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值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值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校本;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12-01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存在及发展意义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使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珍爱生命校本课程,以关爱生命、发展生命、享受生命为主线,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活动序列。通过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学会面对险情做出理智选择,引导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生命”视野下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生命”是很遥远的“事物”,受生活环境影响,他们不会对“生命”的概念产生很多的认识,不会刻意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演变,而对所谓“生命的意义”,很多高中生也是不求甚解,甚至是误解的。研究表明,很多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主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轻视生命,自我意识强烈。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个案时有报道。花朵一般的年龄,正如茁壮成长的小树,为何如此轻视生命?一份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指出,导致轻视生命的归因在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烈。生活、情感以及学习等高中生主观意识上的“压力源”,往往来自他们内心对某一事物的排斥,却又找不到排解的渠道,久而久之,则导致心理抑郁,出现自杀倾向。第二,缺乏对生命的客观认识。生命的宝贵,源于生命能够创造价值,而价值能使人对生命产生认同感,继而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少有学生能将自己努力得到的收获与生命联系起来。正因如此,才导致高中生很难将创造的价值归因于生命,继而难以对生命产生客观认识。学生们不会想到,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在创造价值,提升生命质量;也不会想到,他们沉迷于网络、早恋、厌学等等不仅不能让生命创造价值,更是在挥霍生命、浪费生命。
二、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探索
1. 引导学生走出“自我”,重视生命
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怪圈”,这些“怪圈”的具体表现为:(1)具有客观性特征,即高中生身边的一些事,或一些人;(2)具有隐蔽性特征,即很难在高中生的言行中觉察出来;(3)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即有些易于被高中生自主消化,而有些则会演变为“顽症”,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严格来说,这些“怪圈”的产生源于高中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换言之,是学生主观意识的一种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体验生命的过程,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也是让学生重视生命,而方法可围绕三个层面来开展。一是在校内定期组织开展师生、生生交流活动。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单独对本班每一名学生定期进行交流,了解发生在每一名高中生身上的“怪圈”,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进行矫治。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前提,当高中生沉陷在自己的心理“怪圈”无法自拔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而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自主从怪圈中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1)全方位优化学校环境,避免对高中生产生劣性刺激;(2)全面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3)在普通课程中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三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高中生活泼的个性。青少年就应当充满活力和朝气,在生命教育中,教师可通过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来转移高中生在某一“怪圈”中的注意力,培养高中生活泼的个性。例如:定期在校内举办歌唱、朗诵、设计等比赛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不健康层面转移过来,从而消除高中生的心理阴暗面,提升生命质量。
2. 培养高中生对“生命”的客观认识
要培养高中生对生命的客观认识,教师需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同感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将日常活动与生命联系起来,不断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从而树立起生命意识。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日常活动进行分类。例如:健康的活动有学习、运动、交流、读书等等,而不健康的活动有玩游戏、早恋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定期(如一周)对自己健康和不健康的日常活动进行总结,总结出健康活动和不健康活动分别所用的时间、得到的收获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将得到的两种结果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理想等联系起来,并用“生命理论”对其进行诠释。让高中生客观认识哪些活动是在“用生命创造价值”,能够提升生命质量,而哪些活动是在“挥霍生命”,会降低生命质量,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影响,最终对“生命”产生客观认识。
三、结束语
总之,生命教育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高中生的生命教育,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中教师要打造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让生命教育伴随着知识教育共同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是我国中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梦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必修课,对于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具有重要作用。过去的教育包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应试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而中国梦教育是对历史的总结与概括,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式教育,能激发高中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积极性。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在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中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朝气、富有创造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群体,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实践告诉我们,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与希望。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真学习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升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并且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树立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二、当前高中生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问题明显当前高中生思想教育过于强调应付考试的内容,忽略了思想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中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因而部分高中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
