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6: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习个人总结

篇1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大多数教育模式注重的都是理论教学,在实践上并没有过多强调,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而技工教育旨在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技工学校部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也是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放在同等地位,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1.1必要性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模式。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注重技能培养的技工院校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将实用性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原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专业学科。计算机网络指的是通过不同的网络协议,将全球分散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目前在我国的技工教育中,多数技工院校都开设了此类专业,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以及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以及网络编程等多种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领域也在不断推出各种新型技术,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方面也在高速发展中。如何对企业中的IT资源进行整理和运用,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作用,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是我国多数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而传统人才教育模式中,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就成为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企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1.2优势

 

在当今时代下,信息化已经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运行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式。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可以从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面出发,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针对性的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能够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保证符合企业的要求。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人才的质量。通过人才在企业中的实践,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对教育资源以及场所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最大化地节约了企业和学校的成本,实现了两者间的互补,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模式。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阵地的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如何?

 

笔者以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为例,目前学院以校企双制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双高人才为目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2年在校)+0.5(校外教学实习)+0.5(校外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双制”办学。

 

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院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进展不一样,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如下。

 

(1)学院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学生较多,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不够理想,能够与计算机网络对口的企业不多。

 

(2)学院有跟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面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但是知名企业、大企业较少,同时大多数只是签订合作协议,参加学院举办的招聘会,但进行深入合作的比较少。

 

(3)学院会邀请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的企业老师来校讲课,但是大多讲授个人对计算机网络的体会以及自己的发展历程,多数是一些理论的讲解,没有实际操作。

 

(4)学院每年定期举办计算机网络设计技能比赛,但是缺乏计算机网络企业的参与,技能比赛试题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5)学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制定了校外实习指导手册,但是参与一起制定的企业较少,制定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质量不高。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是整个环节的主体,追求企业利益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根据相关调查,企业往往会将校企合作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技工院校中,师资力量有限,专业技能的深入研究方面有所不足,往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像计算机网络专业在校期间偏向理论教学,就学院目前局域网高级工的通过率基本在60%左右。而企业普遍希望学生在实习岗位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需求独立开展工作。这样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

 

在校企合作中,既使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途径,但是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几项需求:(1)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方向不同,而教学计划则是由学校制定,企业可选择性差;(2)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政策并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保障,企业基本处于被动状态;(3)企业在合作时往往要投入较大成本,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能力则有限。

 

3.2企业人才需求不固定

 

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计划都有着一定的步骤,学生在参加校企合作以及实习时要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不能随意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的需求上往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情况进行变动。当企业的任务量多时,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实习生来完成企业任务,但是学校难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的变更,无法提供充足的实习生,和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3.3实习管理困难

 

目前学生在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然后就是所从事的岗位。由于学校中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通常安排一个校内的老师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通过一些通讯软件或手机等对学生进行遥控问接管理,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企业基本上不会和学生签订合同,不存在雇佣关系,难以对实习生实施企业的管理措施。当学生进入企业中,对于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环境会有陌生感,如果管理上再有不当,学生出现消极怠工、脱岗、不参加实习等情况普遍存在。

 

3.4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分散、就业难度较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并且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

 

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计算机专业的求职难度较高,并且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都倾向于有着丰富实习经验的求职者,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中的运营流程,能够迅速掌握企业的模式,降低企业的成本,并能在短时间中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益,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成本培养新员工。另—方面,很多培训机构比较愿意和技工院校合作,但是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一般难以负担起这些高额的培训费用。

 

3.5实习生待遇较差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的实习阶段往往在后期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参加工作,对于实习和就业之间的区别不明确,没有了解到实习其实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学生往往在待遇方面的要求较高,对于企业的薪资不满意,频繁更换工作,难以起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解决对策

 

4.1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组织机构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以及相关的场地资源等进行协商,保证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并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应当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的反应能力,拓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多个层面建立指导和监督制度。

 

4.2院校应当制定良好的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运行,加强院校人才的能力,建立良性循环,院校必须要对实习的学生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通过指派固定的人员对在实习中的学生进行管理,保证学生的良好出勤,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时刻了解学生的状态,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合作的良好进行。

 

4.3激发企业积极性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难以保障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积极性。首先,我国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确保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改善企业的被动地位;第二,进行校企合作时,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以未来的职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第三,目前大多是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学习和管理的机会,而企业能收获的益处较少。因此,学校要根据企业的情况,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加强企业的合作动力。

 

4.4利用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院校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将实习基地完善为具备企业化管理,将“教、学、研”进行融合,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基地;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管理标准、实际工作环境、生产流程等,通过合理的投资方式在院校中建立企业生产基地。让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应用,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真正了解到企业的特点。

 

4.5融合院校师资力量和企业技术人员

 

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当和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制定学生的实习内容。教师应当参与到企业的培训中,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环境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另—方面,要让教师通过走访企业的方式,对企业中的实习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相应的评价,并将结果提交给院校的相关部门,从而对学生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

 

