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7:1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 烹饪技能 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93-02

一 确立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标准

烹饪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确立“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的载体,通过与餐饮企业的深度合作,以餐饮企业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依靠餐饮市场和众多著名的餐饮企业,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烹饪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实施,将订单培养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融入“打基础、强技能、练岗位”的三个教学阶段,以实现“精工艺、懂营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烹饪专业的课程标准是规定烹饪专业各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根据烹饪课程标准与企业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岗位(群),以厨房管理、餐厅管理、原料加工管理、营养配餐管理、烹饪制作管理、冷菜工艺管理、面点小吃制作与管理等工作过程的要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做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实施“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烹饪教学的要求和餐饮企业经营的特征,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旺季突出岗位全真实训,淡季着重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齐头并进,切实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 制订实习计划,形成学生技能

实训与实习相结合,“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技能形成分为三种形式:校内实训、教学见习、校外实习。

校内实训是充分利用烹饪实训中心来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烹饪技能的训练。它的特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实际操作,给学生打好烹饪基础。

教学见习是利用当地的各大酒店、宾馆进行学生技能见习,其特点是时间不超过两个月,通过教学见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现代烹饪理念,了解烹调技术发展的动向,熟悉餐饮工作的工作程序。

校外实习即顶岗实习,是教学实训的延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明确阶段性技能形成目标,逐步提高烹饪技能

在“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通过与各大宾馆、酒店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全程实行工学交融。

第一阶段:烹饪基础技能学习阶段(1~2学期)。在校内重点完成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及开设的课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一定量的烹饪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期结束时统一进行检测,形成写实性的评价成绩。

第二阶段:烹饪核心技能课程学习阶段(3~4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岗位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开设热菜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等综合实训课程,设立阶段性目标,模拟厨师长和厨师的实际工作环境,定期轮岗,并将学生所制作的菜肴制品接受校内与校外的专家检验。

第三阶段:烹饪综合技能与检验的实训阶段(5~6学期)。主要完成综合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根据企业岗位设计的要求,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习,师傅以外聘教师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确保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要和发展同步。同时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以设计一套宴席菜单为标准,进行计时操作,通过技能鉴定专家评分来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测试通过的学生发给相应的厨师等级证书。

四 抓好校企合作,为就业打好基础

“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烹饪岗位设置课程,在充分考虑专业现有基础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以烹饪工作过程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烹饪营养知识与技能、烹饪管理理念和能力为支点的课程体系。重点围绕烹饪工艺、烹饪营养和烹饪管理三大模块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且在餐饮企业中得到检验。

校企合作的最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烹饪整体操作能力,使烹饪专业实训更贴近社会需求,最终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能使我们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能让我们找到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真实地感受到烹饪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促进学生烹饪技能水平的提高。

五 培养高素质的烹饪师资队伍,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高职的生命力在于专业办学的高质量,而烹饪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烹饪技艺精通、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品德端正的教师队伍是烹饪专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烹饪教学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参加多种活动,通过多渠道为中青年教师创造“出线”条件,铺平成才之路,让烹饪教师带着烹饪课题进行教学,带着项目在企业中实训,形成的科研成果更有说服力。这样就能造就一支高学历、双学历、多功能、“双师”型等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师资队伍。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会导致将来他们不能适应烹饪岗位,这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做好课题研究。烹饪教师有了科研项目,就真正做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高技能烹饪人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企结合既可为教师“充电”提供方便,使教师掌握烹调方法及流行菜点,又有“大师”级的厨房师傅担任教学工作,壮大教师队伍,使烹饪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保持与现代餐饮企业同步。

参考文献

[1]华宝山、冯亚召.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141

[2]朱云龙、刘颜、马京洁.论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4):56

[3]边振明.构建烹饪专业学业成绩评价新体系[J].甘肃成人与职业教育,2009:54

[4]李保定.基于高职烹饪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78

篇2

【关键词】素食烹饪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素食是指用各种可食植物制成供人们直接使用或加工使用的食品,比如说用植物油、豆制品、面、竹笋、菌藻和瓜果蔬菜等植物性原料,经加工烹调而成的美味佳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素食可以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文化。当今世界,食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成为个人品位高雅和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素食餐饮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素食烹饪人才需求将日益旺盛,但培养素食烹饪人才的职业学校几乎没有。根据素食企业的反馈信息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现有的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大众化的培养,很多学生进入素食企业后不能立即满足企业的需要,有时还比不上学徒工。因此,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

一、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内涵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素食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又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2.理论基础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该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

3.必要性

高端素食经营企业经营推崇的是健康绿色环保理念,选用的食材是经精心挑选的无公害有机食品,或地方特色优质食材,食材价格不菲。素食烹饪技能人才培养采用现代学徒制,校企优势互补,能有效解决学校专业学生在校教学实训材料不足和素食烹饪师资短缺的实际问题,能有效提高素食烹饪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校从2010开始与素食餐饮企业合作培养素食烹饪技能人才,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多家高端素食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协议,为现代学徒制工作所要求的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五个对接”奠定了基础,为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1.校企共同组建素食烹饪学徒班

刚入职校的学生不了解素食,为此,组建素食学徒班,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岗位体验,让学生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二是校企挑选优秀生源。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吸引广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配合企业做好联合审查工作。由于素食企业需要的学生必须理解认同素食文化,具备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企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向企业推荐,企业笔试与面试筛选,进而产生素食烹饪学徒班。

2.校企共同制定素食烹饪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素食餐饮行业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严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让学生了解素食及素食企业文化,然后根据素食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与能力,重点把企业素食文化和素食烹饪技能融合到培养方案中。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由校方选派骨干教师,重点对学徒制班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企业则定期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素食烹饪岗位能手来校教学,传授素食文化与素食烹饪技能。同时,共同开发企业岗位课程与编写素食烹饪特色教材。

3. 构建基于素食企业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经素食行业企业工作调研,邀请素食行业企业一线师傅、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融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素食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烹饪能力核心课+素食烹饪技能课”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烹饪能力核心课可根据合作企业需求适当增减,素食烹饪课程是完全按照素食企业需求,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

4.实施“1.5+0.5+1”三阶段学习形式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校内学习与企业中实训相互融合和渗透,素食学徒班学生的学习采取“1.5+0.5+1”的三阶段学习形式,即第一学年半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素食文化、烹饪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后半年到素食企业岗位学习素食制作,第三学年在素食企业顶岗实习。

5.在校期间灌输素食企业文化

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举行素食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素食企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接触素食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岗位活动,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素食企业,走进素食企业,深入了解素食企业文化和“绿色营养、健康和谐”的素食文化理念, 使学生对素食文化和素食企业产生认同感。我校每年组织素食学徒班的学生代表由老师带队前往上海素食企业实地考察和岗位体验一周,费用全部由合作企业支付。

6.采用学徒制授业模式

为了让学生学到素食企业特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缩短顶岗实习适应期,教学上采用学徒制授业模式。即把第四学期的教学搬到企业中实施,以企业工作岗位作为教学场景,以师带徒的形式,采取企业师傅和我校教师在企业中教,学生在企业中学,学生必修的学科内容融入企业培训、企业岗位训练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迁移。由于学习内容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时间性及机动性,使技能的完善与社会的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操作中的练习、质疑、总结、反思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7.素食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

学生在学徒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学校教师经常与企业师傅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在企学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我校实施素食烹饪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校企共同创建考核晋升的激励机制,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快速提升