(二)教育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高中生的思想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习惯于应试教育,硬性灌输,形成了“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疏导教育和实践教育,把高中生思想教育等同于科技知识的教育,没有形成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主动接受教育、参与教育的局面,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教育的灵活性。
(三)教育缺乏针对性现今高中生的思想教育普遍存在理论灌输、被动接受现象,没有与高中生的自身发展水平相结合,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案例同样存在于小学、初中、大学的政治教材中,缺少专门针对高中生心智发展水平而设计的内容,所以高中生学习的某些内容与其面对的现实存在一些反差,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失去学习兴趣,认为所学内容意义不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高中生中加强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紧扣中国梦内容,加强中国梦教育“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表达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期望和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国梦是一个“家国天下”的梦,从上学就业到住房求医,家庭美满、事业前进、价值实现……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而高中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接班人,是美好未来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用中国梦统领高中生的思想行为,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梦教育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伟大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中国梦要实现的国家价值目标,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给人民带来幸福生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中国梦要实现的社会价值目标,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社会公正、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国梦要实现的个人价值目标,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的目标内容离不开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公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联。
四、在中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国梦教育高中政治课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高中生思想教育的课题,也是开展中国梦教育的课题。所以,要将基本理论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高中政治课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梦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要把知识的系统讲授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课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教育,还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升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加深高中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国梦教育柏拉图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4〕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灵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深刻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高中生的中国梦教育,需要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比如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体育文化等,将中国梦巧妙地植入到校园文化中,将中国梦精神展现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优美的文字表述,通过健康的信息传递,提升校园文化品质。〔5〕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让高中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理念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引导高中生自觉地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激励高中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积极投身到中国梦建设事业中。
(三)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加强中国梦教育网络媒体具有成本低、建设快、范围广、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网络在以高中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中普及率高,是在高中生中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校园中,利用好校园网、QQ、人人网、微博、校报、校内广播、海报专栏等,积极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鼓励高中生学习、交流中国梦的理念与精神,深化高中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篇3
1.创设教学情景,引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就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高中生对直观教具和手段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课本上有许多彩色插图,讲细胞结构时可以利用各种细胞模型如动植物细胞、细菌、蓝藻等,再结合彩图,让高中生边讨论边看边讲,“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各部分名称”、“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在哪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等等,使高中生明确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促进高中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主宰课堂,搞一言堂,包办代替一讲到底,把高中生当作装知识的窗口,让高中生被动地接受传承,这是一种教学中的顽症,必须加以清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如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时,对其每一阶段的变化不是用简单的讲述法,而是运用探索式教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高中生思考、分析、解释,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趣味问题,能为高中生留下悬念,给高中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高中生创造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问:植物的“根、茎、叶、花”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均可以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叫植物的全能性,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那么孙吾空“拔毛成兵”是否也能实现?