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15: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教学与就业目标不相适应,计算机专业是时下一个非常的热门的专业,几乎每个高校和专科院校都开设这个专业,不同教学模式培养出不同的人才。计算机主要是以职业为导向,将这个作为教学主旨,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而现有的教学与就业目标严重脱节,存在着盲目教学的弊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学以课本为主,缺乏对企业需求的评估,这样导致教师培养出来了一些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实际能力不够的学生去适应市场。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会给学生太多的适应时间,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具体操作技术过硬的优势,他们很难在计算机产业遍布的现代社会和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如果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实践工作,在从事工作时也无法体现出其专业优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前只能退却。
1.2教学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计算机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大部分学校将主要的课时安排给了理论基础课,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并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温习巩固的意识,在单一的教学课程中越学越抽象,以致没有形成实际操作的技能,而长时间的弊端累计又造成他们不能深入理解,最终变成了与实际应用脱节。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主体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个性特征、创造性特征和动手能力强的特征,在毕业之后,这些特征的缺乏会让他们直面严峻的就业压力。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也正是因为如此,其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学生就业,以此教师教学也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在制定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2.1就业目标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与市场上企业需求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做到这一点,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期间首先应该采取依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就业目标,比如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超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就业目标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多有针对性的知识,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应该对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分析,其具体需要哪类计算机人才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因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这样教师所制定的就业目标,不仅符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市场需求,使得计算机教学与市场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2.2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明确相应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课可以到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基地的设备必须先进,与达到实训要求,性能优良的实践设备,一是能够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非常大。因为现代企业使用的计算机设备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而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使用的设备与之相同,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对设备操作也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实践课上,教师做好监督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实训要求。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当学生进入到实习期时,学校可以介绍学生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实习优秀的人员可以直接留在企业中,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够拥有正规的实习地点,相关企业也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这为学生的长久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3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计算机专业本身对教师个人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更加的严格,不仅具备超强的理论素养,能够通过理论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应该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核心内容,而且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出操作规律交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校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教师,学校应该适当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工资等各方面待遇。
篇2
关键词:创新 计算机教学 ;校企联合
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社会上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素养之一,然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道路却是举步维艰的,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的困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未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题。
1.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其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我们对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不断的更新,然而翻开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本,我们发现很多教材的出版日期较早,课本中有些内容已经被淘汰,甚至有些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被证实是不准确的,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从业者已然无法保证,更遑论成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计算机人才呢?此外,计算机专业课程选择上的与时俱进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不断的在横向和纵向不断的延伸,这种延伸就催生出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应用技术,这些技术又往往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经常接触和使用的,反观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选择,很少注重这样的学科诉求。
1.2教学模式的缺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自动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课堂的主体,以课本为权威,“填鸭”式的为学生“灌输”知识,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毫无置疑,在课堂上鲜少交流,整个的学习过程之于学生,就是一个听、记、考的过程,然而对于一个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的应用学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创新意识更是天方夜谭。
对一些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调查,简单的总结之后,就会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一些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只起到辅助作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应用实践为基础,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的学生,只能是善于“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1.3考核模式僵化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考核模式仍然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体系,将对教材的理解作为重点,将书中的一些原理、概念列入考试范围中,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们只要在课堂上做好笔记,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到最后也是会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作为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却无法从中得到考核,自然的,以实践为依托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了。这样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短期记忆失效后,对所学课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后对计算机专业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连能否胜任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都无法预测,在工作中创新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不能不说是对高校教学的巨大讽刺。
1.4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时通过创新思维,思考对策。然而现在我们的学生面临的情况是,课程理论多于应用,在为学生输入大量的文字化的、抽象的知识后,不需要学生思考什么对策,也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只需要听懂、记住即可。因此,我们在抱怨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时,应当首先反思,我们是否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适当的环境。
