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功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0:4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成功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成功经验总结

篇1

——有限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讲课内容的整理,因此书中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流畅简洁。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介绍组织社会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佳作。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作者运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组织和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的理论都源自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其交叉性也显示了组织社会学的丰富和独特之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对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把握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全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几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其目的是搭起一个“比较理论分析”的研究框架。在这一部分周雪光老师主要介绍了四种理论:一是在“组织与市场”这个主题下介绍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现象的研究;二是在“组织与制度”的主题下介绍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以及其研究活动;三是在“组织与社会网络”的主题下介绍社会网络学派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工作;四是在“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个主题下介绍“有限理性”这一思路和分析概念对研究组织现象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将这些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几个具体的领域当中,看这些理论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分析、解释问题的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和组织管理等相关课题;第二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契约制度;第三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声誉制度,最后是组织决策的相关课题。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着重讨论了一下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的变迁与改造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众多理论流派里面的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一章节和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想。首先,有限理性可以用在组织学习理论上,用来解释为何当今组织管理理论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内容之丰富。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一只叫大卫的老鼠放到一个T型迷宫的入口,我们在迷宫的右端放上食物,看它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如此重复20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老鼠向右转的频率逐渐增加。老鼠喜欢食物,因此她做的选择也是为了食物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强化学习模式,不同的环境条件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诱导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同理,这个例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理论。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层都喜欢把自己的管理公司的经验总结出来发表书籍,但这些理论却大相径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有的理论甚至背道而驰。但是如果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些人的成果并不是他的管理方法有多么的科学或者自己工作有多么大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也就是并非“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在经济发展时期,各种各样的成功管理者层出不穷,而到经济衰退时期却都消失不见了。这些管理者所谓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实际上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理性选择,而这些理性选择并不能作为范式复制出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可以说个人的成功与客观世界是怎样分配、奖励资源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有限理性还可以用来解释组织规章制度的产生。作者提到,规章制度决定了注意力的分配,决定了利益的分配,还决定了信息。因此,如何用有限理性的知识来解释组织规章制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直接反应可能是组织的规章制度是组织完全理性化的结果,是组织对过去的经验的总结,从而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作者认为,可预测行为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并举例加以证明。经济学家曾经做研究对比经常买进卖出股票的经纪人和不经常做交易的经纪人所赚取的利润大小,结果发现经常交易的经纪人并不因为他们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取得更大的利润。因此我们可以说规章制度的制定不总是完全理性的过程,我们不能在规章制度上抱太大的理性寄托,它很多情况下是用来代替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冲突,减少决策的主观性的。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看规章制度的话,一方面它既是组织学习和选择的结果,和对组织经历的总结,是组织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彼时的成功经验可能不适用于此时此地的情景,因此从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规章制度也有可能制约组织的发展,成为组织适应和发展的枷锁。

篇2

对于公式,大家都不会陌生。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公式,数学公式,物理公式或化学公式。但什么是人生公式呢?那就是自信+努力=成功!

这个公式是从古至今人们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一条永不衰败的真理。的确,自信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坚实的果实——成功。“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而自信是它的前提。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面对你的有两条路,要么就此沉沦下去,一蹶不振,要么相信自己,从新来过。记得有人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自信是成功之基。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么你就为成功点亮了一盏宝石灯。其次,一个人光有信心是不够的,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爱迪生曾说过,成功=1%天份+99%汗水,可见努力所占的分量是多么重大。如果自信和努力你都做到了,那么一朵灿烂的成功之花就会悄然绽放。

在生活中,靠着自信和努力走向成功的例子有很多,美国作家海伦凯乐,在一岁半就双目失明,命运对她是凄惨的,可他凭着对自己的信心,顽强的活了下去,后来,他又靠着不懈的努力,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举世瞩目的残疾作家。

同样,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必须相信自己,靠着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坚实的足迹。

