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学期个人表现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5:0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专业学期个人表现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专业学期个人表现总结

篇1

关键词:中职;行动研究法;职业胜任力;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79-03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很明显,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出现矛盾。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中职生素质与企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帮助中职生提升职业能力,使其胜任企业的用人需求呢?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为中职机电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中职生的学习要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笔者采取行动研究法开展两轮教学活动,分别是先理论后实操的传统课堂教学法和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改革。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一门课程两轮不同类型教学方法循环的研究,在实践中反思与改进,实现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更进一步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途径。

二、职业胜任力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概念

“胜任力”指的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由于胜任力概念一般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工作情景而言的,因此,又称为职业胜任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推行,并引入我国后着力推广的一种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并明确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开发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行动研究法概念

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和反思,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加以解决。通常行动研究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对教学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②行动者必须亲自参与整个研究过程;③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情境中。

本次研究中行动研究法共使用两轮,每轮都采取4个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①计划,它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包括了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是行动研究能得以进行的基础;②行动,它要求行动者必须按计划实施,并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与建议进行修正的行动过程;③观察,它是行动者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整合整个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后,明确下一步行动的依据;④反思,它是行动研究中第一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开始,在前后两轮行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行动研究总体方案

为了提高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更有效获得相关企业的认可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为有效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本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本次研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以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为教材,以我校2012级机电专业1班49人和2013级机电专业1班53人共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计划如图2所示。

图2显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两轮行动研究包括:第一轮,传统意义上的先理论后实操的教学方法;第二轮,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改革。

五、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

1.实施过程

第一轮行动研究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理论后实操的教学方法,时间为2013年 3月至12月。其中,2012年3月至7月一个学期时间对2012级机电1班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依该课程教学大纲理论与实操课时比例要求进行授课,完成该课程考核并统计成绩,接着2013年9月前完成学生调查问卷,最后在2013年12月前完成本轮行动研究的评价、反馈。

整个过程开展的行动包括:①严格按照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操计划、教案编写、课件制作;②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严格实施,先在课室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前往实操场室进行实操技能的学习;③编制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实操考试;④所有学生都参与课程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⑤分析本次行动研究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本轮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观察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②利用“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后测,分析学生学习效果;③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近四届该课程学生理论、实操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对比如图3所示。

最后,对本轮行动研究进行了反思,发现问题如下: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和实操成绩与往届基本持平,学生普遍感觉理论知识枯燥、难理解、不愿学,实操课往往又将理论知识忘记;②虽然学生对实操感兴趣,但实操技能明显掌握不牢固,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缺乏实操的参与感和真实感,不知道实操对今后工作有什么作用;③学生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想法强烈。

2.效果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整个学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放暑假之前,使用“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当年9月份完成相关结论的分析,抽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4、图5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有24.4%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非常不感兴趣和不感兴趣,而感兴趣及以上的学生只占20.42%。由图5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只保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由此可见,传统教学即体现不出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又埋没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几乎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同、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等隐性能力,学生没有学习成就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

1.实施过程

第二轮行动研究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2013级机电1班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4年3月至12月。基于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第二轮计划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来设计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整个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轮研究行动步骤如下:①以教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编写出一系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使用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制作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活动方案、设计新的教学环境下的考核方案;②实施以学习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③调查在任务驱动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师生互动性和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状况。

在本阶段,具体观察内容包括:①分析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考卷情况,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以及挖掘学生背后隐性的个人职业能力;②咨询试验班级其它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动态;③将本届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近五届学生理论、实操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对比如图6所示。

最后,从教师的使用情况和学生的体验情况分析,反思如下:①学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平均成绩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②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观;③但也带给教师更多的工作量和更大的工作压力。

2.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任务驱动下以学习任务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产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程度,并与第一轮行动研究进行对比,运用调查研究法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7、图8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超70%的学生认为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环境下,可以有效提高其课堂学习兴趣,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图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感觉

满意,即有课程学习的成就感,又增强了语言、文字、沟通等职业能力,深层次地挖掘和培养了学生内在的、深藏的隐性能力,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满足感和荣誉感。

六、总结

本次采用行动研究法对中职机电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经过两轮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对每一轮的教学效果都进行调查分析。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真正领悟所学要领,最终达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但是,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也受中职教师个人素质、学校实训场所和现有教材等方面的制约。

另外,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又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为探索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蔡立锋.漫谈行为导向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晓霞.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成功、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团队合作能力;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67-02

在当今社会里,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个小部分。在做业务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各成员之间发扬群策能力、相互帮助的团体精神了,由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团队合作能使团队每个成员的行为都趋于同一个目标,能够集聚团队的整体优势,形成合力,解决问题,向企业目标迈进,更快更好的完成团队目标。

一、团队合作的培养

合作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习得的。通过前人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把合作的观念引入了教学领域,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对于综合素质型优秀技能人才的需求,组织团队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载体,推广合作学习,从中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二、合作学习的特点

合作学习模式和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传统学习认为个人的努力是成绩的来源,强调个人努力和阅读与写作能力,而合作强调的是分工协作、沟通和资源共享,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依据学生的能力、性别分组,在每个小组内都体现出合理的差异,这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小组间的水平都是大体均衡、可进行比较的,这就保证了小组之间的竞赛的公平。

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都有所偏重,那么就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割,这样就避免了“搭便车”的行为,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需要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有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依存关系。这样就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投入和资源的共享。

3.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会不断变化,因此小组成员也就有了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领导,分享领导责任。这样就保证了充分利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努力以及有效的协调成员的行为。

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合作学习不只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行为,同时也不排斥小组内或者小组间的竞争,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是小组内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但是对于小组间的竞赛结果要进行合理的评价,保证公平。

