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个人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5: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生个人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教育事业的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供应室带教方法已不能满足现状,提高供应室带教工作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供应室带教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出目前供应室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对策,供大家借鉴参考。
1 存在问题
1.1 带教老师方面
1.1.1 学历普遍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习护士的学历也由以往的中专生为主转为大多数是大专生,甚至是本科生。然而供应室带教老师学历参差不齐,存在中专带大专,大专带本科的现象,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有限,不能满足护生对护理知识高标准的要求,影响护生实习的积极性,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供应室新设备、高档仪器的大量引进,许多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开展,也要求带教老师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
1.1.2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目前供应室带教老师按照 “一次性灌注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护生被动接受带教。“一次性灌注式”内容多,对供应室有关操作与相关理论,护生不能深入掌握只能被动接受,无疑制约了护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1.3 不敢放手让护生操练 一部分带教老师只知道带着护生看而不能让护生单独操作练习,使护生很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带教老师因担心护生动作慢、容易出错而影响供应室正常工作,故凡事总是亲力而为,使护生动手机会减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个别老师不能因人而异,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使护生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不注重护生心理、思想动态和情绪的变化不能给予护生人文关怀。
1.1.4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供应室工作繁琐,工作人员、带教老师少,要下收下送,工作量大。带教老师既要完成自身日常工作,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1. 2 实习护生方面
1.2.1 职业素养欠佳 不少护生不重视供应室实习,不像在临床重视打针、输液等技术操作,把供应室实习当作可有可无,缺少一定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认为做完就可以。
1.2.2 缺乏工作主动性 现在护生大部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好,有惰性,怕脏怕累,缺少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1.2.3 理论知识少 供应室理论知识在书本章节占的分量很少,在网上也很难查到。所以护生要想全面了解供应室相关知识很难。
1.2.4 部分护生不善于与老师沟通 老师与护生存在“师徒”关系,但大部分护生不能主动与老师谈心、提问题,使得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
2 对策
2.1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护生的心理活动和实习效果,带教老师的仪表、举止、言谈、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对护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院作为教学医院,护理部带教老师每年一选拔,并且每年、每科选拔带教组长一名,通过个人竞赛选拔素质高、有带教能力的业务骨干,并能掌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护生能严格要求,既能做事又能做人的两方面的带教老师。
2.2 重视带教老师业务水平的培养 通过组织带教老师业务学习,理论考核、技术操作,并参加函授、夜大、自考等途经获得大专、本科水平,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带教老师、带组长交谈会、实习生座谈会,使带教老师交流经验、提高带教水平。同时,由带教组长和护士长进行业务讲座,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3 运用“对比”、“提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供应室护生要掌握各种诊疗包的配备,指导护生运用“对比”方式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使护生容易掌握并容易牢记,同时做到一看、二练、三放手的临床带教方法。在工作时不断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提问不断掌握供应室相关业务知识。
2.4 强调做课后笔记 每个护生来供应室都要把每天在科室所学所感记录在笔记中,同时把老师提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对不懂的问题要求护生上网查找,第2天与老师一同探讨,做实习笔记,不仅能督促护生学习,更有助于老师了解护生的心声,关心鼓励护生。
篇2
艺术类高职教育中学生生源是多方面的,既有高中生,也有艺校中专生及社会在职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融在一起,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专业弱势,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每年入校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来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各自的“集体性格”和“集体气质”,要针对相应的性格因材施教。要勇于和学生做朋友,还可以适当安排在课下和学生们一起参观艺术设计类展览,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及理解力。设计是属于创新性学科,在英美设计本科教育中早已放弃的三大构成课程目前仍是我国设计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难以适应国际设计教学的变化,应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学校也要根据艺术设计类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政策,我国很多院校的文理科属于先行发展学科,而艺术设计类起步较晚。不能依据其他学科的一贯执行标准来束缚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因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地点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作品制作过程辗转于多媒体教室、机房、各种材料工作室之间,思维方式、工作时间和其他学科也非常不同。学校应为艺术设计学科量身定做管理及教学制度。
