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3: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篇1

[主题词]孤独病/康复;孤独病/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依然是I临床而非实验室诊断。中医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论述散见于“五迟”“痴症”“癫狂症”等病中,认为其病因多属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治疗大法为益肾调督填髓,健脾宁心开窍。近年来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指导

健康教育与保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个体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了解,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1]。我院在小儿营养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了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6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月)和观察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照组130例,男67例,女63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1.4)岁,其中一胎患儿71例,二胎患儿59例,农村患儿91例,城市患儿39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72例,Ⅱ度48例,Ⅲ度10例;观察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1.5)岁,其中一胎患儿73例,二胎患儿57例,农村患儿90例,城市患儿40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69例,Ⅱ度50例,Ⅲ度1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消化酶、应用营养激素、调整营养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宣讲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原因及危害,让家长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让家长对小儿营养不良疾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多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同时合并妨碍食物消化吸收疾病,不良饮食习惯也可导致营养不良,护理人员要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来纠正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不正确认知,从而自觉地帮助患儿改正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2)保健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饮食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指导,让家属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恢复患儿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作用。对于12个月以下的患儿,嘱咐家长要尽可能地实行母乳喂养,患儿要以摄入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为主。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以免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为患儿制定健康、丰富的食谱,嘱咐患儿家属多为患儿供给新鲜的蔬菜、水果,确保每日能量摄入充足,并要注意盐分、水分的摄入。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消化道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加强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在饭中或饭前用药,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马上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时间、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1)疗效标准: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并接近同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体重(≥85%),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营养不良相关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食欲、精神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为好转;治疗后的症状、体征、体重、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2)儿童营养知识知晓率评价:向两组患儿家属发放儿童营养知识调查问卷,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为掌握,得分60~80分为基本掌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100.00%,对照组分别为70.00%、84.6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2 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3±1.4)周,对照组为(6.3±3.2)周,P

2.3 儿童营养知识知晓水平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掌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儿童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4 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121例、一般9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100.00%(130/130);对照组满意77例、一般39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率89.23%(116/13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主要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脂肪消失、全身系统功能紊乱等,不仅会降低机体抵抗力,还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其会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故临床上应早期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2]。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若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就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小儿营养不良主要为轻中度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生会导致患儿抵抗力、免疫力低下,增加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比如慢性肠炎、迁延性腹泻等,给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对患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并实施保健指导,让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对患儿的日常引起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在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治疗中,合理、营养的健康饮食是关键,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还应做好饮食指导工作,针对患儿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丰富食谱,以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成分[4-5]。由于营养不良会增加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所以临床上常需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及不良反应变化,做好用药指导,是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加快疾病康复的关键[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的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率及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刘佳,黄唯,谌顺丽等.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营养不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81-82.

[2] 冯莉娟.临床分析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J].医药前沿,2014,(32):108-109.

[3] 雷芬.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思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07-207,208.

[4] 黄翠红,王爱民,赵璧等.健康教育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蛋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136-136.

篇3

在端午节之际,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80多个脑瘫患儿收到了北京嘉泽新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向阳送来的价值3万余元的爱心奶粉……

“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他们得到了很多关爱……”患儿家长说。

特色疗法,带来康复希望

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副院长王文才介绍:“脑性瘫痪,是小儿残疾的主要原因,是小儿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医学进步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使一些极低体重儿或重危新生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病机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脑瘫儿童有300万到400万名,每年新发病例有6万,其中,0岁至14岁的重症脑瘫儿童约有70万名。

脑瘫儿童同样拥有玩耍、上学的权利,可是折翼的翅膀限制了他们所有的自由。为帮这些孩子插上美丽的翅膀,2007年10月,李桥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成立。中心坐落于北京美丽的温榆河畔,绿树环抱,环境优美,远离喧嚣的闹市。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训练大厅宽敞明亮、设施齐全,住院处环境温馨、方便舒适,可同时容纳150余名儿童住院治疗。至今,中心共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俄罗斯等地各类脑瘫患儿600余人次。

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小儿神经内科专家和康复医学专家指导工作,并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针灸推拿师、中医理疗师、特殊教育教师、幼教老师等。主要收治以小儿脑性瘫痪为主的运动障碍及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孤独症、多动症等患儿。

