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顶岗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17:0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梯顶岗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示范 实训基地建设 内涵 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69-02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 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其中职业素质包括: 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沟通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协调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包括综合技能和单项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操作技能、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保障。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改革思路与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营造真实职业环境,筹划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设备采购等工作;二是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先进合理的管理机制;三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完全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四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在实训中心的管理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
(二)建设的具体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维修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等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实验实训内容,体现设备的先进性,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多的现状,满足批量教学要求,以及满足学生双证率、对外培训、技术研发及竞赛要求,实训中心已经先后建设及准备筹划建设的实训室如图1所示。
三、实训基地建设对接
(一)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
本专业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于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等。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5S”行为管理模式,建立“校中厂”,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内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遵循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标准,完善日常管理、学生实训管理等各项制度。
引入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建立“校中厂”,聘用学生到“校中厂”进行生产实习,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厂中校”,合作开办“2+1”订单班。与这些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管、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真实的生产环境与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二) 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体系对接
本专业除共享学院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中心外,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基本涵盖了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同时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控制的项目化课程,共同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等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行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教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依据岗位要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供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平台。可以选取PLC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工种、数控维修工种、机电一体化助理工程师认证等相关证书的职业资格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区内、国内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数控维修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近年来,该实训中心已经为区教育厅、区工会等上级部门承担过多个赛事比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赛区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电梯安装与调试,区企业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并能顺利圆满完成。
利用实训设备,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理解。如蒂森电梯有限公司主动提出无偿到学校开设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等课程,介绍电梯行业标准规范、日常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针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电气维修)认证标准,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在校考取电梯维修证,介绍电梯行业特色文化,满足该企业用人需求,最后半年,学生进入企业就能带证顶岗实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增强了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四)实训基地建设与终身学习对接
1.搭建全程订单育人平台
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建立开放学习机制。依托与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校企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实践。探索开放、自主、互动、立体化的学习机制,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无障碍入学和弹性学习制度。制定并完善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现学员灵活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2.职前―职后全程订单人才培养
职前“个性化”订单人才培养。按照订单企业个性化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合作开办的“2+1”教学模式订单班,前两年在校内完成,后一年在实习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实习单位负责提供教学场所、设施,具体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理论课及实践课主要由本专业教师及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专家等配合,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中贯穿企业设立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相关课程,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等共同实施及考核。至今“五菱班”订单班已经开办5年,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职后“多元化”订单项目合作。利用校企资源优势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企业培训向学院延伸,推动了校企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员工学历教育、函授教育。培训基地共建和产学研合作等订单项目的开展为毕业生及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技术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平台。近年来,已经为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等企业员工进行维修电工中级培训、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项目培训达二百多人次。为满足企业需求,专业团队准备筹划为企业进行技师培训、高级技师培训。
大学生“回炉”学技,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帮助学生“回炉”,为他们提供一个回归的渠道,以促进其自身发展。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回炉”是一个技术性的提升,更容易塑造成复合型人才。
3.中高职对接全新灵活的招生机制
广西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立交桥”工程,即各层次职业教育互相贯通,包括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及顶岗实习与就业,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从2010年开始,本专业已经与广西大学合作专本衔接教育,该专业专本衔接在校生人数已达250人,已经有部分同学获得了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下一步考虑中高职衔接招生,“2+3”学年制、单独招生等全新和灵活的招生机制,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有效衔接和深化,在拉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经过几年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实训室执行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设备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区级各层次各项目技能大赛。近年来,曾获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高职院校维修电工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二等奖、区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区竞赛一等奖。
尽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验设备硬件及内涵建设的开发、运用还不够充分完善,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备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及提高设备资源的质量,加强实验室开放监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和互动平台。加强对外的培训力度,发挥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将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具备“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篇2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作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自1941年建校以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走过了七十多载校企合作育人的风雨历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与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校企一体”的办学优势,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素质教育的有效对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深受企业青睐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首先,专业技能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院与湘电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以湘电为主体,按照“十个对接、八个结合”的全面合作思路共建专业和共同设计内含“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识岗-跟岗-顶岗”实习模式、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运作机制等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岗位目标规格以企业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过程需要为主,充分尊重企业专家的意见;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以企业标准为主,校企共同制定。企业为学院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选派优秀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把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如,学院五大重点建设专业深入湘电等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别形成和优化“系企融合、双线并行、三层递进、五段交替”、“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两主体、双融通、五位一体”、“产教五对接,工学九结合”及“项目导向,三阶段能力递进”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室与车间对接,学生与学徒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作品与产品对接,评价与标准对接,操作与工艺对接,知识与技能对接……校企双方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充分对接,使莘莘学子获益匪浅。正如学院2011级学生黄晓林所言:“我们的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湘电集团调来的;湘电集团所有的车间设备,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我们就像企业的准员工,在企业内进行实训,接受大企业、大生产的熏陶,与企业员工一道真枪真刀地干活,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能碰到许多校园内无法触及的问题。”学院里现在还流行着这样一则趣闻:前些年,毕业生吴重阳去厦门一家电机厂应聘,主管问他:“我们这里的机器设备,你见过吗?”他十分自豪地说:“你们这里有的,我都见到过、做过。你们这里没有的,我在湘电早就见过了!”
