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上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17:0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四上学期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四上学期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 英语词汇学 问题 问答法

1. 英语词汇学的重要性

英语词汇学是高等教育阶段英语专业必修的课程,与英语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如精读、泛读、语音、听力、写作等不同,内容较为抽象,专业词汇集中。有些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不大,因为它与英语基础技能衔接不好,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帮助效果不明显。著名学者Wilkins(1972)说过,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词汇学家McCarthy(1990)说得更干脆,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其语法无论学得多么好,语音无论掌握得多么漂亮,没有词汇来表达各种意义,语言交际就难以实现。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英语词汇学是对英语词汇知识的宏观概况,有助于学生总结整理所学过的词汇素材,有意识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对准备考研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2. 英语词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开设时间

本人是就职单位英语词汇学的主讲教师,我们学校英语词汇学开设的学期主要是大二的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通过几年的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本人认为这两个学期开设此课程都不科学。因为英语词汇学较为抽象,与英语基础技能知识联系不算紧密,大学二年级这个阶段是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突然开设与其他课程不太相关的英语词汇学,让学生措手不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对专业词汇吸收费力,甚至有排斥此课程的倾向。所以这么专业的课程如果在英语专业初期开设,学生因自身水平不高,抽象思维不完善,加之跟以前学过的知识衔接性较差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我校,大四上学期是学生在校上课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主要准备考研和毕业,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力与一二三年纪相比就会分散很多,他们更希望课堂上老师传达一些跟他们考研相关的知识或走向社会的一些经验。。所以我认为开设英语词汇学的时间最好定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因为在这一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学生踏踏实实学一些有深度的专业知识的最佳阶段。我教授的英语词汇学都是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在30-32左右,在我看来时间和课时有些不够充裕,如果学生的课程安排合理,最好能够开设两个学期,或一个学期,64课时左右,这样学生对英语词汇学的基础知识有个扎实而深厚的掌握。

2.2教材的选择

一门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当然首要的是授课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但教材的选用是否合理和科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最好选用英文编著教材,因为单一使用汉语编著的教材多少会阻碍英语专业学生用英文思维思考的方向和习惯。在此,我并没有否定汉语教材的实用性,我只是认为可以课堂上主讲一本英文编著的教材,平时手头准备几本不同专家编著的此学科教材,不但开阔了教师本人的视野,也可以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更全面的学习此课程。

2.3教学方法的尝试

每开一门新课,教师都会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绞尽脑汁研究使用什么方法能使课程开设后既受学生欢迎又能让学生在短期内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本人在考虑学科性质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决定尝试使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及针对教材课后的习题问答。

因为教材是英语语言编写,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也需要比阅读汉语更多一点的时间,所以我每次都要求学生对下次即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读。在课堂上,我会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重新快速浏览已预习内容,然后对其中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讲第一章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五分钟到八分钟快速阅读书上前两部分,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 word?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words and vocabulary? 学生听完问题,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因为他们在预读和复读的过程中,发现书上有明确的语言陈述可以作为参考答案。所以在我叫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很自然的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内容读出来或归纳出来。但能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不等于他们完全理解其中抽象的含义。当学生说: “a word is a minimal free form of a language that has a given sound, meaning and syntactic function.”, 我就反问:“Can you explain several words in your explanation? “minimal”, free form”, syntactic”. 对于前两个词或短语,学生经过思考和理解这样作出回答:minimal means the smallest, and a free form means a word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in a sentence,这种回答是比较简洁完整的。可是对最后一个词学生解释的一塌糊涂,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词非常陌生和专业,不是个常用词汇。我让他们举例解释“syntactic”, 学生经过反复考虑终于用例子“I love my job.”解释这个句子中每个单词有自己的“syntactic function”,比如I 作主语,这就是它的句法功能等等。

遇到比较综合的问题,比如第三章当中遇到很多专业词汇比如affix, morpheme, derivational affix, free root, bound root等,这些词对于以前没接触过语言学和词汇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完全陌生,我让他们快送阅读书上关于这些词汇的定义信息,然后让他们讨论,最后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来用树形结构图把这些单词一一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又没在课堂上涉及到,可以随意举手换位提问问题,这样既可以对学生答疑解惑,又可以让学生有展现自己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又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变抽象枯燥为简单有趣。

