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21:3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6-02
校企合作是现今许多行业和专业的必然选择。继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校企合作之后,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一方,校方的管理模式对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探讨校方管理模式是校企合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也日渐实现了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2009年全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如此大规模的毕业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上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错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生和高等院校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就业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中来,让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已经成为一个校方乐意、学生欢迎的必然选择。企业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也迫切需要借助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及大学生相对经济的人力资源。因此,校企合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合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也越来越先进、丰富、广泛、深入和完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然而,研究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论文并不算多,专门研究校方管理模式的以往尚未见到。因此,本文拟就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校方管理模式进行集中探讨。
二、研究概况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在已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申办成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博-硕-学”学位授予权配套完整,设施设备先进,科研成果突出,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全国700多所旅游院校中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全国专业排名前5名)。该专业的校企合作起步于1992年,在2008年得到深入,在2009年和2010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与西安市及大连市几个高星级酒店的合作及与陕西境内著名景区的合作。本文主要讨论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主要为派相关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智力支持,帮其解决企业运行中的现实难题。二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合作,主要是每年提供30~50名本科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三是企业的经验推广,主要是通过学院的知行讲堂,定期邀请西安大连合作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校为本科生做报告讲座。四是校内实验室的合作,主要是企业捐助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验室所需设备并派遣优秀员工进行实验指导。在这四个方面中,以学生的顶岗实习为合作重点和核心。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正式开始于7月1日,10月31日结束,为期4个月。本次实习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首次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四个月,首次由西安扩展到国内其他优秀旅游城市。实习的两家合作企业分别是西安宾馆和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实体上非常顺利、非常成功的。两家实习单位对我们实习同学的总体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西安宾馆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我们在西安实习的同学给予了高度赞扬。大连实习单位对我院2007级旅游管理班顶岗实习给出了较高的总体评价和鉴定,他们指出,我们的实习生吃亏耐劳,能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良好沟通,完成实习岗位任务,欢迎我们的实习生下次再来实习。本次实习的管理模式有些许创新和可以总结经验的地方。
三、校方管理的基本模式
本次校企合作的成功,校方的管理和合理的管理模式是重要条件。其带有创新性质和值得总结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六个:
1.将校企合作提到全院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选定合作酒店时,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会谈,本着双方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协商,并形成了合作协议,颁发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牌匾。其次,在实习准备和动员阶段,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和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再次,在送实习生到位时,学院教学副院长亲自将学生带到大连实习实训酒店,安排好入职及培训后方返校工作。再次,在实习实训中期,学院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和旅游系主任亲自到实习合作酒店慰问实习生,检查实习工作,对缓解学生的疲劳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在实结大会上,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对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进行了隆重的总结和表彰,为后续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将校企合作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中来,让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将校企合作纳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之中,将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作为实际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在学生毕业成绩中占4个学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四个月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并将长期坚持下去。
3.签订规范详细的合作协议。学院在大量考察协商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和待遇,最终确定了西安宾馆和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两家四星和五星饭店作为实习合作单位,并与之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书,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实习生的权益。
4.深入、细致而到位的实习动员。实习之前,学院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向大家充分沟通实习的性质、作用、意义、注意事项等,并请上届的优秀实习生现场介绍经验和切身体会。在培训方面,学院邀请了西安宾馆的资深经理讲课,进行前期培训,并请学院的礼仪老师专门进行了酒店礼仪礼节的培训,同时,带队教师也从专业知识和实习要求方面进行了讲解。实习结束合作酒店的评价显示,评价高的同学主要是心态好、积极主动的同学,而个别评价不够好的同学主要是没有摆正心态,实习积极性不够。可见,通过动员等一切方式,努力使得实习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心态是顶岗实习成功的关键所在。
5.完善的实习管理。首先,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习组织机构,即实习工作组。组长由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旅游管理系主任担任,组员由往年连续担任实习带队教师的老师组成。其次,学院对实习进行了全程监管。实习期间,带队教师通过陪同、探望、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对实习时刻保持关注,处理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协调沟通,保证实习的安全顺利。实习中期,召开座谈和总结会议,有效地解决了中期容易疲劳疲惫的问题。并且,在实习中期,学院领导对实习进行了检查和慰问,对大家起到了巨大的督促和鼓舞作用。实习结束后,学院及时召开总结暨表彰大会,传达实习单位的反馈,对实习进行总结,对优秀实习生进行了隆重表彰。
6.项目化的运作和管理。为了更好地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院组织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并获得立项。围绕这一项目,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饭店管理和市场学方面任课老师等组成的课题组,认真组织开题和调查研究,形成了“理论—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校企合作核心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校企合作核心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支持,有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校企合作是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市场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管理模式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树立市场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就业和前途为重。
2.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实习实训环节成败关键在于大学生的心态。在高校校方的管理模式方面,如何尽可能地使实习学生端正实习态度,形成良好心态就成为重中之重。在此方面,实习动员工作是否到位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沟通机制、实习支持等的完善和提高。在合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探索,需要认真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善孝.以实践原则为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7-48.
