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三学年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22:0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第三学年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挪威;学前师资教育;实习;高校;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92-04
在挪威的幼儿师范院校,每学年都会为师范生安排必须参加的实习活动。2003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师范教育大纲》(以下简称《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学前师资教育中实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实习要占大约20周时间。学生们将通过实习,熟悉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和面临的挑战,获得与不同年龄、背景、资质的儿童和儿童群体交流的经验,还应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领导儿童和其他成人的经验”。《教育大纲》强调实习的目的是让师范生获得与将从事的工作(幼儿园教师)相关的经验。2006年颁布的《幼儿园法》规定幼儿园有义务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有责任在师范生实习期间为其提供指导。《幼儿园法》还强调师范生在实习期间会为幼儿园带来新气息,有助于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实习可以让师范生、幼儿园均从中受益。本文拟详细介绍挪威学前师资教育中的实习活动,供中国同行参考。
一、实习目标
挪威学前师资教育一直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实习的目的是让师范生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累相关经验,为毕业后正式踏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因此,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是实习培训的重要任务。
挪威学前师资教育要求师范生在正式成为幼儿园教师时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学能力。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了解儿童,能带领儿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儿童的发展状况,以便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发展。二是评估能力。《教育大纲》强调教师应该有能力评价和反思教学工作。三是社交能力。幼儿园里的各种关系相互影响,教师必须有能力在社会互动中评估自己和他人,利用社会资源完成工作任务。四是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对幼儿园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具备应变的能力,根据社会和幼儿园的变化改进教学。五是专业道德。教师要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对师范生来说,参加实习可以让他们在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了解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重新评估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以便尽早确立适宜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了实践经验,师范生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作准备。
学前师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师范生提供一个毕业证,更是要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实习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实习与平时上课不同。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既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有机会接受资深教师的专业指导。有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的合理参与。〔1〕因此,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亲身体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也就是说,师范生不应该只做正式教师的助手,也不应该只做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如与儿童游戏互动,与其他教职员工一起组织活动等。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既要重视观察记录,又要不断反思。观察记录是指师范生要坚持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收集儿童发展的信息,也要观察教师、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情况,体验各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积累实践经验。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则有利于师范生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和改进策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2〕《教育大纲》非常强调提高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在与儿童个体或儿童群体互动时应该坚持反思自己的工作。与带教教师谈话,完成实习报告等,都对师范生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有帮助。在实习结束后,师范生要把自己的实习经历与已有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对自己的实习活动进行反思,以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实习安排
笔者以卑尔根大学学院为例,介绍实习活动的具体安排。
1.相关人员
在挪威,学前师资教育为期3年,毕业生获学士学位。在卑尔根大学学院,教育学是师范生3年都要学习的一门主课。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的认识。教育学的执教教师对师范生的实习活动负主要责任。
师范生每学年都有实习安排。第一学年有7周在幼儿园实习。第二学年有5周在幼儿园实习,还有2周在小学实习。第三学年在幼儿园实习4周,其中2周的实习必须与自选主修课挂钩,如音乐、戏剧、户外运动等。
学前师资教育注重让师范生在高校接受各个学科的系统培训,获取丰富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以便在实习过程中从容应对各种工作挑战。
卑尔根大学学院安排了一位实习课程负责人专门负责师范生的实习安排。实习课程负责人要确保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接受师范生实习的幼儿园,同时也负责与各个幼儿园达成接受师范生实习的协议,还负责根据学前师资教育的总目标和各个科目的具体教学目标制订师范生的实习计划。师范生实习计划的制订还要考虑到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安排。
教育学的执教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教师。一名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大约30名师范生的实习。在师范生实习之前,实习指导教师会专门授课,指导师范生进行实习准备。在实习开始前,实习指导教师还会安排师范生和他即将去实习的幼儿园中的带教教师会面。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要到师范生的实习幼儿园去与师范生和带教教师开小组指导会议,在师范生实习结束后开总结研讨会。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确保师范生的实习培训和教学指导大纲的目标保持一致,还要帮助有困难的师范生完成实习任务。
其他学科的执教教师①有责任根据本学科内容确定师范生的实习任务,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到实习幼儿园去与师范生和带教教师开小组指导会议,还需要参加卑尔根大学学院在师范生实习前组织的师范生与带教教师的见面会。
卑尔根大学学院是与幼儿园,而不是与带教教师签订师范生实习的正式协议的,因此,幼儿园园长承担师范生在幼儿园实习的主要管理责任。园长有责任在幼儿园组织召开由实习指导教师、师范生、带教教师参加的小组指导会议。一名带教教师负责1~2名师范生。如果接受师范生实习的幼儿园规模较小,卑尔根大学学院会付给幼儿园或带教教师一定的费用。
师范生的实习应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师范生能否在实习中受益,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专业指导的质量。幼儿园和带教教师应该为师范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师范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带教教师是师范生在幼儿园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他有义务为师范生的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师范生实习结束后,由带教教师评判其是否合格。
师范生应接受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的指导,按教师的要求工作。师范生应自己掌握实习的进程,把握机会进行观察记录,学习写教案,实施教学计划,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其他员工合作并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
2.实习目标和内容
每一学年的实习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学年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提高与儿童个体、儿童群体互动的能力。师范生要学习组织、计划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学习处理简单的教学文件,填写儿童行为观察记录表和场景观察记录表。各个学科的实习内容不同。教育学的主要实习任务是与儿童互动,观察儿童的游戏以及了解如何在幼儿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数学课要求师范生在实习期间体验数学的本质及其对儿童的意义,开展和数量、空间、形状有关的教学活动。手工课强调师范生要学习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在幼儿园组织艺术活动,了解如何创建有艺术氛围的幼儿园。体育课则强调师范生要带领儿童在室内外开展体育活动,学习如何把体育活动变成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自然科学课要求师范生为儿童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自然现象。
在第二学年的实习中,师范生要更独立地工作,工作的重点是尝试领导整个儿童群体并与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合作。师范生应为儿童规划各种活动和学习场景,获得相关教学经验。戏剧课要求师范生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并为儿童排练一场戏剧。音乐课要求师范生利用他们学到的教学方法组织儿童开展音乐活动。挪威语课要求师范生熟悉儿童文化,为儿童介绍文学作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宗教、价值观与伦理课要求师范生试着与儿童谈论信仰问题,并维护儿童的,联系实际分析伦理问题。所有科目都要求师范生尝试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求在工作结束后进行书面总结。
第三学年的实习重点是要求师范生在幼儿园积累管理经验。和前两年相比,师范生在第三学年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角色和幼儿园的职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师范生应该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合作,共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师范生应注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儿童的成长问题,阐述幼儿园作为社会机构应承担的职能,还要组织一次以社会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3.对师范生的指导
幼儿园带教教师每周要抽出1.5个小时来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在接受指导之前,师范生应进行相关准备,例如,列出一些希望带教教师帮助自己解答的问题。带教教师可以一对一指导,也可以对几名师范生一起进行指导。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师范生对工作进行反思。每次指导结束后,师范生应写一份总结,记录指导中谈到的问题。指导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包括师范生和儿童的互动、师范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针对有特殊需要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等。卑尔根大学学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至少一次这样的指导活动。
4.对师范生的评估
三个学年的评估标准不同。对师范生的评估要和每学年的实习目标挂钩。第一学年强调师范生要有能力在幼儿园与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沟通,第二学年要评价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领导儿童以及与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合作的能力,第三学年的重点是评估师范生与幼儿园工作人员合作改进幼儿园工作和反思职业伦理的能力。评估的参与者包括师范生、幼儿园带教教师、卑尔根大学学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各个学科的执教教师。评估内容和形式见下表。