为使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校企共同创建了《新进同仁基础培训》、《岗位技能特训》、《学徒制教学实施方案》和《学徒制教学考核办法》等学徒制管理机制,规定学生岗位学习内容、师傅岗位教学效果考核办法与激励措施。通过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与实习生一对一岗位教学,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创建“上岗如上课”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技能与职业素养快速提升,多数学生提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到实用技能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师生和学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生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体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强和最优。此外,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任务情境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师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即时沟通与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真正学到了实用技能。

3.学生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实现“零距离上岗”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徒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4.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得到善待,实习就业稳定率高

素食作为宗教慈悲思想的一种体现方式,合作企业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对员工(学徒)秉承――在生活上善尽照顾、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在命运里共同成长的“三在精神”,让学生忠诚企业,热爱岗位,学习实习就业稳定率高。

5.学生性格变得温和乐观,懂得宽容感恩

通过素食企业一年多的岗位技能学习和企业素食文化的熏陶,众多学生的性格变得温和、积极乐观,呈现一种正能量。暴躁脾气、抽烟等不良性格习惯得到修正,懂得宽容感恩,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餐饮职业行为习惯。

四、反思与建议

1.需要找到共同利益诉求点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教育和企业需求实现提早的、更专业的、更基础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但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需要素食企业、学生、行业、学校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

2.加强师傅的选拔培养

素食烹饪师傅是实施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师傅的选拔,要通过餐饮行业主管部门引导、素食企业推荐、学校遴选、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将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纳入到师傅资源库。要制定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去激励师傅努力工作;要加强师傅之间、专任教师和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学徒制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3. 探索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尝试,需要在行业、学校及企业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努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更好的为素食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培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2(79).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篇3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以近四届的毕业生、实习生、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学生基本信息”、“实习就业基本意向”、“实习就业意识”、“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四个方面的调查,总结如下:

1.学生基本信息

(1)学生在选择报考职业学校专业时主体意识较强,在校学习兴趣较高,对选择本行业做为就业对象目标明确。

(2)学生选择烹饪专业时多数处于兴趣和就业考虑,整个实习就业的基础较好,但整体实习的稳定率不高。

(3)创业的机率较低,人数较少。中职学生创业往往遇到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创业的难度远远大于高职、高专的学生。

2.学生实习就业基本意向

(1)学生非常重视实习的作用,很向往高档次、有声誉的实习单位,而不愿意去低星级或其他社会餐饮企业。但从主观意识上愿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2)学生愿意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为今后实习就业做好准备,有近10%的在校生已经参加了麦当劳等快餐企业、超市促销、假期厨房打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3)学生选择实习就业单位,比较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在企业的成长发展,而不过分计较薪酬待遇,更注重学校对实习单位的推荐,具有一定的保障,但又希望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单位虽然信任学校的推荐,但是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类似双选会的方式供学生自行选择,而不是硬性分配,有人性化的实习就业推荐方式。

3.实习就业意识

(1)学生普遍认为,技能是就业层次、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今后才会有更大发展。

(2)对实习的目的普遍明确,但学生在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方式考虑不周。有近半学生遇到更好的实习单位会选择跳槽,且认为违约跳槽对今后就业影响不大,而且对于就业政策学习不到位,遇到问题时才会临时学习有关资料。

(3)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偏高。通过访谈,学生在实习后往往遇到人际关系、薪酬待遇等诸多复杂问题,较过去学校的单一环境,落差较大,学生一时转变不及,实习激情会受到挫伤。

(4)学生对烹饪专业创业前景普遍看好,认为烹饪专业的创业方向较广,认为从小吃、简餐、食堂、卤菜、酒店、快餐等诸多渠道均可进行创业,但对自身创业的兴趣不大,对创业的认识仅停留在解决个人就业问题阶段。

4.学校实习就业工作

(1)学生对就业办的工作基本肯定,但提出仍然需要改进,部分在校学习学生因接触较少,做出了“不了解”的答复。

实习生每月都能做到返校或与实习班主任见面,学生对实习班主任跑实习点工作评价较高,认为“班主任到企业一线了解”最能反应实习状况,并很希望在企业见到学校的老师,并从中与企业协调问题。

实习生还对建立QQ群的联系方式表示了欢迎,通知和其他信息通过这一方式比电话通知要好,而且可以在群里和班主任、同学之间及时沟通,反映情况,相互交流实习的经验。

(2)在实习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学生希望依托企业开展,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了解烹饪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有利于结合自身特点对实习企业的选择。

对于就业办开设的活动,学生主要以参加实习就业指导课为主,虽开设了就业成功人士讲座和企业专家授课,但是开设次数不多,学生的参与率有待提升。

学生希望能够以参加“工学交替”的企业实践活动,辅之以企业讲座和优秀毕业(实习)生授课这一方式展开实习就业指导,开设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的教学活动。更有学生认为,应编写烹饪专业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增加烹饪专业创业的相应内容。

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走访了部分企业,召开了专业教师的座谈会,进行了沟通交流,结合上述学生调查,我们烹饪专业实习生在企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习认识不足,对实习企业不了解;二是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急功近利”,缺少长期的锤炼;四是个人主义较强,与人沟通能力弱;五是创新性不足,被动接收企业产品模式,主动学习与创新较少;六是缺乏创业的能力与激情。

提高实习就业质量的建议

1.学校就业办及教师提前介入实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就业观念

实习就业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未来企业的优秀预备员工所具备的,不仅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使命感,一改“师傅骂就逃避、工作忙就休息、薪水低就走人“的不良现象,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观念,以磨练劳动意志、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最终获得企业和师傅的认可。

首先,每一所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从行业状态、人才需求、职场包装、实习案例、创业明星、就业制度、创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咨询等诸多方面入手编写,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第二,在即将踏上实习单位的前一学期开设实习指导课程。在实习前采用信息登记、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班级教育等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想法融入学校的实习安排方案中去。并通过校本教材将就业及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给予解说,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劳动权益保障的知识,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并根据学校的技术力量结合市场实际,通过企业赞助、学生募捐等方法给予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相应的创业支持。

2.将学生与教师的顶岗实习有效结合,力争做到“企业、学生、教师、学校”四赢局面

现代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创立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学生进入企业不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是做为人才储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往往产生于实习生当中。

学生实习仅依靠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模式,往往造成从心理上和技术上都会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建议分“入学教育”、“角色扮演”、“岗位练兵”三个实习见习阶段。

“入学教育”阶段依托一年级学生开展,到了企业后以熟悉厨房管理、设备运转为主,此阶段通过沐浴企业文化、环境,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

“角色扮演”阶段依托二年级学生开展,到企业后通过在炉、案、碟、点等诸多岗位见习轮训,首先检验自己在校学习的状况,再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技术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岗位。再将厨房的各类角色融入在校实践教学中,从着装上通过不同领结色彩给予区分,不定期轮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勤学苦练技术。

“岗位练兵”阶段依托三年级学生开展,企业可以依据学生结合前两年的见习量体裁衣,安排合理的岗位提供实习。实习中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深远的战略规划、规范的管理体制,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实习学生同样拥有企业荣辱感,认同企业,保证高水平的实习,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教师的顶岗实习既可以了解企业烹饪产品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也可将教师的文化、理论优势与企业员工技术力量相结合,进行如“民国菜”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将菜品创新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是,在实习中有自己熟悉的教师相伴,学生在企业就不再有陌生感,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这一角色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3.企业全程介入实习就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帮助学生树立“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从零做起,迈好关键的第一步”的思想观念

企业应将校企合作朝着内涵化、前沿化、全程化发展。加入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创业指导的每一环节,在校内建立具有市场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从新学期开始,就融入企业文化,举办企业进课堂活动,由企业人员定期到校传授企业文化和就业形势分析,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做到常态化,让学生逐步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及工作任务与目标,让学生从高山流云中脚落实地,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迈好关键第一步,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稳定率与质量。

