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2: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学科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端正态度,自发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
上课前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教学准备,第一节课可以不讲知识点,但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明确学好地理的必要性.可以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模型、制作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地理课件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充满憧憬;当前高考制度往往导致学生容易忽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应告知学生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最好举几个比较贴近现实的实例来说明地理学科能很好的提升个人素养、帮助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如天气系统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成为小小天气预报员、自然灾害的学习会让我们更懂得防灾减灾等等 ;其次从升学角度说明地理学科是目前中学生升学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告知学生地理学科能有效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英语中的阅读理解文章中很多涉及到地理科学知识、生物学中很多结论和地理密切相关等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更多的低下身子走近学生,理解他们的诉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喜欢地理学科,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介绍地理学科特点,让每一位学生能迅速适应地理学习
在记忆地理基础知识时应该尽量联系图表进行,这样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够活学活用,顺利解决问题.学生进入中学首先接触到的便是自然地理,是地理中偏理科的部分,死记硬背的方法根本行不通,这是很多学生在学了一段时间后跟不上或者想要放弃的主要原因.相对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地理模型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借助于多媒体、自制的教具等,讲解一定要清晰,化繁为简,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主动提出.人文地理则需要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而不只是机械记忆规律,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并撰写研究报告,更好的掌握地理科学规律如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笔者所在学校班级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他们介绍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化问题等相关知识,学习农业产业活动时则让农村学生介绍自己所参与的农业活动的体验,学生们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有意识渗透地理学习技巧
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篇3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1.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地理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部分学生极易形成地理即是自然地理的片面观念,这对于地理教学与地理研究来说是错误的认识观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以正确的地理观念作为基本教学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地理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丰富地理实践、探究活动
地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地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关实践、探究等活动长期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学通过教学活动的调整使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的比例得到增加、类型得到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地理知识。
3.加入差异化教学理念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复杂性,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各种复杂的地理因素对人文生态形成的影响都是地理教学应当关注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现象或发展,学生不仅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在现实中更会因各种影响因素的细微差别而存在多种变化。所以,教师应当建立起差异化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制定出分阶段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地理学习水平的学生依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4.加强信息化资源与技术应用
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不掌握信息化资源与技术必然无法寻求发展和提升。地理研究更需要诸多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支持,无论是GPS技术与定位系统、还是卫星遥感探测,都是地理研究中必要的应用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这些信息化资源和技术,必然无法与当前时代的地理研究水平同步,即使完成了优秀的基础知识学习,也缺少足够的应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论
高中地理生活化是指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并且形成对地理的生活化意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将教学活动转变为与生活贴近的活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将复杂的地理问题转变为生活化现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地理学科的全面认识,并能够将地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通常而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原则主要有三点,即开放化教学原则、课堂交流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课堂开放化就是将地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被任何人运用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发表个人认知看法和观点。其次,坚持课堂交流是基于学生特点的多元化提出的原则,每位学生都会对同一件事物或问题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融合统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模式,如此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核心要求。任何一种教学途径或方案,都应当保持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案。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1.生活化教学发展不均衡
针对目前我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生活化教学的广泛推进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的生活化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配套设置都高于农村水平,而农村地区作为教育提升的重点区域,生活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2.生活化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资源分配上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情况近似的配置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生活化运用范围、实际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水平决定的,许多地区具有专业地理生活化教学水平的教师数量缺乏,教学设施和设备数量、质量不足,这些都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形成了制约。
3.生活化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教师选择生活化教学时选择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其中加入了部分与生活化相关的情境设计。然而仍然由于课堂的局限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生活化教学所传达的地理概念与规律。
