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20:2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学生实习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学;地域性;特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35-02

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巨大的建设规模。为了适应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也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所,发展到目前的200多所,人才培养数量成倍增长。20世纪末,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国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相对于二十多所部属院校来说,两百余所省属院校占了开设建筑学专业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成为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黑龙江省设置建筑学专业的省属院校有9所。2005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成立,作为我国严寒地区的地方所属院校,其办学目标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着力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而中国的建筑行业在经历了粗放式增长之后,正朝着集约式增长转变,这种发展趋势对建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域性特色教育研究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学专业实施地域性特色教育的必要性

(一)突出办学特点

截止到2012年,新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占到拥有建筑学专业院校总数的60%以上,其中省属院校居多,而全国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院校却仅有48所[1]。这些省属院校同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资金雄厚、名声在外的“老牌”建筑院校相比,缺少丰厚的专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因此必须通过横向对比,根据自身既定的内在条件和区位特点,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确定其专业发展战略,并使其与地域环境有机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就业竞争力、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建筑学毕业生。另外,省属院校的建筑学毕业生在工作选择上往往存在就业地集中化的趋势,即生源来源于周边地区,学生择业时体现出恋乡情结而就地择业。即使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了北上广等大城市,但由于相对的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几年后也会出现人才逃离大都市的现象。因此,地方所属院校应针对地域性,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地域特色,培养适合本区域发展所需的人才,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和心理等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因此建筑学专业不仅仅研究如何设计一栋建筑,同时作为前提条件需要考虑建筑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交通以及人文特点,即地域性特点,否则建筑设计的作品既经不起推敲,也满足不了使用人群的需求。为了避免学生课程设计的“纸上谈兵”,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参观实习及实地调研等活动,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平台和实践机会。这些实践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职业教育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专业,其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不能仅仅依赖学院式教育,必须使专业教育走向社会,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建筑学职业教育。目前,为了适应日后工作需要,社会上的设计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对建筑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训练的任务。但这种二次教育延长了建筑师的成熟期,造成了设计机构的资源浪费,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此对于所有建筑院校来说都应未雨绸缪,适时调整建筑教育的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真正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优秀、全面、合格的职业建筑师。地方所属院校尤其要根据其地域特色,把职业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本地区真正所需的建筑学人才[2]。

二、建筑学专业地域性特色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适时调整专业定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自2005年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探索省属院校地域特色职业建筑师教育,以2010年第一批本科毕业生――05级建筑学为例,全年级70人就业率达到100%,其中考上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1人在美国就读),32%分配至哈尔滨各大建筑设计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以及哈尔滨方舟设计院等,其余的毕业生选择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特大城市。2011年在总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建筑学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整,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筑师职业教育法规、建筑师创业指南等课程,使地域性教育更清晰、更明确,同时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校方针,建筑学系制定了“立足龙江寒地特色,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结合地域特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面向全国发展”的专业定位。

(二)加强教学实践课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位于寒地城市哈尔滨,每年招生计划中黑龙江学生占到50%左右,建筑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学生对哈尔滨的地域特征感受较深,参观实习、写生实习等也大多立足于本市,方便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在课程设置中针对寒冷地区区域性特点,着重强调寒地建筑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Ⅰ、建筑构造Ⅱ、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和生态建筑概论等课程(见图1),引导学生思考适合寒地城市的建筑设计策略。

图1涉及寒地建筑设计的特色课程及框架

在课程设置中,设计题目强调以“真题”为主,选择严寒地区的城市与乡村生产实践项目,在真实地段和模拟现实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贴近实战演练,激发学生设计热情,并学习执行当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做”中学,在课程设计中实现了创造性的学习[3]。在第四学期进行建筑工地和设计院的认识学习,建筑工地实地实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以及各部分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设计院认识学习带领学生参观知名度较高的设计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体验式教育和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了解社会职业环境,探索个人职业方向。在第十学期毕业设计,通过寒地城市的综合性建筑设计,不仅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同时使设计达到施工图深度,并考虑建筑节能设计,突出寒冷地区建筑的设计策略,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职业选择方向,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贯穿职业教育理念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职业建筑教育贯穿建筑学教育的全过程。为此学校建立了“职业建筑师指导制”,在低年级,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辅导员”,高年级实施“导师制”,从而由浅入深地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能享受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分层递进式的职业导航服务,让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另外,我们聘请一些大型设计院的有经验的执业建筑师、工程师来讲课,因为他们了解建筑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教给学生最实用,最直接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望”,能够在了解真实地域特点下来解决设计问题。

(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热情、改善师生关系。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核心,改变原来学生痛苦被动接受,教师艰难辛苦填鸭的局面,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愉快传道解惑。

在辅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时,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教师设计思想主导一切的局面,强调学生个性设计,尊重学生设计思想;大学生目前面临的是日新月异而又无法预知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建筑材料更新换代迅速,教师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知识,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教师传统的传授、指导,转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请教师做参谋,通过各种渠道自主学习,并自我设计与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首位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来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尤其对广大的地方所属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突出为地方服务、为企业服务,如何利用区位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是一个新课题和新方向,它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去研究探索、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2011―2012年度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结果[J].建筑学报,2012,(7).

