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23:3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论
篇2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篇3
1.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1.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1.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2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2.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2.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4]周自强.面向工程应用的微机原理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1).
[5]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论文摘要: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专业英语教学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又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针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就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尽管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开展多年,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就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包括了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
2.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已经开展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2.1教材方面
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学英语通常包括了精读、泛读和听力等系统教材。相比之下,专业英语的教材选用上则显得不够规范和系统。各大高校的每个专业有着各自不同的教材,教材内容通常是对英文专业文献的节选或是英文科普性文章,无论在规范性和系统性方面都无法和大学英语相比。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教材中,在介绍操作系统时,仍以Windows 2000为例,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已在使用Windows XP或Vista系统。
2.2师资方面
考虑到专业英语自身的特点,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外,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这一要求引来了大量的矛盾,首先,老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未必达标,而青年教师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够全面;其次,专业教师通常都承担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再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最后,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较大区别,这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
2.3学生方面
作为教学的受众,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无论是基本素质、英语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方面都有较多问题。如何能让高职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高职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高职教育通常采用三年制教学方式,而专业英语课程通常都在第三学年开出,势
必与学生就业和升学发生冲突,如何安排学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4教学方法方面
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高职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3.1教材选择方面
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材数不胜数,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教材,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教材内容应涵盖多个专业领域,提高教材的适用范围。通常情况下应涵盖电子学、计算机学和通信等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其次,考虑到教材必然滞后于现实技术的发展,因此与其选择当时的先进技术为主题,不如选择较为经典的内容,如电子学方面可以选择欧姆定律等,而将新兴技术的介绍留到课堂授课时作为补充内容讲授。最后,教材的难度应适度,同一章节中应尽量做到难易结合。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如选用过于繁琐和晦涩的内容,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讲授。
3.2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多年来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基本均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也以传统卷面考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首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如果课时允许也可以播放较短的原版纪录片,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其次,可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最后,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考试与论文、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将闭卷考试作为对学生的一种督促手段,而论文报告则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3.3师资方面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师的选择和培养对本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应选择英语水平较高,同时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考虑到专业英语是专业技术与英语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只有英语基础,而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是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文章中的技术问题;同样没有较好的英语水平更是没法上好这门课。其次,应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除了授课方法和授课技巧的培养之外。同时也应加强教师对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专业英语是门副科的观念。最后,应形成一批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专门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4.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对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改革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燕斌等.电子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要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徐静等.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余建.浅谈《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5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69-03
1 前言
