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认知迁移理论;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作者简介:彭惠军(1979-),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
依据根据课题组查阅的文献资料,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成果并不少,学者们都主要集中在从实践教学效果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评价的目标导向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也有少部分针对了教师。鉴于此,对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时间顺序汇总如下表1: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但具体到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不仅在每种职能的内涵上有所区别,而且在数量及重点上亦有所不同,同时培养的人才规格也不尽相同[3]。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它会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征、经济状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它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拨给,生源绝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区,学生就业也主要在本地区。地方高校离不开地方这个最根本的生存环境,它的使命一定离不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平台,故而,地方高校的教学服务质量必定会影响学生和地区对地方高校的满意度,会对它的组织形象产生相当高的影响力。因而,与部属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基于目标导向性的,在选择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与实习的目标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旅游行业的从业状况,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的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还不能忽视地方高校智力扶助地方建设或旅游行业建设的深层次目标。鉴于以上原因,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必须要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标准并不是唯一的。为维护公平公正,增大或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实习单位的建设作用,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承担的社会效应的责任,必然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从这一点来观察,目前学术界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标准是较单一化的,主要有针对学生这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标准,典型代表如邓振峰(2004)、杨效忠(2017)何晓铭(2017);少数针对了学生和教师两个利益相关者,典型代表有毛润泽(2008)、谌利(2013)。鉴于目前学者们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进行考虑而建立,课题组在具体分析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及其社会价值活动的基础上筛选出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构成要素内容,主要从学生和实习单位两个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综合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法圈定一些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相关的指标,初步选定二级指标有专业认知、职业能力、个人素质、身心素质、社会效应5大类。之后,采用专家调查法,选取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经验丰富的10位专家教授进行调查咨询取得数据,剔除一些专家的选中率在70%以下的评价指标,整合了一些重叠指标并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指标。根据调查结果,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结构的三级多维模型,其中有专业认知、职业能力、个人素质、身心素质、社会效应5个二级特征维度(见下表1和表2)。对于10位专家的意见或者建议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效应、专业认知、职业能力、个人素质和身心素质这五个方面来设置是合理的(60%)或基本合理的(40%),基于此可以认为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可行性。2)需要剔除一些专家的选中率在70%以下的评价指标,因为这些指标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表3所示,这些指标有些内容太过于广泛,有些指标存在部分重叠,有些指标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贡献率较低。3)整合一些重叠指标并相应地增加一些指标,专家们认为“服务表达与语言能力”存在一些重叠,因此需要对二者进行重新整合;“高校组织形象”过于宽泛,不利得到接近被调查人的真实意愿的答案,由于实习团队是做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实习单位,他们其实就代表了高校的一个组织形象,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建议增加“实习团队形象”作为说明,放在“高校组织形象”后面;一些专家认为在职业素养里面应该增加岗位操作能力和观察应变能力,这两个指标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较大的贡献。根据调查结果,结合10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结构的三级多维模型,其中有专业认知、职业能力、个人素质、身心素质、社会效应5个二级特征维度(见下图)。
参考文献:
[1]谌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13-214.
[2]何晓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1):138-139.