[2]孙伟斌,路郑冉.城市设计课程中应用型人才教育实践[C]//2010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3]孙伟斌.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建筑学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C]//2012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

收稿日期:2013-09-05

篇2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

篇3

一、概述

认识实习是房屋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实习中,在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一一相互论证,对房屋建筑学知识有个良好的感性认知,了解本专业概况,为以后的更多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实际建筑,提高对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的认识,提高学习热情,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参观不同用途的建筑,了解不同的建筑结构,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通过实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初步了解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激发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热情,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

三、实习安排实习内容

实习的第一站就是太阳城,虽然平时经常去,但是从没有仔细观察过这里的建筑。下车后首先看到的是虎都男装,这是讲解外立面的典型建筑,一层采用大理石材铺设,二层及以上是贴瓷砖。由于大理石表面光滑、耐腐蚀性强、抗风、防雨等特点,可以给建筑外立面的清洁牢固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应用。有些建筑采用的是墙砖、条形砖的外立面,或者表面刷涂料。由于墙砖容易脱落,抗风能力差,而涂料的耗能大,安全性差,所以应用相对来说具有局限性。

砖混结构中,为了加强建筑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使建筑在地震中避免或者减少破坏,根据规范,我们需要添加抗震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而马牙槎就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的砌筑方法。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马牙槎,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有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两种叫法,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拉接钢筋。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 。

从5.12大地震之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采用砌体结构,目前民用建筑最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这4种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钢结构建筑抗震级别最高,将是人们的首选结构形式。其次框架结构建筑在抗震性能上也有不错的表现,砖混结构建筑一般以多层为主,其抗震性能比起上述两者相对弱一些,砖木结构稳定性较差,67度地震时极易倒塌。

这里的高层一般都做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是由一系列纵向、横向剪力墙及楼盖所组成的空间结构,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由于纵、横向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内的。

四、总结

刚度都很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较小,因此这种结构抗震及抗风性能都较强,承载力要求也比较容易满足,适宜于建造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到工地参观,实地考察,更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更深刻准确的掌握,激发了我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更进一步了解了将来的工作性质,熟悉了工地上各种工作的特点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为自己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并且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通过实习,在头脑中对专业概念有了理性的理解,而不再是一个光秃秃的概念,赋予了它深刻丰富的内涵,努力完善自己去做好它!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和管理有了直观地认识,增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监理工程师一起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实际的了解,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种种限制、种种实际问题,亲眼所见了建筑工人的辛苦。

认识实习》是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基础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三学期后的短学期,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和施工体系进行考查,了解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施工的基本知识及土木工程专业的概念和内涵,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求知欲,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在现场的实际感受和认识,以及在某些方面的实际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报告5000字【二】

一 、实习目的要求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习的具体要求为:

1、了解建筑造型的依据,结构布置方案的选择,施工流程及新技术的应用,先进建筑设备的特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施工中的技术资料,逐步掌握图纸使用及工程检测方法。

4、通过生产劳动,生产技术教育,资料阅读和研究生产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专业课程。

二、实习时间及安排

通过去参观某项在建工程现场情况,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建筑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级等;

2、了解该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类型、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了解该建筑物的墙体类型、结构布置、细部构造及施工特点;

4、了解该建筑物板、梁、柱等的类型,配筋方式及其与墙、梁的连接构造,了解楼地面、屋面构造及顶蓬构造特点;

5、了解该建筑的楼梯、阳台等的具体构造;

6、了解建筑物的建筑装修构造。

b .建筑材料

通过去建筑工地实地参观,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水泥、砖、砂子、石子、钢筋等主要材料的规格、标号、特性及使用要求; 2、了解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标号、生产工艺所用设备以及养护要求;

3、了解各种钢筋加工情况; 4、了解有关装饰材料的情况。 c.建筑施工

通过去施工现场参观,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各施工工种的工艺过程,生产特点以及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及穿插作业情况; 2、砖混结构施工工序,现浇构件的施工工序; 3、建筑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4、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5、装修工程的施工过程,施工特点及方法;

20xx.8. 9-----20xx.8.13 陕西安康市(十堰天水高速安康段) 实习安排:

a、.要求到正在建设的桥梁隧道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中各生产生活设施的功用、各生产生活设施与桥梁隧道位置的关系及各生产生活设施现场布置的原则。

b、参观学习桥梁隧道结构,要求学生掌握桥梁隧道各部位的结构形式和功用。

篇4

[关键词]设计过程教学改扩建案例

[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s a process and results on “ancient architecture mapping studies” with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s” in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y. We want to explore a new architectur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mapping and research through guiding students to map and research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southern Anhui. The new method is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empirical method and to express the obj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 to make the process can be refered to and easily operated.