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学习,中心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中的语言治疗、感觉统合疗法、音乐治疗、中药水疗与传统医学治疗中的针灸、按摩、药物熏蒸相结合,并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特殊教育是医院康复治疗中的一大特色,为了使患儿早期得到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康复中心特聘请多名幼儿教师,通过游戏等方式向患儿传授音乐、绘画、常识、数学和语文等知识,在寓教于乐中开发患儿智能,提高患儿认知能力。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使患儿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本着为残疾患儿及其家庭排忧解难,不断提高残疾患儿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专科特色,吸收并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人才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鸟取县立综合疗育中心、俄罗斯卫生部、美国残疾人矫形器协会、中国残联康复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10月20日,日本鸟取县立综合疗育中心院长、医学博士北原佶先生应邀前来讲学交流,并为住院患儿进行义诊,指导治疗。2011年,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应俄罗斯卫生部邀请,派出多名康复训练师组成康复项目组多次赴俄,运用中医药特色,指导俄罗斯患儿康复训练。

共同关爱,抢救未来

脑瘫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爱。由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脑瘫患儿家庭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为帮助困难家庭患儿早日康复,中心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免费为部分特困家庭患儿进行治疗,并积极寻求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2011年3月2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三胞胎同患脑瘫母亲欲卖肾筹款》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慈善家李春平通过媒体了解到这件事,联系到了神经康复中心王文才副院长,表示要救助这三个孩子。

三胞胎女孩来自河北三河县,家里条件本不太好,出生时因为早产花费了20多万,家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残酷的事实却又一次打击了这个不幸的家庭,三个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走路,也不能清楚地说话。家长带着三个孩子慕名而来,专家对患儿进行了专业、全面的检查,确诊三个孩子均患有脑瘫。家长说:“既然把她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了,就要对她们负责,就算是卖肾,也要为孩子治病。”

2011年3月30日,慈善家李春平来到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看望三胞胎脑瘫患儿,当场捐助人民币30余万元。李春平详细了解了三个孩子的病情及治疗状况,鼓励孩子的父母不要放弃治疗。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李春平,多次呼吁媒体多关注贫困阶层,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李春平非常关心孩子的治疗情况,“三个孩子的治疗一直要持续到七八岁,治疗目标是让孩子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够走向社会。30万的善款可以让三个孩子得到两年的有效治疗。”李春平说:“两年后我再来!”在场的人们深受感动,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患儿捐款。

三个孩子自2010年8月份入院以来,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三胞胎格外关爱,也为三个孩子减免了入院以来的大部分费用。在慈善家李春平的救助下,三个孩子的康复有了新的希望。

三胞胎脑瘫患儿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使更多的脑瘫患儿得到积极有效的救助,2011年5月6日上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携手山西建峰集团、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为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捐赠100万元药品,用于治疗偏瘫、脑瘫儿童。捐赠仪式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费薇表示:救治脑瘫患儿是一项抢救未来的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开展“资助偏瘫、脑瘫残疾人项目”工作中,要依靠和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严格对药品使用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把关,确保用药和救治工作的安全、有效。

王文才副院长表示:医院将合理利用这批药品,使其发挥最大价值,逐步完善救助对象的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详细记录药品使用情况,珍惜社会资源,让“关爱偏瘫、脑瘫残疾人”的项目切实做到让捐赠者满意、社会和公众放心、脑瘫儿童受益。

李桥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脑瘫患儿的病情一直牵挂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心,2011年12月22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再次来到康复中心,捐助15辆便携式残疾儿童轮椅,用于资助三胞胎脑瘫女童等贫困残疾儿童。这些轮椅能为残疾儿童的护理和康复提供极大帮助,适用于因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导致功能障碍的残疾儿童。

王文才副院长代表脑瘫患儿家属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关爱脑瘫患儿的爱心人士表示了感谢,并作出承诺:将对肢体残疾的脑瘫患儿进行全面摸底,让每一辆轮椅都落实到真正需要的患儿,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轮椅进行组装调试,向家长讲解轮椅的使用注意事项,让捐助的轮椅切实给患儿及家长解决治疗与生活上的困难。

康复训练,促身心健康

对于有些运动发育延迟的孩子来说,独立的行走或许是一种奢望,而大部分的脑瘫患儿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运动障碍。为此,王文才副院长积极奔走联络,几经周折联系到了美国Ultraflex矫形器公司董事长、著名脑瘫专家Mark博士。

2011年11月10日,Mark博士应邀来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为部分运动障碍患儿进行了义诊评估,指导治疗师有针对性地为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当Mark博士了解到部分患儿来自贫困家庭,他主动提出愿意免费为家庭困难及病情严重的脑瘫患儿制作矫形器模型。在对患儿进行了正确的定位评估后,Mark博士现场为患儿制作了矫形器的石膏模型,并将模型带回美国,在其公司免费为患儿制作。