5.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中,由于专业性较强,未来的就业企业更注重实践性。因此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在现阶段中,校企合作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在未来求职中的竞争力。

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综合实训;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69-02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Exploration//Song Li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teaching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arket,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network training courses, the process of network training, network integrated training aspects of network technology etc., has a in-depth explora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network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Baot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Baotou, Inner Mongolia, China 01403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的高等生基本(入门)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掌握到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校内的综合实训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两个环节,从综合实训开始到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能否顺利形成,关键就在于实习前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进行探索。

1 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训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去向和各地人才招聘信息的调查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建立了局域网,并接入Internet,建立了本企业的网站,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既能组建管理局域网,又能制作和维护网站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分成“网络组建与管理”和“网站开发与维护”两个基本模块。

2 科学和合理地管理实训课程

2.1 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

为保证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生产项目/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产或服务的程序,体会生产或服务中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中可以以“建设某商务网站”和“组建某网络”为实际任务,并设定网络、网站的具体需求,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方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预见到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项目要求为最终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独立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完成相关文档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考察生产实地、设计方案及调试设备等,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2 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完成工作

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

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网站项目或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在实训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整个团队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

2.3 课程综合实训应集中、连续地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应该有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小组的项目经理灵活安排。

2.4 课程综合实训的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综合实训的考核评价应采取与以往不同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项目小组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指导教师记载每一个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成果验收得分、批阅实训报告得分;在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由项目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指导教师也可从项目小组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其成绩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3 课程综合实训的功能

3.1 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都会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以此使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都安排在学生的实习期间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压力较大,缺乏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必要条件,而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更无法静下心来完成毕业设计,加上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从而造成目前的毕业设计对很多学生形同虚设,抄袭成风,不能实现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目标。

课程综合实训则通过岗位轮换、任务/项目的工作整体流程,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能力贯串起来,让学生在到企业实习之前就能对工作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课程综合实训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学校独立完成,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会更加重视,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

3.2 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是针对岗位群所设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就应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方法,掌握基本职业能力。而以往的课程教学安排,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这些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问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综合实训则针对这一问题,重点解决知识、技能在哪些工作环节、哪些工作岗位、哪些工作情景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

3.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综合实训的灵魂在于按照就业岗位要求,采用综合知识技能的思路与方式训练学生,其实现的效果需要前期相关课程教学的积淀。因此,课程综合实训的开展,必然会引发对前期课程教学改革的“倒逼”态势,将推进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所有课程必须围绕课程综合实训这个中心展开。课程综合实训所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必将为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做出示范,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4 总结

计算机网络发展很快,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教师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归根到底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由于目前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企业并不愿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因此学生要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关键就在于实习前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已经设置“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综合实训”这一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楼桦.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6(11):135.

篇3

摘 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的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创新“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措施。

关 键 词:CDIO;工程教育;项目;改革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1],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的技术更新快的专业更应加大改革力度。目前本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

(1)教学注重教材教学,与实际岗位结合少;

(2)教学课程多而杂,且关联性不强;

(3)教学环境局限于学校,未能进入实际岗位;设备陈旧有限,训练不到位[2]。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跳出课本,从岗位能力入手,培养适合实际岗位职责的能力,必须敢于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及项目。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3 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为目标,在国内知名IT企业组成的专业理事分会指导下,对企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归纳出“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大胆创新“双主体”[3]育人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创新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校本项目和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4 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在CDIO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网络工程,训练学生具备CDIO教育模式达成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能力,形成“项目四段式”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项目四段式”为双项目和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双项目是指校本项目与服务外包项目交替;四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阶段进行培养。针对“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个阶段先在校内学习,后到合作企业实训,共有4个轮回的工学交替。

5 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措施

5.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

紧随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瞄准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方向,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开展“双主体”育人机制,培养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从招生、学习指导、实践指导、顶岗指导、就业,校企共同策划、融入企业标准,开展合作育人、单独招生、合作共同建设课程、合建实训室工作进行合作办学;校内专职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企业工程师及企业能工巧匠进行实践、顶岗实习及就业环节的指导,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做到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

5.2采用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施行任务驱动的教学

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参与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的实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灵活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模式采取工作任务进行驱动,教学内容用真实项目进行训练或引用真实项目到校内实训室,选取企业信息化项目或经典案例进行分解,通过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创新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校本项目和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合理利用校本项目及服务外包,开展学生的能力训练,依托校园网信息化服务及周边社区服务需求,开拓IT服务中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服务社区的能力。融入企业、行业标准,校企共建教学效果评价平台,企业直接参与评价,最终可以用技能大赛、毕业设计进行验证。 [ ] 

5.3依托专业理事分会,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

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相关核心实训课程;请理事分会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工程师进入课堂,实行探究式、协作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把课堂开在工作现场,灵活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工作场地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教学,大力提倡和实施启发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及情景式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创造精神。

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校方委派专业教师督促合作企业按照教学计划的落实、协调企业与学生的关系、布置与检查学习任务、了解学生学习与思想状态,建立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管理体系,学校与企业职责分明,共同对学生安全、岗位工作情况、学习培训提高进行管理。

6 总结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只有打破落后的陈旧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能力,推行项目教学,创新“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使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喜庆,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3):3-5.