结语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育部仅仅是教师给予,学生接受,如果那样,学生完全成了被喂饭的植物人。学生在大学期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间,更是思考的最佳时间,因为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抽象思维。所以在抽象的专业课课堂上,我把一部分任务分摊给学生,既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又会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以上仅是个人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学这门课程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对教授和学习此科目的同僚和学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英语词汇学教程 张维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论文关键词:审计案例 课堂教学 实践 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转贴于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篇3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提出高校应该从就业技能指导、培养模式创新、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创新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高校,应该要做好就业指 导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够从容应付,多就业,就好业,同时也为高校的高就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态度都是让学生自行就业,学校、老师不管,导致大量学生在简历、笔试、面试等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失掉很多就业机会,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使他们变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_亡作就必须系统和全面,它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还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为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四 年大学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工学结合专业选修阶段、综合能力整合提升阶段。从学生大三开始就在这个模式下进行一系列就业指导管理创 新_I=作,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大量能力训练,从计算机系第一届毕业生(以下简称05级学生)毕业时98.2%的就业率来看,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 卓有成效,同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也非常必要。

一、培养模式创新

1、按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分类培养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教育除了需要重视专业的培养外,还应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能力需求强化学生能力,设置相应培养方向。

按照“521”三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前两年半理论基础知识集中学习,完成各自专业必修课程,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类培养。学生通过理论 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学习后,知识基础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知识的认识和兴趣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如果仍然组织和实施 统一的教学活动,必定会抑制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机系按企业对IT人才的不同能力、技术需求设置了12个方向,学生到大三时重新根据本人兴趣、基础和能力 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方向,通过一定考核后,便进入该培养方向,学习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所设置的相关课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系与 50多家IT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所设置的分类培养方向及其课程可基本满足这企、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各培养方向的课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学生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实验、模拟项目,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为接受实习单位选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与企业需求一致的 多元化的人才,而非从一而终的同一专业的“专业”人才。

2、教师与辅导员紧密协作,全面教育、培养和指导学生

在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教管齐抓。辅导员应当严格管理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帮助学生适应和充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分类后的每个培养方向都 应有相应专业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选定某个方向后,该方向的专职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还应进行必要引导,包括为人处事、职业发展等方面,更应全面 掌握本方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专业能力,同时结合辅导员对这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来推荐企业需要的人才。

3、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定向培养”的特点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明确,注重实用,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在教学中严把教学质量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系先后与美国ECWise公司及美国Symbio公司建立合作教育关系,成立定向培养班,在05级学生中筛选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 班由教师和公司资深技术骨干相互配合,根据公司岗位需求给学生开课,布置任务,定期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筛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公司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 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强化,更符合企业要求,同时,学生在被选入培养班且有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即使被公司淘汰,能力也得 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再次被其他公司选中的可能性大增。通过定向培养,计算机系05级学生有12人与美国ECWise公司签约,有21人与美国Symbio 公司签约。

“定向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高校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学生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增添发展后劲找到良好途径。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4、重实践,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实习

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即可迅速上手,必须重视实践性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劳动法颁布后,更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 更加谨慎,要求条件更高。普遍企业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 神。

因此,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校方就应当积极联系和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把学生积极地往各个企业推荐,让他们尽早进入工 学结合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累至少半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实习与企业之间做到相互了解,先人为主,捷 足先登。企业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花费很少的成本去指导和考察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选拔合适的人才。

以计算机系为例,到大三下学 期期末总共联系50余家企业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就业部也先后联系400余家企业。学生陆续进入合作企业以招聘录用的方式参加实习,还有少部分学生选 择自己直接联系实习单位。到大四上学期,计算机系05级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工学结合实习,完成率达到了100%。

5、加强实习管理,获得企业认可,顺利就业

工学结合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大四上学期,用人单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陆续启动。大四学生通过与甩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开始参加招聘进行就业。计算机系30%的学生因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直接被企业留用,继续实习并签定三方聘用协议。其中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电信、四川启明星银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和单位。

在实习环节中,对学生的教育和严格管理也非常重要,少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心态问题,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容易心生弃念,这时候一方面需要耐心做好这部分学 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严格要求他们一旦参加实习就必须努力进行。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即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就业。

二、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信息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对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校方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联系企 业,一旦企业有招聘需求就及时通知学生,使其了解相关企业和工作岗位介绍、招聘要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并邀请和安排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随时关注学校就业 网和学校就业部的招聘信息,发现有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就迅速且耐心地通知所有相关学生去应聘,争取为同学搜集并提供及时、具体、全面、准确的信息,尽量让 学生不错过任何一次就业机会。