现代企业中,出现了“70年代经理、80年代领班、90年代员工”的团队,个体间也存在文化背景、年龄、学历、观念的差异,代沟非常严重,加之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不能承受压力、性格缺陷造成的消极就业观,对实习的稳定率造成了很大影响,企业应会同学校一起通过座谈、交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技能、人生观、喜好、适应能力、满意度等,对症下药,灌输“骑驴找马”的原则,学会适应各种不同人群,面对挫折,把工作做好,为将来更高的发展打下基础。

4.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全方位介入实习就业管理,确保学生不流离于学校、企业的管理制度之外

首先,实习生一踏上社会,往往会忘却自己学生这一身份,既渴望早日成为社会人,面对各种社会诱惑却又不能把握自己,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学校应在此背景下,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意见》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实习管理规定》制度,对实习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方法做出相应规定,并由企业、学生、家长、学校签订四方实习协议,以精细化做到实习管理中实习制度有保障。

其次,学生实习阶段,应强制性参加实习人生意外伤害保险,保险为实习学生保驾护航,为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解决了后顾之忧,加之一定的安全教育与制度的建立,做到实习管理中人身安全有保障。

再次,就业办应通过早期信息登记和问卷调查,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包括是否住校等相关信息登记在册。并创建相应的实习管理QQ群和微博,重要的信息和通知均可以在群和微博中,学生也可在群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公布每一个实习班主任和招就办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以便处理突发事件,做到实习管理中信息沟通有保障。

篇4

关键词:烹饪;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首批学校(以下简称国示范),烹饪专业是该校特色品牌专业。拥有50多年办学成果的烹饪专业,为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建设者们重点思考的问题。现就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烹饪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1.专业教师自身修养,新知识、新技术得不到更新

学校发展关键在师资,在于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学校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2.实践课实际操作技能较弱

烹饪实用性人才除了应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规范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笔者通过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100份实习问卷调查中发现,其中83.2%酒店对实习学生的普遍反应是动手能力差,9.3%酒店对学生素质提出疑问,只有少数酒店对学生认可,这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不标准不无关系。

3.实践课实际管理运作能力薄弱

按照目前教学授课的需要,专业教师一方面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厨房管理知识与运作技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管理理论,同时又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管理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而实际管理经验却非常薄弱,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4.烹饪专业学生缺少课外训练

俗话说:“骏马是跑出来的,大师是练出来的”,仅靠一周几节实践课就能提升学生技能,不现实也不可取。笔者在校经常采用“课外竞赛法”,班内竞赛,同年级竞赛,从而达到周周赛、月月赛。这样不仅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技能竞赛重要性,从而达到学生技能提升的效果。

5.教与学不能有效对接

职业学校应是在教中学,学中做,这样才能提炼更多人才,但是事情往往不全尽如人意,实践课当中教与学生练往往相隔几天,

甚至相隔一周时间,学生不能及时地反复练习,学习质量效果不佳。

(二)烹饪学生专业素质欠缺

1.学生思想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都是来之初中阶段或者高中阶段落榜生,给烹饪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烹饪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烹饪工作者挑选有一定限制,而落榜生历来是不爱好学习的学生,这就使一些学生进校后对就业前途产生渺茫,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倦。

2.烹饪概念模糊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因此对烹饪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笔者曾作过有关调查,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从来就没有见识过星级酒店,近半数的学生课堂上无法想象老师讲解描绘的星级酒店厨房的具体模式,这对教与学都极为不利。

3.自身定位偏差

目前,烹饪专业的培养方向多定位在重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学生往往期望一到饭店就做大厨类工作,缺少脚踏实地从一线干起的精神,其实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许多成功的行政总厨都是从优秀的小厨师一步一步干起来的。

(三)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

1.教学实践条件差

烹饪教学同一般的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课堂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操作示范、模拟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但许多学校却缺乏良好的实践场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生动

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技能操作训练少

由于烹饪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具有高技能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虽然课程的设置比较偏重技能讲授,但是,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相关文件规定,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为6:4,而更多技能训练这方面多期望在酒店实习中得到提高,因此排课较少。而事实上,酒店的实习安排也不尽如人意。

3.教材参考书目欠缺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是近几年快速新发展起来的专业,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还很不成熟,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学校专用教材更是缺少,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不便,另外,国外一些先进的酒店经验没有及时引进,教材参考书目的充实已迫在眉睫。如,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实训教学“7s”管理融入课堂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形式。

4.教学实习脱钩

学生的实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学生感到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与实践不相符合,“用不上”是他们的常话,这与实习场所的选择密切相关。酒店厨房菜品不断更新与学校教学模式存在的差距,使学生产生误导。

二、提高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创造条件及时给专业课教师“加油”

餐饮业发展异常迅猛,新理论、新观念、新标准、新技术层出不穷。烹饪专业教师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有计划地进修

应有计划让专业教师轮流走出校园进行业务进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寒暑假家挂职锻炼,并且与相关考核制度挂钩。

如下:

这样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走出校园的执行力,保

证教师确实得到技能提升,这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定会大有裨益。

2.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引领专业,2012年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点。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要做到重视大赛但不“为赛而赛”,以大赛促改革、促提高。总结经验,一是技能比赛进入常态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每个学期都举行一次师生技能大比武并配以一定的奖惩制度。二是相关制度与一年一度省技能大赛、国赛相结合,从而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无缝对接。三是在校园内大力宣传获奖教师和学生,增加技能大比武感染力。

3.了解科研动态

定期举办教研活动,探究有关问题,了解相关学科科研信息。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定期举行说课比赛,比赛相关事宜,参照省赛执行,论文评比等一些激励设施,辐射到每位教师。从科研处调研报告中显示,每年科研能力呈升上趋势。

4.把外面大师、名师请进来

即有计划、定期把酒店有高级服务职称、操作技艺高的师傅请到学校,与专业课教师切磋交流服务技术,以此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

5.鼓励教师拥有双职称

即专业教师既要具备国家教委规定的职称,同时具备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服务技术职称,拥有双职称。学校为专业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服务操作技能级别的考核,鼓励其取得技术职称。

(二)提倡校企“零距离”对接培养模式

校企无缝对接,也就是酒店与学校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教师既是学校专业课教师,又是酒店管理人员,即便教师不能同时在酒店担任管理职务,也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酒店实际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在教学中充实大量管理运作案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基于大多数学校还做不到校企无缝对接,笔者认为可与酒店建立往来关系,双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学校可以借助酒店提高专业课教师饭店的实践管理能力,酒店通过向学校“借脑”进一步加强酒店管理实践能力。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采用秋去春回轮换交替模式即试行推进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全程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紧密协作型的“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学年(校内上课)+0.5学年(企业实训)+0.5学年(校内上课)+0.5学年(企业实习)+0.5学年(校内上课)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依托真实职业环境,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同步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践和优化“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展对烹饪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厨房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也为国示范的建设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学授课效果

1.多媒体教学

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国示范烹饪专业建设当中重要指标即三维动漫教学引入教学课堂,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了解菜品操作要求,仿真模拟训练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一个模拟环境中进行,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客人”,另一部分扮演“员工”,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演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项工程将改变实训模式,节约教学成本,迈出一大步。

2.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

(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科的研究)我们将组织全组中青年教师积极准备精品课程

所需的文本资料收集,如:教材的编写、授课计划、进度表、电子教案、说课稿、课程练习等。

(四)课堂讨论法

教师拟题,学生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过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出的题目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应多选用酒店内发生的颇具轰动效应的事件,效果必佳。