四、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1.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丰富的教学设计,再将多元化的地理知识加入到情境创设中,就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化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到设计好的情境中,在生活化乐趣的体验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生活化情境创设过程的关键是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不仅要符合学生兴趣,还要适合学习需求以及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大提问式引导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如对“我国气候区图”的生活化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两步完成。备课过程需要教师搜集学校所处区域的气候信息以及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安排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气候变化来总结气候特征。正式授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我国气候区图”的阅读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大致分布等基本情况;然后使学生提出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与特点,并结合日常观察所得对本地区气候的现象、特点作出描述;最后可根据学生自身对其他区域气候的经历或了解发表各自观点,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等基本知识的形象记忆。
2.以教材结合生活
高中地理教材中会有许多实例来对基本的地理规律或概念予以说明,但这种说明偏于文字性,如果能够以更加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加入课堂教学,实现与教材的结合,就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实现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时事课题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应用来使教材的理论表达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如在“地震的成因与预防”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可选择时事课题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分析2014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从地震成因的分析上就可以进行地形分析,结合地震断裂带分布图,得出因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活动而形成地震灾害的结果。同时也可讲授地震预防措施,还可加入地震学习,提高学生对地震预防措施的认知。
3.以生活解释教材
生活中许多内容相对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来说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而教材中的内容由于偏向复杂和枯燥,往往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生活化教学可通过生活化语言和方式来解释教材中地理知识的途径。如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教学设计中,虽然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知识理念介绍非常简单,但对于学生理解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来解释。首先在同一时刻不同季节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这是学生都能够认可的,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光照角度,并以图示解释呈近似球形的地球在某一区域、同一时刻、不同季节光照角度的差别。如此就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强化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学生通过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得出了经验总结后,不仅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工厂、居民区、商业区选址”这一课,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能够了解到居民区与商业区呈何种状态分布才能达到便于生活的目标,或者通过对当地气候和风向的分析,提出工厂选址的最佳方案等。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教学;必要性;措施
一、研究背景
图像作为地理语言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地理信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掌握重要地理知识必须借助的工具。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中纳入了很多的地理图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整个的绘图以及读图等能力进行培养。因而,我们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断对图像教学引起关注是很有必要的,而这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对图像教学效率进行提升,才能够将图像教学中所蕴含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
二、图像教学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正如我们所知,图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应用的时间已经很久,其并非是新兴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运营到图像教学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因为其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的图像内容进行解释,更重要的是其在学生学习理解力提升、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地理思维培养以及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作用明显。
1.学生理解力的提升,有助于地理思维的养成
就地理教学而言,涉及于其中的地理文字本身带有一定抽象性特征,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够完备,因而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也是十分有限,这样一来在抽象的地理知识学习和掌握中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如意。但是,将图像教学应用于其中就不一样了,其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文字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据调查,有效的图像教学方式应用在提升学生整体知识理解力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整个的地理空间概念以及思维模式进行培养,诸如:我们在讲授经度纬度知多少时,由于经度和纬度的相关概念并不形象,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应用并非易事,但当我们结合一定图像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时,学生在各种图像的吸引下,会提起经度纬度学习的兴趣,加之图像在其中的应用会让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因而学生掌握起来经度纬度也会容易一些。
2.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众所周知,有很多的地理图像囊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下,通过对景观图教学、地图教学以及示意图教学等方式的应用,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视觉享受,从不同角度理解地理知识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地理教学知识与内容的逐渐丰富,激发起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类别
1.关于地图教学
在地理教材之中,最常见的一种图像教学类别便是地图,因而在正式的地理课堂教学前,我们会针对此次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地对地图进行了解,随后培养和引导学生“读图定位”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准确的将我们随意在地图上指出的地理位置找出来,诸如地形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经纬位置等,然后我们要求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相关的问题,诸如对这一位置所处在的地形特征进行描述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空间分布的能力能够得到强化。
2.关于景观图教学
一般而言,在景观图教学中主要包含有两种类型,一个是摄影图,一个是描绘图,这两种类型都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相较于描绘图而言,景观图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这主要是其是由专门的工具拍摄的,具有更加真实性的特征,更容易凸显出重点来。诸如:在课堂上我们通过景观图的利用,在深化学生地理知识记忆的同时,对于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非常有益的。
3.关于统计图教学