篇3

初患糖尿病

汤淼鑫今年大约七十三四岁了,看上去要年轻些,步伐也很干脆矫健,并没有老龄化的症状。他是1976年发现血糖超标的,那时候才40岁。当时各地到处去出差,他就顺便各地去寻找防治糖尿病的参考资料,希望自己学习糖尿病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遗憾的是,汤淼鑫并没有找到想要的学习资料,他对生活中的血糖控制一无所知,开始了长期盲目的吃喝生涯。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直到1989年11月,汤淼鑫的餐后2小时血糖达到了28.0mmol/L,住进了医院,住院后靠吃降糖药调整血糖。在1993年汤淼鑫并发脑梗,血压、血脂、血粘都超标了,当年已经57岁的汤淼鑫在医生的建议下,吃药的同时开始改进生活方式。第一步就是学习知识,设法把各项指标都调控好,争取脑梗不复发。

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经过五年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及实验与监测,不断总结及改进防治措施,汤淼鑫终于在1998年,身体各项主要指标都达标了,不仅脑梗未复发,而且其它并发症也很轻(如白内障、视网膜病),抵抗力及耐受力也提高了,连感冒及牙龈炎也很少发病。汤淼鑫长期坚持学习糖尿病知识及综合调控的方法,努力把各项指标尽量调控好,至今已有15年多未复发脑梗,其它并发症都轻,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症状。

他将自己的防治糖尿病经验总结成“八项对策”,全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尽量减少疾病危害、尽量提高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亲身经验。他努力坚持以“五驾马车”为主,中西结合的综合调控疗法,把有关各项指标(如血糖、血脂、血压、血粘度、体重、肝功、肾功等)的良好水平作为自己防治各项疾病的综合调控目标。他把学习防治疾病的科学知识及心理调控疗法放在首位,努力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并努力使自己保持乐观平和、科学防治疾病的心态及思维境界。他把科学的饮食、营养疗法和适度运动疗法相结合,作为综合调控疗法的基础及关键,使它不仅利于实现自身各项指标的调控目标,而且有利于抵抗力、耐受力的提高,逐步形成调高健康水平的良性循环机制。他把搞好综合监测及记录分析(包括症状、指标、饮食、运动、用药、环境影响等等)作为自己的方向盘,监督指导手段及掌握自身规律的重要方法,努力使病苗早发现、早防治。他在充分利用非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必要时在大夫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西药,尽量注意药物的不良副作用及药物、饮食的相互影响。他适当利用中西医结合及其它保健与防治疾病的措施(如中医养生、穴位按摩、理疗、防污染、防感染、防受凉等等),实行中西医各取其长,互相补充,增进健康。他不忘抓住实施综合调控疗法的实质,针对自身疾病采取多种手段及方法,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创造幸福生活。

向病友交流抗糖经验

汤淼鑫的快乐在于每年能为病友们义务推广经验,互相交流及互相帮助。他不仅自己获得了健康,还很渴望将自己的抗糖经验介绍给身边的病友。他把自己的抗糖经验总结出来后,向身边的糖友们交流,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让病友少走弯路。他甚至还将经验用笔记录下来,写成资料邮寄给外地的糖友。有些糖友在汤淼鑫的帮助下,血糖也控制得越来越好,汤淼鑫由于能帮助到他人感到格外开心。汤淼鑫成为了糖友圈里的明星,在1999年1月,他还获得了由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授予的“健康之星”金奖。2001年11月又被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评为为“健康明星”。

成为“健康明星”以后,汤淼鑫更将服务于其他糖友作为己任,到处传播糖尿病知识。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每天坚持运动的人,如果将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分三次安排到每次进餐后,效果比每天一次性做相同时间长度和相同量的运动要好很多。这条运动经验,有一次在糖尿病健康大课堂上被糖尿病专家总结了出来,汤淼鑫因为自己的经验被验证了而感到激动不已。

