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8: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9月1日进入盘县第四小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深知自己不再只是一名学生,而且还扮演着人民教师的角色。所谓为人师表,我们都时刻注意着自己的着装,力图为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进入学校,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实习之旅。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实习科目及指导教师。根据老师的安排,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任务。自己便跟随其他教师进行专业的实习和担任班主任的工作。
实习的第一周,主要的实习内容就是听课,学习老师的讲课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认真做了笔记。我们所教授的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辅导工作,在此过程中,自己便担当了这个角色,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同样也为之后的讲课奠定了基础。
由于7年级刚刚进入学校,对这个环境还不是很熟悉,自己便跟随另一位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使同学们快速进入状态。在担任班主任过程中,根据学校要求参与了“双创双建——增强环保意识”主题班会的开展,并使班会顺利进行。在平时,自己协助班主任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流,通过班主任的工作,让自己清楚地知道,要想当好一个班主任,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要求学生怎样做就可以的,班主任的心要时刻与学生系在一起。
通过一周的听课,自己对如何讲课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听得再多,如果不讲,自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第二周,自己便申请讲课了。讲课前,自己认真准备教案,力保上课能有一个好的效果。当自己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才真正明白那时的讲课和平时教师技能的训练师完全不同的。当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下面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演示,而不再是同学们配合的“演戏”。一堂课下来,让自己收获不小,40分钟的课,让自己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艰辛。
篇2
关键词:历史小故事 提升 授课能力
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教师的教学威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单单是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把自己所准备好的授课内容很好地表述出来,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个人学习进步、发展的能力。对于初上讲台的在校师范生来说,高超的授课能力、授课艺术是学生进取的重大方向之一。
一、这些年都在参与本系师范生的试讲指导,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的试讲中存在着条理不够分明,讲述不够完整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一)讲述条理不够分明
初中的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大多为一些历史知识要点,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框架,这对在校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是要准备好一个教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第六课,它只有两个框题:自强与求富、的评价;再如第七课也是两个框题:公车上书、,师范生在准备教案时得事先理清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事件与事件之间是该如何衔接的。准备阶段没理顺,讲述自然条理不分明,而且也不能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呈现给自己所教的学生。由于理不顺课本上的内容,试讲起来心里没底,再加上紧张等等因素,讲述时条理不够分明,试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二)讲述不够完整
历史事件的讲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讲述完整,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讲述清楚,以使学生有个全面的概念,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试讲阶段的部分师范生在讲述过程中只看到课本里的内容,没有经过精心梳理,在讲述里很难把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讲述完整。有些师范生在介绍背景时耗时太长,而到了事件的经过确是一句话带过;有些师范生没有介绍背景,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觉得很不顺利,连自己说什么都搞不清楚等等,这些讲述不完整的表现都影响到试讲的效果。
(三)自信心不足
师范生在试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讲过的内容而且不必要再进行讲述的时候,还在进行讲述,而且前后有不一致的现象,有些学生讲一个内容没讲完,就连说要重新来,有些站在讲台上停顿两分钟左右没出声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自信心的不足与其备课不够充分、基础知识不牢固、个人表述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学生训练不够多也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让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及进入教育教学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小故事的特点
历史小故事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容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风俗等,它还贯穿古今,纵横世界,教师在授课过程恰当地运用它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高等也非常有益,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提高师范生试讲及实习的自信心、提升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提高其教材处理能力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
一个师范生最基本的技能首先是专业知识的扎实,通过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一个人的学习要想得到巩固,就得如教育家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学生首先要选择题材,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适合于教学的题材,在选择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对过去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再梳理、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历史故事的讲述要求运用历史语言语音要准确、科学、有历史韵味、精练、通俗,这使学生在选材过程中,都在学生思考考证的范围,这对以后学生试讲、实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的。
(二)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
历史小故事,由于较短小,师范生在讲述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节课来说是较容易应付的,这对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经过长期的指导实践,较多的师范生在实习前的试讲练习过程中,大多都了解历史小故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的重要,所以学生在试讲过程,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范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的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得心应手,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上得好课的自信心,并提高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自信心。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讲述技巧的培养提高
历史小故事,具备叙事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对故事的讲述可以以常用的方式,如顺叙、倒述、插叙等进行,也可以选择平叙、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等方式进行,方式方法的选择,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一次检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思考自己的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仪表仪态得当与否,这些都是要学生考虑的。另外,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推敲、评价等对学生讲述技巧的培养及提高都非常有益。
(四)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材处理能力,为其试讲阶段写教案有益。
师范生在进行历史小故事的讲述训练过程中,选择题材、选择讲述方式方法、故事的编写都使学生在开支脑筋思考:选择什么题材,哪些题材是自己较熟悉的,哪些是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哪些较适合自己讲述,哪些自己讲述得不是很好,哪些方法方式最适合自己,编写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史实,要把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哪些同学讲得较好,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自己的长处短处都有哪些,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应该用什么词句进行过度等等。师范生对以上内容的思考、实践,实际上是对其以后准备试讲阶段的编写教案程序进行了“预演”。有了相关的“预演”,对学生以后写教案,处理教材等等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师范生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应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的组织
(一)历史小故事选择的指导
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故事,最好是与学生实习期间所授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我系学生实习时间大多数是在国庆后,实习学校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的授课内容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所选择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与春秋战国相关的一些故事,如一鼓作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三令五申、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要求故事的篇幅简短、真实,并对故事情节进行高度浓缩。如果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过于冗长,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挫,而且在试讲及实习授课过程中就会发生喧宾夺主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
(二)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
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提高授课能力的活动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每一小组成员以三至四名为宜,每组的成员设一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选择故事题材、撰写讲述稿、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各小组的活动开展可进行评比,或个人自行练习,当然最好是以系部组织比赛或以其它的评比形式开展,或者把它做为教学法课程的一个考核内容为最佳。
(三)讲述的要求