篇4
一、活动内容及形式
本次社会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将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有与其相应的活动要求。
1、大一学生以家庭角色体验和回访母校为主展开。在实施过程鼓励大一的同学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
(1)、“相约山大·励志启航”回访母校活动(主要针对山东省省外的同学们)。同学可以跨院、跨校组建社会实践队伍,在寒假期间,开展以“相约山大·励志启航”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将组织开展以感恩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情况汇报会、以魅力山大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介绍宣讲会、以励志启航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以相约山大为主要内容的招生政策座谈会为基本形式,各分队可在此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内容、方式、渠道等。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中学生对山东大学的了解与认同,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接近了解山东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展现山大的优良校风与山大学子的风采,每个团队5-8名队员,并选拔推选出1名队长,拟走访中学数不少于6所,以全国百强中学、学校生源基地为重点。
(2)、家庭角色体验活动(主要针对于山东省省内的同学们)。为了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使活动成员真正意识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性和自己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庭观念和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将进行家庭角色体验活动,为将来承担家庭、事业的重任奠定基础。
2、二年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在校期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应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学院要求大家利用寒假期间采访一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个人或是相关企业代表进行采访,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心得,然后制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表。心得不少于2000字,最后会参照心得进行本学年社会实践考核评比。
3、三年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要求大家参与岗位体验与就业岗位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社会活动能力,严肃学习态度,开拓视野,培养 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期间要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实习心得,参与社会实践考核评比。
4、四年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鼓励大家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积极参与就业实习、科技项目合作,已签约的同学可以到签约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可以撰写实践心得。
二、工作要求及总结考核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2017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xx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各队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扎实推进该活动的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做好活动记录,并留下照片、视频资料;活动结束后,各个成员需要撰写2000字的心得体会,填写《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各分队要认真进行活动总结,撰写团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等。
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开学后需上交纸质版及电子版2000字的个人心得,需认真撰写《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2018年9月份开学与暑假社会实践白皮书一起上交)。此外,进行回访母校活动的队长需上交团队结题书,以及活动的照片或视频资料。对于大二年级学生,开学后需上交纸质版及电子版2000字的个人心得;对于大三年级学生,开学后需上交纸质版及电子版2000字的实习心得。学院会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举办评比活动,设立一、二、三等奖,评选出优秀的心得感悟。
各类纸质版与电子版材料由团支书汇总收齐,具体的上交方式和时间另行通知。
篇5
通过此次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1.首先是个人角色的转换及整个人际关系的变化——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从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同样改变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本以为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新的环境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让我很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工作单位这个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中。
2.在心理上努力去适应全新环境的同时,最大的体会莫过于实际工作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我亲眼看到工人师傅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在实习过程中使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这种工作作风。在家属管理工作中,她们会经常碰到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来咨询一些问题,她们中有些不识字,有些眼花,有些耳聋,工人师傅们耐心细致地一遍一遍地讲解,真正做到“您的需要,我的责任”。通过这次实习,工人师傅们这种作风和精神值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3.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不能把自己要求太高。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可能会越大,但适当的期望与渴望还是非常必要的。不能认为我在学校里读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万字、听了多少堂课,自己了不起了。我毕竟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比起工人师傅来还差得很远。学校生活暂告一段,社会生活刚刚起步,应该在步入社会后,继续学习,不断增长和扩展知识面,才能使自己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4. 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
要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关键在于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也是可以在工作中逐渐掌握的。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基础也不可能吧工作做好的。比如我刚到一些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并且这和我在学校读的专业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疼,可是经过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多看别人怎么做,多听别人怎么说,多想自己又该怎么去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终于在短短几天对工作有了系统的认知,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了,这光靠嘴巴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今后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把事请干到最好。
5. 少埋怨
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实习,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里不好、哪里不好的,同事的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埋怨,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6. 与他人和睦相处,加强和同事以及他人之间的沟通
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重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同样也改变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的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本以为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环境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时间会让我很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的融入到工作单位跟这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中。
7. 虚心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得,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应该要向同事和领导虚心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些皮毛后就飘飘然,要把社会实践当成我们真正的老师。
8. 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
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领导会纠正并且原谅你,但下次你还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拿你就享受不到第一次犯错时的待遇了。