[2] 黄敏玲.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1(10):127-129.

篇4

关键词:高职;网络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39-02

“课证融合”的内涵

“课”,即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

“证”,即证书,是指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社会的技能证书,它表明就业者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这一类证书的显著特点是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结合密切,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技能标准和操作规范。

“课证融合”是指以市场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和有效就业为目标,将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要求课程设计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课证融合”的背景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由过去单纯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层次转而看重其实际技能水平,而应聘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是评测其技能水平最快捷的方法。这一转变对高职教育是契机,也是挑战。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各职业院校都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上法规及政策为“双证制度”的推行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

“课证融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引入常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免去了社会认证培训的高额费用,在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同时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行“课证融合”已逐渐成为实施“双证”制度的主要方式。

“课证融合”的现状

以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推行该专业“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呈现出诸多乱相,主要表现为:(1)认证繁多,鱼龙混杂。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国家级证书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高新技术认证、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等多种证书。企业认证更是种类繁杂,各种证书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质量低下。学生在应聘时展示此类证书,用人单位根本不予认可。(2)教材陈旧,多以理论为主。目前,许多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材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属压缩型的本科教材,涉及的许多技术也早已被市场淘汰。虽然某些教材增加了实训内容,但理论与实践脱节,可操作性差。(3)师资滞后,教师实践经验匮乏。“课证融合”的教学团队多以校内教师为主,因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挂职锻炼的相关待遇无法落实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胜任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校方外聘的兼职教师虽是技术专家,但往往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表面,很难深入地对其教学质量予以监控。(4)实训环节薄弱,资金支持不够。网络技术专业的实操性很强,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实训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形尤为严重。教师只得采用免费的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但这些仿真软件往往质量不高,漏洞频出,难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

“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我院网络技术专业本着“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资格认证为载体”的原则,自2008年起推行了针对计算机网络组建及安全维护方向的“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经过反复总结与实践,笔者提出了“岗位逆推认证品牌,三元共促课证融合”的教改模式,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岗位逆推认证品牌 网络技术的认证名目繁多,选择何种证书是“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首先需处理的问题,也是决定“课证融合”成败的首要问题。“岗位逆推法”具体如下:首先根据本专业对应的就职岗位(如网络管理员),由劳动力市场圈定此类岗位对应的有公信力的认证品牌及合适的认证级别,如此逆推并遴选出来的认证可直指就业,学生及社会认可度较高。另外,在上述圈定出的相关证书中,还应考虑到认证费用的因素,如思科认证虽然在网络行业内被普遍认可,但因其价格较高,成为该项认证在高职院校推广“课证融合”的“瓶颈”。经反复权衡,我们选择了H3C系列认证。一则H3C公司作为网络设备的著名品牌,其产品在国内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其广泛的销售及合作伙伴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且H3C认证是通过国际认证机构向全球核发认证,运作严谨规范,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学生若能通过此认证,将可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二则按照H3C公司的相关规定,设立H3C网络学院的院校,其学生可以以优惠的价格申请认证,此举大受学生欢迎。三则H3C网络学院体系完善,配套教材及师资培训机制也较为健全,可为“课证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在确定职业资格认证时,应选择行业普遍认同的、主流的认证,尽量选择知名企业,利用企业的品牌效应,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另外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因地制宜,最终选择出性价比较高的认证品牌。

三元素共促课证融合 从平面化的资格认证到过程化的课程建设,需要“双师队伍、双证教材、实训基地”三元素共同促进,方能搭建起“课程”与“证书”间的互连桥梁(如上页图1所示),最终实现“课”与“证”二者的无缝对接。

1.“双师”队伍。要落实“课证融合”,应首先培养一支“双师”队伍。此处的“双师”有双重涵义:(1)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应调整“双师”结构比例。可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2)从教师个人角度看,应注意锻造教师个人的“双师”素质。学校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的学术型教师,但企业实践经验较少,需要鼓励其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技术开发工作,丰富其工程经验;而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而言,则应建议其尽快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洞悉教育心理及规律,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高职院校一味地增加兼职教师数量而忽视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建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根据我国现有体制,兼职教师主要供职于所在企业,平时项目多,任务重,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所以,“课证融合”教学团队的主力军仍是专职教师。专职教师提高自身“双师”素质的具体途径有:(1)校内取经。利用辅助所在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的机会,向兼职教师虚心求教,学习取经。(2)职业认证。通过考取行业高级从业资格认证,熟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任职标准。(3)项目参与。利用寒暑假或在争取到学校政策支持后,赴相关行业的公司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或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实际项目,获得第一手的项目案例资料,全面了解行业动态及工作流程。