讲述历史小故事要有一定的要求,使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章”可循。首先是要求声音要洪亮;其次是语言是否流畅,语速掌握是否得当;第三是看情节处理是否得当;第四是仪态是否大方得体,表情、手势等语言是否把握得宜;第五是要求时间的掌握是否恰当。根据这些要求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比、总结,对学生授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有益的。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的此项活动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总结有必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第一是要求学生每个人完成一份自我总结,这一层次要求是以个人的感悟为主进行,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第二是在小组进行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缺点进行总结反思,并拟定整改措施;第三是进行班级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各组的总结为基础进行一个全局的概括总结,以让全班的学生对所组织的活动有个较全面的了解,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系部、班级对表现优异、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那些表现不是很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帮扶促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练习,通过学生的反思总结学习,在校的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终将会得到的提高,学生在“打造”自己的同时,也使得学校更有实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师范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师范生 实习支教 教师培养
Take Practice Teaching in Remote and Poor Area as a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JIN Liqi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Sending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to remote and poor area to do teaching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stage during the reforming process of teachers'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way to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eachers, as well as raising the quality of future teachers. By doing so, the policy of sending downtown teachers to remote areas to help rural teachers is well practiced. In this essay, the writer will first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sending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to remote and poor area to do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several policies is proposed to guarante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 in remote and poor area; teachers' cultivation
近年来,支教实习成为我国诸多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领域探索的一种新模式。所谓的师范生实习支教,就是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前往西部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实习活动。教育部继2006年2月26日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人[2006]2号)的基础上,又于2007年7月5日,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要求师范院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要求各地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1 师范生支教实习的必要性
1.1 响应国家号召,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西部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西部偏远的农村,存在着师资严重匮乏、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欠缺、留守儿童多等问题。
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落后地区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差距有着重大作用。一方面,支教师范生自身可以将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带到教育落后的地方。另一方面,支教队伍的大量投入,可以顶替上专职教师的位置,让一部分专业教师有时间交换到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技能。
当前,教育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不高依然是制约我国教育走向均衡优质发展道路的主要障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师范生支教队伍的到来可以帮助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距。
1.2 艰苦踏实实习,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
原有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由学校统一编队或学生分散进行实习,实习时间短,一般为8周时间。而《意见》中明确指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首先,从时间上看,一个学期的时间,有利于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师范生去完整而全面地熟悉基础教育现状,体验课程设置,了解常规教学工作安排,提高他们对教育及教学的认识,加深对教育问题的理解。
再者,由于当地学校对于实习师范生及其教学内容的重视,以及对师范生实习的大力支持和培养,能够使得参与支教实习的师范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和进行班级管理的机会,通过备课、讲课、评课及班主任班级管理、社团组织、早晚自修带领等活动,增强其从教能力,提高师范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为他们今后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3 体验农村学校,提升师范生为师素养
让师范生到偏远的农村去进行支教实习,能够增强师范生待人处事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能让师范生切实了解到中西部地区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况和现实条件,从而提高其为人从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方面,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实习,可以使尚未踏出学校的师范生真正与社会接触,增强他们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在艰苦环境下生活和做事,增强了他们生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偏远的西部农村实习,能够让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们看到我国教育发展所存在的不平衡、差距大等诸多问题,明确作为人民教师的职责,强化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意识,为其踏实努力从事教师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
2 师范生支教实习机制的建立
2.1 选拔机制
选拔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当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师素养进行全面的考察。师范院校应当派遣教学技能和专业基础都相对扎实的师范生。选拔的形式可以有专业技能笔试、心理测试、面试、团训、模拟课堂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从而全方位地考察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2.2 培训机制
首先,要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肯定他们的选择,要支持他们为西部教育事业而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告知其当地的艰苦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落后的教学资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要对其教学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师范院校要请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际技能培训;同时,要带领学生熟悉当地的教学教材,使其能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知识的运用,教授课程。当然,还要对师范生如何开展课后活动、业余社团、以及专业讲座等技能进行相应的培训。再者,要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整只师范生支教团队的队伍意识就相当重要。通过团队协作,可以互相帮助,排忧解难,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提升支教服务水平。
2.3 保障机制
(1)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促进师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支教可以以爱心义教、互动课程、远程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对互动形式,扎实建立相互之间的协作培养关系。
(2)配备专业实习导师。师范生支教实习队伍应当配备专业的实习导师,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专业实习导师能够加强对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扰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解答,对提升师范生支教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起着积极而切实有效的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在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体现积极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并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3)提供学习生活绿色通道。高等院校派遣的实习支教师范生以高年级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往往要面临寻找就业岗位、考研出国升学、毕业论文撰写等诸多事宜,而长期在外地实习往往会对了解本院校内所发生的事宜和具体的通知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招聘期间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开通学习生活绿色通道就变得尤其重要,如雪中送炭般给予在外支教师范生最坚实的保障。
同时,也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应急预案,当参与支教的师范生在当地生病或者遇到安全隐患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当地学校负责人、带队教师和学生取得联系,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方便的通道给予保障和支持。
(4)确保经费充足。《意见》中指出,要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安排用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应当包括对实习学生的补助经费,也包括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培训经费。实习学生的专项经费包括学生生活补助、人身保险、基本办公经费补助、交通补助、补课经费等。对教师培训经费包括培训活动经费、培训资料、住宿及生活补助等。高师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用到实处。
2.4 反馈和延续机制
实习师范生在实习期间,要定期让派遣院校和实习基地予以反馈,实行及时汇报、定期汇报。结束支教实习后,要在实习基地和派遣院校认真总结实习经历并且及时汇报。高等师范院校要推广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典型经验,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学校也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师范生开展支教实习、为中小学学生学习知识、为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的共同建设作出努力。
3 师范生支教实习现状及展望
师范生实习支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一些试点学校,实习支教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践证明,实习支教既是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支教,是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一体的双赢互惠的改革探索。
实践证明,以支教实习为平台,提升师范生综合能力,是培养师范生的新模式、新途径。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实习基地学校还是师范生本身,都要牢牢抓住机会,积极创新,不断突破,将实践育人落实到实处,为培养新一批90后师范生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J].教育研究,2008(6):7-13.
[2] 郭建耀,闫祯.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师教育,2009(2):33-36.