经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就业心态上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我总是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爱好的工作,可是现在我知道找工作很难,要专业对口更难,很多东西我们初到社会才接触,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更好的机会来临,要建立起自己的就业观。应尽快丢掉对学校的依赖心理, 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参加与社会的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快速成长。在就是保持一颗思考、学习的心。作为一位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
篇6
本人作为专业课任课老师,对实习归来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交流沟通,了解到了学生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习之前对酒店行业并没有深入了解,心怀管理者的梦想进入实习企业。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巨大。实习期间,大学生也要与其他员工一样从事基层工作,而部分员工在学历上、受教育程度上比他们要差很多,这使他们产生了”上不上大学都可以从事酒店这个门槛很低的工作“的想法。其次,酒店工作琐碎且细致,体力消耗很大,这也让缺乏吃苦精神的同学极不适应。再次,个人期望与现实岗位存在落差。比起上世纪80年代“涉外酒店”和国外酒店令人羡慕的高薪,现在的酒店职业在薪水方面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这样也导致了学生理想和现实的心理落差。
(二)理论与实践脱轨,让大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怀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等教育“教育周期长,理论更新慢”的特点,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实习工作岗位的需要。实习时间短,学生无法经历轮岗,课堂上所学的许多知识,在实际岗位没有用武之地;有些实习企业培训的知识,学生在校时又没有学到。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书本理论多学无用,将来面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再有针对性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想法。
(三)实习企业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学校管理重“人性”,企业管理靠“制度”。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与其他员工一样严格,主要用制度说话,奖惩分明,能者上、劣者下。同样一班学生,有的能得到企业重视,有的却不被认可。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了竞争的压力与人情的淡漠,久而久之,学生们说话办事就带有了许多功利色彩和现实色彩。
(四)身份的转变,让大学生很不适应
酒店实习使学生经历了风雨、增长了见识;实习归来后,他们已经告别青涩,思想上已逐渐起向成熟与复杂,心态上也起了较大的变化,在行为上也向社会化靠拢。实习期间他们是企业中的一员,而回到学校身份又转变为学生,这种身份的变化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后实习时期学生不愿意再循规蹈矩,不愿意只在学校内活动,不愿意再接受老师的“纸上谈兵”导”,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
(五)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让大学生思想浮躁、做事不踏实
实习的经历,让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的复杂性与功利性,让他们感到竞争的激烈、人情的冷漠和社会的不公,也让他们产生了学习好不如关系好的想法,更让他们对社会和未来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二、主要对策
针对后实习时期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的一系列表现,笔者提出了“重视思想教育”与“加强教学引导”相结合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思想教育,以思想带动行动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笔者认为后实习时期学生的日常管理应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始。1.思想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与时代性。从学生进入校门,思想教育工作就开始不间断地进行着。在后学习时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重要,并且要与时俱进,对接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现实需求。针对实习归来的学生,需要对他们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进行充分调研,并充分考虑这一代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探索。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的走访方式,也可以借助博客、QQ群等现代的沟通方式。2.思想教育应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基本看法,包括真善美、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公平的准则、道德的底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源性的,牵涉到对人生社会的基本态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看到社会中美的一面,更看到了社会的残酷性与阴暗的一面。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而言,善恶美丑难以客观、正确地区分,如不引导将会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激。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讲座或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些本源性问题的探讨与摸索,正确认识个人与世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思想深处拔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根子,重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加强教学引导,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目前辅导员在进入企业实地走访和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做借鉴,运用原有的方法进行管理,会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总结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
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思想变化复杂,情绪受身边环境影响更加明显。给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难度。繁杂、单调的工作取代了丰富的校园生活,学生容易出现烦躁,身体不适应等状况;当今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当期望与现实反差较大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反常、消极怠工等现象。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我们有必要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疏通,使学生能客观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正确应对身边环境的转变。
(二)安全问题愈发凸出
学生的安全问题是该项目面临的最大的挑战:(1)车间生产安全操作隐患。学校和企业把学生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就容出现安全事故。(2)生活交通安全隐患。学生大都处在22-25岁爱玩的年龄,在下班后去玩,会带来交通、饮食方面的安全隐患。
(三)学生实践、总结、升华的能力薄弱
首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理论学习氛围不如学校,学生回到宿舍只有少数人对实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大多数都是倒头大睡,错过了提炼升华的最好阶段。其次,学习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培养计划。再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到企业实习被动学习,学习目标模糊。
(四)企业对学生的过程管理需要在辅导员配合下不断完善
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必然希望学生能够尽早融入企业中。因而,辅导员需要积极主动了解企业文化和特点。一方面要与企业进行沟通,以积极地心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工作进展情况,并代表学生对企业不合理的地方发声,进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走访,以深圳腾盛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为蓝本,前后共历时2年的时间,去企业后与学生同吃住,同上下班。关注学生实习初期、中期、后期、毕业就业后的心态变化,结合自身经验将遇到问题的思考罗列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学习。
二、学生实习前后遇到的问题
一是辅导员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能否接受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辅导员起着重要的纽带关系。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如果辅导员对政策了解不足,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那么对学生的动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打折扣,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出现被动局面。