计算机系还成立了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校友会得到企业认可,则表示学校的培养方式得到企业认可,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全面、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1、实习就业能力训练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商务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充分运用大学专业多、学科多的优势,各专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针对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实习就业。计算机系从大三开始利用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聘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助教为O5级同学进行语言表t达晨练、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助教为他们修改简历,在简历制作上给予指导;聘请擅长礼仪教育的 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关于商务礼仪讲座;邀请企业领导为同学做关于IT行业就业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讲座;组织全系教师为学生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 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在训练学生在简历制作上的改进和面试技巧上的提高,避免了因此被招聘单位否决,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精细化的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四个阶段针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同学,仅进行统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和分析问题,给予指导,协助他们就业。

第一阶段: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从学生大四开始就对每个应届毕业生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就业等,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按他们的求职意向分类,如技术、技术十综合、综合等,对这些信息统计分类,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做更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第二阶段:分类座谈

以计算机系为例,在企业招聘陆续开始后,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统计出约占l,3的O5级学生就业单位尚未落实。计算机系针对他们不同的求职方向分批分组开座 谈会,平均每组20余人,让每一位同学都讲一讲他们找工作以来所经历招聘的情况,目前的求职意向及打算。通过座谈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也帮他们判断是否适 合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同时让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同学组队,尤其是走技术方向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更有针对性的去找工作。通过座谈对学 生重新分类,再做工作,尤其是就业能力较弱的,要个别辅导。

同时座谈会摸底后也发现在剩下1/3的这批同学中,又可以分为三个 1/3。第一个1/3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弱,对于就业单位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第二个1,3的学生其实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就业上得到帮助或要准备自 己创业,再做点工作应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剩下l,3的学生就业能力偏弱,是需要再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

第三阶段:学生投简历前先交给辅导员把关

每当有企业单位招聘前,辅导员应对有应聘意愿学生的简历先审核把关。辅导员应该最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自身的亮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针对应聘企业的岗位需求修改简历,尽量符合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获得面试甚至就业的机会,而不会仅仅因为简历原因就错失就业机会。

第四阶段:攻坚阶段

对于最后剩下约占10%的就业困难同学,工作需要做得更细,除了集体招聘信息外,还要到场查看学生参加应聘情况,重复通知未参加的学生,在专场招聘 会中跟踪学生面试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面试中的问题,改进面试技巧。对于招聘了学生的企业,也要跟踪签约学生情况,有问题及时出面跟公司协调,找学生谈话了 解具体情况,做好学生就业稳定工作。

四、综合能力素质提升

在宏观经济环 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日益增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直接与就业挂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一套完整的旨在提升学生 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育人措施: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 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等。这些措施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耳濡目染,对他们在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把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基地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四个课堂,四个课堂相统一,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五、小结

篇4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

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日语 口译 课程设置 技能训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增设日语专业,日语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1100所高校中超过420所开设了日语专业,外语专业中日语专业在校生人数仅次于英语专业。立足现有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跟读、复述、视译和速记等口译训练方法科学地融入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和教学效果。

1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现状

在课程设置上,与英语不同,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相应地大部分高校在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设置口译课程。一个学期教学周是18周,按照每周2节课时计算,口译课一个学期最多也只有36节课。根据调查显示,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也不同,有些学校把口译课列为专业必修课,有些学校则把口译列为专业素质提高课程中的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和学分分配各高校也不同。有限的课时制约了口译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口译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日语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不能很好地从事口译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高才能真正胜任口译工作的问题,所以部分高校开始设置了翻译硕士,把培养专业翻译的教学任务从本科延长到了研究生。笔者认为,这不失一种培养专业高端口译人才的良策,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会使本科口译教学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而口译是一种技能,技能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去掌握,在本科教学有限的课程中,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明确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口译技能,使本科学生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角色,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高校在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口译的时间不足,深度不够,未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口译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非常适合“熟能生巧”这个原则,不能亲自参与或参与较少,会影响口译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构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师资上,高校从事日语口译教学的老师不乏口译高手,但由于受工作性质所限,多数老师一线口译实战经验仍然欠缺,对高端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缺乏准确的了解,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时容易脱离实际,与预期的效果产生偏差。

2日语口译教学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教学中,专业课程设置明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并相应制定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口译是高校日语教学中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综合技能课程,应根据其课时量、学生的水平,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由于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日语均是零基础,大学本科的口译教学定位基本上入门式教学,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口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以后真正的口译打基础,简而言之大部分高校口译课是“教学翻译”而非“翻译教学”。所谓两者的区别,穆雷教授在其所著《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也正是这个“教学翻译”的定位造成了日语本科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而要边工作边积累边学习,才能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口译工作。然而,以目前高校日语本科口译课的课时量,达到“翻译教学”这个目标和层次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高校日语本科教学目标应该是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口译意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口译人才。