2012年3月2日,Mark博士不远万里从美国携带矫形器,风尘仆仆来到李桥儿童医院,他表示:要尽快满足患儿愿望。Mark博士首先对患儿目前的肢体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训练建议,并为患儿试穿量身定制的矫形器。Mark博士为每位患儿定制了两套矫形器,分别在休息时和运动时用,这样矫形器就可以根据患儿的不同状态,充分发挥矫正肢体的作用。Mark博士帮助患儿试穿矫形器,并向家长讲解穿着矫形器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调整到最适合患儿的状态。

有了矫形器,孩子们的康复就增添了新希望。受赠家长们对Mark的爱心和李桥儿童医院的关心充满了感激。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孩子们早日得到康复。

脑瘫患儿的家长通常内心脆弱而敏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担心孩子的未来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医护人员在对孩子进行治疗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家长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院领导积极想办法给患儿家长精神慰藉,举办亲子运动会,在康复师的帮助下患儿和家长共同完成小游戏,投球比赛、爬行比赛、包糖果比赛、穿珠比赛、骑自行车比赛、歌舞表演等,欢乐驱走了阴霾,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了释放。

今年“六一”儿童节,康复中心医护人员和总政歌剧团的演员们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节目,5位歌唱演员利用业余时间前来为残疾儿童爱心义演。医院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也为孩子们精心编排了歌舞,并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设计了多款互动小游戏。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康复师们欢快的舞蹈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歌唱演员的激情演唱将活动推向高潮,演出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游戏环节,小朋友们显得异常活跃,小选手们在主持人的配合下积极互动,令在场的人们感到欣慰。由康复师和小朋友一同完成的儿童歌曲联唱“蜗牛和黄鹂鸟”“找朋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歌声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康复成功的喜悦。

篇4

脑瘫对患儿身心的发展十分不利,要求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属能够加强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视,以合适的康复训练方式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1]。本次试验为了分析儿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按照编号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家庭组(n=36)和常规组(n=35)。其中,家庭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8(4.7±1.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7(3.4±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方法。院内康复训练包括患儿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同时医生要为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患儿家长脑瘫的主要病因,让患儿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防范。

家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康复训练。除了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医疗人员还需要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患儿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1)语言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频率,先让患儿进行简单的发音、数数和说话,然后给患儿播放简单的音乐,让患儿跟着学习唱歌。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图文训练,帮助患儿习字[2];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意识的让患儿自己穿衣、沐浴、进食、入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方案训练。由于不同的患儿有着不同的瘫痪情况,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应该协助患儿家长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3]。例如,让患儿参与制作陶瓷,锻炼患儿的实践能力,或者让患儿做些简单的手工工作,指导患儿玩积木等,发展患儿的发散思维,重视患儿的个性化发展;4)功能训练。家长应该让患儿能够通过关节活动以及站立、抬头、翻身等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活动度,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1.3 疗效判定:好转: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失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康复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对患儿的好转率、有效率和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ā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可知,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4]。脑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合并智力发育缓慢等,对患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双重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经过家长和患儿的长期配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实现患儿的正常成长[5]。传统的脑瘫患儿治疗以医院内部康复治疗为主,这种康复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患儿难以在短时间的康复训练中获得明显康复。家庭康复训练是在医院内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肢体发展、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3(19):260-262

[2]史艳,王飞,李跃峰.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5(03):420-422

[3]周满相,黄任秀,覃晓燕.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4(07):3907-3909

篇5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综合治疗

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由Willam John Little于1862年首次报道,故又称为Little病。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束发育之前的非进行性脑损伤,3岁前表现出持续性、实质性的运动异常。我国在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座谈会制定的标准[1],小儿脑瘫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发育落后、姿势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症状及体征。脑瘫患儿常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听力障碍、行为异常、小头畸形、脑积水、脊柱侧弯、牙齿发育畸形、斜视、失用症、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心理情绪等问题,消化困难(咀嚼吞咽困难)、各类感染(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呼吸困难和矫形外科问题等[2]。脑瘫产生的病因较多,后果亦多种多样。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了175例脑瘫患儿,经过数个疗程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5例脑瘫患儿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全部是结合临床进行CT和(或)MRI及EEG检查,排除脑的进行性病变(如肿瘤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男107例,女68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11个月,分型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神经学组主办的全国小儿脑瘫专题学术研讨会分型,其中痉挛型82例,不随意运动型38例,迟缓型55例。