除了对实习工作的评估外,师范生还需要接受适宜性评估。适宜性评估是对师范生的全面评价,包括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个人资质等,目的是评估师范生是否适合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于儿童的权利、安全和身心健康有可能构成危险的师范生是不能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的。
5.高校和实习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卑尔根大学学院和大约80所实习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涉及多个领域。在师范生开始实习前,卑尔根大学学院邀请幼儿园带教教师到学院与师范生和各科执教教师见面。在见面会上,大家一起讨论实习的目标、内容、任务以及幼儿园带教教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与师范生的角色分工。学院会专门安排1天的时间,为第一次担任带教工作的教师介绍带教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学院还会为带教教师安排30个学分的课程,详细介绍如何指导师范生实习。此外,学院每年2次邀请带教教师到学院参加能促进带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等活动。
实习是挪威学前师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布置的实习任务很重要,能为师范生指出实习重点,便于师范生集中精力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有时会与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产生冲突,以致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有必要经常讨论师范生到底在实习时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由谁来确定实习内容等问题。这种讨论有助于提高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LAVE J.Learning a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R〕.San Francisco,CA: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2.
〔2〕SCHO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R〕.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Teaching Practice in Norway’s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Asta Birkeland
(Bergen University College, Norway)
篇2
dquo;奠定基础。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把终生学习能力概括为三个要素: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②第一,技能。终生学习所要求的技能包括沟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际公关技能。沟通技能包括流畅的文笔和口语能力;智力技能包括判断、分析和解决事务的能力;人际公关技能包括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第二,知识。知识要求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知识包括对会计职业有影响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的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包括组织的运作和结构,以及管理学的知识。对于“会计知识”,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对会计的深入了解是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准则的机械记忆上。第三,职业面向。职业面向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和“正直、客观、关心公共利益”等价值判断标准的能力。从美国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中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特别,在美国没有正规的实习。很多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总结出其实践教学一定的特点。其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课程实践,主要以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文章研讨等方式题目,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第三,项目研究,探索项目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并深入地应用团队计划和口头报告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将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强调会计学专业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合作,将实务经验和当前最新的发展引入课堂。
2.英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欧洲作为发展会计职业的起源地,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之相适应,其会计教育也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而着称,并将理论研究较好地与实务研究相结合,形成自成特色的会计教育模式。英国各个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其共同特点是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二是会计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英国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实践。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大约只有课程内容的30%,讲解重点主要是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讲解各专题的新理论、新观点,列出本专题需阅读的参考
文献标。在英国,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当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实地考察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3.澳大利亚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澳大利亚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对培养学生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组织系统中的职业角色,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其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具有的权利。这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学宗旨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的态度,即“渴望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发展与创造;愿意开始并参与变革;重视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中的事实、正确、诚实与道德的标准;承担责任、义务并主张权利;欣赏自己及其他的文化与风俗”。并且,强调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增长知识、严谨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拥有完整的、广阔的学科知 识;清晰地交流与流畅地写作;拥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拥有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的能力;自信并能够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逻辑地推论和从观点中辨别事实。 ④ 澳大利亚大学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的摘要紧密联系,有利于教育的准确定位和特色塑造。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的,澳大利亚大学会计学专业教学活动形式有多种形式,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Course)为主⑤。其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 Questions)、计算机实验室练习(ComputerLaboratory Practice)等形式,当然,澳大利亚有的大学也可以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他们的实习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站大全。特别是硕士阶段,要经过一段的企业实习,这段时间有专门的辅导老师,然后通过一些课程的考试,就可以获得CPA(注册会计师)。 当然澳大利亚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美国有相似的地方。澳大利亚本国的许多学生都是PART-TIME的学习者,因此,学校也没有正规组织学生实习的时间。与硕士阶段的教育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4.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践,课程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案例分析以及相关开放性作业。例如,为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会计问题建立会计准则等。另外一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地训练⑥。学生通过参与一门合作教育课程加强学习的实践部分。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目的是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阿尔伯塔注册会计师学会(AICA)的支持下,实地训练课程卓有成效,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新手所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几个国家的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对于我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形式看,非常注重课程实践,而且学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不管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项目研究、模拟实验以及开放作业等课程实践方法。事实上,国内大学经常采用这些方法,但是在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如,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观摩教师模拟的过程。因此,方法的运用偏离实践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从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看,具有多样性。对我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启发作用的应该是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s)。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在美国等真正实施学分制的国家,很多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其实践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对于我国的会计学教育来说,什么时候实践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第三,从实践教学的时间来看,较为充裕。在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教师授课的时间较少,而是通过作业,项目实践等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美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践时间。从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来看,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则更加充裕,有1-2年的实践教学的时间。因此,从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看,其实践教学时间多,对于学生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会计学的学生以讲授法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从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来看,重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
篇3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通信工程