3日语口译教学方法

开展口译教学,首先要深刻认识口译的本质。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法,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词语置换和意义对照,而是在接收原语之后进行信息处理、加工和转换,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因此,不管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需要的核心能力是短时记忆力、双语思维能力、信息处理和转换能力。这些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口译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口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重点”、“以第二课堂为辅助”等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3.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缺乏互动,而日语口译课堂上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一定区别与其它课程的教学,教师应作为师生互动的实施者和监督者。所谓实施者,就要精心设计课程,突出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积极营造口译的氛围,少讲理论多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被动的“要我学”实现了主动的“我要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竖起耳朵、张开嘴巴、动起手脚”,使口译成为一种身体记忆。所谓监督者,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解雇,对口译者的反应速度、口译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否在短时间的选择最符合语境、最贴近源语言的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最贴切的意思进行纠错和评价。这样,口译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译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2 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

口译课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但也不能上成练习课,应该从口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形成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并在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形成口译技能。在课堂上使用训练方法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自我训练,从而高效、快速地提高口译能力和水平。笔者翻阅的大量口译资料和与多位一线口译者进行了交流,总结了强化口译的训练方法,主要是跟读、复述、视译、速记,做到视听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

(1)跟读。跟读又称影子训练(shadowing),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日语新闻报道、精选短文等素材,引导学生不看文字材料,根据听到的内容进行跟读。刚开始时,很难按照原音的语速进行跟读,可以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这种听说结合和延迟复述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同时纠正和改善日语发音,形成良好的语感。

(2)复述。复述的训练有单语连续复述、单语同声复述和延迟的单语复述。单语连续复述,在课堂上教师用中文或日语讲一段话,让学生复述一遍。训练的内容可先从句子开始,然后再增加到段落;单语同声复述,可以分组进行,请一个人用中文或日语讲话,练习者跟着讲。边听边讲,这也是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有较高难度;延迟的单语复述,课堂上教师用中文或日语讲一段话,停3-5秒钟,再让学生去复述讲过的话,这种训练为的是考验及帮助学生记忆力的成长。

(3)视译。视译,就是看着文字素材以较流利的语速翻译成外文或中文。视译是同声传译中常用的训练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引入本科口译教学中,在课堂上进行专项训练。视译的关键是读译结合,对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涉及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断句的练习,提高视译能力。如:中国の外相は/26日に北京で行った演hで、中国が/アフリカで道などのインフラ建Oや国Bの平和S持活印それにエボラ出血幛流行したHの医援助など、さまざまな献をしてきたと{しました。划线部分是主句,即“外交部长强调中国在非洲做出贡献”,其它部分都是主句的补充。,通过断句练习,熟悉日语表达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视译中能迅速抓到句子要点,完成信息转换。

(4)速记。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口译来讲都非常重要。如果记不下来,翻译无从谈起。所以译者的速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速记能力的练习,教师可以读一段文字材料,要求学生们速记后逐个报告自己速记内容,在不断纠错中提高速记能力。速记的初级阶段训练,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做笔头纪录,而要训练学生们头脑的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能力,少依赖笔记,笔记应作为头脑记忆的辅助手段。等学生有一定速记的基础后,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可以教授速记的一些技巧,在速记中多使用速记符号,如常用单词的缩写,如上升可以用“”, 下降可以用“”,大于可以用“>”,小于“

3.3 实施“第二课堂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班人数均超过20人,因此,要想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加之口译课程课时本身就相对较少,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口译训练难以实施。因此,应该有意识地把口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第二课堂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第二课堂”内容可以包罗万象,比如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发达,日语学习的资源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可以收听NHK新闻,观看日本电视剧,这都为进行口译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翻译小组,设置专题内容,让学生按小组在课外进行练习,而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竞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把控,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无形中延长了口译练习时间,形成了口译实战的良好氛围。此外,整合社会资源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口译的机会,通过实战,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较好地提高口译水平。

4结语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改革是个复杂的课题,新形势下社会和市场对大学本科口译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口译的经验,对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现状和定位进行了概述,并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口译的训练方法跟读、复述、视译、速记等引入本科口译课堂,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采用“第二课堂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也许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科口译教学的局限性,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翻译意识和技能,为其走上社会后较快适应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本科 论文 质量

