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23: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篇1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程;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析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分析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和有关物流企业资料,结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召开省内外知名物流商贸企业专家研讨会,对物流核心岗位,即配送、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进行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出各岗位所需要和具备的单项和复合职业能力。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确定了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与相关岗位任务的对接方式,科学地处理个体兴趣与社会需要、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能力目标:

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

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重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主体是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企业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给定成绩。学校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工作任务考核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学生的考核必须经企业和学校双方考核合格。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合格证书》。评价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企业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伙食补助、奖金挂钩,填写《物流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表》,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企业师傅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参照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考核记录和学生管理平台的反馈信息,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校内考核表》,最终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的完成情况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校内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任务。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成绩由五部分构成,包括自我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顶岗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每部分权重为20%。

[参考文献]

[1]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6):83-85.

[2]张游.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贾树生,秦静静,郭建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綦颖,宋连喜.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模式改革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1.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落后;实际上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处在起步阶段,物流理论主要是从国外引进,而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基本上:管理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系统,仓储与配送,电子商务等学科,缺乏物流教学的专业性特点。

2.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当前我国的物流教育事业晚于其他发达的国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是由管理,经济,计算机一些其他专业的老师临时调培过来的,物流知识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较差。自然存有的实践经验就很缺乏,造成师资力量薄弱。

针对以上的几种教学现状,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善现状,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简单的来讲就是指:学校与学校设立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完成对人才很好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对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实行学生进厂实践,企业进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教育的教学。学生进厂实践学习主要是学校与自己紧密合作的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中建立教学教室,把学校物流专业的课程、教师、学生融入企业,所需要亲自实践的课程完全在企业生产车间或者存储的仓库内进行授课,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可以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合作或者交替授课,使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相结合,企业的实用性资源与学校理论资源相结合。还可以建立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合同,使学生进厂实习进行工作,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环节的实际工作,熟悉物流专业知识,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物流方面的专业技能,了解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意志力,为人处事能力。使学生顺利成长为物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应该对符合自己创业性人才教育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为培养高品质的创业性人才做贡献。

1.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以树立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为基础,物流管理专业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形成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终身学习知识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

2.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创业,学校建立起学业,就业,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的把创业教育纳入物流管理准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当中,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创业资源,创业计划,营销策略等一些关于创业知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正确的创业意向,紧紧围绕培育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良好商业道德的经营管理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1)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以先关的企业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委员会,按照企业的对物流岗位设置重新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开发,促进教学改革。实行“订单式”人才合作,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中有管理经验的职工作为兼职老师,讲授物流管理经验,技术技巧,从中兼职老师可以从中发掘一些人才,给企业建议聘用,是学生毕业后就能得到就业机会。(2)物流管理教学管理可以与企业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因为物流管理专业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所以后期的工作实践十分的重要,学校与企业的“顶岗实习”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工作实践的有效对接。实行“顶岗实习”制度,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的最后半年和最后一年,与联系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完成最后的实习工作,实现学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替性学习。这种模式使企业与学校一起完成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化教育和职业的培训。对学生而言,同时兼备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式教育。

四、结束语

新的经济条件下,只有高职管理专业在培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教育模式要不断的改革,走工学相结合的培养道路,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性培养,加强对接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才会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性物流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丰富的物流知识,实践经验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使我国的物流事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01)

[2]陈代芬.物流管理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0(02)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顶岗实习;基地开发

一、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开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就业发展机会。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院校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

2、实用与效益性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从物流专业特点出发,要考虑到实习就业单位的基础和条件,能够满足物流实习实践和就业的需要。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顶岗实习基地长效机制。要创新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理念,实现共同投资、互惠互利,提高顶岗实习基地的效益。

3、互惠共享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有充分的调研、论证,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技术应用性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利用顶岗实习基地条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习基地则可借助专业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并可从实习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实习基地建设要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走开放式建设的道路,实现实习基地师资、设备场地、材料、技能训练、管理机制、技术成果等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促进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4、素质教育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教师及校外人员的悉心指导,使学生从校内的模拟实训到校外实习基地真题真做的实践锻炼,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应在相关行业企业中积极联系具有较好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5、稳定性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考虑实习单位的合作基础,并能在今后若干年内继续接收学生实习,继续提供就业信息。对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示范作用显著、发展前景广阔的实习基地重点发展,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积极创建、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适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共享和辐射作用不显著、无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地,实现实习基地的动态发展。

