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值周情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4:2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值周情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教研;有效教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3-0058-03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指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有效性研究。因此,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 (高) “人地”(深),只需真实、亲切、有效,“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教研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化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
一、备课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立足点
“课”与“课堂”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平凡源于此,创造亦源于此。如何在“课”中体现教研的成果,提高课堂实效,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培养研究品质,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线教育科研课题。
(一)备课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主要内容特级教师于漪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教研方式。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作修正性备课),[’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平凡的备课质变为亲切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是扎根田野的现场研究,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无疑是最有效的教研,这样的备课成果,无疑是最漂亮的教研论文。
笔者认为,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再认识备课,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下一些问题:如何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如何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如何从课时目标的制订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如何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如何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如何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等。其实,这就是一些最好的有效性教研的课题。
(二)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呈现方式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其课堂。一方面,我们要看教师的教研成果与思想是否体现于课堂。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一些教师的论文写得很漂亮,公开发表的也不少,名气也很大,但其课堂教学却又是另外一套,课堂教学效果也很不尽人意,教研论文就是纸上谈兵。可以肯定,这些教师的教研就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带着问题研究的意识进行教学,一边教学一边发现问题,然后发挥教学机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而且也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一次锻炼,还可以从中培养出新的教研因子。很多在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单调重复的操作,也不是艰苦乏味的劳作,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有力呈现,是充满激情的革新与创作。
“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设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与“研”本来就是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因果,推动着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如果只有“教”,没有有效的“研”,或者只有“研”,没有体现“研”的“教”,工作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非常不完美的。
二、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教育叙事,就是讲叙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解释。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生活进行观照、反思、寻求意义的过程。广大中小学教师又是故事发生发展的主人公之一,毫无疑问,讲故事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效性教研成果的表达过程。教育叙事,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因此,教育叙事的形式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效f生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很多教师开始主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关“道德叙事”“教学叙事”“教师生活叙事”的概念不断被人们提起,中小学教师倾诉自己的教育故事,表达自己教学体验的热情日益高涨。许多中小学要求教师每周或每学期通过叙事的方式撰写教学笔记、案例,或发表于校园网,或结集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科教学类杂志大都开辟了诸如“备课笔记”“听课随笔”“教学随笔”“心灵茶肆”或者是“教学叙事”等栏目,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导向。 但要注意的是,教育叙事又不同于一般性的讲故事。它要求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而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作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教师在叙事研究的分析与总结中,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就故事说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论;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一是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具体的、琐碎的。教师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明白做了什么,同时还要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二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意识, “叙”的虽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思考的却是教育的“未来”,写出的却是“有效的”教研论文。在教师叙事研究中经常出现“小证据大结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研中一定要牢记结论与故事的关系,犹如骨肉关系,结论来自于故事,是对故事的概括总结,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
割的;一定要牢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并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教学反思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自觉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育反思也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教研的过程。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究竟应该怎样反思?怎样从反思中不断获得有效性的教学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强调如下二方面。
第一,反思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异,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与反思。其实,这也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获取有效性教研因子的重要路径。
第二,反思并制订再教设计方案。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教学情况静心反思。教师一方面,要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看看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思维训练、教学创新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根据这一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修订教学方案,写出再教设计。例如,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在第一次讲授《》中的“文学革命”内容时,先给学生展示写的第一首白话文诗《蝴蝶》,学生听了很不以为然,觉得语言贫乏,内容简单,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李老师经过认真反思后,制定了再教设计方案,在第二次授课时,先板书题目“蝴蝶”,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作,然后再展示的诗《蝴蝶》及其他诗作,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一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阅读是教师的生命所在,阅读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阅读,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不会表示怀疑的。但是,对于阅读与教研的关系,一些教师也许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要使自己的教研成果走在研究的最前沿,务实有效且又不流于平淡与肤浅,就必须广泛阅读,全面深入了解各科教研的动态;另一方面,有效性教研也能更好地驱动教师阅读,要使自己不断进行有效性教研,就必须广泛阅读,勤读多思。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阅读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已有过很多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可以分为专业素养阅读和公共阅读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书籍,这是最高层次,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第二层次是介绍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这是中间层次,如各科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上述书籍的阅读,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方向性的保障。对于这类书籍,教师的阅读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三层次是各科专业知识的书籍以及各科教学专业杂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类书籍和杂志,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读,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读。这样,教师既能够满足专业修养的需要,也能从中不断获得有效性教研的因子。
篇2
一、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1.“两动两思”
耿国彦探讨了“两动两思”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认为,“两动”是:“一是指任务驱动,主要是针对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而提出来的;二是指学员互动,主要是针对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比较少,工作环境比较封闭,与专家及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机会少而提出来的。”[1]“两思”是:“一是指教师个体反思;二是指教师合作反思。”[1]该培训模式从内外两方面激发教师学习动机。
2.“顶岗实习,置换培训”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在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能丰富和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能力,也能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获得实践知识。““顶岗实习”是指具有师范专业的高校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选派大三的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去暂时完全顶替原任课教师的岗位进行实习,由实习学生承担一个学期的全部教育、教学任务,并接受实习单位安排的优秀教师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2]“置换培训”是指师范院校用大三本科生去暂时顶替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然后把在岗教师置换出来进行培训。”[2]
3.“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模式是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提出。“学院以海南师范大学为平台,整合海南师范大学与海南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以各县市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学院”为基本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利用周末时间,由海南师范大学专兼职指导教师送训下乡。”[3]其特点是“立足课堂、服务学科、培训骨干、辐射全员”。已在海南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开展,效果很好。