三、合作学习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推广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讲究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培养从事机电行业装调与维修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众多的项目实训及实践过程中,会有众多的机会需要考验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该专业应该有较多的机会,且较易实现团队合作学习的推广。

从合作学习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习的任务是可以分割的。这对于系统化、标准化、顺序化的理论课程是很难做到的。例如将课程的某一章节分成多个知识点,安排多个学习小组分别进行学习;学完后混编小组成员,进行相互教学;最后每个学习单元还要组织一次统一答卷,得出相应的分数。这些工作对于一门理论课程来讲太费时间,太费精力,且效果不一定好。并且理论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完全可以靠个人的自学、自我努力来完成,对团队的依懒性不够强。因此合作学习并不适合用于传统的系统讲授型的课程。

近年来职业教育大力推广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任务引领和项目教学并非简单地将原先系统化的知识套一个项目或任务的外壳,然后再按照顺序进行上课。这样的课程其实它的内核并没有改变,还是原先系统化,标准化,顺序化的理论课程,只是给它穿了一件任务或项目的外套。这样的课程也是不适合用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的。

真正的任务引领及项目教学法应当是从专业角度出发,重新整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打碎。将整个专业的专业知识,打碎放到一个大盆子里。然后选取行业,企业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项目,以它们为载体,重新分配知识点。在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中,将会出现各种不同课程知识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工作任务及工作项目难度的提高而提高。通过这种改革,以往在培养计划中出现的教学课程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个工作任务的名称。对于这种经过深刻课改的任务引领及项目教学的课程,它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是由多个方面的知识点构成的,这本身就符合合作学习中任务必须是可以分割的前提。当这些教学任务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的时候,这就是真实的团队合作的案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配以适当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在真正的任务引领及项目教学课程中,效果会非常的好。但这对于专业前期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非常之高。我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未有如此深刻的教学改革。因此基于目前的情况,合作学习最好,最方便实现的载体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实践实训课程。

我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很多实践及实训类课程都是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的,只要进行适当的整合,就能够实现多任务,多知识点的课程教学单元。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整合得来的教学单元也无需多,应给与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介于当下职业教育学时数的限制,并不适合全面推广合作学习方法。因为合作学习要较一般的学习模式消耗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合作学习的效果并非一定要通过从头至尾都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而是应该通过多个学期,每个学期以少量典型课程为媒介,以少量典型任务为载体,进行不断线的合作学习的实施。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参与意识。因此在学时数,及教学改革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在实践实训课程中挑选有限的任务或教学单元进行合作学习推广是当下职业教育进行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选取柔性生产线装调、通用机床维修等几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进行合作学习课程改革。在经过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后,与往届及平行班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同时合作学习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牵扯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重构问题。因此在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给与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方便。经过实实在在的课改,合作学习所能带来的成果也是非常喜人的。

参考文献:

[1]蔡文荣.实施合作式学习的基本认识一从学习圈谈起[J].国教之声,1994,28(2):57-67.

[2]蔡文荣.实施合作式学习的基本素养[J].师路季刊,1999,(5):43-57.

[3]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职业素养 实用性 听、说技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理论内容选取上,多数专业的大学英语已趋向行业、职业英语,教学内容更贴近实用、实效。尽管如此,很多时候教学效果仍是纸上谈兵,难以立体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大学英语在实践内容的设置比重及教学模式上仍有待加强。

从根本上来说,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语言功能,因此,我们将在职业素养这一大要求下针对大学英语的听、说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将主要从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的,训练方法、操作手段、内容选取三大方面着手,重点围绕学生就业及职业能力素养进行展开,从而探索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英语听、说训练的新授课模式,使大学英语的教学真正学以致用。

一、训练方法

1.突出行业主题,设定“三段式”听说任务

任务教学模式提出“英语听说任务模式”即将教学任务分为前期任务、自主视听和后期任务三个阶段。比如,在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专业的大学英语听说训练中,前期任务须描述清楚汽车销售的内容、目标、进行方式、检测形式和时间规定等,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进行自我计划、调整和评价。学习策略、背景知识和难词难句的解说也须在前期任务中完成,这项子任务一般以教师讲解或示范的形式进行。在该任务主题下的行业背景话题为学生较为熟识的内容,另外还可让学生围绕销售任务主题展开热身讨论;自主视听是任务的主体,一般占课堂教学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包括对主旨要义和细节的透彻理解(可借助字幕和解说项等)、策略和技能的应用实践和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等活动;后期活动包括汽车学生对本次销售工作的总结汇报和教师队本次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反馈。

2.因职业而异,设定各具特色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习策略进一步分类:全程策略和阶段性策略。元认知策略,如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社会/情感策略,如合作讨论、自我情绪控制等的训练贯穿各个阶段的自主和协作式学习,可谓全程策略;而认知策略则需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水平要求,在不同学习阶段各有所侧重。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英语听说的关键词辨别、记录和应用为例,对第一学期学生因为词句难度较小、语速不快,可要求从句中辨别并全词拼写记录,体现为最为基本的关键词策略;对第二学期学生则要求从正常速度的语句和段落中辨别并以速记形式记录,体现为关键词速记策略,在听完全篇文章后学生应能凭记忆和笔记还原篇章结构,并进行信息重组与表达。

3.工厂、车间、景区、办公室等职业场景下进行听说训练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理构建的,因此,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唯智主义的框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掌握知识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有效方 法,运用这种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更有实效性。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英语听说技能训练中,我们的教师利用个人的体验和教学能力,运用现有的行业、企业工作场景的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资源、自编教材,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诸如商务谈判、贸易磋商、会展策划、外商接待等不同的职场听、说环境,锻炼学生的素质和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操作手段