这一问题引起了高中生极大的兴趣。此外象“鸭嘴兽”为什么是卵生?“鲸鱼和蝙蝠”为什么是哺乳动物?有机物从何而来?蜜蜂怎样采蜜?杂交水稻为何能增产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激发了高中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使“生物课”不断产生新意,觉得越学越有学头,越学越有劲。老师仅是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激活高中生的思维,最后让师生归纳小结。这样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自觉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
2.利用实验手段,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它是在观察、实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家们得到的一个个可靠的有价值的科学结论,都来源于对大量实践、实验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开好开足学生实验。实验能增加高中生的感知,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脊椎动物各纲时,课前事先准备鲫鱼、青蛙、家鸽等代表动物,课堂上边讲解边解剖。第一次高中生可以边观察边动手,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且印象深刻。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基本都能做,实验材料缺乏时,同学们也能主动寻找。
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能将演示实验改为高中生实验,不但培养了兴趣,而且提高了能力。
利用实验化解知识难点。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授课时,可以通过做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实验也可采用多种方法,授课前几天安排高中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小时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带进教室;另外也可把实验过程制成不同步骤的投影片,或设计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展示光合作用过程。
改进部分实验。高中生实验做多了,不但会做,还会思考。如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研磨叶片时用2毫升的丙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欠佳。能否用其他方法呢?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的同学问我是否可改变丙酮用量,观察实验效果。于是我们将丙酮用量分成三种,分别用于三组实验,第一组丙酮取3--4毫升,第二组丙酮取2毫升,第三组丙酮取1毫升。实验结果出来后,经过比较发现:第一组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较好。又如讲授初中生物“心脏”一块内容时,课本采用的是演示实验观察猪心的结构,课堂上无法让每位高中生都观察到。于是我采用演示实验和高中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每个高中生都能边听老师讲边观察手中的实物,通过自己的手,增加了感性认识,便于高中生掌握基础知识。
3.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高中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把幻灯片、录像、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高中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集高中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比如,教学《免疫》时,把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做成演示动画,病菌当作“攻城士兵”,皮肤当作“守城士兵”,再配上攻城时战鼓声音,“一番厮杀”后,就很直接地表现出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高中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4.联系实践生活,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寻求高中生学习兴趣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法 生成性 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55-01
1 引言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注重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将高中生物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融合,构建一种“生物+生活”的双沟通教学体系,体现生物教学与生活联系的价值。其实早在1934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便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便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指出:真正的教育应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容易陷入题海战术、满堂灌的泥潭中,长此以往,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的疲倦,教学容易呈现“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现代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突破传统生物教学的弊端。
2 引入生活化元素,“生成”高效课堂
生成性的课堂,是一种基于多元化前期铺垫,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生成的综合性课堂,该种课堂可以融入小组探究、个人探究、互动生化、动手实践等多种元素,课堂的多元效应十分丰富。在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渐引入生活元素,在“开放、探究、互动、实践”的过程中,使生活化的课堂顺理成章地营造出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思路。例如,在讲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内容时,笔者便引入了生活化的元素,生成了多元高效的课堂,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流程一:开放导入。教师拿出若干不同品牌的加酶洗衣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洗衣粉的品牌、质量、使用舒适度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导入式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决定洗衣粉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为了让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更好,你通常会采用哪些措施?”在上述联系生活实际的开放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流程二:互动探究。在笔者的问题铺设下,全班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开始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结论,例如,有的同学说“水温越高,感觉洗衣粉的效果越好”,有的学生则提出假设“洗衣粉的质量会不会和PH值有一定关系呢?”总而言之,在分组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课堂的氛围瞬间高涨。