0.引言:古建筑测绘一直是各高校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多年来,各高校开设的古建筑测绘课程结合实习,测绘记录了大量古代建筑文化的优秀遗产,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 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古建测绘与建筑设计依然作为孤立的两个课题,没能在教学中起到互相辅佐互相促进的作用。

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得知,三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尚不具备解决设计问题的综合思维和能力,他们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受所谓的“想法”和“灵感”的误导,往往会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过分强调个人设计思想 ,忽视得以实现的条件和融入现实环境后的效果 ,对于局部构造处理的认识模糊 ,以及在处理不同建筑风格相结合时手法显得生硬等。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最后一个作业,旨在结合古建筑测绘,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强化学生对基地―环境,功能―空间, 结构―材料问题的理解。同时,通过对古建测绘中现实条件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探索内容

1.1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外部尺寸、局部构造、细部处理等方面数据的测绘与整理,为传统民居本身的维护、建筑风格的探讨提供详实的依据, 探讨改扩建以及以后新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的问题。

1.2通过对实际传统民居和周边环境的测绘,增强学生对于建筑物尺度及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实际感受,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促进学生设计形成一个从三维到二维的设计推进过程。

1.3 现代主义教会了我们用空间去理解建筑,并且以建筑的几何性作为空间原创的基本动力。因此,在新老结合时对于空间的问题便是我们此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

2. 西递村原有镇政府地块课程设计尝试

改扩建目标: 设计目标为青年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要求学生在整饬基地周边环境总体思路指导下,对原有的传统民居进行改扩建。一方面以传统民居的改建来探索传统民居的利用策略与方法。另一方面在改建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增加新建建筑内容,探索如何处理新老建筑之间的结合、协调、对话,如何建立新建建筑的空间与传统建筑、道路及环境的互动秩序。

3. 设计过程:

建筑设计的成果是,从本质上讲是多约束下的综合决策的产物。本次教学以回答“有什么?”、“能做什么” 、“怎么做?”来推动设计的过程。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1 分析阶段:找出主要矛盾,是回答“有什么?”的过程。

场地约束:场地作为设计中的约束因素,是设计者要尊重的约束条件。同时对其研究,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刺激设计构思的发生。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设计的约束条件不是以任务书的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其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设计的开始,拟定任务书的阶段,就让他们参与其中,在古建筑物的测绘同时,完成地形图的绘制。

基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内,通过现场调研和现场面积测算,整个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700平方米,其中需改扩建的主体部分为典型的两次皖南民居,建筑面积约为为600平方米,它处于场地的主置,是本方案的核心。因此,新建筑以什么样的姿态与旧建筑进行交流,便成了设计的主要矛盾所在。

3.2拓展阶段:“能做什么”――找出方案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这个阶段思维过程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

(1)空间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找出设计的核心问题后,没有要求学生继续推敲总平面的布置,而是通过在场地上形成简单的空间认知后,拓展思维,初步设想自己所要的空间模式。于是在这一个时期,第一次释放教学案例,刺激学生的设计思维,带来启发性思考。

案例一德国建筑师卡尔约瑟夫•夏特耐尔(Kadjosef Schattner)的卡托利克大学图书馆(Catholic University Library)是为旧图书馆增加阅览和藏书空间。新建建筑的部分布置在原图书馆凹字形内院的开口端,与其围合成一个四合院。原有图书馆的立面外墙转换成阅览大厅的内墙。一边是古老建筑面向内院的立面,一边是现代钢结构的书库,这种矛盾对立的形式被统一在历史文化的延续之中。卡托利克大学图书馆使人们在一个空间里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它们和谐相处,同时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上面的案例中,新建建筑采用集中的方式,在体量上与旧建筑形成对峙。

第二个案例列举的是新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举例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利用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诠释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这里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师对庭院和水面的巧妙运用。新馆的主庭院与拙政园的仅一墙之隔,设计以水面为主,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来。由此,通过一种“虚空”的处理完成了新与老的呼应和转换。

通过对案例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开始进行思考:新建筑采用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的体量与原有建筑进行对话。最后,同学A选择了以原有古民居为主体,新建筑发散布局的空间形式,进而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

(2)功能的组合: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功能探究,不是让学生陷入到对建筑规范的研究中去,而是分析空间使用的特点,讨论功能对空间关系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怎样将新的功能注入到改扩建的主体――古民居中。根据测绘,古民居主体部分为典型的两层皖南民居,已有百年历史,西面为两进院落,东面为为后加建的厨房,主体木架构完整,马头墙造型壮观,起伏错落,建筑南立面和东立面各有一个门罩。基地南面系一系列近期加建的建筑,基地北面为一院落。通过对功能的研究,可以明显发现青年活动中心功能要求为开放的,而被改造的传统民居本身就是封闭的“围合的天井,高墙深巷的街巷空间”。因此填充进传统民居的功能属性应该是“静谧”的,同时要考虑到对古建筑本身价值的利用。