4.“五段互动式”
“五段互动式”是由深圳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探索并总结的一种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的环节与阶段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4]。旨在克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已在实践中应用。
5.探究式培训
吴民祥探讨了探究式教师培训。他认为,“探究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功能目标是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养成民主与合作精神,培养其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5]探究式教师培训强调的是对复杂问题的小组调查讨论,活动程序是“明确目标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交流分享与评价”[5]。
6.“CAE混成学习”
“CAE混成学习”是郑州师专探索出的一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并运用到实践中。““CAE混成学习”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中采撷课堂学习(Classlearning)、在线学习(E-learning)和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的优势,彼此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堂授课的集约化特长,利用信息时代网络学习的时空优势,强调小组行动学习的团队支持和自主反思特点,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的培训模式。”[6]
7.电子导师制
“电子导师制是指导与电子交流相结合的一种指导形式,主要借助电子交流的手段在有经验的导师与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的个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目的是形成和发展被指导者的技能、知识、信心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以促进其成功。”[7]电子导师制最初是在美国社区用来帮助社区问题青年改善自己。李学琴和焦中明探讨了电子导师制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他们认为,“电子导师制培训模式摆正了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位置,突出被指导者主体性,被指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培训的内容,且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经过一定的培训,具备教与学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8]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分析
为了清楚了解这些培训模式,对这些培训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分析了这些培训模式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者角色、受训者角色、优势和劣势。见表1。
通过上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每种培训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有优势也有劣势,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培训目标上,不仅注重更新教师知识,都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强,能够考虑受训教师的需要,选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关注的内容;在培训方式上,体现出多样的特征,做到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尽管电子导师制培训模式是通过信息传播平台,但仍有解答问题等方式。这些培训模式能考虑受训教师的学习特点,并注重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思考
1.重视培训模式中的评价体系
规范的培训评价机制是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培训中,对评价不够重视,有的自己评自己,有的不进行评价,有的评价手段单一,这样很难客观评价培训效果,难以保证评价的质量。在以上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中,除“CAE混成学习”建立了基于学分制管理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其他都没有过多关注评价环节。因此,在培训模式探索中,应考虑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2.应重视校本培训
中小学普遍重视外出培训,然而,培训机会少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针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多,而且培训名额又有限制,“僧多粥少”现象客观存在。针对这种情况,中小学应重视校本培训,并不断创新。有研究者探讨了自修――反思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此模式的特点就是“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反思评价”,另一方面,也加强管理,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不致使培训流于形式,此培训模式值得借鉴。
3.师范院校应不断探索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大多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在培训中,仍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没有考虑教师的需要等。在注重培训实践的同时,也应不断探索和总结培训模式。像郑州师专探索的“CAE混成学习”,海南师范大学探索的“周末师资培训学院”既使中小学教师受益,也促进了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发展。
4.培训模式应不断发展
培训模式需不断探索和发展,才会在实践中发挥更好作用。校本培训在不断创新,如立体化校本培训等。关于网络培训模式也在改进,如“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在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9]此模式已应用到教师培训中,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 耿国彦.“两动两思”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探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
[2] 袁凤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探析.教学与管理,2010(2).
[3] 丘名实,李伟诗.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培训模式――来自海南师范大学“周末师资培训学院”的实践与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6).
[4]潘世祥.“五段互动式”: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实践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8).
[5] 吴民祥.探究式培训:一种高效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4(5).
[6] 蒋丽珠.“CAE混成学习”创新培训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5).
[7] 焦中明,赖晓云.电子导师制:师徒带教是新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从小学生刚刚入学的那天起,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被赋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似春蚕、似蜡炬无私地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的思想与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师德水平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职责,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存在不尊重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和歧视学生的现象。一些教师甚至荒谬地认为,讽刺与挖苦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最佳方式。据调查显示:认为有必要采取这种教育方法的教师占2.66%,认为这种方法或多或少能够发挥作用的占36.9%,认为这种方法十分不可取,应该坚决避免的占50%,另外一部分保持中立的态度。
其次,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普遍偏袒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地以赏识的目光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或者采取放任的态度,更严重的是对这部分学生横眉冷对,甚至经常采取惩罚措施加以教育,常见的惩罚方式包括:罚值日、罚写作业,甚至是罚款、叫家长谈话等等,据调查显示:全国有1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情况。
最后,缺乏爱心,师生关系不和谐。一些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将人民教师的职责与职业道德标准抛向一边,仅仅关注自身的经济收益与利益,收取学生财物,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赚取外快等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说明教师的爱心已经被社会的发展所吞噬,渐渐失去了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教育教学事业的付出与耕耘努力程度也大大减弱,对于教学讲课只求过得去的占41.26%,教学目标不明确,责任意识差的占26.33%,对于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的占23.76%,甚至大部分教师都以自身的利益为重,简单地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可以领到工资,以赚钱为乐。
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事业是一项规模比较大、耗时比较长的投资,教育事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基础投资,这是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且知识被反复重复利用,这其中所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这种收益的循环式获得已经远远超出了投入的比例和范围,所以,国家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教育的财政支持,完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确保实现教育的重要作用。
其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与声望。要想让教师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达到满意就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和权威性,教育部门要充分重视教师职业的这一特征,在工资或者社会福利待遇上给予特殊的支持与辅助,以此来增进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待遇,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教师事业的仰慕与重视,缔造尊师重教的和谐社会风气。
再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监督。面对当今世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对教师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定期召开思想政治会议,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全体中小学教师树立廉洁自律、服务学生的师德理念,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了弥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缺陷,学校要定期组织召开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学术交流会议,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积极发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师之间形成交流,通过彼此的沟通,收获不同的感受,彼此取长补短,达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减少惩罚性教学措施的应用。学校要严格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合理规范教师的行为,使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师者形象,对于行为与作风不正的教师要给予严厉的警告。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和教师能彼此敞开心扉,相互倾诉自己的想法,教师理解学生,学生支持教师的工作,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为了完善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考核,就要建立完备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设置多个考核评价项目,例如:教师自评、学生测评,同行互评与家长评价等全方位的师德修养考核体系,并写出优点与缺点,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而且要把这些考核项目列入教师的职位晋升与薪水提升等标准范围内,对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地监督。
三、总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强大与繁盛,所以,做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面向21世纪中、高等师范师学生教师职业道德内容、途径和方法的研究[J].2009(8).
[2].论教师的内在价值[J],教育研究,2000(9).