二是辅导员在学生专业方向和职业认知水平上参差不齐。首先,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较年轻,大部分跟自己专业不想关,不了解学生今后专业发展趋势。在学生实习期内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第二,辅导员能力参差不齐,在遇到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不能很好地处理企业与学生的关系,桥梁纽带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职责不明。目前各系做校企联合培养利用当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动员,对校企合作模式下职责的规定没有明确的细化,各个系部目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承担着学生管理的全部工作。除了要应对日常班级管理,还要处理本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与实习学生、用人单位沟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激励才更容易调动辅导员参与校企工作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在校企合作中开展工作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责任意识。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遇到一位负责的辅导员,将会对他人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辅导员,要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企业内部班委培养选拔工作。班委是所有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企业里选好班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并将学生信息传达给企业,方便企业对优秀学生的选拔。
篇8
以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生产实习护生为实验教学研究对象,共245人,其中男36人,女209人,年龄18岁~22岁(19.3岁±0.8岁),高中起点专科生,学制3年。强化师生培训,开展隐性知识相关理论的讲授、宣传与普及研究表明,高职护理教师对隐性知识认知程度低,近77.00%的高职护理教师不了解或部分了解隐性知识的内涵,仅9.26%的教师了解隐性知识的分类,4/5的高职护理教师不清楚或不太清楚隐性知识有何用途,是否重要。高职护理教师普遍缺乏对隐性知识的认知,对隐性知识的新进展了解不够[3]。这种背景下,谈及护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是不现实的。因此,课题组对临床带教教师及实习护生开展隐性知识相关理论的讲授、宣传与普及,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及实习护生对隐性护理知识的认识和重视。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增加深度会谈教学策略隐性知识是模糊和情景化的,深度会谈是共享情景化隐性知识十分有效的方法[4]。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对临床实习教学策略也做了相应调整,在过去教学计划基础上,增设了每周以实习科室为单位开一次教学畅聊会,各带教教师及实习护生全部参加。会上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对其一周的教学、实习工作进行总结、畅聊,交流经验和体会。在实习过程中,护生吸收了新的知识后,要对其进行吸收、加工、改造,进行新旧知识融合,新旧知识相互影响,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想象和推理,使知识复杂化、结构化,这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复杂的内在过程。原来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底蕴不同,结果是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千差万别的个体知识体系,其中大量的是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是内含的、混乱的、真伪并存的,所以要及时进行知识整理和输出,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每周1次的临床实习畅聊会,就是为师生创造机会,提供一个师生、生生交流、切磋的平台。可能是病例讨论,也可以汇报实习体会,如护理操作技巧、与病人沟通方法、病情观察、职业防护知识等进行讨论总结,也可能提出问题和假设。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原来的知识进行翻版,照着教材宣读、死背是不可以的,也是没必要的,因为这样会阻碍护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打压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护生个体的隐性知识不仅促进自身显性知识的提升,同时还可成为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同时,护生个人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实训共同体的知识,学习他人的实习成果和经验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即显性知识又内化为护生个人的隐性知识,逐步沉淀为护士的职业素养、个人能力、意志品格。然后再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给实习护生加工、提炼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不符合要求的、无关的隐性知识加以排除,对错误的隐性知识加以修正,从而形成更科学、更准确、更丰富的新知识体系。在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上,通过实习护生、带教老师的共同研讨、示范和演示,不仅使实习护生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加工和整理,而且把个人的经验、诀窍传递给团队中的每个人,一个人头脑中的显性知识,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可能就是隐性知识。即使是个人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可能通过自己表达的流露,潜入到其他学生的脑海,成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因为“一语道破梦中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毕业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护生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将实习所见、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带教教师和实习管理教师进行检查。根据实习笔记的质量和频次打分,分数计入出科考试成绩。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是对学习的知识点、实践经验、技巧、灵感进行记录、整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个人知识反思、总结的过程。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的本质包含着重建环节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对过往情境的回顾,更包含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出困惑和不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继而可能设想重新付诸行动,是一种内在、缄默的体验过程,是再学习、重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习护生能不断领悟内隐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将它们由隐性状态变为显性状态,进而对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思考、澄清和修正,借此积累经验和技巧,改善知识结构,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质。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把控临床带教教师的资历,提高师德和带教水平,促进师生间隐性知识的流动严格把控临床带教教师的资历,高职护生临床带教教师都是主管护师或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并且喜欢带教工作,以往实习护生对其有不良反应者不许带教。教学中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带教过程中要尽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教师还必须意识到护生在观察、模仿自己带教教师言行举止,自己的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病人的态度等,一言一行,都将对护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描述只能使护生获得形式上的知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带教教师尽量给实习护生创造动手操作机会。遇到困难时,带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情感、意志支持,通过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和包括表情、动作、语调在内的非言语行为向学生发出积极的暗示,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向成功。这样才能使护生学习积极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对显性知识已经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提升混乱、模糊的隐性知识,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改革出科考评方法,纳入隐性知识维度的考核临床实习出科教学考评要超越基于显性知识的考评方式。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除常规的出科理论、操作考试外,还应考评护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影响。增加考评护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病人的反馈。在每一科室实习完成后,对护生撰写的反思札记、实训叙事,进行质化或量化的评定,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考评指标。1.3评价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对护生的评价量表由笔者参考文献[5]自行设计,于护生临床实习第30周对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问卷96份,有效率100%。
2讨论
1加强毕业实习期间护理隐性知识管理,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