(五)加强烹饪教学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训练

它使学生从学校小课堂一下子跨进了社会大课堂,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只有严格选择实习场地、详细制定实习计划,并月硬化制度管理,才能保证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1.选择合适的实习场地

学生的实习饭店必须是引进现代饭店管理机制的星级饭店。鉴于职业学校实习经费较低、相关星级酒店须收高额实习费用的情况,可采取建立协作关系的方法。即酒店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承担部分实习指导工作,结束时给予实习鉴定;学校负责对饭店的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强化培训。

2.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为解决学生从业后不适应严格管理等问题,必须硬化实习中的制度管理。用制度教育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奖惩人。实习前应让学生明白其目的,严格按实习考核计划进行,让学生带着任务进酒店,使学生有压力,激发其努力工作。

3.进行有计划地练兵

长期的课程实习能巩固教学效果,但短期的、有计划的练兵也应予以重视。如:学校在晚自习前规定时间强化技能训练,利用双休日进行基本功训练,并与有关酒店建立协作关系,为其提供应急帮工。这些都能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1.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可先进行一些预选,保证学生的生源质量并符合烹饪从业人员的标准。也可与相关技校联合,施行定向招生

2.先天不足后天补

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从业人员观念需逐步更新。现在已日趋推崇行业人员的高素质、高修养、高技能。在这方面学校学生比社会从业人员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都有待于我们专业教师的努力。

3.注重职业习惯养成

篇5

除了专门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还可以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项目或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协作,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务,并正确评价完成过程和最终作品。例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宴会服务这部分内容可设为一教学项目,让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为组员分工。小组成员经过前期的调查和讨论,需要完成宴会的策划包括选择宴会主题、完成宴会计划书等,小组最后应在全班面前进行项目陈述,由老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各种核心能力。其次,课程综合实践及暑期的社会调研与服务全程实施项目化管理,还可以融合校园内举行的各种社团活动、专项比赛等,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此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从班级到专业,到系,到学院。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校内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将职业能力内化成型的机会,依据课程体系和学生各种素养及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制定和实施若干考核项目,从而有效控制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包括实践时间节点安排、时间长短、内容设计等内容,它会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有以下两种形式: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酒店管理的实训室通常有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茶艺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烹饪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有置身于酒店的场景进行仿真的练习。校外实践教学是把学生安排在酒店的某一具体岗位,像一位员工一样为客人服务和解决问题,并由企业的管理人员给予直接的指导。这是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以下三种组织模式:

第一种“,2.5+0.5”模式,即学制三年的高职学生,前五个学期在校内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在酒店实习。这一模式,前五个学期的实践应是以校内实践为主的,即利用校内建设齐全的实训设施,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度和需求,在校内实训室进行餐厅摆台、客房服务、前厅接待等服务技能的学习,并结合课堂上的模拟教学。

第二种,“2+1”模式,即学制三年的高职学生,前四个学期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在酒店实习。第三种,“2+0.5+0.5”模式,即学制三年的高职学生,有四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有两个学期在酒店实习,这两个学期可以是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或第三学期与第六学期,不同的院校根据行业的需求与专业教学的情况进行安排。第一、二种模式的差别是校外实习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都容易出现一些不足。第一,学生对专业缺乏感性的认识,职业核心能力无法得到应用和强化,虽然课内实践时老师会假设各种场景,但这类似于隔靴搔痒,无法让学生把在校内学习到的能力在现实中进行锻炼,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第二,学生无法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轮换,无法知道什么岗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一年到酒店顶岗实习,通常是在前厅、餐饮、客房三大部门选择一个岗位,过程中不会安排换岗,一直到实习结束。这样会让很多的学生无法确定哪个岗位是最适合自己的,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后的职业发展,或让他在对目前这一岗位不满意的情况下否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第三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第一个0.5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还是安排在第三个学期,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前面缺少铺垫,学生在缺少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离开学校到酒店进行半年的实习,虽然能够坚持下来了,但高强度的工作却一下让他们失去对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回校后萎靡不振,根本无法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热情。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教学实践总结后,笔者认为以下的实践教学设计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升其职业核心能力很有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原则应是:循序渐进,校内外相结合。循序渐进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符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并配合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进程而逐渐深入;二是指实践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按照“认识———了解———喜欢”这样的规律来设计。

第一学期:入学后的第一周,安排专业教育,实践环节:酒店参观,组织学生分别参观不同星级的酒店(五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三星级酒店)。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对酒店有个感性的认识,看到酒店的环境,对未来的职业有一个良好的憧憬。第一学期可对应开设职业沟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加上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为下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三学期:安排4—6周的专业实习(酒店)。笔者的学校在广州,广州每年有两次的交易会,即春交会(3月)和秋交会(十月),每次持续约20天,正好在学期中间进行,我们就会安排学生在这两次交易会到酒店实习,之后回校继续上课,即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理论学习后,到酒店短期实习。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两次的实习劳动强度不太大,时间也恰好让学生能够了解岗位的基本运作和酒店的构成体系。而且交易会期间,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让之前的学习内容有个演练的机会。接连两个学期短期实习的机会,应鼓励学生去不同的酒店、选择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进行实习,经过两次在酒店的实习后,学生会了解自己职业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回校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也可以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利于职业方向的选择和调整。对于那些无法在学期中间安排短期实习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寒暑假到酒店实习,并记实习学分,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在第二学期,可对应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团队合作能力模块,因为学生通过在酒店的短期实习,会意识到这一能力在酒店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欠缺,这个节点开设这一模块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学期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解决问题能力模块,学生已经完成两次的短期的酒店实习,完成了两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专业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职业中的各种问题会有较深入的思考,正是提升这一核心能力的合适节点。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48-03

【作者简介】颜梓,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职业教育在此期间承担技能型人才输出的大任。职业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制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课堂”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新的高职教育机制下运行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活动,将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科学设计和组织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1]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诉求

(一)利益共同体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需要企业,企业也需要学校,但利益点有偏差。学校希望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环境,还希望企业全程参与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而实际情况是,学与用脱节,用人单位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的“三差”评价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只希望学校提供具有一定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学生顶岗实习,与校方的合作愿景大相径庭。于是,怎样调动企业积极全面地参与校企合作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资源共同体

在校企合作难以获得新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课堂顺势而生。企业课堂成为校企合作获得突破的载体,通过企业课堂,校企双方围绕共同培养实用性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建设企业课堂,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深化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员工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层面开展全面合作。

(三)愿景共同体

应运而生的企业课堂承载着校企双方的美好愿景,双方共建“四个平台”:1.学习平台:通过企业课堂,发挥专业示范作用,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2.培训平台:企业课堂是第三年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教师下企业理论培训基地,是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相互学习的基地。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立企业课堂,是企业生产性实习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4.新课程研发平台:在校企师资整合的前提下,通过企业课堂这一平台,发挥双方人才优势,结合行业需要,对于反复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岗位新任务,研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内容

(一)共研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2]依据这一意见,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出台本专业校企共建企业课堂方案,提交学校成立的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领导小组在征求各专业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专业部的方案,拟定学校企业课堂建设总体方案,报校长会议讨论,最后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决定方案的实施。根据建设方案,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首选对象,确定各专业企业课堂教学点。校企双方签订共建企业课堂协议,根据协议,企业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区内,面积不得少于45m2,学校按照教学要求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所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均由学校提供。

(二)共拟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拟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培养方案,构建企业课堂课程体系,尤其注重把校企文化互动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参照岗位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同步。[3]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一般为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只有少量的文化基础课。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是针对岗位需要设定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三)共建师资队伍