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目标及手段

1、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几年建设,新建若干家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功能是满足100%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其次是开展师资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开展员工培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产学研立体推进。依托行业协会,每年增加校企合作企业,包括紧密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骨干型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结合自身整体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按照实习基地的建设及发展规划,在未来建成省级以上的校企合作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

2、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企业具有实体资源优势,学校具有智力资源和企业所需专门职业人才的优势。利用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协助企业搞好员工培训,提供企业所需职业人才,实现供需对接,校企双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拓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包括产研课题、员工培训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省内外企业进行考察与调研,通过亲朋好友、已毕业的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主动联系广泛接触了解企业,精选合作对象洽谈合作事宜,与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一线专家、客座教授等牵线搭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企业主动与本院联系需要本系的毕业生时,通过向对方提供良好的服务,如优先满足对方所需人才等,与对方建立良好关系从而成为实习基地。

3、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双赢战略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企业拥有的设备设施资源和相关的环境、人力资源。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自身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企业不可能长期免费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因此,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时一定要树立双赢的思想,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驱动等方式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通过与学校课程共建享受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优势,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学校借助于企业资源搭建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维护实习基地的保障措施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根据专业服务方向,确立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工作。分级分类开展建设工作,形成校系两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服务方向,加强与相关行业的联系与合作,力争建设一批较稳固的实习基地。学院成立由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院领导、院教学科研处和系负责人组成的实习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的咨询和指导。由院领导指导,教学科研处作为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教学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进程,同时确定具体的建设责任联系人,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建立实习基地发展与指导的专门组织即毕业生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一些实习基地负责人作为学校毕业生实习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广泛听取各成员单位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该组织成为学校和用人单位沟通合作的平台。

2、加强对实习基地的服务与合作

加强对实习基地的服务与合作,实现学校毕业生生源优势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互惠互利的宗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实习基地的服务与合作:一是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宣传力度,优先满足基地的用人需求,积极向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二是为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供需见面会等,为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提供便利;三是为基地提供校内讲坛,邀请基地管理人员来校举行就业指导讲座,进行行业介绍和前景分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拓宽视野;四是建立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在技术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五是积极参与基地的重大活动,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学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巩固和扩大产、学、研合作成果,促进实习教学建设与改革。

3、规范实习管理

分级管理,明确职责。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是实习基地的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实习基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和组织协调,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为实习基地提供相关服务。教学单位是实习基地建设的主体,负责联系用人单位,洽谈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横向合作,保证学生有稳定的实习渠道。

专业主任是实习教学环节落实的主要负责人,指导实践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基地的建设、实习教学内容安排及实习计划、总结。实行不定期到院外实习基地检查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评估。积极改革专业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分段教育、定单培养的办学经验,丰富办学实践。学院每学年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会,倾听实习基地单位的意见,不断总结和交流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

4、实习基地走访巡查及经验总结

实习检查主要采取实习生座谈、工作岗位现场走访、学生个别访谈、企业负责人交流等方式,对实习生工作岗位适应情况、实习生生活情况、实习基地培训及管理情况等进行了解。并将在座谈及走访中收集到的问题,以书面的方式及时向企业反馈。每到一处实习基地,走访实习生的宿舍、食堂,与实习学生同吃员工餐,了解实习生们工作、生活情况,认真听取实习企业负责人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和企业负责人一起探讨学生实习管理问题,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学校每年定期与实习基地负责人、主管部门领导沟通协调,倾听意见,交流经验,促进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某些特点。物流管理教学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工学等学科知识基础,再结合相应的计算机技能,才能真正掌握好物流知识理论及方法。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性广、基础要求高的学科知识体系,因而对实践教学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本文就当前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和社会需求脱节,目标人才体系不明确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和支撑力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样要求物流人才的专业技能有所增长。但从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来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均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相关高校并没有做好与物流业发展需求相协调的实践教学机制体系建设,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也加剧了物流业人才的分配矛盾。