师生间隐性知识的流动主要体现在实习护生对技术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的观察和模仿。带教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指导,传授实习护生一些护理操作诀窍和经验,提高护生的技术水平和培养其心智模式,增强医疗纠纷防范意识等。当前各大医院临床带教教风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临床带教教师只顾传授专业知识,却没有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和相互渗透。有些教师不安心临床教学,把教学看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认真备课,不注重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效果不关心。有的带教教师只是让学生去做,不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操作手法不对,或临床经验不足出现一些纰漏时,只管接替学生把操作做好,任务完成,而不愿耐心给学生讲解和传授经验和技巧。因为刚入临床,实习护生的能力和技巧还是很差的,有的带教教师不愿给实习护生创造机会,嫌带学生麻烦,干脆自己去处置。这些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学生很有意见,直接影响带教教师的威信,丧失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师生关系冷淡,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师生间隐性知识的流转。本研究严格把控带教教师的资历和师德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度会谈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各自的技术水平,能够将分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组织知识体系,促进了隐性护理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讨论、磋商过程中,人人参与其中,百家争鸣,也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护生在研讨过程中某个点可能会触动他联想起许多事情,此时带教教师启发该生进行深入思考,提炼个人观点,并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又使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2加强毕业实习期间护理隐性知识管理,使护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篇9
关键字:心理危机; 导游专业;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8-002
心理危机一般是指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将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实际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学生的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素质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学生自身耐受力不同等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甚至在实习结束之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厌倦甚至厌恶进入行业、逃避现实、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特别对于导游专业学生来讲,顶岗实习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业务的熟练和技能的提高,有些时候更多的是职业懈怠甚至是职业恐惧,甚至有的学生选择换行不再从事导游行业,由此可见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干预多么必要而又重要。
一、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障碍
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大舞台的过渡阶段,实习单位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障碍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主要面临两方面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一种是与用人单位即旅行社主管之间的关系处理,另一种则是与千人千面的游客之间关系的处理。
1.1与旅行社之间。旅行社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旅行社对实习的高职学生有着与正式员工一样的高要求,即一切工作零误差。而事实上刚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做到零误差。低起点与高要求之间的不匹配必然导致实习生与旅行社主管之间关系的紧张。旅行社主管因为学生能力的不够会产生不满、厌烦等情绪,实习生则会因为对方的指责产生委屈、恐惧及担忧等负面情绪,有些人还会对主管抱怨甚至愤恨,这种状态下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会对导游专业实习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会严重影响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信心及实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
1.2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旅行社员工之间是上帝与服务员的关系,尤其在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国部分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状态是居高临下的,甚至是颐指气使的。作为被父母和学校呵护保护惯了的实习生,在面对不同心态不同素质的游客时,他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按照工作内容完成各项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不但要从学生变成一般社会人,还要从享受者变成服务者。在这个心态转变过程中,很多实习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与游客之间形成了敌对关系。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带团的效果和质量,实习生也因此出现了厌倦、厌恶或恐惧的负面情绪。
2.超负荷劳动强度导致的心理疲劳
导游专业学生一般是在旅游旺季进入顶岗实习。旅游团的数量之多人数之众给旅行社的接待部门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游人员天天带团甚至要套团,有的实习生甚至一个月都不曾休息。这样高密度的劳动强度严重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给实习生身体造成严重疲劳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疲劳。由认知——情绪理论我们知道,身体的不适会影响到心理状况,同时伴随着负面情绪反应。导游专业实习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出现厌倦、脾气暴躁、怀疑自己的选择等认知性问题,这种心理疲劳不仅仅存在于导游顶岗实习期间,甚至会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很长时间一直存在,严重者会坚定地退出导游行业。
二、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化解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开展的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讲,适时适当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导游妖魔化”的舆论趋势下,树立导游专业学生的从业信心,帮助建立职业发展规划,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可采取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心理健康维护
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导游专业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导游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期间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导游专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和放松训练;④人际适应指导,即围绕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指导导游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比如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和支持等交往原则;⑤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导游专业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2.心理潜能的开发
在顶岗实习中要充分发掘导游专业学生工作的创造潜能。内容主要包括:①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发展。②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应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正确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就是要通过观察、注意力训练、记忆力练习、心理暗示等方式方法开发导游专业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记忆力等。
3.行为问题的矫正
具体内容包括:①工作适应问题,主要包括围绕顶岗实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工作焦虑、实习困难、实习恐怖症和工作倦怠等;②情绪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导游专业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和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导游专业学生在带团过程中出现的推诿、不负责任、与游客敌对等。上述问题主要应根据个案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并干预,要求顶岗实习单位和院校指导教师以同情心和同理心来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且教师要进行跟踪回访,用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导和化解。
4.发展与补救策略
这些项目主要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进行,包括:①个案辅导,主要是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个人,针对导游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关系到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工作适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单独辅导。②实结,综合各方面的共性问题,剖析要点,通过专题讲座、展览及资料回放等活动对实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明确顶岗实习过程中关注最多的问题;分享顶岗实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体验顶岗实习过程中最为伤感的事情;解开顶岗实习过程中留下的心结等,使学生能产生正确认识,以减少日后有关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上述方案中,企业一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心理健康的维护、到潜能的开发及行为问题的矫治,无不需要企业的高度配合,企业的主管要协同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跟踪指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结语