统计图主要的特征是包含有大量的数字统计信息,其能够更加直观地将某一地区的信息反映出来,诸如数量关系、地理特征等,其所揭示的是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因而在具体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对统计图的利用,能够有效的对学生整个的问题分析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合理地应用措施分析
1.前提是提升学生整体的绘图水平
经过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想要引导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深化,就需要借住到动手绘图,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手绘图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强了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整个的地理知识水平来培养他们整体的学习素养。诸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会以“填充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基础地理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关键是提升地理图像教学地位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图像教学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影响着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高低,而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因而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逐步提升地理图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学生整个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通过不断地提升地理图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整个的地理水平得到提升。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针对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将相关图像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结合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我们的教学效率。此外,我们还会有意识地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关注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并注意对他们整体的读图能力进行锻炼,以此对他们正确的一个地理学习观念进行引导,最终达到班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措施
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并且在高考过程中成绩不甚理想,搞得现实学生、学校及家长对高中地理教学怨声载道,非常不满。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是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原因,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存在上课敷衍、下课不认真复习等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高考制度中语、数、外等主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过大,某些学生视地理为小学科在高考中意义不大,将主要学习精力放在语、数、外等主干课程上。因此,便出现上述现象。另外,在现实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不受学校待见,工作积极性及进修机会等有限,加之学校中地理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地理教师疲于应付各年级的课程,以及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理念跟不上等现实问题,从客观方面制约高中学生地理分数的提高。为更好地进行高中地理知识教育,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践行新的教学方法,在现实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措施,向有限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效率,笔者将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改变评价模式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总是以学生的分数判别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被定义为好学生,进行必要的物质及精神嘉奖,而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口诛笔伐,进行一系列的辱骂或者“教育”。这样的评价模式首先从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角度上讲,不符合主流培养方案,过于重视应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讲漠视部分学生的努力过程,忽视其微小的进步度,挫伤学生继续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背离了育人的天职。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传统评价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对于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对于其学习过程的促进能力不利。因此,在现实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改变现实的评价模式,改变以分数评判学生的做法。而应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进步度,并通过学生学习的态度与进步度对学生进行打分,这样既淡化好坏学生之分,又让好坏学生都通过自身的现实努力获取高分,让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自身的努力,从而调动学生进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现实生活教具增加学生学习乐趣
在现实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所教知识,地理教师不可在课堂上进行干瘪的讲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便非常困难,很难深刻记忆,于是在考试与现实应用过程中便不顺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学生相对熟悉的教具,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在进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穿梭游荡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地球仪及手电筒等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让地球仪代替地球,让手电筒代替太阳,在密闭的教室中让手电筒的光线在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之间游荡,并问式教师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讲解地球结构时,可以拿出鸡蛋,将地球的三层结构比喻成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再如在讲解太阳高度角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放大镜对学生的手掌进行照射,让学生明白季节的变化与太阳距地球的远近关系不大,而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很大关联等。通过这些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生活工具稍加改造,让其走入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对于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三、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浩瀚宇宙的一些基本情况,但仅仅通过有限的语言功底及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难做到,想给学生讲授极光及地球上不同地域现实的植被情况等均很难做到。但是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实状况,地理教师仅需将课下准备好的优质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播放,并加以文字讲解,便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与领会现实地理状况,比如降到我国的喀斯特地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相应的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及视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现实高中地理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让家长和学校存在很多不满之处,为更好地改变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经多年实践研究认为可以尝试改变评价模式以发挥评价的作用;引入现实生活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高中地理成绩,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国家。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探究式学习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2,31:41-41.