二、集体授课与逐个面授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难适应当今的教育需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需求。采用在一个班级中将集体授课与逐个面授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同学和教师预约时间谈其个人课题,然后深入辅导。这是来源于英国教育的一种模式,但是在国内,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内课时的规定,让教师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和学生的个人交流,即使加上教师的课余时间,因为班级20人以上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教育中导师每学年只负责2~5人的量。而且,英国教育中系里每个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和不同的老师预约时间进行学习交流,然后逐渐过渡到每天根据进度集体讲课。集体授课中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同学们就课题进行深入交流为辅。因此,英国先进教育方式的引进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进行衔接。例如,如何深入地研究一个课题、如何自学、如何专业地做问卷、如何让设计符合市场的需求、如何将课题研究逐步深入、如何将设计从电脑桌面上变成实物等,然后再辅导学生的实践,包括对于材料、软件、制作的辅导等,这些都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授课为主、大量作业和考试为辅的教育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学校应从制度上自上而下地推行教学改革。
三、课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应突破传统设计类教学以电脑操作为主的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课题制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设计中结合材料动手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练习都是采用电脑为主,传统艺术设计中手绘的优良习惯已被90%以上的学生抛弃,而且多数实践课程都被安排在假期,实践锻炼多半演变成纸上谈兵、虚拟课题,形式自由散漫、缺少有力的监管和专业的指导。而英美的艺术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学术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使用多种表现方式,实践也是根据个人进度灵活安排的。英国教育中在工作室运用各种设备及材料来完成作品是课题深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工作室技工的全面监管也成为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通过这种切身的实践锻炼,英国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设计从想法的产生、深入到实物制作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他们的课程从想法到实践一脉相承。他们的作品因紧密结合市场和消费者,所以产品一旦问世就有着良好的销售成绩。英国这种实践练习融入平时的课题训练之中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目前最应具备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却因教学上脱离实践和市场,造成作品只能停留在电脑和效果图之中,学生不了解加工工艺和市场。一方面产品不适合投产,另一方面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以目前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环节及市场调研的分析总结技能。
四、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设计类比赛
理论教学给予学生们创作的基础知识,而实践磨炼着学生的动手能力。校方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艺术设计类比赛,可以刺激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设计获奖等获取持续学习的动力。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获奖来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有诸多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比赛的成功案例,就是由企业出资进行一个比赛或项目,并由众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竞争参赛,最后比赛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企业。运作比较成功的有西门子举办多年的艺术科研项目,每次项目有一个主题,例如“环保”。这个项目由国内多家艺术类院校和西门子(德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和德国多所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在企业资助之下,前往德国和我国上海等地进行课题的设计、调研及制作。活动过程中,中德两国学生一直在设计上、思想上进行交流。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进一步用充满青春活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描绘出对于世界的想象,而企业通过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获得了充满新鲜的灵感。
五、毕业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提倡结合实习课题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课程是学生们几年学习的总结,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而且毕业设计中完成的视觉作品可用于学生之后的工作面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习英国先进的教育经验,英国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毕业设计就是遵循毕业设计要从学生专业基础、兴趣爱好或未来的工作与研究角度出发进行制作的规律,毕业设计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事实证明,学生从兴趣爱好角度出发,其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张力。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应结合实践进行毕业设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入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不仅积累了实习经验,而且为下一步寻找工作机会增加筹码。学校应积极联系专业对口的设计公司或企业,为学生实习搭桥铺路,使同学们在就业前圆满完成在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
篇3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 应用美学教育 广阔平台
应用美学(AppliedAesthetics)作为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西方美学现代性发展的产物,该学科在应用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层面上谋求学科的应用化,以对美的应用为取向,将美的触角延伸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使审美真正走进生活,赢得大众,成为人类生活追求的目标。
应用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是成就完美人生。满足个人审美需求,树立高雅的审美观念,创造美的产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确立人生美的根基。二是造就美的群体。解决美的社会性、群体性问题,通过一定的形式,将美的个体塑造成美的群体,提升全社会国民的审美素质。
目前我国应用美学主要在理论的层面上展开探索与研究,具体深入地从学科向实践转化尚处于初步阶段。由此而导致的学科教育建设同样显得滞后,一些具体实施的相关问题还少有人去梳理总结。根据实际体验,笔者认为,实现应用美学走向实践的直接通道之一是职业教育,而职业院校的在校青少年学生是普及应用美学的最适合人群。