顶岗实习期间,许多高职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实习效果和就业态度,导游专业学生尤其明显。因此,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导游专业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是必要的,但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及现实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上述理论方案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如何能够进行深度合作,使得顶岗实习实现健康良性的循环仍亟需探讨。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课题编号FJB11009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唐继红,张骞.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篇10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专业已经成为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
一、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操作环节多
物流实践环节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物流从业人员中的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实践课是一个从物品包装、装卸搬运,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
2.从实践教学的实施上,许多操作环节需企业参与
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等单项实训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和全面的物流实际运作所涉及到的设施设备、应用到的技术工具是庞大的投资,大型的物流软件系统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投资,不是任何高职院校有能力独自投资建立起来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的实践教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如果学校与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很难满足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二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对物流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模拟实验。相比而言,这种模式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实验实习功能单一,真实性、综合性差,现代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2.物流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
当前多数院校建有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及物流仿真模拟实训室,基本上按照课程设置实训室。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只能满足某方面或几方面物流实际运作的需求,没有能全方面满足的,即使是能满足部分,功能也往往并不完善,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学校之间交流沟通少,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把这些实训室统一协调起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更快更好的提高实训能力。
3.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多数高职院校结合行业特色,以物流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由行业、企业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基于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分析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制定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师资力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纪律较松散,不能从企业见习过程中学到专业技能,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改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完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将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认知环节。第一、二学期分别利用一周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物流企业文化及具体岗位认识,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初步的认知。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第三、四学期利用四周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轮训,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相关物流业务操作,完成采购谈判、仓储配送、物流运输、国际货代、物流信息等核心技能的专项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第三环节:顶岗实习环节。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并胜任就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2.政府主导、校企参与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地方经济需要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各高职院校可用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介绍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高度重视。政府可组织一些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和院校参与,由政府和各参与方共同投资,组建多个股份制大型物流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功能上,既可供所有高校物流专业实训使用,又可作为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之用。学校、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把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规格的定位、设备的配置、教学的内容重点、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
3.完善校外实训环节的管理
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实施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共管共育的管理方式。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机制。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院安排专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行考核机制,即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实结和个人鉴定,校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个人鉴定对学生的实习做出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实习的成绩。最后是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所有实习学生进行意外伤害事故保险。
4.引入物流技能竞赛促实践教学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由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物流调研答辩及物流作业操作。物流调研报告是各参赛队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企业的综合物流或物流的某个环节、流程等做出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通过比赛可锻炼参赛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作业操作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设定作业岗位的模式,实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活动。检验选手企业物流调研能力及进行同城和异地采购、备货、配货、优化线路、配载、配装、货物跟踪和查询、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物流活动的操作能力。由此可锻炼参赛选手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展示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快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等职业素养。通过物流技能竞赛这个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实践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培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2] 李春香.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3).
[3] 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1).
- 上一篇:康复医院实习个人总结
- 下一篇:实习课程学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