在理工类专业中,计算机学科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其实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计算机本身就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产物,在这之后应运而生的一些系统和软件,都是对原有事物的创新发展。另外,相比起物理、化学、数学等纯学术类的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计算机专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加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得益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也可以借助网上资源,将知识转化为声音、图片、视频,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发散,也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2.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2.1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研究成果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科技资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校方应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多多参与一些新知识的学习,甚至可以让目前任课的教师在个人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加入一些项目的开发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所教的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在实践当中的一些心得与学生分享,这样的分享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水平的提升,更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究提供了方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们获得最新资讯提供了便利。借助互联网,仅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行业资讯, 这些资讯将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阔的思路,而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依托。
2.2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核心,只有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教师应当主动的变换角色,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的改变“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的观念,力求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够成为一个会思考、懂实践、能创新的合格人才,而非一个纸上谈兵的“考霸”。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展开争论,对一些敢于大胆提出质疑的学生,应当积极的给予肯定,让学生们逐渐放开思路,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立体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借助计算机专业的特性,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游戏或实用程序的制作,寓教于乐,重视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的过程,即使最后的成品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当给与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当更多些实践内容。创新思维的来源是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只有全面的认识了事物知道其优势和劣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修正劣势、保持优势、有所创 造。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课程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性,尽其所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课本中很多得出的结论都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是在假设理想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然而实际的应用中,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自上机,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过程正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程序。
2.3考核方式更加灵活
传统的考试方式形式单一,评价机制片面,计算机作为具有很强实践和应用性的课程并不适用这样的考核方法,建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继续沿用原来的考试制度,而对于一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应当更多对实践能力的考察。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在期末考试之前“临阵磨枪”,应当将考核分散到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平时的操作就应当进行考察,作为期末评分第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在学校或班级范围内开展竞赛,竞赛内容要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避免单纯为了提高难度而出一些偏怪的题目,竞赛题应当与能够让学生综合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竞赛成绩同样可以计入期末的评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对于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学生们“为考试而考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环节,通过考核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对知识进行综合整理,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4走出去、引进来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将流入相关产业的企业,而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成果最后也将流入这样的企业经受市场的考察,因此,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企业方的加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一些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们进入企业,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对于应用性计算技术有直观的认识,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创造力,学会在实际的工作中为创新积聚力量。
针对毕业论文,我们建议让学生以实践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习情况完成。很多时候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缺乏教师的指导,没有现实依托,为了完成“最后的任务”而写论文,有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甚至不能够独立完成论文,于是一些在网上东拼西凑的论文就成为了学生们大学四年的毕业汇报,这不能不让人寒心。而以学生在企业中参与的项目为基础的论文不仅可以弥补这样的问题,还能让学生们在实习中更加用心的观察总结,同时论文的可看性和学术性也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的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的处理问题过程也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除了积极的“走出去”,各大高校也应当适时的“引进来”,定期的邀请共建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创新成果,让学生及时的掌握行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自身专业水平进行完善。
信息时代要求人才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业务专精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利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03).
篇3
关键词:电子工程训练;专业特点;Arduino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专业也增设了电子工程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学科优势,通过完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安排,建设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市场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电子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是专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的学生而开设的,实训的主要内容为:51单片机电路设计、电路板制作和调试;手工焊接练习;收音机的焊接、装配与调试。通过此次实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了解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电子工程训练》课程在前期教改的基础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实训内容陈旧。首先,收音机的焊接、装配、调试和检测等内容已延续很多年,学生机械式的进行实验,对产品的原理、设计无法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限制在教师预先安排好的轨道上运行,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创新精神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难以形成工程设计的整体概念。其次,51单片机电路设计、电路板制作和调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其创新能力,但是,51单片机功能单一,可扩展性差,开展实验有限,学生的创新力得不到充分展现,而且,使用51单片机还需要了解单片机内部硬件结构和寄存器的设置,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掌握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二、实训各项目间联系不大,收音机和单片机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除去焊接练习、考核验收的时间外,剩下的7天里要完成这两个联系不大的项目,时间有点紧张,只能完成基本的内容,导致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较少,学生得不到创新训练的体验;第三、实习方式不够灵活,学生人数较多。基于此,对现有的《电子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教学改革与实施
2.1根据专业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内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是专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卓越班)大三的学生而开设的,学生已先学习了电工电子类课程,特长是编程,只是还未形成工程理念,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设计应用。因此,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人能力的高低,为学生量身打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实习内容,把软硬件结合起来,在硬件平台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设计出较复杂的项目,创新能力和个人水平可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51单片机功能单一,扩展性差,开展实验有限,与之相比,开源硬件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软硬件完全开放,从Arduino相关网站、博客、论坛里可获得大量的共享资源,学生可以不需要了解其内部硬件结构和寄存器设置,就可发挥自己的编程特长快速应用。因此,可以把Arduino的设计开发引入《电子工程训练》,老师在Arduino网站上为学生挑选某个电路图,学生用DXP软件进行PCB设计,随后制板、焊接、装配、调试,最后编写程序下载到自己调试好的Arduino电路板上,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可实现不同难度的项目。学生从硬件设计到软件调试,独立完成了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开发,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还让学生接触到了科技的前沿。
2.2建立基于Arduino开发平台的实验室