2.双证教材。“双证”教材不同于社会认证教材,也不同于传统的高职教材,应是能同时满足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双重需求的教材。其特征应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以任务引领为出发点,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知识与应用结合、学时数、学生接受能力等。笔者结合我院网络专业的实际情况,以H3C网络学院教材为蓝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自行编写了对应的校本教材和讲义,以典型项目案例为任务切入点,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介绍知识,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法、教案融为一体,成为“四位一体”的教材。这样的教材简明实用,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贴近我校学生实际。当然,“双证”教材的编撰工作还应实时跟踪企业,吸取行业专家的建议,不断改善校本教材,与时俱进,以适合行业发展需要。

3.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课证融合”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根据网络技术类岗位要求,应建设“学做合一、工作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校方应主动联系知名企业,本着“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争取与之合建共享式实训教学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探索教师与工程人员的融通、教学实训与项目过程的结合,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造血功能,进而深化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另外,校方应拓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多功能和多用途,建立多类型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紧密衔接。比如,通过不定期召开由校企双方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工作协调会,完善校外基地实训过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改变校外实训“放羊式”的状况。通过丰富的实训实习环节,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产生丰富的感性认知,促进对相关应用操作类认证考题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实践证明,上述“课证融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效,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高职网络专业“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仍属初级阶段,笔者提出的某些方式和方法仍需进一步深入论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章安平.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高林,许远,张方.职业院校“双证书”教学工作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益(1974—),女,浙江嵊州人,硕士,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安全。

篇5

摘要:对于高职高专计算机人才培养来说,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重点也是目前的难点问题。本文以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为例,阐述了如何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基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计算机类专业共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共10个(下文统称为计算机专业),涵盖了硬件、软件和网络等应用领域。国内知名IT人才网站报道,我国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百万,其中高、中、低层次比例约为1:4:7。但是,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数量已占到全国理工科大学生总数的1/3,而近年来国家重点扶持的中职教育也把计算机相关专业定为重点发展专业,致使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着美好前景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发现,仅有46%的用人单位对专科层次计算机专业新员工提供1个月以内的培训,多数用人单位只愿意招聘有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员工。从就业导向的层面看,高职高专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实训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便首当其冲。

2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训练设备设施,学习环境和专兼职教师。其中专兼职教师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的本校教师、校外实训实习单位具备相当业务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培训人员,目前高职高专大面积推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已初显成效。尽管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起步门槛高、合作难度大,但假以时日也基本能满足实训基地的教师需求。设备设施和实训环境的建设却出现了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利用率低、淘汰过快、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误区。充分理解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较高成本、多次投入、更新换代快、维护维修费用高等特点,合理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成了本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全面分析,合理规划

掌握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根据地域性特征和现有办学特色,综合考虑学院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前景,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编制完备可行且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详细的课程设置目录。从全校和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全面调查师生的实训需求,计算投入与产出比例,权衡升级、更新、扩建和新建多个层次,把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这是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4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4.1充分整合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有一定的方向:如师范类,冶金类,工程类,信息类等等,但多数院校均开设计算机专业。建设计算机实训基地时,要考虑三个层面的整合:与全校需要使用计算机实训室的其它专业进行整合,如所有专业都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可以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实训室与之整合;本专业内同类整合,如程序设计与网页开发整合,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整合;本实训室的功能整合,由于开课时间的不同或课程学期的断层,一些实训室可以进行多种项目的实训,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故障诊断与维修一般不在同一学期开设,这时可以使用同一实训基地,又如C语言,数据结构,VB,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使用同一个实训基地。

4.2控制成本,提高利用率原则

经费一直是困扰高职高专教育的一大难题,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投入分布不均衡,收费政策不一致,银行信贷融资难等问题致使我们在建设计算机实训基地时必须控制成本。尽管电脑设备的价格已经不断下降,但组建一个60座的基础实训室首次投入仍然高达40多万,如果按每天使用8小时,每学年200天计算(除去周末),该机房不计运行维护与管理费用前提下,4年的使用成本超过1元/时/机,其它实训设备(如网络设备)的利用率更低,成本则更高。在规划建设计算机实训基地时,尽可能地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是必要原则。

4.3内外结合原则

重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必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用实训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此外还有三个层面的内外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的结合:计算机专业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很多只需要电脑即可进行的实训项目(如图像处理),完全可以在课内进行演示,学生课后在自己的电脑进行实训;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合作,与实习单位合作等实训机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我们甚至可以把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外;教考结合:国内国际的各类计算机相关认证考试、水平考试有数十种,很多认证机构均在大学设立了培训中心,提供较完备的实训场所,及时把握机会,开展合作即能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更权威的培训。

4.4适时更新原则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更新迅速,但教材的滞后、设备的陈旧在多数院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以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影响并不明显,在以技能训练和操作实践为主要高职高专,设备的先进性、更新的及时性将直接导致学生能否直接接触最新的技术、快速与社会接轨,适应工作岗位。硬件设备应紧跟摩尔定律所描述的速度,更新周期有得长于18个月,当然,一般只需要更新少数关键实训设备,如当新一代架构推出后计算机组装实训室应及时添置几套,网络技术实训室应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加)设备。