作者简介:王晨光(1981-),男,黑龙江鹤岗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赵冬娥(1970-),女,山西侯马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2041)、2012年山西省教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7)、2012年中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3-03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学生通信基础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然而,我国现行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一直缺乏企业与通信行业的参与。企业界对于通信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综合素质要求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偏差,使得工程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偏离工程教育的本意,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
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模式陈旧(教育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僵化(专业设置口径窄)、教学手段单一、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缺乏创新环境等。[2]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普遍基础理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也没有接受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的实习锻炼,导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率偏低。可见,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3]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得到的创新研究成果。“C”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D”是指对研究方案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论证和优化;“I”是指任务的实现,要把设计转化为成果;“O”是指成果的展示、验证和评估。它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概括,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培养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4-5]这种理念及特点对高校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然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通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加以实施改进,否则必将出现新的人才培养偏差,同时也违背了CDIO真正主旨。因此,本文在深入理解CDIO基础上,根据中北大学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具体应用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必须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特点和培养条件的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制定满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6]因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的特色,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系统地掌握电子及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
2011年,本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修订了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多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合作企业的意见,分析通信专业原有方案的不足,与时俱进,理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培养计划中的学习年限、课程组合和时间安排等内容,精心设置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全方位、多角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7]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质在于加强工程教育,改变原有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离、在实施过程中联系不够紧密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尝试借鉴CDIO理念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新的课程体系按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设置,体系以通信工程专业导论为起点,6大专业能力拓展提高锻炼项目为支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为第一层次。专业导论通过入学专业认知教育、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人文社科与专业基础知识。通信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系统设计、通信电子仿真与设计、软件设计实践、通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等项目为第二层次,通过对应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锻炼,支撑学生多专业方向的能力培养。
通信工程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第一层次的项目要求贯穿于整个本科培养阶段始终,使学生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完成。主要任务是:课程教学融入CIO-CDIO理念,以产品开发案例为原型,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关核心技术,使学生对课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本专业课程与产品开发所使用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以未来职业规划为目标,从入学就一直目标明确地学习;同时深入剖析产品研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体现,以便深入体会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具体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1╱4(专业认知导论),大二学年完成1╱2(产品案例分析讲解),并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大三学年完成最后1╱4(学生具有一定知识背景下的综合设计应用)。整个实施过程都伴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由本专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团队授课,同时产品开发案例的剖析及实践训练环节安排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并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配合指导完成。
高级阶段在大四学年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主要任务是:学生经历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相关实训项目锻炼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工程素质,就可以以产品设计为目标,从产品设计需求开始经历构思、方案设计、具体实现、运行测试等方面,系统地完成一次工程实践过程,使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角度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体验并掌握工程中的科学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积累学习兴趣。
(2)第二层次项目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与培养特色为基础,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项目一般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锻炼创新思维与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项目为独立的具体课程,课程中也可以根据CDIO教育理念设置一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项目,通过基础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这种把工程问题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种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第一层次项目为主线,第二层次项目为支撑,第三层次项目与专业课程为基础,将专业认知与课程传授紧密结合,项目训练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本专业通过引入CDIO理念,改革和完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本体系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能力及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等方面出发,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与重建。在保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和通信类专业知识模块,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创新性改革,构建了体现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每个层次均从点、面两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为便于组织实验教学,我们还根据实验课程的类别,结合以项目为主线的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CDIO教育理念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学生了解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专业建设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为学生开展大学生训练计划SRT、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投入资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定岗实习锻炼,更加有效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
4.基于CDIO教学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改革传统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在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将CDIO人才培养所体现的思维、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要素全面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形成一种以项目驱动为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例如:传统笔试、项目总结方案报告、产品等级评定、学生互评等。
同时,应更加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基础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环节的“五环过程管理”;“提高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总结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的“六环过程管理”;“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环节的“十环过程管理”。
总之,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环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核心问题。本专业探索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修订完善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它有助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为CDIO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CDIO工程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3-45.
[2]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14-116.
[4]王玉忠.面向全面工程教育的CDIO教育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1-13.
[5]马文姝,白凤臣.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2012,(1):34-36.