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面向学生建立基于Arduino开发平台的实验室。实习课程结束后,学生自己完成的Arduino电路板会让学生带走,为了能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能学以致用,甚至强化,工程训练中心可以开设一个实验室,给学生提供Arduino实验开发板、面包板、面包板连接线和电子元器件,并配备稳压电源。学生可以利用面包板搭建外设电路,与学生自己的Arduino主控板进行连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完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创新能力方向发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硬件电路设计环节,可采用统一授课的方式,对于制板环节,可通过学生组队的方式来完成,焊接装配则以视频和演示为主,软件编程环节,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老师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创意,预留一定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向创新能力方向发展,强化学生工程意识。
2.4构建公平合理的多元化全面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教学效果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实践性教学而言,更应侧重实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构建“过程体验、平时表现、创新意识、个性发展、团队合作、个人贡献”的多元化评价理念。基础阶段注重学生对工程概念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阶段突显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的考核;创新实践环节偏重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贡献程度的综合考核;对自主设计实践项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方案合理、创新意识强团队给予适当加分奖励。
3总结
篇4
一、以实用性为原则,实现教学内容弹性化改革
现实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适应社会要求和专业要求为目标,以实用性为原则,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突出技术应用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动态弹性化变化的特点。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及最新科技发展,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变化。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最新科技成果吸收和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创新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联合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让企业直接参与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企业单位需求岗位进行分析,提出该岗位工作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按照教学规律初步制定出课程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再依据行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提供意见和建议,随时将教学要求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学生更具行业适用性和岗位适用性。
二、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教学方法我们采用当前最流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教学,简单的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学校和企业“零距离”接触。在“订单式”教学中,企业单位全程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训场地、实验设备、兼职教师、经费、企业的前沿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以来源于工作实践并经过教学优化的“项目任务”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和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规范来完成这些项目任务,如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等。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在这种情况中,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自然的、符合现代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共同发展。
“订单式”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对口的岗位技术工人,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的难题。一方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也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减轻了学校和学生的压力。
三、提升教师的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传统的专业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其结果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水平,更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在“订单式”教学改革模式下,教师必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1.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收集整合教学资源,与用人企业共同研究,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行业人才需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制定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实施“零距离、一体化”教学,切实地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角色。由表演者转为主持人,教师课堂上更多承担的任务是把学习者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帮助组建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制订计划,监督实施过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且反馈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本着友好,观望和克制的态度参加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在遇到学生的提问时,也只是以一个专家的身份进行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只需要认真观察学生合作情况并做好详细观察记录,在学习反馈过程阶段将结果通报给学生,并且鼓励他们从中总结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而且有针对地对每一个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
3.高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变。“订单式”教学的目的和宗旨是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素质上升为“职业实践能力+专业素养”,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实验指导、实习执导于一体。教师进入社会、进入工厂、进入企业,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把学校和企业相结合。
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实训基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种是校内实训基地。但学生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实习点分散不利于管理;还有些企业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对实习的时间和实习的岗位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因此学校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尤为重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途径归纳为四点:
1.利用学校淘汰的计算机建立计算机维修实训基地,让学生练习拆分组装。成立计算机维修小组,对全校的办公计算机和学生个人的计算机进行维护,这样既完成了全校的办公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又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2.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所和一般设备,由培训机构提供主要设备和实习软件,负责确立实习项目,和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目前,很多著名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实习实训经验,同时拥有先进的硬软件设备,与培训机构合作既解决了学校在硬软件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师资力量方面匮乏的问题。
3.在校内建立创业园,成立独立的计算机技术公司,实现“跟单式”教学,引入公司开发项目或教师的科研项目,由专业教师担任公司正式职员,实习的学生担任临时职员。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加学校收入。
4.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实验室,实验室内模拟真实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模拟完成某些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J].科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现状分析;氛围;模式;方法;体会与反思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知道、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它对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是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其次是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目前很多职校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因此,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学已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除了学校必须保证的运行良好的计算机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班中都会有基础好的和不好的学生,需要辅导的学生如果只靠教师一个人来一个一个地教,忙不过来不说,课堂的时间根本不允许,直接的结果就是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在第一堂课上就给学生们按基础强和弱搭配起来分组,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互相辅导学习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也让他们体验到合作 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改进考核内容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在考核内容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即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活模块”是关键,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应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修养,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