[3]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11).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达到农村教育资源共享;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文件精神和落实中央、省、市、县局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要求,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拉近与城市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距离,特制定20__~20__学年度“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工作计划(网络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二、工作安排
1、远教资源接收与应用
本学年远程教育资源数据ip(包括省网台)资源的接收工作按(播出)计划进行,每周一至周三接收省网台资源,周四至周五接收远教ip资源,并做好两项资源的保存、整理与工作。按时开机收视,及时浏览及处理收视信息,期中、期末定期整理和向教师提供最新资源信息(通过公示、小提示等形式),将接收的资源及时整理,充分利用ip资源以不断满足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满足师生利用网络教学的资源搜索、加工、应用等需要,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作保障。此项工作由学校农远管理员全权负责,教务人员及相关应用人员极力配合。
教师使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上课等教学活动,原则上要及时整理和保存好资源结果,可以不定期地上传到学校校本资源库中;网管中心在学期中和学期末根据教师上传资源的数量、质量等,参照量化标准进行赋分并提交教导处备案,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2、多媒体教室管理与使用
本学年多媒体教学管理工作由高长春老师负责。根据《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凡45周岁以下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两节多媒体教学课,具体任务按课时安排工作量折算。
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学课的质量,要求学科教师提前一周认真进行电子备课,搜索多媒体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科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至少提前一周填写预约登记表交学校农远管理员,管理员提前一周张贴多媒体教室使用预约课表,并根据预约课表进行目标管理,授课教师下课后立即在多媒体教室填写使用记录否则不计入个人使用工作量,学期结束由学校进行统计、总结并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之一。
多媒体教室按县局有关规定每周上课课时不少于20节,课时安排计划按照教师具体的课时工作量核算(具体计划见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可以实行以下排课:
(1)由教导处牵头、各教研组单位配合,根据学校教学周课表以及各教师学期或学年度教学计划和课时进度安排,初步拟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表,学校网络管理中心据此制定《多媒体教室授课计划表》配合使用。
(2)启用临时预约课表(按原计划),授课教师在一周前或课前一天进行预约登记,如有冲突节次,授课教师要及时协商调整并在预约课表中作修改或备注。
解决冲突的原则:一是遵照预约的结果;二是临时照顾如上级领导、同行听课,各种形式的教学评比活动打断预约节次或周次等;三是上级文件、通知等急用;四是缺代课、调课补充节次。
3、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工作由王友兵老师、高长春老师负责。期初需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课时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教学,期末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我校实际,信息技术课教学应遵循原则:
一是教学地点为班级、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二是循环使用的教材按年级放一套在教学楼各年级组值班室,供班级课堂教学使用;放一套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原则上一机配同年级两本书;放一套在教师办公室,供多媒体教室教学使用。
4、校园网管理工作
本学年拟建网站,启用专用服务器。保证校园局域网的畅通,数据图书馆能正常在线阅读,远教数据能保证广大师生浏览使用。
5、加强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学校课题研究计划,扎实做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确保数字图书、有效教学等课题的正常开展。
6、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认真做好农远工程各种常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切实做到完善、规范、整洁、有序。
7、常规工作
学校安排专人认真做好卫星资源接收室、网络管理中心办公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的安全、财产、卫生等工作,各项月报、
财务、评估资料、学籍管理、文件打印复印、新闻采集上传、政务公开、会议讲座安排等。三、重要事务安排
九月份:农远工程设备检修,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安排;学期或年度计划;(加固过程完工后)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室、远教ip接收室,布置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安装阶梯教室桌椅、投影、音箱等设备;及时接收网络资源,确保教学使用;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数据录入审核和档案管理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绩效评估在线填写;“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总结;
十月份:国庆活动;农远应用评比活动;教学开放周活动;完善科学发展观网站内容;“天翼杯”艺术节展演;学籍管理;课题专项培训或学习活动;
十一月份:家长学校开课;数据图书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完善学校有效教学博客内容;
十二月份:农远绩效评估验收;教师电教作品收交;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培训;
元月份:学生电教作品培训与作品收交;期末相关工作;期末总结;
三月份:开学常规工作;信息技术课教学安排;学期或年度计划;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作品上报;教师培训及各教研组以农远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四月份:组织教师参加电教学术作品评选;农远示范课评选或农远优质课展示;
篇5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专业发展意识;习惯;兴趣;元认知实践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27-03
一、引言
如何成为名师一直是小学教师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其实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一点可以肯定:好习惯成就好教师。那么良好的习惯从哪里来呢?好的习惯就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实践性知识。数学元认知指的是人们对数学认知活动的认识和控制,不同的教师只有在自己独有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利用元认知理论改进数学教学,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学习、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活动中调查发现,元认知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水平,元认知水平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小学教师对于数学元认知意识再认识和大量教学实践,培养元认知能力,是小学教师自我养成、自我专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数学元认知视角下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案例分析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还保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较强地依赖情境性学习而缺乏类比能力,同时学习目的性也较差,他们的想象内容常被彼时的具体情境所左右。因此,教授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们公认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方向的认识》,教学内容是:认识方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因为方向知识本来就较难理解、掌握,它不是具体的什么物体,加上孩子们本来接触和运用的就较少,起初理解起来真的很难。对于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个个都会背,但运用到习题中乃至到生活中,对于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那么简单。许多孩子根本不理解,也搞不清楚……教师看着像“十”字的东南西北方向图,猛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这多像一架小飞机啊,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都玩过开小飞机的游戏,为何不让孩子们边玩边学,形象思维结合教学进行,孩子不是更容易掌握吗!立刻改变教学“策略”,让孩子用肢体来演示小飞机:飞机的头上是北,下方是南;小手臂伸直摆平,左手方向是西,右手那边是东!记住了吗?“记住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因为是边玩开飞机的游戏边学,孩子都很开心,来了十二分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一起和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画着,边反复重复那句:飞机的头上是北,下方是南;小手臂伸直摆平,左手方向是西,右手那边是东!边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结合这样的肢体语言——找到正确的方向,认识方向,熟悉方向,理解方向……并适时应用到生活中,找到现实生活中的方向……一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孩子们也没有因为枯燥、难以理解而不愿意学,相反,要下课了,孩子们还是那样激情高昂地在那比画着小飞机,按照书本上的习题,找着东南西北……练习做完了。通过观察,几个平时做练习比较容易错的孩子,出乎意料地居然完全正确,全班几乎完全正确,错误很少。将这种形象的很有趣味性的、孩子喜欢的肢体语言及时渗透到较难理解的教学中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灵活运用,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像这样运用肢体语言,带有趣味性游戏的方法去教授孩子知识,孩子喜欢,更有利于接受,掌握得也快、也好!
