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20:1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业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也随着这股潮流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浙江省诸暨市的不少纺织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作用,总体来说诸暨市的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还处在初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诸暨市纺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希望对诸暨市的纺织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诸暨市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1.1诸暨市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诸暨与绍兴、萧山、义乌、富阳等8个县(市)接壤,交通相当便利,民营经济发达,其中袜业、织布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中国的袜业之都,像大唐的袜业城、洁丽雅毛巾、太子龙服饰、步森衬衫都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企业。截至2010年底,诸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8万多家,其中上规模的纺织企业978家,行业从业人员90余万人。2010年,纺织产业实现的产值占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42.58%;实现利润696323万元,占诸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45.1%;出口创汇173174万美元,占诸暨市出口总额的48.97%。
1.2诸暨市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
就目前来看,诸暨多数纺织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都有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想法,上网用户越来越多,比较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官网,而且都比较专业,信息涵盖量也大,也适当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比如诸暨袜业网、洁丽雅官网,都是比较系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近几年,诸暨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上,企业的数量有增无减,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且幅度一年比一年高,到目前为止,许多诸暨的中小纺织企业选择加入阿里巴巴诚信通,试图借助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的B2B平台来帮助自己带来更多的业务。2009年8月诸暨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滨江新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诸暨特色产业集群专市,借此整合诸暨市的企业资源并进行统一推广,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诸暨市搏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袜业网()是诸暨市全力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公司与阿里巴巴支付宝公司签定绍兴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将支付宝引进中国袜业网,消费者在中国袜业网上买袜子将可实现在线支付,该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大唐袜业从实体市场模式迈向现代商务市场模式,给中国袜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全市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一场变革。
2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诸暨许多纺织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些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就非常薄弱,企业领导自身未受过高等教育,信息化意识不强,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很少,网络基础设施也非常陈旧,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再加上诸暨很多纺织企业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许多企业管理者单方面觉得在网上搜索供货信息就以为是电子商务的全部,或有些企业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这些错误认识和落后的观念影响了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很多中小纺织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顾忌
诸暨绝大多数纺织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一些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可谓少之甚少,加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会有所顾忌。首先建站尤其做好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而且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又需要费用;其次,网站的宣传又是一个需要下血本的环节,对于很多不景气的诸暨纺织小企业来说,都望而生畏;最后,高额的物流成本也使得开展电子商务对于诸暨的纺织企业来说举步维艰。但是企业在做这些工作后并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当企业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过程中,会发现网站的信息更充实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量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质变的一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了赚钱,而是要不断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积累自身的经验。
3网站功能单一,响应速度慢
由于在诸暨纺织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企业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交易,绝大多数诸暨纺织企业的网站都是以展示企业形象为主,只有个别企业真正进行网上交易,总体来看诸暨的纺织企业以传统的交易为主。诸暨市纺织企业的网站虽然很多,几乎有点规模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即使没有自己的网站也会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自己的店铺,但是纵观诸暨的电子商务网站几乎建设都流于形式,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网站很多都是由企业与IT公司合作创建,一方面网站功能非常单一,网站几乎都没有在线交流功能和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纺织企业干脆把网站维护和更新的权利都交给IT公司,很多信息由于缺乏更新导致信息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有些企业在与IT公司解除协议之后,IT公司就不帮企业网站续费,所以很多企业也成为了实质的空壳网站。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不健全
诸暨很多纺织品出口企业已经接触过了第一代电子商务平台,但是效果却不好。因为它们只是一个分类广告平台,以企业推广为核心目的,供应商花了大量时间金钱打广告做竞价,却只能眼巴巴等待生意找上门。网上进行交易时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诚信问题突出,曾经有人专门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都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息被窃取。因此,诸暨纺织企业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成为阻止诸暨纺织电子商务发展一大障碍。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故则、能够参与国家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迅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会计专业作为国内外人才需求较大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是否成功就显的尤为重要。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中澳会计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1 我院项目背景以及专业定位
从2005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林学院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开设了中澳会计合作项目,按照澳大利亚AQTF教学认证体系标准,引进澳大利亚全英文教材,采用我院教师和澳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英语能力。
中澳会计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借鉴澳洲,和国内相关大学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招生经验,招生范围包括非艺术类高中毕业生,扩大了招生范围、减少了招生类别限制,实现了考生不分专业自由报考的机制。
学生在入校后,通过第一学年英语的强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选择,把中澳会计专业分成出国留学方向班和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学生毕业之后也有多种选择途径,既可以选择国内就业,专升本继续深造,也可以按照3+2留学模式赴澳大利亚留学两年,获得本科学位。兼顾考生国内就业和出国留学两方面的职业规划。
因此,本专业与国内普通会计专业相比具有更多优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我国会计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内相关执业证书,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的双语专业课程,使其掌握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知识,获得国外同等学力水平。毕业时如顺利通过外方测试,并完成全部双语专业课,学生即可同时获得我院毕业证及澳大利亚TAFE证书。