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正是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2-3]。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优秀信息技术资料来源如期刊、报纸、新闻、字典、手册、论文等绝大部分用英文写作,优秀的研究者为了传播个人研究成果,往往也需要用英文撰文发表。在这些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与专业英语打交道。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
然而,笔者作为从教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师,发现现今高校中的专业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积极性不高。专业英语课程作为一门涵盖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上课表现得无精打采。
2)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任务分配时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接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许多教师反馈不知道如何上这门课程。
3)校方积极性也不高。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课程被设置为考查课。众所周知,考查课的考核要求大大低于考试课,安上考查课的帽子的课程,似乎本身就在宣示:这门课程不重要。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局,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得先详细摸清现状。因此,笔者在近年几次授课期间,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2 问卷调查及分析
笔者自行设计了书面问卷。问卷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其中包含多选和单选题。问卷调查对象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三个班级,总计约90人次。笔者在给这些学生教授专业英语课程期间开展了问卷调查。经过详细的统计,笔者截取其中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图3所示。
图1显示了关于课程必要性的调查。从结果来看,虽然没有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但仍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一般重要。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很明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该门课程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部分引导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提不起多大兴趣。学生之间亦是相互影响的,当四成学生没有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时,整个班级学风都可能受到牵连。
图2显示了关于授课教师属性的调查。从结果来看,倾向于本专业教师授课和倾向于英语专业教师授课的学生比例几乎对半分。目前,据笔者所知,几乎没有英语专业教师承担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情况,而学生中却有近一半的人希望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承担该门课程,学生的夙愿并不是没有道理。专业英语,课程虽然开设在电子学院,但是这门课程本身是有“两条腿”,一条是专业知识,一条是英语知识,“两条腿”缺一不可。电子专业的教师虽然能够用中文讲清楚课本内容中的相关原理知识,却往往难以对其中文法知识进行透彻分析介绍,所以由电子专业的教师授课,经常见到的局面是专业英语课生生被上成科普型的专业课。
但是,英语专业的教师缺乏电子行业的基本知识,光凭其所接触的语言词汇,很多时候也无法正确解读课程文章内容的意思精髓。况且,很多词汇的一般用法和在电子专业内的用法不一致,中文含义也不一致,对英语专业教师来说,这是巨大的门槛。所以,校方也通常不考虑由英语专业教师来承担专业英语课程授课。
细看调查统计的结果,会发现在支持英语专业教师授课的学生中又分化为两部分:三分之二的学生支持外教授课,剩余的三分之一支持本土教师授课。可见,学生对外教资源的渴望更为强烈。然而,大部分高校目前做不到引入外教资源来承担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课程。
图3显示了关于课程考核的调查。超过60%的学生倾向于开卷书面考试,而赞成写小论文考查形式的学生占18%,赞成演讲汇报的占12%,赞成闭卷书面考试的仅占6%。英语作为应用工具,尤其需要注意听说读写[5],因此,从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需求来说,笔者认为小论文、演讲汇报、闭卷书面考试这三种形式是最有益的:小论文的写作可以考查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演讲汇报可以考查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闭卷书面考试可以考查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
然而,在调查结果中偏偏是最鸡肋的开卷书面考试最获学生芳心。为什么?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首先,开卷书面考试,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是一种较为简单容易的考核方式,虽然试题不一定简单,但是考前无须花时间强记,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心理负担减轻不少,所以他们都避难择易。
其次,因为这门课程是考查课。在高校中有这样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所有课程中,考查课似乎永远是“二等公民”,学生考查课认真听讲的程度远不及考试课,考查课作业完成的水准远不及考试课。连考核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既然是考查课,那就不应该以考试尤其是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其实不仅是学生有这种思想,很多教师也抱有这种思想,于是在备课、教案设计、批改作业等各方面都降低水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催化,使得这种习气越发盛行,甚至成为“规则”。这实在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情况。
4 方案对策
针对以上调研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增加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说,学生重视一门课程,无非几个条件,或这门课程是考研课程,或这门课程是考试课、学位课,或这门课程对个人作用十分重大。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不满足前两个条件,那么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可从第三个条件出发。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自己十分有用?可以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参与专业英语资料翻译、专业英文论文写作等实践环节中,让其切身体会到专业英语的用处所在。
其次,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般包含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本土英语教师资源,或者外教资源,其实都不匮乏,匮乏的是没有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机制。整合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两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避免让本学科教师承担教学,或者让公共英语教师承担教学所导致的教学“瘸腿”的情况。此外,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师资队伍,规避让新进年轻教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局面,才能有效持续提高该门课程教师的平均水平。
最后,从提升所有考查课教学水平的角度,校方应当加强对考查课的监管,不能让考查课成为散漫自由缺失监管之地。只有改变目前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考查课的心理,才能彻底提高专业英语这类考查课的教学质量。
5 结语
文章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文章所提问卷针对学生而设计,因此,文章所提调查结果是从学生反馈的角度引发的深层思考。为更全面地剖析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后续笔者还将开展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张沛泓.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142-143.
[2]郑蕊蕊,李敏,韩桂英.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c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90-91.