大家熟知的知事(how-what)、知因(know-why)、技能(know-how)、知人(know-who)是知识使用的四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知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第四种知识形态则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内容远比显性知识内容丰富、生动、鲜活,是形成小学低年级儿童知识资源的重要内容。让“方向”知识飞起来,游戏活动揭示了谁知道什么(方向知识)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使用方向知识)的信息,是课堂交流知识的活动形式之一;通过体验、解释和沟通对信息进行积累加工之后,就得到了知识。因此,沟通交流是最好地获取隐性知识的手段,也是师生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
三、多角度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元认知的实践平台
元认知的实践在于对于数学学习形成多角度反思(即多元反思)。低年级学生每周利用固定时间集体回顾本周学习情况,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等,带动学生进行集体反思和个体反思,是训练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元认知的重要形式,从而形成课堂知识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元认知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学习力的途径,是多角度实践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元认知的科学方法。
下图描述了经过实践检验并运用与教学中的多角度的数学元认知平台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构造的学习情境中,经由教学策略引导和学生的交互活动,从而获得概念意识、问题解决等形成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很明显,这种由课堂交流知识的活动形式,学习者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知识的方法,有助于学习后的长时记忆[3];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之后,有助于将来的独立求知与研究。
对于数学学习形成多角度反思(即多元反思)。低年级学生每周利用固定时间集体回顾本周学习情况,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等,带动学生进行集体反思和个体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但元认知能力可以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而且通过反思后的总结、提高,可以使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得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以,学会反思方法、培养反思习惯是培养教学元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学习理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人获取知识的方式,而元认知研究的是人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运用的策略。元认知理论注重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并于实践中对于数学学习形成多角度反思(即多元反思)。下述多角度的数学元认知平台学习模式拓展了反思的观念,不仅使反思的内涵和步骤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元认知很大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科学、和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目的性只有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与训练下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四、元认知实践视角下小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科学研究表明:6岁儿童的神经髓鞘基本形成,这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道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尤其是被人称作意志和创造中枢的额叶显著增大,保证了孩子从生理上能适应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具有必然性,小学低年级是开展元认知训练的最佳时期。
以元认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经过充分调研和大量的实验工作,证明它对提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等方面是重要的、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小学生元认能力时,建议教师首先有训练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意识,注重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元认知的实践平台的运用和扩展。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不断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水平。在元认知能力培养过程中能坚持不懈,把在日常教学活动和情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注意展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和决策过程,教学时还应尽量展示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让学生体会教师为什么这样做,体会这样做的价值,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控制和调节行为。
教师在洞悉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课堂上易疲劳、精神易分散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上,善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注重发挥教师自身魅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从上述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案例分析、多角度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元认知的实践平台上看,通过积累观察习惯的经验,教师如果自觉加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把每一个儿童放在教师欣赏、关爱、审视的面上,感受到儿童教育的无限快乐,那么就不存在教师教育信仰危机;如果做到课堂趣味化,让孩子乐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教学智慧的就不会缺乏,就不会导致教学的平庸化。
多角度的数学元认知平台学习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扩充,养成良好的习惯,即突破教参,形成善于反思的习惯;管理自己情绪、协作沟通的习惯;充分预设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等。教师应该养成很多好习惯,实现教学实践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双.培养小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10,(6).
[2]曲尼旺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什么?[J].新课程(中),2011,(08).
[3]刘革平,邱玉辉,张为群.e-learning系统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技术通讯,2002,(1).
[4]徐永忠.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J].中学数学研究,2005,(5).
[5]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6]程素萍.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3).
篇6
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江苏省扬州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扬州市小学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程度,正确把握当前自主发展水平的现状,构建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平台,探索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模式,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管理,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评价,从而为扬州市制定促进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
(一)样本
考虑到地域分布的原因,本次研究从扬州市所辖的邗江、江都、仪征、宝应等县区10所小学分别任意选取20名教师,共计200名教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中既有城区小学教师,又有乡镇中心小学教师。
(二)工具
该问卷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对专业的认识与发展的现状;第三,教师自主发展平台;第四,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第五,教师自主发展管理与评价。围绕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本问卷共设计了42个相关问题,其中10道多项选择题,32道单项选择题。
(三)施测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接受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中男性占总人数的32%,女性占68%,这与扬州市小学教师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吻合。其中,省实验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80%,一般乡镇中心小学教师占20%(经过多轮创建工作,扬州市不少郊区及原乡镇中心小学已创建为省实验小学)。
在调查对象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人群,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2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2%,25~35岁教师占60%,36~45岁教师占24%,46~55岁教师占11%,55岁以上教师占3%。教龄方面,被调查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5年及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6%,6~10年和11~15年各占29%,16~20年占21%,20年以上占15%。职称方面,中学高级教师占总人数的2%,小学高级教师占49%,小学一级教师占45%,小学二级教师占4%。学历方面,中师占总人数的5%,大专占34%,本科占59%,研究生(含在读)占2%。参加工作时第一学历为高中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7%,中师占61%,大专占16%,本科占6%,此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在工作后,都经历了学历的提升。业务荣誉称号方面,市级和区县级骨干教师各占总人数的11%,乡镇及校级骨干教师占13%,未获得过业务骨干称号教师占65%,调查对象中未出现省、市级特级教师。
(二)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与现状评价
1.对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
关于自主发展的目标方面,95%的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意识,其中,44%的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51%的教师曾经考虑过,但没有具体的目标与规划;另有5%的教师没考虑发展目标,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53%的教师认为是源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更优秀教师的愿望;14%的教师认为是自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9%的教师认为是追求职务职称提升的需要;24%的教师认为是源于适应时代要求,不被淘汰的压力。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42%的教师归结于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24%的教师归结于管理部门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22%的教师归结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还不是很重视;9%的教师认为是培训跟不上;另有3%的教师归结于教师个人原因,缺乏动机。由此可见,学校管理应适度减轻教师压力,对教师自主发展采取政策支持。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有哪些?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和教学观念新,科研能力排在第四位,而职称、学历和教龄居于后列。
2.自主发展的现状评价
关于目前的专业发展状况,28%的教师持满意态度,53%的教师基本满意,19%的教师不太满意,未出现很不满意者,表明教师的总体心态是良好的。关于目前自己最需要发展的方面,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学科专业方面的素养,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教育技术和职业道德及职业理想分别居于4~6位。就平常的教学效果而言,16%的教师认为很好,65%的教师认为较好,19%的教师认为一般,没有教师认为较差。
(三)自主发展平台
1.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