(二)教学模式落后,很难适应经济形势

我国现行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进行逻辑学教学,而将实践教学列为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形式,这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物流人才。很多课本理论知识在知识层次、内容上相对滞后,与需求之间相互脱节。为此,物流教学应时刻关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应地,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也显得不足。当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时,其能力素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也会产生严重的不对称,甚至诱发激烈的矛盾。

二、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一)适当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教学实践中,建议举办物流技能相关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证实,上述做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校内设置物流相关的各种技能大赛,由省市教育部门提供组织、经济上的扶持,必定能够办好比赛。如某物流实训基地,设置了恰当的比赛项目,引导学生和物流管理科研挂钩。显然,這对师生双方均构建了比较稳定的平台。

(二)深化多元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1.岗位实践阶段性

学生深入企业,可分阶段、分学期进行。阶段1:岗位认知。本阶段,即学校安排学生参观校外成立的实习基地,组织听讲座等,和企业之间进行密切接触,提升他们对社会乃至企业的全面认识,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保持认同,满怀憧憬。岗位认知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阶段2:技能训练。本阶段强调的是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独立做好作业,找出并处理好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技能训练建议选择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阶段3: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引导学生将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能力等用于实践,提升操作技能,弥补各种缺憾。本阶段,大多是实习单位自行分配专人,来指导学生行为,向他们介绍岗位上的具体职责、要点以及章程等;必要时,应当在现场进行演示;指导教师需和用人企业之间进行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在企业顶岗中的实际操练,能促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弥补不足。这一阶段由实习单位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该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程序、制度、方法,并作现场演示,同时由学校指导教师配合实习单位进行学生管理。顶岗实习建议选择第五学期。阶段4:岗位实践。要求学生运用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引导他们掌握必备的综合技能,建议在第六学期中予以安排。

2.开展轮岗实训

为满足行业竞争的现实需求,学生应当拥有各个物流岗位的任职资格,应当对企业内部和物流挂钩的岗位都有必要的了解。在各个岗位上,学校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实训岗位也可和学校本期布置的课程结合起来,按照岗位自身的属性和任职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训时间,便于学生充分地把握。

3.加强项目合作

校企合作的全面推进,教师同样可尝试和企业之间在项目上有所合作,帮助企业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深入合作在企业中进行调研,教师自身的工作背景也将更为丰富。他们可以将真实的案例和项目融入教学,丰富教学,促进产学研高效结合。

(三)完善多元化的校内实训设施建设

中国《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做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义:“物品由供应地逐步地流入到接收地。结合具体的需求,将运输、装卸、储存、搬运、加工以及配送等诸多功能予以统筹。”上述提示:物流包含多种不间断的活动过程。该类活动,在某种特定的空间或者是时间内存在。物流学科通常也可分成两个比较关键的组分:一种为物流管理学,还有一种则为技术物流学。前者指的是运筹学、预测学、组织学、市场营销以及系统动力学等;而后者则指的是运输、仓储、加工、包装、装卸以及物流信息等多项技术。很显然,物流专业理论和技术大多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技术物流学,牵涉到很多工程性知识。由此,物流教学必定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下,“重知识,轻实践”的情况还是有不少。物流教学仍然注重知识传授,而没有考虑培养学生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便很难对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分析。由于学生不熟悉企业的运作机理,很多企业在用人时会对学生做出错误地评估。即便是入职以后,部分学生还是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了解和适应手中的工作。尤其是综合分析或者是处理问题以及筹划安排等。由于不熟悉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况,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也没有客观的了解。由此,他们很难拥有高涨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对前途丢失信心。

(四)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多样化的实践考核体系,来对学生取得的成效进行检验。针对和职业资格证相接近的课程,建议选择考证式考核。如《国际货运》,可根据学生能否获取报关员证书进行考核;《物流采购管理》,则可根据采购员从业资格证进行考核。针对那些注重实务的课程,建议选择作品式考核。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其考核重点可邀请学生设计某个实际的储配方案;《物流运输管理》可以邀请学生对运输决策方案做出适当地优化。针对那些注重操作技能的课程,建议选择调研报告写作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理论+实践双属性课程,建议选择综合式考核。不仅要组织笔试考核,同时也应辅助其他类型的考核,或者在笔试中增加多个案例分析题。实训考核,应当由指导人员对学生自身的表现做出评价。一项合作企业相关的调研得知:物流在国内才刚起步不久,很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很好的环境,很多学生都不爱学习,甚至旷工。很显然,这就不利于学生培育高尚的职业素养。对此,学校应做好疏导和素质教育。顶岗考核时,应如实地反馈学生个人的表现,对实习成果做出真实的考核。同时将企业给出的鉴定当作考核的重点,加大分值,建立起师生、企业和谐共存的考核体系。