[2]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6,(5):71-76.
[3]吴水田,陈平平.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一二三”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2009,2(4):619-623.
[4]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89-90.
[5]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27(6):61-63.
[6]陈志军,杨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2):179-182.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顶岗实习;质量控制;对策
适应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增强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2015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中提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树立先进职教理念,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学生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培训,规范顶岗实习管理。”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为踏入职场、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校方、合作企业、学生三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对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质量控制还存在着下面一些突出问题:
(一)学校方面,重视不足考核评价体系不到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对顶岗实习环节的意义认识不够,往往会采取走过场的形式,对学生也是“放羊式”的管理,特别是实习单位众多、实习地点分散、学生工作岗位不同的情况下更为突出。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体系内容单一,流于形式,考核的过程不严格,注重终极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考核内容大部分都是由实习日记、总结、实习考核表等书面材料组成,不能公平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单位,管理配合不到位。很多校企合作单位为了自身业务、经营需要和经济利益着想,往往把学生当成“临时工”,对学生的日常工作没有给予正确指导,仅仅安排学生在单一岗位实习,而没有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换。因此,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工作的全部流程,难于真正深入到岗位的各个环节,从而达不到最佳的实习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自己的经营和业务,一般都会安排学生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缺乏挑战性,阻碍学生接受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三)学生方面,思想浮动加大。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工资较低,技术含量低。大部分实习单位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经营需要等因素考虑,往往会愿意雇佣实习生,都会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或者是免费工人。而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锻炼实习平台机会,往往都会接受校企合作单位提出的各项要求,包括薪酬。第二,心理反差较大,期望过高。学生希望在实习中不断提升本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而事实上,实习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大都是“技术含量”低、专业性也不强,比如接待、站岗、收银、女宾等。第三,很多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对未来的就业期望颇高,认为大学毕业生就能找到待遇高、工作轻松以及环境好的工作,但当面对工作繁重和较低报酬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难以保证实习顺利进行。第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适应能力较差。很多90后的学生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怕吃苦受累,在顶岗实习前期学生热情比较高,但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喊累,随意请假。另外,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从“学生”转变成“员工”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无法遵守实习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一)形成四方联合、互相沟通的监控管理平台
为了能够对顶岗实习毕业生实习实施有效的监控,避免出现推诿,遗漏事件等,就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实各监控主体的主要职业,对影响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实施全面覆盖监控。为此以校方、老师、企业、家长四方互动联合,搭建微信等现代管理平台,建立旅游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见图表: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校企共同指导。第一,学院应安排学生在实习地点集中单位,这样学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动态,有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能保证顶岗实习能顺利展开。比如学生顶岗实习可以选择几家五星级以上大酒店、旅游社、温泉度假区开展,一是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容纳更多毕业生;二是节约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可以选派固定指导教师去酒店监督。第二,指导教师应亲自带队到实习单位,最好呆一周左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工作岗位和适应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酒店生活。第三,每一个月指导教师都应到酒店对学生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与部门主管和学生沟通关于岗位轮换,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也可以为本酒店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第四,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话、微信、飞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来追踪指导顶岗学生。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都要保证学生能顺利联系到指导教师,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指导。
(二)建立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考核体系
顶岗实习质量控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实习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培养满足旅游专业实习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质量控制考核应坚持校企共同考核的原则,涵盖以下各个方面:(1)实习教学的基本文件实习教学的基本文件包括: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和内容、实习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实习指导书、实习实施计划等。(2)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包括:实习计划实施情况、实习实施计划的调整和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3)实习指导人员的指导情况实习指导人员的指导情况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指导内容等。实习质量的考核应与实习检查相结合并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4)学生实习工作量的考核,是否达到标准。一是在制定考核评价分值时,考虑以酒店为主,毕竟大部分实习期间学生都在企业中进行,应占总分值70%,企业单位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客人满意度、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考评。二是通过这次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工作态度和质量,给予自己一个分数,占总分值10%。三是考核内容可以由实习周记、实结、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的评语等方面组成,占总分值20%。通过这种“学院、校企单位、学生”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更能客观反映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三)加大对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后续环节工作
顶岗实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效果,对顶岗实习的质量进行控制,必须从顶岗实习的整个链条来处理。由此,毕业生顶岗实习完成后应及时总结、奖惩分明,选出优秀实习生,树立榜样。或者可以通过开展旅游酒店服务技能大赛、顶岗实习毕业座谈会等形式活动,以巩固顶岗实习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支撑体系
一是搭建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对接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单位管理部门学生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共同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建立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的引导体系。三是建立毕业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支撑体系。
三、结论
通过加强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质量控制,形成四方联合、互相沟通的监控管理平台,以提高旅游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与效果,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出旅游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不仅加深入的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还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创业、就业的技术技能,使学生就业有了保障。但由于一些不稳定因素,学生实习期间的新问题会出现,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芳.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酒店管理研究,2012(2)
[2]张慧茹,郎静.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及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邢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应用探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6)