[3]任蕾.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3):62-64.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造工作;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数都应聘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公司和企业,以及对应的研究机构。这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外,更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就是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据此,学校在新培养计划中增添了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该平台设置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容与之相适应,同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方面除了系统完成所需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外,也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培养创造性工作能力配置的课内外对应强化训练项目。这是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求职就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针对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目标和现有资源条件,通过追求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利用课内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合理设置相关内容,系统地、有目的地强化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的教学,针对培养途径、内容及相关结构进行系统多方位、多角度的优化设计、合理调整和有效管理,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及实践活动。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途径刻意选拔或培养高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切实从科学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和心理等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开拓性(善于发现新知识、创立新技术)、普及性(善于总结前人知识和方法并消化整理传授于学生)、全才性(前两者兼备)完美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配置的课内实习实训
1.认识实习
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即将开始的第二学期,通过参观省内大中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省内有关研究所或设计院管理和研发部门、科技城和电子市场,听取工程技术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或专家有关技术和管理、新开发、新技术、新发展方面的报告,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情况,认识一些常用的电子元器件、设备及常用集成电路,并了解其应用情况;了解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市场及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使学生对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生产管理、工业控制过程、各类电子设备的研究、设计、应用、制造、开发和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开阔专业视野,为今后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实习实训
教学实习实训是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工具使用及应用的实训,两方面内容包括:可视化开发工具――VB6.0设计应用方法和Protel99_Windows95/98环境下的EDA电子辅助设计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造性工作的理念,采取学生自学制作为主、教师实时指导为辅的方式,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布置对应的制作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多方面素质能力,不设标准结果,以完成制作的技术含量、质量、合理性、独特性评价成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各自潜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掌控、总结、发挥和创新的工作能力,也更加充实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内容。
3.生产实习实训
生产实习实训是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中综合训练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强化本科生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在生产实习实训中,学生能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获得“设”“装”“调”“校”“修”的技能和能力。我们根据各年度省和国家电子设计竞赛题或联系厂家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导性生产实习内容或集中制作一批电子竞赛制作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平台或接口设备。通过完整的设计、制版、焊接、编程、组装、校调、报告等系统工作以及在生产并维修一些用于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的实验设备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强化了创意、组织、协作等各方面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在学校本科评建期间展示的学生制作的多样化产品深受全国评建专家的好评。
4.专业综合实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综合多门专业课并以多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的实践环节,是为解决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应用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实验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在MCU及传感器对外部过程参数进行测量、转换、处理的硬、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能力;MATLAB等仿真技术在通信和信息处理等应用能力。
三、配置的课外实践环节
1.开放实验室项目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实验室教学资源利用率,从组织形式、经费支持、开放实验项目等方面给出了实验室开放的具体安排。学生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自行选择或教师规定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并给出了完成形式,由学校组织统一验收。
开放实验室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训二次开发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真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研发兴趣,有效启迪创造性思维;极大地给了学生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亲身体验自身组织设计工作过程,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提升专业工作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理论和实践配置
(1)电子设计竞赛赛前的理论指导
学校在新培养计划中增添了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该平台设置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赛前指导理论部分课程,以实现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集中针对性教学目标。
理论课程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前系统培训为主,结合具体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年的题目和设计方案,内容涉及各类题目的分析方法、常用元器件及设备、开放设计软件语言编程调试与使用、制版和制作、装配及调试、重点单元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应用、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制作及准备、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设计简介、系统设计的综合训练、电子设计竞赛设计与总结报告写作、电子设计竞赛过程及参赛演示应注意的问题。将竞赛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应用,讲练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上具备设计开发制作电子系统的能力。
(2)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是强化培养学生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工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校为此已将电子设计等竞赛纳入正式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并给出了竞赛奖励创新学分的机制。第六学期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校电子设计竞赛(为期3周),也是省或国家参赛队的遴选,第七学期或是省电子设计竞赛或是全国电子竞赛(都从暑假的后2周开始集训至竞赛结束),不仅加强训练强度也为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提供了必要保证。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大平台,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参赛学生得到了社会选材的认可,成了抢手人才,因此参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积极性日益提高。更由于竞赛内容100%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学生通过参赛训练的过程,在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新技术、新元件应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一批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高专业素质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而且对于所有参赛的学生,无论获奖与否,都在方案论证、系统设计与调试、新器件的选用及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此外,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也是强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工作能力的一条很好途径。竞赛的过程和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提供了很好素材,奠定了写作科技论文的基础。
总之,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各种实习实训和及电子设计竞赛等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强化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是适应当代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涉及心理品质+健康体质+广博知识+创新才能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英杰,石初军,王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高教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作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2]袁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9).