总结出来青年文化活动中心主要的功能模块有:休息茶座功能、阅览功能、展览功能、办公功能。结合空间形式的选择,展示空间的半固定特征以及观展流线的组织,正好与新建筑采用的分散式空间形态相符合,于是可以将展室设计成单元式的串联。进一步分析,办公空间本身具有单元分隔性,从而设想在形态上,把展览与办公功能放进一种重复的母题中统一起来,然后围绕古民居主体来布局。剩下的阅览和休息茶座功能作为新的内容注入古民居,符合古建筑的空间性格。

(3)主题的确立: 设计的脉络逐渐清晰。怎样在传统建筑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注入新的生命,是本次设计的关键点。新建筑在延续老建筑特色的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同学A把握住这一点,提炼出“基因传承”这一主题。从传统基因到现代基因,传承中存在着变异。而怎样变异就是回答深化阶段 中的“怎么做”。

3.3深化阶段:“怎么做”―――― 这是一个综合性思考的阶段,以理性为主,以感性为辅。

如果说分析阶段是一次“收”,拓展阶段是一次“放”,那么在深化阶段,教师所要把握的是将“收”与“放”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学生在方案深化阶段,将提出的主题概念贯彻到设计的过程中来;另一方面,第二次释放案例,为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带来启示。在这个阶段,对功能和空间,场地和场所的思考是交互的,教师引导学生将功能的研究结合自己的空间构思进行深入、细化,最终完成整个设计。

在拓展阶段,同学A的设想:将展览和办公空间用一种母题重复的形态,分散地组织在古民居的周围。受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个案例的启发,古民居与新建筑之间通过庭院和水域,利用 “虚空”进行联接。设计的平面轮廓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第二次地引入案例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参考的范例更倾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做”。在这个阶段,关注可以在本方案中借鉴的操作手法,同时对建构和材质的思考也要加入进来。

安藤忠雄设计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博物馆,邻近路易斯•康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这个建筑由6个矩形的混凝土盒子所组成,建筑东面设计成一片开阔的水庭园。6个长方形盒状体量,两列长的体量内是博物馆公共空间,4列短的内部则是展览空间。建筑高两层,屋顶平缓轻盈,其高度与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的筒顶一致。建筑使用混凝土和玻璃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平行六面体呈现在外包的玻璃表皮内,强调了玻璃的透明性,玻璃则柔化了混凝土实体对于外部环境的突兀感。

缪朴先生设计的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这是一组小河穿过的庭院,关注园林化的建筑空间――既分隔又联系。同时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来表现传统内涵。

3.4 成果:最终,学生A选择了正方形作为母题,以古民居为视觉中心,将展览空间与办公空间围绕其分散布置,其间形成庭院。建筑的形式表现为对传统民居的变异,包括天井的变异、屋顶的变异、白墙的变异和构架的变异。建筑的材质选用以现代玻璃为主体,用木结构表现肌理。

这里有个教学中的刺激点:前段时间的现场考察,学生已经对古建筑形成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民居中的物理空间,了解古民居中墙体保温隔热的做法和通风采光的手段,进而对新建建筑中的技术采用进行新的探索。

4 结论:

以阶段过程为骨架进行控制,事实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成果超过了设计的初衷。对于学生来说设计过程只是一个媒介,真正的收获超越了设计的本身。古民居的调研和测绘实践,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约束点和刺激点,拓展了以往的设计课教学方法,提高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篇5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02-04 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开设风景园林类专业如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的建筑类院系越来越多。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在建筑院系中,由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认识局限性、师资有限等因素,园林植物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时较少,校园实习基地缺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以下简称“华工”)任教园林植物学课程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文章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篇6

一、课后作业改革

本门课程的作业形式不拘泥于课本或者固定习题,以体现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为主要原则,辅以及时的反馈。作业内容主要考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结合,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以实际的施工图纸,利用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实际工程,便于理论和实际工程的很好结合。同时,通过布置这种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作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锻炼他们的系统性思维。另外,本门课程的作业,学生必须通过查找电子版的定额和图集来完成,此过程能够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实践性练习的系统性,并提高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