[4]罗刚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企业报,2011(17)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使该专业毕业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成为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实用型人才。同时,成为熟悉我国政府制定的旅游业方针政策,掌握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与社交能力,能胜任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工作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为:从专业设置入手,根据旅游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与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专业计划,明确专业目标。以服务能力和职业需求为培养主线,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强调满足职业需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顶岗实训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加强“双证制”教学。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始创于2003年,是学院两个“2+1”工学结合试点专业之一。该模式以加强教育的实用性、能动性为原则,以培养知识水平高、操作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综合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学院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为依托,实施“2+1”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实训为辅;第二阶段,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以顶岗实习为主。学院先后与北京建国酒店集团、天津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五星级)、天津天保国际酒店集团(五星级)、天津东港旅行社、天津铁通旅行社等十多家旅游企业建立了工学结合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包括“2+1”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2+1”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与“2+1”工学结合教育的综合考评。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教师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和造就“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增加实践教学力度;加强校内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等;加强旅游企业实习体系建设,在企业期间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表现、实操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奖励优秀实习生、优秀指导教师。对未完成实习任务、完成任务不好或不称职的学生按学校和企业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进行责令改正或调离岗位、重新实习等处罚。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突出职业性“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意志品质。同时,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旅游服务能力: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厅和康乐等部门的服务技能,掌握导游技能,胜任地陪、全陪、领队等职务,熟悉旅行社基本业务,毕业即能上岗,能适应旅游企业中的各种岗位。
突出操作性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工学结合,制定“2+1”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提供工学结合教学的各种资源,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各项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课程体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同时,建立起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
突出实用性“2+1”工学结合模式以实用为中心,以“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满足旅游行业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型专业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硬的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强调职业性,强调可操作性,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突出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应广泛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完成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教学应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并且与旅游企业合作,将在校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培训,逐步建设起一批成体系、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并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校企合作教学:全日制教学加企业顶岗实习
为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管理“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校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与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业操作技能,开设导游业务、饭店前厅与客房实务、饭店餐厅实务等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开设演讲训练、文书写作、法律与道德等课程。
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旅游企业进入校园选择学生,学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以自愿结合为原则。校企之间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学院与学生之间签订实习承诺书,企业与学生之间签订实习用工协议,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共同遵守协议,完成顶岗实习实训。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自2003年起,先后与北京建国酒店集团、天津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天津天保国际酒店、北京龙城丽宫国际酒店等十多家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同时向天津中国国际旅行社、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天津方舟国际旅行社、天津大亚国际旅行社等数十家旅行社推荐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截止到2006年,共安排了234人次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
(二)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
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重基础、重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尤其是核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综合知识课程群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课的设计坚持以旅游业技术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保证人才基本素质与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讲解、参观、比较的讲授三段式方法。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参观相关的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印证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2)提问、探询、总结的讨论三段式方法。教师先根据教材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启发,然后鼓励学生探询答案(如网上查询、图书资料搜寻、相关知识整合等),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教师给予点评。
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为内容,注重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流程的掌握。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观察、操作、熟练的模拟三段式方法(例如餐厅服务员培训)。先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过程。(2)实践、操作、提高的参与三段式方法(例如假期短期实践)。学生参与假期短期实践,进行实际岗位工作,提高实操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两个阶段,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完成,校外实践教学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完成。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证制”教学
旅游管理“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双证书即大学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除了需要取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外,还要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书、饭店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等)。为了确保双证书的取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模式都要围绕双证书的取得制定,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倾斜,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机构与国家技能鉴定部门的证书考核,取得相关证书。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大专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的制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除修满所有专业课程学分外,还要参加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考核,并鼓励参加旅游局组织的《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核,至少应取得一项职业技能证书方能毕业。截止到2006年7月,旅游管理专业取得《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的学生达418人次,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学生达68人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为保障学生取得双证书,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应全面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状况,熟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能力。其次,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取得双证书的保障环节,没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就不能培养出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
执行机制“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由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执行,具体工作是:制定“2+1”工学结合计划并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负责全面跟踪管理,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保障机制要加大对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从制度上保证“2+1”模式的实施,从观念上谋求发展、改革创新,从政策上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工学结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工学结合为中心展开。
监督机制建立“2+1”工学结合监督体系,由学校与企业相互监督各自职责,共同保障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要确立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还要成立工学结合管理小组,对“2+1”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考评。
发展机制在具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主动与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人事劳动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服务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与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相适应的不断发展进步的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亓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2).