企业课堂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师和文化导师由学校专业部派出,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师由企业派出,教学过程体现“双教”过程。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专家、技术骨干之外,还鼓励理论课教师不定期到对口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企业派出的师资要全程参与所担任技能课程的教研教改,学校派出的师资要下企业顶岗锻炼,实现师资互通,资源共享。

(四)共定保障制度

目前学校酒店专业的企业课堂设在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酒店,导游专业设在岭南印象园,外语专业设在白云宾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设在松园宾馆。校企双方成立共管小组,专业部派出专人直接参与企业课堂的管理,制订《企业课堂教学管理章程》,该章程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教学设施管理、企业课堂班主任工作职责、企业课堂教师工作职责。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教学奠定了基础。企业也派出专人直接参与管理,协助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反思

自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企业课堂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在学校由专家指导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在企业由师傅引导完成)―课程开发实施(师傅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实施流程,四个专业部先期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来带动全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人深思。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空间发展上,由课堂延伸到企业

一花引来百花香,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建立,引来很多企业领导观摩学习,企业课堂作为校企联姻的新产物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和肯定。目前,除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外,还有白云湖畔酒店、岭南印象园、张家界大峡谷、白云宾馆、云莱斯堡酒店、松园宾馆、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等纷纷主动加入,与学校四专业部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课堂。

企业课堂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容之一,师生参与整个课堂的管理。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白云宾馆等企业课堂,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上课时间的安排、学生的联络、课堂信息的等事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种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企业员工可以到课堂观摩,为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开辟了阵地。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能力发展上,锻炼了校企双方的师资

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原因大多为缺乏利益结合点,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果和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工作中,通过企业课堂等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企业一线专家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外,还应有特殊的素养要求,如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市场经济素养。[5]企业课堂根据相关要求,要求企业资深人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与企业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安排了3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效促进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校企双方发力共建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双方师资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双方师资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课时的获利,增强了教学工作对企业专家的吸引力,形成了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企业专家也向学校教师学到了教研教改的路径和过程,提高了企业专家的专业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校企师资高度融合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和在企业受训的员工。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规范发展上,校企合作编写了“专业教学标准”

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学校,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一方面调查企业对酒店专业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调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和师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归纳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的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问题,学校数易其稿拟订了《全国中职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全国中职教育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育部审核并推广。

(四)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信息发展上,校企合作开发了“工作岗位培训资源库”

学校与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任课教师合作开发了酒店工作岗位培训要点信息资源库。此前,南沙大酒店针对各个岗位能力出台了培训要点,在此基础上,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常驻酒店,协助开发酒店专业岗位知识要点库。该要点库成为酒店专业实训信息资源,在旅游职教年会上得到推广。2014年6月7日,“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汇报展示会暨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南沙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把南沙大酒店岗位知识要点库作为全国酒店专业职业教育实习教学标准进行推广。南沙大酒店杨结总经理,就实习教学、岗位实训要点的研究形成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嘉宾参观了学校和南沙大酒店合作建设的企业课堂,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司长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认为此次会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其成果值得好好总结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张严心.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9(11).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餐饮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13-0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1]

餐饮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中的一门重管理的操作能力的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掌握酒店餐饮管理技术,重在对管理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理论讲解只能让学生对餐饮管理工作有一个抽象的认识,不能深入了解餐饮管理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经常被一些技术性的专业课如:调酒课程、餐厅服务课程等,所采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法。教师通过将授课内容根据不同的技能要求,分解为不同任务,然后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合作沟通,完成任务。餐饮管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餐饮管理的宽泛内容进行清晰的分类,分解成不同的任务,然后学生主动探求完成任务的各种途径,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目标应是“培养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的实操技能、并将餐饮管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为未来的餐饮管理的职业经理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

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餐饮管理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开设餐饮管理实验课,即便开实验课,也得不到重视;学生更重视一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学习,而不重视甚至不知道管理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局面,面对餐饮管理工作无所适从。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完成各个任务。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学习的引领者。”[2]这样才能培养出酒店管理中的餐饮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酒水课程中的必要性

餐饮管理是一门概括性较高的课程,餐饮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多,课程的设计自然离不开实际的工作,因此餐饮管理的课程包括了诸如:服务培训、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管理、原料采购、食品原料识别、菜肴烹饪、酒水的调制与管理、饮食营养卫生、菜单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难以用理论逐一阐述清楚,因此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各个内容进行实验,以此实现对餐饮管理中各个理论内容的补充。具体如下。

1.酒店餐饮管理工作的要求

餐饮管理是一项涵盖内容较广、工作内容繁杂的工作,对管理工作要求更多的是落实在操作层面上,所以学生必须摆脱管理就是理论的认识误区,清晰地认识到餐饮管理就是要对餐饮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检查、控制、改进、评价、分析、总结这些细致具体的工作。而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就是一个合适的解决手段,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种具体方法,提高管理的操作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2.专业课程的需要

餐饮管理作为为酒店餐饮部门而专门设计的一门专业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符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的,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应用驱动式教学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餐饮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讨论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得到各种解决办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酒店管理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紧密合作的最佳体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餐饮管理工作中繁杂的各个环节的。团队合作是酒店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的职业素养,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可以提升合作能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老师设计“任务”,所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亲自进入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认识餐饮管理流程中的各项理论和掌握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体实施如下。

1.应当明确学生学习餐饮管理的目标,即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项技术,具备餐饮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餐饮管理课程应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餐饮业的专家学者、高级经理对酒店餐饮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来设计课程内容。并结合星级酒店操作技能的要求,创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

3.将餐饮管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任务:(1)餐厅服务管理;(2)酒水管理;(3)餐厅环境卫生;(4)饮食营养与卫生;(5)餐饮原料识别与保管;(6)餐厅成本控制;(7)厨房生产管理;(8)菜肴烹饪制作;(9)菜单设计;(10)宴会管理;(11)餐厅营销管理;(12)餐厅组织管理;(13)餐饮财务报表分析;(14)餐厅音乐欣赏;(15)商业伦理道德。

4.根据任务确定课程的各个教学分目标。餐饮管理课程通过任务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完成酒店餐饮部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具有诚信、礼貌、周到、耐心、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实现如下的基本目标: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服务标准及控制服务质量;

能熟练掌握酒吧的清洁、出库、存货、销售及成本控制;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卫生标准、清洁程序及控制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厅饮食营养及饮食卫生管理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饮原料识别及使用知识;

能熟练掌握餐厅各项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能熟练掌握厨房生产管理各个流程环节、出品质量控制、原料成本控制;

能熟练认识菜肴的各种烹饪方法和技术、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术;

能掌握设计菜单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设计菜单;

能掌握设计宴会场地、菜单、服务、酒水等各项内容;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营销管理方法,制定销售目标,使用各种营销工具;

能熟练掌握组织管理中的组织设计、成员沟通、合作技巧等;

能看懂并分析餐饮财务报表,并根据报表分析出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能根据餐厅不同时段、不同接待对象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掌握商业伦理道德的标准,并严格遵守商业伦理道德,同时监督下属的商业伦理道德。

5.课时的设计一定要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所需的时间相符,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学生先听取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操作,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课时的设计应当多于讲授法。一般一次课以3个课时为好。

6.教案设计。

7.实验教学资源要求:

所需实验室:烹饪实验室、餐厅服务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

所需设备设施工具:餐厅餐具、厨房厨具、计算机等。

所需材料:酒水、烹饪原料等。

所需音像资料:餐厅服务录像、厨房生产操作录像。

8.其他说明。其他说明用以补充说明本课程的其他事项。

(1)应根据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应根据学期课程安排进行制订。

(2)餐饮管理的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应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的上课方式,教师应当先对理论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本次任务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示范部分实操任务。然后将学生分组,每一组都要按要求完成相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找出解决方案。其间教师应当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帮助。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请每一组学生对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同学可以向总结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对本次任务学习做出总结,总结应结合任务学习的目标、方法、问题进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彻底掌握本次任务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西餐工艺学》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指外在的,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指内在的,即从课程本身出发,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度。