[3]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2007.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Moodle;辅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107―04
在网络教学平台(Moodle)不断地本土化的过程中,其强大功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基于“面向师范生的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开发”这一研究项目,通过分析免费师范生的现状和Moodle平台的优势,阐述了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的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 免费师范生的现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该《通知》详细说明了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应享有的待遇和毕业后服务基层教育的相关内容。该举措的目的在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鼓励优秀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高教育质量。[1]这一倡议的执行是原因在于近年来师范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意愿弱化,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希望能报工科学校。这种现象不仅仅导致师资力量的缺乏,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教育质量。此外,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教育人才势在必行[2]。
从2007年秋开始,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这些师范生免费进行高等教育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希望通过4年教育和训练为其今后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紧缺优秀教师人才资源的教师岗位提供大批优秀教师。
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行,已趋于完善,虽然还存在相关争论,师生反响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国家给他们的优惠,他们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作为免费师范生,他们比一般的师范生更能认清自身的出发点与着落点。目前大部分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自身对教师知识的掌握有限,并渴望学习更多的教师知识及教师技能,尤其是专业知识、一般教师技能知识与心理学知识。三年级免费师范生在专业知识、一般教师技能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为自信,这说明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是有成效的。
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走向教师这个岗位上,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以及培训实践,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吸收了师范学校众多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掌握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学校应为免费师范生提供更多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机会,使其获得个人实践性知识,应设置更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促进免费师范生获得各类教师知识,发展教学专长。[3]
二 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优势
Moodle平台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Moodle的重要的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并且课程列表显示了平台上每门课程的详细描述,包括是否允许访客使用,访问者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Moodle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可应用在多种不同领域。迄今为止,有近百个国家2000余个机构采用了Moodle网络教育平台。
Moodle平台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试图提供个性化的工具,供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的使用,它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Moodle的基本属性上看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 Internet 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也可以说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与内容管理系统有关。Moodle可以在任何一台支持PHP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支持许多种类的数据库(尤其是MySQL)和多种自由组合的功能模块,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2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看
按照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来看,很容易发现传统的网络课程内容一旦设定就很难更改,模式较为固定,常常几年不会更新一次教学内容,更改起来花销巨大。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需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学中教学设计的三个特点:一是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二是学生特征的多样性和学习条件的差异性;三是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层次性。所以Moodle平台的易用性、兼容性及功能模块丰富化可以让教师进行自由组合,灵活应用功能模块进行课程设计,可随意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增减,并且允许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随意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从功能模块特性上看
Moodle平台支持创设虚拟学习社区,强化学习功能模块,大大提升交互学习特性。Moodle平台注重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灵活运用功能模块,创设友好的虚拟自主学习环境和便捷的多元交互、评价和反馈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直观的理解性,充分体现了Moodle功能模块的特性(见附表1),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潜能,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远程的交互式的教与学。
三 免费师范生与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关系
Moodle平台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它为教育者及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课程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反思日记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恰恰又是免费范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更新、教师技能培训和追求可持续化专业发展等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Moodle教学平台的辅助,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地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免费师范生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需要比一般师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师范生首先要学会学习,不仅仅学习教师及学校的一般教育,更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Moodle就为广大免费师范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由于平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师范生可以自主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很好地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作为免费师范生,学习仅仅是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学技能的培训。这不仅需要师范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及教育类、心理类知识的努力学习,还需要他们实习期间,观察中学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和总结自己教学的不足,并通过与教师、学生获得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高教学技能[4],更早的在职前实习中达到“准教师”水平,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正式教师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师范生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教学资源,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成长,及时进行总结和采纳好的建议。而Moodle正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功能,这使得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与Moodle的辅助功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引导着师范生去反思总结自身在学习及教学实习过程中的优缺点。
Moodle平台作为免费师范生师范生的一项重要辅助学习和教学实践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为了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师范生会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情景教学、课程学习、作业测验、问答百科、题库、Wiki、专业前沿知识等模块;为了展开教学实践进行教育实习,他们会应用到Moodle平台上关于情景教学的模块,进行多媒体教学或者虚拟教室教学;为了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整理和反思,他们会应用Moodle平台上教学反思日志、互动评价等模块;为了及时解决学习上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BBS、Blog、投票调查等模块;为了分享自己和他人成功的或典型的学习案例或教学案例,他们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资源共享的模块,随时随地进行资源共享,体现出Moodle平台强大的优越性。因此,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Moodle教学平台的辅助,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的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 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才不过3年,还有很多的不完善;Moodle平台虽然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技术工作者在努力地进行Moodle本土化发展,但依然有些问题未解决。因此免费师范生在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践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 政策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政策上的部分不完善或者模糊,导致了部分免费师范生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解读方面感到困惑,从而影响学习态度,认为学得再好也是当老师,没什么动力,只要保证功课不挂科就可以了。[5]同时按照当前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能脱产考研,使得部分师范生在学习上失去动力。还有部分师范生在学习的同时担忧自身前途,担心会被分配到一些偏远的山区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如何解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从而也影响着师范生对Moodle平台的有效利用。如果师范生只是纯粹地为了完成学业,他们不会主动地去Moodle平台上学习和获取专业拓展知识,也不会认真进行教学实践,无法要求自己达到“学会学习与教学,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目的,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到Moodle平台的辅助作用,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负担。这种形势下,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moodle平台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没有建立起来的。
2 Moodle平台技术功能上和本土化的不完善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免费的平台,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如:汉化程度不够,很多模块功能不能很好实现;一些模块功能的有Bug,使用不够稳定,有待优化;界面规划配色较为简单,不适应本土化发展;不能很好地集成现有固定的交流工具(如MSN、QQ等)。并且由于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Moodle平台在国内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模块功能未能被充分利用,学习效果也与传统课堂有一定差距。[6]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1 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明确细化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目的及相关条款,对免费师范生加强政策的解读工作,并且放低免费师范生的入学门槛,使得更多热爱教师职业又无法报读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充分做好免费师范生与学校及生源地的沟通交流工作,实现三方互利互赢的政策。就读期间允许师范生进行二次选择,既可以实现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的转换,也可以进行专业的调配。在校期间,学校应以现行政策为指导,强化免费师范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形成强烈的教师职业观,逐步树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打下牢固的根基。
2 完善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和加大平台本土化发展
我们现在除了完善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外,当务之急便是实现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使其适应和满足国内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才能使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工作在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作为国家首届免费师范生,师范生也可以依托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在应用Moodle平台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的辅助学习工具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促进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与完善。
结语
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而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应用和开发基础。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中国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开源的特性决定了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本文就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和免费师范生的特征作出分析,并对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了探索。若能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提升免费师范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同时以免费师范生学与教的经验弥补和完善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本土化应用,势必会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北京,2007.
[2] 苏春艳.龚炜.市场经济背景下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3] 张蕾,郑弘非,郝宁.免费师范生现有与所需教师知识的调查研究[J].心理研究,2009,2(3):79-83.