5建设方案

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结合实际建设经验,以师范类高职高专为例,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应如下考虑。

5.1需求分析

三年制大专,在校生人数约4000,其中文科类2500,理科类1500人,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300人,分三个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应用)、计算机管理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各100人。三年内,计划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扩招致400人,专业方向不变。规划时充分考虑开课顺序和排课的时间交错,与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理科专业的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如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进行充分整合。

5.2实训基地规划

主要实训基地和开设课程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部分实训室需要供非计算机专业使用,所以数量要求较多,利用率高,多数实训室只需一个就能满足需要。而合作或校外实训基地有其独特的优势,越多效果越好,此方案新建总投资约260万。

5.3建设与管理维护

每个实训室的建设都是一个项目工程,按总体规格,结合现有设备情况确定建设目标,详细列出设备性能参数、规格和数量,进行项目建设式招标采购而不是采购设备,不同功能的实训室,电脑配置不尽相同,所以成本也会有较大差距。如果条件允许,基础实训室可以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建设,建成后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增加课外实训机会的同时,利于收回成本。成立“实训管理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管理员(尽可能是实训指导老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时提出更新方案,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组织实训室课外开放,推行“三位一体”、课外实训等新兴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6效果分析与总结

上述建设方案中,基础其实训室的利用率最高,占90%(按每周40节课计),加上课外时间每天开放8小时,其成本已降低到0.4元/时/机左右,而利用率最低的是电路实训室,平均每学期只有两个班级使用,但它基本不需要后续投入。维护维修实训室因为可以使用其它实训室淘汰下来的设备(如主板,显示器等)供学生进行维修练习,只需购置少数几套新设备供学生认识和分组练习使用,所有成本最低,共260万的首次投入对一个拥有4000学生的院校来说,投入与产出比是非常高的。当然,首次投入建成后,还需要不断投入以更新换代、维护维修,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或招生计划的变更,方案也可能需要作出调整。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有效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前提,对于经费相对紧张、技术相对薄弱的高职高专院校,不但要加大融资力度以改善办学条件,更要从规划、发展和管理的角度,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多渠道着手,全方位着力,探索实践教学体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个人发展潜力,打造学院特色品牌,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 张金刚. 专科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选课教学初探[J]. 电脑知识与技术[J],2007,(12).

[2] 王海燕. 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2008,(6).

[3] 余群英. 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J]. 高教探索,2006,(4).

[4] 丁宇辰,屠立忠等.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12).

[5] 张金刚. 专科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选课教学初探[J]. 电脑知识与技术[J],2007,(12).

[6] 王海燕. 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2008,(6).

篇6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亲阅一位普通学子的自荐书。

寒窗苦读,为的是梦想的实现;如今,学业初成,振翼待翔,获得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是我最大的心愿。临近毕业之际,谨向贵公司自荐,现将本人情况作一个简单介绍:

我是一名来自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主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四年,我认真完成了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各科成绩良好,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毕业生,知识是其左手,能力是其右手,而人品则是其灵魂。敏行捷思的朝气、真诚豁达的品质和敬业务实的精神,是一个新时期人才必备的素质,而这正是我大学四年所追求的目标。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村生活铸就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辛勤劳作的父母使我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在大学里,认真、刻苦是我生活的概括。在竞争中获益,在挫折中成长,四年,我变得更加坚强、自信和执著。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我来接受您的甄选。当我陌生的名字映入您的眼帘,从您拿起我个人资料的那一刻起,我便心存感激,期盼与您有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用青春写下每一句承诺,让时间来作证,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用成绩来证明您的选择。

随信附上简历一份及主修课成绩单一份。

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所给予我的关注,并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致

敬礼

求职人:李克松

2007年3月

个人简历

个人概况:

姓名李克松性别男

籍贯山东省蒙阴县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山东科技大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学历及学位大学本科、工学学士

联系电话0532-6042012

计算机及英语水平: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级)笔试,熟悉Windows98,Windows2007及windowsXP平台的各种操作,能运用Pro/e进行产品设计制作和模具设计。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一定的听、说和翻译能力。

实践与实习:

2007年10月 牛头刨床设计实习

2007年05月 机床电器实习

2007年09月 校办工厂金工实习

2007年09月 澳柯玛、双星轮胎厂、益和电器参观实习

2007年09月 青岛四方机车厂生产实习

爱好与特长:

爱好体育、网络和读书,尤其爱好足球。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强,责任心强,有团队意识,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求职意向及应聘动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职位;全职。

我的人生信条一如耐克的广告:Just do it!良好的工作气氛和发展前景是我就业时首先考虑的,而加盟贵公司能够充分发挥我的专长,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创新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97-02

中职计算机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合格的计算机工作人才,为了能够给在校计算机学生一个光明的前途,必须加强对本专业教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校的高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完成了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并于第七学期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经过三个月的实习之后能够清楚地看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就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并且就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够引起同僚的注意。