1.1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才能为发展潮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培养大量的大国工匠这一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是传统的“一把刀,一口锅,一个黑板,一张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找更加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成了教育者的任务之一。对于《西餐工艺学》这门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更适合学生掌握这门课程。

1.2《西餐工艺学》课程的需要

《西餐工艺学》作为高校烹饪与营养教育、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主要介绍西餐的特点、选料、刀工、调味、烹调、装盘分类等及西餐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2]。通过学习,掌握意大利菜、法国菜和东南亚菜肴的制作,让学生了解西餐菜肴的特色和魅力。以往我们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直观认识西餐的机会,没办法较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西餐的大门。掌握西餐生产原理、西餐饮食文化往往是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入门很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配合,能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记,理论实践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自然能够真正有效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西餐工艺学》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2.1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操作同时进行,这就严格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把基础理论搬到实训室中,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辅导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眼、耳、鼻、口、手等进行学习。还要求该实训室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能配套西餐制作的各种设备工具,能满足西餐基础理论的教学。实训室既是学习西餐理论知识的课堂,又是学习西餐工艺的课堂[3]。

2.2产学结合实训室

“神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说明不断实践才是学好技术的方法。将生产和学习结为一体的西餐厨房,让学生有机会将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学到的知识,拿到产学结合实训室进行实验。学校可以聘请行业大师对学生进行生产指导,学生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势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不断操作,遇到问题时自主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同时,在一次次的理论与实操结合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实际操作水平,使实际操作不落后于理论,让学生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2.3校外实训室

鉴于在传统的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地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西餐教学中的运用。先安排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下企业轮岗学习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在每个岗位学习一个月。通过一个学期的工学结合,使学生对厨房的工作程序有清晰的了解,对在岗位工作表现的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再让学生回学校学习,将自己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不足或者实操技能不够的缺点补上,半年后再出去餐饮企业顶岗实习。通过这样转变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接触全真的厨房工作模式,认识到自己学习和技能上的不足,重新回校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再出去顶岗实习。经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学习后实践再调整学习后再实践的形式,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提高,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长期职业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2.4双师型教师队伍

“生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有计划地让年轻的教师去行业或餐饮培训机构进行学习,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技术科研工作是有一定的必要的。在校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体教师的素质。另外,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聘用一些行业大师、烹饪大师、餐饮管理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更加直观的角度,教授学生更多实用的餐饮企业理念,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加了解餐饮企业的现状与机遇。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团体的整体能力,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秀的师资力量。

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西餐工艺学》课程中的应用

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在《西餐工艺学》课程中,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1教学前

首先,在学习《西餐工艺学》课程之前,我们增加了“下企业,看?N房”这个环节,让专业老师带学生去西厨房参观学习,并请西厨人员介绍西餐厨房工作流程、各厨房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职责等,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西厨房,熟悉西厨房的工作环境,对西厨房工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以后的《西餐工艺学》奠定基础。

其次,在学习《西餐工艺学》之前,教师会组织一次“大师宣讲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如西餐行政总厨、西餐主管、餐饮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主要为学生介绍西厨房的就业前景、西厨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等,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3.2教学中

3.2.1情景模拟

学生刚开始接触《西餐工艺学》这门课,对于西餐知之甚少,不了解西餐的种类、文化,不了解西餐厨师的作用,厨房和酒店的哪些部门有联系。所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模拟酒店厨房,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西餐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具体安排: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三个同学一组模拟成立小型西餐厨房,学生担任行政总厨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从餐厅的起名、厨房人员、楼面人员岗位配置、菜单的编排、设备的需求、成本核算等一系列的任务,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必须了解西餐厨房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厨房生产运营,学习厨房管理基础等。学生从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西餐基础知识。

3.2.2?C合演示

综合演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进行,配套录播一体教学平台。第一阶段教学由教师根据西餐正餐上菜顺序进行演示教学。具体安排:按照西餐开胃菜,西餐汤类,西餐热菜,西餐点心顺序教学,其中热菜类按西餐烹调法教学,包括温煮、沸煮、?h、烤、烩、焖、炸、蒸、煎、炒、铁扒、串烧。关于基础汤,两大基础冷少司,五大基础热少司穿插在具体的菜肴中。如:在演示恺撒沙拉这个菜肴时穿插蛋黄酱少司的制作,演示奶油蘑菇汤菜肴时穿插牛奶少司、奶油少司的制作。另外,还可以将菜肴典故、菜肴制作原理穿插在具体要演示的菜肴当中,做到边讲边做,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个菜肴的由来及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更有效率。第二阶段教学由教师演示欧洲各国经典菜肴,使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的西餐知识。第三阶段教学由教师演示东南亚各国风味菜肴,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西餐菜肴,通过多方面的涉猎,为下一阶段的创新奠定基础。第四阶段由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传统西餐知识,结合后期的一些新颖的文化知识,根据自己的理念,结合不同的饮食文化,尝试创造一些新颖的西餐菜式。

3.2.3角色扮演

在日常创新实训课程当中,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四个同学一组模拟成立小型西餐厨房,学生A担任扒炉厨师,学生B担任西炉厨师,学生C担任冷菜厨师,学生D担任加工厨师,由教师担任出品主管。实训地点在产学结合实训室,学生通过顾客点单,按质按量完成菜肴制作。让学生真实扮演西厨房厨师进行生产,从而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厨房工作,提高综合技能、管理、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

篇9

[关键词]多样化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 应用型大学

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受到当前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制约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下大力气研究,尽快缓解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2003年至2006年,北京联合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588人、3385人、4128人、4722人,就业率分别为94%、97%、96%、96%,均高于北京市高校的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情况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联合大学多年来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方向,坚持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从宏观上看,北京联合大学合作教育的规模较大,近几年学校先后与106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的合作教育有着明显的多样化趋势。

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典型案例,分析建设多样化合作教育的意义和基本建设原则。

一、多样化合作教育实例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 ori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 2000年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根据国外专家们的解释,这里的“合作”是指学校、学生和雇主三方的合作,这里的“工作”是指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真实的工作(real work experience)。根据上述合作教育的内涵解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把合作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多样化的产学合作教育。北京联合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北京联合大学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层面多样化

1.合作建设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学院,如1989年,学校与北京焦化厂进行合作共建化学工程学院;2000年,学校与人民日报所属的北京诺贝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公办的广告学院;2001年,学校与中国残联合作创建了北京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又与香港著名爱国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及其下属的香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集团合作,创建了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2004年,学校与网通集团合作创办了网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合作建设专业。学校现有专业中,绝大多数与相应的行业、企业建有合作共建关系。如: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全球华人保险行销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保险营销”专业;与北京市档案局合作共建“档案学”专业;与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集团合作创建“制药工程”专业;与顺义区和北京现代汽车控股公司合作共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等。

3.合作建设课程。北京联合大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课程建设。机电学院与企业合作完成了《生产线与维护技术》等10门工程训练课程的开发建设,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广告学院组成“双师型”教材编委会,第一批《应用广告原理》《创新思维方法》等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批《企业形象导人》《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四本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近期也已出版。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吸收了美、英、法、韩、日和香港等服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增设了“服装品牌设计”“服装展示设计”“服装参赛设计”等与产品、商品、市场真正结合起来的课程。