2 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知识大爆炸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人事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会计相关专业早以成为十大最为走俏的专业之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水平日益加快,随着对外直接投,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强,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纷纷探索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在这一宏观大形势下,对我们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要尽可能的培养出既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分别进行了人才需要的调研,调研对象不仅涉及政府,企业,银行,以及行业协会,还涉及到澳洲大学的相关项目负责人,也通过对山东各大人才市场及人才招聘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从事专门会计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之外,其他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也需要具备,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国内就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职业岗位具体包括:出纳员、会计核算员、办税员、统计员、初级纳税筹划师、内审员和会计主管等。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任职资格按照难易程度和资格证书等级,依次可以划分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和高级会计资格证书四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主要以考核为主,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高级会计师采用的是考评结合的方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一是85%的企业希望毕业生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工作实践的锻炼,于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偏低;三是100%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职称,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要求也比较高,可见企业比较关注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3
本文从上市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作为分析的对象,分别是流动比率、现金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现金流量比率、债务保障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比率。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因子分析
1.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在因子分析前必须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常见的方法是对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利用spss16.0软件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1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卡方统计值为472.668,显著性水平0.000,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选取的指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2.提取公共因子利用spss16.0对3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14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得出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可以从14个指标中选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提取五个公共因子,累积的方差贡献率达84.686%。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提取的公共因子的经济含义,需要对数据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表2。3.因子得分及公司绩效综合评价提取公共因子后,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而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每个公司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得出每个公司的公共因子得分。可以用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就可以得到每个公司的总因子得分。总因子得分表达式。根据上式(1),我们可以依据各钢铁企业的五个因子得分计算出总因子得分,结果如下表3。(总因子得分由大到小排列)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36家钢铁企业中绩效排名在前十位的是:大冶特钢、攀钢钢钒、方大特钢、三钢闽光、鲁银投资、新兴铸管、鄂尔多斯、太钢不锈、八一钢铁、酒钢宏兴。而总规模较大的武钢、包钢、马钢等钢铁企业绩效排名不佳。“赚钱机器”宝钢股份排名也落在十名开外。说明大型的钢铁企业并未完全体现其规模效应,而规模较小的钢企凭借其包袱小,管理体制灵活,市场效率更高,取得了不错的公司绩效。
从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来看,大冶特钢、方大特钢、鲁银投资、西宁特钢、鄂尔多斯表现突出。由于盈利能力因子权重较大,所以这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靠前,西宁特钢由于其流动盈利因子得分垫底影响了其总排名。发展能力方面,攀钢钢钒、韶钢松山、大冶特钢、三钢闽光、山东钢铁的得分排名靠前。韶钢松山盈利能力得分与营运能力因子得分很低,影响了总体得分与排名。流动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排名在前五位的钢铁企业是:三钢闽光、鲁银投资、大连金牛、杭钢股份,韶钢松山。三钢闽光凭借着流动盈利能力因子的4.61的超高得分,从而总因子得分取得不错的排名。偿债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攀钢钢钒、久立特材、新兴铸管、宁夏恒力、马钢股份的得分名列前五。攀钢钢钒凭借着发展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两个最高得分,从而取得了总得分第二的佳绩。营运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杭钢股份、广钢股份、莱钢股份、柳钢股份、八一钢铁的排名占优。由于营运能力因子在总因子得分计算中的权重最低,所以盈利能力因子排名在前的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并不高。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其生存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高低也是企业生存能力重要的体现。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五个因子均衡得分或是某一两个权重大的因子得分具有绝对优势是取得优良绩效的保障。在经济危机与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环境下,市场需求低迷,钢铁价格下降,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却居高不下,我国的钢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篇4
随着低碳经济的出现,低碳建筑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结合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我们不难得出低碳建筑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整个建筑项目的始终,都要坚持高效利用材料、设备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应该注意降低建筑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就是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到项目的最终拆除,都要秉持低碳建筑理念。同时还需要指出,低碳建筑的推行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还应该对建筑物的使用方式进行规范,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使用者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我国建筑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与当前提倡的低碳发展理念是不符的,作为支柱性的建筑产业,在低碳发展背景之下,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主要体现在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从微观层面上讲,建筑的材料节能效果差;建筑设计不合理,未将节能指标涵盖其中或者节能指标过少;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等,这些都造成了能源的较大浪费,需要建筑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付出较大努力,下工夫加以解决。从宏观层面上讲,首先对建筑的发展理念带来冲击,这一点是无疑的,因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理念上的更新;其次,对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带来冲击,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低碳发展需求,今后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内,实现“三低”目标;再次,对建筑行业标准带来了冲击,之前制定的建筑行业标准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考虑较少,致使行业标准不适应低碳发展模式。当然,低碳发展理念对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几个方面,总之一句话低碳经济对建筑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2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已经到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处理好建筑行业与低碳发展的关系,事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途,在充分了解低碳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应该努力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