三、结语

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物流教学应当充分地考虑本学科实际的特征,结合学生基本的情况,以教学规律和各项原则为行动指导,秉承“教师牵头,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将知识讲授和智力开发结合起来,活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引导物流教师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构建有效的物流教学体系,推进物流教学创新,为社会培育更多合格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崔亚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10):288-289.

[2]李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刍议[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5-67.

篇5

供应链作为一个集“采购+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终端消费者”在内的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链条,链条各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机集成企业核心能力,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成员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对链条企业合作和业务流程的协调整合,打造供应链市场优势,加强链条企业成员间的功能合作,实现企业成员和供应链的绩效目标。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认为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为:为物流服务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培养物流企业管理、运输运作管理、仓储配送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向的具体岗位包括:物流部经理、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营销员、采购员、物流信息员、仓管员、车间调度、生产现场管理员、运输调度、车辆调度等岗位群。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4.总结

篇6

1.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根据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构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该专业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并依据与之对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素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模块,运用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结合校内实训设施设备,让学生体验每一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有效改善教学的活动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情操培养:多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发展专业操作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沟通、爱岗敬业、协作能力,通过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发展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自我检查的能力。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组织者”、“协调者”等角色。每一项实训任务,分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机械设备仿真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上课、实训、生活中点滴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立了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

本专业不断完善实训环境,2011年建成国家级的物流实训基地,建有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未来超市、ERP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对抗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同进也与校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全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平台上实施“软件操作、技能训练情景模拟、信息处理”等,使其明白企业物流工作的流程,做什么,如何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利用率,本专业制订了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规则等,并对教学仪器、设备实训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专业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工作与学习的整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也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武汉、上海、深圳、咸宁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多个。顶岗实习,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缺乏。目前实训内容,都是以高职实训教材,校内未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尽可能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实效性的结合以及教学性与自学性的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来编写完成“校本教材”等,来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科研。2)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规范的考评标准和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轻于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未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教师的评定带有主观性;考评过程中没有学习小组互评参与,应柔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应在考试中加大实训考核的环节,重要让学生能交出具体的实训成果。在综合实训项目、技能考核、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即校外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评价、导向和调控作用。3)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升。建立学校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可将实训课程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实训作业,学生都可以上网进行查询,校网站应开展网络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学生可以了解实训实习动态,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的学生变的更主动,甚至可以了解更多的实习和就业信息。

三、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今后趋势

1.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完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内一线教材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能力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多开发院、省级实训精品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堂,进行资源共享,以网络题库的形式,为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使训练实效性得以提升,逐步形成了开放式、互动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2.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创品牌

物流管理专业就是我院的产品,需要不断对其产品进行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其质量和吸引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院重点专业,紧紧围绕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工学交替为目标,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认知对接;课程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引就业,服务社会,创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咸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是湖北重要的多种经营集中地。打响咸宁特色品牌战,离不开物流管理,本专业实践教学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辐射全国范围,培养物流企业所急需的各类物流人才。

3.师资业务的提升

篇7

几年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物流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1培养方案的规划依据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地方物流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院校专业发展现状和师资条件得出。

1.1专业定位科学化

根据现有物流管理专业条件,分析区域经济环境特征,力求突出实践、实训教学特色,在做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前提下,向更高层面发展,着力为以所处区域为主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外贸企业、生产企业的物流部门培养急需的具有物流基础知识、物流实务知识、物流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1.2专业建设目标明晰

经济永远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下,我们要分析新时代下的经济特点,利用我国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契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建立物流理论与物流业务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和以完善的“理论、实务、操作”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造就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和娴熟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1.3人才培养有鲜明特色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以文史学科为理论基础,管理、经济以及相关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融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外语(主要是英语)、计算机操作基础雄厚,管理、经济、信息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扎实,要有现代物流意识和物流管理的系统思想,掌握物流及物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物流和物流系统特征,能够运用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的运行管理方法,能够胜任物流与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管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以情境教学为背景的业务能力训练,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地位。