其次,我们通过调研得知企业还希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吃苦耐劳、讲究礼仪、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虚心学习、勇于创新、认同本企业文化等等。这些素质在企业看来都是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学院历来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些素质的培养,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湘电实际案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兴业报国”的理想和“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意识,并深刻认识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观看湘电的企业形象宣传片,了解湘电从“实业救国”到“兴业报国”的光辉历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同学们今后能够切切实实地把中国的产业搞上去。在讲到“严谨”时,教师援引了湘电安技处提供的几个案例。比如,有位工人检测线路时在设备内遗落了一把小小的尖咀钳,结果导致一台耗时两年、耗费两百多万元研制而成的大型设备在通电试车时因线路故障毁于一旦。在讲到“创新”时,教师引用了学院优秀毕业生贺启强的例子。贺启强在校期间发明的个人操作法被湘电电机事业部命名为“风力电机定子嵌线绝缘包扎贺启强标准操作法”,在全事业部得到推广和宣传,成为该事业部历届职工命名操作法中最年轻的一位职工。在讲到“自强”时,教师讲了校友董日中和牟密的例子。他们俩被誉为“湘电最勤奋的员工”,业余时间经常呆在图书馆,对照外语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外文资料,及时了解和掌握数控领域的前沿技术,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此外,学院思政课部开设了湘电“力道”文化课程,通过实施湘电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程,用湘电“力道”文化的内核――视祖国强大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兴业报国”的理想。
二是环境熏陶。学院以物质文化的融合为基础,以精神文化的融合为核心,以制度文化的融合为保障,以行为文化的融合为延伸,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各层面,精心打造具有“以校企文化融通为纽带,以职业文化传播为导向”浓郁文化特色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院实施CIS(团队的整体性)战略,将湘电的企业标志、核心理念、应用理念、行为识别等融入学院整体形象设计方案,构建了与企业气质相适应的整体形象;用湘电旗下对口企业名称命名订单班,如“湘电电机班”、“湘电重装班”、“湘电风能班”、“海诺电梯班”等;校内实训基地整齐悬挂企业纪律规范、安全规范、工作流程、警示标语,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和实训教学需要,营造出“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的实训环境;将湘电文化元素引入楼堂场馆,在花园里、小道旁建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满现代工业文化气息的齿轮、转子、定子、电机等企业文化景观。“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校园内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身着厂服的湘电职工经常来校培训学习,学院每年承办的湘电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或湖南省、湘潭市国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专家论坛、大师讲坛、校友讲坛让学子品位精神食粮,校内雕塑、壁画、宣传标牌等人文景观透着浓郁的职业气息,以校风命名的“勤学园”、“厚德园”、“善教风”、“精艺楼”默默地向师生传递着学院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每天“悄声”体味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3
一般来说,学生对新鲜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如高科技、开放式教学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容易让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同时接受起来也比较快,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
1.前沿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视野更开阔
每节课上课前抽几分钟将电子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导入新课(可以老师讲,也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介绍这些技术的应用前景或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这样不但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在上课的一开始就被“拉”进课堂。如介绍“半导体材料”的时候可以介绍“生物半导体”。传统的半导体工艺已经达到极限,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就要利用生物分子代替常规的半导体硅和锗,实现更大规模的高度集成,其元件密度比人的神经密度还要高100万倍,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比人脑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利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制造出类似人脑的电脑。
2.新颖的授课形式:让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授课的形式单一,学生很快便会觉得枯燥,从而缺乏学习的激情。鉴于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都比较感兴趣,且学校机房较多,教师授课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比如讲解继电器原理时,可让学生在网络机房自己查阅继电器相关资料和继电器的应用,同学之间可以在QQ上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则把学生查阅的信息收集整理后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二、奇
具有好奇心理,对陌生的事物充满浓厚兴趣,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共性。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加入一些学生不知道而又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1.介绍本专业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在介绍电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电子专业的发展史,特别是介绍电子领域的一些传奇人物的经典故事,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如讲到“导纳”的单位“西门子”时可以介绍西门子是一个人名,他和爱迪生一样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发明了第一台直流电动机。而且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都是西门子公司利用其创始人的发明最先投入市场的。这样学生便会很快记住导纳的单位是西门子了。
2.利用新旧认知的冲突:创造内容的意外性