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教室(课堂教学)、机房(上机实践)、岗位(实习)三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高三实习盲区)进行网上学习,学校组织开设网上课堂,将教学辅导资料等放在网上,开设师生BBS讨论专区,实现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由于受到实际招生人数的影响,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往往有的专业报的人数太少,我们可以适当合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岗位意向,成立兴趣小组,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学校专职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我们还应聘请有实际岗位经验的校外师傅(技术人员)兼课。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既有较高的水平操作技能、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岗们工作经验。要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师“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五、改进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问题;应变对策;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390-03
Discussion of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N Jian-hui
(Dongguan City Advanced Technical School, Dongguan 523112, China)
Abstract: Today is the tim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osi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re almost infiltrate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work. It is not only provides good opportun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te computer science, but also request much more to us in teaching method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ion the problem of computer teaching, and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teaching. In the same time, I analyze the attitude of computer learning of students, and propose some teaching methods of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Key words: computer; teaching problems; contingency measures; enthusiasm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计算机逐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从事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
1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浮现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曾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本身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学生基础的薄弱,使得当前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近几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突出,无一技之长,难于就业,甚至有些毕业生转向学习其它专业。从而,显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对专业建设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没有制定出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没有制定一个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是许多学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一种现状。部分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只要是计算机课程都可以上。学生学起来,最终是什么都会一点,没有专长。由于计算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多数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年来一成不变。
1.2 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生命线,专业实验、实习是提高技能水平唯一途途经,不少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实习的重视不够,信息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造成专业实验、实习设备经费紧张,有些学校的信息设备比较陈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脱节,难于适用社会的要求。论教得多,实验、实习抓得不够,样样都会一点,没有一技之长,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就业比较困难。
1.3 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方法。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只会做老师讲的,不会融会贯通,缺乏交流互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低年级的学生兴趣高,高年级的学生兴趣低,兴趣系数逐级递减的现象。
1.4 老师教学水平有限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队伍都比较年轻,占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教书,没有到企业里锻炼过,缺乏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具体应变能力。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或专业毕业的不多。有的是其它科的教师改行,有的是兼职。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半路出家,自学而成,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高。同时,缺少双师型的教师,教学任务重,经验不足。
1.5 缺乏教学评价制度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仍套用普通中学里“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的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采用传统的分数或评判式评语评价,这样的做法不利于职校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完善新型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前进,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2 计算机教学问题的应变对策
我们任何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回避问题,要勇敢地去面对问题,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得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1 合理定位专业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得那么快,我们应该怎样去设置计算机课程才科学合理呢?社会上的企业需要的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去研究:1)学生;2)市场;3)教师。课程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时代对计算机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而且还要了解、熟悉市场,否则我们的“教学结晶”――学生,将不被市场所接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定位在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而课程的设置则依据学生、市场、教师的具体情况而定。
2.2 推行素质教育
计算机这门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自学能力,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加速度的,没有此项能力的话很难跟上技术的变迁,再如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那些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会自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2.2.1 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将实验室搬到教室,合二为一,改变原来的教师“板书+讲解”模式,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
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师在讲解和演示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上机实习的任务,明确上机实习目的,上机实习要求和步骤,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协作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对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通过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讲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2.2 实行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方法对每个模块所需的培训教材,不采用按学科分类,书本式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编写教材。在每一模块内为掌握某一技能所涉及的内在知识都应学到。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要求相关计算机教师根据各模块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等知识,自编培训教材,形成了单元化、专业技术训练教材。
进行交互式技能训练,这是模块化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相当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教师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通过上机实践和作业设计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技能综合运用,并加以发挥,直至应用到其它执行同样任务的软件上。整个教学过程重能力,学习任务作业化。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
2.3 改革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逐年减少理论课程比例,降低文化理论考试难度,增加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课时与考核力度,实行多种技能证书制度,缩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进行合理评价过程中引入奖励机制,但不宜奖励太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改变原来的考试机制,促使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总结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把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技巧、新方法与大家共享。
2.4 培养非智力品质
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紧紧联系起来,面对中职学生这个特殊性群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信的品质,培养学生专注与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和智力因素一起,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学生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既重视智力开发,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智力开发,而且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2.5 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教师应备基本操作能力,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完成应用软件的一般设计和制作。在条件许可时,教师应在计算机上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学校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的开发和研究。对业务出色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开始学生都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结合对同科目教学的教师进行的交流以及对该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在计算机这门课程上学生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