1.2 方法

1.2.1 药物疗法 静滴营养脑细胞药物及扩张血管药物:神经节苷脂、丹参(有过敏和/或腹泻者可用胞二磷胆碱),有癫痫者可口服抗癫痫药物。

1.2.2 运动疗法 综合运用Bobath、Vojta法。神经发育学疗法强调婴幼儿脑组织正在发育阶段,其可塑性和顺应性最强,是学习运动模式等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具备早期治疗的最佳条件。虽然存在脑损伤,但仍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患儿学习正常的运动模式,通过各种治疗手技和方法促进未成熟性向着成熟性发展,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固定和发展,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Bobath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发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其方法以手技中的关键点控制为主,促进手技、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技(以叩击手技为主)等为重点,根据脑瘫患儿的不同类型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手技。每天1次,每次20~45 min。Vojta疗法是通过多次刺激诱发带,出现反射性运动模式,最终达到反射运动变为主动运动。治疗师用手指按压脑瘫患儿身体某特定部位(称诱发带),使患儿产生反射性翻身和匍匐爬行两种动作模式。

1.2.3 物理疗法 通过神经肌肉治疗仪、肌痉挛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皮神经刺激仪、肌兴奋治疗仪治疗各种脑瘫。

1.2.4 汽疗(熏蒸治疗) 采用活血通络、止痛、舒筋活络的药物为主的中药(丹参、牛膝、桂枝、白芍、苍术、威灵仙、葛根)形成热气,更易被组织吸收,长时间使用可起到松弛肌肉、解除痉挛的作用。一般每天1次,每次30 min,切记治疗一定要有人监管,出现气促、胸闷时立即停止。

1.2.5 引导式教育 大多数的脑瘫儿童都存在智力障碍,Pet教授认为,脑瘫儿童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使脑瘫儿童不能发展适应或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脑瘫儿童的康复需要多方面和复杂的经验,引导式教育就是根据学习的复杂性原则,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各方面的功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复杂、有序的整体。通过引导式教育使脑瘫患儿在体能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语言训练:在患儿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要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可同时按摩两侧颊部)。脑瘫患儿的语言康复是复杂的,需要多方面的经验,要以语言学习的复杂性为原则,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语言发展的各方面功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复杂有序的学习整体。

1.2.6 矫形器的应用 利用矫形器纠正脑瘫儿童的异常姿势,促进站立、步行等运动功能,而功能的获得将使运动受限的患儿得到鼓励,可促进脑瘫儿童性格的发育,也可促进运动发育、变形挛缩的预防及矫正、增加稳定性、通过抑制不随意运动对运动模式进行控制,代偿丧失的功能、抑制肌肉痉挛。

1.2.7 中医针灸 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

2 结果

小儿脑瘫的康复评定一般包括运动评价中的:(1)粗大运动评价;(2)神经反射评价;(3)肌力评价;(4)肌张力评价;(5)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评价;(6)联合反应降低;(7)关节可动度改善;(8)运动协调功能评价。凡达6项指标为显效,达2项为有效,达1项为无效。按上述标准经过4个疗程后,随访本组175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为92.5%,其中显效61.8%。3 讨论小儿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产伤、窒息、胆红素脑病及孕早期的病毒感染、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有关。脑瘫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细胞损伤、脑发育不全等,常规予营养脑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可使受损脑细胞功能的部分恢复和促进脑细胞的生长,但脑瘫所致的肢体的残疾,疗效仍不满意,现配合康复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和异常姿势,促进中枢性的运动发育。脑瘫康复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瘫患儿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儿童;弱视;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46-02弱视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对儿童视功能的发育和身心健康有极大危害,发病率大约2.8%。中国四亿儿童中约一千万弱视病人[1]。且发病率近几年有上升趋势[2]。如何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与正规的治疗,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下面把我院的治疗与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农村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1.1社会因素弱视类型、程度以及弱视治疗的初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3],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儿童弱视治疗成功的关键[7]。

1.2家长因素很多家长对弱视知识都很缺乏,没有充分认识弱视的危害性,从而不能进行积极配合治疗和进行有效的监督。弱视的特点是发病年龄小、治疗时间长,其中家长的信心、耐心和恒心不足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前功尽费。