篇6
【关键词】地理;中学;兴趣;教学;方法
兴趣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笔者经过近四个学期的兴趣教学实践,成效非常明显。从学校考核的课程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中,喜欢地理课的初一学生竟占70.2%,兴趣学科比例占全年级的84%,有的班级达90%,从调查数据显示和教学经验总结,个人认为地理课的兴趣教学方法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充分整合学校电教室资源,有效推进直观教学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地理教师上课前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制作电子课件。然后通过电教室,将地理景观录像与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知识,这样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我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就是这样安排的,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教学,学生学习既轻松愉快,掌握的知识又牢固。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讲述课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设疑。我在讲述日本国家时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找老师提出在准备这项作业时,遇到的各种地图学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因为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地位
一个国家的地理概貌一般主要介绍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在授课时,我们不能像陈述“地理八股”那样让学生枯燥乏味。一定要体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方式进行:①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②让学生运用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分析教材,独立整理笔记;③教师检查,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指导;④请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笔记写在黑板上,大家修改;⑤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笔记。上述的③和⑤步骤,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而多次反复,最后全体学生能整理出内容较全面且简练、条理性也较好的笔记。这样做不仅可避免平铺直叙的枯燥,意义更深远的是:真正教会学生“读书”,即使他们将来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仍可依靠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学到所需要的地理知识。学生反映这一方法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很大帮助。另外,让学生在指定的问题上展开讨论,让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真正得到展示。如我在上分国地理印度、埃及等国时,先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的地理资料,为题为《我所了解的××国》的专题讨论课的发言做准备。又如,我在上“人口分布”这节内容时,便安排了题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否合理》的辩论课。在课堂上将班上同学分为甲乙辩论双方,指导学生收集大量的相磁地理资料,全面分析综合我国人口分布现状的各自然人文地理成因,各自阐述观点,最后还评出胜方和最佳辩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自我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四、注重课堂互动的有效点评
课堂教学其实是学生直接参与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讲评质量,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二是给予直接参加活动的同学评分,并将其纳入期中或期末成绩中,以此给学困生增添学习的信心;三是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并当众给予表扬;四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主要以表扬为主。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大多重视教学中的“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这是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倾听的角色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首先,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关系的改善是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授课的方式,将课堂上的提问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如在讲解“陆地水循环”时,我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思考我国各地气候的形成受什么影响,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不仅阐述了内陆蒸发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内陆地区干燥气候的形成,而且还对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还能让学生进行自由、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接近地理、走进地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多媒体技术逐渐在各个中学中得到了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放映、演示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地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新鲜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淡水湖在我国的分布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大淡水湖在国内分布的彩色图片,然后再根据湖的分布由东向西向学生展示各个湖的风景图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立刻被激发了,对每个湖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自然也就掌握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显而易见,这样的过程要比简单的讲解效果好很多,而且也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看起来成效比较明显的教学方法最终并不能持续保持教学的有效性,且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好高骛远,脱离了教材和实际。而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丰富详细,图示相对以往大大增多,这使得教材的可利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新教材,以教材为指导来践行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将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看图教学并不是没有技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看图的同时还要注意图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各类图的区别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例如,参照图和比例图的区分,这两个图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两者从而影响初中地理的学习。另外,我在带领学生看比较复杂的图时,通常会将图划分模块进行观察思考。如在全球地图中学习“七洲五洋”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死记硬背的话,难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为他们进行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样,学生不仅在无形中学会了看图的技巧,还减少了学习地理的压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新教材在每个课时后都配备了不少习题,而且这些习题的质量都较高,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重难点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课本习题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购买其他的习题册,并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后习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但忽略了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教材上的习题以及教材配备的练习册完全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保证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效率。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一直是各个学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过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把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进行主动的探究、调查、总结等活动,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比较。相应的课题通常是“观察自己附近的植被,并结合当地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当地用水类型、灌溉方式、以及水质调查”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整个探究过程,能够将地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经验的获得,更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教学对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定的教学技术,始终以教材为指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颜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地理;教学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将逐渐成为教改的主阵地,而具备良好操作性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成为了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促进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笔者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初中地理教学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将地理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建立起个性化的地理课堂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