1)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不到知识。
2)教师普遍反映难教,课堂上认真学习的人很少,及格率很低,自己在教学上没有成就感,职业倦怠感明显。
3)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行为(如上课睡觉、讲话、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现象等)普遍存在。
为此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此,我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省市的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机时间占75% ,理论课教学时间只占25%。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新生在第一个学期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学到用五笔打字时,兴趣高涨,但真正练习打字速度时,却又感到枯燥、不耐烦。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采用金山打字通等打字软件供学生们练习,打字游戏和教学相结合,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激励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到Excel中的排序操作时,可以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对全班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一次排名,你会用什么软件完成呢?你又能想出几种排序的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接着引出要讲的新课题。又如在讲到Dreamweaver中的“网页间的链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按兴趣制作班级主页的某一部分,制作一个主页将各组中的网页按小组链接起来,将未做链接的与做好的链接比较,讲明超链接的功能。将做得好的链接与一般的链接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3 提倡精讲多练
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例如,我们在PowerPoint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新的知识如制作动画效果、添加视频、幻灯片放映设置等。而那些文本的编辑、表格的制作、插入艺术字等由于学生有Word的基础,且书上有写,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教学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老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3.4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学习内容的相对滞后,使得课堂所学非将来之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何在教授这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将是形形的软件,越是最先进的软件,越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不迫地面对陌生的软件,并主动地学习利用。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老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
例如,在进行《微机安装》这一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写出一份心目中认为性价比最高的硬件配置清单,并请学生上台讲述为什么要这样搭配。由此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力得发充分的发挥。这样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学的结合,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真正把职业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才能正确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是否已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教学形势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宝荣.计算机教学设计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孙俊逸,陈建勋,湛俊三.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刚.计算机在教学与教育管理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双师型;中职教育;改革教学
1双师型教师才能适应现代的中职教育
中职学校生源的现状是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成绩较差,进入中职院校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把教学的重点偏向于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学习。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知识更新较快。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相关知识需要不断升级,不断学习、更新,就需要专业教师把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我校计算机专业根据IT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校企合作中总结经验,精心设计安排课程,加大实用性较强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减少计算机原理性等理论课的学时。应用软件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践,要求教师必须是既懂教学理论,能传授好学生以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有较过硬的专业技能,能教给学生精湛的技术。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首先,我校在政策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激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计算机专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具体的系列培养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有利条件。一是鼓励进修学习。利用寒、暑假每年安排2-4名专、兼职教师参加市级、省级或国家级培训进修。二是选派教师参加校际间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举办讲座、报告会,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并将先进技术、理念和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和推广。三是以老带新。安排具有双师资格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一起开展工作,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四是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每学期安排2-4名专、兼职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如淡远印刷厂,淡远广告传媒公司,深远装饰装潢公司等知名企业下企学习实践,带领学生顶岗实习等。五是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技术等级证考试和评审,使专业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至少再取得一项其它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六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技能大赛。校内每年组织微课、说课、优质课评比活动,并对取得名次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将作品上交市级、省级部门交流评比。七是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学习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知识,再反馈到教学中。
3改革教学模式助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随着我校成为国家中职示范校,计算机专业成为重点示范专业。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实训室投资逐年增加,实训室设备不断扩充和更新。目前我校拥有计算机专业实训室共计18个,各类程序设计语言类(例如C、VF)、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用应用软件(例如Flash、DreamWeaver、CAD、3Dsmax等)、网络、组装维修等课程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双师型教师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逐步丰富实践经验,逐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推进自身发展和成长。
4双师型教师培养带来的成果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校计算机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和教学班级数逐年递增,现已跻身于学校最大专业行列,师生均取得了较多的荣誉。一是专业发展。近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招生形式不容乐观,我校2014年春、秋两季各只有一个班。当时春季班招生人数不足20人。到2019年计算机专业普通教学班达到十个,还有一个高考班,共计11个班同时上课。班级平均人数在30人以上,有的专业班级人数在刚入学时甚至达到了50人以上。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班。与多家企业、学校建立了计算机专业基础联盟,并被辽阳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二是获得的荣誉。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个人得到专业技能和新的教学手段,在学校的推送下,在辽宁省中职学校优秀课评比、辽宁省职业院校微课大赛、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微视频创作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比赛等省、市、国家级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荣誉,这更加促进和形成了双师型的良性发展。
5结语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项目驱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曾宪权(1970-),男,河南罗山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邱颖豫(1974-),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201208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47-03
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正处于转折期,这一转折的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维护人员。根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五部门的人才报告显示,我国IT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增长近百万。[1]但是,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却出现了以下尴尬的现象:计算机专业从数年前的“香馍馍”转变为目前十大难就业专业之一,超过42%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非本职专业工作,近5年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行业留存率不超过68%。另一方面,企业和公司却招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人才。造成这种矛盾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IT产业的发展,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校不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