第一,创新思维和观念,在建筑理念上下工夫。在之前古典主义建筑观以及现代建筑观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生态、环保、绿色的低碳建筑观,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倡导集约型设计,避免铺张浪费,追求简约、朴实的设计艺术;倡导效率设计,在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提高结构设计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即通过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争取降低对材料的消耗;倡导循环性设计,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考虑将来建筑拆除或者修整的时候材料能否用于他处等。
第二,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规范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达到节能目标,这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因为建筑节能技术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强,它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产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也非常之多(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设备、机电、材料、环境、经济管理、生态等方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首先确定目标,明确对哪一方面的技术进行规范,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具体来说,建筑节能技术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围护结构,主要是墙体、门窗及屋面;二是建筑设备,主要是指水电暖;三是新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是指风能、地热、太阳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通过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手段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
第三,实施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在建筑的全过程实现节能。节能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建筑项目的始终,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结束,每个阶段的管理都应该将节能融入其中。在项目立项阶段,聘请专业人员根据节能目标、项目所处的环境对项目进行前期设计,尽量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手段,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各种技术指标进行控制,以供建筑设计规划参考。在项目设计阶段,要根据前期的立项设计,围绕节能目标,对建筑的围护结构进行确定,对建筑设备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设计。在项目施工阶段,要严把质量关,根据节能技术要求,对施工方案进行客观合理的编制与实施。在投入使用阶段,一是定期对建筑主体及设备进行检修,保证其功能的发挥;二是对使用者进行引导,倡导其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在建筑的销毁和拆除阶段,也应该本着节能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回收,投入到下一次的建筑使用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篇5
企业面临经济问题可能就会进行裁员,因此好多员工面临下岗的危险,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等。因此,林业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的政策之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2林业经济发展方向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也即将进入到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转变阶段,更加是林业经济战略转变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从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了生态建设为主,从过去的天然林转变成了人工林,从过去的毁林开荒转变成了退耕还林,从无偿使用转变成为有偿使用,从部门性林业转变成为全社会性林业。林业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实现我国林业科学发展重要的目标,更是保护以及重视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因此,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适应当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在林业产业具体行业发展规则和办法的指导下,对于林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相关林业企业在探究林业发展与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能够达到三者相互平衡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市场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的方面还需要加以完善。因此,金融业在对林业经济进行投资时,就应注意把握其方向和力度,这样不仅发展了林业经济,还能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就业,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4面临林业经济发展方向采取的措施
4.1生产经营应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由于林区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其林地植被、地质地貌、生物资源等都可用来发展森林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求,还能给相关的企业增收,何乐而不为呢。在这期间,企业应当注重自身产品的宣传工作,做好销售计划,对于该地区的基本建设如交通建设等要加强完善。
4.2加快企业体制、机制转型步伐
首先,要将以林业经济为主的企业形式向森林经营转变。以往的林业企业大部分都是以木材采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的形式,若要进行转变,企业应当学会培养税源,发展生产,由过去单一的木材为主的经营方式向多元开发森林的综合收益转变。其次,企业不能只靠生产进行营利,而要多增加一些服务型的经营方式。相关林业部门要发挥其职能,帮助企业招商引资,从而将企业增收与林业部门联系起来,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经济。企业还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
4.3企业应当做好总体规划
相关林业企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及现实状况进行合理的后期规划,不能够盲目进行经济转型。企业应当是在调查当地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环境状况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之上,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的规划,若当地的交通不便或基础建设较差,企业就应当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当地后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4企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
科学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对于一些机械设备要不断升级,并且还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还应创建一批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注意培养一些在市场的管理精英,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另外,企业应当对于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改善经营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产品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市场,并以质量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应以赢得信誉为基本目标,然后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4.5完善企业的产业体系
企业应当完善自身的产业体系,加强企业的产业化进程,如企业可组建后续产业协会,协会可以利用流畅的信息交流平台给企业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调整,还可以加强企业与经营户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品产业链。
4.6企业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企业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积极争取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在森工林区的一些工作人员理应有国家的补助资金,企业要为员工善于争取国家的帮助;木材全面停伐后会带来一些政策性的亏损,企业可申请将这些亏损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当中,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补助;争取国家对于扩大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政策,争取将低产林改造纳入原料林基地建设计划当中,从而对于原料短缺问题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5国家对于林业经济发展方向的措施
国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于林区后续产业要加以扶持,确保林业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方向发展。国家可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一些企业项目予以帮助,投入相应的资金,帮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利用企业效益带动社会效益甚至是国家效益。应建立和完善林权评估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的合法性。在林权方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以便以后能够参照这个标准进行衡量,才不会导致局部区域的差异不会太大。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区别的政策。