鉴于本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寻找一条有自己特色且适合于本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通过课堂引入实际工程实例图纸——课后布置相关内容的习题,分部分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课程设计,进行整体梳理——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环节,“分四步走”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1.实践进课堂(1)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走进课堂,在实践进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联系性。将土木工程概预算与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及梳理,凸显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系统性。(2)本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程实践认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工程师”预备培养,即结构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工程建设类执业资格预备培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需要,全面发展,具备工程造价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土木工程人才。2.丰富课后作业,引入实际工程案例3.增加模拟工作场景,多环节加强实践教学(1)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体化设计,将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体系整合为学生必须的专业技能,使得理论学习、思维训练与专业实践更好地融合,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另外,在以往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模拟工作情景的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如在以往计算一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基础上,模拟招投标现场,使学生熟悉招投标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的环节,能够增加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2)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从事科研和社会咨询服务的成果,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建设工程具体实例、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类教案及工程造价案例,引导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不断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4.营造丰富的实践性教学环境(1)结合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本校建筑设计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作为实习平台,为实践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教学素材。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查看相应的工程图纸,熟悉各专业图纸、相关结构、抗震规范及相关图集,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局限性。另外充分利用学院机房配套80台电脑及购买相关的工程预算软件—广联达预算软件,包括广联达清单计价模式GBQV3.0,GBJV3.0、广联达清单算量软件GCLV10.0、广联达钢筋抽样软件GGJV9.0软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后备平台。(2)“点、线、面”多角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课程讲授与工程实践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随着本课程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在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从土木工程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内容整合,打破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界限,并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点、线、面”多角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采用“项目导向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课题和本科SRP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作者:陆红梅 王蕾 唐艳娟 单位: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篇7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建筑制图》课程是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的入门和基础,也是土木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和绘图读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制图课程系统性强,逻辑性强,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加上课程学时的不断减少,所以教学和学习时比较困难。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

1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制图的专业图部分,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 传统教材中的专业图部分内容亟待更新和调整。例如,结构施工图部分,仍以砖基础、混凝土条形基础为例来介绍基础工程,而对当前应用广泛的各种桩基础等深基础内容的阐述少之又少。在画法几何部分,教学内容偏多,适用性不强,相应的习题难度较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在画法几何部分,应该删减一些难度较大的空间几何问题,把点、线、面、基本空间形体的投影规律讲授清楚,从而为制图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投影知识的讲授上;在专业图部分,要补充框架结构体系的专业图,结构施工图中梁、板、柱的配筋图应该以现在建筑领域通用的平面表示方法的讲授为主。

2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2.1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问题的教学变得形象和直观。例如在组合体的内容部分,根据两面投影可以想象出许多不同的空间形体,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三面投影也是不相同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相应立体图准确地勾画出来,且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的画图工作量也非常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便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把一些学生理解困难和教师讲授困难的内容,动态的表达清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建筑制图》是专业基础课,学校均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学生还没有经过生产实习和工地施工参观,对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等非常陌生,对其中一些作图的理解与掌握更有难度,但多媒体课件可以很直观的把工地现场的施工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准确讲解。

但如果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分依赖于课件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即使学生看的懂,听的懂,但是做题仍然困难,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画图,不见得过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的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要求学生不断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方法。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站和名校精品课程学习资料,如筑龙网、建工之家、天工网等。网络资源中的施工图像资料、设计模型、论坛交流区等内容,对于学习包括建筑制图课程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大有帮助,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之,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为未来专业工作服务。例如,可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复杂构件(鱼腹式吊车梁、钢结构节点、切割体等)的三面正投影图、轴测图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投影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部分内容时,应引导他们利用专业论坛里的图片资源并结合教材来正确理解并掌握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如钢筋的连接方式、混凝土的浇捣过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区别等[1]。

2.3 要求学生画图时注重理解

看懂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工程图样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工程素质。专业制图部分应先使学生看懂图纸,然后再要求学生会画图。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绘图练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在照搬原图,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应先让学生大量看图、读图,围绕图纸提出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交流,使学生在彻底看懂的基础上再开始画图。这样,他们才会对所绘制的图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建筑制图课程的所学内容将贯穿于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其在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 中的应用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应不断进行回顾总结与改革创新,明确课程的重点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以美术院校工作实际为例,可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分为两大类: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艺术考察、专业实习等;二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之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向社会提供艺术为民服务等。社会实践不仅是德育理论教育的一种延伸,社会实践的情景式学习更是美术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从“教化”走向“内省”,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1]。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切实的体会和感受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日渐体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形式良好的道德人格。可见,社会实践融入德育工作中,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的教育不同,它以其开放、动态的特点锤炼着大学生适应社会、抗击挫折的能力,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习包容与接纳,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付出与奉献,并通过这一过程积累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为个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更新知识结构,丰富个人阅历,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二、社会实践在美术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美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笔者通过长期的工作、观察和总结,发现美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先天环境较佳,心态开放,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烈,与社会融合度较高;(2)专业情结浓厚,他们普遍热爱自己的专业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程学习;(3)受教师影响直接,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识修养等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直接;(4)受“专才教育”影响,美术类专业突出强调个性发展,学生沉浸于专业之中,普遍缺乏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参与,道德水准和纪律观念有所欠缺[2]。

(二)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功能在美术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的情景式学习方式乐于被学生接受