[4] 郭菲.基于Moodle平台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环境的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构建策略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是出于对实践的感知,虽然不是得心应手地操作某种技术的熟练技能,没有明确的逻辑模式和准确的知识形态,但它能够帮助师范生做出适当的教学选择,它追求的是师范生在教育情境中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设定,是以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顿悟为基础的对教育的合理性追求。下面笔者从真实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个角度,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学科教学,探讨构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策略。
一、在真实性学习中构建
所谓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Authentic的中文翻译是逼真的、可靠的,真实性学习不等于真实学习,并不是在真正实践中的学习,而是指模拟一个高度逼真的教学环境与场景学习。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需要直观形象的专业教育场景,对于1~4年级的师范生来说,能进行专业实践的活动只有短暂的教育见习(一般前四年的学习中只有一周时间的见习)。只有创设一个与教师工作非常接近的场景,引导师范生应用教育理论知识,用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建构出为师范生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真实性教学设计应注意情境学习设计一定是基于任务或问题的,然后基于教学内容创设行为发生的真实场景。
比如在“小语教”的教学中展开微格教学,这是一种真实性的学习。首先,确定微格教学训练的主题和具体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要求选择,比如专门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训练、写字教学训练、字义教学训练等。师范生可以查阅、观看相关教学资料或视频。其次,利用微格教室的摄录设备,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录像,课后,观看教学录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详细记录下来,或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师范生经过全面反思,为自己新的实践行动做准备。微格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可以使评价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直观、可靠,更有效合理。如果要进行的是某个单项教学技能训练,譬如,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教学,就可以让师范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片断模拟。一位师范生模仿教师,其他师范生扮演小学生,选择不同类的课文进行课堂导入教学,师范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交流之所以这样教学的原因,相互评价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帮助师范生构建分析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框架,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习得实践性知识。
二、在问题研究式学习中构建
从个人教育知识建构的角度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学会批判地看待教育理论,形成新的见解,而且可以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普林在《教育研究哲学》中说:“通过分享问题、疑问和尝试性结论,教师能够建立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也许是尝试性的,但经受了批判性质疑,这种知识是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解释和对解释加以评判得到发展的。”[1]与一般研究的结论不同,这种实践性的结论着眼于具体情境。
问题解决式研究是师范生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直接目的,一般情况下,问题解决式研究的程序是:
1.发现问题,选定问题。
师范生研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由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限制,往往不能从众多繁杂的教育现象中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师范生的感受和能力,选取“真问题”。比如,一位师范生在实习时接到一个小学生的请假条,是这样写的:
老师您好!
下午我妈妈要带我去一个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地方,去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下午也不知道是哪些课不能上,希望您批准!
这位师范生看到请假条时哭笑不得,同时感到这位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会写假条,认为值得研究,但又不知道怎么研究,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还是小学生思维训练?通过教师指导,该生决定把小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研究问题。
2.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假设,即对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效果之间关系的假定性说明,是实验科学中的变量对因变量结果的假定性推测。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师范生进行假设时应依据已有的教育知识教育事实、当前的教育情境教育条件及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提出假设,需要进行逻辑检验,看它能否合乎情理地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将假设纳入教育实验方案,进入实验过程。
通过对163本实习日记的叙事研究发现,85%的师范生在实习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做小学生的班主任真不容易,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吵起来听不见人声;有45%的师范生无法控制课堂,出现学生吵闹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有位师范生进行了深入思考――怎样的教师气质和风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班主任树立严厉的形象更有利于班级管理,这个假设是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其他教师的经验逻辑推理的结果,该生在实习日记中反思:
开始,我对他们很亲切,记得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时,老师讲过,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可是,当我对他们微笑时,他们却吵翻了天、炸开了锅,我叫他们停下不要说话了,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听,即使有两三个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闭嘴了,没坚持三秒一看别的学生还在说,也又吵起来,气得我脸都绿了。后来,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的小学指导老师,他告诉我,对待他们必须板起面孔。
3.基于实践效果的后续行为。
如果实践效果很好,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总结,反之,则要继续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样是上例中师范生对于班主任管理风格的问题研究,师范生在进行“严厉的管理风格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假设后,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管理风格从“亲民”转为“严厉”,对违纪学生不再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板起面孔”训斥;该师范生说:“至少学生不敢顶撞我,我这样做的直接意思就是告诉学生:我虽然是实习生,但是也不是好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年龄太小了,训斥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哭个不停,于是,我又换了一种方法,谁表现得好,我就表扬谁,这样一来,似乎所有孩子都进入我预想的状态了”。在该案例中,师范生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修改行动――反思,在一系列行为中,获得了关于班级课堂管理的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师范生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并在“建构――解构――建构”的模式上逐渐生成。
篇6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顶岗支教 现实条件 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3-02
一、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条件
师范生接受专业的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学校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通过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生心理和教材教法,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英语、以及艺术类课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修完相应学分,进而获得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二是通过开展见习学习活动,了解教学课堂常见的一些问题,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和一般性规律,为教学实践做好准备;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开展实习活动,深入教学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用于具体实践中,进而学习到具体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习是一个师范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顶岗支教实习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的,是将实习学习原课任教师抽调出来,对其进行培训,将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安排到教学岗位,代替原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新型实习模式。顶岗支教实习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岗位互换,新老更替,共同学习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每年分配的新教师或者是来顶岗支教的实习生,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动力元素和新鲜血液。新来的实习生虽然还没有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但他们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他们刚从师范类院校学习出来,了解先进的理论和教学方法,顶岗支教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同样也为老教师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参考。同时,那些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多年从事重复的教学工作,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提高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顶岗支教的实施,给他们提供了一学期时间的培训机会,正好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机会进行充电学习。
2.有助于提高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声誉
在以就业率判断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今天,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师范类院校由于毕业学生大多就业于当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之所以叫孩子报考师范类院校,因为就业容易,工作单位距离父母较近。顶岗支教教师进入到学校实习,实际上是代表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当这些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奉献时,既反映了地方师范院校优良的教学风气和严谨的学习风气,也能为吸引更多人才报考师范类院校起到间接的推广作用。
3.充分发挥了地方师范院校文化辐射作用