1.3患儿因素由于患儿年幼,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对弱视的危害一无所知,治疗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配合等治疗行为;农村儿童好动,在弱视治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患儿的“自由”,所以,有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治疗,或不能耐心的接受治疗;导致弱视治疗周期延长,影响弱视疗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1.4学校因素农村学校不能给患儿提供良好的配合治疗环境。弱视患儿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出于自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眼睛不好.更不愿意听有的孩子叫他“四眼”、“独眼龙”。因此,不愿意接受戴眼镜和遮眼罩治疗。

2治疗方法

2.1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弱视治疗仪治疗。在矫治前由专人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检查视力(裸眼、矫正)并做好记录。由专业人员教会家长及儿童仪器使用方法,在医院训练一次,病人回家后坚持治疗,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l-6个疗程。

2.2遮盖法采用每周必须遮盖35h的方法。指遮盖优视眼,强迫使用弱视眼.消除来自优视眼对弱视的抑制,努力恢复视功能,使双眼视力接近均衡。验光配合适眼镜后,双眼弱视者每眼各遮盖3天,两眼分别交替进行。单眼弱视者,3-5岁患儿遮盖健眼4天,打开健眼一天,大于6岁者,遮盖健眼6天,打开健眼一天。视力提高到1.0以后,仍需遮盖巩固至6个月以上,直至视力稳定无反复为止。

2.3精细目力训练教会家长及弱视患儿每天做精细目力训练。如绘画、描图、穿针、剪纸等视觉刺激。

3护理对策

3.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3.1.1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在初诊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儿及家长实施针对性的医学知识、护理知识讲座。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使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弱视的可逆性和治疗的长期性,因此树立患儿和家长对弱视治疗的信心和恒心,保证弱视治疗的效果。

3.2做好心理护理

3.2.1做好患儿心里护理农村患儿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唯我独尊,恐惧心理,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耐受性差,害怕陌生环境[4]。所有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治疗的进行和效果。

3.2.2家长的心理指导治疗一段时间后,儿童对治疗的单调性产生厌倦,容易对治疗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除医护的指导外,更需要家长的关爱、鼓励。调整儿童心理状态方面家长的责任心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对弱视的认识程度及患儿的依从性是确保疗效的最重要因素[5]。

3.3随访和指导对所有门诊就诊患者我院建立了门诊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诊时间、弱视类型、家庭电话、每次复诊客观检查结果、每次随访的资料等,对各个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对家长或患儿提供技术指导,对治疗、护理进行正确的干预。同时,把我院斜视弱视科电话告知每位病人,开通了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及时解决患者疑难。

4体会

4.1弱视的治疗贵在早期,3-6岁是弱视发育敏感期,也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间,若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终身视力低下[6]。然而农村医疗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差距导致许多儿童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给患儿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需要医生、家长和社会对弱视正确全面的认识并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患儿家庭、学校的支持是弱视防治效果的有利保障。对此我院经常在邢台市及各县通过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同时每月一县派医疗队进行义诊,做斜视弱视的检查、治疗、预防和指导工作。使农村广大人民提高认识和知识水平,做到患者及时就诊,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2家长的合作是弱视治疗成败的关键,弱视治疗需较长时间,疗程少则3-6个月,多则18-24个月,已治愈的弱视患儿还需延续治疗2年,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告知家长定期复查及随访的必要性,做到定期复查、定期随访,确保远期疗效。治疗过程中我们感到难度最大的因素是患儿及家属对弱视长时间治疗缺乏信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如不能持续或自行终止,结果造成已提高的视力很快下降,因此家长的积极配合关系到弱视治疗的成败;弱视儿童训练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护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依从应该是指患者完全服从医嘱或护嘱进行治疗和训练等,并产生与治疗相关的作用[7]。农村家长及儿童依从性较城市差,造成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或时间较长。

4.3家长应注意关心患儿的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供给蛋、肉、豆制品、绿叶蔬菜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以改善全身及眼部营养.增强眼的抵抗力与调节作用,保持眼罩、镜片的清洁,少看电视,起床前、课间休息坚持做眼保健操,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眼部调节。

4.4护理人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方面知识,在弱视治疗中要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随时进行心理信息交流。对患儿的积极因素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患儿的不合理要求和不利于治疗的心理行为要给予正确引导,同时注意做好农村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针对弱视患儿不同个性进行心理抚慰、心理鼓励,通过心理沟通使弱视患儿的心理障碍得到排除。使弱视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洪碌.高建鲁.儿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5.

[2]麦光焕.现代斜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0.