篇4
关键词:秘书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业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向国家引导,学费也由个人自付承担,学校的小范围办学转向大规模全面的办学。职业教育开始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文秘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要想在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保存自身,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开设的文秘专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规范为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本文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角度,对我院文秘专业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进行高职人才培养,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人物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经贸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经验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文秘专业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在设置之前,曾对海南的企业展开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目的是了解海南企业的整体结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等,以便确定我们培养的文秘职业人才为何种类型,适应哪种类型的企业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设置具体的专业类型,譬如面对国际旅游的文秘专业,面对免税政策的文秘专业等等。在确定了这些专业之后,又专门设立了“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的高管、资深文秘人员、同行专家和我院的领导组成,负责文秘专业的教学指导工作。
2.按照文秘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我们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各种文秘专业的课程,并经“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主要内容围绕着实际的生产实践,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将不同的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来完成教与学。我们根据不同的文秘工作内容将其工作过程分解如下七个部分:选取某一个具体文秘内容,虚拟某个企业文秘工作,分解工作任务,配置教学资源,完成工作任务,总结评价,巩固提高,实际应用。
3.创建实训基地
除了与合作企业商榷,确定校外实训基地。我院还创建校内文秘综合实训室,分为三个功能区:电脑仿真模拟实训区(主要功能为文秘专业提供全程仿真模拟训练,包含事务管理、文书拟写与处理等项目的实训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秘书资格培训。);办公自动化实物场景实训区,主要进行办公设备、办公软件操作使用训练;礼仪实物场景实训区,主要进行会议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签字仪式模拟等项目的实训。整个实训室注重功能互补,高效实用,既有电脑模拟,又有实际操作,涵盖了文秘专业的实训环节。
4.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我们总结了办学过程的先进经验,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具体的部分。一是全过程实行产学研结合制度,做到师生与企业需求、生产人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鉴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创新相结合。二是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三是着力强化“主动服务企业制度”。树立大职教观,将把行业、企业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文秘人才,同时,企业的高层文秘人才也可定期到学校举办文秘专业人才市场现状、如何做好文秘工作等题目的讲座。
5.注重以能力为本
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升,并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度。
6.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学院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定标准,让教师意识到参加培训进修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同时也是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比如: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接受现代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的培训,外出访学等。此外,学院还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在聘任上,可以采取行业企业委派的方法,定期由行业企业委派一部分人员到校兼课。
三、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践过程
经贸技术学院文秘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就一直在寻求发展之路,2010年在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的宗旨下,文秘专业和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农垦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走工学结合之路。文秘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文秘人才。也就是说,在这个培养目标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具备文秘职业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所具有能力的应用性。第一个子目标,学院有能力达到,而且在这方面会做得很好。然而,在第二个子目标中,学院却面临着缺乏设备、师资等诸多困难。由于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成第二个子目标。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之后,学院也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执行力方面都加大了实践性环节的课程量,采用“教学(含校内实践)――教学――实践”的模式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公共文化课和基础课程学习(第一学年完成)
此阶段主要学习《数学》、《英语等公共文化》课以及《秘书礼仪》、《秘书口语》、《基础写作》、《计算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除了对课程的学习之外,我院还安排文秘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院各个部门各个文秘岗位实习,以期尽快了解与熟悉文秘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其应具备的能力。并希望通过课余时间的校内实习来完善学习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其毕业之后,能够很出色地完成文秘工作。
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半年)
此阶段由学院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部分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实践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或到合作企业相关岗位完成。
第三阶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下半年完成)
此阶段安排学生到各个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我院专业教师带队,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任务。
四、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解决了当前文秘专业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文秘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技工荒问题,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生从开始上岗前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到岗位中的得心应手,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另外,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也有了明显提高。我校今年100多个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输送到企业的将近100个学生,都是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毕业生。
2.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专业教师找到了深入生产实践的机会,走出了一条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的新路子。
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农垦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拿出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现场的优势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研修培训模块,安排学员深入企业第一线的各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职称以上的人员作为培训师,采取专家专题讲座、学员互动、工学结合等形式对骨干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使学员系统地掌握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教师们在企业学到了最鲜活、最先进的技术和职业教育理念,这些教师们回到学校后,成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过硬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有力地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3.促进合作企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已经达成了共识。学校与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农垦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从过去的“人才供需关系”转变到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企业的中层领导将近一半以上是我校的兼职教师或是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校企合一,相互融合”的关系,这是我们几年办学的积淀和传承。通过实训场所、派人到学校教学、给我们的实训基地提品,我校已经成为了这些合作企业人才培训基地,为他们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保证了企业的战略利益。
参考文献:
[1] 周济.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N].人民网,2005-08-19.
[2] 马必学,刘晓欢,向丽.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3] 国务院.关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4] 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3),2008.
篇5
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导师制或类似制度。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或类似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而带来的客观差异性,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
2、改革与创新重教师轻学生。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型实训场所设计、顶岗实训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这些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是改革的响应者、是创新的实验者。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值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三年以来,我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目的是通过这个改革创新项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弥补过往改革与创新中两者脱节的问题,以学教共襄,教学相长理念为今后其他改革创新项目探明一条新路。
二、专业导师制的由来
教师引导、指导、教导、辅导学生或学徒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的历史由来已久,无可考证。古希腊露天的“学场”和中国宋朝以及更早时期盛行的“书院”都可以说成是导师制的雏形。现代教育中,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来源,世界范围内公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贡献。在当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中,导师制已发展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齐名的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应该仅限使用于一种或两种教育分支中。但由于当代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师制在现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使用于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教育中。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分析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后,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职)院校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设计来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这个改革创新项目。