1.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创建良好的教育模式,即体系,老旧的教育观念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忽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这样的学习成果是低效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好正确的教育观,坚持正确的教育模式才能引领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争取效益最大化。

2.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角色观

传统观念里老师是高于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做该做的笔记,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老师一直在给予知识方面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方法的是错误的,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遏制的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角色观,把课堂还给学生。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严于律己

学校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适当的修订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上课时应该推广应用反思性教学,着重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能力,重点对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框架,这样的专业素质框架分别体现在四个方面:学科教学能力;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教学观;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所以,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应该重视对计算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且把它纳入专门的课程体系中去,增加重视度。具备完整的系统的相关教育教学知识,熟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知识,无论面对何种状况都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教师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

4.重视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方法

在计算机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这两个字上,学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也是 "被培养"的主要角色,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升,不断的提高计算机知识。而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组织者,主要负责在培养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整理归纳、实践锻炼,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争取达到初始的教学目的,从而增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现课程的实践性,两者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步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1)上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次学习内容,让学生模拟老师,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最后教师提出最终观点,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错误的地方进行更正,赏罚分明。(2)教师讲解新技能的内容,训练的目的、意义、要求、所遵循的原则,训练的步骤、方法、形式等。 (3)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组的讨论成果,为同学们做演示,与此同时,其它组的学生也不要闲着,要积极观察,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在旁指导。(5)最后,由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大致内容,学生做填补工作,查漏补缺。

另外,利用科技化手段,综合多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树立一个引路人的姿态,确立学生课堂主体性,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首先可以以班级为小组,在班里播放优美的古典或现代音乐,让学生进行赏析;播放音乐ppt,把呆滞死板,机械的理论知识以动画影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在学校范围内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技术交流会、各种计算机的相关比赛,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参加;举办学术讨论会,相同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聚集在一起,探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校一定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环境。

5.结语

当前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对一名老师综合素质及执行能力的考查。教师的职责异常艰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名教师首当其冲的事情。在未来教育的宏观框架下,希望各位同僚严于律己,开拓创新,以全新的模式去引领未来之星。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占据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应用遍布了整个事件,已经成为每个人都熟悉的词汇,我们工作要用到它,生活要用到它,就连学生学习也要用到它,如果我们要使科技进步,就必须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与现代技术的进步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它更加方便人类的生活。本着促进就业的理念,就应该在创新计算机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工作人员。参考文献:

[1] 滕跃.浅析计算机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Z1期

篇8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利用其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的特点,早在1999年一批院校开始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700多所。我院是在2005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累计毕业生约120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70%。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做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1.2高职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参阅相关资料,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另一种思路是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还有一种就是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1.2.2课程设置欠佳。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实为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在笔者看来,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2.3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1.2.4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

1.2.5供需双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尽管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可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了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这些毕业生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和面谈能力。

纵观上述所列的原因,因为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而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造成了当今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定位,久而久之容易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正确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个人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一个重点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机房服务器管理、做网站建设,竞争不过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做管理,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营销,做不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那么,如果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能从管理者的高度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这些,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专门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的复合型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他们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当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决不仅是商务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

3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什么是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问题,这就是电子商务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时候更多的要扮演一种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应毫不犹豫以商务为主,技术层面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对技术感兴趣的实在应该去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系部,而不是电子商务。如果大家对此形成共识,则这些网络公司对商务类岗位的要求,也就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应该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首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交流能力。

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口头的能力主要指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和策划时与公司各个阶层的人或是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电子商务通过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进行交流,文字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故书面的表达能力在电子商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博客和论坛营销等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3.2理解技术与商务的关系。

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通讯、网络、软件技术对商务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学生应该熟悉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事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对组织、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竞争、商业信息等各方面要有独到的领悟。如果电子商务的学生没有独到的网络商务分析能力,就和传统商务的学生没有区别,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现在网络公司的一些创新商务模式,往往就是技术和商务结合的产物。故电子商务学生应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尝试策划和在实践中创新。

3.3较高的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电子商务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比别的专业更高,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视角,从而对外界的变化能更快做出反应。否则,在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淘汰。和会计比起来,5年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但会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林政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应该是倒‘T’

字型,横杠代表’博学‘,是我们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一个有发展空间的专业知识平台;竖杠代表’专攻‘,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引导,还要看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侧重管理的,还有偏重技术的,学生可通过高年级的选修课、就业后的再学习或考研,达到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把“竖杠”补齐呢?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如何定位。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因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最普遍且最需要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因为准确的定位,已经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B2B交易平台。中国拥有3亿网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2006年中国中小型企业总数已达到3000万,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企业需要哪些电子商务人才呢?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自己建网站或是使用门户型行业网站,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中小型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广告策划和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2如何实施。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分为四种类型后,实施是关键。高职高专学制三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后一年半的时间就按照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小班教学和培养。