[3]刘宏,任继业,赵红言.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
[4]胡升平,宋跃,余炽业,等.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
[5]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论文摘 要: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从制定大纲、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较高或更高层次的要求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在一般要求阅读理解能力中也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作为选修课程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现有专业知识结构和公共英语水平的基础上,了解专业英语特点,熟悉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增强英语科技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能力,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处理有效结合,真正发挥英语语言工具的实际效用,为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1]。
2.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目前专业英语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普遍开设,但是总体来看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不充实;专业英语教师不足;考核方式不科学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当前教学的困窘局面。
(1)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英语往往在大学的基础英语之后开设,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就松懈了下来了,意识不到专业英语对个人今后就业及进一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2)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不充实、教材不统一。目前多数高校在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采用“单词讲解、语法分析、课文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教学内容往往仅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生词的讲解,复杂句的语法分析,课文的翻译等,缺少相关知识的背景和链接,无法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现有教材版本很多,虽内容涉及面广,但课文内容多是一些概念性的、简介性的英文书刊的文章组合,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专业的核心知识点涉及较少,也很少有以英文形式描述的原理图、电路图、电路工作机制和过程等,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单一,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结合不够,能获取的信息量少,因而学习兴趣不高。
(3)专业英语教师不足。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往往由专业教师担任,而且往往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即使教师有很高的英语水平,由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无暇深入研究语言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3.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
(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使教学活动做到有纲可循,掌握专业英语的特殊现象使专业英语的学习由“应试型”过渡到“实用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并进一步掌握专业英语写作能力。
(2)改革授课教材、重视教材建设。选取趣味性浓的书籍作为教材,或者从众多版本的教材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兴趣有了,则专业英语的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取的教材或内容应具有常用单词的附录、中文翻译和英文写作等等。
(3)加强师资培训。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教师既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备雄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而目前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要加大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从学校、教学院系层面、教师个人层面形成一支合力,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教师和外语教师的业务合作,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寻求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引进双语教学人才,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承担部分教学,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资梯队建设,让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博士、硕士毕业生走上高校讲台。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模式。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课堂生词讲授过程中, 要善于把专业词汇与相关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作进一步的引申, 促进学生的记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较高或更高层次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应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步伐,在建构主义、有效教学等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和录像机使专业英语教学图文并茂,科学构建适合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2]。
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教学中积极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出色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5)改革考核办法。专业英语的考核应该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的考核,不能单纯地从笔试的角度去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英语词汇、语法的记忆和理解水平,而应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水平。这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保障。因此,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读、写、译方面,突出其实用性,以此衡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2]。
4.结论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专业英语教学又有其特点,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值得深思。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重视专业英语教学,深入开展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1-60-02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s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Xu Huiyan, Gao Jinding, Wu Shuyu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running status of electronic specialtiesin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ased on many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a new pattern of "3+1 application" excellence electronics engineer personnel is developedwith industry experts together. Three monthsjob skills training in the seventh semester are set up creatively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They are useful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Key words: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practice