流程三:实践体验。为了验证大家的探究结论,笔者将学生又分为6个小组,开展实践体验,实验的设计思路为: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只试管,标记为A-F,其中,在A-C试管中加入3ml淀粉溶液,在D-F试管中加入3ml a-淀粉酶溶液,要求每组将试管置于0-100度水中,保温5min,一段时间后,在每支试管中滴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流程四:总结延伸。上述实验过程十分简单,各小组很快便完成了操作,在实践中,各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通过观察、动手,发现了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而笔者则在最后的总结过程中,将学生的实践观察与洗衣粉的清洗效果联系在一起,让大家获知了酶与温度之间的联系,并借此机会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相融,使全班同学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3 融入生活化气息,“体验”完美课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参与知识获取的乐趣,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关键途径。”他的话阐述了一个教育思想,即: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并以此为原则,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也应该以上述教育理念为契机,为学生构建体验性完美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进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内容教学时,笔者便采用了创设生活情节,引发学生体验的策略,融入了浓烈的生活化气息。首先,在课程开始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引入了一个生活场景:一位学生早上因为赖床未能吃早饭就来上课,结果上午11点时,出现了头晕、眼花、晕厥症状,此时,班上同学给他拿来了很多食物,例如:低糖饼干、火腿肠、蜂蜜蛋糕。此时,笔者突然提出问题:该同学应该吃哪种食物,才能够尽快补充能量呢?其次,笔者引导全班同学,结合之前的生活场景,展开探究,而笔者则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大家互动。最后,当全班同学的讨论结束后,笔者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分子式,并介绍了糖的种类和功能,此时,大家恍然大悟,马上意会到蜂蜜蛋糕是补充该同学能量最好的食物。而笔者则适时地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其他类似场景,与大家分享心得。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急于引出教学结论,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在交流和探讨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探究,最后再引出结论,如此一来,让同学带着生活印象,体验生物真知,教学效果自然十分完美。
4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打造生活化气息浓郁的高中生物课堂,能够展示生物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面,帮助学生认知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为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青春.谈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59-61.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障碍;思维;有效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具有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知识不但要勇于探索更要善于发现。如何让高中生从旧知中自然衍生出新知;如何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自己总结出好的方法;教师如何指导答疑才能活化高中生思维,这些都应是数学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实践中发现,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设障”,将一些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增加一些难度,制造一些“陷阱”,让他们排除障碍,独闯陷阱,老师于关键之处给予诱导与点拨,通过“巧妙设障”,助高中生思维提升的方法于教学十分有效。本文对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问题障碍,活化思维
想让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活”起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可以理解”的层面上,就如同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如果将高斯小时候快速计算“1+2+3+…100”的方法告诉学生,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够轻易得出结果。而高中生需要做的则是从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去探寻“倒序求和”的核心方法。从高斯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求平均数”和“化归”思想。而如何让高中生去发现这种思想,并从这种思想中独立思考出“倒序求和”的方法,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障碍”:
①高斯“1+2+3+…100”的计算中,首尾相加让他得到什么了?你能够解读出其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吗?②按照你理解的方法,你是不是可以计算出“1+2+…n”?③相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怎样运用以上方法来求“Sn=a1+a2+…+an”④: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计算。
在以上多个“问题障碍” 中让学生去探究首尾相加的问题,以及尝试去解读此中思想,是为关键,一旦这个障碍清除掉,学生就会领悟到“等差”具有的特征:“an+a1=an-1+a3=…”,然后根据此特征发现“倒序求和”的核心方法。
二、探究障碍,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为学生改变一下条件,增加一些难度,设置一些探究,让他们可以全方位和多角度地把握方法和理解问题,助力思维提升。如,在教“二次不等式”时讲到恒成立问题,学生会碰到类似于“x2-2ax+3>0在x∈[1,3]时恒成立,求a取值范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学生都会轻而易举地解决,但为了巩固学生的方法,并让他们在方法中去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可以为他们设置不同的“障碍”:
请在以下不同条件下,求a取值范围:(1)x2-2ax+30在x∈[1,3]时有解;(3)x2-2ax+3>0在x∈[1,3]时无解。
学生在以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就会意识到不同问题中存在着某种联系,这就加深了他们对函数最值、方程以及不等式三者与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之间关系的更深理解,这对他们构建更加严密与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着很大帮助。
三、错误障碍,提升思维
错误是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现象,错误也是对学生存在“思维漏洞”的一种客观反应。既然错误无法回避,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主动制造错误,为学生提升思维提供契机。如,在题目中暗藏“错误陷阱”,让学生主动纠错,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学习函数时涉及最大(小)值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道题目:“已知函数f(x)=3+log3x,x∈[1,9],求函数y=[f(x)]2+f(x2)的最大(小)值”,此题的“陷阱”并不明显(原题应是f(x)=2+log3x,x∈[1,9],求函数y=[f(x)]2+f(x)的最大(小)值”),非常容易被学生忽略,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做法认为求出正解时,教师应适时提醒:你们是不是认真审题了,题中老师的“笔误”你们难道没有发现?这时,学生再一次认真审题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老师“错”在哪里。这种刻意为学生制造陷阱的方法,会让学生对此类错误引起格外注意,并会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这对学生学会主动查找自己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十分有益。