教师利用所教内容与学生原先认知的不同,让学生感到“意外”,这样就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比如讲到交流电的电压最大值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工频电为例问它的最大值是多少,这时很多同学都会回答220V,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电压波形图告诉学生220V是工频电的有效值,它的最大值是220■V,从而让学生记忆深刻。
3.进行角色互换的活动:创造课堂的新鲜感
每个学期可以安排一到两次学生当小老师的角色互换游戏。由同班同学来教课,其他同学会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个同学上课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教师可提前半个月让每个学生去准备教案,然后教师选取比较好的进行试讲,最后选取一到两个同学代替老师上台讲课,学生上完课后要在班级进行上课心得的分享,让其他学生知道老师上课不容易,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从而也会更加认真地听讲。
三、疑
平铺直叙地讲课,学生便会失去兴趣。学生对身边的问题总会很关注,倘若把问题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问题带到生活中。能发现问题的学生肯定不是一个差学生。
1.采用启发式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去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上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重要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师把问题抛出来以后,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释疑,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也更喜欢这种方式。如讲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教师可通过仿真软件演示正向偏置和反向偏置两种情况,让学生观察万用表读数,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推断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
2.把创新引入课堂:让学生具有质疑能力
现在学生的思想都非常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怀疑:怀疑课本,怀疑老师,怀疑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些怀疑的东西,提出自己的想法,求异创新,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这种求异创新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势必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可以利用学校创富中心,把课堂上好的创意变成产品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让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也体验到创业的快乐。
四、趣
“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沉浸于欢乐之中。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让所教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多媒体与仿真结合:让学习更直观
电子专业基础课有些内容很抽象,学生难以有清晰的认知。学生对观看图片、录像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以多媒体形式进行课件演示。比如讲到共基极放大电路特性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输入、输出信号,从而得到共基极放大电路输出的是一个倒相、放大的信号;比如讲到桥式整流电路上二极管短路、断路、接反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从而可以很清晰地看见输出的变化。
2.现编教学口诀:让学习更轻松
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原理多,学生不愿死记硬背,倘若编制成口诀,记起来必然轻松许多。如电阻的测量教材上分好几个步骤讲解,学生一下子记起来不容易,我便教学生记住一个口诀“一看、二拨、三调零、四测、五读、六复位”,这样一来就记十四个字就可以了。
3.强化实践环节:让学习更有趣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不但要教授专业理论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如果光讲理论而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一方面会感觉很枯燥,另一方面对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实现牢固的记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以促进学习。比如在上《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个收音机的实践项目来进行教学,分成电源模块、中放模块、检波模块、功放模块等来完成,从而完成整本教材的讲授。
4.课外知识擂台赛:让学习更精彩
要求学生经常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电子专业相关知识,教师同时也发放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结合前面每节课介绍的电子课外知识,每个月举行一次课外知识的比赛,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进行表扬,并把这个比赛成绩纳入到平时考核中去。
五、用
职业学校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加强职业能力的锻炼,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可以让学生适当走入社会,了解企业的需要,为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做好准备,还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创造财富,体现自我价值。
1.学以致用:让知识变成财富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体验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自信心。如学完低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可以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维修学生自己家里或亲戚家里坏了的功放或有源音响,也可以由老师带着同学为班级制作一个元旦晚会用的有源音箱。
在班级里选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立电子兴趣小组,由老师指导。可利用周末由老师带领去一些大型小区进行家电维修,适当收取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体现专业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深入企业调研:丰富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所学的知识对自己有没有用,因为他对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点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以后从事的工作需要哪些专业基础,所以他觉得学好学差没有什么影响。
- 上一篇:小学语文实习个人总结
- 下一篇:网页设计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