所谓智能是指文化环境或社会环境下判断和评价个体解决难题能力、生产创产品能力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与逻辑相关的数理智能,具体指个体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第二,与言语相关的语言智能,特指个体理解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身体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能力的运用,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身体的良好控制、根据具体事件做出准确身体反应和合理运用身体进行情感表达;第四,与音乐相关的节奏智能,指人体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第五,与视觉相关的空间智能,指个体记忆能力、空间关系辨别能力;第六,人际交往智能,主要是指个体体现出的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根据别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做出有关反映。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相关性分析
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性
由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有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对每一条目标进行详细分解,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教学目标,从而发现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性。为了深入探析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相关性,笔者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中国的疆域》为例,按照《中国的疆域》一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对中国疆域图进行学习和辨别,将我国主要岛屿、海峡、邻国等标注在我国疆域空白图上。根据此教学目标,可将课程标准分解为熟练运用中国疆域图和通过疆域图辨别相应位置,此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
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笔者针对“可以利用地图对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进行讲解”的教学目标,从培养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等方面,根据湘教版地理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针对地理教材提供的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活动题和相关文字说明等内容,学生应以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作为学习重点,通过对此图的学习,掌握中国位置,并总结中国位置特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地理教学启示
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和知识对其以后的生活和生存具有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重视相应学科学习。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个体智力情况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此阶段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但在其认知过程中仍以具体思维为主的现状。比如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麦哲伦环球航,或通过小知识竞赛形式,向学生询问麦哲伦航海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以及拓展其他实例来证明地球是球体。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知识,初中地理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其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可以制作我国行政区模板,开展我国行政区拼图游戏;通过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籍贯、家乡特征、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介绍个行政区名称来历、划分依据的课堂作业,实现学生语言智能的提升。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以其全新评价观、智力观和良好操作性的独特优势,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在促进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注重对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将学生空间智能发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侯晓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2010.06.01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磨课艺术;高效课堂;探微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30-02
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磨课向着常态化方向发展。所谓的磨课就是反复推敲、思考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磨课是一个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的过程。
一、树立磨课意识,做好教学准备
要想成就精品课堂,教师首先要树立磨课意识。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情、积极备课,做好准备工作。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磨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呈现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磨课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别是有的年轻教师,只是一味地凭自身经验讲解文本,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树立磨课意识,明确每节课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细节体现成败,磨课过程中,要针对某个细小知识点反复推敲、打磨,力求做到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课堂准备工作,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出彩,讲得透彻。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水资源使用状况,搜集各国年平均径流量图片和数据。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播放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观看并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学生对水资源这个话题比较熟悉,能够根据经验总结出答案,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地理知识,强化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性。在学习年平均径流量的概念时,教师展示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图,让学生明确概念,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全面、扎实,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师的磨课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在课下进行。课下教师要找到其他教师,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商量研讨后,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二、设计磨课计划,做好学情分析