为了让更多的病友更接受和相信自己的抗糖经验,他将自己写的抗糖“八项对策”呈给著名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审阅,他还将自己的抗糖经验送给媒体,希望能将自己的亲身抗糖成功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糖友。他将稿子送来杂志社的时候,认真地说:“请您审阅!”我顿时感到一种神圣的使命,似乎那薄薄的几页纸稿承载的不是几条抗糖经验,而是许多许多的责任和信任。

汤淼鑫的抗糖经验被审阅成功,刊登在了杂志上,我打电话告诉他。他连说:“谢谢,谢谢……”他说,这样就表示经过了专家的审阅,可以更放心地送给身边的糖友借鉴学习了。在糖友圈里传播糖尿病知识,就像是他的工作一样,他时刻记挂在心。他将杂志上刊登的那页内容复印了很多份,分别装在很多的信封里,邮寄给自己的糖尿病笔友们,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引导他们早日走向健康。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前言

本文从初中数学研究活动的弊端来分析数学教学可以进行什么改革,从哪几方面改。我们要清楚知道好措施对于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好措施决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吸收率。

二、初中数学课题的界定

数学活动:“数学活动”也称数学“课题学习”,是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安排,结合某一数学专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状态。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在数学或跨学科领域确定活动课题,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及整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1]

三、初中数学研究活动的策略弊端剖析

1.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教师教学新知时总喜欢说:“小组讨论一下”,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没有考虑研究的目的,为研究而研究.

2.研究活动的无序性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分工不明确,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学生各行其是,没有中心。

3.研究活动的浅表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沦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讨论时间多少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多数情况是讨沦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研究欲望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研究。

(二)创设充满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随时可能给学生造成矛盾冲突。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研究愿望。如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温度”的认识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在指导学生在自制的温度计上表示某天某个城市的温度时,学生很快表示出了零上的温度,但在表示零下的温度时却难住了。教师根据学生这一认知冲突,引入课题,提出研究问题。

(三)创设具有“热点”性问题的情境。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然有些了解,数学课堂中创设具有“热点”性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降价、打折销售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商店“打折促销”、“降价促销”等问题,出示一些具体实在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

2.科学设计研究过程,突出研究重点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有效性的基础。

(一)把握研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

(二)把握研究关键,精简研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三)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研究。

3.积极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灵魂。

(一)动手操作前要周密计划、指导有方

(二)研究时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研究。

(三)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

五、初中数学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对引导学生实施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教师的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收集整理,总结推广。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挖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性因素,积极探索活动教学的具体做法。

对于开展“数学活动”中的各个专题与各册教材研究,我们采取案例分析法,以活动个案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聘请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完善.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探索“数学活动”方案设计及其操作的基本模式和评价标准。对相关课型模式进行研究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机制,并对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个案研究。[2]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拟定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倡导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感受自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筛选课例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研究总体行动计划,在总体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行动策略;

(三)以具体行动策略为基础,进行活动方案设计、修改和完善;

(四)教师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研究小组成员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观察和记载;

(五)对观察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评估;

(六)修改总体行动计划或具体行动方案,滚动调整教学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

六、结束语

如今的课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教学方式上却没什么变化,教师的教学中优良不齐也使学生在课程中的接收能力不同,也就是说如果要使教学改革成功的话就要提高师资力量,才是改革之根本。

参考文献:

篇5

一、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建立反思、反馈、共享的工作模式,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深化有效发挥支部堡垒作用的运行机制,以“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企业经营工作中心,要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工作要求:

1、运用创建方法,丰富党内学习机制

(1)健全组织学习机制。从党员、干部、职工三个层面制定学习目标、实施方法和制度保证。支部要创造和完善一系列软硬件环境和条件,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按照企业2003年培训工作计划,对企业理念,名牌战略管理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认真组织实施。