篇4
1存在的问题
1.1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实训模式缺少科学性、规范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方面还沿用其他传统学科的老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或者有重实践这个意识但缺乏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方面能力的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能依靠模拟训练来进行实训、实践,而模拟训练的实训标准达不到理想效果,与实际应用和操作还有一定距离。理论课程内容缺乏应用性和创新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偏少。在旅游企业用人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好高骛远,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和独挡一面的能力,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实践课程安排有时流于形式,实训效果不明显。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或预就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作为学生的一门实践课程,学校把学生送到旅游企业,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至于学生到了旅游企业是否较好地结合所学进行实习,把所学带到实践中,又把实践中的问题带回课堂继续学习,每个环节有没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而旅游企业是否真的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较好地学习及培养能力,还是只简单的在使用廉价劳动力?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实践基地不够完善,缺少科学规范性。如何建立规范成熟的实训基地模式,并进行有效科学的合作和实训管理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
1.2把专业操作训练当作学生素质培养
现在旅游市场上需要的人才是接受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并能把服务意识融进熟练的操作中。而我们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却错把专业操作训练当作学生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的课程如仪表仪容、公共关系、语言训练、客房服务、前厅服务、饭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大多是基础技能方面的训练,以为这样就能搞好学生素质培养。其实这只能说是学生的专业操作训练,而实训过程中素质培养从思想到内容都跟不上,学生在参加这些训练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是单纯的重复劳动,这达不到让学生从教育理念上接受国际旅游的管理思想和服务规范,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3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有待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拥有一些带团机会,在服务技能和实际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定锻炼,但学生对整体运作、旅游产品销售、管理经验方面缺乏实践。只能具体地根据安排来做一些事情,如果让其站在一定高度来做一个旅游产品还不行,在创业创新、独挡一面方面欠缺。
1.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实训课质量的整体提高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从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直接从事高职教育,他们没有太多实践经历,对实践环节及实训中将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较好地进行实训,较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很多教师还是按高中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动手练习的模式来教授学生,或照本宣科,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需求。
2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1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规范
高职高专学校领导及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实训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将来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将之付诸行动,把实训基地建设规范起来。
2.1.1校内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建设,尽可能的与实际情况零距离靠拢,如模拟导游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前厅。同时运用计算机软件将模拟方法用于教学科研活动,模拟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旅游企业经营决策,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教学训练方式。通过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主要模拟导游业务和旅行社业务现场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综合实验室针对学生进行气质形象,美容美体、服装化妆、社交人际关系、礼貌礼仪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防真的训练环境,适应行业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许多高职高专学校都有自己的产业部门,有的学校有高校招待所、专家楼、高校旅行社、餐厅等实体。把这些实体办成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培养出独挡一面的就业能力。如让学生进入校招待所、专家楼、餐厅等让学生思考并实践如何经营与服务才能让顾客满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搞好经营;让学生参加旅行社的工作,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由学生自己负责整个业务的运行,包括拉客源,做计划,安排行程,带团,处理善后事宜等工作。作为高校的实体既完成了实习任务,更好的协助学生就业、创业,又可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节约开支,只要认真研究,敢于探索,这样的方式会越来越多的走向成功。当然万事有利就有弊,难免会有不利的一面,如因学生实践能力不过关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样就要求在学生上岗前做好相关培训和提醒工作,上岗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老师及时提醒和定时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真的出现什么差错向客人做好赔礼道歉工作,当事人作出检讨分析差错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并警示所有同学。
2.1.2校外
校外实训以顶岗为主,严格把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选择专业性强、操作规范,行业中处于先进管理的旅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与企业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坚持资源共享、产学双赢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实习基地。具体操作可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一个稳定时间内如半年或一年内进行顶岗实习,另一部分留校学习,到期后可互换。这样总能保证企业有学生在岗,不影响企业的工作进程,学校正常安排学生的学习,把学生从实习中带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也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真正与企业之间行成了“双赢”。
2.1.3旅游企业、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
高职高专学校可创造条件在校园内部举办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供需见面活动,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打开就业渠道及与外界联系打开了一道窗口。具体操作可在实训、就业办公室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安排供需见面活动,把学生按能力大小进行搭配,轮流进行:1.去社会上了解、收集、整理对口的用人单位信息;2.向单位发出邀请函或亲自到用人单位邀请;3.布置安排好见面会场;4.会后班级讨论,总结安排活动成败经验,写出总结。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在安排供需见面会的过程中就被企业相中到企业去预就业或就业。学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旅游局的联系,及时了解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修改旅游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学生就业。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全省导游大赛,旅游界的有影响的活动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2.2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与国际旅游接轨
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现在的学生,虽然理论水平及特长爱好突出,但团队合作精神差,遇到困难缺少耐心和韧性。我们可在实训中加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公关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和独挡一面的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多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更好的顺应中国旅游强国的大发展方向,与国际旅游管理接轨。具体的做法可多结合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既生动又能让学生更好理解。组织学生分组到艰苦的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到贫困山区去“献爱心”,在校内组织一些象“烹饪大赛”这样的劳动光荣,勤动手脚的活动;到校外搞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
篇5
(一)学生方面
1.对实习机会不重视、不珍惜,抱怨多实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不懂得珍惜这是一次利练与成长的机会。对实习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偷懒,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抱怨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心态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对酒店辛苦工作感到厌烦,成就感降低,有的甚至顶撞客人与领导,出现迟到、早退、矿工的现象。
2.人际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学生不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对老师依赖感强,遇到问题找老师,独立能力较差。
(二)学校方面