4.合作进行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改革。北京联合大学在应用性教育的教学与考试改革中,普遍纳入了行业标准。学校成立了考试中心,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项目培训与考核。现在许多职业资格标准已成为专业教学要达到的必须要求,成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行业认证的实践条件训练后,就可以获得行业颁发的“化学检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职业资格证书。服装设计专业以课程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举办的大赛,连续多年获得国际性、全国性大奖。烹饪工艺与营养、物业管理、秘书等专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首先将制定的标准作为自己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必须要求。

(二)合作模式多样化

1.全面合作办学模式。学校在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制订、课

程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与企业共建的学院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的院长由人民日报诺贝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在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北京广告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作为总经理的院长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条件,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各项建设工作。

2.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学院的课程建设,借重于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总结企业的实践经验,概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构成样式,开发出创新的课程。学生的实践训练不仅是到企业参与接待、管理和经营活动,还参与企业的科研题目。学生与企业合办了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和专业培训学院,通过面向行业培训的合作项目,不断丰富和深化合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北京联合大学校内较为多见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其别突出的有机电学院与顺义区及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定向接纳专业毕业生,落实了毕业生就业。

4.“双证书”合作模式。学校与行业合作,将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应用文理学院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英合作项目办公室合作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NVQ(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的“行政管理”国家职业标准考评中心,将“行政管理”资格标准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对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内涵相衔接与对应,毕业时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合作渠道多样化

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的对象有国营、私营、中外合资、外国在华、境外的行业、企业;有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有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等。合作教育打通了学生今后就业的渠道,通过这样的合作使学生及早地具备了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应用文理学院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实习都安排在北京市各区县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长期合作的单位,学生毕业后有相当大的比例留在这些单位,许多人已成为业内的精英和骨干。

(四)合作内容多样化

合作内容主要有:合作建设学院,合作建设专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研究院所、合作建设培训中心、合作建设分校区、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合作培养研究生等。如:应用文理学院“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利用产学合作的渠道,创办了“首都购房在线”网站,直接参与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与经纪服务。

(五)合作形式多样化

学生去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方式有定岗、顶岗、轮岗等多种。实习考核的方式有撰写市场或社会调查报告、撰写实习报告或技术策划书、由实习单位写出实习鉴定、由实习单位填写综合测评书、完成毕业设计等。

(六)合作功能多样化

合作建设项目的功能经不断开发,具有多样化功能。北京联合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开发后,不仅是“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基地”,而且成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企业技术难题研究基地”“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的鉴定基地”,等等。如旅游学院餐饮实训基地不仅是“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的实训基地,还是提供学院师生和来宾享用正宗西餐的场所。

二、多样化合作教育的意义

大量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进一步说,多样化合作教育对于全面推动应用性教育的发展和加快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多样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能力

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培养出适应性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性教育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各种市场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为学校对应用型人才规格的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提高了应用性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是,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毕竟属于宏观层面的信息,且往往带有某种局限性和滞后性。传统概念的合作教育触及社会面较窄,且深度不够。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效益要求的强化,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每个企业接纳的学生数减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众多中小企业。建设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学校从更大范围,以多个层次、各种模式、不同渠道、各样形式丰富内容,与众多的行业、企业进行直接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及时得到更具体、更详实的微观层面的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弥补了宏观层面人才预测的不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人才信息的科学结合,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应用性教育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的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地指明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北京联合大学正是依据可靠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专业调整,制订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据学校发出的问卷统计,用人单位对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5.7%。

(二)多样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各有特点,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学生的数量增加、生源多样化。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情、喜好、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同一个教育环境、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了。新知识的接受是具个性色彩的,是一种自我经验的建构,是将大学所传播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不仅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环境,提供多种实习、实训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接触更多的公司企业,增加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自己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意识地按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来发展自己。只有在这种理想的人格设计和追求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才是社会真正欢迎的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多样化合作教育,使一些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职业素质迅速提高。如机电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协议34个,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有条件接受各类职业素质的培训,近几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

(三)多样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能力是靠教育、培养、训练、磨砺和激励出来的,创新能力也是如此。根据以往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即“学、练、干、恒”。能力因素由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认知因素可以通过校内培养教育来提高,但是大部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则要通过直接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环境和实训内容,而且通过各种合作关系、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把学生直接推到了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训的强度增加了,要求提高丁,经历复杂了,使学生提前经受各种酸、甜、苦、辣的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增加劳动观念、吃苦精神、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如何经受挫折,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迎接社会挑战,帮助他们积蓄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种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03—2006年,北京联合大学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校友访谈活动,受访者是近30年来培养的10万名毕业生中的代表,调查访谈中发现,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已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的是就业、创业的道路,但也可以看出学校长期重视合作教育、逐步建立多样化合作教育所起的效果。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以创新力和创造力为基本内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多样化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业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这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而且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多样化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关于多样化合作教育可以总结出多个建设原则。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多样化合作教育的实践,我们发现,多样化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建设至少应遵循下面三条基本原则。

(一)学校、学生、企业三受益原则

传统的单一模式合作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训往往是同一个班级在同一个环境中,以同一个方式完成同一个内容,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实习、实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尽管学生也受益于合作教育,但学生的利益往往被划归到学校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实现“平等互利”成为合作教育的重要原则。同时,教育成为一种服务,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被动性的实习、实训已经不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取得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大毕业后获得满意工作的机会,已成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合作教育主要的驱使动力。多样化合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企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必然转变发展为学校、学生、企业“三受益’’原则。北京联合大学为了保障学生在多样化合作教育中的利益,除了在全校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外,也努力将有关内容写进合作协议。如: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甲方)与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 (乙方)的合作协议中,有这样两个条文:“甲方根据乙方需要向乙方推荐优秀毕业生,供乙方选择录用,乙方在符合专业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录用甲方所推荐的学生”,“甲方、乙方结合双方需要每年确定2-3个课题,双方合作指导2~3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利益。

(二)校企间诚信友好的伙伴原则

北京联合大学在合作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合作教育仅依靠校、企之间签订的项目合同或有关协议,往往只具有短期效果,并不能解决双方长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多样化合作教育长效机制,校、企必须建立诚信友好的伙伴关系,变单纯的“合同关系”为“合同+朋友”的关系。学校是合作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学校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竭诚为企业服务。同时,要定期把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组织在一起,举行研讨会,提供交流机会,把握市场脉搏,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增进友谊,共同推动合作教育的开展。在校内,由于多样化合作教育涉及企业较多,与企业伙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主要依靠学院、系、甚至专业层面的领导和教师,因此在建立多样化合作教育中,要扩大学院、专业的合作教育自主权,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北京联合大学设有校级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校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各学院有着充分的合作教育自主权。这样的机制,在学校多样化合作教育建设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

解决大学生就业及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在于岗位的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则在于就业者不断提高的创业能力。快速发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创业教育需要模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教育来支持。知识经济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创造性源泉则来自于人所具有的丰富个性。个性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未来取向。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也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及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技术更新和管理策略调整,其合作需求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多样化合作教育的建立与不断的改革发展,是学校、学生、企业共同的利益需求。与时俱进的创新原则是推动多样化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李进,陈解放,等.上海高校的合作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匡长福刷新原理及应用[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德阳;地震灾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9-03

“5·12”汶川大地震后德阳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面临着解构与重构。大地震给德阳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造成了巨大灾难,同时,德阳职业教育灾后重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职业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重建什么、怎样科学重建等事关德阳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放在德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从重建的思路及目标看:重建不是“克隆”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德阳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是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办学统筹。