为解决计算机人才结构失衡问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加快转型升级,避免以考研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结构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构建以IT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面向行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的高层次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在保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建立“五层结构”课程框架,将IT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一、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从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工作性质来看,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致可以将需求分为三类: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根据国际经验,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之比为1∶4∶7,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呈金字塔形状。目前,高等学校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专门培养几乎还是空白,高校计算机专业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准确定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1.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4种基本的专业能力是: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应用能力。[2]尤其是后3个方面的能力(以程序设计能力为根本基础)是目前国内外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迫不及待的需求。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结合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和发展前景以及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科研、教学优势,我校计算机专业确定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面向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培养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人才,在IT企业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人才以及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实现工作的软件工程师,以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WEB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3]的IT行业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为实现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改革思路,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在保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整合和消减部分理论课程,适当增加应用性和实践课程学时,围绕软件开发过程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构建以软件开发工具使用、软件实现能力和IT人才专业素质为主线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4]的专业培养模式。借助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许昌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搭建的软、硬件平台,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将原来孤立的局部实验进行优化重组,使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工程素养的渗透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强调课程知识之间的贯通和融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依托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式”[5]教学方法把项目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能直接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图1给出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依托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来设计,围绕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构建知识技能层、课程实验层、课程设计层、综合实验层和行业知识层的“五层结构”[6]课程框架,形成以课程实验为基础、课程设计为补充,综合实验为重点,行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为落脚点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
(1)知识技能层:将实际工程项目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落实到相关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工程项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实验层:通过课程实验巩固工程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培养规范化的编程思想,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建立成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思维模式、工程意识和工程规范。
(3)课程设计层:通过课程设计将一门或几门相近的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炼工程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综合实验层: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把课程设计中提炼的工程思想运用到真实项目中,熟悉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
(5)行业知识层:结合企业实训和开发经验,学习行业知识,提炼商业模型,培养学生面向领域的工程能力和素质以及创业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
二、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工程思想,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课程体系的设计虽然考虑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往往以单独的课程为单位展开,不同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为了达到工程化培养的目标,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将内容紧密耦合而且关联度高的课程形成课程群,按照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工程开发的知识来设计教学内容,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工程化思想,培养学生实施工程项目的技术和能力。
2.围绕综合实验项目,重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大纲和个人的经验来确定,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学生仅仅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局部知识,无法形成整体知识框架,感觉到学的知识无用,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围绕综合实验案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现有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适当调整课程实验内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贯通,一个课程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另外课程中的输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与UML建模课程中可以完成综合实验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完成综合项目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在web程序设计类课程里完成项目页面设计,在C#或Java课程实现服务器端代码,在软件测试课程完成项目的测试,在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等课程完成系统实施环境的搭建。这样,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分散的课程实验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基于能力的工程教育要求。
当然,在实验课程整合过程中,综合案例的设计和规划是关键,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真实案例项目为基础,借助专业培训机构和专业教师的力量,形成规范化的实验教学案例资源库。
3.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借助精品课程平台,教师向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目前,精品课程平台是以课程为单位,仍然存在知识分散、孤立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资源共享环境,借助校园网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把所有课程的资源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自动实现角色分配和实验效果评估,在实验过程中自动关联知识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强化与实际项目相关的内容,形成“实践—考核—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改革实践课程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控,依照实践教学各阶段和各环节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环节的考核和评价进行改革,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改变以往通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加强过程监控,采用答辩、现场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考核和质量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5.校企联动,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办学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选择。[7]为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主动与企业对接,深入业界调研,结合学校定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细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在课程体系中植入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利用实验场地与企业建立校内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采用学生员工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使学生在校就可以了解业内的最新技术,熟悉行业工作环境。教师通过和企业工程的合作开发,工程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总结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能力要求,确定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联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敬伟,赵岭忠,林煜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61-62.