(2)丰富支部活动内容。认真落实“”、干部学习、民主生活会及党员队伍季度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季度分析等制度,并借鉴一些好的创建方法,运用反思、反馈同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学习、共享与干部学习制度相结合。讲解案例、使命故事和党课教育融会贯通的有机形式,为支部活动注入新内容。

(3)长期坚持学习与共享。班子成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实施“五项修炼”(即:不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弘扬团队精神,立足系统思考),成为各项工作的教练员。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与钻研,在班子中讨论与讲评,并能对党支部各班组、部门和党小组进行辅导。

(4)注重学习能力的运用。坚持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现场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创新提高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积极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促进班组、部门和党小组通过学习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建立创建模式,促进支部工作改进

(1)支部工作“五步法”:对于支部重点工作,建立“分析策划、计划实施、控制反馈、考核奖惩、反思共享”五步程序,做到事前分析问题、策划方案;事中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过程、反馈信息;事后落实考核、奖优罚劣、反思不足、经验共享,以模式规范支部重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一事三问”制度。在班组、部门、党小组中倡导每做一件事都自问:“我这项工作效果如何?是否可以改进?如何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反思不足,付诸行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

(3)工作讲评制度。由党小组组织党员对现场工作进行讲评,指出差距,推广经验;由党支部对党员的学习情况定期在支部大会上进行讲评,交流体会,知识共享。

(4)党员议事制度。倡导党员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经济分配等重大问题决策前的讨论,其共同意见作为决策必须尊重的重要依据;引导职工运用系统理论,超前思考问题,积极提合理化建议,为“围绕经营,舆论先行”的宣传工作奠定基础。

(5)谈心走访制度。落实党支部谈心制度;坚持走访制度;完善民主接待日制度。杜绝重大集访事件,群众中的矛盾和热点问题能够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及时化解,职工队伍保持稳定。

3、围绕经营中心,解决发展问题

(1)建立共同目标。制定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和使命感的支部奋斗目标,用大目标激励党员和职工。围绕党支部目标,党员、职工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建立阶段分解目标,用分解目标的一步步实现,确保支部目标实现。

(2)有诊断机制。支部不断地检查自己哪些方面有问题和将发生问题,坚持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通过反馈、反思、共享制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有创新机制。积极实施制度创新,能够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经营中心制定出台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各深层次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和评选机制,且运行正常,产生显著效果。

篇6

一、 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

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是长期运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一种主要模式。它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政治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等理论方面的培训,在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知识,提高校长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这种培训模式在“理论至上,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在提升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拓宽知识结构、把握基础教育改革脉搏、启发办学思路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从提高校长专业知识素养的需要出发,确立校长培训的目标,根据培训目标选择核心培训课程,聘请优秀的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实施培训活动[1]。但这种培训模式过于以培训机构和专家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培训目标要求整齐划一;多数课程设计自上而下,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校实际,对校长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不足[2]。

二、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用于校长培训中,是指围绕一定的培训目标,选取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培训的校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思考,经充分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培训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校长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也可以使校长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组织专家编写和精选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这些案例,现场组织分析研讨充分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其次是要培养善于组织案例教学且又具有实践智慧的培训教师,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三是这种培训模式还容易忽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导致经验型管理定势。

三、 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又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它于上世纪90年代从医学教学引入到校长培训中,它要求校长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校长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关注能力培养和参与性教学,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校长培训[4]。