4.2.1定位在网络策划和运营方向。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不单是建个漂亮的网站当门面,而是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的资源,把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整合到网上,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效果。由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网站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这些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学生要去做网站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告诉企业,让企业知道计算机专业不能做的事情你们能做,而且这些事情对于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点打造策划运营方面的能力,从大二起开始实习,尝试去构思网站和运营网站,关注和参加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定位在网络推广方向。

企业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关注程度,所以企业非常需要网络推广人员,网络推广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企业的网站在网络上推广,通过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应该熟悉现在流行的网络推广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同时熟悉各种网络广告的表现方式,如图片广告、横幅广告、文字广告、Flash广告、主动弹出和点击弹出广告等,尝试在网络中推广自己学校网站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法。

篇9

关键词:工作项目;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满意程度低,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不高,往往学非所用,就业时不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了扭转以上的状况,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目标,全国正在实施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笔者所在的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提出构建“以项目为主线、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它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对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时迅速地胜任工作岗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1 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当前我国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按学科体系进行的,课程设置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但课程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职校生毕业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对其重新进行上岗培训。

为此我们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并对企业进行深入考察与走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项目为主线、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顺利实现就业为目标,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地改革。课程设置要求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与可持续性。

玉林农业学校根据当地及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特色,重组与调整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基础层次的初级人才。将该专业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岗位(群)课程,其中该专业职业岗位(群)有五个岗位:办公自动化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电脑平面广告设计,每个岗位再按岗位的要求设置相应课程群,课程内容都以当前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为主。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与服务器使用与管理、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综合布线与网络施工与管理、网络工程案例与实践等与现代企业相关工程项目的课程。

2 根据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加强合作,按照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二是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三是课程内容呆板,可发挥的空间较少。为此要明确职业教育定位目标,课程内容不再以学科体系的要求进行编排,而是以企业的工作项目进行编排,并对原来内容进行整合,摒弃复杂与繁琐的理论介绍与讲解,以“够用”与“实用”为原则,加强培养实践操作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紧跟行业最新标准,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实施“订单式”办学模式,将企业作为我们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本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笔者教授的《Photoshop CS3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将本课程设计为十二个实际的工作项目(这些工作项目是经过调研与企业进行沟通的)。它们分别是:公益广告制作、工作证件照的排版、数码相片的处理、海报设计、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艺术镜框的制作、快速制作电子贺卡、制作网页与网页动画、户外与POP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与书籍装帧设计广告、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处理和动漫造型设计,每个工作项目再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学习到知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与怎么做,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很高,而不再是以前那样枯燥地学习Photoshop的理论与知识,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到了实际工作却无所适从。另外在工作项目中还要穿插从事电脑平面广告设计所遵守的职业规范,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可直接上岗了。如果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可拿到企业直接给客户使用,学生更能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自豪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

3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运行方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实践学习与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导,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为主线、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其运行方式以“工一学一工”的循环形式实施教学:首先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工作规范与实施工作项目具体流程,从企业带回工作项目,回到学校实训基地,在真实的或仿真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工作项目,学生经过在实训基地进行训练,掌握了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培养了职业能力,再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与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这一方式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就业时不需要再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

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是依托本校的自治区数控技术应用示范性实训基地,同时与当地的数家知名企业,如玉柴集团的下属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实施“以项目为主线、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学生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同时也为企业生产部分产品,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4 采用项目教学法,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项目教学法旨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更独立地进行学习,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模式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首先教师根据现代企业要求提出一个实际工作项目,明确工作项目的目的,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做

什么,然后列出完成这个工作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完成这个工作项目的相关信息,也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引导问题自己去寻找和收集这些信息;

(2)教师指定学生进行分组或学生自己分组,然后学生在收集信息基础上对如何完成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做出实施工作项目的计划;

(3)学生经过充分酝酿,提出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案,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但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说这个方案不好或不行,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修改,教师不要指定方案,最后由学生确定工作项目的方案;

(4)学生分工或团队合作实施工作项目,完成这些工作项目的场所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在企业,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5)学生完成了工作项目以后,根据前面设定检验方案对项目进行检验,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6)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估完成工作项目的情况,提出以后改进的意见,评估工作还可以引进企业的参与,效果更佳。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又根据教师的安排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零距离”接近企业,课程的教学既有本校的教师,又有行业的专家、工程师}工作项目可以是教师根据现代企业情况提出的,也可以是直接从企业带来的工作项目,如本校的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为当地企业生产产品作为工作项目。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又有开展工作方法和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就业时能迅速地胜任工作,本校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一次性就业对口率在7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称职率在80%以上。

5 校企合作,以创新精神共同开发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包。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的教材与相关教辅资料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由于某种原因,教材往往都是由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开发出来的,这些教材的好处是它贴近学生与教师,但由于教师不是现代企业一线生产的管理者或工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原理及应用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课程内容滞后于生产。

在新一轮课改中,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合作,将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到课程内容中,并及时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纳入到课程内容中,使课程内容与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同步更新,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教育人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