作为在职业院校中致力于应用美学教育学科的初期建设的参与者,笔者对应用美学教育的普及与实践以及具体教学的相关问题十分关注。自2002年始,笔者对江西某高职院校的应用美学教育进行了定点调查和实践,就职业院校这种新时期教育态势下产生的特定群体的应用美学教育目标确立,应用美学教学范围和内容的圈定,应用美学教学模式,学生个体与群体体验的设计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尝试。通过对职业院校该学科教育的现状剖析,力图从宏观与微观上探索应用美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和普及应用美学教育的可行性。这些尝试和实践的结果使笔者有理由认定,应该把职业院校构建成普及应用美学教育的广阔平台。
一、职业院校应用美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没有开设应用美学课程,甚至少有开办同类知识讲座或辅导培训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在精力旺盛、求知若渴的阶段得不到应有的美学指导,在“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经济手稿》)的起步阶段就处于迷失的状态,导致审美能力贫乏低下。从部分职业院校社团组织自行举办的艺术节和作品成果展示看,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电脑软件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一些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生源美学教育薄弱个体素质低劣所致。
其实,责任并非全在学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偏差导致这个层面的学生无端地缺失了接受应用美学教育的权利。
据调查,各类职业院校招录的初高中毕业生80%以上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缺乏良好稳定的艺术师资,加上高考对非考试课目的挤压,许多县乡级中学在初中二年级以后事实上就已经取消了艺术类课程,课程的设置只显示在课表上应付上级例行检查,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几乎被应试科目完全占据,学生无从选择。这种局面在城市普通中学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二、应用美学在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
各类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中高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的教育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职(专科)和中专生源,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应用型、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很清楚,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强调的就是一个“用”字,即能用,好用。
我们也看到,有成效的应用美学教育活动正不同程度地以各种方式在各地中高级职业院校中起步。笔者也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并关注着这片园地。几年来的实践使笔者体会到,把职业院校作为该学科的教育平台,是把握机遇,将应用美学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投向市场、投向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提升全社会国民审美素质的应时明智之举。
职业院校学生在短短的2至3年学制里,除了接受必须的系统的专业培训之外,还应接受有效的应用美学教育。跨学科是应用美学基本属性的生命力所在,任何专业的学生接受最必要的和终身必备的应用美学知识,对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完整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也是新时期新形势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授课方式,拟使学生达到以下教育目标:
1.提升美感能力,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的感受。
2.培养美学兴趣,通过一项或多项应用美学实践,有意识地打造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3.训练动手能力,能较好地运用美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完成作品不但有模仿性,更应有创造性发挥。
4.设计合作性学习活动,在全过程中贯穿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对美学的社会性意义的体认。
5.塑造审美意义上的完整人格,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热爱生活,敬业爱岗,为毕业后适应就业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三、应用美学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
经过几年来对应用美学课程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应用美学教育在职业院校普及是可行的,有成效的,学生普遍欢迎,也符合市场需求。具体的探索包括:
1.贴近专业的教学范围圈定
国内的应用美学实际上包含了“应用美学理论”“艺术部门美学”“审美社会学”“审美设计学”“伦理学美学”和“审美教育学”六大门类。其中仅“艺术部门美学”就包括文艺美学、音乐美学、影视美学、戏剧美学、书法美学、绘画美学、摄影美学、舞蹈美学、雕塑美学9个经典艺术门类的美学;“审美社会学”广泛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崭露出当今美学新的存在形态,包括生活美学、旅游美学、生态美学、政治美学4个具体门类;而“审美设计学”则包括建筑美学、设计美学、园林美学、服饰美学、商品美学、环境美学、人体美学7个具体门类。这些门类广涉自然、环境、艺术、饮食、服饰、劳动、产品、人类、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各个层面,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有广泛的施教基础。然而,要在职业院校全面铺开普及性教育,于课时于精力于师资于需求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必须根据职业培养的重心,贴近专业,紧跟时代,自行圈定应用美学的教学范围。
以外贸职业院校为例,该类学校应把进出口贸易实务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侧重涉及产品形态设计与内外包装的美学评价,涉外交流的企业文化环境的美学建造与专业人员自身美学素养的培训等等。为此,可以将设计美学、商品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旅游美学、生活美学、人体美学、服饰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摄影美学和雕塑美学等选择性圈定为外贸行业施教范围。
转贴于
2.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填充
应用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真正建构起来,就必须正视并解决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从外在方面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促成消费时代的来临,并造成新的社会形态的形塑,这种形塑客观上要求美学以新的姿态应对新的环境。从内在方面看,应用美学是美学现代性的产物,是美学学科解决自身问题,求得当代转型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美学的这种学科背景与发展现状决定了其研究平台应搭建在多元美学与审美生产(过程及结果)之间,它是一个滚动的平台,即以相对稳定的基本内容迎合绝对变化的时代需求,与时俱进,灵活应对,保证教学内容与新的学情态势之间随时匹配和相互适应。
针对当代校园文明建设与学生日常量化管理,现代信息载体应知应会要求与创新意识培养等诸多进行时或将来时问题,笔者在教学进程中添设了以下内容:
(1)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自我调整;
(2)团队协作精神与个人价值实现;