[2]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103-107.
[3]方跃峰,王晓勇.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9).
[4]杨慧炯,韩燕丽.应用型工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6):19-25.
[5]韩冬梅,李艳红,陈元忠,等.经济管理类IT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64-65.
篇9
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我们所选的ASP.NET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本专业前途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参加了这次的实习。本次实习在主管马楠老师、瞿浩、杜强和宋林四个老师带领下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总共四个班,110几人参加实习,我们小班四十多个人,预定为三个礼拜完成。由于所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实习的地点定为学校,环境其实挺好,机房可以二十四小时提供空调,而且只要学生愿意学习,老师都会在休息时间出现在机房。又遇暑假,其他年级的同学都已离开学校,人少就免了打扰,清静的很,真是学习的好机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计算机专业在行业实践中的工作对象、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行业责任感,实习的日子里也加深了同学友谊,锻炼了团队精神。现将实习的个人感想
在这三个礼拜的时间中,我复习了曾经学过的编程语言C#,让我对C#在认识的基础上,又具备了用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的能力。
我们小组的名字为powerbeggar,顾名思义,power有力量的(力量于团结)故寓意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Beggar乞丐,powerbeggar即:有力量的乞丐!但“此乞丐非彼乞丐”!传统意义上的的乞丐是叫花,但是,我们觉得:理论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课内与课外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我们很缺乏“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也暗含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另外,还隐含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篇10
一、以兴趣为先导,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只有激起学生内心对计算机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学生才能以端正的学习态度与明确的学习目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动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学有乐趣、学有成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改变目前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开讲,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学的意愿。尤其是在讲解编程语言等知识时,开门见山、单调直入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认为计算机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在心理上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所面对的中职生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活用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将计算机设计成模块知识。如电子表格EXCEL的处理、演示文稿PowerPoint,注重教学的梯度,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求知,兴趣得以培养,对计算机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要求。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强调“学”重于“教”。中职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课本由厚变薄再变厚,将学生认知的触角进行延伸;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我们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要让教师退出教学,而是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使以往的由教师传授学生现成知识的单线传递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多向交流与互动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情况与非智力因素等,要善于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调整教学计划,重新定位教学的主次,以使具体的教学实践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三、以市场为走向,构建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在学校学的在社会上没用,社会上所需要的学校没教,即教学与实际脱节。因此,要全面提高中职业的技能与素养,搞好中职计算机教学就要坚持以市场为走向,以改革为核心,充分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原则,以大的教学观来优化整合计算机教学资源。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整合先进的科技,让我们的学生身在教室而知晓当前科技的发展,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的前沿性、时代性与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使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真正摆脱困境。
1.建立以实验室为主战场的课内教学模式。计算机学科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此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时,我们要摆脱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纯理论的讲解模式,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自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就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学校的软硬件上一个新台阶,建立实验室、视频室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
2.建立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的课外实践模式。学生学得如何最终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检验,正所谓知行合一。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同时还要加强与校外各单位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让学生在实习中知识得以检验,技能得以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这是现代社会培养科技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只有加强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用于实践,才能使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升华,才能学有成效,才能在今后走上作岗位时,尽快适应,做出成绩。
-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活动个人总结
- 下一篇:检验科实习手册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