1.对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实习前教育培训不到位,仅仅依靠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不懂劳动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2.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多数指导教师任务繁重,既要保证学校的课堂教学,又要分身指导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有些指导教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实习工作,沟通交流不及时;有些指导教师缺少实习管理指导经验,或指导方法不科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把指导责任推给酒店。对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励机制,有些指导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实习生疏于管理。
3.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合作机制不理想
选择实习基地时片面强调酒店的星级、品牌、所处城市等硬性指标,没有考虑到酒店的软性指标,如酒店文化、内部管理是否人性化、是否接收过实习生,是否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规章制度与福利制度等。经常更换实习基地,合作缺乏稳定性,酒店从经营效益考虑,对实习生的数量要求变化大。
4.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习计划与实习管理、考核制度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尽管很多学校都有实习计划,但很多都不够周详,完善,缺少应急预案,具体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也够完善,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多是在酒店手中,学校较少参与。
(三)酒店方面
1.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的实习培训体系
有些酒店对学生培训时间过短,仅仅培训两天就上岗;有些酒店将实习生培训与新入职的正式员工一起培训;学生对酒店历史、文化、部门规定等不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上岗,没有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岗位。
2.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系统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没有充分调动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当实习生的工作受到肯定与嘉奖时,积极性、示范作用才会起到作用,才会更愿意出色的、积极地、主动地去完成工作,缺少针对实习生的奖励与激励机制。
3.对实习生的考核不到位
考核项目不全面,仅有硬性指标,缺少个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发展潜力地考核。酒店认为实习生实习几个月后就离开,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4.人力资源潜流失
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在酒店实习时很苦很累,只看到了辛苦的一面,对未来从事酒店行业信心度低,毕业后不愿选择酒店行业,造成了潜流失。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优化对策
(一)学生方面
要调整心态,转换观念,合理、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意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升华和补充,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准备迎接各种挑战。在实习期间要有吃苦的精神,树立大局观,摆正心态,不患得患失,不怕脏不怕累,爱岗敬业,多看多学多问,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与酒店的各种活动,如参加酒店技能比赛、足球赛、联欢会等,融入酒店这个大群体,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工作中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如何更好地服务客人,培养酒店职业人的意识、能力,不断思考、总结,提高实习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与教师指导分析,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二)学校方面
学校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教育的职责,应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身份的转换与过渡。关注整个实习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职业选择心态和职业规划。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提升实习效果,优化实习质量。要选择有经验、认真负责的专业指导教师,做好酒店与实习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要精选实习基地,选择有接收实习生经验、有实习生培训系统、管理制度、重视实习生发展,软硬性条件均适合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准备期,做好周密的实习方案,包括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成绩的考核、突发事件的预案等等。让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性质与具体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酒店行业是一个需要从基层做起的行业。坚定学生顶岗实习的信心,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既要避免过份自卑又要避免盲目乐观,要帮助学生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要与酒店、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帮助学生心理上、身体上适应酒店的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微笑乐观面对工作。学校要健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来考核、管理学生。实习中期,要加强过程指导,此时学生们已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可能会有新想法,如想轮岗换岗,想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想参与技能比赛等,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的新想法,不要怕麻烦。实习末期,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浮躁、偷懒、想家等的心理,要加强引导,珍惜实习机会,为将来走上社会,积攒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实习结束时,要注重实结,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实习避免这些问题与改进。
(三)酒店方面
篇6
一、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1、主要课程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从事的职业(行业)与适应岗位,结合现有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四个部分。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工艺流程等等。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非职业化的,模拟实训的工作环境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而是仿真环境。现场观摩中,虽然工作环境是真实的,但学生充当的只是“旁观者”角色,它们不能替代专业考察与毕业实习。专业考察的教学方式主要为现场实训与主题调研,提供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也都是非职业化的。现场实训是通过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达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但其参与程度仍不及“员工”角色。在主题调研中,学生充当的也只是“旁观者”的角色,但应比现场观摩思考得更为深入。专业考察中学生社会角色的真实性介于理论课实践环节与毕业实习之间。毕业实习常见的教学方式是顶岗实习,是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完全真实的社会角色,学生担当的角色是职业化的,通过“顶替”企业员工岗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涉及多门课程,具有综合性。毕业实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长知识,而且要能总结经验,形成见解。项目合作也是毕业实习可用的教学方式,可被看做是顶岗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严格地说,毕业论文只是课题研究结果(结论)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毕业论文还包括与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则是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理论和技术,作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是总结性独立作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一般应采取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前述实践课程相比,毕业(设计)论文侧重于创新。毕业论文撰写侧重于理论创新,毕业设计侧重于应用创新。
2、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由前述可知,理论课实践环节、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之间在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可相互补充,而且由理论课实践环节到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它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也应遵循上述规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及人才培养要求,又应具有开放性,以利于教学创新。
二、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偏小
国际知名旅游院校都重视旅游实践教学。如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在校期间有3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小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约占15%,实践课程课时分配比例偏小。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一般为18周,基本能满足一到两个方面的实习的需要,如酒店和旅行社实习。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课时为6-8周,时间太紧,不利于开展较充分的研究。而践教学环节常常因设施不全而变成理论讲授课,从而使实践课实际占比更小。在学分分配上,一些院校实践教学占比约为11%,有的不足10%,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2、教学内容偏离就业需要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近50万(含专科),人数虽多,但有些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离就业的需要,使教学与就业难以对接。有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已不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符合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