三、总体设计
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工程开发、技术服务、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学业成长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十”个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在“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专业导师服务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1+1+1专业导师制”模型结构图
四、功能分析
第一个“1”(第一个角色转换期)——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1”(学业精进期)——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学生在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个“1”(第二个角色转换期)——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阶段时间区域为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2“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构图
五、成果与创新
高职院校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成果与创新点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重教师、轻学生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两重两轻”问题,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规律出发,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定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构建起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最优化。
2、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三个“1”阶段的角色特点,以专业导师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主持的教科研课题、设计的专业能力训练计划等专业实践活动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设计了十个实践任务,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一体化为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系和专业三个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领导与组织、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建设、验收与评估等工作。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构建以双导师为特征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全程监控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以项目工作室为特征的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了适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开展的指导系统。
4.、以项目工作室为支撑平台开展企校合作与人才培养。在学院董事会协调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兼职导师为主体,校企共建工作室(部),搭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和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结合自身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任务,参与专兼职导师的研究开发课题、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项目,充分启迪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5、以政策为引导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提高了专业导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导师教学团队,兼职专业导师与专职专业导师协调分工、互相配合,通过开展面向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项目的技术交流活动,构建专兼职导师的知识互通、能力互提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使得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专职专业导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导师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官卫星.高职新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74-75.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3]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类 见习实践 建设探索
引言
专业见习实践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实习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学生通过专业见习增加经验背景,基于课程的理论学习逐步建构新的知识,提高认知,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习技能。专业见习实践是由知识量变到能力质变转换不可缺少的步骤。但专业见习课时设置得较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小,未能引起教学领导组织管理的足够重视。如何增强见习实践教学效果,促进该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完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笔者主要研究探索的问题。
1.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见习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是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拟定第七学期(本科)或第五学期(专科)的其中一周作为专业见习周,通过对某工厂的生产过程的考察观摩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初步认识专业的职业工作规律,最后以学生提交报告教师评定成绩完成见习实践过程。由于见习实践的时间短,具体安排操作比较灵活分散,许多高校在见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力较少,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见习实践效果并不明显,见习活动开展流于形式,见习效果的评价标尺不明确等。笔者总结出如下几个原因。
1.1见习实践缺乏整体规划。
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一般为两周,集中在一个学期进行,为了保证完成见习实践任务,各专业负责人一般考虑见习带队教师的专业方向是否吻合,课时是否冲突,根据开课学期的师资情况进行安排。见习计划由教师个人制订,有的见习带队教师开课前的一学期排课时被通知,没有来得及了解课程了解学生就仓促安排制订计划,规定的见习内容、具体的实施任务都比较随意,有些计划中并没有体现见习目的和目标,仅仅是见习流程和注意事项。见习计划滞后,见习实践计划安排被动,计划表可能在见习前几天才完成,未能及时做好准备工作等。此外,见习内容与课程联系不大,由指定见习带队教师安排见习内容和形式,存在与学生上课课程脱节或者只安排该教师任课课程范畴的见习内容的问题。如此,见习目标不明确,计划内容随意,见习实践缺乏具体的实施任务,学生“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见习效果不佳。
1.2见习实践单一化。
由于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时间短,有且只有一次,带队教师负责见习实践组织,力量单薄,以致见习实践形式单一化,多由见习带队教师安排到熟悉的企业参观生产流程或到艺术产品集中展览区参观艺术品。各教学系部通常以一门课程简单定义见习实践,忽视见习的独特实践性内容,凸显见习考核方式单一化,学生见习结束提交见习报告便可完成该课程内容。由于学生见习报告中多体现参观流程,心得或反馈的问题较少,带队教师通过见习报告和学生的表现给出分数作为该见习课程成绩,教师难以从中检验考核学生的见习效果。
1.3见习师生不重视,缺乏热情。
从结构的角度看,见习实践应是理论知识向实习实践能力转变的过渡环节,但这一过渡的实践环节往往不被重视。见习带队教师按学校规定带学生参观并按规定的评分方式给予学生该课程分数。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通过见习实践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帮助解决甚少再关心。学生见习前对见习活动目标、目的、任务等漠不关心,不主动调研了解见习内容及情况,多数仅对考察的地方更感兴趣,见习结束提交报告应付作业。另外,由于见习实践需涉及联系校外单位,考虑学生的安全等问题,带队教师安排见习实践存在吃力不讨好的情况,教师对实践教学建设缺乏足够的兴趣。
2.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议
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更注重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实践内容更多样化,艺术形式及技术能力涵盖更具全面性。以陶瓷专业人才为例,主要培养学生陶瓷产品设计开发、装饰、工艺生产制作的综合能力,具有设计手绘、电脑制图的表达能力,具有获得信息开拓市场的能力及陶瓷设计开发等。由于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同,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认识上缺乏前瞻性、系统性,进而造成在组织运作上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最后达不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增强动手能力的效果。[1]
2.1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制定艺术类见习实践规划。
2.1.1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强化艺术类见习实践功能
根据《韩山师范学院关于修订2012版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贯彻《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以企业(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为依据,构建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不少于50%。”其中从指导思想上强调“构建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在具体的学时安排中又提出:“高职专业实践(含专业见习或职业模拟训练)安排在第2-5学期进行,与相关课程开设同步,每学期1周左右,可分散也可集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在见习实践方面的规定从时间上拓展,更符合专业艺术类见习实践发挥其功能所需要的要求。
2.1.2根据方案的设置及目标完善艺术类见习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见习实践连续在四个学期安排实施,必须相应形成艺术类见习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见习实践功能,为衔接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打好基础。计划性、连贯性、完整性的见习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专业教学的目标和策略,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模仿探索,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
见习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见习的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见习内容范围,见习类型层次的划分,见习进度安排,见习考核安排等。首先,明确见习实践的总体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要求确定见习目标,体现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的计划性、连贯性、完整性;同时细化各学期见习目标,以确保实施效果。其次是设定见习的内容范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精神和激发主动求知欲望的教学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内容设置根据理论课任课情况统一讨论确定。再者根据实践教学的各学期的实践安排,做好见习层次的具体划分,如:入门见习、课程见习、课题见习(研究发展)、实习前见习等。入门见习:以了解专业背景为主题,一般在第一学年度第一次见习实践中完成;课程见习(即根据某特殊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完成)和课题见习(即根据某一问题作课题作研究报告),以加强实践操作的关键技术为主题,安排于第二学年度连续两个学期进行;同时强调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提高创新性的较高要求。升华见习:为专业见习做准备,以创作意识升华为主题,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如陶瓷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和专业见习统一在最后一学期完成,在此之前安排升华见习内容,有助于学生思考设计主题,创意形式和实现模式、制作条件等。