一、 当前学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质量意识不强,个别导师指导不力

学院绝大多数导师能够认真负责的指导学员,但也有部分导师质量意识不强。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导师只管学习、不管思想,缺乏对学员的人文关怀,对学员思想动态了解不足,对个人发展和实际困难关怀不够;有的导师挂名带学员,实际上没有真正管学员,与学员缺少交流,有的导师自身形象不好,师范作用不强。

(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员自身努力不够

学院自2004年以来本科招生人数减少后,本科生来源也由应届高中毕业生改为士兵学员,生源质量较之前大大降低,原来招生的学员都是超过一本线30分以上,而士兵学员几乎是高考落榜后,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两年,参加全军统考后录取的,士兵学员文化课基础整体不如青年学员。学员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浮躁,不愿做打基础的事情,以急功近利的思想完成学士学位论文工作,不求高质量,只求过得去。

(三)学术理论性欠缺,问题与对策不相对应

学术理论性是评价学位论文的关键性指标,其判断尺度包括研究性议题、学术性话语和理论视角。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社会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学术研究性议题,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凝练过程。而本科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大多都缺少这样的过程。本科生大多还是按照传统的“三段式”来组织论文的内容,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些学位论文大致看,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但仔细看内容,就会发现前面提出的问题与后面的解决对策不存在对应关系,问题是问题,对策是对策,各不相关。

(四)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教学管理干部质量意识不强,对学员学位论文质量关注不够,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重视不够,尤其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没有到位,在这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 提高本科学位论文质量的新举措

(一)要在“教风”上下功夫,发挥导师主导作用

指出“教之本在师。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在着力培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教风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支能站在科学前沿、引领发展的“帅才、将才”队伍,以良师育良才。一是培育优良师德师风。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观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导师高尚的师德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影响学生。二是严格导师准入。完善导师遴选办法,加大政治思想、学术道德、学术水平等软实力考察力度,完善招生标准,优秀生源向“名师”聚拢。三是实施导师制。导师制是由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学生实施的学业、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辅助指导,借助导师与学生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长期接触的便利条件,让导师直接作为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整个指导过程一气呵成。增强教师责任心撰写学位论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教师给与必要的指导,像选题、论文结构设计等重要环节,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教师应增强责任心与事业心,克服学生人数多、指导精力有限等困难,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四是建立导师考评机制。破除导师“终身制”,把师德师风纳入考评体系,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形成导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责任、一种荣誉的理念。五是加大奖励力度。每年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导师,给予大力表彰和重奖。

(二)要在“学风”上下功夫,激发自主学习动力

抓学位论文质量,需要优良学风做保障。指出“军队院校要在端正学术风气上作出表率”。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在着力培养“主动学习、勤于思考、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上下功夫。。一是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员牢固树立“发奋努力学习、成才强军报国”的人生价值追求,将主动学习统一于强军梦、人生梦之中。二是强化忧患意识。树立质量危机意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程淘汰力度,打消少数学员“进校门就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三是加强奖励激励机制。设立专门奖学金,对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强的学员予以重奖,激发学员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四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增设学术道德必修课,定期组织学术道德宣讲,引导学员认清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坚决抵制不良学风。

(三)要在“管风”上下功夫,强化联合育人机制

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必须牢固树立“管为学、管为教”的理念,建立管理干部、导师联合管理机制,真正形成上下合力抓人才的好局面。增加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开题环节。论文选题是学位论文的关键环节,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保证选题的质量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本科生常见的选题问题,将开题时间定在大四上学期, 一方面,有效避免选题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较早的确定选题,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积累资料,深入思考。在教学中确定研究问题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理论性,必须经过复杂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凝炼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理论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教师应较早的将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讲述给学生,使学生较早明确选题方向。各级教学管理干部,一定要高度负责,勇于担当,同导师一道,把好学位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三、结束语

篇7

每一个人的大学记忆都是不可复制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的时光就是最幸福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大学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大学档案自我评价范文一:离毕业典礼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天了,刚进校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在目睹了三次毕业生离校的场景后,现在终于也轮到我们自己了。四年以来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虽然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也有了很多的长进,以下总结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

学习方面,大学四年唯一挂了一门体育,其他文化课一些科目也都算勉强通过。大学主要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课上也学了繁多的科目,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Unix系统教程》、《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基捶、《软件工程》等各类科目,其中不乏艰涩难懂的知识,有些到现在也没有搞得很明白,现在回忆起大一刚开始学习C语言基础时的情景,还是如此的生动鲜明。后来我在大三的时候主要开始学习Delphi程序设计,抓紧时间学习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后来也直接帮助了我顺利找到了工作。其它很多非专业科目也是不求甚解,大二的时候通过自己努力通过了英语四级,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整个大学高等数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科目,直到现在高数还是只懂点基矗整个大学勉强获得了一次三等奖学金,也算填补了一项空白。