3、师资与教学不匹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其它学科为背景的学院为依托,或是在其它学科基础上改办而来,不少教师是由经济类、管理类、史地类、语言类等专业转改而来,实践经验极少;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成为一名教师的,大多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不足。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书面测试上,难以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有的是教师观察计分或凭印象计分,计分缺乏规范性。毕业实习评价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评价,而企业也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实习结束后一般也没有统一检测(考试),所以也只是观察计分或凭印象计分。
5、忽视毕业论文实践意义
教学中往往本末倒置,注重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包括论文结构、格式要求等,而忽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包括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路径等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评价中,也注重的是对“写”的评价,而轻对“研究”的评价。
三、实践课程设置优化
1、完善实践课程开发
增加实践课学时学分在总课程中的占比,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不同的理论课程有不同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之间,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应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学习中的作用,重视课题研究指导;制定实习手册,规范学生实习工作与教师实习指导工作;结合教学方式、课程属性、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考核方式。
2、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
校内实践课多为模拟实训,使用成本低,可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是一种比较便利的实践教学途径。但校内实训不能代替校外实习,校内实训毕竟是“模拟”,而不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外实习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比模拟工作环境复杂,有时还会遇到突况,这对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3、实习内容多样化
实习内容多样化能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科背景等选择多样的实习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上的多样化,如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等;二是岗位设置的多样化,即在同一专业方向上设置不同的实习岗位,如酒店实习设置前厅岗位、客房岗位、餐厅岗位等。这既有助于学生在专业上综合发展,也有助于其个性化发展。在实习内容设置上,不仅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体现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职业岗位教学,还应有研究项目教学;从而体现本科层次实践教学的特点。
4、加强创新与创业引导
实践出真知,应鼓励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新知,对原有知识与工作流程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与创新建议。应通过实习任务确定、作业布置、考核评价以及课题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引导。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就业、面向人才市场,而且应面向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旅游房地产等新业态,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创业。
5、落实教师从业经历
篇7
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始建于2002年,专业学生在京津冀地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就业率、社会声誉都不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院校、学系与旅游、酒店行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
2.学院对本专业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院作为河北省属冶金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专业发展思路下,学院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经费投入很不够。校内实训室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的进度;专业教师引进不足,旨在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在职培训或下企业锻炼严重不足,导致师资数量不够或教师能力不匹配。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星级酒店和社会(餐饮)酒楼、旅行社以及相关服务业。近年来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的矛盾主要有:
1.企业需要经验丰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我院毕业生虽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知识教育,往往不具备工作经验和技能,在就业初期,往往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虚心学习基本技能,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尽快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2.企业需要自身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礼仪、公关、理财和文字能力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协调型人才,而我院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生活条件优越,动手能力不高,个别甚至不注意一般的礼貌和礼仪,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尽管具备学历,却难以尽快胜任管理岗位。
3.企业需要能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但在实际工作中择优选拔,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锻炼、考察过程,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面临生存压力,毕业后如不能解决吃住问题,只能回农村老家。因此,他们需要尽快找到待遇较好,能安身立命的归宿。
学生毕业后往往按照生存、就业、发展的程序“分三步走”进入社会。毕业初期面临在社会上生存立足的考验,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很难选择到自己志愿的“对口专业”就业,往往先在有利于解决生存的餐饮服务、酒店服务或者相近的推销行当初步就业,以解决食宿问题。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部分毕业生往往“骑着驴找马”,再跳槽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不能尽快在相关专业就业的学生,不能获得专业优势,今后的发展往往受到制约。
鉴于以上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深化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该专业高职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高职教育成才观和面向需求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生源状况比较复杂,有普招、有对口还有单招,招生来源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很大,这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讲诚信、肯负责、有爱心的品质,成为合格适用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把旅游管理类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对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引导专业教师加强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从市场和学生需求出发,突出高职教育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专业要以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置,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与旅游酒店行业需求相适应。以往的成功经验是: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越具体,岗位针对性越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越受企业欢迎,就业情况就越好。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为便于就业,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把专业主干课程,和实习内容相结合,学好学透,缩短毕业生就业初期阶段。适当增设与旅游酒店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与民族习俗以及道教、佛教文化常识,文物知识和服饰美学、珠玉鉴赏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2)加强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锻炼和提高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重视实习阶段的教学与管理,合理选择适宜的实习基地,尽量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具有较好指导能力、合作灵活的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全程跟踪,有目的地指导实习,解决实习中出现的教学矛盾和问题。在实习期间,要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实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将优秀的报告或心得材料汇总整理、存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总结能力,也便于互相学习、借鉴交流。
(3)把课程设置和考取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每年考证前专门设立“考证辅导周”,组织有关老师集中辅导学生准备考证。这样既方便学生考取证书,又避免学生为考证集中“逃课”。
(4)深化校企合作。组织酒店、旅行社等相关单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骨干进入课堂参与教学、辅导,开办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打工”,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和见识,开阔视野,增强职业兴趣,为正常就业提早奠定基础。
篇8
面对专科生、研究生,本科学生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导致的原因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竞争能力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公共课门数少、课时比重大。而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按合理的课时量分配应该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