2.2加强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当前,各高等院校要提高见习实践环节的实施成效,改变组织管理薄弱的现状,首先应强化对见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将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的认识提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素质教育的高度看,见习实践是整体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见习实践作用,加强见习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一方面,见习实践内容应探讨学生已有或新学的理论知识结构与见习实践所要求提高的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保证相关的见习实践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实施开展。在建构主义看来,个体学习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只能由学习者个体基于生活中形成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加工、建构信息的过程。[2]如第一学期陶瓷艺术设计的主要课程为《创意设计》、《产品设计基础》《现代陶艺》等基础课程,见习实践内容的设置便以基础内容为主,选择本地陶瓷产业艺术产品的参观观摩为主,增强学生了解陶瓷艺术魅力所在。另一方面,见习实践实施应有递进式的一环紧扣一环的内容及目标任务,如见习环节实施到第二学期,则安排学生到陶瓷生产线,提供学生深入见习实践生产流程的平台,从而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境,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从仅对知识的理解的层次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逐步发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见习环节的主要功能。
2.3规范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档案管理。
保证见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学生见习档案。这一实施对策对于提高见习管理质量、增强学生见习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学生见习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见习项目、内容、目标、完成情况、见习报告等。具体内容可以如下:见习前的专业认知,每一学期的见习内容和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见结报告,毕业设计的初步设想和实习规划等。通过建立实行规范档案管理,可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带队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即经验背景,了解见习进度,从而选择合适的见习内容,设定好任务目标;二是学生档案的内容体现见习实践的过程反过来检验见习实践的合理性,促进见习计划实施的改进,通过学生见习报告提出的问题等微调下一阶段的见习任务;三是加强学生教师间的互动,分析讨论和集中解答学生见习过程中和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不仅学生自己见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分析解决,而且了解其他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并进一步巩固。各教研室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确定下一轮实习的内容。见习档案建设作为学生见习效果的重要考评依据,从整体上体现学生的见习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学生见习实践效果及成绩也避免仅见一次见习报告便草草定级。学生通过档案内容总结,拟写毕业设计的设想和实习规划,提高其他实践环节的参与度,促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结语
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要发挥其优势,实现其功能,关键在于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创新、控制等管理手段,实践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使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具有独立性,同时有一定联系形成整体性,成立研究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课题组,探讨相关内容,包括见习基地建设,见习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编写见习实践教学大纲、规范见习实践评价机制及效果反馈等各项建设,从组织管理方面进一步确保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教学质量及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公鹏,牛爱芳,魏靖.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
[2]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
篇7
1高校的办学思路
在台湾,高校林立,特别是有很多的私立大学,其竞争要比大陆高校激烈的多。为了能够保证学校的维持和发展,各高校投入大批的力量进行教学研究,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台湾“教育部”对于高校办学没有太多限制,只对教学层次和师资力量上进行监督。所以,台湾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组成、学源体系,开办不同的专业,做到自主办学。这一直是值得我们进行高校改革值得借鉴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按照教育部划分为不同的专业体系,在专业体系的指导下办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型专业,如果在一个固有的框架内办学,其课程体系必然受到框架的束缚,而无法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所以,是否能够适当放宽专业体系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院校,这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高校的定位
另外一点需要提出的是,台湾的高校对于自身的定位把握的非常好。这也是高校办学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前文已经提到过,台湾高校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很容易被淘汰。以工程类院校为例,哪些院校培养的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的,哪些院校培养的学生从事工程制造的,哪些院校培养的学生从事工程维修的,都分得很清楚,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办学思路,以确保自身已经占领的市场。而在我们的高校体系中,特别是新的一些私立高校,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和自身评估的情况下,考虑短期的利益,开设一些热门的专业,或者是轻易改变办学思路,办学科门类大而全的高校,这样将会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别人的市场没有占住,而自身原有的市场也会被别的高校瓜分掉。虽然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高校的竞争压力还不太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以及我国独生子女的政策的实施,再过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的高校必然也将面临像当前台湾高校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高校办学,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人才,必须是专而精,不能是广而全。所以,高校在进行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与调整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3高校间的竞争
对于新建高校的问题,现在台湾经济发展已经很慢了,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所以,少子化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了。这个现象体现在教育方面,最为严重的是学生生源问题。早期台湾大学建立较多,现在所有的大学都在抢夺生源。导致学生的素质得不到保证,也就是说人人有学上,这样会导致大学生质量大幅下降。再加上各高校之间学分互认,老师为了迁就学习差的学生,不得不将教学的难度降低,过度的自由化也会使学校担心学生的流失,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都会使大学教育走进死角。对于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大学的数量继续在增加,十几年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在内地高等教育方面应该开展和国际、港澳台各大学的广泛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大学优秀的教学资源,培养我们的学生,而不单纯为了解决现有高等教育普及化问题而大量增设大学。
4教育的形式
在台湾的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人性化的管理。在从授课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1)教学学时。每个老师讲授科目的学时数应满足台湾当局“教育部”核定的各级教师基本钟点要求:教授每周8学时,副教授每周时,助理教授每周10学时,讲师每周11学时,担任行政主管者,依规定减少基本授课钟点。指导研究生论文得折算钟点抵充部分基本授课钟点。这是经过核算的,目的是保证每位教师都有课上,满足学校的运作;同时又保证每个教师的工作不超过限度。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值得借鉴。我们的一些教育型高校,或者是基础课学群,其教师主要是授课,而在各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往往有的教师授课量达到每周20学时以上,这样,教师会很疲劳,同时不能有时间扩充、整理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会很高。所以,核实一个学校的教学时数,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是确定一个学校能否正常办学的一个前提条件。
(2)授课内容。台湾的大学对教学工作实行的是教授负责制(泛指授课教师)。教师自己选择讲授科目和使用的教材,学校不做统一规定。授课的内容也是由老师自己决定,因为使用不同的教材,内容会有所差异,因此既然学校不规定使用的教材,内容也不可能规定。这一点上,台湾的一些高校显得过渡的自由,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在每个学年开始前确定。所以,其教学体系不完善,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这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教师们会主动收集资料,教学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不会拘泥于教学大纲等的限制。基于以上的优缺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折中的方法,也就是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只要规定课程必备的知识要点,而对于教学内容相对弱化,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
(3)成绩评定。在台湾的大学里,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基本上是3∶3∶4,若需调整比例需要进行特殊说明。平时成绩占的比例较大,一般为30%。而平时成绩的考查包括许多方面,如任课教师随时用笔试、口试、查阅笔记、报告、解答习题或学生上课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查。一般平时成绩还要分成多次来给出,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至少4次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是由任课教师在学校规定的期中考试时间内安排进行的考试,占总成绩的30%,目的是通过期中考试检查一下学生在半个学期里的学习情况,对于期中考试成绩偏差的学生,学校会设期中预警制度提醒学生和家长注意。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成绩约占40%。台湾各个大学的课程只分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不分考试课和考查课。是否由教务处安排期末考试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决定的,有的老师会要求学生以交报告的形式代替期末考试。三项学业成绩考查占学期成绩百分比,由任课老师自行配比,学校没有统一规定。从中我们也看出了台湾高校对教师的充分信任,实现了人性化管理。大陆大学的成绩基本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主,成绩比例占到85%左右,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课程各阶段的评估,养成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突击的坏习惯。缺少了期中考试和预警制度,也就缺乏了对学生的监督机制,使得学生的课程通过率较低。我们应该借鉴台湾高校的这个经验,建立课程的全程监督和考评机制,这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保证授课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在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领域,孟胜国提出土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陶红林提出了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实践应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2]。景海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三方考核制度和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培养建筑工程应用性人才关键要素[3]。许成祥等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4]。陈红秋等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乡镇建筑企业、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建设性意见[5]。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更好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满足广西建设行业企业需求,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培养建筑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11年底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申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专业团队按照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原则,专业建设形成基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学生职业素质素养提升双通道,校内外实训场所双交替,学生毕业双证书”的“五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为区域建筑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图1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