67%的教师参加过乡镇级培训或教研活动,89%的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培训或教研活动,54%的教师参加过扬州市级培训或教研活动,33%的教师参加过江苏省级培训或教研活动。在近5年来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中,50%是围绕课程改革或者科研的培训,27%侧重于学历的提高,18%的教师是为了完成国家继续教育要求的培训,有5%的教师几乎不参加或没有机会参加。培训与教研活动总体上是好的,就效果而言,38%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60%的教师认为有些帮助,只有2%的教师认为几乎没有帮助。在培训活动中,市教科所、教研室发挥了最大的作用,40%的教师认为市教科所、教研室实施培训的收获最大,25%的教师认为区、县教研室、教科所实施培训的收获最大,其后依次为省教科院或高等学校、校本教研和区、县进修学校。平均算下来,每位教师每天能自己用来阅读教育类书籍期刊的时间为:40%的教师不到半小时,43%的教师半小时至1小时,10%的教师1小时以上,7%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2.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
总体说来,教育局和学校对教师外出参加听课、教研、学历提高等学习活动是支持的,47%的教师反映非常支持,48%的教师反映比较支持,仅有5%的教师反映不太支持。大部分学校对教师在赛课、论文、学历培训等方面获得的荣誉建立了奖励机制,77%的学校有财、物奖励,21%的学校以精神鼓励为主。各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视,就每位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而言,工作前5年受训的时间占到目前为止受训学时的41%,工作5~10年教师受训的时间占到目前为止受训学时的44%,其后则逐年减少。学校订阅的供教师学习的教育杂志总体数量不多,教师反映有1~2种的占23%,3~5种的占31%,6~10种的占32%,10种以上的仅占14%。关于订阅、购买教育杂志、书籍的补助,30%的教师回答“有一点补助”,65%的教师回答“没有”。学校对教师自主订阅教育报刊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仅有5%的教师自己订阅报刊较多,78%的教师有一点,17%的教师完全没有。各校普遍对业务学习比较重视,89%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9%的教师反映很少组织。关于教师实现自主发展期望最需要的工作条件,41%的教师认为是人文环境,32%的教师认为是办公环境,21%的教师认为是信息资源,6%的教师认为是校园环境,此结果表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自主发展作用明显。关于学校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的机会或条件,教师最希望的依次是业务进修、学习环境、激励制度、成果评优和学历提高。
(四)自主发展模式
关于学校组织教师业务学习的形式,按次数多少依次为听课并研讨、请校外的专家来校讲座、校内组织讲座和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与此相对应,教师最喜欢的专业发展形式依次为听课与专家评课、听讲座并与同行及专家交流、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培训班的脱产学习和校本教研。此结果表明,听课、听讲座仍然是广大教师最经常与最喜欢的学习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是否可以大力提倡网络学习与交流呢?调查表明,33%的教师很喜欢,34%的教师喜欢但没有条件,30%的教师喜欢程度一般,仅有3%的教师不喜欢,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网络学习与交流值得提倡,但现阶段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最想从哪些渠道获得帮助?46%的教师选择教研人员,22%的教师选择校内同行,18%的教师选择图书资料,14%的教师选择网络信息。按照实际得到的帮助来源多少排序,依次为校内同行、网络信息、图书资料、教研人员和高校专家。此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得到的帮助与实际获得有着较大的差距。
(五)自主发展管理与评价
关于学校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是否纳入考核,38%的教师反映大部分纳入考核,47%的教师反映有些纳入考核,15%的教师反映完全不纳入考核,此结果表明各学校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考核还是比较关注的。就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主体而言,按照选择数量比例依次为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校综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接受调查的学校均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69%的教师反映学校有教师业务档案,且完善;31%的教师反映虽然有,但不够完善。关于学校保存的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按数量多少排列依次为:①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② 工作计划和总结;③ 个人反思总结;④ 学生评价记录;⑤ 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关于学校开展的针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评选,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教学能手评选、优秀教研组评比和科研标兵评选(或与此相类似)。
四、促进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自主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外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是有时间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逐渐失效。教师自主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只有具备内在需要的驱动力,才能保持长效的作用。只有引导教师明确自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专业发展才可能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组成部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二)引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自觉度
教师职业生涯计划旨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提高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持久地处于高度自觉状态。教师通过制订职业生涯计划,明确自主发展目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形成高品质的专业情意。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一个主动的、动态的成长过程,体现出教师的生活价值和奋斗目标。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仅是高素质、高品位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三)有效推进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建立教师自主发展的保障平台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教研工作,是学校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对以经验积累为主要要求的青年教师发展更为重要,效果也更为明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扬州育才实验学校针对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平均年龄不足30周岁,75%的教师为30岁以下),尝试“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思路,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展示、合作和反思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丰富研训形式,采取校外学者与校内专家相结合、校外观摩与校内研讨相结合、现场研训与网络研训相结合等形式,促进教师优化发展;围绕关于差异教学的科研课题,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彰显研训成果,激发教师成长欲望。学校努力完善校本研训机制,把日常教研活动、教学比赛、交流论坛、研讨培训、专家指导、课题研究整合为一体,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中心,以各项制度为保障,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
(四)创新促进自主发展制度建设,激励教师主动实现自身职业价值
各校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为契机,应建立合理、长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导师带徒办法,有条件的应支持名师设立工作室,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激励教师主动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五)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实现教师自主发展本质的飞跃
教育家吕型伟曾经在系统研读了一年的教育理论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一年的系统学习,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没有这一年系统、扎实的学习,我就没有日后的认识水平。”一名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工作后,往往实践经验积累不少,对教育也已经有不少思考,可由于缺乏对教育理论的系统掌握,无法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也就严重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如果有条件让掌握系统教育理论的专家教授与小学教师结成伙伴,通过探索、交流与对话,创造出新的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与文化,那么成熟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就不会只是美好的愿景,而有可能成为美妙的现实。
篇7
关键词:课程;教与学;教师;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25-03
现阶段的师范类教育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模式,即:专业课程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课程。这就产生了师范院校中的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课程并无本质差异的状况。
一、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几个困惑
1. 课程“拼盘”
作为小学教师,其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以数学专业为例,其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专业基础课学习与非师范生差异不大是无可厚非的。
南昌师专的定位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类似,均以小学教师为培养方向,因此其课程的难度、广度以及侧重点必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拼凑专业课与教育类课而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教师有其特殊性,简单地照搬高等数学的课程,或为降低难度对现有教材进行删减后的课程,在教学中并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建立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发现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的特定知识与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更深层次讨论小学教师的特殊性,与现阶段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分配不均有关。在小学教师稀缺的地区,教师专业性要求与通才性要求并重。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岗位往往和自己所学专业不一致,数学专业的学生教各种科目的都有:语文、科学、英语甚至还身兼数类科目。对于他们而言,学校学习到的能力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2. 有教无学
教师日日辛勤耕耘,少则每周十几节课,多则每周上二十甚至三十节课。各个环节也有部门负责督促完成,需要从备课、考勤、授课、练习、反馈到最终的总结等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按部就班地一一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全面而充实,层层考核也通过了。但是,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又会用多少,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又能有多少知识能运用于实际呢?许多的疑问,并不是每个学期末的一张考卷、一个分数就能体现的。答案是明确的:教师教学生学,学完只为那张考卷,考试只为那一纸证书。
有教无学成为普遍的问题,也就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教师时时在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实践课、实验课、见习实习等方式应运而生。教师的课堂也逐步从教师讲授向学生主导的方向转变,倡导应用性强于理论性的课程,放手让学生自学并试讲后由教师点评,提出不足与改进方案的方式也产生了,课堂教学形式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趋势是积极的,力度也是应当给予加大的。
3. 考完就忘
以一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为例,每周3节课,一学期54课时,共3学分。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以课本为蓝本,听课、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不论自查还是教师提问,从基本概念到实际例子基本能答全。临考的强行记忆是有效的,但记忆强度以及记忆深度则都是有限的。