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和教师都参与问题的选择与培训内容的确定,这就能更好地做到按需施教。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把问题呈现给校长,校长面对不确定问题的解决过程有着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这就能促使校长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校长在研讨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甚至能在培训中形成探究的氛围,演变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校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校长培训中大多演化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一体化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确立培训目标,依据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来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与校长需求来安排讲座的内容和研讨的主题,培训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组织校长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校长围绕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启发新思想。这种培训模式要求培训机构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否则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培训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很多培训机构望而却步。这种培训模式为用而学,容易陷入实践至上,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四、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是让校长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这种培训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校长培训都局限于专家讲校长听的课堂,内容深奥,方式简单,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将校长组织在一起,大家集体致力于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使校长有效地将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与自己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理论学习研讨阶段,校长自己设计学习活动,进行个别学习,专家引领提升理论素养;参观考察学习阶段,校长认真听取所在学校情况介绍,深入教育教学实际亲身体验与观察,学习了解他人经验;集体教育会诊阶段,校长围绕会诊学校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各抒己见,根据所学理论对考察学校进行集体会诊,会诊时出现的各种观点无需统一,可请教育专家进行点评,以使参与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但教育会诊培训模式的培训效果对专家工作的依赖性较大,加之每个学校的实际差异,所得结论在推广使用时有很大的难度。

篇7

一、农村初中课堂实际的需要

农村公办初中学校教师工资很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规模较小,学校领导权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有限,学校教改起步晚,不少教师抱着收入不高的铁饭碗不思进取,存在着一脑子的坐、等、靠思想,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统治着农村初中的课堂。老师们依据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课堂上,多数时候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少数学生的参与。教师只顾着自己讲,学生说不说,发不发言好像和教师没有太大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课堂上不想发言、不愿发言,或者不敢发言、不会发言。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应有的知识,极大的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河南是农业大省,我市每年向外地输出劳动力二三十万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比例十分高,在我们学校高达71%。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性格孤僻。他们不爱交谈,不愿与别人交往、性格抑郁,更别提让他们课堂上积极发言了。认知水平较差。他们的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享乐功利思想严重。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淡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走出孤独、抑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集体的温暖,生活的幸福,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对象是研究者所任教的睢县第二中学的七级全体学生和永城市职业学院附属初中的七级全体学生。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习惯的策略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农村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发言习惯。针对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进行指导与多途径的培养,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发言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自觉的行为,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通过课堂积极发言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及信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发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反思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参研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学校方面:推进我校教学改革并为使我校成为教改名校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内容

1、学生课堂发言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疏导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发言、善于发言习惯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抑制和矫正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习惯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研究重点: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课堂积极发言习惯的有效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等方法,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篇8

关键词:上海;会展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经验总结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XJDCA074);项目负责人:王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分析与经验借鉴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4日

会展场馆作为会展活动举办的物质载体,是会展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会展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会展业发展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其场馆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文选择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营管理模式的分析,总结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会展场馆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场馆概况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设计风格独特,多功能是其突出特点。场馆有17个单层无柱式展厅,3个入口大厅,室内展区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室外展区面积为10万平方米。展览厅高大宽敞,设备先进,设施齐全,具有分离的灵活性,办公室、餐厅、食堂和板条箱仓库,20个宽敞的卸货区,位于大厅内。3个入口大厅都具备信息咨询、观众注册、开幕式、商务中心、餐厅、咖啡厅以及衣帽间。其中还有不同规模和风格的51个附属会议室可用于举办中小规模的会议、论坛和接待方。自2001年11月2日正式开业以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年均举办100余场展览会,每年都会吸引400余万名国内外客商汇聚于此。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直坚持走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凭借其先进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办展经验为上海乃至中国和亚洲的会展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我国首个由外方投资参与及管理的展览中心,采用合资外营的运营管理模式,由上海浦东土地发展公司与德国展览界的三大巨头――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而成的,双方投资各占50%。管理权属于德国,由德国出任总经理,中方出任副总经理,管理期限为50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运营模式融合了中德双方的管理优势,尤其是凭借德方的管理经验、品牌影响力以及人才优势保证了场馆管理的高水平,既保证了场馆收益又降低了运营风险。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设计理念、场馆设施上,在管理上也绝不松懈。第一,坚持成本控制理念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直追求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预算,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做到合理采购、回收、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改善保洁、餐饮等非核心业务的质量;第二,注重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做到以诚为本,保持高效、积极配合的态度,推动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2003年11月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与新加坡国际会议博览中心、日本会展中心签署成立亚太会展场馆战略联盟,使其能够在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客户服务、设施技术和研究等领域有机会吸收合作伙伴的资源形成新的竞争力,提升客户价值。开放的合作与交流使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参展商、观众前来参展,也引入了更多的国际性展会走进中国,有效加强和巩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第三,始终坚持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强化服务理念,定期举办客户服务的管理培训,以改进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技能,并定期对客户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第四,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以优质的服务获得良好的行业口碑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尤其注重展会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媒体广告、新闻报道、事件营销等方式进行场馆品牌培育和推广,进而提高场馆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