6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就业技能结构,技能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
就业技能是就业人员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根据技能对劳动力分类源于WoodWard在1887年将劳动力分为“thecunninghand”(熟练的手工劳动者)和“theculturalmind”(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变而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职场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而另一方面,广大雇主却在埋怨要招到自己所需要的技工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就业技能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指明职业技能发展的方向。
就业技能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就业技能与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多少、工作时间长短、职业性质和特点等相关,可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衡量。一些文献对技能划为四种:学术能力或者叫认知能力;一般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人格智能。其中前两种是从经济角度考察,后两种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从经济角度测量技能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种:证书、资格证等;工作经验;职业类型;教育程度。我国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劳动者技能。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分析
(一)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在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各资料的取得方式主要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行政纪录和抽样调查,没采用过问卷调查方式。其次,统计资料存在时间断层。比如《中国统计年鉴》上,“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仅有1999年至2002年的数据;按“行业、性别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在2002年后才出现。这反映了我国在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时候,却未对就业人员技能及就业技能结构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也存在断层。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实施后又在1994年、2002年做了两次修订,2002版和1994版在门类和大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将1994版和2002版的相关行业进行归并分析,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要做就业技能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比较,只能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
(二)就业技能结构度量指标的确立
相对而言,我国关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统计较为全面。因此,本文将受教育程度构成作为度量就业技能结构的第一个指标。此外,统计较完整的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它主要根据职称来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定,而职称基本反映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技能水平。因此,本文将专业技术人员即技能型劳动力的比率作为第二个度量指标。两个指标中,第一个指标更细致,但二个指标考虑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更有实际意义。
(三)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状况分析
1.以受教育程度分析就业技能结构。迄今为止,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栏中仅有2002-2005年数据(见《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年版53-55页,2004年版58-60页,2005年版66-68页),其就业技能结构特点如下:
各行业中各个学历层次的就业人员比例分布趋势都比较平稳,没有突变情况出现。
在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比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行业能对体力劳动者产生了很好的吸纳效果。现实也如此:大量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都劳动在搬运、施工、运输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除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这些行业外,其余行业劳动者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也就是说是以低技能为主。
农林牧渔业属于传统产业,但2002-2004年的数据表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和小学程度就业人员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专学历人员逐年上升。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和生物技术的推广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初中学历的逐年上升。这表明我国生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结构未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大专、大学本科学历就业人员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这让人非常担心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今后发展潜力。
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初中学历从业人员逐年上升,其所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年均增长率竟达2.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年均下降0.75%。一般人都认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现实并非如此,所以这个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还有待改善,应当加大引进高学历人员。
在制造业,初中学历人员逐年提高,高中学历人员逐年下降,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逐年上升。当前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而如何培育各类技师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初中生,高中生在学习和运用技术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而制造业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非熟练工人,这也印证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企业普遍难招熟练技工。这对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是相当不利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中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逐年稳步上升。这和行业本身特性有关,进入此行业意味着稳定的职业生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薪酬待遇。所以许多高学历者都将公务员、教师作为首选职业,同时也印证了近年公务员报考热潮的高涨。2.以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分析就业技能结构。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除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专有专业技术人员比率略微下降外其余都逐年增加,也就是就业技能结构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基本年均增长1%以上。
而从2002年以后的数据来分析,部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增加缓慢,甚至有下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行业调整后,大行业中的细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变化不同所致。如2002年以前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与经纪业等细分行业。而2002年后,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细分行业。一般情况,物业管理比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比房地产与经纪业所要求的技能低,所以出现2002年以前和2002年以后不同的数据。在社会服务业(1994版)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02版)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再如,按照1994版的行业分类,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而按2002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这是因为按照1994年的标准,细分行业教育业的就业人员占到该行业就业人员的90%以上,导致了整个大行业呈现上升趋势,而在2002年教育行业成为一个单独国民经济行业,从文化行业中分离出去了。
(四)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的比较