职业教育城乡统筹

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大地震对骨干产业的破坏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川德阳市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厂三大知名企业。“5·12”大地震,德阳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6个县(市、区)中2个是极重灾区、4个是重灾区。据初步统计,德阳因大地震损失2657亿元,相当于近7年全市GDP的总和。全市6个县(市、区)均受到重创,受灾人口327.3万人,全市受灾企业达到411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户,企业受灾面90%以上。部分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东方汽轮机厂、剑南春集团、宏达集团、龙莽集团、金路集团、金河磷矿、莹峰实业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极重灾区绵竹、什邡机械工业几乎全部生产瘫痪,造成产业链缺失;一次产业的畜牧业受灾严重,牲畜圈舍严重受损;三次产业的旅游业,尤其是绵竹、什邡沿山地区旅游设施全部毁灭。

(二)部分中职学校遭受重创

汶川大地震让德阳职教受到重创。据初步统计,德阳市职业院校共有144名师生遇难,受损校舍面积64.8万平方米,损毁教学设备7.4万台(套、件),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地处极重灾区的国家重点职中绵竹职中(东汽技校)、什邡职中遭受巨大灾难,特别是给位于地震断裂带的绵竹职中(东汽技校)汉旺校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教学楼、办公室、食堂、焊接车间、机加车间以及数控实训车间全部垮塌,大量设施设备损毁。绵竹新校区两栋教学楼、四栋学生公寓、餐厅严重毁损,成为危房,地震共造成学校财产损失近亿元,设施设备毁损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地震还造成学校8名教职工、10名民工、38名学生遇难。什邡职中有26位教师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亲人,有36名学生失去父母和亲人,586名学生家中房屋被毁,大地震让10万名德阳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复课,绵竹职中(东汽技校)2600多名学生分三批全部实现省外转移,被安置在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工厂企业顶岗实习。

(三)对口援建打开职教开放大门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江苏省和北京市对口支援绵竹市、什邡市,每年支援的资金为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三年援助资金将超过100亿元。同时,乐山、凉山对口支援中江、罗江的一个重灾乡镇。什邡北京工业园、绵竹江苏工业园、绵竹无锡工业园等园区每年将为德阳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新产值。以什邡职中为例,该校新校区被列为北京市对口援建首期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于2010年5月12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208亩,投资2.1亿元,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作用房5万平方米。重建完成后,学校将通过与北京华盟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面向西南五省(市、区)招生,打造学生高端就业。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对口支援什邡职中有力推动了该校汽车专业建设和该校创建成为第二批全国1000所改革示范中职学校。

(四)城乡统筹背景下灾区职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是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灾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培养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灾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土地集中带来了规模化种植,农业地域产业聚集更加明显。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有大量的需求空间。二是面向城乡培养通用的三产类服务人才。景点旅游、工业旅游、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酒店饭馆、烹饪、旅游经营、各类护理人才和新兴服务行业出现需求热点。三是面向工业化进程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操作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逐渐让位于知识性、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

德阳城乡职业教育

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政策统筹

校企合作政策的统筹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校企合作。建立全市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由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组建德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组织市内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二是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保障;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参与合作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税优惠。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县政府每年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每两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给予职业学校同样的人员编制政策 与普通高中相比,德阳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仅有三所完整意义的公办学校,其余均为民办或民办公助中职。因普通高中已经参照义务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民办中职教师的福利待遇明显逊色,出现了相应学科(专业)教师向普通高中流动的趋势;同时由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工资收入差距大,民办学校之间也出现了人员流动。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人员编制,是稳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切实保证。

招生工作统筹 德阳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较为特殊,市级中职学校没有一所(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德阳城市职业学校为改制的民办学校),市区的四川省商贸学校、四川省信息通信学校、西南工程学校为三所行业办职业学校。德阳县域经济发达,6个县(市、区)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就有5个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因此,德阳各县的生源主要为所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所拥有。据上海市教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马树超主持的《德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课题组调研,发现“生源萎缩”是制约德阳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瓶颈。数据显示,自1986年德阳市出生人口达到59917人的峰值后便一路下滑,这就意味着德阳高中阶段的生源自2001年起从高峰开始回落。由于德阳1991年至1993年的出生人口分别为42462人和41448人,而德阳2006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22000人,按照1:1的普职比,并考虑外省市招生因素,这一数据大致反映了德阳出生人口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据此,稳定市内生源拓展市外生源是基本的招生策略,尤其是利用德阳“四川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的品牌吸引西部地区和省内“9﹢3”生源就显得具有特别意义。根据德阳经济实力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宜尽早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向市外开放、内部流动、学分互认和中高职学校直接衔接。

(二)资源统筹

调整全市职业教育布局 区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人口聚集程度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科学布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农村职中向县城集中。向县城集中就是县域职业教育资源的聚集和整合,便于县域集中生源和职业教育的整体管理,对县城的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地震之前,德阳各县(市、区)职业教育布局已经开始向县城集中,大地震之后,加速了这种集中的趋势。中江县集中办好中江职中;绵竹职业教育集中在绵竹职中;什邡境内一直仅有什邡职中,且办学影响力和口碑一直较好;地震前,罗江境内的罗江职中与通用科技学校已进行整合,地震后的罗江职中规模迅速扩张,在2009年进入国家重点行列;投资7000万的广汉职中在市区异地重建,其规模大大扩张。二是加快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德阳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较好,资源集中,6个县(市、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均以县职业中专为基础,两块牌子一个实体,除广汉职中是省重点外,其余5个均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一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园区,为重装基地建设服务。为实现装备制造企业、职业院校、区域经济建设共享,园区有数控产业集群、焊接技术产业集群、电气技术及自动化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集群人才培训中心等,首期占地400亩,吸引了数十家重装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二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建筑类专业和建设行业的产学研园区。三是县(市、区)工业园区与职教园区统筹规划,已经形成以罗江职中为核心的电子产业职业教育园区、以中江职中为核心的机械业职教园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四是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职教园区。以都市农产品、经济林、水果、药材、粮油、畜牧等六大农业产业带为依托,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聚集化技术学校和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各县(市、区)建立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培养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技师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办学统筹

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统筹 一是加强专业设置的统筹。根据震后德阳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新设置专业(如针对残疾人增多的情况开设护理、民政、社区服务等专业)的可行性,各中职学校应重点建设好3~5个骨干专业。根据2009年对12所学校的汇总统计,全市中职数控专业在校生达8683人,机械加工在校生达到4485人,就德阳本地人才所需来说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因此,要加快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宏观调控。二是适当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灾后,德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着种类变化、规模变化、方向变化。重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德阳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旅游专业增加地震遗址遗迹旅游、地震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当前,德阳正在建设1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德阳中职要大力发展面向城市服务业的三次产业,通过专业调整和专业更新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推进产学深度结合 一是打破沿袭多年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模块课程试验的基础上,推行国际先进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开发。根据产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有关职教专家、产业(行业)技术能手等对2006年7月完成的“机械加工技术”等10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再次修订。二是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徒训练法等,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变革。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教学内容求“真”务“实”,以真实生产过程组织教学,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以真实的现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工作价值观教育 育人功能与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两大功能,加强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基本途径。工作价值观又称职业价值观,包括基础价值、核心价值和相关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现实中,激起他们的职业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动力。二是充分利用抗震救灾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安装技工学校、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专业优势,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准员工的职业风采,其事迹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宝贵资源。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工作价值观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在专业课中渗透、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中渗透,这种渗透的实质就是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鲁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掌握未来行业对其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需要、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德阳涅槃:被地震改变的工业城[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24-47.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53-56.

[5]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5-26.

[6]毛君甫,等.德阳产业化发展与技能型人才支撑研究[A].德阳市教育局.2006-2009德阳市教育教学成果集[C].成都:天地出版社,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