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超过10年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场馆始终保持着良性运营状态:经济效益显著,客户关系稳定,市场竞争地位稳固,行业评价良好。

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运营管理经验总结

(一)选址科学。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目光投向会展业,会展场馆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会展场馆的选址则成为我国场馆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选址是建设的基础,选址是否科学合理对会展场馆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仅关系着会展场馆未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影响着当地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和持续性。会展场馆建设必须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和设备,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会展场馆的作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建设之初,通过充足的市场考察,反复论证后,进行了科学选址。

1、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是否便利是会展场馆选址的首要条件,举办会展活动主要取决于会展场馆周边的交通条件是否便利。会展场馆举办活动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会集中大量的人流、物流。交通便利,有利于人与车辆的分离、客运和货运的交通、交通组织、分流。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坐落于上海浦东――中国商业、贸易、经济、金融、航运、科技和信息中心,位于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之间,东距浦东国际机场约33公里,西距虹桥机场约32公里。可乘坐磁浮列车,仅8分钟;地铁2号线,龙阳路下后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或换乘7号线直达场馆。若遇到展会,大会会在龙阳路地铁口安排免费的接驳车或者乘坐出租车。与上海火车站相距16公里,可乘地铁1号线,换乘2号线。同时有多条公交线路途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设有989区间、大桥六线、五线、东川专线、方川专线、花木1路、机场六线、三线、976、975等。自驾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也很方便,从市中心横跨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可直达,场馆提供4,603个车位供客人停车。

2、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一个知名的会展中心离不开先进的会展设施、多功能的场馆设备,这样才能满足各类会展活动对会展场地的要求,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浪费。同时,会展场馆的建设还应选择在周边配套设施设备完善的地理位置,这些基础配套设施将为展会、参展人员提供方便,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场馆的经济效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周边具有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设备,聚集了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永达大厦、紫竹大厦、浦东嘉里城、“博览汇”广场、商业街等国际化大型综合性的商业项目,其中包括了五星级酒店、5A甲级办公楼、酒店式公寓、文化艺术中心、餐饮、购物、邮局、银行、电影院和其他商业和休闲设施。

3、优良的环境条件。周边环境条件优良与否,对于会展场馆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优质的周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会展场馆的吸引力,为参展商和观众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提供基础条件。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周边的环境条件与同类场馆相比较为优越,毗邻世纪公园、汤臣高尔夫球场、张江当代艺术馆、张江艺术公园、还有李嘉诚的御翠园别墅群和浦东最有名的两个国际社区――碧云、联洋。会展场馆在选址建设之初,对于周边环境条件的考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环境良好,与绿地、公园、休闲场所相得益彰、互为衬托,生态环境及景观条件优越的位置;其次,场地开阔,有较大的室外面积,并要有足够的绿化和停车空间,无视野不良障碍,具有充分的预留发展用地;最后,大城市新建场馆不宜建在拥挤的市中心,应选在城市近郊或远郊,远离居民区和其他行政机构服务区,防止展会举办活动期间造成交通拥挤,影响附近居民出行和会展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会展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会展服务是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服务是会展场馆的基础,服务水平一旦降低,对于场馆的竞争力也将下降。我国许多会展场馆在服务上还不够重视,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促使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最终为场馆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机会。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在场馆服务上始终十分重视,服务内容完善、细致。除设有咨询服务中心,国内外访问者中心,安全保卫、消防、海关办公室等政府支持的服务机构外,还提供传真、复印、印刷、刻字、名片制作、展具租赁、ATM自动取款机、贵宾洽谈休息室等配套服务。在餐饮方面,设有98餐厅、绿泉餐厅、JM明宇咖啡厅、小吃吧、棒约翰、蓝堡德国餐厅以及便利店、快餐店。提供各种中、西式的膳食和饮料,并承接各种类型的小型和大型活动的餐饮服务。还提供巴伐利亚美食、纯正意式美食、简约法式美食和各种物美价廉商品,提供免费外送服务。