除了一些文化课,体育也是薄弱的地方,现在想起去练习排球垫球,投篮,打乒乓球的情景,还是很有回味,直到后来身体些许不适,也坚持锻炼了一段时间,现在想来篮球课还是很有乐趣,把我以前没学会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学会了,虽然现在水平很一般,能自娱自乐足矣。

在程序设计学习方面,我认真的学习了Delphi程序设计,尽管也只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帮助我找到工作也很高兴,现在工作了才知道书本上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性,之前学习的MFC程序设计也抛之脑后,不过还是学到了很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对Windows API的学习虽然不是很深入,但是也使我了解了很多系统程序运行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生活方面,大一的时候积极参加了一些社团的活动,也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项目,尽管现在想来很简单,但大一的时候刚踏入大学,对很多东西都很好奇。大一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调换过一次宿舍,现在想来大学四年不止是我一个人成长了,大家都变得成熟了,在毕业前我也住回了原来的宿舍。大二的时候可以带电脑来学校了,随着学校通上宽带,大家电脑带的多了,除了平时用来调试课堂上讲到的程序,更多的拿来上网和游戏,这段时间浪费了一些时间,除了增长自己的游戏水平外,进步不大。

转瞬就到了大三,我们也开始成为学校的老一代人了,逐渐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也开始用了较多的时间学习知识,思考以后自己的职业等问题,这期间担任了班级的生活委员,班级工作也逐渐增多,但是也渐渐习惯了各类工作。在班级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获得了很多不错的工作经验。大四上学期开始学习驾驶,期间也经常的早起往驾校跑,驾校的时间过的紧张而愉快,在忙碌的学习中我顺利的取得了驾照,下学期刚开始就每日找工作,一家单位接着一家单位的开始面试,也积累了一些的面试经验,期间的过程值得回忆。

在思想政治方面,在大学里顺利的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期间学习了很多的党的知识,而自己的思想觉悟也比以前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端正了入党的动机,坚定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信念。

整个大学期间去图书馆阅读较少,我也不想把图书馆离得远作为理由,可能是由于个人性格所致,不能平下心来阅读,大一时对摄影技术也有所涉猎,也算是懂得了很多摄影方面的知识,而网上传阅的大学必做的几件事也有很多尚未涉及,说不上遗憾,应该只是个人对大学的理解不同。

时光飞逝,大学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结识了很多各地的同学,很多事情不能一一道来,四年的时间总觉得转瞬即逝,大学即将结束,而我的学习生涯却还要继续下去。社会这个大课堂永远不会下课,毕业标志着我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谨以此文,总结我的大学生活,勉励以后的工作生活。

大学档案自我评价范文二: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档案自我评价范文三:我即将完成在X学X专业的学习了。在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这是充实且有难忘的三年。毕业之际,回顾3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大学生个人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上,我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

在学习上,我觉得大学生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你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学习就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根据这个理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于本专业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自学了有关经济管理学的课程,掌握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还熟练的掌握了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和安装系统,熟悉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勤奋拼搏、刻苦好学来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设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大学三年里,我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

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能力和其他方面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使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在实习工作时,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业到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诚信、坚毅是我引以为豪的优点,也在我的工作中。为我争取来了别人的尊重。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我从小就以主动承认错误、言而有信为荣,以阿谀虚伪为耻。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执着,有时甚至可以说有些固执。这可能与我在学习中爱动脑筋、常钻牛角尖有关。这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裨益,但是很多时侯,这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甚至不经意地会在某些程度上伤害到他人。我应该学会变通,不能古板得像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对以后的努力方向,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认为,品德不仅是本身的素质修养,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享受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利,就有义务对社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不辜负父母养育和祖国期望的前提。大学3年,塑造了一个健康的我;大学3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我;大学3年,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我,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我。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段,闪闪发光的一小段,但它包含了多少汗水与多少收获??