2物流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

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实务、操作”金字塔式的基本培养模式基础上,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物流产业是同时贯穿一二三产业,这是它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金字塔式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物流业与整个社会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物流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须以经济、管理理论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兼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更要随时汲取先进物流管理理论和先进物流操作规程等。

2.1建设合理的知识架构

对于知识架构的建设,以基础知识、实务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等主体知识模块构建为主线,构建人文、自然、德育、体育、心理等体系交织的强实网状基础,管理理论、经济理论与应用为平台的强大后盾支持,最终形成立体式网状知识结构。以物流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为基础,按照物流业务整体流程分为七大子功能,即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装卸搬运。在牢固把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操作模块。

2.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知识架构为基础,以覆盖主干知识单元为原则,在多个知识单元、知识模块和已有的不同知识领域范围内进行设计。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并明确每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这样做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交叉和重复。同时,建立动态的优化机制,根据师生“教中做,做中学”过程中的互动型的深刻体验,特别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按照一定的教学周期,适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3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

3.1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关注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政策与支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依据《纲要》精神我们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淡化理论内容的讲解,变为让学生通过实践、实训总结理论内容,这样学生既得到了理论内容的精华,又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3.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纲要》中还提到“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本身也是在充分给予学生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充分展现个性的机会,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必须考虑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实践教学改革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一切理论都源于实践,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印证理论的方法势在必行,实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4.1实践、实训教学

学生在上实践课时可以在企业实地观摩或实际动手演练物流操作规程,在企业中学会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深刻理解印证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进入工作角色,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业务,拥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

4.2实习教学

在专业实习教学方面,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三年中实习不断线,实习形式根据不同时段特点分别安排专业认知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实习过程中校企反复沟通,精心设计,力求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企业的现场实践,了解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过程,掌握现场操作的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践有机结合,既了解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又明确了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方向。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高职院校和当地状况的教材更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对于提高老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有效实施培养计划均具有重要意义。

5.1教材选用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重中之重,这也是《纲要》的要求,所以在搜集教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专业课程教材的实用性,教材要有精彩的实践、实训内容,要有更多的案例做支持。在教材内容审查上,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精辟,实践部分突出,理论部分易懂易记,实践部分具有可操作性。

篇8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篇9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storehouse on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resource storehouse based 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resource storcehouse 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lyze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resource storehouse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要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纲要也提出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纲要精神,深化山西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山西省优秀的物流企业和省内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先进的院校,组成资源库建设团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该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员工培训的基本需要为初级目标,以形成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为中期目标,以山西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终极目标[1]。

1 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意义

1.1 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可以促使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全面合作,缩小毕业生与物流企业的需求差距。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缩小学校与物流企业、教室与仓库、学生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实现院校课程与企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1.2 提升高职学生物流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实训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物流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以物流企业需求为依据来组织教学过程。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训,学生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熟悉物流企业一线的操作,能在真实的物流企业环境下进行仓储、配送等岗位能力的交流,由原来课堂中的被动灌输转变为实训教学中的主动探索。

1.3 降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关键途径

校企合作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院校物流实训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大大降低了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成本;同时,双方合作建设的物流管理教学资源库,是对物流企业经验技术的总结,物流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总结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可以将物流企业文化渗透给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既扩大了物流企业的品牌效应,又可增加潜在客户。

总之,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形成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和物流企业“三赢”的良好态势。

2 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工作中,既不缺物流教?W资源和物流理念,也不缺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人才需求,缺少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即能够很好地将校企合作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理念具体化、模式化的运作机制[2]。

2.2 山西省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

虽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有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的文件出台,山西省地方政府也有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通知,但缺乏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配套的政策法规。政府搭台、行业牵头的引导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3]。

2.3 校企双方合作的意愿度不一致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初衷是服务于院校教学,成效显而易见,但对企业的作用不明显。目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校外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和开发校本教材三个方面,为实训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素材,却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因此,关于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高职院校的意愿比较强烈,但物流企业合作的意愿不强[3]。