为了保障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本校有计划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行家、管理者、一线有经验的工人共同开发适合当地经济特色的讲义、教辅资料及教材,我们称之为课程包。

6 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单一的、线性的,往往仅仅考核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样性的、立体的,注重考核评价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等。考核评价学生不再是一张试卷,而是注重考核评价学生在实施工作项目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核评价学生不再仅仅是学校,还有企业,就是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时企业的反馈意见,还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1 现状分析

当前信息化建设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制定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和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用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不仅存在技术问题,更需要管理的协调配合,管理的科学化对信息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应最能发挥本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却常常遇到尴尬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才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量身定制的就业岗位。当前我国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期,需要大量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但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需求没有进行专业细分,它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引进、实施、维护和信息管理等工作需求统归为做软件。因此,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

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软件开发技能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笔者将探讨如何进行信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2 信管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总体规划

2.1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如何理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的关键问题。根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计算机教育理论体系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信息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和信息系统应用模块4个层次。

(1)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包括信息加工、管理、使用方面的课程,如信息化概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或根据院校特点开设有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概论课程,如医院信息学等。

(3)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学习各种常用的系统开发技术,包括C#应用编程、Java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4)信息系统应用模块,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2.2 专业方向的设置

本专业的社会岗位需求多层次。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实施中,既需要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也需要信息化工程管理人才,信息化系统实施后还需要网络管理和维护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开发力’向、网络管理方向、信息管理方向。3个方向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系统开发方向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掌握各种系统开发技术;网络管理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掌握网络工程管理和信息安全维护;信息管理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学习如何用信息系统支撑先进的管理思想。3个方向都必须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

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无论哪种类型人才,掌握一种系统开发技术都是进入企业就业的敲门砖。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层开设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如图1所示。

3 建立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

3.1 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注重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训练

基础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石,基础是否学好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因此要强化基础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引入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所谓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从事软件开发职业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等。

在基础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成败,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软件工具应用者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程序设计语言所涉及基本概念的讲解,忽视在构建程序过程中应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对整体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就是造成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的平衡:

(1)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清晰。教学不仅要注重单项知识的讲解练习,更要加大对应用整体知识的能力训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2)专业技能教学要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吸纳软件企业的工作模式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把持知识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双环节中,也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自主工作行为。

3.2 以项目驱动教学法来设计应用类专业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无缝衔接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中,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等课程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法,这些课程直接面向应用,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偏重于实践,学生比较感兴趣。

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师所选的项目要贴近实际,可以从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或社会实际需要中选择,项目规模适中,太大或太复杂都不利于教学。所选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亲自开发过的,这样对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其次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案例项目中要包含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供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查阅,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然后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开展一门全新课程时,学生一定是感到抽象和困难的。教师先将项目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应该类似,选取其中一个模块逐步进行分析、演示其开发过程;学生进行项目模仿开发。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从中既可以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又可在项目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创作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并拓展知识面。在一个完整的模块演示教学完以后,大部分的课程知识点也已经完成教学,学生将参照模仿或自我创新来完成其他模块的编写,然后把各个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快速完整地学习到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还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案例项目上。

最后进行项目总结和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教师对学生项目进行评价,给出指导和建议,并进行项目总结和知识的归纳,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扩充知识点,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将一个应用课程的教学建立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特点,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潜力,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实践。学生不但获得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还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增加了软件开发的兴趣,利于日后选择从事软件开发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 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在这里指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或两年所进行的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这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决定毕业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胜任工作岗位,赢得就业。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多数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种种缺陷,以致就业比较困难。那么症结就在于将毕业生推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没有做好。为了改变现状,建立一个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无缝衔接是指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如订单式培养或岗位性培养,用真实的项目或工作环境打造、锻炼人才,使其既有理论又有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本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发展潜力。

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有:

1)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学生,缩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日前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培训机构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带给他们实际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推荐就业。尽管学校在教学和体制上做了许多改革和努力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找到工作,但社会的需求是多变的,技术的进步是变化的,学校的脚步总是落后的,当然也包含个人对自我要求,因此技术培训机构才会盛行。与社会培训相比,有些软件培训机构则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帮助培养学生。由于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践环境比较真实,甚至是培训机构所接项目的一部分,而且师资是来自一线的开发人员,所营造的实践教学环境自然比学校教师所营造的要好,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环境。与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是“双赢”的,首先,培训机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源,可以降低同行业的培训费用,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其次,学校通过培训机构合作,首先促使本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使本校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发展,树立荣誉,发展更多生源,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第三,可以监督培训机构使其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水平,否则不继续合作。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学生可以依据所选的专业方向自由地选择参加或不参加。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趋势,例如青岛大学汁算机学院就与印度IT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学费每年高达9000元,招生人数多达350人。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在职业教育上的缺陷,为本校学生提供多方位的选择,特别在教育费用上,社会机构培训比校企合作办学的培训费用肯定更昂贵。

2)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发展接轨。

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要有接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有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与培训机构合作固然好,但专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外力,还要提高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长久来看,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必需的,这是提高学校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