0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巨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高校都开办了这类专业。据统计,1999-2006年高校扩招人数已翻了一番多,其中超过50%的扩招名额集中在电子信息类专业[1-2]。然而教学资源的建设却远远滞后于扩招的步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是每个高校都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起点低、底子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形势不容乐观。新建本科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如何正确定位,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后发赶超,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3-5]。
1 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从2005年升格为本科高校至今,以“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指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等理工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子信息类本科四个专业,每年招收规模在300-400人之间。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⑴ 生源整体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历年录取分数大部分都在二本控制线附近,其中有1/3左右的生源来自职高对口升学,2/3的生源来自普通高中。如何对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⑵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但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研发工程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便是重点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学生比例也是很低的。如何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是个重要问题。
⑶ 按照一般学校的做法,在第七学期安排理论教学。但第七学期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等各种原因,到课率比较低,如何在满足考研学生需求并提高考研上线率的同时,又提高其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值得研究。
这些问题是困扰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我们结合我校办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教学方法
2.1 设置校内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提出并实践了“卓越电子工程师”“3+1”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四年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其中第七学期前10周进行校内岗位技能实训,后10周赴企业顶岗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岗位技能环节的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潜质,从“技术研发型人才”、“技术管理型人才”、“研究创新型人才”三个大方向进行选修,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分类培养,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第七学期到课率低等问题。目前技术研发型岗位技能实训环节主要涵盖了单片机应用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FPGA开发工程师、IC设计师等电子信息技术类岗位模块。与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创博龙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一起,完成岗位技能实训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即已具备了约一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
岗位
技能
实训
教学
环节
][技术研发
型人才][技术管理
型人才][研究创新
型人才][单片机应用系统工程师
嵌入式系统工程师
PCB设计与工艺工程师
FPGA开发工程师
IC设计工程师][电子商务师
市场营销
企业管理][考研辅导模块]
图1 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2.2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成立了由合作企业知名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委员会,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体系的设计、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其中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授课。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PCB课程设计、岗位技能培训环节、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合作企业完成或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可以说,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逐步形成了“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学生教学进企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2.3 “教、学、做”一体化,大比重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类专业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习要求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地了解各种复杂抽象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把电子信息类专业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安排在实验室授课,以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体验教学为主,采用边教边练的形式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方案中每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为2至3周,四年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不低于40周。同时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
2.4 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在完善基本实践教学主体的同时,探索实践了“企业定制”和美国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国际联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大学生电子制作及竞赛基地实践基地,成立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电子通信俱乐部”等兴趣小组;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实验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举办科技文化节和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等不同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采取教师与工程师联合指导的新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电工与电子技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近年来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37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从2010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至今,累计有55位学生被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4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本文提出了设置岗位技能实训环节、深度与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式教学等措施,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如何结合各个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合理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技能实训环节,以及如何将校企合作机制制度化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秋华,章坚武,王玉娜.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
理科教育,2008.77(1):64-66
[2] 曾旭日,孙克辉.培养理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
教育,2006.1:97-99
[3] 邬书跃,高金定,李晋等.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与产业教育,2012.5:48-50
[4] 高金定,邬书跃,孙彦斌等.EDA技术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58-160
篇10