按照受教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来分别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发展的趋势,一部分行业是基本一致的,如制造业、教育行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2002版)、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994版),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2版)、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994版)、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02版)。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在工作中掌握技能的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想改善这些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可以从调整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入手。
但也有用不同指标度量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如据1994版和2002版的分类,采掘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这表明,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这类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在提高。但用受教育程度指标,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作为高技能人员,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的趋势。为什么两个指标度量的就业技能结构有不同呢?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指标构成主要从显性知识角度度量就业技能,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是从隐性知识角度来度量。隐性知识是在工作中积累的,以工作经验、工作诀窍等形式呈现的知识。这些行业中显性知识水平不高的就业人员可以通过长期工作积累,储备较高的隐性知识,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认证。两个指标度量的结果基本相反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
改善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存在就业技能结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不但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易产生结构性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为此,笔者结合国情提出以下建议:
国民要树立科学的技能观。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很严重,技工实际地位在不断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应不拘一格,充分尊重技工、重视技能。
篇7
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以“高增长”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经济形态席卷全球。在这场经济风暴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应着这些时代变革,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时代诉求也将成为新经济时展的应有之意。
(一)企业责任:新经济对学习型企业“人”的要求在新经济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当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竞争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企业正处在一个灵活、动态、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并在这种环境中寻求突破。显然,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在剥离了那些静止、耗资、滞后的资本之后,“人”这一最活跃也是最具变革性的因素在企业间的竞争作用便充分发挥。以知识、工作能力、实践经验、创造能力以及个体价值理念所集聚的人力资本则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大放异彩———谁的员工能够在动荡未知的市场环境中识别、解决问题并不断创新,谁就能占据先导。因此,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中,所有围绕这种多元型、复合型的“企业人”以及“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新经济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要求的驱动下,企业必须转变“赢利至上”的责任理念。欧白恩认为:“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对于我们企业追求卓越的目标至关重要。”[3]那么企业在寻求“卓越目标”的同时,也应该将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上升为一种企业责任。一方面,现代企业基于学习型企业的建设将员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上日程,而企业无论是在内部结构还是组织功能的建设大多是围绕这一职责展开的。可以说企业未来的发展与企业员工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知识和信息的狂轰乱炸让人无所适从,而旨在加强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将成为重要的投资,今后人们将格外重视全面文化素养,提高学习能力。[4]因此,企业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将被赋予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无论从企业发展还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说,新经济对人的发展要求都需要企业承担起发展“人”的任务。
(二)理念革新:新经济对学习型企业“内涵”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市场大潮中,学习型企业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当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建设进程中,学习型企业大多只是流于“形”的模仿,而缺少其本有的内涵性建设。具体表现为企业“人本”意识弱化、企业文化淡漠、对学习型企业认识模糊以及员工缺乏“学习”意识或单纯的以知识为主的学习等,而这些有关企业意识层面上的建设问题都将成为学习型企业发展的障碍。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将“学习”意识真正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何将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有效对接?怎样打造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这些都是当前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与改革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企业转型的时代,而传统企业向学习型企业发展的必然性就决定了企业思想变革的必要性。针对上述问题,发展学习型企业首先应做到“先破后立”。即传统企业在破除旧的“官本”理念、“物本”理念、局部观念、单一静态观念等阻碍企业转型的思想上下功夫,同时还应该保持思想先行。厘清学习型企业发展内在要求,从整体、多维、动态发展的视角重新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构筑企业文化氛围基准,转变为开放、系统、联系、合作、参与的发展理念,将企业建设投入到学习型企业的内涵性建设规划上来。
(三)组织变革:新经济对学习型企业“效益”的要求在新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发展,着重突显一个“快”字。然而,在这种快节奏下,新经济要求企业发展应兼顾质量和效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在面对市场新资讯、发展新问题、创新新领域以及对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的反馈等方面都要求现代化企业组织应该顺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并能够准确、迅速地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反应速度、信息对称程度以及上传下达的速度都将成为新经济竞争模式中的决胜因素。然而,传统的阶级组织中,高阶管理者思考,基层人员行动。[5]原有的企业组织在那种“散、断、慢”的运行状态将无法应对自如。由此,新经济对学习型企业在“效益”上的要求则是对企业在组织建设上提出的新课题。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组织将是今后学习型企业发展的主题。[6]然而,随着网络化、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应该会有更多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将在企业的应用与实践中被开发出来。这些组织在应对不同的国际形势、不同的发展领域以及多变的竞争形势下,将会以更加灵活、主动的组织形式来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学习型企业建设的路径
新经济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全面转型即将意味着要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显然,这些新特征不仅是经济发展要求,同时也为学习型企业建设创设了适宜发展的行进空间,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一)以“企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同行”为目标导向新经济时代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应尊重市场规律,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这就表明,企业要在新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线路,通过厘清企业发展和由企业群成员所外化的企业习惯、企业能力和企业行为等企业文化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来开阔企业发展的视野,激活企业文化发展潜力,寻获企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要通过深入挖掘企业与文化的渊源,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关注企业内部的正式文化和非正式文化的发展内容和特点,从中析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关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大河中树立企业的个性文化,从而形成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行为方式。显然,这些要求都是我国学习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同行”应是学习型企业建设的主路向。一是以“企业效益增长与文化传承同步”为基点,彰显学习型企业建设“以战略为目标的学习”特点。从历史角度着力,企业应以“经世济民”为发展使命,以经济的生产性为支撑来发展员工优良的传统文化素养。