在大学英语的听说技能训练课程中,我们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到行业所在的实习工厂、车间、景区、工作室等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具体表现为:

1.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带领学生到校内工厂、车间、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职业情境听说训练,同时为学生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2.设计横向和纵向的教学资源对比,横向来看,要求不同职业英语的讲授教师之间,进行示范课、教研课,取长补短;纵向来看,各专业的英语讲授教师将每个学期的学生听说过程教学及训练,制作成录相资料,从而为不同阶段的课程提供对比和观摩材料。

3.依据职业特色及内容,为学生布置分组任务,如外宾接待的情景会话、汽车销售过程中的接待、解答,英文短剧表演等,并制作录相资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和大学英语听、说实践交际能力。

三、内容选取

对于职业素养要求下的大学英语的听说技能训练而言,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情感要素和学生的自信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目的在于夯实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个学期的侧重点分别如下:

1.第一学期前两个月侧重语音矫正与辨析。让学生了解音标、音节、重音、变音、缩写、连读以及年月、数字的表达法,并通过听力理解、复述、对话等形式训练社交介绍、打电话、销售、谈判、策划、询问方位等基础语言技能。

2.第一学期后两个月侧重关键词的选择、要点记录、大意归纳与口头概述等技能训练。让学生了解和认知距离、长度、温度、价格、形状、职位等的表达法,同时围绕校园生活、交通、工作过程、职业策划、前台接待、机电产品设计、土建用语使用等主题进行听说训练。

篇4

回顾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工作,人事处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在全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将我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人事科

(一)招聘工作:

结合我院教改及师资队伍现状,制订了《制定20XX—20XX学年度人才引进方案》,通过前程无忧、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各高校就业网等渠道招聘信息;选择东北五校、山大、山师、山建筑、海大等部分重点高校参加其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的参加了济南、青岛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真完善招聘流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及时审阅、筛选简历,对符合要求的简历尽快送用人部门再审核;二是及时组织试讲,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导致的人才流失;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记录,如各部门收取简历总数、同意试讲/面试人数、合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均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以便查询和分析。

截止20XX-3-4,我院共收到简历5386份,同意并通知试讲727人,到校试讲276人,同意录用79人,已签协议51人(附表)。招聘任务完成过半。

(二)新进人员接收工作:

为完成学院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做好新进人员接收工作,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学院引进人才信息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改派、二次派遣、落户及外地在职人员的引进;全院劳工合同的新签、续订、招工表劳工合同的整理归档四个方面的工作。截止20XX-12-29,已办理完毕32位省内外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协议书。

(三)档案管理工作: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人事科在完善纸质档案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教职工个人电子档案。同时,通过多次与学院网络中心沟通交流,人事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信息登陆完毕即可使用。

(四)其他日常工作:

坚持周一工作例会及每周工作总结、汇报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理论、政策水平,明确了工作分工,增强了工作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了暑假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完成了行政部门科室设置及科长考察、任命工作。对个别违纪人员分别作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及解除合同等处理工作。此外,在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请销假与离职管理、科室间协调等方面,人事科各位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工作。

(五)认真完成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 教师培训工作:

本学期师资科工作以教师培训工作为重点,逐渐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

1、进行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

在骨干教师培训上,探索尝试,组织参加了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共有16名教师参加,教师反馈效果极好,相关总结已交学院。

2、组织新教师参加省岗前培训

本学期省岗前培训工作于8月22日-8月 27 日进行,我院共参加教师100人,89人取得合格证书。

(二) 教师考核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

为做好教师考核工作,本学期对现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现状,教师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收到较好效果。

同时对重新修订的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外聘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亦进行了综合评议。

(三)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

本年度经过审查,共有82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顺利完成其他职业资格的审核报名工作。

(四)教师进修。

完成了教师在职进修的审核和管理工作,11年共组织23名教职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收到较好效果。

(五)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和教育人才考核工作。

本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级确认24人。包括教师、实验、图书资料、工程四个系列。其中助教16人、助师4人、助工5人和助管1人

本学期按规定适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职称确认工作,共确认26人,均为讲师。

本学期完成上级年度考核334人

(六)职称评审工作。

10年1月4日我院召开11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共46人参加职称评审,通过37人。此项工作正在备案整理中。

(七)外联工作。

完成3位台籍教师及6位外籍教师的出入境管理、专家证办理等外事工作。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资科

(一)完成了收集、核实各部门考勤及相关资料(假条、新进及离职员工信息表、后勤各种情况报表)核发全院教职工工资的工作;

(二)完成了专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工作(包括上课课时费、公选课时费、重修课时费、实验课时费等)。

(三)完成了全院教职工个人所得税从网上申报工作;

(四)完成了全院教职工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及相关工作;

(五)发放工资条,回答教职工提出的关于工资的各种问题。

二、下学期工作计划

经过人事、师资、工资三部门讨论研究,初步提出以下工作计划人事科

(一)招聘工作:

结合上学期招聘情况,认真总结,查找不足,完成本学期招聘工作。初步计划如下:以建筑系、土木系、机电系、外语教改中心及辅导员为本学期招聘工作重点,一是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信息,二是有针对性的参加部分院校校园招聘会,三是完善招聘流程,减少优秀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力争在六月中旬之前全面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招聘任务。

人事处工作总结及新学期工作计划,

(二)人事管理制度建设:

在前期工作中,虽然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制度仍需健全,我们将根据学院发展管理工作的需要适时地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在最大程度上规范教职工行为,使广大教职工“有规可依”。二是确保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每项新制度出台前,要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三)档案管理工作:

按照学院档案管理要求,配合学院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本学期“人事管理软件”投入使用后,要开发利用好软件,做到信息准确、全面。

(四)人事科其他工作

一是继续坚持实施周工作总结、汇报的做法,统筹全科工作;二是继续做好人事科日常工作,如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工作,教职工请销假与入离职管理工作等。

(五)认真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相关师资制度的建立

拟制定师资发展近期规划,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确立师资培训重点。逐渐探索师资培训的有效方式,将师资的培训培养提高制度化,挖掘积累培训师资源,建立培训师队伍。

09-10年度第二学期培训师资重点,拟加强对各系部教研室主任的培训。通过对教研室主任的培训,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发挥教研室主任更大的作用。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方式方法。此项工作拟会同教务处共同进行。

(二)教师考核工作。

继续对现行的考核办法进行调研,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师考核办法进行修改。

(三)职称管理。

制定相关的职称管理制度,做好教师的职称聘任与续聘工作,充分发挥位职称管理的激励作用。

(四)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熟悉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加强师资业务学习,加强工作配合。

(五)做好师资档案,每个工作人员熟悉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六)关注教学改革师资情况。

工资科

工资科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事科、师资科、教务处的配合和支持,以便能够清楚的理出一套与之配套的工作流程,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具体的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与本处人事科、师资科的联系,建立相互配合的工作程序

1、及时准确的提供教师所获的各项职称,奖励情况;

2、及时准确的提供教师的进出时间、请销假情况;

3、及时提供新进教职工的身份证及相关证件;

(二)加强与教务处的工作联系

1、了解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掌握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如理论课时数、上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等。只有清楚掌握学时数,才能更好的核查并计算出教师的工作量

2、实验课的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与教师人数、课时量计发标准工资科的工作和人事科、教务处的配合尤为重要,这两个部门提供的材料直接关系我院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这要求我们要与这两个部门积极沟通,及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了解学校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现行计算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更好的计算办法,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好教师和学校的正当权益。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目标内容调整 课堂教学组织 模拟谈判 考核

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多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每周两课时,约15个教学周,教学时数与本科生相同;小班教学,学生人数40~50人。

1.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与本科生知识、学习能力比较,高职学生有两点先天不足:一是文化基础知识修养的不足;二是学习能力导致的知识拓展能力的不足,国际商务专业的高职生也不例外。在前期的学习中,国际商务学生接触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等,可以说在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上有了一定基础,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其专业知识仅以一般货物贸易的相关知识为限,而对国际商务谈判可能涉及的大型机电产品贸易、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等知识并无接触。其次,对研习国际商务谈判所需要的综合人文化知识素养、沟通交流能力等,缺少学习生活的积累,也是高职学生先天不足的表现。

绝大多数现行的国际商务谈判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均将学生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及知识要求建立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其内容构成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原则、程序等做深入、系统的介绍(约占总篇幅的25%以上);(2)谈判策略、技巧的介绍细致深入(约占总篇幅的25%以上);(3)占篇幅15%以上的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案例则大多选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著名重大谈判或是大型机器设备的贸易谈判。(4)国际文化知识的介绍内容宽泛(约占总篇幅的20%)。按照一学期,每周两课时的安排,这种内容设计很不适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

2.高职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调整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理论、社会学、跨文化、各种谈判技巧和价格计算方法等理论知识体系,还要使学生对国际商务谈判的作业过程与技巧有所掌握。但面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调整,以有限的教学条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据此,笔者对高职学生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有以下认识:

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指导思想应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以一般商务谈判为例,使学生在其已具备的专业知识背景之上了解商务谈判一般理论原则和掌握基本谈判过程的必要知识、技巧及其过程控制。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掌握一般商品的国际商务谈判基本知识和技巧,熟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洽商的基本内容,初步具备各种谈判方式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洽商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国际货物贸易谈判的过程、特点、各环节的操作有尽可能深入的了解。

根据国际商务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及文化知识基础,考虑到其后就业岗位的定向,教师可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目标集中到对一般国际贸易合同谈判的研究。具体地说就是理论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般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熟悉国际商务谈判从组织到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操作和控制,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一般技巧,了解我们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如理论教学内容可筛选出以国际商务谈判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常用策略、常用技巧等进行介绍,而略去影响商务谈判的法律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大型谈判所涉及的谈判人员组织管理等知识;课堂实践教学选用一般贸易的典型案例并注意多种常用谈判形式(如往来函电、面谈、电话等形式)的介绍。这样就将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集中到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国际货物贸易谈判方面的实际操控能力上。课堂实训教学案例选用一般贸易合同,运用学生在前课程中已经有所了解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内容,强化其对货物贸易谈判过程的掌握和合同条款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形式组织和方法调整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加强实际商务谈判能力的训练,在不增加课时的条件下需要对教学方法予以改进。笔者试行的做法是:引入研究性学习和课堂实践训练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知识,模拟实践研究谈判过程。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如下:

1.联系实际学理论,进行研究性学习

联系实际学理论,一是指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实践中最常用的原则、策略予以研究,不常用者不作介绍;二是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探讨。

(1)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围绕教学内容,将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变为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学习,即开展研究性学习。

商务谈判基本理论教学的研讨方式,在概述讲解后,根据前述的原则,选择重点学习内容,划分“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谈判目标确定与价格核算、报价策略”等7~8个问题,采取预习、课堂讨论、讲述、总结的四段教学法。具体过程为:(1)学生课前预习;(2)研究――课堂分组讨论(约35分钟);(3)学生课堂讲述(约20分钟);(4)教师点评、归纳总结(约35分钟)。

