基本规范,努力实现"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5、 以我校申请的"托管项目"为契机,借助江宁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优化师徒结对效益,搭建各级各类培训平台,为教师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与保障。

6、修订和完善教研组评价方案,通过基础考评与特色考评相结合促进教研组建设,期末各教研组总结交流教研工作及特色。

(五)深化拓展型课程,丰富学生学习活动

1、进一步调整阶梯式校本课程体系,完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为学生的智慧成长提供保障。

2、继续对已成体系或已成熟的校本课程进行推广,扩大对拓展型课程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

3、探索拓展型课程的评价手段、方式,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具体工作

(一)语文学科

1、 深入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零起点教学与等第评价",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切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实践研究点,立足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主动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累积经验与做法,为今后的展示推广活动奠定基础。

2、 以"绿色指标"为抓手,深入分析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和绿色指标各项数据,重视教学五环节,找准突破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研讨活动定时定点,有主题有讨论,以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通过教研组研究课展示,开展案例教学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方法,多给教师创造看、想、说、练的机会,通过每位教师的"汲取"与"输出",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各年级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童趣的语文特色活动,从而丰富语文校本教研的内涵,挖掘出教师无限的潜能与智慧,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数学学科

1、以大组学习的方式认真研读"绿色指标"中数学学科的数据分析,改进常规教学。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研讨中心,各年级组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组织一次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展示。

2、在教研组研讨的平台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家校互动的有效性。

(三)英语学科

1、以"打造激情课堂"为研究主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与之匹配的学生特色活动。五个年段分别开设常态下的单元多课时教学跟踪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单元整体设计意识。

2、以五年级为研究重点,开展区级教学研讨活动(第12周)。

3、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研修课程,学习新理念,并带回到教研组。

4、进一步推进"慧雅书童"项目。

(四)图书馆工作

1、安排好各年级学生借还书的时间,每班每周不少于1次借书时间。

2 每学期必须保证新书及时入室、上架,并及时新书信息。做好书刊的入库、出借登记工作。

3、做好图书总括帐、分类帐及注销帐,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随时做好破损书刊的修补工作。

4、图书室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各种征文比赛。

(五)特教工作

1、在材、统一进度的基础上,对普教生和随读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按照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原则,把随读教学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多数"和"少数"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干扰的矛盾,开展"合作学习法"、"同伴学习法"等先进的特教教学方法,保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

2、建立每位随班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每位在校的随班就读学生先进行"6+2"的量表评估。

附:

九月份:

1、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制定工作计划

2、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进行专课专用随机检查

3、开展一年级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培训

4、一年级家长开放日(结合我校特色项目)

5、启动"托管项目"

十月份:

1、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进行随堂听课指导

2、迎接区级、市级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学工作

3、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课堂教学展示1)

十一月份:

1、期中练习动员、组织工作,完成教学质量分析

2、召开各年级学生家长会(结合德育室工作安排)

3、进一步落实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教学新秀展示评比活动

十二月份:

1、年度考核

2、一年级家长开放日(课堂教学展示2)

3、新进教师亮相课

一月份:

1、期终考查动员、组织工作,完成教学质量分析

2、兴趣社团活动考核

3、教研组备课组总结

4、一年级期末游园活动

篇9

关键词: 生理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实施过程教学效果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种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科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生理学的概念抽象,原理也很难理解和记忆,一些人体的动态的变化更是让习惯了高中“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习起来极为被动,毫无积极性,效率自然很低下。以往的生理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过程枯燥无味,学生也无动力可言,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较为主动地理解,最终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1][2]

根据生理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包括如下内容:1.设置问题,2.预习自学,3.讨论答疑,4.总结归纳,5.测试反馈。[3]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设置问题,引导目标。

生理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还未能完全从中学阶段学习的模式中脱离出来,所以教师在安排他们自学前,一定要注意引导目标设置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围绕每次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仔细阅读书本、钻研教材、提高积极性、完成好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其本质就是依据学生所熟悉的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善和转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2.预习自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目标问题一旦被教师提出,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在一定的兴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能力调动起来,投入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自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实际条件而定。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个性问题单独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同时,应该控制好自学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占据过多时间,就会影响到后续的正常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变低。

3.讨论答疑,重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修正的能力。

通过自学,大多数学生能够解决导学所提出的问题,而少数学生还不能独立或者通过小范围的讨论解决。所以,教师应该将答疑的重点放在这些存在理解障碍的问题上。

4.总结归纳,提取精华,梳理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概,但是知识结构掌握还不牢靠,内容掌握还比较松散,还有一些内容还未重视。这里面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详细讲解,总结式地将重点、难点讲解清楚,使得学生加强巩固对知识点的认识。

5.测试反馈。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后,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都会得到一次很好的训练。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所学内容和他们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自学的效率及效果,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地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得重要的信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还在每个自然章节之后设定了自我考核这一内容。

二、结果

我们从2008年到2009年连续使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人体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试点班级为07级涉外护理本科4班(A1,38人)和08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A2,30人),课上讲授时间为对照组班级的50%,其余时间安排自学、讨论和答疑过程等。对照班级分别为同期涉外护理本科5班(B1,37人)及临床医学本科3班(B2,32人)。实验对象A1、B1,A2、B2组在入学成绩上无显著性差异(P

由表1可以发现,教师在试验班虽然讲课时间减少,但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说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使得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掌握效率也大大优于后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且更加欢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他们对于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和吸收,其过程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轻松,而且效率大大提高。

三、讨论

经过实践,我们有以下的一些体会:首先,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上课时不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精、要能够符合学生基本的学习心理,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和学的互动,学生才真正有主动和积极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枯燥无味,同时又毫无连贯性,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也就无所谈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能够及时地从学生处获得对课程的反馈,这样才能发现和解决好出现的问题。教和学的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才能产生更好的合力。

当然,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学上的探讨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比如如何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能力,如何将学生在课上获得的能力更好地巩固,能否将其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各取所长,等等。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逐步地摸索和完善,以期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永利,李从德,周敏. 激发医学生生理学学习兴趣初探. 时代教育,2009,02-0067-01.

[2]马凤岐,王伟廉. 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3]汪华侨,陈增保,张惠君.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西北医学教育,1998, 16 (1).

篇10

关键词:识字 激趣 探索 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在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泡、饱、跑、抱、袍、炮”用儿歌来认识这六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拨,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时,先画成图画,然后引导学生把图片与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再将教材对应的图和字用线连接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

二、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就经常引导,让学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乐意识字,拓宽识字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