[3]冯丽,李洁.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4):171-172.

[4]鞠延鸿.田英春.弱视患儿的治疗与护理伦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4):57.

[5]苏炳凤.儿童弱视治疗的护理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3,24(10):1495.

篇7

关键词: 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精细、松软又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也成了家庭和孩子们触手可及的食品,那与食物密切相关的儿童龋病现况如何呢?2007年11月我院对农村在园儿童的龋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先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市三乡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

1.2 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由一人使用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登记,龋病诊断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儿童491人,患病率80.24%,龋均4.40,充填率几乎为0,刷牙及漱口习惯不良。主要情况见下表

表 1 患龋率和充填率

表 2 刷牙和漱口习惯

3 讨论

3.1 从结果分析看,我市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普遍,远高于农村乳牙58.48%的患病率[1],与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差距很大 [2],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6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4岁的儿童,与李向东[3]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儿童牙病发展规律。

3.2 农村儿童龋病高发及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

3.2.1 龋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通常乳牙患龋率高于恒牙[4],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三岁后患病率上升较快,至5-6岁乳牙患病率达到高峰;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极其环境等因素有关[5]。

3.2.2 有研究表明, 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龋病密切相关【6】,所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细、松软、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成了家庭和孩子们唾手可得的食物,此类食物易导致儿童偏食,进食蔬菜等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减少,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加上儿童家长没有很好的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及漱口的习惯,尤其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3.2.3 由于龋齿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宜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幼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忽视,保健意识不强,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它迟早要换,没有必要充填,再加上由于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一颗牙齿龋患又不及时充填就会对口内其它牙齿造成危害,致使农村儿童牙病举高不下。

3.2.4 儿童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治疗中易产生紧张和恐惧,不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治疗次数多、家长对治疗费用的承受力低等都对农村儿童龋病治疗率底有很大的影响。

4 预防对策

要降低儿童龋病患病率,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卫生、妇联、计划生育等行政部门要采取电视播放、广播宣传、健康教育三下乡、各种大型节假日及农村集市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的普及性、反复性及实用性;各级医院可制作口腔保健知识活页、宣传栏、播放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短片等;各医疗保健门诊的口腔科应设立咨询台,配备有经验的医师或护士承担咨询和宣传任务;口腔医师要把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在每个门诊病人的诊疗工作中;口腔保健专业人员利用幼儿家长会为幼儿家长、幼儿园保健医、幼师集中授课,讲述龋齿的危害、平衡膳食、少吃含糖食物、氟化防龋、使用含氟牙膏及保健牙刷、正确刷牙、餐后漱口等口腔保健知识,通过各种方法让儿童、家长及幼教人员仅可能多地获得精练的、通俗易懂的口腔保健知识,逐渐转变家长的态度及观念,以正确指导儿童的行为习惯;幼儿老师要落实儿童一日生活常规,实行一人一杯,一日三次刷牙及进食后漱口等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减少龋病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5.

[2]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3]李向东,马晓莉.灞桥区小儿龋病发病调查分析[J].西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7(3):43-44

[4]肖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6

篇8

[关键词] 小组训练 脑性瘫痪 康复

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严重疾患之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6 岁的脑瘫患儿共有31.4 万,且每年以4.6 万例的速度递增。其中,约有72.3%的患儿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52.4%的患儿需要通过机构进行康复[1]。目前国内康复以一对一训练为主,耗时、费力。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我科选取40例患儿开展针对性小组练习,减少收费,疗效明显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80例,所有患儿符合2006年全国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2],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8岁,平均4.98岁,痉挛型29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肌张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2例;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16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8岁,平均4.71岁;痉挛型27例,不随意运动型 6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轻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17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脑瘫分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一对一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患儿病情编组训练,一对多形式。每周一至周五按康复治疗师设计的课程进行专项训练。内容包括:①ADL训练 ②关节松动训练 ③核心肌群控制训练④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等。全程需家长参与,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内容包括心理疏导、安全教育、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理念、预防院内感染、饮食护理等,为出院后坚持家庭训练打好基础。患儿的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有6 名患儿在两名康复师带领下,每天进行上述学习和训练。同时,利用“六一”儿童节、圣诞节等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患儿文化生活,增进其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1.3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制的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项目专用评价表对运动功能10项、生活自理能力4 项、社会适应能力4 项,共18 项功能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计分。每项分为0~3分,总分提高11 分以上为显效,1~10 分为有效,0 分为无效。单项运动功能提高6 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 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2 分为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t 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运动功能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组别