在注重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细节化、人性化的同时,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还不断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具体表现为:第一,积极举办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培训,增强服务者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者的专业技能、服务技巧以及服务效率;第二,展会举办期间配备专门的导览员,为需要帮助的参展者提供服务。同时,还安排充足的熟练使用英语、德语等常用语言的服务人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外观众和参展商;第三,在导览图中增加餐饮区域、观众休息区域等标识,让观众方便快捷的满足自己的需要;第四,场馆不断优化更新安防监控系统,对逃生通道和应急设备的标识使用较为显眼的颜色标明,并进行定期的更换,以便发生意外时参展者能够有序、快速地按照指引的方向撤离;第五,场馆按需增加流动的清洁人员,在公共休息区及时清扫参展者所遗留的垃圾,从而营造一个良好、舒适、整洁的展示、参观环境。

(三)注重品牌化发展。品牌化发展是会展场馆立足市场、行业的必然选择。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较好地满足参展商和观众的心理需求,迎合其品牌偏好,为场馆带来丰厚的收益,从而实现场馆的快速发展。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通过合资外营的运营管理模式不断积累品牌化资产,引进专业优质资源,拓展品牌化发展空间,使其踏上品牌化发展道路,并不断提升场馆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会展场馆品牌化发展意识较为薄弱,品牌化发展的推进力度严重不足。要想加快会展品牌化发展,会展场馆首先要树立长远的品牌化发展战略,着重从主题选择、场馆设计、展会规划、展会管理与组织等方面来实施品牌化发展;其次要提升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保证,要实现品牌质量的飞跃,就必须不断提升展会的品牌质量。

(四)加强人才培养。会展业的有序发展、会展场馆的稳定运营,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场馆的经营需要人才,会展项目的策划、执行、实施需要人才,贯穿于整个会展活动中的会展服务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的同时,定期组织在职人员在专业和技能方面进行培训,从内部提拔员工,并对表现突出、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嘉奖和鼓励。会展场馆在发展中必须要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积极性,既要注重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还应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学习氛围,并适时对内部优秀集体和人才进行诸如奖励旅游、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有效激励。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冬梅.大连会展场馆运营的成功经验探析――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为例[J].辽宁经济,2011.9.

[2]辜应康.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究[J].城市会展,2009.1.

篇9

关键词:个性;乐趣;信心;思维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教与学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学活动中,当教学活动结构适应于学习活动结构时,就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当教学活动结构不适应于学生学习活动结构时,就降低教学效益。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这一角度上讲,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是为学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内因--学生。如何让学生更加的喜欢学习数学?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思考。

一、 让学生清楚学习数学的意义

数学一种工具,它逻辑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它注重方式方法,能让你的思维更敏锐;再者就是能帮助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数字规律,训练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除了语言学科以外,其他学科基本上都会运用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啊如果没有数学可以说就没有这个世界!有很多看似枯燥又无理取闹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意想不到的应用。

二、 让数学学习在有趣的故事中形成

寓言故事脍炙人口,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寓言故事引入到数学问题中,既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结合,又增加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娱乐性,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全新理念。与函数有关的寓言故事如大家都熟悉的"龟兔赛跑"。从这则寓言中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人格品质,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而且对数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一个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把一个个的数学题化为有趣的数学小常识。它既能把难题化简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数学题,又可以把很简单或我们根本不认为是数学的数学常识化为一个极难,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让你感觉根本无法思考出题的答案及它的解法。