社会实践使学生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作为自主意识强烈的美术学生,他们乐于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他们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能够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切实了解社会,体会国情,从而增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笔者暑期曾组织学生成立“专才队伍”,发挥美术专长服务社区。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原来六点的广州如此鲜活。”情感体验丰富的美术专业学生十分乐于在体会真实生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专业之长服务社会。

2.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实践,正确认识自我

美术院校学生大多偏感性,惯于用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急于求成,脱离实际,部分学生自我评价产生错位,对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偏执要求。社会实践正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步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看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反思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文化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客观地重新认识自我。

3.社会实践使学生团结协作,不断完善自我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直接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和事,使他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增强抗压和受挫能力,学会包容他人、悦纳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激发创作灵感。美术院校大学生强调彰显“艺术个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在共同的兴趣与激情引导下,自主合作、相互碰撞,积极性和协作精神被充分调动起来,面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深入思考、综合分析、主动承担,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个性品质得以不断完善。

三、构建美术院校德育实践长效机制,增强美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营造美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环境

1.学校层面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教育工作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特点,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和院校实际的实践服务活动,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笔者所在院校举行的“美丽汕尾”实践活动为例,学生热情极高。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前期的有效宣传,通过多渠道校园媒体发动,辅导员老师配合引导,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就此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而言,首先带动的是来自这一特定区域的广大学生参与,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尤为可取,来自其他区域的学生自然期待更多地区的实践,逐步便可形成大范围的实践氛围,从而带动整个院校学生团体的实践积极性。

2.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实践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现就业连接起来,形成以美术专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组织运行机制,能够完善学生的专业观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笔者所在的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该院成立专项指导队伍,为学生协调就业实践事宜,将学生带到合作企业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去。参加实践项目的学生均表示不仅对就业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也对社会多了几分了解和体会。同时,建筑学院还发挥建筑专业特长,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坊,带领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学生在锻炼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社会实践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性

一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由于美术专业学生专业情结普遍浓厚,对专业之外的人和事态度淡漠,开展此类学生的工作难度较大。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必须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要做好此类学生的工作,必须十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对美术相关专业的了解,以便能够进入学生的话语体系,成为美术群体的局内人。二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由于专业特殊性,专业教师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前所述,美术院校学生与专业教师关系密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直接。因此,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实践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十分必要。

(二)搭建美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拓社会实践新思路

美术院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方面占有先天优势。以笔者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学校实践类型多元,实现方式多样,信息载体丰富,相关设备齐全,使得美术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先天优于其他类型高校的表达方式和资源优势。同时,广州美术学院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因此,充分开发并利用校内资源,开拓社会实践新思路,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

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良好资源,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篇9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管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TU17-4;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52-01

BIM及建筑信息建模,该技术近年来在工程界已经初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已经成为了建筑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技术之一,受到了建筑领域人士的广泛推崇。BIM依托于数字技术与可视化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建筑信息的系统整合,对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BIM技术的产生,为建筑工程传统作业模式的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为高校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给以了充分的基础保障。

一、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BIM技术应用现状

BIM技术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美国来看,其自从在2003年启动了BIM项目之后,该技术在其军事建筑工程及对应的民用建筑中已经得到了推广应用,并且美国很多高校已经将该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的相关课程中,有效实现了各类课程的开展,并举办了相应的BIM大会。而就英国来看,其政府部门已经拟定了与BIM技术相关的战略发展规划,同时高校也开设了对应的BIM专业课程,例如英国的萨尔福大学已经在其硕士课程中纳入了相应的BIM专业知识。而日本学术界及相关单位也积极主动的开始了对BIM技术的系统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其研究成果,政府部门也制定了有关推动BIM技术发展的专项战略方案,所研究的BIM推广应用率极高,已经达到了85%。此外,BIM技术在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中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显著。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将BIM技术融入了与建筑工程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以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的方式,提高了受教育者接受专业技能的效率,有效推动了建筑工程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

(二)国内BIM技术应用现状

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筑工程的现代化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越,但受发展时间限制,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伴随着BIM技术普及应用给建筑工程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国内高校对BIM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已经开始了与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工作。例如深圳大学通过与清华斯维尔公司的合作,已经建立了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BIM应用程序课程教学模式。此外,如广东番禹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大学等都已经加强了对BIM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了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国内对BIM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设计阶段,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其应用价值,这是亟待业界同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BIM技术在国内部分高校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成果。而就工程管理专业来看,由于其设计领域较为广泛,是一门涵盖信息量较大系统学科,所以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对BIM技术的掌握水平及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改革。

(一)合理设置培养目标

为提高BIM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实际效果,高校必须合理设置培养目标,以此满足于社会对高校BIM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入手,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应用能力。另外,为实现传统工程软件与BIM技术应用的平稳过渡,高校应该合理把控好BIM技术的培养方向,应该将其与传统工程软件以期纳入培养方案中,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传统工程软件的基础之上,了解相应的BIM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技能。