第一个环节,学生预习。教师在下课前把下一讲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如请分析和比较商务谈判中八种让步策略的运用条件等,要求学生课后自行预习、研究,并(或)根据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个环节,课堂讨论。学生8~10人为一组,组长两名,学生结合自学的感受,在课堂上讨论,组长安排记录。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讨论。

第三环节,学生课堂讲述。各小组出一名代表上台讲述所研讨内容,并接受台下同学质疑,进行解答,此时允许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代为答疑。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所研究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教学效果

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要求首先是表达与思辨,研究性学习以商务谈判知识为对象给学生提供自学、训练表达、思辨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表达、思辨能力,为商务谈判打基础。

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可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讨论和讲述过程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商务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谈判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少数学生不预习、不能参与研讨学习。对此,笔者采取了如下两点措施:一是随机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预习笔记交教师检查(一学期五次);二是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计入平时成绩。经验表明,上述做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效果。

2.课堂模拟商务谈判,训练实际能力

在第8教学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两次课堂模拟商务谈判。课堂模拟谈判组织如下。

(1)模拟商务谈判教学目标。第一次模拟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初步体会国际商务谈判原则、策略的把握,熟习不同贸易术语条件下价格商定时的换算技巧。

第二次模拟教学目标为:使学生能够体会各项合同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务谈判原则、策略的把握。

(2)谈判内容。两次模拟实践的设定条件不同,交易商品都选定品质条件较为简单的种类。第一次设定学生磋商内容以FOB、CFR、CIF不同贸易术语条件下的价格条款为主,即交货条件、付款方式、等予以确定;第二次模拟的磋商内容涉及合同的所有主要条件,时间可以延长至课外。

(3)教学组织。将讨论小组分为两队,各代表买方、卖方,每队选定一名主谈代表负责己方的谈判组织。双方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给定的条件进行合同谈判。第一次安排在课堂上完成。第二次需要3~4课时的时间,可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是部分课外时间进行。学生谈判过程中教师巡回做指导。

(4)谈判结果研究。各组谈判若达成交易,则按要求完成合同制作并签署合同;若未能达成交易,则由两名队长写出小组的谈判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谈判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点评。

三、课程教学效果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末考核以完成一项综合模拟国际商务谈判任务为题,分组完成从谈判准备直到组织谈判、签约的全部工作过程。

1.考题设计。给定一种交易商品采购价(或生产成本)及其市场零售参考价,给定拟出口销售国家(地区),给定标准中英文合同格式。要求学生自行调查搜集资料,确定出口成本/市场销售价格(出口方/进口方)之后自行组织模拟谈判。

2.时间及组织要求。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完成,时间要求为一周,必须有准备和谈判两个环节。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商品市场调研、谈判目标设定。第二阶段,谈判过程,须提前将谈判时间、地点计划报告教师,以便接受检查。

3.交卷要求。(1)每个人的商品价格分析、谈判策略和原始谈判记录;(2)各队的谈判总结;(3)小组的谈判组织记录;(4)完成签订的进出口合同;(5)买卖双方谈判成员名单。

4.期末成绩评定。(1)根据所签订合同的情况分别给与买卖方不同成绩;(2)根据队长的谈判总结给出买卖各方的组织成绩;(3)根据个人的价格分析、原始谈判记录给定个人谈判成绩。其中第(1)项中对所签订合同考察主要有两点:一是合同所定价格、支付条件对于买卖双方的优劣差异;二是合同的规范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岗位需求;培养目标

1河南省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及就业分析

河南工业设计整体现状依旧是热衷仿造,缺乏创新,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河南的工业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与沿海地区的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河南的工业设计业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省内设计公司无论从数量、规模与综合实力,或是经济效益来看,都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无疑将可能阻碍我省工业产品设计品质的提高和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影响河南工业设计赶上国内大型城市先进水平。不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河南的工业设计发展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平台的搭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目前园区有工业设计公司20家,如郑州一诺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郑州浪尖设计有限公司、郑州飞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设计公司。这种设计公司规模较小,一般20人以内,在郑州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公司接纳的本校学生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大型企业如宇通公司、少林客车、新飞集团等企业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设计研发部门,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他们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大。一些中小企业普遍对工业设计缺乏基本了解,还停留在把设计当作美工的阶段。历史的客观条件决定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存在认知差距,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创新和品牌意识薄弱,极端缺乏设计管理。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和资源的限制决定了它不可能象大企业一样,独立建立较为完善的设计研发部门,也留不住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小企业的设计部门往往沦为大公司的设计师岗前培训基地,设计信息资源也较为缺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产品生产企业或设计公司,从事新产品设计、研发、推广及展示工作。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并不乐观,多数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真正走向专业对口的岗位,大多转行进入和设计相关的其他行业。从我院2013届、2014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业设计公司及制造企业,部分学生选择环境艺术设计与产品展示岗位、平面设计岗位,有的学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或自主创业。每年毕业生人数很多,但整个设计市场人才仍然匮乏,满足设计公司的人才少之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设计人才达不到到设计公司的需求,人才供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2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研,主要走访国家知识产业园区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公司,这些企业具有专业对口、门类广泛、用人经验丰富等特点,具备调研样本的典型意义。

2.1工业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标准

河南工业设计师队伍非常年轻,30岁以下的工业设计师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5%以上,普遍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下,经过进一步调查走访发现,工业设计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趋于理性,更注重具有开阔的设计思维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经过调研总结共性,工业设计公司对人才有以下具体要求:(1)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热爱设计,眼界开阔,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饱满的创意激情;(2)手绘功底扎实、表现能力强,熟练使用相关设计软件,如Rhino,ps,coreldraw,Proe等;(3)熟悉工业产品的开发流程,有相关案例的设计经验。由此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河南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状况,掌握工业设计师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项目、职业能力要求,研究工业设计师的知识构成、能力特点,从而确定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做出的安排,是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设计蓝图,因此,构建一个学科课程体系的先决条件是明确培养目标。