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辉煌的里程碑,它们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只要时时回顾,不管多远,我都不会迷失方向。

篇8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双语教学  教学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大批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科技,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较高学术水平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后盾。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采取了很多方法,而双语教学就是其中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是非常必要。

一、构建双语教学系统的条件分析

教学系统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双语教学要实施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合适的原版教材、高素质的教师、高度配合的学生和适当的教学模式。

1.合适的原版教材

原版教材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一本合适的原版教材对于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国内引进的教材有限,而且价格偏高。其次,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教材很难。最后,原版教材的思维模式、理论体系与现行的中文版教材有一定的脱节。因为中文教材中本身就融合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等要素,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思维方式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因此,在理解原版教材时,特别是起始阶段,有一定的难度。

2.高素质的教师

在原版书上的很多内容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很多国外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时,除了必须把基础知识介绍清楚外,必须去搜集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并增添本国的案例。中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搜集,而英文的较难。并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作为教师,在讨论前准备时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想出应对措施。用英文去准备,去实施案例教学,要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

3.高度配合的学生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4.适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双语师资水平较低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2.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3.使用的教材不系统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

4.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构建完善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的途径

构建完善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需要从课堂教学的优化、课程、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评价管理等等方面内容着手。

1.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2.系统设计课程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国际经贸英语”。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3.多渠道培养师资

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4.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5.建立正确的评价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参考文献

[1]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J].高教探索,2007(6)

篇9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专业课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燃烧于大气污染的关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各种污染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的去除以及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等)[1]。江苏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05年设立,专业基础薄弱,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逐渐形成了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其他辅助教学组成的课程体系。

1 课堂理论教学(44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即大四上学期开设,选用郝吉明院士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作为教材。主要介绍大气污染和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和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主要污染物控制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VOC净化技术;净化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省时、激趣等特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复杂工艺结构的理解。关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密切跟踪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更新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技术。

注重教学效果调查,每学期进行至一半时均有中期检查,和多名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学期结束时,每名学生均可在网上进行评教,打分,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反馈到授课教师。

2 实验教学(12学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理论教学配套开设了针对性的实验教学课程,包含了演示、验证、研究和综合等多种类型实验。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粉尘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测定,用光学显微镜测定粉尘样品的投影粒径,绘制粒径分布曲线,并求出众径、中位径和算术平均直径。两种高效除尘实验――线-板式高压静电除尘和机械振动布袋除尘,掌握测试除尘效率的方法;了解有效驱近速度与除尘效率,集尘极面积的关系特性,练尘器机械震动清灰方式。应用最广的脱硫方法――石灰石/石灰湿法脱硫实验,掌握脱硫系统的核心装置吸收塔;了解湿法脱硫的特点,影响洗涤塔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

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另一方面结合科研工作,自行研制了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用于实验教学演示,书上没有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唤起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热情。

3 课程设计教学(16学时)

课程设计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在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制图能力,在第八学期第一第二周安排了两周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调阅大量文献资料,能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3]。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是针对各种不同锅炉的除尘、脱硫脱销系统设计。具体内容有:流程设计;烟气各项数据计算,例如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等;除尘脱硫设备的选型、结构设计计算;烟囱、管道系统设计,阻力计算等;绘制工程图纸,撰写设计书。

课程设计开始时,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题目,并提供设计任务书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根据设计题目相应的任务书,查阅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并绘制图纸、编制设计说明书,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并答疑。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计算、工程制图和使用设计手册和有关资料的能力。

4 其他辅助教学

由于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限制,每个学生获得的动手实践机会有限,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了多项辅助教学活动,包括开放选修实验,优秀生培养,大学生创新计划等。

设立开放选修实验,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每组6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从实验的设计、准备到最终实验结果的小结,分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意识,增强实践、创新、动手和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在大三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生,并将优秀生的培养和创新计划挂钩,申报学校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通过立项的形式培养学生,项目结题是除了提交研究总结报告,还要求发表科研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讨论概括的能力都能有很好的锻炼。优秀生的培养时间为两年,由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对一指导。培养期满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探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2014年下半年,授课教师前往美国进行了英语培训,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尝试双语教学。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立足我校船舶特色,以柴油机尾气净化,船舶脱硫脱硝技术为重点,创建独具一格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章良,陈菁,张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96-97.

篇10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信息类专业 教学科研 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工作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普遍存在片面重科研,忽视教学,甚至是将二者对立的现象。对于这种教学科研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而,但这些观点或是没有很好结合专业特点,或是只提供了思路而没有具体实施策略,针对具体专业的详实的可操作方案介绍不多。本文则着眼于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结合其教学科研的特点及前期探索实践,总结一些促进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科研协调发展的可借鉴的新举措供同行参考。

1 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现状分析

本节首先从分析地方高校的特色与定位的角度入手,指出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特色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分析其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

1.1 地方高校必须走特色发展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各高校要明确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趋向,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取一流。

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地理位置上等多方面和985、211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要想提升办学的影响力,必须走“特色立校”的道路,从宏观层面研究地方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的文献较多,本文则拟从较为微观的角度,具体探讨地方高校的信息类专业如何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面做出特色。