考试结束,记忆内容如果没有衔接的课程,在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全为其它内容所取代。从而导致一个学期的54节课、几十个小时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成为了无用功,一门课达不到基本要求而成为无效课。
无效课的存在是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减少或消除无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目标。
二、解决困惑的途径
困惑提出来,如何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寻求出路。亟待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内容的正确筛选
一门课的开设有其定位和目标,教学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的选定要紧扣定位和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但另一方面,对于许多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现有的一本或几本相关教材中,却没有完全匹配地用于教学的内容。如小学教师数学专业学习的深度广度、内容选择,都需要教师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对现有相关书籍的学习领会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对书中内容,不仅进行增删,更应进行整合。
2. 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孔子有“无言之教”之说,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教师应给予其更大的空间,像现今的婴幼儿教育中,对越小的孩子越应该为其创造安全丰富的环境,给他们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相比而言,对于已经身经百考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成熟,能力也更强,发挥的余地也更大,教师是否应该更能放手放心呢?
“最好的学法是做,最坏的教法是说”。教师的作用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是学生的监工。教师,尤其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的是为学生选择内容、创设问题、引起关注、引导方向,最终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将其所思所想所做予以展示。
3. 明确考试的目的
考试的目的很明确,即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给予评价,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到任课教师,进而指导教师的教学。考试能达到既定目的吗?且不说试卷的信度效度,就是一份复合标准的试卷,其内容的覆盖程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实用性的知识点在纸笔之间不能充分地体现。有的教师就提出“纸笔考试一定是最坏的”观点。
教师进行了种种尝试,包括将成绩四六分,百分之四十平时分、百分之六十考试分;教学教法类课以学生的说课或讲课作为成绩;理论性课程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等等。结果有了些许改善,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部分体现,但应试的痕迹还是明显的。
4. 确定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
确定教学目标有三条原则:一是具体:指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比如很多教师都常用的“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之类,就未免空泛。教学目标不能拘泥于某节或某几节课,而是需要致力于长期培养的课程目标。二是集中:是指一节课的目标不能过多,但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是很不易的。三是恰当:恰当的依据是课程体系与单元结构中的位置,文本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目标,这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是现今教学的努力方向。
5. 教师自身的准确定位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良好的品德修养已成为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背景下,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身所充当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教育本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的人,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品德高于一切,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人。
教师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地物质化的社会评价方式会影响到他们对诸事的价值判断。教师固然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要得到领导、家长与社会的认可,要提高收入,要晋升职务,要有尊严,要体面,这些,都是应该的。教师心灵成长的关键还在于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服从于社会趋势,又不能完全被同化。所以,不能一味屈从于成绩第一的价值判断,虽然这还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心灵成长着的教师能够有清醒的意识,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往往在规则之外拼搏着,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教师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第一的价值判断。教师的职业是相对比较清贫的,如果动点“脑筋”, 教师也是可以发家致富的,问题是背离职业道德而追求物质利益,不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属性。
教师不能一味顾及自己的专业成就。在现行体制之下,有时一张纸的作用很大。不少教师热衷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搞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认为这就是资本,就是成就,这也是很不全面的。教师的舞台更多的是学生的身影,许多默默奉献的教师尽管拿不出什么高级别的论文,没有获得这个、那个奖项,但他们奉献的精神品质却是值得肯定的。
教师的心灵成长,不求速度,关键是内在体验,在乎外界因素,更讲究内在修炼。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有各种路径,可以有各种评价方式,只有心灵在成长的教师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6. 备课应当如何备和备什么
备课并不等价于写教案。当然,教案的准备是备课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备课是一种预设和生成。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教师须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方法以及思想方面的种种相关性内容。
备课更应该备学生。对学生这个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充分重视其共性以及个性。帮助学生解决其想不想学、学不学得成以及忘了以后怎样自学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因其教育的学科、层次不同有较大的区别,但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相通的。简而言之为“一德、二懂、三力”,即尊重师德,懂学生、懂知识,具有表现力、感知力、判断力。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共同的事业——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科研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参与和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够强。
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县级和农村中小学),他们的教学工作也许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大家欢迎的好老师。但是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有一两篇属于自己的科研论文或一两项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他们不能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长此以往一定是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创新和探索教育方法,迎接挑战,实现超越。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日益感到教师自身素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育已”。单纯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由职业化转向专业化。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实践行为的研究者,把教师工作定位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专业岗位因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教师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教师历来以“知识多来立身”,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陈旧使教师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小,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许多知识来自于媒体、社会和家庭,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在孩子知识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此外,学生家长学历的不断提高、周围高学历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教师岗位形成巨大冲击。这就是说老师不能也不可能再以“知识多”来立身。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状态,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接受。教育科研就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教育科研足以让教师以全新职业形象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
(二)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也使更多的教师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具有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才能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质疑和探讨,并将其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愿意与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一道讨论其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三、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范畴之中的研究,其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自始至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不发生可以预见的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损害为最高要求。对于中小学任课教师而言,科研得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教师们每学期教学、进修、各种检查评比活动被学校安排得比较满,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做太深入的研究。对于还要兼管班级工作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小学教师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时断时续的状态。这种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生们所做的研究又有着近乎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暂称其为“准科研”状态,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二)提高科研兴趣,保持持久的研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是一切的良师益友。只有对教育科研充满兴趣,有较高的热情,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弄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2] ”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界。 [3] ”
(三)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才干