2.2独立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创造性人才,通过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设计方面问题的能力,提升沟通表达技能和个人责任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交互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3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课程间存在重复或断层现象,知识的系统性衔接不到位。专业课程过于在基础上打夯,专业特色凝炼不够突出。经过几次培养方案的调整,较以前相比,课程体系逐渐趋向合理。但是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理论课程与设计类课程之间呈割裂状态,设计类课程之间存在分割和重置现象。每门设计类课程均包括设计调研、概念草图及模型、工程图、设计版面等。然而每门设计课程受课时量的限制,无法深入推敲,使得课程的教学始终处在一种赶时间的状态,效果较差。其结果是学生对设计过程很熟悉,但是设计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研究深入程度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平。教学模式上,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需要保持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对本门课程如何与其他课程进行衔接、整合等考虑不够,这也加剧了各课程之间的割裂关系。很多专业课程如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玩具设计等课程,对其专业基础进行重点练习夯实,课题设置及专业方向特色凝练不明确,本院的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相比,没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3.2实践课程环节多在挖坑,需要整合挖挖井。旧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门数很多,大多数情况下都在挖坑,如3周的产品专题设计、3周的竞赛专题设计、4周的综合课设等,设置过于分散,需要整合进行课程的深入研究。

4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教学体系内形成一个系统而连贯的、具有不同层次的设计训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打通基础课程、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之间的壁垒,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优化,使得课程之间形成延续性和支撑关系。基于此,需要建立以设计课题带动课程,构建需求知识与学科知识的统一,教学理论与课题实践的统一、实施产学研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其根本是以知识整合为目的,通过设定几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将大学四年的专业课的学习串联起来,打破按照知识分类的课程设置方式,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改革的难度,要求专业教师务必统一思想,忌各自为政,要对学生作品的前因后果保持关注,根据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认真的调整自己负责的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建立以能力为目的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探索整体逐步推进、重点突出设计课题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课题为导向,分解知识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关注知识的深入整合。

5课程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践

针对工科生手绘能力差的现状,于1-5学期均设置手绘类课程,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透视与速写、设计表达(1)、设计表达(2)、设计表达(3),在有限的课时中拉长授课时间,切实提高学生产品造型的表达能力。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将原先理教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调整为实践课程,并且增设CAD及PS课程设计,集中进行学生软件能力的培训。同时提高用户研究与设计调研在整个设计环节中的重要性,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备注:蓝色为专业基础课绿色为专业核心课紫为专业选修课黄色为实践课依托我院机械工程系的省级重点学科,特设置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产品设计方向。以机电产品的课题为导向,解决课程之间割裂的问题。在第五学期将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群有机串联组合。按照工业设计的开发流程,先学习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然后进行用户研究与设计调研,分析得出设计切入点,进行产品的系统设计,最后通过材料与模型制作进行设计创意的实物化表现。同时根据市场导向及专业需求,设置了多种专业拓展课程,如玩具设计、产品展示设计、界面交互设计等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和爱好需求,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满足学生创业、就业的需求,设置8周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可以进行实习、创业、考研、专利申请等多样化的修读形式,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研究、开发、设计能力,提升沟通表达技能,个人责任感。

6结语

一个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实现设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所有课程间的协调和补充。本专业在新的课程体系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有效配合我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有了极大提升,设计氛围越来越浓烈,尤其是大三和大四学生,通过在以课题为核心的课程串联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第五学期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出来一个自己设计的小产品,自信心倍升,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祝燕琴.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1):93-96.

[2]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篇7

不知不觉中,我参加教学工作已经一年多了,而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已全面结束。现在我重点将这一年的教学工作及本学期期末成绩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

在这学年中我较好的完成了体操、礼仪等教学工作。5月底与**老师共同筹备校健美操队训练并在市比赛中取得了职专组第一名的成绩。暑期参加省级幼师教师培训班,学习蒙式教具学习与操作。全面学习蒙氏教育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在运动会中担任计时裁判长,为运动会的成功召开作好自己的工作。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中,做好喊操带操工作,积极带领跑操班级进行长跑。平时注意阅读有关专业的书籍杂志,提高自身理论基础,并从阅读中学习好的教学案例,吸取其中精华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坚持向老教师学习,向参加国培归来的老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课堂模式,坚持做好听课笔记,并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帮助其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通过课堂健康教育案例讲解,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游戏等方式,积极鼓励大家进行投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奠定身体素质基础,为日后体育体操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有利基础。细心辅导学生,同时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组织测试,找出问题,搞好教学、教改。教学过程中把体育基础知识,技能融汇贯通。礼仪课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表达的个人能力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巩固知识点,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求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课堂中就努力搞好“双边”的融洽和协调关系,抓住学生的性别、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笑声、掌声、音乐有机的进入课堂教学。

二、期末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共担任08、0前的体育体操课程,09计算机、机电的礼仪两门课程,周课时15节。08级学前体操考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幼儿韵律操展示部分,这部分由3套幼儿韵律操组成,考试总体情况普遍较好,从动作熟练度,规范度,配合音乐节奏,动作力度,等表现都还是不错的,这也是归功于日常课堂中学生能够在积极地去练习,互相帮助有很大关系的。第二部分是由学生4人一组自由结合后,创编一套新操进行展示,从小组的展示来看,学生都花了心思时间去练习的,有的小组还制作了道具同时进行展示。各小组的展示效果不错,有很多可圈可点环节。0前考试内容较简单,但多数学生考试成绩在中游处徘徊,主要是身体协调性较差,节奏感较差。而高分的同学一般是平日上课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对课程热情较高的学生。礼仪考试题目多是考查学生对日常实践的反映,多数学生答题的还是不错的。