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性深深的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强调企业在谋划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对文化传承。惟有如此,企业的发展才是有源之水,学习型企业建设关于“学习过程融于政策和战略结构”之中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二是以“企业结构调整与文化发展同步”为重点,彰显学习型企业“构建能动性的组织结构”的个性。企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保障企业稳定的前提下,变革企业内部结构,以提升企业的灵活性、互通性、协作性。企业文化则是这个组织整体意识的体现,在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它不仅是企业结构调整的“软链接”和内在动源,更是企业结构调整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略导向。基于此,在企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重视文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三是以“企业品牌建设与文化创造同步”为切点,突出学习型企业“共同参与政策和战略的制定”的特色。品牌即文化,企业品牌打造不仅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技术内涵等凝结在产品或服务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企业精神、企业信念、企业文化的再造。在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并注入到产品生产,那么企业的品牌便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企业的品牌建设应充分发扬人本精神,通过组织活动或决策的无障碍参与,充分调动企业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将这种承载着企业文化的智慧和理念意见或建议与企业品牌建设相联系,则是学习型企业建设发展的个性展现。
(二)以“企业改革与教育开放同进”为行为架构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开放性,提高企业开放的层次,扩大企业开放的领域,注重企业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在此意义上,我国企业改革的关键应是管理开放、技术开放、人才培养开放三个方面的同步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是支撑,特别是企业员工的社会化继续教育在企业改革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成功的企业中,企业改革往往与教育开放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承,共同支撑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这表明,企业改革要以人力资本再生产为轴心,以“企业改革与教育开放同进”作为学习型企业建设的行为框架。这个框架要求以“三个重构”为切点。一是以企业改革思路重构企业教育开放理念。现代企业改革思路是以开放为前提、以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它强调要在全面提升在职人员自我发展素质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组织的开放程度、科研水平及成果转化能力等。这一改革思路对现代教育开放理念有着激活与重构的现实意义。它倡导现代企业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既要面向社会开放,构筑社会性的企业教育培训与学习评估系统;同时也要面向国际开放,引进和吸收国外前沿性的企业培训理念及企业教育方式,如西门子建立的西门子管理学院、美国麦当劳快餐饮食公司开设的麦当劳大学等,甚至有学者称其为企业发展的“核武器”。二是以企业改革战略重构企业教育开放模式。“以人为本的创新驱动发展”是现代企业改革战略的核心,它强烈诉求现代企业在注重发展方式创新、经济效益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企业的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和人才创新,这不仅奠定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强学习型企业建设的能力与活力。为此,企业教育开放模式必须有一个大幅度的转变,自觉把以往应对性、固态性的教育模式转化为动态性、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如将企业发展问题作为企业员工所要面对的探究式问题,企业领导以激励的手段并以“教师”、“设计师”的角色辅助团队参与组织研发和管理;组织企业“智囊团”,将企业的多维性人才进行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由此,让培养企业急需的开放性人才、外向性人才、多能性人才成为企业教育发展主路线,进而为学习型企业建设的行进提供科学的方法选择。三是以企业改革方式重塑企业教育开放行为。推进产业机构调整,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产业等,是现代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式。这种改革不仅注重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劳动者素质创新在现代企业改革中的重要意义,把传统的“企业硬实力变迁为主线”的改革方式,转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快科技创新为主体的“企业软实力提升”上来。这种企业改革方式的变迁,必然倒逼现代企业教育重新调整教育行为,以新的教育开放行为融入现代企业改革体系之中,将以往固态化的企业类、课堂类、岗位类教育行为转化为移动式、信息式、订单式、协作式的开放化教育行为。这就为我国学习型企业建设提出了必要的行为规范。
篇8
独立性的一般含义
通常的理解,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与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含义。
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本质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一种公正无偏的态度,一种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的精神状态。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
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报表使用者对这种实质上的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形式上的独立性。具体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在客户中有直接经济利益、不能是客户的贷款人、不得与客户存在近亲关系等。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在现实中,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则审计结果再正确也是徒劳,他的服务也会丧失其价值。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注册会计师信赖与否的标准。
独立性的经济性质
一、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存在一个价值变化范围
社会公众与职业界一般倾向于说,注册会计师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不独立的,即在独立性上一般采取的是一种二分的方法,非此即彼,将独立性当成一个绝对的概念。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独立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存在一个价值范围。如RogerW.Bartlett曾提出:“社会公众可能将独立性看作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职业特征”。早在1968年,Carmichael和Swieringa就指出,“像职业的所有特征一样,独立性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可以达到独立性的必要程度......”。Brink和Witt在1982年指出,“没有人自己可以成为一座孤岛,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者强一些或者弱一些,但决不会是绝对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绝对的独立性永远也不会达到的事实,因为总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性”。
对独立性绝对性的认识属于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性质的早期认识,明显带有职业界自我标示的意味。实际上,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中的个人不但在其职业界内部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与职业界外部也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幻想着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能够保持绝对的独立,显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外界因素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可能或大或小,承认注册会计师可以受影响而不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并不表明注册会计师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只要这种独立性仍能保持在社会公众期望的独立性水平之上即可。
二、独立性是一种概率
对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价值决定于利害关系人所预期的注册会计师能力的高低,即发现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或舞弊的能力以及在发现存在错报、漏报或舞弊下,不受客户的影响而客观地对其进行调整或披露的能力。因此,有学者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定义为: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中错误或缺陷的能力,以及在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错误或缺陷的情况下,顶住客户压力对其加以披露的能力(DeAngele,1981)。按照这种广义的定义,若不考虑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能力,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还可狭义地表述为:在某一错报或缺陷已经发现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顶住客户压力披露该项错报或缺陷的概率。概率越大,独立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独立性的这种概率只是一种主观的概率。当我们说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或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会计师时,实际上是说,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面的意见左右而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以致于可以完全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其工作结果进行科学决策。可见,将独立性表述为概率,并没有动摇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价值的认可,社会公众只要认为注册会计师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左右而能够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即可。