高中生对任何知识的理解都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只有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进行反复理解,他们的探究才会逐渐深入。为学生巧妙设障,就是为他们活跃思维制造机会。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设障的难度与时机,要让“障碍”真正成为高中生激活智慧的动力,提升思维的引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56-01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组织好高中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课外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
一、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
调查显示,在高中生体育活动目的和动机玩中,玩得高兴占23.5%,心情舒畅占12.8%,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29.3%,想要以此作为锻炼身体为目标的站25.4%,想通过此来增强人际关系的占11.4%,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想要提升个体运动能力和成绩的仅占10.4%,从此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以此来调整自己紧张的神经,以达到玩的开展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锻炼形式以及次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男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小群体或者自发性锻炼为主,女生则更倾向于小群体和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从这一点中也说明了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方面有这一定的依赖性。在周锻炼次数方面,一周能从事2-3次的学生占49%,而在3次以上的仅有21%,不足与2次的学生占30%,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我国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相差甚远,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虽说这与学习任务繁重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但是与学校以及家庭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偏差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2、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因素
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仍是学习任务繁重为主,高中生要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仍是投身于学习当中,课余作业也较多,所以导致学生很难有过多的时间投身于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场地与设施的因素也成为一个主要制约方面,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免费场馆较少,甚至场地就更少,所以,能够可供给参与锻炼的机会就较少,再有缺乏一定的指导,学生仅凭借在学校中学会的一些体育运动技能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出现障碍,致使参与时间较少。
二、促进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注重思想认识的转变
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体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作为学校方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不能光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学生未来成为人才为国服务的根本,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家庭与学校都应该形成正确的认识,切实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教育贯彻到底,科学合理规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2、学校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活动时间与空间
学生生活的周围适合高中生从事课余体育活动的场地仍相对有限,而作为学校,在场地、器材等方面则均优于学生生活的周边,所以,作为学校应首先带头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的场地以及设置专人来组织管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的营造可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构筑家庭与学校之间互动的纽带
学生生活的时间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家中,所以仅凭借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家庭同样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投入关注,要深刻认识到健康第一的精神要求,能够形成对孩子课余体育活动自觉的监督与引导,鼓励家庭支持学生适度的课余体育活动,并与学校之间形成时时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体育课余生活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4、注意安全教育的灌输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与空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同样的课余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本身存在一定的区别,体育课余活动在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意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与措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总结:体育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对于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提高终生体育能力有特殊的作用。开展好体育课外活动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一种适合于本学校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真正体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友. 中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16)
[2] 王黎. 对齐齐哈尔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23)
[3] 黄亦琳. 福建省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与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12(03)
篇7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重要途径。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要在遵循客观教学规律,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实施快乐教学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快乐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变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为快乐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快乐教学。1、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快乐。高中生物教材中导言通常概括性很强,教师要巧妙平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言,从学生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快乐。如农村学生对田野生活有体验,而城市学生对现代化的生活有体验,针对不同的学生,寻找生活细节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态进入新课。2、寓快乐于学习中,讲课内容故事化、生活化。中学生普遍爱听故事,如果教师能结合生物教学,讲课内容故事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比如学习遗传规律的发现时讲孟德尔的故事; 学习遗传病, 讲身边一个软骨病家族,怎样传递患病基因的具体事例。