学校是乡镇文化的主要阵地,教师是推动地方文化的主要动力。师范院校主要把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基础作为办学主旨,培养的人才应该多向一些边远农村乡镇倾斜,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倡导学生走进大山,光荣支教,奉献服务于农村学校。仅今年来随着国家特岗招考,以及三支一扶等就业计划,一些师范类院校学生成为支教的主力军,这也为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顶岗支教活动同样也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开展的文艺活动为例,顶岗支教学生到学校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奉献力量,同时通过农村生活实践,还能为挖掘地方文化起到推广作用,在支教学生的精心指导下,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
二、顶岗支教模式探究
1.顶岗支教组织模式探究
目前顶岗支教是师范生实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主要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下发通知,分配名额,将原本在职的教师抽调出来到师范类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将教学岗位让给实习生实习;第二种组织形式是师范类院校直接将实习生输送到顶岗支教学校,实习生在原任课教师的辅导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属于无偿的工作性质,为期为一学期或者十周以内。这两种顶岗支教组织模式都是非常可取的,第一种模式被一些地区广泛使用,因为通过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在职教师提供学习锻炼机会。也为实习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提出了硬性要求,便于学生的管理。第二种模式是实习学校教师暂时性将教学岗位让给实习生,一方面做实习生的辅导教师,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实习生上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除此而外,顶岗支教还可以采用义务支教的方式进行。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联系支教学校,规定支教时间和学分,并鼓励学生到农村教学点或者教师缺少的学校支教。
2.顶岗支教管理模式探究
顶岗支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由于学生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科学的管理是提高组织纪律和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一些学生总是抱着混毕业证的态度对待实习,忽视了实习阶段对于个人业务能力训练的重要性,甚至由于学生到了支教单位后,学校校长很难以教师管理制度约束实习生,学生所在的学校又疏于监督,导致支教学生在支教期间出现一系列问题,给学校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由于顶岗支教的开展,成为一些在职教师推卸教学责任,缓解教学压力的借口,支教学生也因为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受学校的约束,加上教学经验有限,很难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顶岗支教的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地方师范类院校,要将顶岗支教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去研究,针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协调好学校、教师、实习生三者间的矛盾,争取使顶岗支教成为学生成长学习的难得机遇,在职教师学习充电的有利时机,学校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提升的突破口。
三、总结
顶岗支教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监督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给实习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也为地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唐梅. 地方师范院校实施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背景[J]. 出国与就业. 2011(17): 37-38.
篇7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通过介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提供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技能培养策略
一、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类,从初等到高等体系框架结构。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迅速发展的当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却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资市场化的国际潮流,正接受竞争力的考验和威胁。地方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已由数量需求转向质量需求,他们最期盼的是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新教育理念、有强的师范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的教师。
反观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身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师范性意识不强,没有深入思考正在接受的高师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将要从教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师范技能的培养。教师将师范技能训练等同于教法课的现象较为普遍。高职院校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信心不足,从师意/!/识淡薄,仅将其作为就业的一个备选方向。由于这种意识的存在,在校期间就不能把自己与未来教师联在一起,从而被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试问这样的师范生教育怎能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又怎能在师资市场化的国际潮流中立足?如何让高职院校师范生赢在就业起跑线上,无疑成为职业技术师范教师当前需要攻克的难点课题。
二、高职院校师范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资市场化的大潮下,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加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师范技能培训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学生心理负担承重,社会定位模糊
随着新课标实施,“教师有一桶水就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的观念已经被时代淘汰。高职院校师范生逐步感受到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仍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自20__年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给高职师范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师范生不再是返回生源地区包分配工作。在激烈的竞争现实面前,高等专科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个人的社会定位模糊,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二)师范生基本功训练流于形式
潮汕地区的学生深受潮汕方言的影响,普通话中常带有地方口音。信息时代学生常用通过手机短讯、网络等进行沟通,则说话机会减少,生疏了普通话的练习。学生们习惯了用键盘代替笔,到真正动笔时,字词不会写,写错别字比较严重。这对师范生“说”、“写”基本技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笔——毛笔、钢笔、粉笔,是教师从离不手的有利工具;一话,即是教师讲不离口的普通话。学校将三笔一话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但以往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督导学生学习,学习中也缺乏竞争机制,师范生应付式练习,师范生基本功训练流于形式。
(三)教学实践性环节薄弱
师范生教育过程,往往局限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实践训练。根据过往师范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教学理论和方法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践,上岗后其教学初期的行为便是参照大学课堂中教师的行为或者甚至十年前自己在小学或中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才逐步摸到门路。当遇到突况时,又发现自己缺乏应急机智,不善应对。高职院校师范生工作适应能力差,正反映出高职院校师范教育过程中实践性环节的薄弱之处。
三、高职院校的师范技能培养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师范生有多少“墨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自补给水”和有效地把“水”“浇”给学生。未来是教师应具有继续学习的心理需求、能力和习惯。社会并没有要求教师通晓一切后才走上讲台,但要求他应该知道什么是必须精通的知识,从哪里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开展教学工作。执教教师应该开导学生,脚踏实地掌握技能,鼓励学生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树立信心,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在学中知不足,努力求发展,才是高职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二)加强三笔一话,锻炼师范生基本功
改变“放羊吃草”的方式,配备专职教师从入学开始指导学生三笔一话,布置一定量的训练作业。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说”、“写”基本能力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取二级乙等证书。另外,通过将三笔字、普通话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联系起来,三笔一话学习过程引入竞争机制。举办如书法练习评比,观摩,硬笔字展览,粉笔字板书现场表演等课外活动,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由于“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表达力强,富有感染力、交互性和启迪意义。[1]”则举办特定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比赛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综合能力,也收效良好。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练好字、勤说话。
(三)拓宽渠道,新辟见习途径
见习实践是在师范生走上讲台前的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见习给学生一个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教师工作,体会、感受教学工作的喜与哀。通过见习锻炼可以帮助师范生理解、内化教育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传统的做法是联系中小学校多提供机会接受实习生旁听。中小学
现时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任职教师进行教法探索过程。师范生能在该阶段参与见习,固然是可以让师范生得到最鲜活地第一手材料。但如果长期要求在职教师开公开课是不可能的,师范生频繁为了见习奔波也不实际,见习工作如何有序开展困扰着执教教师。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拓宽渠道,增加见习机会。1.留心教学场景,校园中多“偷”师
学生身处学校学习,除了在计算机专业课打好专业功底外,师范生应在校园中多“偷”师:善于日常教学环节细心观察学习,观摩教师的教态;学习有经验的教师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况,积累教学经验;留意教师对学科术语的准确、精练运用,掌握规范的信息技术用语,才能日后授课时准确表述。
2.善用多媒体网络,观摩经典教学课例
全国教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各地区的成功示范课程被教育主管部门编辑成多媒体视频资源,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教师可以通过当地教育局、电教中心和网络资源库,查找到教学课例、教学评论节目等的光盘或者录像带。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教学进程,可以使得学生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课例相结合,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
(四)规范教学设计程序,微格教学和评课相结合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盘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的组成部分。而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可以掌握、评估、训练的单一的教学技能,通过这些单一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和针对性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这两者密不可分,学生在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前,要求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工作,提交微格教案。这一环节是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严格要求,师范生从初登讲台开始,就用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遵循规范的操作步骤,设计微格教案,才能使师范生真正掌握备课的技巧和方法。