中小学教师要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自我增长才干。教育研究反思的方法,从时序上说,有研前、研中、研后反思。研前反思,就是在确立项目之前,对自己的教学积累、教研特长、教研条件进行审视,以确立研究的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反思。研中反思,就是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实验操作、阶段工作等等环节进行及时、自动的审视和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研后反思可以直观、具体、理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实践经验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反思的属性上说,反思方法又有批判性反思、战略性反思、检验性反思等等。批判性反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是从反面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审视的反思。总之,反思是增强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自我提高研究能力上取得好效果。
(四)博采众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研究风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对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现有条件以及当前、当地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形成风格,建立自己的模式,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某一课型的运用方面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研究方法,擅长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新入职小学教师;职业感受;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17-0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很多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升高,尤其是新入职的小学教师。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的状况。据中国教育报微信的一项调查显示。
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34%的教师患有轻微疾病。
25%的教师认为,来自应试、学生安全、社会期待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了教师的健康出现问题。
20%的教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应对已经发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只能硬扛着。
……
超半数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职业幸福难以保证。
一、小学新教师的现状
“备课、上课、判作业、解决学生矛盾、了解学生动态、开例会、写总结、与家长沟通,还要应付各类检查,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一位老师说道。
有老师反映:“工作累,不仅仅是因为教育教学任务重,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各类烦琐的教育检查评比工作也常常占据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
随着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增强,“教师不仅要负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的期望和干预以及升学压力、生源质量降低、学生人数激增等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位老师说道。
“我经常会失眠”,一位姓张的老师说,“学校里未解决的问题,我会一直惦记在心上。”
“每天批成堆的作业,还要写教案,如果你是班主任那就更忙了,每天要比别的老师早到,比别的老师晚走。如果遇上校庆或者节日,作为班主任老师,你不仅仅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还要承担很多大队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出策划,还要排练节目。”一位班主任老师说。
“很多的人都会羡慕我们当教师有寒暑假,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假期,我们的假期不能由我们自己支配,都要听学校的安排。各种比赛、培训以及各种会议你都得参加。”一位老师说道。
这些年来,教师承担了比较大的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职业幸福感有待增强。
二、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与一些新入职的小学教师对话时,笔者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工作压力远远盖过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一些刚刚入职的小学新教师,踌躇满志,热血沸腾,很想在那三尺讲台上大显身手,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工作不久他们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会欺负你是新教师,对你的话充耳不闻;面对新环境里的新同事,你要思考如何才能融入;整天忙于备课、听课、上课、管理班级、与同事相处、与领导相处、与家长沟通、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于是,新教师常常会感到身心俱惫,当初的豪情壮志已经被现实一点点磨灭,当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也随之减退。唯一能使教师感到幸福的时刻就是孩子们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
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幸福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良好的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反映了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别人给予,而是靠教师自己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师的职业追求。对于新入职的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他们渴望的就是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而非倦怠感。教师幸福感是每一位新入职教师对这个神圣职业的期待,是每一位教师都向往和追求的,但现实情况却并不能如愿。
三、新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教师的健康难以保障。据中国教育报微信调查的结果显示,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34%的教师患有轻微疾病。其中27%的教师患有慢性咽喉炎,26%的教师患有颈椎疾病,还有部分教师患有腰椎疾病、胃病、静脉曲张等其他疾病。
另外,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常常感觉有压力,43%的教师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常常感到烦闷,仅有4%的教师认为自己身心健康。
对于新入职的小学教师来说,由于刚进入岗位,为了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只能拼命工作,以昂扬的斗志辛勤工作,以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然而时间长了以后,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情烦躁……还有一些新教师由于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得了胃病;还有一些老师由于生病了不敢请假,拖延最佳治疗时间而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这些健康问题看似是一些小问题,但是它一旦得上就很难恢复,会长期伴随着这些教师的工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教师部分权利的丧失。对于新教师来说,很少有教师能完整地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平时的周末都很难保证,学校领导一发话就得去学校工作或是开会。节假日加班也是家常便饭,由于自己是新教师,在领导面前不敢有半句怨言。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这些新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一定的侵害,但是他们却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新教师缺乏维权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另一方面是碍于情面,迫于上级压力,敢怒而不敢言。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正常地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外还应该有一定的自由。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朵无法自由行走的云,是无法推动另一朵云的;一个被禁锢着的灵魂,也是无法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生命是自主的、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把学生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尊重他们的自由,那么更应该关注教师的主体性自由。生命化教育理念不仅给教师自由以价值上的启迪也为教师自由的实践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个人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当了小学教师以后,再也没有过过正常的个人生活了。一切生活都围绕学校和学生在转。”一位新入职小学教师如是说。工作、家庭、个人本应该是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但是对于大多数新入职小学教师来说,工作=全部。虽然说工作对于新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但个人的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新教师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导致没时间谈恋爱,没时间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完全变成了一台“工作机器”。这样对于个人的长期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些老师年龄很大了还没有对象,整天被家里催,弄得自己也很心烦。还有一些老师由于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或者是学校不提倡年轻老师怀孕,导致很晚才要孩子,有的女教师因为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导致不孕或者流产。还有一些新教师在学校里整天为班里的孩子忙着,却无暇顾及自己年幼的孩子。这些现象值得学校领导和教育研究者们进行反思:我们真的需要让这些教师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才能换来我们所谓的教育的成功?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平衡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她的职业幸福感也会随之减弱,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四、提升小学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个人
积极的生命状态就是一种幸福。对于新教师个人来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除了要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少一些负面情绪。如果心情不好可以选择运动的方式放松一下身体,进而放空一下沉重的大脑。再忙再累也不要忘记生活,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给自己一些自由的空间放松心情,冲洗心灵倦怠的尘埃。调整好自己的心境才能充满激情与热情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充分地感受教师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二)学校
重视对教师生命本体的关爱。在学校,教师往往不敢病。请假看病,就得找人代课。其实,学校也应为老师病假创设应对机制。学校领导要多给予新教师一些人文关怀,能够让这些新教师有一个平稳而幸福的过渡期,避免刚入职就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倦怠感。学校要尽量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管理,多一些对教师生命本体的关爱。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若干能干的领导,更多的是要靠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老师和学生的配合。所以学校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要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给教师们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作为赋予学生“教育自由”者,其自身首先应该是自由的,才能自由地赋予学生“教育自由”,从而切实地进行“自由教育”。即,教育自由的实现,需要以教师自由为前提。
(三)社会
多给新教师一些包容和关怀。社会上,人们往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象地概括教师职业。这一方面固然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蜡炬照亮的是学生的前程,毁灭的是教师的青春;作为春蚕吐尽银丝,奉献的是教师的一生,这样,教师幸福感水平低就在所难免。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默默奉献的社会角色,但他们的工作却与千千万万的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家长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必然处于社会评论的风口浪尖。面对教育的加速发展,面对家长们的热切期望,教师肩负的使命相当神圣,教师承载的负荷更为沉重。因此,呼吁社会能够建立一种教师关怀机制,多给这些新教师一些包容和关爱,多一些支持和鼓励,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潘玉峰,赵蕴华.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81.
