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03: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度重视。
11月24日,我校在接到教育局该通知后,杨校长迅速责成教务处将《农村中学的高品位与高质量》一文在网上下载下来,经整理后,打印成册,教师人手一份。
二、积极学习。
11月25日,杨校长召开了班子成员会,在班子成员内组织学习了该文。11月27日,在教职工例会上,杨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该文,并要求每个教师下去后认真阅读该文,写一份1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三、认真讨论。
11月27日下午,在杨校长的倡导下,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就该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情况(摘录)如下:
杨春雨:营造书香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必行之事。教师一旦喜欢上读书,就会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生命必需的精神营养,从而丰盈自己的思想与智慧。这样,在其教书育人的时候,就会因为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高度认可,又会使教师生成继续努力读书的内在动力。这样,就进入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之中。而教师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学校的发展。
胡小聪:厉山三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给中国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股特别新奇之风,他们教育改革中所呈示出来的一往无前的精神,给当今教育一个巨大的思想撞击。
郑清红:厉山三中学习外面的经验,不是纯然地“拿来”,即使借鉴,也是敢于批判与舍弃,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从而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这值得所有学校学习。
王云力:厉山三中的马校长真正地爱上了教育,他的心境变了,他的思想境界超过了一般的校长。
王海艳:马校长经常走出去学习,他看到的、听到的,远远多于其他老师。作为我们教师,也应该经常走出去,多学习人家的好的经验,多学习人家好的做法,因为,老师们在这样的场合,可以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即使到外地看看人文景观和自然,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学习,它可能让教师从学习中感受到别样的幸福,收获另样的文化。
张艳:厉山三中通过“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打造,让他们的课堂回归到原本状态,通过课堂模式的变革将课堂还给学生,诠释了“让每个孩子成功”的办学思想。
李明朝:厉山三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且特别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这是让每个老师都为之赞叹的。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摘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依据新课标的标准来说,数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实用性、延伸性、拓展性,且要兼具创新性。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问题一直存在并成为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问题,下面提出两点我根据工作中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
一、尽力营造良学习氛围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关爱和帮助,以自己的学习状态为例,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作为敏感的小学生来说,情感的守护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与引导,要给他正向的鼓励,让他在一个非常积极的心态下学习。在拥有积极心态之后,引发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动力。针对小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穿插针对性的一些伟人,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时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课堂需要做计算的时候,我一般采用小组比拼的方法,学生兴致都比较高,在比赛的氛围中完成了计算的课程要求。我在讲乘法第一课的时候,让小组间先进行加法竞赛,然后我和胜出小组比赛,可是我总在他们还没算出来之前就说出答案,学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快就能算出答案,我就告诉他们,我其实用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叫做乘法,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乘法的内容。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的入门性、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引言
众所周知,由于小学教育的独特阶段,教育学家们普遍认为小学教育的教育任务与初、高中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初、高中教育普遍被认为是片断性课程与系统性课程的结合,即在完成其基本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为后续教育阶段做好充分准备。而小学教育则在其基本阶段教育与后续阶段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也就是把小学教育的入门性提到了首位(1)。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庞大、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高效率的教学速度,而是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性学科的数学学科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的不仅仅包括计数、运算等外显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在的基本学习理念。接下来笔者将就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培养展开论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树立起合作理念的必要性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数学学科构建与发展,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2)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下,随着对外教育研究交流的推进和我国少年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取得的不俗成绩,我国的数学教学经验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我国少年学生解题能力强:在小学数学常规教育训练下,我国小学生在有特定时间、情境压力的数学竞赛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巧并有其独特、高效的解题技巧。
2.我少年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重视对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中国少年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3.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素养:中国学生在经常性的课内课外数学训练中,对待数学态度严谨,可以按照其规范的思维模式进行数学学习。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局限
由于小学数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讨论研究的氛围与动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通过教师的单一传授获得,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活力,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受到教育界认识的普遍重视。
1.学生思维固化,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长期以考试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下,学生解题模式常常有着格式化、规范化的倾向,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以及自主思考的发展。
2.对数学的应用停留在竞赛,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我国少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出现学校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技巧解题,却缺乏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少年学生缺乏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练习与学习多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对数学的魅力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自主性。
(三)新时期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大势(3)
21世纪是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世界各国为获得期人才优势地位努力开展教育尝试与改革,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普遍倾向可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1.扩大数学的应用范围,丰富数学教学目标