(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受政府支持力度及高校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各个高校间师资配置不均衡现象极为明显,对此开始工程管理学科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选择具有较强适宜性的方式将BIM技术合理的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而就优化师资来看,一方面可以采用外聘专业从事BIM技术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公费培训的方式,派遣校内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并加强学校优势资源的开发。而就师资力量较为欠缺的高校来看,可基于当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主动寻求BIM软件单位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优化校内师资力量的同时,利用校内生源资源,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实习生产力,另一方面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完善既有课程体系

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主要可分为开设单独课程或融入其他课程两种方式。其中前者能够从基础入手,夯实学生BIM技术的理论基础,但是会让学生过分关注于相关软件本身的操作,容易导致学生忽略BIM技术对管理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作用。而后者虽然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BIM建筑信息模式思维,促进其对BIM相关软件进行自行学习,但其基础难免不牢固。故,高校可以在大一阶段将其设置为必须课程,主要讲解BIM的基本理论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其次,再在之后的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等课程之中,融入BIM技术,以具象化的方式辅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形成以系统眼光看待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思维模式。

(四)构建BIM实验室

为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利用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下载相应的BIM软件,同时建立以建成工程项目的信息资源库,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以仿真的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更为系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广联达、鲁班等所开发的工程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桌面虚拟化技术,依托于校园内网,为学生创建可于寝室连入虚拟系统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寝室中选择相应的BIM软件进行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已成为了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有助于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此,高校应该将BIM技术合理的应用于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以此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建超,张丁元,周静海.BIM技术在建筑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7,(01):161-164.

[2] 李明,赖小东.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障碍与解决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6,(29):225-227.

[3] 孟红,喻敬琴,马海兴.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15):167-168.

[4] 周明桂.BIM课程在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3-16.

[5] 张雪,陈三波.将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17):269+280.

篇10

关键词:生涯抉择 升学就业 自我认知 行为治疗空椅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20

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或许会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两难的生涯抉择。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不断地从各种各样的选择中选我所爱,择我所适。生涯决策也是一样,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做出自己认为最佳的生涯决策。

1 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温武军,贵州凯里麻江县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2011年7月毕业。温武军性格内向、腼腆,学习非常刻苦、踏实,成绩优异。毕业前夕,陷入择业升学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想继续深造学习考本科。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的窘迫使他又想早日出来工作,赚钱供弟弟上学。

1.1 咨询第一步:填写《收纳面谈表》

在收纳面谈中,笔者了解到:温武军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麻江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有5口人,年迈的爷爷、爸爸、妈妈、他和弟弟。家里经济困难,妈妈在家种地卖菜,爸爸在县城建筑工地上干活。他初中毕业后来到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学习刻苦,文化及专业课成绩较好,连年获得校级奖学金。他不善于交际,朋友不多。毕业前夕,经班主任推荐,可以到雷山县一所小学当数学老师。现面临是升学还是就业的两难选择。温武军不想毕业后直接就业,觉得自己也不适合当老师。升学是想继续提升自己学历,想报考贵州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本科。了解他的情况后,笔者首先告诉他能提供的咨询和服务内容,职业规划的程序、过程、目的、所用的技术、需要遵守的规则等。同时,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他做些家庭作业,希望他配合。他表示愿意配合。

分析:根据温武军面临升学还是就业的两难抉择,笔者决定采用非正式评估的方法,运用霍兰德兴趣岛、成就事件、价值清单帮助温武军进行知己――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帮助他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1.2 咨询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

①帮助温武军同学进行自我探索,包括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

②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选择教师这份职业。

③启发温武军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鼓励他自我做出职业决策。

1.3 咨询第三步:生涯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 E.Super)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合阐述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舒伯创造性地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在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个不同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年龄的增长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阴暗部分的范围、长短不一,表示在该年龄阶段各种角色的份量;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扮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有所重叠,但其所占比例份量则有所不同。

根据舒伯的看法,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的许许多多角色就像彩虹同时具有许多色带。舒伯将显著角色的概念引入了生涯彩虹图。他认为,角色除与年龄及社会期望有关外,与个人所涉入的时间及情绪程度都有关联,因此每一阶段都有显著角色。

温武军完成的生涯彩虹图中“学生”角色颜色很鲜艳,画得很粗,大约持续到24岁左右,然后几乎每个阶段都有学习者的角色。笔者通过对话了解到他的想法:建筑学专业的大专生遍地都是,只能在工地上做点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他想趁自己年轻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然后再就业。

分析:通过画生涯彩虹图,温武军的体会是:人一生的工作时间那么长,单纯学习的时间很少,应该多点时间继续学习,充足电后有准备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可发展性。但他的困惑是:自己的性格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呢?