时间

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对照组

治疗前

16.73±5.43

4.10±3.1

4.64±2.78

治疗后

19.65±4.03a

6.55±2.65b

5.86±2.49c

观察组

治疗前

18.12±5.36

4.90 ±3.5

4.65 ±2.68

治疗后

23.98±4.42d,g

8.16±2.49e,g

6.92±3.02f,g

3 讨论

3.1 综合康复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小儿脑瘫的康复主要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即每天按时将孩子送入各个治疗科室,进行单独的一对一的训练,这种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趣味性、成就感不足,患儿的依从性较差;实用性不够,同时重复性不足,造成训练周期较长;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采取一对一训练形式,缺乏小朋友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模仿、互相促进,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3]。由于治疗师缺乏,很难满足训练需要,导致患儿不能及时得到全面治疗,延误最佳康复时机。脑瘫儿治疗病程长,家庭需要特殊专人陪护,耗费较多人力,财力,造成社会负担。

3.2 小组训练的优点是提供给患儿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能,在与病友共同治疗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相互鼓励,以便在短时内获得更大疗效。为了提高患儿的信心,易于学习训练,小组训练把一些复杂的、难以完成的基本动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细小的步骤,然后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习作程序组合起来,通过患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患儿重复某些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练习的机会。通过小组训练,解决了治疗师短缺的问题。收费减少,家长承担一部分训练工作,为以后患儿家庭康复打下基础。减轻社会负担。

通过2年观察实践,小组训练较传统的综合康复有更好的依从性。它使孩子变被动地等待帮助、接受治疗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生活技巧。虽然训练内容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但是精心设计的活动是有趣的,孩子们都会快乐地参与其中,努力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在不知不觉地活动中训练了体能和意志力。建立起团结互助,相互鼓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特殊的环境布置使孩子尤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学习,有大量的生活能力锻炼的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又为他们提供了自然的社会模式,减少对家长的依赖。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康复档案(脑瘫儿童康复与残疾预防专用)[Z].2002: 2-11.

篇9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 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 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 掌握他的心理状况,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 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 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 使全身放松, 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 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 康师通过语言, 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 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 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 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 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 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 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 看电视, 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 使患者注意点转移, 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 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 如劝说不能改变, 可作适当让步, 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 学好心理学知识, 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总结经验, 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 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 唐彩虹, 钱冬梅, 等. 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01,19(5): 300-301.

[2] 李心天.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56-269.

[3] 刘洪, 陈武雄, 南登昆. 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5, 15(2): 49-53, 67.

篇10

今天,面对全国存在的“看病难”这个大问题,他们的力量或许很绵薄,但,确如医院领导们经常所说:我们一直在努力。

首儿李桥儿童医院依托首都儿科研究所医疗资源,围绕“专科、专家、专病、专药”的特色经营理念,励精图治,为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了诸多活力。

专科

根据社会需求及长远规划,医院重点发展的特色专科有康复科、中医科、保健科。

康复科

主要收治以小儿脑性瘫痪为主的运动障碍及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孤独症、多动症等患儿。聘请国内知名小儿神经内科专家和康复医学专家指导工作,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取先进经验,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与传统中医学疗法相结合,并根据患儿不同的病理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提高患儿认知能力,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疏导,使患儿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中医科

在治疗厌食、遗尿、尿频、反复呼吸道感染、便秘、肠痉挛、儿童性早熟、小儿脑瘫等疾病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医疗经验。开展了捏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耳穴压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内病外治(脉冲微波、冬病夏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技术。

1.中药穴位敷贴

运用祖国传统医学“内病外治”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制药工艺,采用天然中药特制药膏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渗透吸收,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起到疏通经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理气活血、益气健脾、调理脏腑的作用,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对小儿尤为适宜,免除了患儿吃药打针的痛苦,具有安全、方便、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2.靶向治疗仪

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方法,结合透皮吸收周期性治疗,药物可透过皮肤,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增加皮肤通透性,达到药物吸收的目的。其广泛用于小儿肺炎、哮喘、腹泻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明显。

3.推拿捏脊

主要用于小儿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贫血、佝偻病、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遗尿症。临床常表现为小儿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厌食呕吐,腹胀疼痛,口臭流涎,大便酸臭或腹泻等症。

4.耳穴压丸

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治疗技术,采用中药王不留行籽等贴压在耳穴特定位置,并加以固定,可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以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可广泛用于遗尿、尿频、抽动、多动、脑瘫、肥胖等疾病。