2.更新数学教学反方法、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3.多种途径考察数学学习效果,调整数学考试内容
4.鼓励数学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理念的经验总结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理念的培养不同于基本数学技能的培养,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的、有关潜意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培养,是一种长期性的习惯培养。对如何切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作了如下整理与总结。
(一)校内合作学习训练
1.课堂合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依据划分好的小组对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采取合作方式,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合作分工,例如有人负责讨论观点、有人负责纪录要点、有人负责成果展示等等。小组可以每节课按照一定顺序交换分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倾听、讨论、记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课下合作:对于课上不清楚的问题,除了鼓励学生向老师求助外还要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倡导不同层次之间同学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杜绝小团体意识。
3.合作效果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统计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措施,对合作效果明显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帮助合作效果不明显的同学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校外合作学习拓展
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提供课外研究性课题,课题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既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远远超出学生现有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课题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客观上便会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合作对象进行合作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家长发挥独特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合作中的问题困惑,既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效,同时促使学生感受积极性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学习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过程,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因而要使合作学习不偏离初始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便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指导。
(一)合作组的人员构成要符合协调性原则:分组要避免同一水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要合理分配学习成绩较好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得以弥补自身弱点,同时也可以使学习较好的同学多角度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在问题。
(二)避免刻板印象对交流合作的影响:老师要鼓励小组合作中学习不理想的同学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仅仅是好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弱势学却只能在一旁倾听而不参与互动。
(三)合作过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因而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要相对自由而不能死板硬化。
五.总结
记得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曾经这样描绘他的老师:“希尔伯特这位吹笛人所吹的甜蜜的芦笛声,诱惑着许多老鼠投入数学的深河。”希尔伯特所传授的内容不仅仅是数学,更是他对科学的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热爱。今天作为数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是多么憧憬这样的境界啊,而要真正挖掘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便要从小抓起,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1)参看B.F.安纳尼耶夫《儿童的初期教学和教育》,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6年版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一线教师教学方式逐渐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教师不仅在乎教学内容讲解的多少,最主要的是重视学生学法与解法的指导、 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面对较难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数学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 ,采取科学猜想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 “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 还应重视 “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思维在于激活 , 自主发现的习惯在于数学教师的循循善诱,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一定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讨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探究很是关键,但教师适时地开启学生的智慧,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会使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会有相当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成绩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留时间、机会让学生之间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辩辨真知、相互促进,而且课外或生活中也团友爱、结伴帮助 ,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优势要,同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此时是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最佳时机.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平面上有等边ABC,请你在平面上确定一点 P,使PAB,PBC,PAC同时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 P 共有几个?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争论不休,此时我引导小组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合作交流研讨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尽可能地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好方法,同时更是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知识逐渐加深,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计算时不能出错,检验时仔细认真,总结时无一疏漏,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很的榜样作用,躬亲示范,教师守时快速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道大题,学生也会迎头赶上;教师细心地按步骤检查,学生也会奋起直追;教师总结时抓住要点知识,归纳简洁明了,学生也会删繁就简,抓住关键,一周结束要利用自习课复习本周的学习内容,一月结束要利用复习课总结本月的内容等. 教师自己准备一本记录本 , 记录平时教学中易错、较难、偏怪等习题,待总结时拿出来一一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纠错本”,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作好记录,要注意积累资料,对自己的作业本、试题、笔记本、纠错本等作好积累,并时常翻阅,随时复习,通过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 “ 懂 ” 到 “ 会 ”, 由“活”到“悟”,在感悟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是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五、培养学生课后认真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就能学到很多新的的知识,复习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重视,扬长避短;还可以增强记忆,防止遗忘,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 当然 , 小学数学还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也就学会了学习,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英.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J].青海教育 ,2005(06).