原来数学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那么难,那么乏味,仔细研究它可以变得简单、有趣,让你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嘴角也会上扬起来。通过,故事中的数学,让你感觉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看来学好数学不仅仅对升学有益,更能帮助人们在现实的世界里获得成功。同时也预示我们,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不同的人从中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关键在于你的感化和造化。

三、 让数学的抽象思维形象化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从而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可见,把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透彻,是我们数学教师急于解决的问题。

(一)将数学概念还原成生活原型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认为,任何数学问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数学概念亦是如此,特别是小学阶段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跟生活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学生在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进行理解、记忆、想象时,显得那么聪明、可爱,创新就从这里萌芽,兴趣也从这里开始产生。

(二)在身边寻找数学问题

在讲解函数的周期性的时候,我利用了一首大家都知道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吗?"我就顺势引出"重复"二字的含义,进而引出周期的定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数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努力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鲜活而有生命的数学,使数学知识富有真情和活力,使数学的魅力得以张扬。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三)数学可以"画"出来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数学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以"画数学"代替"说数学",会让课堂充满活力,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

成功的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教训,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容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现有教学活动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成为最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学教训的吸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师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就是教师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教学反刍,是教师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冲破"经验型"的束缚,成长为一名教学研究者。

让我们每位数学教育者,都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加喜欢数学学习,如何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受益匪浅吧!

参考文献:

篇10

下面以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转变教学方式的“三部曲”。

一、功夫在课前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学堂”。学生预习就必须做到先人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只有充分地预习,才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欲说无言”的问题,才会有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

当然,要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备课环节,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只看教学内容,看一看教参就进课堂的习惯。研读教材要到位,要把教材读懂、读深、读透。对教材应该不留死角,课堂上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才能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时老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准确定位。如教学《平分生命》时,在确定教学内容“学什么”时,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不易体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贝贝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他的内心,从而体会贝贝对妹妹的爱,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认真倾听、提出质疑、发表意见等方面的习惯养成还有待于老师进一步地指导,以促成课堂高质量的互动。由此来确定本课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重、难点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如何操作。就课堂各环节如何操作,怎样进行有效引导,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等要形成具体思考。三是充分预设。“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依据课堂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到“调整”“扩充”、“删减”等。

二、精彩在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课标所说的,教师就应该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应从过去的“前台”转向“幕后”;从“演员”转向“导演”;从“主人”转向“仆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自学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十分关注个别自学能力不强的孩子。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为学生解疑释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特别要走进差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说“悄悄话”。在充分自学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合作交流。在此,学习小组的合作质量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所以在建立好学习小组时我主要注意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小组之间要成绩均衡,这样课堂交流进程就无较大差距,也便于形成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实行优中差搭配,按不同性格、不同性别差异组合,形成强弱适当、性格互补、异性相益的合作团体。二是选好用好小组长。小组长成绩较好,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学生认可度。在使用小组长上要多给鼓励、多给指导、多给权利。让他们有自信地去组织组员合作交流。三是建立合作常规。倾心教导、用心鼓励、严格要求,让“学会尊重、学会求助、学会倾听、学会辅导”成为小组成员的座右铭。四是实行捆绑式评价。“评价团队才会形成团队”。提高学生的合作力,打造有力的合作小组。

作为老师在整堂课中只要到位不越位,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更不能烦琐地提问,要学会少一份“情不自禁”,多一份“默默倾听”,让学生的展示发挥到极致。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照教学目标,及时进行“二度设计”。及时从教材整体出发,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深入完善的知识网络。

三、反思在课后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容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教学对教师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及时地回味教学情景,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做法熟记于心,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如果课后都能及时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相信一定能在课后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