在进行磨课的过程中,计划性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教师集体磨课,还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磨课,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在磨课的过程中要做好对课例的问题研讨、备课研讨、课后研讨等,并做好观察、记录,便于日后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创设何种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该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性才更强,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制订好磨课教学计划,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环节、磨课流程和活动。不仅要设计好磨课计划,还要分析好学情。学情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如果把握不准学情,设计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地理差距较大地区的图片,教师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看到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地理环境有不同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人类活动会有怎样的差异?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根据掌握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答案,得出结论。教师课前已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回答出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好磨课计划,并对高二学生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高二学生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学习能力较强,教师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而应该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磨课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三、把握磨课内涵,提升课堂效率
磨课既有个人的智慧也有教师群体的力量,教师每经过一轮磨课,都会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授课过程都会更精简,更生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紧,学生理解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提升课堂容量。文本是磨课的基础,磨课要立足于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每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是基础,但也不能照搬教材,要敢于创新。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归纳知识点,并渗透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创新因素。尤其是在打磨过程中,不断改进授课流程,合理借鉴专家长处,吸收新营养。把握好磨课内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在课前将本文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将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这四点分别罗列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同时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学生观看山脉图片进入课程学习,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接着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褶皱、断层形成的flas,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褶皱山、断层山的形成过程,理解相关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画出褶皱山、断层山示意图的方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顺势讲解褶皱山基本形态,断层山形成过程和原因。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延伸的影响。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所作为案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解题思路,找到有关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而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四、检验磨课效果,挖掘提升空间
课程打磨好后,需要实践检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优缺点。课堂效果到底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敏锐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是强化磨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将课堂反馈信息、课堂收获,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进行总结反思,进而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培养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能理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在实践反思中了解学生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师生提升空间,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课本的“活动”题,学生思考分析: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教师引导学生在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条件下会产生何种结论;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会得出何种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接着教师通过课本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将各种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原因。授课结束后,教师进行磨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直接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效果更好。
五、结束语
地理教学在高中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必须发挥磨课优势。在树立磨课意识的同时,深度把握磨课内涵,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检验磨课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磨课艺术的优点,实现高效课堂,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学习针对性。
参考文献:
篇10
新学年初,学校对初一新生的学科调查表明,不少学生不喜欢地理,理由是: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不理解,缺乏趣味性,作业很难不会做等。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最喜欢地理,理由是: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实用性很强,而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常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等。
不难看出,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初一学生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面对这样的状况,为了更加精准地掌握教学效果,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2006年开始我和同事们承担了市级课题《小班化教育环境下个别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之子课题《作业设计与批改的个别化实践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研究目标
(一)探索、总结出个别化的作业设计策略及方法。
(二)探索、总结出个别化的作业批改策略及方法。
(三)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入手,使作业的设计和批改更切合每个学生的需要,在作业批改中渗透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作业评价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使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巩固学习效果的手段。
三、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站在这样的高度,教师就不能把作业设计和批改仅仅当作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而应精心地处理,让这两个环节也能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
(三)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
该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能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作业处理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也应该考虑它的规律、原则,通过多样化处理方式的尝试,寻找适应不同教育对象、不同作业类型的最优化的处理方式。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初一8班学生(28人)和初一5班(26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作业的个别化设计与批改方式进行跟踪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了解记录研究效果。
五、研究途径及过程
(一)探索、研究作业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1.基本策略――自主选择分层作业。
我们按照难度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一般适合学困生;(2)提高题:重在培养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3)拓展延伸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适合优等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或两组作业。
2.高级策略――自主设计作业内容。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一个自主作业“三分钟的发现――寻找身边的地理”。引导学生就一定的主题,关注国内国际大事和媒体热议事件,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充满热情、好奇心强、活泼开朗、可塑性大等特点,在短短的课前三分钟时间里,让学生领略到世界各地的奇闻和趣事,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形成地理课堂良好的氛围。