二、充分利用书本插图,提高课本的利用率
高中生物教材安排了大量插图,它们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生物学知识。不仅能提高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如果能充分地用好这些插图,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一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要教学生看图。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中,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多个核糖体所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多而复杂。因此为了使观察能够全面有序而且重点突出,在观察插图前教师应先把插图的名称、作用、性质和类型等基本情况的学生交待清楚,然后指导学生按正确的观察顺序,有次序有系统地进行观察。其次,要教学生说图。说图要简单明了,让学生学会概括。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的插图,要求学生对观察分析的结果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如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换示意图,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插图的基础上,用语言回答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次,要教学生析图。析图就是引导学生解剖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图中相关部分的关系,从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掌握生物体的结构、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知识,以达到真正的“识图”。为此,我们在教会学生分析生物体结构图、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总结图、遗传图解或系谱图、描绘生物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插图等。第四,要让学生画图。画图也是学好生物学的基本功,自己画图也有助于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生态系统的结构》这节课重点是要理解生态系统整体性,通过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可以通过某个生态系统一部分让学生建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示模型,再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样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又重视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把握。
三、讲究科学提问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问是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思考性、开放性等。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积极学习,调动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对获取新知识充满渴望。因此教师要科学的进行提问,对课堂问题精心组织,讲究方法。首先,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提问失去价值。提问时要在知识的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生物学思想、 价值观念、 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方面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如在《细胞分化》 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可这样提问:问题1:多细胞生物体大多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一个成年人约有1014个细胞, 一个受精卵怎样产生如此之多的细胞呢?问题2:如果只通过细胞增殖, 会产生形态结构、 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吗?其次,提问要有思考性。在课堂提问设计中,应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的提问,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 《植物水分代谢》时,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渗透作用概念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渗透作用与扩散有什么区别?漏斗内液面会持续上升吗?植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吗?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一步步深入,问题也随之具有探究性,引起学生的思考。再次,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激发一般的、 开放性的回应的问题, 也称间接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它要求被试创造一个反应而不是回忆或选择一个反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封闭型问题所占的比例较大,为此,我们要常换思维,经常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 综合、 应用等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明. 基于实际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篇9
【关键词】教学案;高中生物;有效性
我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讲授,轻实验技能和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注入了活力,使传统课堂焕然一新,生机盎然。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课堂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生物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本节的课堂学习,取得地具体进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等。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①以学生发展为主旨;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③教学生态和谐平衡等等。
二、教学案的编写要求
首先应该明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和教材是教学案的编写主要参考和依据。教学案方便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与具备的经验,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
1.教学案的编写要借助于高中生物教材
教学案的编写要依据高中生物教材,要多看《高中生物教学参考》,要体会教材中的教学思路,实验设计,前后逻辑关系。要一课时一个学案,完成当堂课程目标,力争做到课课清、周周练。
2.教学案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导”的思想
教学案要有导学提纲,质疑、对抗贯穿始终,在知识的重现、产生、梳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学的课堂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导找出问题:本节新课,《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还有哪些知识点辨别不清?……然后学生在教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本自行解决;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这样既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只要我们老师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学案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将会是到非常好的。