如果说微格教学设计是前奏的话,那么试教就是实施设计的精彩,评课则是反思与沉淀。为了更好的换位思考,建议师范生轮流担任“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当有同学讲课的时候,其余就在台下当“学生”,同时又是旁听交流的“教师”。教师组织学生课后交流相互评价。微格实践中,教师发现师范生对课堂的理解有所偏颇——学生潜意识中把课堂作为教师表演个人学识的舞台。很多学生为了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知识,甚至“现炒现卖”地进行教学。试教过程中“教师”卡词,面对“模拟学生”的提问哑口无言,搪塞胡乱回答的现象常有发生。初为人“师”的师范生,亲身参与实践备课、课堂教学、听课、等环节,同时又面对尖锐的评课环节,不由地感叹为人师难矣:切实感受到过分地在课堂中关注教师的表演能力发挥,重视教师作用的张扬是错误的做法;忽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的信息内化、知识创新和能力发展等环节,结果把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师范生经历过微格教学、评课两个环节的磨练,他们明白了“师”与“生”之间的差别,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了。教师着重引导师范生在评课中,对“生”与“师”的双重身份反思,重新审视微格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让师范生逐步转化思想,适应新课标的思想开展教学工作,把教学设计围绕“我怎样教”转变成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同时,通过学生自身评课,讨论评议,教师点评等方式实现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分析教学过程,不断开发和提高他们教学研究能力。
(五)实习不仅在学校中,也贯穿生活中
高职院校师范生按照教学计划,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到实习学校“小试牛刀”,经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第一线教育实习锻炼。虽然配备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工作,但是实习工作中需要师范生独立应对处理学校教学的日常事务。行,而后知不足。实习结束后,师范生返校再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以求为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校实习环节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错过每一个实践机会。学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惯势,总认为教学技能知识就是要待到实习学校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才有机会实践。其实不然,师范生应树立新观念:“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是我们应用教学理论知识、施展才华的舞台”。关键是看个人有没有把握住机会进行自我实践锻炼。例如,与来自外地的同学讨论某个知识点理解的时侯,可以锻炼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遇到有人请教某软件如何操作的时候,则实操演示技能;……以上都是生活中每天都有可能遇见的情景,临时的教学关系在此时就产生了。师范生应在此刻发挥专业优势,勇敢迈出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六)加强师范生综合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师范生的素质教育要突出其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只有切实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的确保让高职院校师范生赢在就业起跑线上。
1.以身作则,培养师范生的仪表美
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前提。师范生必须认识到:规范自身日常行为的重要性。在校园里,提倡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着装,注意言行。时刻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出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2.团结协作,师范生之间“传、帮、带”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各有所长,但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相互配合的完成教学任务。师范生应学会以宽容、坦诚之心与人协同工作,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需求。建议促成师范生高、低年级之间“传、帮、带”关系。在交流对话中,相互促进,积累教学经验和实践感受,学会沟通、与人相处对师范技能发展有促进作用。
3.主动参与活动,实践活动组织技能
师范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是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的有力保证。高校中有众多的社团以及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若以参加者身份,则可以感受他人如何组织活动,活动策划,活动管理如何。若是以策划者身份,亲身经历了构思,策划,准备,活动进行,总结等环节,学习团体活动管理知识。
要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掘潜能,从满足师范生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师范技能的培养,才能使优秀师范生在激烈的师资市场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吴雪萍著:《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__年5月出版,ISBN7-308-03658-8/G.695
[2]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年11月
[3]肖海雁、韦义平:《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__年3月
篇8
关键词:三阶段·五环节;教育实习;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25-03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通过教育实习,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为其尽早融入社会,缩短从教适应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师范生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声誉,因此,各高师院校都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并积极探索各种教育实习模式,如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2]、全程教育实习模式[3]、顶岗教育实习模式[4]等,但这些实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实习时间短而集中,形式单一,难于监管等局限性[5]。基于此,根据我院多年来的教育实习工作实践,我们建立“三阶段·五环节”教育实习模式。“三阶段”是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五环节”是指实习筹备环节、实习伊始环节、实习中期环节、实习后期环节、实结环节。
“三阶段·五环节”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施如下。
一、教育见习阶段
实习筹备环节: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全方位熟悉中学化学教学。
我院化学专业师范生,从大学第三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四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安排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见表1),多角度、全方位感知中学化学教学与管理,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活动一:“听课——感受中学化学课堂”,通过到市内中学听课,让学生增加对中学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并初步接触分析教材、备课、教学设计等环节;同时让师范生转换角色,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中学常规教学与管理,培养教师基本职业素养。另外,密切和市教育学院、市重点中学联系,了解中学各种化学教师讲课比赛和公开课信息,与各中学主管领导协调组织学生去现场听课,让学生听精品课、听高端课,提高见习效率。活动二:“听报告——领略中学化学教师风采”,聘请中学优秀骨干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做有关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专业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讲座,对在校师范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指导,使师范生能够及时了解中学的教学动态,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初步培养教师职业素养。活动三:“技能训练——内化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师范生从入学伊始,在教学楼走廊的墙上就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黑板,并且职业技能部的小先生(从学生中优选产生)每天检察、更正,提高学生板书、板画基本技能;定期举办模拟讲课比赛、实验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以赛带练、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全体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第6学期,开设微格教学课(60学时),利用微格教学设备,以小组为单位,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每个单项技能逐一训练,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合格后,才能参加期末为期一周的完整授课内容的试教。在试教中同样以小组为单位,保证每位实习生有多次上讲台的机会,保证指导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些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的讲课技能,为第7学期的教育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实习阶段
环节二(实习伊始):适应实习环境,进入教师角色。
实习生刚到实习校时,针对学生的不适应、困惑与困难,我们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出点子、想办法,与中学指导老师协调,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帮助实习生快速转变角色,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实习中去。
环节三(实习中期):听课、评课、备课相结合,上好每一堂化学课。
实习生到实习校后,要求与实习校作息时间同步,完成好听课、批改作业、参与班级管理等实习环节;尽快确定讲课内容,做好讲课准备工作,如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案等;听课、评课、备课相结合,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上好每一堂化学课。听课要求了解上课教师所讲内容,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准备地去听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评课要求学生从对课标的学习与理解、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了解、对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学法的指导与训练等方面互评;备课要求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针对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集体备课、试讲、评课中充分调动集体的力量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实习生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且开展教案、讲课、班主任工作评比,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实习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快速而普遍提高从教技能。
环节四(实习后期):组织实习公开课,提高教学技能。
在实习最后的一周中,我们组织实习生上公开课,请实习校骨干教师点评,向实习校汇报实习成果。通过公开课得到校骨干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实习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进一步研讨教学理论、全面反思实习期间的教学行为。为了展示自己的最高教学水平,每个学生都精心准备,反复推敲教学设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技能。
三、教育研习阶段
环节五:搞好形式多样的教育研结活动。
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根据实习的情况,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需求,组织实习生反思教育实习。
抓好教育实结。实习结束,邀请院、系领导与教师参加教育实结,各实习中学派代表从不同的侧面总结实习工作。
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在实习结束返校后一个月内,组织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如课件、教案大赛;板书、板画大赛或说课、讲课大赛。