三、独立性是一种风险
这一性质是从报表使用者角度界定的。由于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存在一个变化范围,体现为一种概率,所以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但报表使用者决定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时,实质上就隐含着他已对注册会计师表示了信任。换句话说,他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即使他同时承认或认为注册会计师仅仅做到了相对独立,这个独立性水平也是他予以认可的,或处在他心目中可接受的既定水平之上的。这个可接受的独立性既定水平越高,意味着他认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越高。一旦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实际上低于他的可接受水平,则其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就不是他的本意,其对报表信息的过份信赖就是风险。因此,将独立性看成是一种风险,则报表使用者所承受的风险就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独立的实际结果。
我们可以定量化地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假设在执行某单位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A、B受执业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被审计单位施加的影响,而未能在实质上保持绝对独立的精神状态,其发表的审计意见中隐去了一些应予加以披露的错报信息。我们假定其独立性至多达到75%。而某个会计报表使用者看到该单位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后,从形式上判断,未能发现注册会计师有什么违背独立性的情形存在,于是他断定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但考虑到注册会计师绝对的独立无论如何也是难以企及的,他于是评估本项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水平应该达到90%。而按照他的经验,他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达到80%以上,就可以信赖注册会计师审定后的报表进行相关决策而不致发生大的偏差或招致不应有的损失。本项决策中,由于90%(评估的注册会计师独立水平)>80%(可接受的注册会计师独立水平)>75%(实际的注册会计师独立水平),因此他决定对注册会计师工作予以信赖。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独立性水平仅仅为75%,低于他决策时的可接受水平80%,所以实际上本不应进行相关决策时,他却进行了决策。这种决策失误就源于独立性风险。
对行业管理的启示
首先,如果承认审计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独立程度上存在一个价值范围,那么我们对之前经常标榜的注册会计师是超然独立的提法就要持慎重态度。所谓超然独立,大众化的理解当然是绝对的独立。但这种提法有意无意地过份神化了注册会计师的形象,在我们强调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在价值时,无疑也使广大社会公众不切实际地夸大了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自我评价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这可能也是造成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行业宣传中,有必要淡化甚至取消超然独立的提法,坚持审计只能提供合理保证、合理确信的理念。
篇9
(一)新形势下网络会计应用广泛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越来越迅速,计算机网络开始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所谓的网络会计就是指在网络的前提下,对网上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认定和披露的工作。当前的网络会计管理工作给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网络会计也是未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工作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多,而且不断的加大了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比如说比较明显的就是将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提高到与有形资产同等的地位和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计管理工作的财务报告变得更加的科学和规范,并且越来越得到不断的完善,这就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与国际会计模式更加接近现阶段,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发展模式,也不断的开始实现与国家会计管理模式的趋近,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的负责的任务越来越多,业务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实现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并应对国际事务。
二、促进会计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方法
(一)协调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财务工作相关联,会计工作主要需要负责的就是资金流动方面的情况,这是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必须调节好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好财政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的相关情况,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会计管理工作是财政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妥善的调节好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服务。
(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关规定,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才可以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健康并且有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就要在不断的参考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来制定,以便让会计体系更好的适应未来国际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之后,要严格的保证各个部门按照这一规则办事,充分的发挥这套规章制度该有的价值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变得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10
那么,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到底会面临哪些风险?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
1.外方诚信风险。一是外方违约导致货款回收困难;二是外贸不规范运作造成风险;三是外方与个别“货代”内外勾结,骗货骗钱;四是信用证方式下单证不符、单单不符,导致议付行拒绝付汇;五是信用证规定的“软条款”埋下风险隐患,企业一旦放货给了国外买方,买方极可能故意以验货不符,拖延付款,导致钱、货两空;六是使用D/P、D/A远期付款方式或寄售方式结算的风险。
2.汇率变动风险。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自此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大幅走高,2008年1月人民币升值破7.27大关,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0%。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一定冲击: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而价格优势正是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在,不利于出口;抑制了农业外资的供给。另外,农产品出口企业还要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从较长的时期看,会降低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引起生产总量,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的减少和生产规模的缩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减少农户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农产品出口较多的沿海农业所受冲击更大。
3.政治风险。综观当今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除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外,其中也隐匿着政治的因素。前里根政府时期的联邦情报局局长曾谈到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为搞垮前苏联而采取的三大战略:一是为扼制前苏联每年通过石油出口而获得巨额硬通货(每年约500亿美元),美国与OPEC组织达成协议,通过扩大原油生产,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原来的50-60美元/桶降到15美元/桶,致使前苏联的外汇来源急速下降,外汇收支极为困难;二是为扼制前苏联50%的技术来源于国际贸易的局面,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前苏联及其东欧国家,而前苏联外汇紧缺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通过商业贸易获得先进技术及必要原材料的可能;三是通过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从军事上消耗前苏联的财力、物力,扭曲其经济结构,进一步削弱其经济发展的动力。美国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不显山不露水地击垮了前苏联后,又把目标瞄准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它依靠庞大的财政支持对农业以各种补贴,支持农民扩大生产,进而扩大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供给占世界市场40%-60%),以此影响世界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宰的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出口:一是具有明显的价格放大作用,易使国内农产品价格失真,农村政策失去真实的反映;二是使国内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由10年前大大低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转而长期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约15%-30%)。同时,国家还要花费巨额补贴来促进农产品出口,财政支持对象发生巨大错位,使国家财政负担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因此丧失殆尽,农民收入严重受损。而这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大多是由农产品出口企业来承负。