3.教学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教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爱好不同和认识水平不一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间的相互差异,要注重知识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自信。
三、教学案如何编写
(一)课题
要按照本节课教学要求设计,一节课一课时,包括本章名称,本节名称。
(二)教学目标及考点能级要求
教学目标及考点能级要求
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要依据《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明确考点能级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突出重点才能使学习“削繁去冗留清瘦”。突破难点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茅塞顿开、拾级而上。
(四)基础知识梳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是课堂的核心,在生物教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应用。
(五)拓展与联系
教学案在把握本节教材的同时,可以对有关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前瞻后连,既能夯实学过的知识,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多角度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学生能利用自己有的已有知识、生活实践和概念基础出发,帮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高中生物知识网络。
1.拓展重点概念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需要依据生物学的概念,拓展重点概念,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概念的定义背景适用的范围,再逐渐的由单个的概念逐渐积累起来,找出其中的联系,逐步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概念网络。因此,拓展重点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拓展重点原理
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加以拓展和联系。例如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科技结合温室大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谈起,通过控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如何对光合作用的过程产生影响,加深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3.拓展生活中的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教学生活化,充分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有关的现象、生活经验,做过的有关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常用的加酶洗衣粉为什么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好?用冷水或者开水效果却不好?通过案例,让学生感性认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予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生活中的案例,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六)例题精析
努力挖掘典型例题的知识落点,生物学的原理,知识背景,从而建立已知与求解的关系,答案的组织。以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例题精析学生对所学的本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师再因势利导对知识作一些必要的点拨、拓展、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主线,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认识。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 师生关系 基本特点 探索性研究
一、引言
了解掌握高中生师生关系基本特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积极的情感态度,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而师生关系的好坏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交友情况及人际关系。
高中生师生关系有哪些特点,是本课题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必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研究对象以昆明市主城区普通高中学校学生为实践研究对象,郊县学校中高中学生为辅助研究对象,在主城区部分重点中学(包含寄宿学生和非寄宿学生),非重点中学(包含寄宿学生和非寄宿学生),郊县区部分高中(包含寄宿学生和非寄宿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方式。
概况如下:
表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统计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名称 人数 百分比
男生 426 43.96% 女生 542 55.93%
汉族 704 72.65% 少数民族 236 24.36%
独生子女 405 41.80% 非独生子女 558 57.59%
住校生 663 68.42% 非住校 285 29.41%
家庭完整 861 88.85% 离异家庭 47 4.85%
班干部 319 32.92% 非班干部 640 66.05%
(二)研究工具
本论文采用自编《师生关系测验量表》,本量表共有18个陈述句项目,问卷题目分为三组,每组包含7个项目,分别是:A组(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关系):1,4,7,10,13,16,19;B组(与老师在情感距离上困惑):2,5,8,11,14,17,20;C组(与老师在地位上的困惑):3,6,9,12,15,18,21。测量总分在11―21分之间,表示与老师的关系非常紧张;总分在-10―10分之间,表示与老师的关系不怎么和谐;总分在-21―-10分之间,表示与老师关系和谐。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本研究采取简单随机取样抽取了昆明部分学校共1051名在校中学生发放问卷,回收96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9.4%。
(三)统计分析
全部测量数据录入中文版SPSS17.0统计软件包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主城区高中生师生关系综合状况
表2主城区高中生师生关系综合情况(N=969)
类别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百分比(%)
和谐 221 -19.61 1.62 22.81%
基本和谐 304 -11.03 2.86 31.37%
一般 239 -1.22 2.83 24.66%
不和谐 158 8.42 2.75 16.31%
很不和谐 47 17.62 2.37 4.85%
本量表得分越高则表明师生关系越紧张,将学生的师生关系综合情况假设为5类,进行聚类分析,分为和谐、基本和谐、一般、比较不和谐和很不和谐五类。从表1中可看出,54.18%的主城区高中生师生关系综合情况较好(和谐22.81%,比较和谐31.37%),有21.16%的主城区高中生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较多困扰(比较不和谐16.31%,很不和谐4.85%)。
从此可得出主城区高中生师生关系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不和谐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表3 师生关系各项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
因素
层次 总人数N 总分 地位关系 教学关系 情感关系
M SD M SD M SD M SD
高中生 969 -6.01 11.11 -2.08 3.99 -2.30 4.15 -1.16 4.30