近年来,好多高校建立了新的图书馆,图书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些资源如何被师生高效率利用是图书馆最关注的问题,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都与电子资源的建设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文献供应商推出了网络版二次文献数据库,具有强大检索功能,随后又推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网络版全文期刊数据库。我国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者开始逐渐重视电子资源。但由于因多种因素的限制,如投入资金、网络技术等,导致我国电子资源发展水平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应用。近2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渐重视并推广电子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查询。图书馆在纸质资源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电子资源共建,特别是高校联盟的共建共享,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一、高校图书馆学生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现状
1.电子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趋势
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让一切纸质资源电子化已经不是难题。国内外高校的电子图书有很多,典型的有超星图书馆和方正图书馆。很多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都可以在各种数据库中找到。电子资源的学科种类全而广,具备图文声像并茂,更具系统性,查找起来也方便快捷等的优势已经成为生活的主要信息来源,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资源。丰富适用的各种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更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2.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广泛
电子资源以其更灵活的方式组织信息,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方便读者阅读。读者在电脑上处理各种资料,多途径、多渠道检索,降低了查找书刊寻找信息的工作量,复制也方便,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电子资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存储介质相较传统书籍而言容量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成本更低。相同的容量比较,存储体的价格可以是传统媒体价格的1/10-1/100甚至更低;内容更丰富,数字化资料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各种资料,增强可读性。
3.电子资源的利用率远远超越了纸质书刊
随着信息技术?c网络的发展,大量电子资源进人大学图书馆, 成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一支强大的资源集群, 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结构, 丰富了馆藏模式、业性数据库产品的增加, 电子资源在大学图书馆资源中所占的比重的日趋增长, 越来越多的用户离不开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以及用户利用图书馆和资源的方式, 对图书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商服务。
二、电子信息资源在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
尽管高校图书馆投入电子资源的经费、设备逐年上涨,但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毕竟不可能将收藏全各个学科,资金短缺显而易见。目前,中国知网最主要的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正因为它收录出版了中国的期刊杂志,以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国内外专利,还有国家的科技成果,以及一些图书、图谱等,知网的价格也频频上涨。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有:知网、万方、cssci中文、Apabi教学等20多家;外文数据库有:SCI、JCR、EI、Nature、Springerlink等近20家,经费从2000年100万到2016年200万左右。据报道,2013年底,云南省高校图工委所属近十所高校因知网涨价幅度太高而停用知网,尤其云南大学,知网的报价从原来40万提高到70万,谈判屡屡受挫,谈崩后不得已停用了知网。
2.技术不到位
电子信息资源是海量数据,要求保证资源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同时要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和稳定性。这种情况下,同时“阅读”许多文献,快速地检索、辨析和组织相关内容,电子服务器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就尤显重要。
3.电子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
内蒙古各大高校图书馆购买了很多相同的数据库,如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超星电子图书馆;外文的Springer外文电子、EI等等,各个图书馆的这种 “占有”意识淡化了共建共享意识,使得每个图书馆宁可花巨资也不愿意节约钱而使用其他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不但导致资金的浪费,也使高校图书馆也越来越孤立,“共享”一词成为空话。不仅各个大学之间没有资源共享,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资料室,各资料室的重复订购没有和本校图书馆成为统一的整体,达到资源共享,使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不尽如意。
三、电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电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的,信息量全的资源。从近年来用户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情况来看,高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已经是多学科、多途径,单一的文献资源库或者只对本校学科的电子资源库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高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专业的扩展,新兴学科的增设,交叉学科开设的增多,科研工作也随之越来越深入,电子信息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多,共建共享,可以使用户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图书馆选择信息,而是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范围。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拥有国家级善本100余部,省级善本500余部,其中有海内孤本《宗门三关密旨?附十七问》,明嘉靖年间巡按直隶监察御使刘以节刊《洪武正韵十六卷》等等。馆藏蒙古文经卷和古籍达4250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十七子果毅亲王组织翻译抄写的世界上唯一的《伏藏》,此《伏藏》约700余册,除欧洲藏有数十册,俄罗斯藏数册外,600余册均藏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不可能直接给读者借阅,只能调动内蒙古各高校图书馆的专家建成电子资源库以飨读者。各个高校都有自己馆藏特色,只有共建电子资源库,师生在共享自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享受其他用户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都参加地区联盟建设,电子信息资源本书就是网络资源,可以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同一地区的联盟图书馆很方便建设共享的数据库。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的强大足可以支撑同一地区高校师生的同时访问查询,达成电子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经费的合理分配,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和用户的高效利用。
内蒙古高校图书馆都是使用汇文系统进行管理,统一的管理平台易于资源共享。特别是内蒙古地区的大学图书馆有很多特色文献,蒙古文的信息资源不会在CNKI和超星上找到,所以借助计算机扫描等的高科技手段是可以图书的原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四、如何提高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用率
1.建立图书馆联盟
我国有不少的高校联盟,如C9联盟,卓越联盟,华约联盟等,也有地区的图书馆联盟。内蒙古师范大学属于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成员之一,成员馆之间可以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各个大学都有开设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图书馆主要购买本校所开设的专业学科类数据库即可,非本校所开设专业一旦需求可以通过其他大学图书馆共享获得。如农业大学可以购买CNKI数据库中的农业科技类文献库,工业大学可以购买工程科技类数据库,医科大学可以购买医药卫生科技类数据库,基础学科数据库可以由内蒙古大?W购买,教育类数据库可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购买,这样每个大学除节约大量的资金外,购买电子资源经费的合理搭配,还能满足用户需求,每个大学都在使用,极大提高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用率。
2.建立“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