三、努力方向:

1、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对学生多加强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的做人,如何的尊敬同学、老师和家长。

篇8

【关键词】层进法 教学内容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76-02

一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自2005年学院体育工作分散教学以来,虽然各位体育工作者依托专业优势,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总体教学优势发挥不明显,教学器材严重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体育教师的集体性教研活动少,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使体育教学水平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同时,基础素质体育课程内容不能紧跟当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所要求的必备身体素质需求特点,且当前尚无属于符合本院学生特色的体育教材和精品体育课程等,这些都与全国示范院校的地位不相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 层进式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意义阐述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形成的素材及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工作者们群策群力,经过多次研讨,创造性地提出“层进式”教学模式。层进式教学是指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以学期为单位,按照人对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从学习基础身体素质内容开始,逐步过渡到能力提高,并结合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特点开展专门的职业类体育,最后尊重人的个性化选择,以兴趣为落脚点,用俱乐部授课形式来完成相应体育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 依据层进式按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授课内容分类

按照层进式的授课模式,根据学生所学文理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体育课程:理工类学生以培养学生独立、聪慧的意志品质为主导,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侧重于体育项目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集体性体育项目,使得学生发展意志品质与专业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在这一领域取得较好的发展前景;文史类学生以培养自信、外向、谦让、忍耐等意志品质为主导,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侧重体育项目难度小、运动强度小、有一定运动量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文科生根据专业还可以进行细化,根据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情况可以分为财经商务类、休闲语言类、教育艺术类等三大类。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有31个专业,借鉴“项群理论”分类,根据不同学期开设相应课程,具体如下:

根据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类体育课程开设1.5年,每学期开设32学时。

第一学期以开设基础类体育项目为主。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基础身体素质内容:注重心肺功能和基本身体素质锻炼,培养体育运动习惯;以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为主线,开展跑、跳、力量等项目;为培养协调性,开展徒手操类练习以及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开展武术课程等。

第二学期以开设职业类体育项目为主。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类体育课程内容: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进行分类,同一类型专业人才发展所需身体素质与相应体育授课内容相结合,具体为:(1)理工类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制冷与空调、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海洋化工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商检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体育课程侧重内容:速度、耐力、抗挫能力、动作准确性;相对应开设:体能及技能主导类体育课程。(2)财经商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游轮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体育课程侧重内容:注意力、身体协调性、手指灵活性、下肢力量、形体;相对应开设:技能主导类体育课程(表现美、准确性、隔网对抗类)。(3)休闲语言类:应用韩语、商务日语、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体育课程侧重内容:沟通合作、反应力、上下肢协调、注意力等;相对应开设:技能主导类体育和体育拓展类课程。(4)教育艺术类: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体育课程侧重内容:适应性、沟通合作、下肢力量等;相对应开设:技能主导类体育和体育游戏类课程。

第三学期采用俱乐部授课模式,开设学生个人喜爱的兴趣体育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选课,选课主要通过CRP系统实现,目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共有体育俱乐部16个,分别是:田径俱乐部、帆船俱乐部、武术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毽球、跳绳俱乐部、三门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轮滑俱乐部、舞蹈健美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远足暴走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以及自行车俱乐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可以按照兴趣爱好进行“三自主”(即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自主选择授课地点、自主选择授课教师)模式选课,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达到训练、教学、培训于一体,整合后的体育教学大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基本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其中,轮滑课是全院同学非常喜爱的体育项目,拓展和团队文化以及帆船是特色项目,这些项目的开设,使得体育项目在内容设置上能紧跟时代特色,相信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四 体育课程内容把握上多方面兼顾,层层推进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前的体育课程大纲,仅有实践内容,属于C类课(实践课),通过改革修订体育大纲以后,增设了体育理论知识,将原来C类课转变成了B类课(理论+实践),且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能走上操场实践授课,又能回到教室进行理论讲解,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新改革的体育授课内容中增加的理论内容主要为:相关体育项目的起源介绍、裁判培训以及当前该项目的最新发展动态等,让学生在课程中不仅了解体育实践模式的授课,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

2.康复与保健相结合

新修订的大纲在体育授课内容上增设了康复与保健知识学习,而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单独开设。从以往的高职体育教材的内容上看,康复与保健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且没有实践部分,新的大纲中,增设了运动损伤过程中的紧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如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一般伤口的包扎等),这样,在全院上下就形成了学生管理者、校医、体育教师及学生人人都会处理紧急情况的局面,为运动意外的救治争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对学院的学生工作进行了有力支持。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以往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各院系自行组织,其缺点是不能有效集中优势资源,参与面不广,影响力有限。体育课程内容修改后,全院上下以公共教学部为依托,集中和整合全院优势资源,共同开展体育活动,集健身、文化于一体。以2013年下半年的体育节为例,活动开展依靠课外体育俱乐部面向全院通知和统一组织报名、统一协调,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对院系间进行活动评分,评选出优秀组织院系,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全院上下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将课内外融为一体,成为了很好的模式。

4.兴趣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第三学期采用俱乐部授课制,学生通过CRP选课后实现了兴趣与自主选择的结合,同时针对选课成功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即根据选择同一俱乐部的学生进行基础分类,共分设基础班、提高班、高水平班,与之相对应的是学院CRP系统进行技术升级配合,要允许学生在开学的一到二周内进行试课,不适合相应体育项目的学生要进行再次重新选课,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同时配套进行学院CRP系统技术升级改革工作,保证技术上的支持,保障授课内容的有效贯彻,这也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授课教师因不分班学生技术水平不均衡所产生的额外教学负担。