师生关系类型由3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的平均分越高,
则表示师生关系越糟糕,越低则越倾向于相反的类型。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教学关系、情感关系的平均分也没显异常,都是负值分数,标准差显示离散程度,比总分的11.11,也没出现过大的离散程度,师生关系在总体上处于正常水平。
表4师生关系各因子的聚类统计
类别
因子 高中生
和谐 较和谐 一般 较不和谐 不和谐 F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教学关系 -7.00 0.00 -4.18 0.98 -0.06 1.00 3.01 0.11 5.62 0.93 6301.93
情感关系 -6.25 0.97 -3.01 0.20 0.08 1.00 3.00 0.00 5.70 0.96 6020.37
地位关系 -7.00 0.06 -2.77 3.95 -1.01 0.16 1.77 0.97 5.73 0.99 6397.09
类别
因子 和谐
N(%) 较和谐
N(%) 一般
N(%) 较不和谐
N(%) 不和谐
N(%) 总人数(N)
教学关系 24.05% 32.40% 24.15% 8.36% 11.04% 966
情感关系 30.24% 13.11% 29.41% 13.00% 14.24% 966
地位关系 27.45% 34.26% 12.80% 18.27% 7.22% 966
师生关系类型由3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的总分越高,则表示师生关系越糟糕,越低则越倾向于相反的类型。将每个维度的类型假设为5类:和谐、较和谐、一般、较不和谐和不和谐五类,进行聚类分析。表4显示五个类别的各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师生关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性格、心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了解,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使之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和学生经常交流,有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疏通,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另外,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持续不断的讨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锻炼思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了。
表5不同年级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比较(F 、LSD)
年级
因子 F F1
(1-2) F2
(1-3) F4
(2--3)
教学关系 7.12** 1.00* 1.22* 0.22
情感关系 5.83** 0.05 1.34* 1.29*
地位关系 3.52* 0.63* 0.88* 0.25
总分 5.27** 1.69* 3.44* 1.75
注:*P
(1)运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各年级的师生关系总体得分看,各年级间有差异(P
(2)一年级和二年级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在总体得分上有差异(P
(3)一年级和三年级相比,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在总体得分上有差异(P
(4)二年级和三年级比较,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在总体得分上没有差异,仅与老师在情感距离上困惑这一因素上有差异(P
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关系、与老师在情感距离上困惑、与老师在地位上的困惑,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有差异(P
以上结果显示:高中生师生关系的能力伴随着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提高。但二年级到三年级间的提升不显著,这一现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五、分析和讨论
(一)从调查结果来看,昆明市主城区高中生的师生关系综合情况较好,师生之间相处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我们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处理方法,并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老师和家长一同来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施测过程中由于主持施测者大多为学校班级班主任,实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施测中可能因此带来误差,比如导致部分学生的分数为极端值最高分21分,影响了整体平均分数,这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以改进。
(二)随着年级的升高,师生关系越来越好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增大,知识范围的扩充,学生接触范围扩大,与人交往的机会增多,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师生相处的方式多样,增进了彼此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三)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教学关系、情感关系的平均分也没显异常,都是负值分数,标准差显示离散程度,也没出现过大的离散程度,师生关系在总体上处于正常水平。
(四)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关系、与老师在情感距离上困惑、与老师在地位上的困惑,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有差异,但二年级到三年级间的提升不显著,这一现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六、结论和建议
(一)引导高中生建立开放的师生交往观念
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高中生的交际范围、交际质量等,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积极自信,乐于参加各种交际活动,敢于拓展交际范围,挑战自己的极限。让高中生最大限度地学到人际关系的知识,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良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极度自卑,觉得周围人都看不起自己,不敢主动出击,还会影响到学业水平,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生除了注意学习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雏形。
(二)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引导高中生掌握师生交往技巧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师生关系稍显不和谐,通过学习师生交往技巧这一问题能得到改善。师生交往技巧是在师生交往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语言、文字、肢体动作、表情等交流和沟通手段、技艺的综合行为,是个体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必备的素质。
(三)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缓解高中生师生关系压力
主城区学生升学压力大,老师可能对考高分的同学有特殊的喜欢,造成一部分待优生不喜欢老师的这种行为方式,甚至讨厌这老师的这门课,让自己的成绩一跌再跌,师生关系也越来越遭,关注这一部分同事,老师学生一起换位思考,改善关系,促成学生的最优发展。
(四)关注来自农村和县镇的高中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来自农村和县镇的高中生在主城区学生中属于人数较少的一个群体,他们与在城市长大的学生生活方式、环境等都存在一些不同,来到城市后发生人际交往困扰的概率较大。应针对性地通过教育和活动让学生彼此之间增加交流机会,让来自农村和县镇的同学能够尽快融入集体。
(五)多为学生创造担任班干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研究表明担任班干和参加社会实践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均有积极的作用,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干的机会,如轮换值日班长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师大硕士论文, 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