篇10
课题点评就是针对教师的研究开展面对面的引导,以帮助研究者寻求理论支撑,改善思维模式,达成研究理念到研究行为的转变[1]。结合实践,我们对课题点评中的“望闻问切”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一、望――细心解读文本
科研指导者必须首先深入解读文本,深刻理解研究者理性表达背后蕴含的实践问题与实践意义。
(一)读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实践性强而学术性弱的特点,很多教师的选题都是基于现实性问题的提出。但是,该问题的探讨是指向于何种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可能贡献等问题,中小学教师则较少思考。教师在文本表述的过程中也基本上呈现就实践论实践的倾向。科研指导者应读出文本中问题后面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即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基于何种理论的探讨,何种理念的更新,对实践的哪些改造,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会有怎样的体现。只有这样,科研指导者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二)读出研究规划和逻辑结构
研究规划是一项课题能否完成研究任务的关键。很多中小学教师在确立研究问题后,很难将课题进行有效的规划,并寻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科研指导者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文本的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是否具体且有较好的内在逻辑;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是否一致;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实施计划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研究规划与组织的周密性和可行性[2]。
(三)读出研究局限和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课题研究经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文本写得很好,但交流后发现做得很不实、很空洞;另一种是研究过程扎实,但是文字表达不完整、不充分。为防止课题研究的功利化倾向,同时也为了倡导课题研究的科学精神,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严打“假课题”,制止“虚项目”,扶持一些“做得好、写得不好”的课题,保护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热情,保证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改革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火眼金睛”挖掘一些课题研究背后总结的困难,经验梳理的问题,同时也要甄别混淆教科研秩序的虚假文本,并在后续的交流对话中指出其危害性。
二、闻――静心倾听汇报
科研指导者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表达的心理场,通过倾听研究者的汇报进一步了解教师的研究过程、做法及存在的困难,取得更加完整的信息,使后续的点评具有针对性。而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3]。
(一)理解发言者的内容
科研指导者应全神贯注地倾听研究者的发言,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迅速对信息进行识别、归类和解码,充分了解研究者的观点和立场,准确提出自己的看法。科研指导者在倾听中应表达出积极倾听的态度和诚意,尊重发言者。
(二)捕捉发言者的闪光点
一般情况下,课题研究者在表达时往往是边讲边想,来不及整理思路,有时候为表达一个意思,会讲许多无关紧要的内容。因此,科研指导者在专注倾听的同时,应鉴别发言者所传递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抓住重点,发现其创新之处和闪光点,才能收到良好的倾听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之初,普遍存在着“试误”性,还没有熟练掌握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加上对教育科研理论的敬畏心理,在表达时往往比较紧张,有忐忑不安的心理。科研指导者一方面要说明开展此类活动的目的,同时努力运用一些体态语营造平和、松弛的谈话氛围,使对方意识到你对其表达的理解。
三、问――耐心征询疑难
科研指导者通过适时提问,诱导教师解释课题的相关概念,阐述自己的实际操作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学会适度地推介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形成平等协商、分享经验的良好气氛,引发教师对研究的多角度思考,真正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在课题研究的缘起处咨询
“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这种问题事实上是一种关于研究缘起的讨论,是对研究问题的分析引导,目的是为了揭示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并在源头上剖析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科研指导者的征询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唤醒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回顾、分析、归纳和梳理,从而在讨论中获得对问题本质属性的认识,有助于深化课题研究。
(二)在课题研究的特色处设疑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还带有一些“模拟”研究过程的痕迹。特别是初次尝试课题研究的教师,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研究特色毫无知觉、视而不见;或者仅仅是一种面上的表述,缺少质的特点的概括。而一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课题,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理性光芒。提及对研究特点的疑问,可让中小学教师发现“草根”研究的优势与长处,引发研究者对问题切入点的反思,突出对相关问题的比较思考。
(三)在课题研究的困难处发问
在征询时,有一个问题必不可少:你在研究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难题?你是如何解决的?还有哪些疑问?这类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操作性、可行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讨论。研究者应对困难的过程性经验,对科研指导者与其他研究者会产生一定的启发,并能为同类型研究和其他教师提供借鉴。而科研指导者通过与研究者的交流,可直接了解其需求,并适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切――用心对话点拨
点拨,作为课题点评对话的最后环节,尤其受课题研究者的重视。科研指导者需审慎表达观点和看法,既不能把“正确结论”强加给课题研究者,也不能希望用点拨来换取研究者对问题的共识,而应使点拨成为信息共享、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和共同探讨的过程,并渐进完成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计划的清晰化认识。
(一)点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课题点评中强调点拨,而不是指导,意在将对话双方视为知识的可能性源泉,通过对话活动将科研知识的公共属性转化为个人属性,将课题问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科研指导者和研究者的对话,集结集体智慧,实现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的把握。点拨不是单纯的单向指导,而应消除中小学教师对科研指导者的理性依赖和盲目“受训”心理,引发对课题的深度思考。强调点拨,不光体现科研指导者的引领,还关注帮扶、助推研究者,这样研究者才会真正地反思自己的研究。
(二)点拨研究问题的梳理和解决
在点拨的过程中,关注研究的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清晰的梳理和解剖:问题的提出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问题在实践中如何分层?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哪些办法?问题的解决对教育实践会有怎样的贡献?
(三)点拨研究案例的讨论和开发
通过研究案例的探讨来说明教育理论,是容易被教师所接受的表达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科研指导者可事先到一线考察该课题研究情况,如走进课堂观察,提取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运用课堂观察到的典型案例中的研究因素来分析课题,有助于给教师提供研究的切入点和抓手,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打开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赵连顺.从“独白”走向“对话”[J].教育科学论坛,2008,⑼:40.
[2]张丰.基层教育科研发展与管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82.
- 上一篇:值周教师一周工作总结
- 下一篇: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