(三)课程设置过细。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门数偏多,面面俱到,这导致了学习起来大而不精,缺乏专业职能方向性和技能提升的连续性。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走访,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分析,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语言沟通表达、信息获取、服务交流礼仪、就业、实际操作、社会适应、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懂得各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因此我们主要确定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主要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五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开设了微积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开设专业核心课:旅游学概论、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商务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为了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设了专业选修模块以二选一的模式让学生门自主选择。增加专业课程课内实践课时的比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职业发展能力。同时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建立和拓展了多地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旅游企业认知实见、专业讲座、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来提到学生的专业认识、零就业期、职业发展设计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采用了校院系企四级分工负责管理方式。校级教务处进行监控职能管理,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进行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管理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行业发展变化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
实践教学层次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实践、―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实践”:第一、二学期为“认知实践”,完成校内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到企业实地参观和听取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行业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实践”:第三、四、五学期为“课内教学与实训”,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并在校内进行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轮岗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实践”:第六、七学期为“顶岗见习”,学生到旅游、酒店企业集中顶岗见习。到旅行社见习,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到酒店企业见习,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到旅游景区见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实习期为半年左右。
(4)第四个“实践”:第八学期为“就业创业实习”学生到酒店企业就业实习,同时为就业创业打基础。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零就业提供了施展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实践” :第八学期为“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生到酒店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也可选用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尚英,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00-201.
[2]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篇9
[关键词] 旅游;专业建设;服务;鄂西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71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11- 02
自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省级示范建设立项以来,项目组紧紧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目标,以高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突出地方特色,传承三峡文化,取得了旅游管理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训基地、2门省级精品课程等一系列重要建设成果,在全省高职旅游类专业产生强烈反响,对鄂西圈高职联盟旅游类专业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本文就项目建设有关情况作些分享和思考,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
1 区域背景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第二大经济体,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为适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地处宜昌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需加大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下功夫,谋求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2 建设成效
2.1 探索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旺工淡学,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旺季工作,淡季学习。工学交替,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生―员工―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较为全面而直接地熟悉行业企业岗位的运转情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时间分配上突破了传统的做法,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顶岗实习1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根据旅游企业特有的季节性特征,让学生旺季在岗工作,淡季脱岗学习。即实行1.5(在校)+0.5(在岗)+0.5(在校)+0.5(在岗)的模式。第二学期,每年5月,安排2周的酒店实训,这个时间恰好是酒店黄金周和婚庆周的高峰期,工作任务重,用人需求大,学生此时批量实习一方面可解决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正好对应了本学期《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第三学期,每年10月,也是一个旅游旺季高峰,安排1个月导游实习。第四学期,3月到9月,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个时间段大多是旅游业全年的旺季。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就是“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已开班7届,累计培养学生400余人,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2 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3+3+3课程体系”
即与就业接轨的“三大就业模块课程”(旅行社、景区、酒店),与技能契合的“三大技能课程”(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和立足地方的“三峡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模拟导游)。
2.3 建成了“文技互融、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
“文技互融”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即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是对团队建设的要求,即教师队伍由优秀的专职教师和大量的企业操作能手组成。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双师素质明显、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突出,教学成果丰硕,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课题13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市级2项,校级6项;主编教材12本,其中10本为湖北省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共计100余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2项,市级16项,校级数十项;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参与旅游规划与策划、行业培训、社会公益服务等项目达60余项。
2.4 建成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了2本地方特色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自主开发的2门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分别于2009年、2010年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并出版了富有鄂西特色的教材《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
2.5 建成了“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
采用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深入合作,建成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中心”;与宜昌市唯一全国百强旅行社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合作,设立了“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三峡职院营业部”,面向社会开展旅行社经营业务,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实战机会。
2.6 获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两家战略合作企业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和“金德瑞班”均按计划进行。
2.7 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项目
利用宜昌“鄂西圈”核心城市的资源优势,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其中,主持“旅游论坛”4次,校级交流10余次,进一步扩大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影响,发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鄂西圈”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作用。