总之,让广大学生摆脱“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观念,还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2013年时值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年,全校自下而上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拉开,整体大环境已经形成。体育教学在2013年10月顺利通过了山东省评估后,全体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内环境已经形成,所有这些都要求全体体育工作者要不断从深层次上找原因,不断摆脱原有观念束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继续总结挖掘,使体育课程授课内容不断适应职业类院校学生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体育世界,2013(1)

[2]李飞.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4)

篇9

[关键词] 科研 教育模式 产学研 工学结合 创新人才

“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是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按照该模式,高职三年制学生第一到三学期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科研意识。第四学期到企业在专兼职教师的指导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且结合实习项目给每个小组布置一项适合学生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搜集第一手资料,为完成科研项目作准备。第五学期回校完成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第六学期再到企业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科研课题,并结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这种模式,先后在电子信息、应用电子等四个专业运用,经过五年的不断完善,目前已趋于成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一、“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1.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对于电子信息、应用电子等高职专业,学生对电子产品的质量检测、生产工艺、安装维护等的掌握必须通过大量反复地实践,尤其是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才能取得实际经验,而在校内实训中心经常会受到设备种类不全、项目不实用等条件的制约,使学生得不到系统、全面的锻炼。

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科研项目产业化,是企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只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任务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有创新意识,有悉心的钻研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未知的东西很多,就要求研究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3.可以使校企合作深入持久

企业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不少企业正在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实施“科教兴企”战略,与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以“借梯上楼”、“筑巢引凤”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我院在与长城信息、三德电子等企业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技术革新等科研活动,使校企合作深入持久。

二、“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的可能性

1.学院与长城信息、三德电子、长沙锻压机床厂等几十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利,从机制上提供了保障。

2.学院加强了校企共建基地的建设,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参与企业的技术活动,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增加企业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包容力,为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参与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3.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从企业引进了多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主要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且加强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共建基地内建立包含从管理层、技术层一直到现场技术工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其责任,动态考核聘任,为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技术指导。

4.学院对学生参与科研很重视,制定了奖励政策,细化了实施方案,规范了考核标准,投人了一部分资金。

5.从学生方面来看,不少学生对参加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性更大,同学们多次直接或通过班主任向系里反映,希望能够跟着老师做一点事情,参加一些科研工作。

6.所选科研项目既适合高职学生,又为企业所需。如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怎么节约生产成本,怎样改进生产工艺等企业急需研究的课题。

7.从实验室的装备及文献资料情况来看,我院开展学生业余科研是可行的,尽管装备比较简陋,但各实验室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实验工作后,仍有部分实验室房间和设备未能充分利用起来,空闲时间不少,将这些房间和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8.学院与长城信息、长沙锻压机床厂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研究所、实验室,正在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相对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三、“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的效果

从毕业的几届学生来看,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训练,不同程度地在动手能力、科学态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在查阅文献能力、思维活跃性、对工作的计划性、实验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

2.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许多学生通过在职场上的真实磨炼,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以及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分量,改变了以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返校后学习主动性得到明显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学生在与实习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接触中,学习到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学习到了企业职工的良好职业道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细心、认真、严谨、扎实、勤奋的工作态度,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

3.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学生在工学结合中介入适合高职学生的科研项目,不仅没有影响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身上的不足,增强他们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可以使学生早一点接触资料,通过查找、阅读和写综述等过程,使他们在这方面得到一定的训练,提高他们获取情报资料的能力。

4.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档次。由于“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及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职业岗位锻炼可直接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为学生提供了更直接、全面、翔实的企业资料和就业机会,大部分产学研结合的学生,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

5.增进了师生的友谊。对参与指导的老师,也是一种促进,使教师在今后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可以做得更加完美;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缺点,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打下了基础。

6.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的教育模式,正在全院运用,并逐步向省内外推广,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7.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近年来我院与企业合作了十多个科研项目,完成技术革新十多项。使相关企业产品结构档次、参与市场竞争、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深受企业欢迎。

四、几点建议

1.正确处理“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学”是为“产、研”做准备,而“产、研”是要对“学”拓展和延伸,由此达到职业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不能把“产、学、研”三种活动截然分开,而应该使其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学校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基本原则,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和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办学效果,以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2.维护学生权益。部分学生承担的顶岗实习内容和学习内容不一致,且随意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学生的安全得不到应有重视,同时劳动报酬少,学生的精神、物质利益均受到损害。学校要做好校企合作的统筹安排、要主动维护学生利益。

3.科研活动量力而行。学生参与科研大多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是进行科研的主体,研究的内容、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合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业余科研,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好办法,我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曾经暴露过一些问题,实施中应认真总结经验,使这项工作健康地发展下去。

4.建立校办工厂。“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实质上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及科研孵化、项目驱动两种模式的综合运用。较为理想的实施办法是立足校内,结合专业建厂,结合专业选择项目。因为是在校内实施产学研,所以生产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协调、揉合都容易进行,非常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学生训练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损失等问题也都容易解决,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结论

通过“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教育模式的实施,学校得到了实惠,拓展了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锻炼了师资队伍。企业也得到了利益,在人力资源上得到保障,优先而且能够准确地选择录用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同时得到学校的智力支持,通过科研项目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学生同样得到了利益,部分学生直接就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直接获得了工作经验和科研经验,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

[2]王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张树宝,郝华涛,张晓明.“工学结合4+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07.

[4]胡满红,耿俊梅.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5]蔡建国. 高职院校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探析[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曹子英,于景福. 高职高专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篇10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教学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分析学生投入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阐述了这种指导思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转贴于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