“五双”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双主体
专业根据企业规模,采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本着“联大,引中,服小”的方针,开展校企合作。与区内最大行业协会广西建筑业联合会、区内龙头企业广西建工集团开展合作,开展了开展建筑业高职人才模式改革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企业规模一般的,如南宁天朗工程检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引进广西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成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初步形成了“校中企”模式。针对小微企业方面,专业主要采取技术服务、合作就业等方式进行合作。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工作室,针对企业实施的项目,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为满足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将学生顶岗实习部分安排在小微企业,学生在小微企业得到锻炼,企业获得需求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合作,合作企业数量总量达到28家。专业实现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2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
一方面,在校内专任师资团队建设中,既有经验企业的人员,也有刚参加工作年青教师,对于年青教师采用下企业锻炼方式,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派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授课的,由专业团队派出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开展帮扶,提升企业人员授课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提供了一批优秀员工进行师资共享,每学期保证一定数量员工到校任教,促进了教师团队内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交流。
专业经过2年建设,专任教师人数由原来的22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次数达到50人次。教师的职称明显提升,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达到13人,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3人,到企业挂职锻炼达到46人次,教师双师数量达到23人,双师素质明显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师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3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通道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真实的校内在建工程项目为载体(校内会议中心项目和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体项目),开发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先通过虚拟仿真现实软件在课堂进行教学,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教学,通过两种环境和途径的教学和训练,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
4校内外实训环境双交替
鉴于建筑行业技术性强,实践性要求与真实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真实工程项目现场交替。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实训,在校外真实工程项目现场完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工作试用。认识实习是在第一学年暑期2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在第二学年暑期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完成,在第六个学期,学生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开始领取工作薪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筑施工管理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5学生毕业双证书
学生除正常修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还要求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毕业生能力能达到建筑业能力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主办的建筑业“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岗位资格考试,必须取得一个岗位职业资格证书。2013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达到96%以上。就业率达到95%,就业对口率达到96%。就业质量好,学生平均薪水达到2300元以上。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企业合作意识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健完善;其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2012年专业形成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和总结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09).
[2]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景海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147-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逐步认识到了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而且在顶岗实习方面做出了诸多实践。顶岗实习凭借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已经发展成为当前高职实践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顶岗实习已经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笔者就对当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 顶岗实习的意义
一般而言,顶岗实习属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开展顶岗实习能够促使学生立足于自身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之上,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实现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当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纷纷推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未建立起完善的运行体系,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 当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顶岗实习的岗位较为分散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将第三学年作为学生实习期,这样就能将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以便充分实现学生的“顶岗”,从而也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还未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顶岗实习岗位,再加上国家并未给予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特殊的政策优惠,对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来讲,企业不会为了单纯地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而影响自身的生产。
2.教师的指导不到位以及信息交流的不顺畅
由于学生顶岗实习被分散在不同的实习单位,这样就加大了顶岗实习管理的难度。学生与老师、学校联系只能通过电话、网络、传真等进行,而且这样只能基于老师和学生主动交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确保信息的畅通。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往往是通过远程指导,无法长期派老师跟随着学生,从而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沟通解决,甚至一些学生会主动放弃顶岗实习的机会,无法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
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有着较高的期望值,片面地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专业知识,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从而认为实习单位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倘若待遇与其他员工有差别,就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小就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缺乏抵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中遇到不顺心就想放弃;而且部分学生诚信度不高,轻易就会与企业解除协议,甚至有些学生会不辞而别。这不仅影响了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无法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
4.顶岗实习投入的资金以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和理论教学的投入力度相比,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
――――――――――――――――――――――――
*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年度基金项目(编号:GH134006)
实习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不仅无法满足学校和企业之间正常的沟通合作,而且无法维持学校派出专业指导教师的费用,从而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到位。在师资投入上,校内专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或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有限,投入到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一般学校只能对集中组织的顶岗实习派出带队教师,且带队教师也只是负责学生的出勤、纪律、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一般不派专任的专业教师进行现场的业务指导,从而造成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指导不到位的现象广泛存在。
三 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
当前,为了更好地规范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国家对学生顶岗实习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而且也建立了相应的实习保险制度。然而,这些政策还需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实习单位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学校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例如安全纪律规范、岗前教育制度、成绩评定制度等)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为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切实做好过程管理,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一般而言,过程就是目标,也就是说,过程自身也就是目的的核心,所以,强化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切实做好实习信息收集的工作。在实习前要对实习单位的基本信息、学生实习的岗位信息等充分了解;其次,强化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学校可以要求学生记录顶岗实习过程,每月进行一次顶岗实结报告,内容不仅可以包括实习的经历,还可以包括学生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悟,并通过邮箱发给老师,以便让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再次,认真落实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以及实习工作的总结。严格依照考核方案,通过学生进行的自我总结、指导老师做出的评定意见以及实习单位提供的鉴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3.重视学生的岗前培训和教育
首先,要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岗前的指导,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遵纪守法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安全教育。比如说注意生产施工的安全、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保管好个人物品以及饮食安全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要求高的实习单位,学校要更重视这些准备工作,只有切实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为实习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创造价值,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4.增加顶岗实习的资金投入力度