1.2 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建设困难

(1)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由于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专业,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不仅受到重点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冲击,而且很多专业也开设基础的信息类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自学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信息类专业学生也形成一定的冲击。

(2)知识更新很快,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滞后。高校扩招之后,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比较紧张,信息类专业也不例外。信息类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对其他专业要更快,且实践性要求高,老师大多数时间都忙于教学,很难有时间及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地方高校在信息类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出特色,其难度要比其他专业更大。

1.3 地方高校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大学分类和排名强化了大学的科研导向。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地方高校也在引进教师和师资培养和选择重科研轻教学,将科研作为考核教师业绩和职称评聘的主要指标,教师则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致使本科教学受到严重影响,无论在教学科研上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特色难以凸显。

(2)科研难出高水平成果,持续性差。为了加快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地方高校普遍采用目标考核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要达到目标考核要求,由于教学压力大、知识更新速度滞后,教师每年要同时完成目标考核压力较大,精力分散,往往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完成考核科研考核目标,无法潜心研究,更难以持续性出高水平成果。

(3)科研项目来源分散,与教学不同步。开放办学使大学更重视社会服务和校外合作,纵向项目较少,与企事业的合作项目基本上是应用研究项目,有很明显的公共服务功能,但科研项目来源分散且与教育教学本身关系不密切。

1.4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上述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特色不明,教学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质量差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很多学者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与实践,但多数只是将视角局限于一些细节上,没有全面综合考虑,从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改进方案。主要表现在两点:(1)未充分运用教学与科研协调中教学的导向作用。(2)多在理念层面探讨,而较少提供可操作性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案例。下面我们将结合三峡大学今年来在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面的实践,总结一些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科研协调发展的可借鉴的新举措。

2 三峡大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法探索和实践

2.1 三峡大学信息类专业建设现状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不均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永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策略。因此,三峡大学明确了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目前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然而,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其信息类专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合并之初学科定位不明,和重点高校的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而且三峡大学的信息类专业还分散在理学院、经管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等不同学院,难以形成合力,并没有办出明显特色和优势。

2.2 改革与实践

2006年以后,学校调整了信息类专业的学科布局,将信息类相关专业集中到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力推进有别于重点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学科平台、成立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使信息类专业建设近年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改革与实践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根据学校定位,明确了 “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了有别于重点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以“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专题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时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特色。

第二,强化教学在教学科研中的导向作用和主体地位,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采用学校投资和引入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多个实验室以满足教学要求;此外,注重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启明星”课外创新活动实验室,独创性地采用了“自我管理,循环传帮带”的运行模式,探索出课内课外并举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新模式。

第三,建立校内实训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学院依托教师科研平台三峡大学软工程中心建立了校内实训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老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研发,锻炼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已完成的一些新实际项目经过适当处理后用于学生毕业前的实训,学社不需要到校外完成实训,既节约了成本,也减小了外地实训存在的安全风险。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轮流培训教师,加快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可以有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3)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教学并重。面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在学校的统一目标考核管理框架下,制定了一些促进科研教学并重,协调发展的管理细则,通过团队考核、经济收入调节、职称评审条件限制等多方面促进教师同等重视并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4)团队协作,突出优势,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学校在科研教学方面的考核目标,信息类专业教师通过团队建设的方式进行有效协调,通过改变个人目标考核方式为团队集体考核新模式,只要团队中老师共同完成了科研教学的总工作量即视为所有老师考核合格,团队内部可以根据老师实际情况分配教学科研任务量,这样不同老师均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必担心考核压力,可保证部分专职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做出高水平成果。

(5)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凝练研究方向,促进科研服务与教学。三峡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紧密围绕学校水电特色和优势学科加强学科建设的方式,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已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已经初步具备可持续申报到各类纵向项目的能力,校企合作成效明显,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普通项目放到校办企业去单纯用于创收。

2.3 建设效果

(1)教学效果明显提升。目前信息类专业的就业率/签约率(2011年超过90%)逐年增加,已跻身于优势专业行列;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已基本签约且就业质量明显好转,部分本科毕业生年薪已超过10万;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部分成绩可与985院校媲美,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考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研究生。

(2)科研成果日益突出。由于切实落实了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科研实力不但增强,成果不但涌现,在科研论文、专利、纵横向项目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2011—201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法总结

虽然地方高校的信息类专业教学与科研协调不仅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还存在一些学科自身的一些特殊问题,总结三峡大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