(3)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具体实现;
(4)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承继;
(5)数码相机的工作使用;
(6)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与废物利用;
(7)教室和宿舍的现代文明环境建造。
3.符合学情的教学模式调整
根据应用美学的教学实践要求,笔者在院方的积极扶持下,努力开辟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接受美的陶冶,走向市场了解美学应用。打破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片天花板的传统课堂模式,开动脑筋,迈动双脚,动口动手,学会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理论讲授、图片或实物演示、讨论表述、艺术采风、市场调查、实际操作和模拟创作等活泼多样的互动形式,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院系社团组织的校园艺术节等各项竞技活动,利用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检查与日常管理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并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受到师生普遍欢迎。
应用美学课程的考核也调整为由学生作自我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新型方式,按内容进行阶段式训练,改变教师当“判官”,学生“一份考卷定乾坤”的对立局面。实践证明,这种灵活互动、教学相长的模式调整,符合学情,符合人本教学思想,使应用美学教育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充分滋养学生的心灵,轻松而有意味,能有效地教化人、鼓舞人、改变人。
4.全面互动的教学体验设计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建立美学(Aesthetica)这样一门科学,是想要探究人的先天审美禀赋对于人的审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后天的审美训练来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以解决应用美学实践主体形成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问题。因此,实施全面互动的教学体验成为应用美学教育在职业院校课程设计的新课题研究。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由于应用美学教育可以并且能够向学生提供这种活动的空间,大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联的美学实践在这里得到展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比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教学设计着重强化了学生的环保动手能力考量和心理环境碰撞。笔者抛砖引玉,用废弃的酒包装盒、废旧报纸、塑料瓶罐为材料示范自制文具盒架,受到启发的学生举一反三,自制出更多颇富创意的台灯、杂物箱、相架、立体装饰画等体验作品。一些作品经多人合作,集思广益,协同配合,既开拓了思路,也锤炼了团队精神。外贸职业学院商务外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录用单位实习和试用期间,不但在工作中勤奋好学、团结互助,而且是企业精神文明活动的生力军。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各项商务联谊项目,如娱乐、技巧、文艺和体育等活动,为企业增强凝聚力注入了年轻鲜活的血液,很快被单位正式录用。
在摄影课程的美学应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灌输了美术基础知识和设计构成原理,学生从有限的课堂和校园空间获取了发散性思维方法,迸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难以置信的艺术创造力。利用节假日拍摄了一大批淳朴热情、富于浓郁生活气息的好图片,并在院方的支持下装裱展出,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摄影技巧应用和美学观念,也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迅速体现出能力优势。他们用数码相机将企业的各种产品拍成图片通过互联网发往贸易国客户,快捷直观地传达了信息,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灵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设计挖掘出学生炽热的求知欲和潜在的求美感,由此而焕发出来的创造力积极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这充分证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接受应用美学教育有兴趣、有要求、有潜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职业院校是普及应用美学教育的广阔平台
据2005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第10次学术年会统计,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200多所,加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设立的高职学院,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已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这个统计还不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字。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务院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因此,无论从学生群的数量还是政策的扶持手段都为普及应用美学教育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和最优越的发展环境。
职业院校生源广,学生群层次丰富,固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特色资源是应用美学教育的现成教材。立足这些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广涉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参与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使学生从各方面齐驾并驱,适应社会而受用终生。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应用美学教育则以形象思维的优势,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为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水平提供资源和动力,为学生自由性、多样性创意意识的开发提供了最适宜的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庞大的财富这一物质形态的存在无处不在且充满诱惑,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应用美学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性、情趣性,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投入工作必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其情感性正是人性的精华所在,情趣性也正是创造活力的原动力。学生在概括应用美学学习体会时,爱用中央三台《艺术人生》的主题语来表达:“用艺术点亮生命,用心灵感悟人生。”也就是说,因为美学以其人文的崇高力量和情感的丰富内容,陶冶了高尚的情操,滋润了幻想的心灵,激发了热情的生命。这些,都有效地充实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成效,为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
[1]《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