篇5
一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数学是侧重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学科。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对数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小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做得不到位,一开始数学学习不入门,导致对数学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学习自主性不大。再者,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水平的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能力低下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新教材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习兴趣,对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但调查显示,在新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似乎并没有提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却呈下降势态,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学习中粗心问题严重
粗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种突出的、常见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见这种情形,家长们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家长相互见面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每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多半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做漏题。所以如何解决孩子的粗心问题是小学数学老师的一个难题。
4.不讲究学习方法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不足,加上老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足,使得学生学习不得法。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二 纠正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解决问题的对策,仅供参考。
1.将数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具体方法:(1)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坐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2)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制订一个购物计划。
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
2.严格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认真、严格地进行训练。首先,要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是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找准粗心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找准孩子粗心的原因,一般小学生的粗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2)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针对粗心原因,其对策如下:(1)培养集中精力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做事情时一心一意,不要一边做习题,一边做其他事。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很大,效率也不高;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活动,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到劳逸结合。(2)充分掌握课本知识,教师要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弄清学生不懂的部分,有耐心地讲明白,使学生充分理解。
4.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1)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老师请教;(2)帮助学生选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题,让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并把心得记在自习本上,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3)“温故而知新”,对一些比较经典的题布置学生多做几遍,把做错的题当做一面“镜子”进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篇6
首先要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然后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特别是三年级小学生,识字量不多,有很多字需要借助拼音来认读字词,所以这样一来我通过11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系列的“英语直拼音”的教学方法。
字母直拼即充分利用英语语音和汉语拼音的结合来教学,同时实施母语跟进原则。是真正可以无需音标、无需死记硬背、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全新高效英语教学法。即使有些单词比较繁琐,读音有变化,在一个单词中至少会知道这个单词的开头字母是什么,结尾的字母是什么,或者中问的字母组合。在中国所有的英语学习者都面临着最大困难是词语教学。传统死记硬背的词语教学学得少,记得慢,忘得快,知道了汉语意思,忘记了英语是什么的情形是很多见的。因此效率非常之低,考试成绩不另家长和老师满意,要想真正做到无需音标,无需死记硬背,见词能读,听音能写,在30分钟之内我能让初学英语的学习者尝试到学习英语很简单,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
最初想要研究英语直拼音是在大学学“语基”的时候,汉语拼音的原音和英语有些音标的读音是十分相似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想要自己研究一套关于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把11年的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做一个总结:
一、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的对比教学
在教学26字母的时候,我就是结合拼音教学的字母歌,想让孩子记住字母的顺序,然后教学生唱英语的字母歌,通过读音和字形的对比,首先就掌握了字母的顺序,其次就是字母的发音。
通过汉语拼音辅助英语语音中单词的读音。如: b、d、f、g、h、k、l、m、n、o、p、r、s、t、u、v、w、y、z我是这样教学的,“菠萝汉语b,英语就叫bbb;婆婆汉语p,英语PPP;妈妈汉语m,英语mmm;门洞汉语n,英语nnn;小马跑步d,英语ddd;一座大佛f,英语fff:鸽子汉语g,英语ggg:喝水h,英语hhh;学校课本k,英语kkk;一个小棒1,英语iii;日出r,英语rrr;大鹅o,英语000;梯子t,英语ttt;邮票u,英语UUU;乌鸦w,英语WWW;衣服y,英语YYY:”。汉语无此音v,上齿抵下唇和f发音一个样。
二、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语音学习体验成功
从英语的语音入手,听、说、读、写同时进行,而是抓住英语是表音文字这一语言学规律,并通过集中的语音教学,把英语的读音和字形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揭示英语中音形之间和汉语的有机联系,从而为低年级学生扫除学习英语入门时“见词不能读,听音不能写”的障碍。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平日教学中多做如/b/、/b/、/b/,bag这样一些语音小练习,我们相信学生对英语单词会越来越熟悉,而不再眼生了。而且借助对比汉语拼音,英语辅音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信心,提高拼读能力
要学习一门语言,要看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操练达到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的目的,给一些拼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拼读简单点的单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最终让他们达到熟练地运用,提高拼读能力。
另外在教授新单词的时候,我会采取“我先说,让学生听”的方式,或者听录音后让学生说,拼读,不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如果学生能够听词能写,见词能读,学生会非常高兴,体验成功的幸福,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建立自信心,对于这样的主动学习是一件很非常高兴的事情。
篇7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正日益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追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下面以《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提升和迁移数学活动经验。
【片段一】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数学思想
师:如果不给乘法算式,而是给出3、12、36,请围绕因数和倍数说几句话。
生:3是36的因数,12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36也是12的倍数。
师:其实在说之前,他想了什么算式?
生:12×3=36,36÷3=12,36÷12=3。
师:还可以说哪些话?
生:12是3的倍数。
师:对啊,12是3的倍数,36也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还有哪些?
生:3。
师:怎么想出的?
生1:3×1=3,所以3是3的倍数。
生2:6是3的倍数,因为3×2=6。
师:接着写哪个数?写得完吗?
生:9、12、15……写不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一个个找到的?