2.8 组建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成立宜昌三峡人文研究所,引进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组建了湖北高职院校唯一的专业表演艺术团――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挂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成立了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与市社科联、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沟通,引进了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以此为平台和纽带,深入基层、深入旅游服务一线甚至农村,加大了对行业研究的力度,参与地方旅游规划和策划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承担大型活动演出及礼仪接待等,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
2.9 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17人,一次性就业112人,就业率为95.7%;对口就业的86人,占75 %;省内就业占78 %,省外就业22%。2013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39人,截至2013年8月,一次性就业129人,初次就业率为92.81%;专业(行业)对口就业率为83.72%(108/129);宜昌地区就业率为65.89%(85/129)。
3 创新之举
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在一系列建设成效之中,值得欣慰、颇具自身特色的应属以下两点创新举措。
3.1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等战略合作企业深入合作,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底,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总裁濮建新在“合作企业‘说高职’”环节代表全省校企合作企业作了典型发言。 濮建新对与我校深度合作,探索“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同时指出,高职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实用型、合作型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应向与行业协会(商会)、大企业集团合作办教育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应从以往的以学校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劳动力供求状况改变,给高职教育带来广阔前景,专业化劳动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吸铁石,合格的专业化劳动力缺少使企业有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濮建新还分析了高职教育显现的瓶颈问题,比如高职学生的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
3.2 服务圈域经济,传承三峡文化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满意度;遴选;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91-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旅游专业是社会亲和度高、社会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它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培养专业技能熟练的专业人才。
1.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就业为目标,因此,旅游专业的建设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状态,院校必须了解他们对于人才规格的需求,注意对企业发展经验的总结。
2.校企合作有助于双师队伍的培养。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团队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既要求高职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高水平的动手实践能力。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可以作为教师团队获得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
3.校企合作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工作的内容会有着更加真实的了解,进而产生更加切合实际的期待,避免了学生毕业后由于不适应工作要求而离职的情况。
4.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晋升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成本。但如果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学生实习的过程也是企业在招聘、培训、了解的过程。有远见的企业会在学生在校的过程中,将企业理念、经营风格融入教学,减少学生的陌生和不适感。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以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典型的研究案例,通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合作项目、条件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等问题的探讨,进而形成方案,以指导校企双方实习基地的建设。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学校(专业)、旅游企业”三方的利益诉求进行资料搜集,对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2.实践基地的遴选。在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性、多样性、整合性、特色性的基地建设原则下,遴选旅游企业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设计“递进式”校企合作学生校外实践项目,探索实践基地建设重点。
3.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其中制度措施包括企业制度和学校制度。人力资源保障不仅包括校方的人员配置,也包括企业方对于带教师傅的筛选及培训。
4.学生满意度研究。学生能否在合作单位学到很多知识,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将书本知识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对于学生的培养的意愿和方式,因此,调研学生的满意度,有利于学校更好的筛选出优秀的单位长期合作。
5.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评价体系。形成以“学生自评、企业评价、校方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进行抽样调查和具体考察,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为本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同时调研学生对于实践单位的满意度,想提升的技能有哪些。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与弹性管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分析、归纳和提炼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以形成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和方法。
3.访谈法。访谈法的主要对象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需要了解的问题有:目前设置有哪些实训项目?效果如何?学校开展相关项目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哪些保障?对于旅游企业部分,通过访谈了解企业可开展哪些相关项目?开展这些项目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哪些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分析
1.实习就业基地的有效运作模式“校企结合+实习基地”模式。实习就业基地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在实践中创立了“校企结合+实习基地”运行模式。实行校企结合才能使实习就业基地有依托、有现场专家做指导。
2.设置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双证是指导游资格证与毕业证。“双证双融”课程体系,即根据旅游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遵循“理论知识必须能够用,以技能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围绕“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全面提高”这一中心,构建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主干课程两大类“双融”的课程体系。
3.实践基地的遴选评价标准体系。在把握集中性、典型性、便利、稳定性和情感性上五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借鉴多年教学实习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习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初步的评价指标。然后将这些拟定的评价指标,通过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与行业家学者访谈,反复讨论,听取各方意见,最终确立了企业形象、合作准备及欲望的强烈程度、学生发展3项内容为一级指标;三项指标满分赋值100分。如表1。
4.学生满意度研究。主要采用调研问卷的方式获得数据。问卷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构成、选取的主要指标有岗位满意度、企业饮食条件、企业工作时间、企业的工作环境、实习薪酬、专业相关性、实习组织合理性、实习指导教师;自己最欠缺的能力、实习的收获与不足,遇到的困难等。
5.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项目保障机制。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其中制度措施包括企业制度和学校制度。人力资源保障不仅包括校方的人员配置,也包括企业方对带教师傅的筛选及培训。
制度保障。(1)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期实习和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学期实习放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学期。顶岗实习设在第五六学期,共1年。校外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负责。(2)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相对间接、远期的,但又是非常巨大的。企业节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成本,招聘到“合意”的人才,同时也塑造了文化品牌,树立了形象。资金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校方对于校外实习也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企业方面,不仅仅要支付学生顶岗实习的工资,还应该支付带教师傅一定的劳务费用,提高带教师傅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带教的效果。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源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企业对于指导老师的选择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工作年限的要求,业务能力的要求,传授知识的能力,是否具备带实习生的意愿,而学校在选择实习指导老师时,要选择行业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对于实习流程和要求比较了解,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上一篇:前台顶岗实习鉴定总结
- 下一篇:专升本护理学实习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