组织聆听报告和切磋教学技能。为了帮助学生能将实习中收获的化学教学体会和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组织聆听专家报告。同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学心得,传授教学技巧。以多种形式展示教育实习风采。组织实习生一起制作展板在学院展出;以实习中学为单位,每组编制一份化学教育实习小报或化学教育实习记录册,并选取优秀实习成果制作成作品集。
“三阶段·五环节”教育实习指导模式,改变了高师院校“毕业前一门学科教学论课,一个月的教育实习”的单一模式,将高师生职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大学四个学期,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创新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三阶段·五环节”指导模式实施,使我院教育实习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为其他专业教育实习的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余明远,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涂珍梅,高师混合编队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J].高教探索,2005,5:59-61.
[3]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4:65-69.
[4]高月春,刘茗,李春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实践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93-98.
[5]李亚昕,刘茜.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教育实习的转变——基于西南地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50-153
篇9
“案例教学”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又称“产婆术”)是案例教学法的雏形。案例教学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内容,以典型案例为材料,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内化为个人认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1]。职前教师———师范生的案例教学是指借助案例提供的教育教学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讨使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促进师范生更深入地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进教育理论向师范生个人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的转化。近些年,“教师实践性知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正主宰。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在此,遵循陈向明的看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光包括职后的积累,还包括职前作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当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新教师不能适应一线的教学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更多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就业后的工作实践,所以,丰富、培养实践性知识成为当前师范生教育的一大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的情境,获得相应的策略性知识,进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2案例教学对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意义
2.1案例教学可以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准实践”活动的空间
师范生虽然可以通过“教育实习”接触教育实践,但实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案例教学实际上是给予师范生另一种形式的“实习”机会,是一种“准实践”活动。案例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呈现一个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就是一个真实教育场景的再现,在案例中,包含了有关教育理论及学生的一些信息,这就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准实践”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师范生在这个情境中通过对案例中所包含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渐理解掌握与案例相联系的教育理论,丰富教育体验,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
2.2案例教学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案例的呈现,能让师范生“身临其境”于教学情境之中,之后教师要围绕案例组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而讨论的内容必然要涉及每个人对案例中或教学内容的处理,或学生活动的组织,或几个棘手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在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正是师范生掌握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良好契机。
2.3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给师范生一个反思的机会
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实现思维的碰撞,当出现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看法时,学生就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别人的观点,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新的认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通常会对案例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总结时,授课教师一般会给出正确的解决策略或表明自己的看法,师范生会在多次思考、探究、反思后,形成一定的教育经验,进一步内化形成实践性知识。
3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的实施
对于实践性知识,有学者认为一般包括四个要素: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信念[3],并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师本身。
3.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选出一些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反映所包含的知识点且可以进行拓展的案例。选择案例时,首先要保证案例与所教学的内容是相关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其次,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教育场景或是对真实教育事实的提炼,要让学生体验到案例的真实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案例需具有典型性,能围绕所讲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作为师范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所选案例要能含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去挖掘,对于每一节具体的内容,教师要能从已有的成熟案例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必要时,还要能根据所讲概念、原理的需要,自己编写案例。案例可以是表现普遍问题的事件,也可以是反映教育教学中优秀的、值得学习的事件;可以选择一节完整的教学实录、也可以是一个短小的教学片断;可以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还可以是师范生自己撰写的教案;还可以让师范生根据自己撰写的教案进行试教,并把试教内容当作一个案例,充分利用。这样的案例,由于是学生自己的真实实践,讲课者和听课者在知识水平上又属于同一层次,在讨论时,更容易引起共鸣。
3.2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时,可以遵循“情境创设———对话———反思———知识建构”的模式。此过程中,通过案例提供的教学情境,师生、生生合作对案例加以研究、分析、讨论,探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充实师范生的实践体验。
3.2.1案例的提出
案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教育场景的情境,如可以由教师生动形象地对所选案例加以描绘;也可以由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自己的一个学习或执教经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文本呈现案例等。
3.2.2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呈现出来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采取“由例到理”或“由理到例”的模式。“由理到例”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再引导学习者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解释案例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分析、讨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例到理”即是先给出案例,再由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发现、理解相应的原理、概念。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案例讨论时,要注意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意见不能达到统一时,要引导学生搁置争议,不至于乱场,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急于对于学生的结果给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3.2.3总结与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要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及学生的表现给予一个及时、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加以整理,以进一步应用于以后的学习;讨论结束之后,针对讨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对学习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系统的正确的导向,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科学评价,以鼓励为主,内容可涉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科学应用了所学的理论、表述方式是否恰当、所得结果是否合理等,这种评价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案例库的建立与完善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是否适合师范生直接影响案例的教学效果,但案例的准备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整理所用到的案例,还要经常根据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及时补充、修正、完善案例,要逐步和同行一起建立起案例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所建立的案例库,也要及时进行丰富和更新。
4.2注意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理论引导以及对学生的点评。教师首先应履行自己的责任,选择恰当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同时应扮演好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下手分析、思考、争辩,推动师生、生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动的参与者,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受到训练。
4.3注重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的保证,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思,才能逐渐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尽可能实行小班授课,教师要注意关注所有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案例教学的活动。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以学生的参与性相对较高、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等特征深受教育者的欢迎。然而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案例教学,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以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作者:黄玲侠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芳.案例教学在高师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103(1):26.