生:用3乘一个个自然数得到的。
师:真好,这就是一种有序的思考方法。(板书:有序)
【赏析】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并加以提炼,把活动经验提升为“有序思考”这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需要与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具体数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产生于这些活动过程之中。由于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个体性特征,所以教师应设法为学生设计好数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观察、体验交流、感悟提升,逐步积累并提升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片段二】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学习方法
师:试着找找2、5的倍数,写出5个后写上省略号就行。
学生汇报。组织观察: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最小的是这个数本身。
师:那么最大的呢?
生: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是怎样来观察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的?
生1:刚才我们找出了倍数中最小、最大的数。
生2:我们还从倍数的个数上来说了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师:对,从这三个方面我们能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共同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赏析】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内隐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并外显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数学学习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写倍数活动,再组织观察,讨论一个数的倍数具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并帮助学生把这种探索发现的经验总结提炼为数学学习方法。我们知道,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不易被学生主动把握,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炼和外显。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强化,以及归纳小结时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总结、提升,使之条理化和经验化。
【片段三】迁移运用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方法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找,然后组织展示。
生1:36、18、12、9、6。
生2:1、36 2、18 3、12 4、9 6、6。
师:第二位同学找全了吗?猜猜他是怎么找的?
生:他是从1开始,一对一对找的。想几乘几等于36,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师:嗯,他有序地想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不会遗漏。(板书:不遗漏)
生:他多写了一个6,因为已经重复了。
师:对,照这样找下去,到重复出现前面的因数时,就可以停止了。有序的思考还能做到不重复。(板书:不重复)
……
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生:最大的一个因数总是这个数本身,最小的都是1。
师:根据刚才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特点的经验,还要看看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师:是啊,找因数时要一对一对地找,从最小的开始,想到1就想到本身,然后一个个往中间找,因此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赏析】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发展性,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积累、获得经验之外,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加强应用,巩固数学活动经验。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们猜猜生2是怎样找全36的所有因数的,这其实是在帮助学生回顾整理活动过程,提炼活动经验。而之前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所获得的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则在探索新知时得到了有效的迁移。同样,在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教师又注意帮助学生迁移先前观察一个数倍数特点的经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迁移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片段四】反思学习过程积累经验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又是怎样学的?
课件出示:(1)我们是根据怎样的算式找到倍数和因数关系的?(2)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3)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交流……
【赏析】
篇8
关键词:备课 转变 设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推行,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不应是由老师独自策划的、预定的剧本,而是由师生交往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质疑:既然“课堂是由师生互动生成的客观实在”那“主观预设的教室”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多大的作用?实际教学中的教案反过来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对待?
从现象中应该看到,随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应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上课仍目无学生,死报教案的老师已不多见,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模板地位”却已动摇,并不代表“写教案”这个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削弱,它却预示了另一个相反的信息: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改进备课方式”,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教学设计之定位:“教案”走向“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彩的“设计”仍无异于“0除以任何数――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于主体学习的“学案”预设。在设计中突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学生要学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2.知识链接。分析学习这节课需要哪些生活经验,还需补充什么。3.活动设计。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索、交流、体验的情境。4.质疑问难。教师还需补充哪些问题。5.应用衍射。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可做哪些事情对学生进行渗透或暗示。
其次,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教师教学的成〔⒎强此对既定教案执行的如何,而应看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境快速调用与学生学习相匹配的教育策略灵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一环节到下一环节应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1.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集体讲解?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小组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自学。2.同一个问题学生学生反馈容易时,该怎样调整?如果反馈过程时又该怎样调整?3.某问题准备请一位同学回答,还是请几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怎样回应?答错了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样纠正?学生还没想好怎么处理?4.对于“特殊学生”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观察表情?个别提问?课堂作业?抑或上黑板板演?除了这些这些针对每一节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策略库里还应包括每节课都考虑的公共策略。
最后,教学设计之价值指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总是非常明确地指向某一节课或几节课。因此,不少教师上完课后,常常教案一丢,如释重负,似乎课上完了,一切都结束了,其实,新课程理念下的“写教案”其功能不仅指向它所对应的某一节课或某几节课,更应指向今后的教学活动。更确切些讲就是我们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是以每节课的知识为载体,建立学生成长学习链,同时又是指向提高教学艺术经验总结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因而课上完后,我们应对预定教案进行反思补充,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让“预案+反思”的备课形式成为我们进行“备课终生”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篇9
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反思是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数学学习时,只是为了获得正确答案,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及时回顾和反思,不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自我评价与及时的反思,也不能反思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往往造成后进生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为了提高后进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效果,必须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及时反思学习内容的能力