4.信息风险。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期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猛涨,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中国企业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但从2004年5月开始,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暴跌,中国大豆加工业遭受重创,出现全行业亏损。据估计,2003-2004年度中国大豆加工业损失将超过40亿元人民币。造成这一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适时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基本信息,单产、种植面积、库存、压榨等情况都缺乏准确的数据。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做决策时,往往主要参考美国农业部或外商提供的中国与国外市场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不是很准确的,致使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5.壁垒风险。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成为未来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企业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此外,同期我国还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企业遭遇技术资金双门槛、欧盟双绿指令等,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欧盟ROHS指令、REACH法规,直接造成机电、纺织服装、塑料、化纤等产品出口的障碍。
6.市场风险。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而且,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通过进口链条向国内市场转移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受美国次级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其负面效应正扩大到消费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1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9月的99.5下跌至90.5,为两年来最低的水平。美国经济增幅持续下滑正引发其对外需求的下降,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将受到牵连。
二、规避农产品出口风险的对策
1.推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主动防范市场风险。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政府以往对出口贸易的直接扶持措施被视为违反WTO规则的手段,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WTO规则规定的、促进本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成为政府扶持的、企业广泛运用的保障应收账款、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欧美发达国家,每年的出口额中约有20%-25%都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在日本,投保的出口额比重甚至达到了30%。
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农产品出口、规避市场风险方面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国家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二是协助企业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信保公司通过海外渠道对企业的买家进行资信调查,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客户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同时将这些信息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指导企业与买家之间的贸易是否放账和放账金额的大小。出口企业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建立起专业的第三方监督和管理风险的控制机制,有利于出口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三是规避企业收汇风险和协助企业追讨应收账款。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和补偿功能,可以将难以预测的收汇风险转化为确定的能计入成本的保险费支出,使企业在遭遇风险时获得理赔;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还帮助客户进行应收账款的催收和追讨,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四是控制和打击国外失信企业。一旦国外买家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有不诚信的行为,信保公司将通过内部的黑名单机制通知全国分支机构,如有其他国内企业向信保公司咨询该买家的状况,信保公司就会将买家不诚信的行为告知出口企业,有效避免出口企业重蹈覆辙。对有严重不诚信行为的海外买家,信保公司还能够通过国外的法律渠道配合,对其进行诉讼,使之得到相应惩罚。五是投保企业可以依靠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收汇风险有效转嫁,使得应收账款成为一项低风险资产。通过向银行转让赔款权益,取得银行的出口融资支持,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也有效地规避了人民币预期升值带来的可能汇率损失。
2006年,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支持农产品出口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出口信保制度。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增长较快,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中国信保直接支持了15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是2004年的1.5倍。仅2006年1-10月,承保额就达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
2.发挥主观能动性,消解汇率变动风险。要消解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常性汇率变动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企业、银行、政府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企业来说,要加强内部管理,整合资源,消化成本增长。如通过开展技术改造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成本增长部分消化掉;也可以将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完成成本增长转嫁。对于国内金融业而言,要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政府应尽快开展经济内部减压工作,降低资本流出管制,鼓励加大对外投资;扩大出口,增大美元需求;利用汇率杠杆,减少农产品出口企业不规范、不正当的内耗,提高其对外竞争力。
3.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的谈判,应对政治风险。一是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尽力减少发达国家的巨额补贴,以真实反映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二是在国内支农政策中,要充分利用“绿箱”、“蓝箱”、“黄箱”政策,加大对农支持力度,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好国内农业生产能力。三是要特别重视各国农产品贸易斗争中各种手段及其对策的研究,如各种贸易壁垒、非贸易性壁垒、倾销与反倾销等等。
4.建立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防范出口风险。在农产品出口中,我们不仅需要国外市场的供需信息,同时还需要中国农产品进入这个市场的情况,以避免中国农产品对某个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或者增长速度过快,容易造成目标市场所在国对我们实施反倾销或者保障措施,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或者直接禁止中国农产品继续向该目标市场出口。为建设好完善的出口预警系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获得别国进口预警系统的数据和运作模式,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购买或者互换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进口预警系统数据库以及运作模式,明确中国农产品对其出口达到什么条件时,该国家或地区将启动预警措施。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很明确地知道如何控制和规划中国的农产品出口。②确定预警系统临界指标,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农产品进口预警系统,确定中国农产品出口预警系统的临界指标。在临界指标制定中,以向某个目标市场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为主要因素,根据不同的进口国家或地区不同的预警系统,在数量上和价格上可以确定“黄线”和“红线”两个档次,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向该目标市场的出口数量和价格变化情况,随时和该目标市场进口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进行比较。在做到这些的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其他国家对该目标市场的出口情况,做好横向比较。并注意农产品市场强劲时和农产品市场疲软时需要有不同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