1.4 咨询第四步:MBTI问卷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一种自我评核的性格问卷,能帮助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性格类别。荣格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学说,按照外向和内向、感觉和直觉、思维和情感、判断和知觉四个维度,勾勒出十六种人格特征。四个维度可以组成十六种人格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MBTI代码。代码由四个字母构成,偏好的编码顺序为:E或I,S或N,T或F,J或P。MBTI代码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母,是考虑职业选择时最重要的一组指标。

笔者认为,这份问卷将会帮助温武军找到答案。他做下来的代码是ISTJ型。其中“S”和“T”就是选择未来职业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人格特征ISTJ型:适合的职业是:会计师、账务核查员、工程师、财务经理、警察、技师等。

分析:与温武军的进一步探讨中可以发现,他的人格特征是典型的ISTJ型,严肃、沉静,可专注且透彻地学习。较为务实,注重秩序与组织,善于逻辑且合于现实的思考,负责任且踏实可靠。一旦做出决定,即能专心致志地完成工作。对这个分析结果,温武军表示认可。

1.5 咨询第五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验是现有的最权威的测试类职业导向分析之一。霍兰德认为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本测验将霍兰德代码(Holland Codes,即RIASEC)的6种个体类型比喻成岛屿,通过选择岛屿,洞察自己真正的个体类型,匹配自己所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内容,帮助自己把握好职业定位和方向,对未来事业提早作好准备和规划。

A岛―艺术型(Artistic) vs C岛―常规型(Conventional)

E岛―企业型(Enterprising) vs I岛―研究型(Investigative)

R岛―实用型(Realistic) vs S岛―社会型(Social)

分析:这是外国人的常模,中国人做这个测试,可能会有不一致的情况。温武军的霍兰德代码是I、R、C(C和E一样多)对照“霍兰德职业索引”,根据职业兴趣代码选择相应的职业。IRE:化验员、化学工程师、纺织工程师、食品技师、渔业技术专家、材料和测试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土木工程师、航空工程师、行政官员、冶金专家、原子核工程师、陶瓷工程师、地质工程师、电力工程师、口腔科医生、牙科医生。IRC:飞机领航员、飞行员、物理实验室技师、文献检查员、农业技术专家、动植物技术专家、生物技师、油管检查员、工商业规划者、矿藏安全检查员、纺织品检验员、照相机修理者、工程技术员、编计算机程序者、工具设计者、仪器维修工。

温武军动手能力强,喜欢和机器打交道,不太擅长与人交往,有很强的总结和思考的能力,有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挺喜欢现在的专业,想当个建筑工程师。

通过上述的咨询步骤,温武军已经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内心也有了意向的选择,但考虑到爷爷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父母养活一家人很辛苦,需要他赚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1.6 咨询第六步:行为治疗的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外显的方式之一;是完形治疗法种种著名而有影响的技术中,最为简便易行而适于心理辅导的。“空椅子技术”的目的就是帮助当事人全面觉察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分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帮助他们朝着统整、坦诚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笔者让温成军把两张白纸分别贴在两张空的椅子上进行自我对话。一张白纸上写着“升学”,一张白纸上写着“就业”。他首先坐到了“升学”的椅子上进行对话:“我读本科后学到的知识更多,对建筑工程方面会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起点会比现在高,薪酬水平比现在好,能够更好地帮助家庭。”接着,他坐到“就业”的椅子上进行对话:“我不太想毕业后直接工作,现在出来工作虽然能够给家庭以经济上的支持,但放弃读本科实在太可惜,直接就业也会让我成为优秀工程师的道路更为艰难,我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后可能两头都做不好。”接着,他又坐到了“升学”的椅子上进行对话。“升学是我实现自己一生重要学习阶段的途径……

在不断的对话中,笔者发现他内心的天平再次偏向“升学”。为了解决温武军升学本科的后顾之忧,笔者让他回去之后思考并写下自己读本科后在经济方面如何帮助家庭的计划。如: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寒暑假在同学介绍的工地上实习来帮补家庭,大学毕业后就能担负弟弟的大学学费,也能实现优秀工程师的梦想。

经过几次咨询后,温武军终于有了自己内心要坚定的方向和详实的实现梦想的计划。

2 咨询师的反思

针对来访者的实际需求,成功地运用了GCDF的职业发展理论与模型、咨询与助人技能等几项能力帮助他进行自我认知,知道其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以及实现的途径。本案例中来访者很配合规划师的工作,对于咨询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咨询中要分清教师和咨询师的角色责任。咨询中,笔者始终关注来访者的表情,及时调整话题及语速;整个咨询过程始终以来访者为中心;时刻睁开第三只眼,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来访者在谈,笔者自己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优秀的职业规划师更应该是一面镜子和一把梳子,让来访者看到真实的自己,并为来访者梳理零乱的思绪。

不足之处:由于没有掌握使用正式评估工具后的分析评价,所以本次咨询采用的全部都是非正式评估工具,使评估的结果缺乏量化的衡量指标,也就没有很细致地对来访者的自我探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分析。

参考文献:

[1]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2]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