初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普遍存在“前学后忘”的现象,没有养成课后反思所学知识的习惯。课后他们都是只注意完成课后作业,而不能及时地反思课堂内容、整理课堂的笔记。对各单元、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容不注意加以总结,更不能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而对于所学的新知识不能及时地加以巩固。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及时反思,能够深刻认识到知识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从而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笔记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死”到“活”。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从而使后进生能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理解到知识的乐趣,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反思能力
大多数的数学后进生有很多学生在做了大量的习题之后仍旧错误百出,原因何在?原因是他们对的错题不能及时地反思分析,对错题不能作深层次分析和对解题方法过于死板没有问题的迁移能力。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透彻理解定义、公式、定理、法则从本质上认识错题中数学知识。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梳理出自己在错题中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解题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使学生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到训练和养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错误或错误的不同类型,分析出错的原因。变反思错题为弄懂错题,吃透知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及时掌自己学习中的不懂之处对症下药,在薄弱处重锤敲打。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明白题意。如忽视隐含条件、思维定势、遗漏特例、忽视公式、定理条件,概念混淆等。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px+■(p2-4)=0(p为实数),求证:此方程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学生会错误地理解为已知方程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从而证明过程错误。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解题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据和单位等条件是否带入错误条件、计算有无问题、书写根式是否规范。这是表面上的反思过程。深入的反思还要求反思解题过程中是否合理,反思解题过程中思维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是什么,促使思维精确化、概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探求思维关键点和切入点的意识,从而使解题思维更加精确化和概括化,在解题过程中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需要鼓励学生有耐心,一步一步检查、反思。
三、培养学生反思数学学习习惯
大多数的数学后进生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缺乏自觉性,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单独及时地完成,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数学问题不深入分析,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和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习惯反思能力:
1.树立学习目标的习惯
引导学生树立一个符合自己的实际的目标,既有长期计划,又要有短期安排。对于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坚持去完成的信心,成功一次自我赞赏一次,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兴趣。
2.课前预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3.课中认真的习惯
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哪些不同,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4.课后作业的习惯
要学生独立按时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然后回想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有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哪些还不太清楚?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予以解决。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绝对不能仅仅是数学概念的灌输和填充,更应该掌握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领悟数学思维的魅力。
1.从个体到一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不是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掌握问题的“解法”,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这道题“怎么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一道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应该如果解决,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
如在《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出示:(16÷)÷(8÷)=2。师:这题怎么填?生:填2。
一些老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虽然如果单从解题的角度看,上述这道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而且不用费时太多,但学生却不明白此题的精髓,也就是题中所包含的规律和体现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象下隐藏的规律和思想。就像这样:
师:那有没有不同答案?生:可填1~9各数。生:可以填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师:你们能理解他的意思吗?生:0除外的任何相同的数都是可以的。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使得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不局限于求出一个两个答案,而是从中明白答案的无穷无尽,答案的无穷就是从个体到一般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在教学中过程中努力发掘不同的答案,并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学素养,在数学体系的创建中起到巨大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的难点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所谓的数学知识就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得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让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一开始就让他们理解比较复杂的科学抽象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抽象理论的层次性。从初级的实践经验逐步向高级的抽象总结步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教师先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轴对称物体,然后提出一些轴对称图像,再引申出具体的图像,最后得出“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理论。在具体的例子中逐渐地、有层次地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让学生不停留在具体例子的表象,而是能发掘出表象深处的普遍规律。
3.从实践经验到思考总结
数学知识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技术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做”;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实践知识”,也就是“会这样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是由“知道怎么做”到“会这样做”并最终统一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通过盲目的实践产生的“思维惯性”,更应是在此基础上深层次的总结分析。
如在教学竖式运算中,一位老师这样分析:
师:在上面的乘法过程中,同学们都实用了不同的方法,但他们得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0可以不写。师:为什么呢?生:因为0在这表示28个10,可以省掉。
在分析竖式的乘法时,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或者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而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好”和“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当今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即通过不断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在这种思想下的数学教育,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枯燥,最后只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更重要的经验总结却被忽视,直接导致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缺失。
4.从灌输到发现
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不停地产生新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思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不停地产生疑问,然后主动地思考问题,消除疑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只要作为一名“带路人”,而应该成为一名“指路人”,给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思维体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只有在启蒙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做到就算是离开了老师,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领悟数学的奥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内涵,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