篇10
1.美国的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州全部取消了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未来教师由各大学师范学院或师资培训机构培养。到60年代末,人们发现,美国这一“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并没能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美国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对如何培训高质量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教育专家将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引入教师培训之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领域的专家知识都可以分解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被称为陈述性知识。第二类为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被称为程序性知识。后者又分为两个亚类,第一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熟练的技能,被用于经常出现的情况;第二类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认知策略”,被用于新颖的,需要创造性的情境。第一大类知识可以通过看书或教师的传授获得;第二类知识因涉及“怎么办”的个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和个人体验才能获得[lj。研究者按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专家和新手对比的方法,分析专家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差异,发现专家教师和新教师陈述性知识不仅内容有差异,其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二者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差异。
师资培训正是为了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对新教师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应用于教育实习,形成了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由于教学能力的形成是由受训者所具有的两类知识决定的,为了丰富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美国教师教育机构采用增设教育理论课程的方法,使这部分内容占教师职前培训内容的25%。同时,为丰富程序性知识,将教育实习时间加长,占职前培养内容的12%。具体操作是:将整个教育实习分成三种类型: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模拟实习:基本上在教育学院内或实验室内进行。采取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手段对师范生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对学生的讲授录像后由指导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技能。教育见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协助中小学教学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在某些学院,这项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二、三学年。教育实习: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实习生到校方认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学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每月和长远的教学计划,一开展教学和评定中小学生等,并从中验证和再现己得出的结论,进而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大学则派视导人员进行不少于6次定期视察,评估教学进展情况。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时间长短各州不等,一般都规定了最低下限,有的州总教育实践时间为1年。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实习的内容被进一步拓展,表现在实习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强调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2、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
随着英国人口的显著下降,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师人数相对过剩,教师质量问题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英国政府在1983年向众议院提出“提高教师质量”的白皮书,对新教师的培养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对师资培养的要求,严格选拔学生,明确课程标准,重视实践经验[2j。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人们发现师资培训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范生教育胜任能力,突出中小学在培训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霍依勒就指出:中小学教师具备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方式与师范生在高等学校发展起来的一些知识和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两类知识属于不同类型,都是师范生应掌握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己具备参与培训师范生的资格,而是如何合理地综合两类知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培训师范生。
在1992年到1994年,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制定有关教师的培训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胜任能力应包括:组织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会使用教学策略,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指出教育胜任能力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核心标准”;中小学方面要在教师教育胜任能力的培养上负“首要”责任。这一条例的实施,逐渐形成了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其一是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本科学历的新教师:其二是一种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生完成培训后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第一种类似于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方式上,大学与中小学校在双方互惠基础上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成立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学教育学院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实习生指导教师有两类四种:一类来自实习学校。其中一种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生的教学实习,并同大学的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实习生:另外一种是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学科指导教师的工作,对实习学校工作的总体进行布置。另一类来自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中一种负责联络:另一种为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生所授学科的评价和指导。在实习时间和要求上,由于实习的要求明确具体,实习过程中突出“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约每周10节课。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不少于20周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二类培训模式是针对第一种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实习生无法透彻地领悟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能完全掌握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教育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师培训模式。如莱斯大学的师资培训计划[3j,它通过对本科生经过一年教育专业的培训,使其获得硕士学位。
3.德国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
德国历来重视师资培训,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把教师培养的改革作为重要课题。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德国自从建立师范教育以来就很重视教育实习工作。1696年,弗兰克创设了教师研习班,选择优秀的学生施以5年的课程,其中包括见习、试教及每周定期的教学问题讨论。1826年普鲁士皇家“通谕”首次在法令上诏告设立实习教师见习研习班,并正式确立取得教师资格须经过两次考试,在两次考试中须经3年的实习。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实施实习教师体制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是学完规定的课程,包含作为“学校实践教育实习3次共12周”,要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再进入见习阶段,见习包括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实习期间每周上12课时及制定教学计划,学习教授法等。实习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教师资格。
4.我国的理论一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起步较晚,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高师教育实习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在理论研究方面,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成果引入教师培训,对教师行为及课堂监控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具体成效。[5:[63在实践方面,教育实习的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有了新要求,使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师专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至6周,本科院校实习时间一般为8至10周,并明确规定了新教师试用期为1年。实习方式多样化,有校内的模拟实习及到中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习地点由集中到分散,从单纯由高校带队教师指导实习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实习中学指导实习。实习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活动指导,参与中小学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内容,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7:。
二、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教育实习模式主要用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教育实习形式、教育实习的方式、教育实习的时间来表征,现将4种教育实习的特征。由此表可看出,在教育实习的形式上几种模式没有多大差异,但在实际运作中,教育实习所经历的时间,实习的方式及达到的目的大不相同。在教育实习目的要求上,美国、英国的两种模式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便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德国则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国家级的考试方能任教[8j。我国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则过于笼统,不利于对实习生的评价。另外,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开始实施通过1年或1年以上的教育实践,培养教育硕士的计划,这说明其师资培养逐渐向“研究型”方向转变,使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界线日益模糊,体现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而我国尽管教育实习形式、方式趋于多样化,但仍处在理论一应用层次,且在较短的教育实习期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美国、英国、德国的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绝对时间长,对教育见习都有明确的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而我国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特别是教育见习时间仅仅为几课时,是结合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所开展的活动,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校的教学实际。
- 上一篇:酒店前厅部实习个人总结
- 下一篇:心内科实习护士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