3 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思路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单凭学校无法解决,以下是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解决思路:

3.1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教研组中选定三门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分别是《仓储作业与管理》、《配送作业与管理》和《物流运输管理》,并确定课程负责人;然后将这三门课程作为先行者,由负责人统一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再通过市场调研,定岗位定职责;最后建设符合山西地域特色的立体化教材,根据教材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

在建设过程中,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与山西省一些优秀物流企业进行了深入合作,与美的集团安得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山西美特好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课程开发进行中的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图片、视频素材的搜集都是在这些企业里完成,而物流企业中的一些管理人员也参与到了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来,保证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同步。

3.2 开展试点、定期评估

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定期评估并完善。自2016年开始建设以来,学院首先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以《仓储作业与管理》等三门课程为试点,确立了以教学资源库、学习资源库、人才资源库为基本构架的建设思路。邀请了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美的集团安得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美特好物流有限公司的专家先后四次对资源库的建设进行评估,在不同的阶段,专家们都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学院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学院建设团队内部也通过说课、评课的系列活动将建设思路进行推广。截止目前,三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全面完成,其他课程也从中学习到经验,基本形成课程资源开发思路,试点作用良好。

3.3 边建边用、共建共享

篇10

    即使这些学校有能力进行设备投资,但由于这些设备的教学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比较高,投资效果也比较差。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安装模拟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如建设模拟配送中心,安装ERP软件、仓储管理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等。由于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模拟的程度有限,不可能覆盖物流管理涉及的全部要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实际必然存在一定距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资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有限,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普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1)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学工交替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学生在校学习以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在企业以参加生产实践为主,并学习与实践内容相关的专业课程,学工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围绕具体的物流生产或物流某一运作环节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企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物流作业人员直接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虽然高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接纳学生实习或实训的数量有限,造成实习基地数量相对不足。同时不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少学校和企业联合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实践性教学的计划、执行、监督、总结和评估等难以落实,尤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维护更多依赖私人关系,再加上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相应的机构、人员、政策方面缺乏保证,基地的建立和维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影响了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

    由于物流管理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更应注重开设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实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虽然大多数高校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一方面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另一方在实践教学投资较少。高校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普遍对学校与企业合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合作主要是为了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没有很好顾及企业的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而合作企业也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也很少考虑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把合作当做选人的途径,不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即使关注也是考虑技术合作,希望能够为企业的一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源包括实践平台、师资以及实践教学教材三方面。实践平台方面,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到底投入多少资源,资源与学生数量如何配备,成为模糊不清的问题,同样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依靠企业的,企业既要保证正常经营,又要配合学校做好实践教学,投入多少资源也是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根本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师资方面,谁来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及指导?是高校教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高校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管理人员又没有精力来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教材方面,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传统的教材理论多,企业实际运作描述的少,即使有些,不少也过时了,与实际运作脱节。由于没有合适教材,使得教师授课没有科学依据。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调系统性和模式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以及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多方面,规划完善是实践教学基地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有完善的规划,学生就不会学到应有的知识及实践技能。2.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不到政策支持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局面,让学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府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总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政策,但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方面,其它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给企业减负,原来由行业主管的院校,多数划归为地方政府主管,行业、企业逐渐淡出人才培养过程,在加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缺少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还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企业和学校没有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中的利益结合点,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以及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强导致对合作企业吸引力不够等等原因,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运营没有形成互惠多赢的机制。而形成互惠多赢的机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利益结合点。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获得企业给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些资助,如硬件和软件方面,以改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以企业的实际运作为研究对象,把企业实际的情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通过为企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帮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从高校可以获得企业需要的廉价劳动力(学生毕业前)和物流运作人才(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对员工就某些方面进行培训,如物流师资格考试,还可以利用学校优质的物流管理师资为企业做些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可以获得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之所以企业缺乏积极性深层次原因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差异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企业首先要求学生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忠实诚信、适用艰苦环境的精神及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其次才是物流专业技能,但在缺少企业文化的学校里很难培养出具有上述素质的毕业生,因此必须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只有把文化差异解决了,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才能长久、稳定,才能不断深化。最后要加强物流专业建设,尽快形成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增强为物流企业服务的能力,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吸引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培养更加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高技能物流人才,吸引企业参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