(1)就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内容。
例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震撼了每个人。利用这一重大事件,在学习“海陆的变迁”之前,我请每个学生写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学生们写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哪些地区地震频发?南京会发生大地震吗?地震来临时如何冷静面对?如果遭遇地震,人们该怎么逃生?地震前有预兆吗?如何把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利用“三分钟的发现――寻找身边的地理”来解答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去图书馆、上网、请教家长;在8节课的“三分钟的发现――寻找身边的地理”里,使学生们对地震现象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分析,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发现了地理知识并不遥远,甚至是学习了终身有用的地理,对比单纯讲解课本知识明显兴趣浓,效果明显效果好。
(2)引导学生关注最新资讯,学作“社会人”。
2009年2月,一封主题为“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9:30,请关灯一小时”的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流传开,被众多网民转发、传递,在拥有三亿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上,与“地球一小时”相关的活动和讨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有学生在“三分钟的发现―――寻找身边的地理”宣传“地球一小时”行动,不仅详细说明了“地球一小时”的发展历程、行动意义,而且说明了自己计划怎样度过这一小时。在3月30日和31日的地理课上,许多同学汇报了一小时的行动感悟。陈庆建同学说,在熄灯的一个小时里,爸爸妈妈回忆了他成长过程的许多故事,他被深深感动了,9:30妈妈开灯的那一刻,他紧紧地拥抱了爸爸妈妈,第一次认真地说出了:“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要怎样做人。我想这正是“三分钟的发现―――寻找身边的地理”的价值所在,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在学习感恩,学习做人,学习为他人为国家服务。
3.特殊策略――特殊学生的延后作业。
我校学生心理辅导站对本年级学生现状的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占22%,父母中至少有一人下岗且无正式职业的占50%,感到学习压力较大的占36.7%,有情绪障碍的占35%,具有心理平衡障碍的占33.4%,有强迫症状的占33.2%,有抑郁症状的占32.6%,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占31.4%。
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部分有情绪障碍或心理平衡障碍的学生,同时又是单亲家庭和父母一方无正式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有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担负着比较繁重的家务劳动。对于这些外表冷漠内心又强烈希望得到教师与同学肯定的学生,我们采取了“低起点,高评价”的方法,允许他们在负担重的时候,适当延迟上交作业。
(二)探索、总结个别化作业批改的策略及方法。
1.作业批改中不使用“×”。
传统作业批改中使用的“×”,常常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情绪反应,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通过作业评价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我们在作业批改中渗透进情感因素,借鉴作文批改中错别字的批改方法,遇到学生有错误答案出现时,在错处画一个圈,等学生在原处订正以后,再补上“√”。这样就杜绝了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不良情绪的宣泄,而学生面对没有“×”的作业本,比较容易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这对于保持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有利。
2.作业批改中适当加入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化作业批语。
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要设法给以鼓励。如对作业一向潦草而这一次作业比较工整的同学,可批上:“作业比以前有进步!”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同学,可批上:“后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再进取!”“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些富有情感的批语,可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在赶时间批改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在非常认真和有明显进步的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_^”表示鼓励。实践证明,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好时机,对作业质量好、作业有进步的学生经常给家长发表扬信,进行作业展出,同时加大作业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作业高度关注的情绪之中,教师的作业批语就能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反馈―再传递―再反馈中,发挥出最佳效果。
3.面批作业。
(1)面批对象的选择。
每班选择三名作业质量一贯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到办公室接受面批。其他同学中如出现以下情况也会及时予以面批:抄袭;胡编;书写潦草难辨;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复杂,需当面交流。情况相似的,可两三个人一起集体面批。
(2)面批效果的反馈及强化。
①留心观察面批时学生表情的变化,看其是否由最初的懵懂、困惑转变为豁然开朗,心神领会。
②让他(她)及时复做面批过的作业。
③注意跟踪他(她)在后面的作业中是否注意改正前面面批作业时指出的问题。
4.尝试“二次计分法”。
传统的学生作业批改往往是教师经过一番审阅和批改,给予一次性的成绩,再配以结论性的评语。实践中常常是教师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而学生对作业成绩只是一看了之,甚至看也不看,不按要求思考和改正。“二次计分法”的基本做法是:先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打一个基本成绩,并配以切中要害、恰如其分的评语,然后将作业发还学生,要求他们对照评语,深刻反思自己的作业过程,认真修改已做的相关作业。如果达到要求,便追加成绩,否则便不给加分。在“二次计分法”的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在两次作业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采用分层批语法,适量地灵活机动地将惯常的一次性评价改为分步进行的对于不同学生不同要求的两次性批语。第一步批语体现为原则性评价;第二步批语体现为具体性批语。
六、研究成果显示
(一)学生改变了对作业的态度,激发了学习兴趣。
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当代中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个别化的作业设计和批改方式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激发了对作业的兴趣。不做、少做作业的现象显著减少,作业质量显著提高。正如心理学家洛克所言:“受欢迎的作业能激起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也带动了对学习的其它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整个学习面貌都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二)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更好地悦纳自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在最近的一次学生主观幸福感抽样调查研究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1)你对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回答“是”的学生占43.6%,回答“一般”的学生占43.1%。(2)个别化的作业对你的学业更有帮助。回答“是”的学生占77.5%,回答“一般”的学生占20.6%,总体占调查学生的98.1%。(3)你对自己满意。回答“是”与“一般”的学生占75.5%。从调查数据分析,个别化的作业设计和批改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表现在可以告诉学生进步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帮助学生建立起“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得更好”的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都品尝到成功的甜头和学习的欢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大大增强。从学生的学业进步、心理自信、对自己的满意度方面来看,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三)师生关系更和谐,教学相长。
个别化的作业设计和批改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在与教师交流后发现知识的疏漏之处,找到原本没有弄清或似是而非的问题。师生也可能在个别化交流中相互启发,获得灵感,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而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个性化辅导,且这种辅导往往是最切合学生需求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四)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阅读许多有关理论著作,丰富理论素养,并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作业设计和批改过程进行批判、有意识分析与总结。久而久之,教师便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习惯。
七、研究工作反思
虽然个别化作业的设计与批改研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别化的作业设计和批改方式需要建立在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状况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