要想促使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具备充足的经费是很有必要的,要求学校认真落实顶岗实习专项经费,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多渠道的方式来逐步增加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费使用以及管理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真正落实顶岗实习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5.加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通常情况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而且校外兼职教师在顶岗实习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活动中,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边教边做,边做边学。校内专业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活动中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安排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考核和监督,而且作为兼职教师教学的重要补充,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更好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内外兼修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专业实习指导工作,帮助专业教师对校外以及校内不同的教学有更深刻的了解,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在学校和企业都能进行教学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努力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总之,顶岗实习属于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不断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制度、规范顶岗实习的模
式、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样才能切实加强顶岗实习,使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顺利进行,保障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凌玲、徐金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
[2]席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财会教育
随着社会人员学历的不断提升,就业竞争更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与择业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无法认清自己,无法辨别什么样的单位更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更能发挥自我的特长,什么样的岗位更符合自我的兴趣、能力。因此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更多时候是事业的失败,表现出的是沮丧、茫然或者是盲目的自信。这与学生缺乏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教师们往往注重文化、技能课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育。
一、中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会计”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中职学生在初中考高中落选后,无奈才选择报考职业类学校。在以“升学为目标”突然转为“以就业为目的”时,学生多数听取的是家长、老师、朋友的意见来选择专业,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往往听到学生们在报考所学专业时常说的一句是“随便”。专业的选择对于学生个体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领域有较大的限制作用。如果专业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中职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不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为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而苦恼不堪,丧失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的积极性,人生目标无从谈起。
(二)学校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指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体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实现与个人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和劳动世界脱节问题,引导受教育者更好的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定的人生目标。在日本,从幼儿开始就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
(三)社会对财会人员需求的变化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热门职位排行榜中,财会专业明显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企业对财会人员需求的缩减,使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财会工作的就业率很低。职业学校设立的招生就业指导部门专门对学生的就业推荐,其服务重点放在如何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就经常关注于学生的短期就业。而忽视了学生整体职业生涯的发展。
面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诸多情况,会计专业的中职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育形式上。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将会计专业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多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在教育理念上,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中职会计教育体系中,帮助学生去规划他们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并设计实现各目标的步骤、方法,积极努力的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奋斗。
二、中职财会专业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财会专业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至中专毕业,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专业,从自身条件和能力出发,分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顺利实现就业,并为寻求更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懈努力。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具体分四阶段实施。
(一)中专一年级阶段
在一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职业生涯目标的能力,制定中职阶段会计专业短期学习目标,并规划实施方案加以执行。一年级中职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曾有过认真与理性的规划,对自身的优缺点缺乏理性的认识,独立开展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设计的能力弱。针对这些特点,一年级阶段的会计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除了介绍会计专业特点、渗透会计行业的道德标准外,平时请会计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班中做学习本专业的心得体会,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校做经验介绍,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课学习的感性认识。
(二)中专二年级阶段
教师在本阶段要让学生总结前一短期目标实施情况,做到及时反馈与调整,让目标的制定更切合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设计自己职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会计专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具备了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搜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能更为客观的设计职业生涯目标。会计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别要注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会计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规、诚实守信、不做假帐等,使学生初步具备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为第三学年的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三)中专三年级阶段
中专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实施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学生将在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参加就业实习。每一位学生在中专阶段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能否顺利实施,与这一年的就业实习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善于发挥自我才能的岗位,同时教会学生求职、面试等技巧。在实习阶段,教师多去企业看看学生的情况,要求学生多问自己“这份职业让我学习到了什么?”、“这份职业是我喜爱的吗?”、“这份职业是我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基础吗?…这份职业是否背离了我实现总的职业生涯目标”“我该如何调整下一阶段的行动”等问题。
(四)毕业后的人生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由在校期间的老师指导过渡到社会指导。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利用在校学习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在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的基础上,慢慢实现择己所利。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自己的意志成功地勾画出人生美丽的蓝图,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长远评判标准。
三、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要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相结合
社会在不断进步,税法、会计准则等知识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财会专业学生为实现其在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善于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才能成功。中职阶段,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实现最终职业生涯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二)职业生涯教育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黄炎培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提出过“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口号,表明职业要与个人的喜好相关联。如果学生在中专会计专业学习一开始,就不喜爱这一专业,教师应当从人本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根据学生特点,设法引导学生对会计专业产生兴趣,或者帮助学生寻找其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在学习会计的同时,选择适合的其他专业发展之路。真正做到在教育中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让职业生涯教育用于满足人开发潜能的需要,帮助学生筹划多元化的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朝着目标积极进取。
(三)加强教师与家庭的沟通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同时,倾听学生的思想、看法,鼓励支持学生,使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对于会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只是学生人生中职业生涯教育的一部分。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力求在学生的中专阶段,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作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社会培养有目标、有劳动观、价值观的有用人才,使他们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6,(10):81-84
[2]杨秋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等职业教育,2005,(20]:20~23
[3]黎日葵,指导中职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151~153
[4]何存璋,构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思考,职成教育研究,2007:(1):151~153
- 上一篇: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 下一篇:护士大专毕业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