保健门诊

医院保健门诊团队由首都儿科研究所长期从事儿童保健专业的专家组成,结合临床,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心理等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整套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

目前医院开展的特色诊疗项目有,儿童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估,主要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评定,儿童微量元素、血铅、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骨龄检查等;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主要指预防儿童缺钙缺锌,治疗儿童佝偻病、贫血、厌食、消化不良、睡眠不好、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肥胖、铅中毒等病症;儿童神经心理测查与评定,主要包括儿童智力检查、儿童气质评定、注意力障碍的检查,孤独症、心理行为、感觉统合失调等原因的检查和评定;新生儿抚触及训练指导,有利于小儿身心发育。

专家

拥有一支资历雄厚的专家团队是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提高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医院依托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资源,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与各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与安徽中医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充分吸收并借鉴新安儿科医学精华,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专家团队。

医院现有儿科各专业专家70余人,其中国内知名专家30余人。为充分利用专家资源,提高诊疗水平,医院根据专家们的专业特长进一步细分工作岗位,使专家们充分发挥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价值,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的诊疗服务。

医院制定了技术人员及医护人员的考评机制。在强调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绩效考核综合评估的引导,使医护人员成为驱除病魔的专家和患儿家属的贴心人。

专病

小儿脑瘫特色疗法:

康复中心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学习,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与传统中医学治疗相结合,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特征,进行入院评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评定,调整治疗方法。患儿出院时进行最后评定,并为家长提供出院后的家庭训练指导。特殊教育是医院康复治疗中的一大特色,为了使患儿早期得到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康复中心开办幼儿园并聘请多名幼儿教师,通过游戏等方式向患儿传授音乐、绘画、常识、数学和语文等知识。寓教于乐,开发患儿智能,提高认知能力。心理疏导,促进患儿身心健康。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有数千年的历史,医院中医科专家对小儿遗尿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治疗观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博采百家名医之长,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经过科学加工,研发出了易于服用的遗尿合剂。采用内服遗尿合剂配合耳穴压丸等多种疗法,疗效确切,能快速控制症状,使患儿恢复自尊和自信。

中医治疗儿童性早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源性激素的广泛存在,儿童性早熟患病率逐渐增加。如何有效地防治该病,改善患儿的未来身高,已引起儿科医务工作者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中医药在治疗儿童性早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易于患儿服用的早熟Ⅰ号合剂和早熟Ⅱ号合剂,可使患儿已经发育的第二性征停止或延缓发育,各项检查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从而有利于最终身高的增长。

中医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根据内病外治、冬病夏治、冬病冬防的理论,医院专家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易为患者接受。贴敷法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既可治疗咳嗽、哮喘等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此疗法既减轻患儿痛苦,又经济方便。

专药

小儿遗尿用药:

遗尿合剂: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小儿遗尿的临床特点,着眼于肾、脾、肺三脏功能失调,以补肾温阳、健脾益气、宣肺醒脑、固涩止遗为治疗原则组方,经过科学提取加工,制成易于服用的遗尿合剂(主要由补骨脂、益智仁、桑螵蛸、黄芪等药物组成),临床观察表明,可有效控制症状、减轻病情,且服用方便,无任何毒副作用。

小儿微量元素补充剂:

复合钙Ⅱ号颗粒剂:

首都儿科研究所营养保健专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及饮食结构特点研制的针对婴幼儿补钙的产品。

采用母乳化配方,进行多方式配比,钙磷比例2∶1,将有机钙与无机钙相结合,更有利于儿童骨骼生长发育,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因钙缺乏引起的手足搐搦症、骨发育不全、佝偻病等。

小儿性早熟用药:

早熟Ⅰ号合剂和早熟Ⅱ号合剂: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性早熟生理病理特点研制的中药早熟Ⅰ号合剂(主要由柴胡、牡丹皮、玄参、连翘等药物组成)和早熟Ⅱ号合剂(主要由法半夏、茯苓、知母、天花粉等药物组成)。

经过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可使性早熟女孩胀痛或硬结完全缓解,阴道分泌物消失,中医征候明显改善,患儿已经发育的第二性征停止或延缓发育;卵泡直径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子宫、卵巢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性激素水平下降,骨龄成熟减缓,有利于最终身高的增长。临床观察还表明,治疗性早熟的中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说明该药对治疗儿童性早熟是安全有效的。

小儿皮肤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