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2: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案策划试用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各项管理制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
二、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熟悉环境,了解报批报建工作内容。主动、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学习,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
三、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总结积累,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1、撰写了“100M宽带”及“多终端”的视频广告文案,参与拍摄广告。
2、完成了客服视频文案,并参与宣传片的拍摄。
3、协助营业厅开业,到镇公司熟悉业务,收集宣传反馈。
4、宣传室的仓库管理,完成了宣传物料及音响等礼品的发放。
5、参与6.5号的“最美产品会”,参与前期活动策划、短信编辑,并在现场负责宣传物品管理和礼品发放等工作。后续对接主持人,统筹其所推销套餐、音响等数据。
6、参与了公司宣传方案,撰写广告语和视频宣传片的文案。
7、撰写了“情系五保户”的视频文案。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由于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对公司的工作内容及流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在试用期内还没有完全与公司的习惯和规章相融入,这需要领导和同志们的传帮带。
篇2
贝芸接到博通公司试用通知的时候,是在下午3点多钟,尽管办公室小姐在电话里尽显甜美温柔之气,可还是让贝芸紧张得手心出了许多汗,说话都有些结巴,哦,好,一定一定。
博通公司是S市著名的外企,当初贝芸面试的时候就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羡慕,因为在他们中间有句话,就是能被博通公司通知面试的都算得上精英了,何况试用这个消息对于刚刚毕业没有多久的贝芸来说简直就是兴奋剂,去公司的前一夜,她翻来覆去地老也睡不着,那种感觉很复杂,紧张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因为试用并不是正式聘用,能不能成为它真正的员工还是个问号,可她又巴不得天快点亮,好早一点开始她的职场新生活。
第二天去了才知道,跟她一起在企划部试用的还有另外两个人,叶秋和方文瑾,而这所谓的试用其实只不过仍是考核的一种手段,因为策划的能力不是仅凭一两次面试或笔试就能衡量出的,这意味着,试用期结束后,她们三人之中只能有一个留在这里。
叶秋是名校出来的优等生,举手投足都透出优越感,这让贝芸自叹不如,可不,自己的学校只能算是二流,虽然在校时候的成绩不算差,但总也没有拿过一等奖学金。再说说那个方文瑾,半工半读的几年也算是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哪像她,除了实习之外,就没有在哪儿干过。贝芸这么一对比,心里突然没了底,可想想既来之,则安之,就算不成,也好歹有这么一次锻炼的机会,这么一想,整个人轻松了许多。
2
早就听说博通很给人机会,贝芸算是真正体验了,才来两天,企划部长Judy就派给她们“重任”――替新品打进东南亚市场做一个策划方案。
拿到case的第一时间里,叶秋便把一条拓展思路整了出来,并且以绝对领导的姿态替贝芸和方文瑾分了工,贝芸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因为她觉得一个小团体里面有个这样的人物不错,起码可以起到宏观调控作用,而且,叶秋在学校就是宣传部的主要干事,这种事情对于她估计也是习惯了的。
而方文瑾就似乎有些不太乐意,当叶秋从部长那里拿来一摞资料,堆在她们面前说要研究时,方文瑾把不满表现在了脸上,叶秋刚刚出去,她便从鼻子里面轻轻地哼了一句:“出头的事情她来,杂七杂八的事情就让我们上。”话虽然轻,但还是被贝芸听到了,她又不好辩驳,只笑笑拍拍方文瑾:“这也算是大事啊!”方文瑾耸耸肩,用一种奇怪的眼光打量她,大概觉得这样阿Q的傻妞已为数不多了,末了也跟着笑笑,只顾看着那些资料,不再说话。
花了几天的工夫去研究新产品的特性以及东南亚市场,又把近两年的一些成功案例翻来覆去地看,三个人总算有了一点头绪。
3
星期三上午,叶秋突然提出一个建议,说是每个人回去都拟一份计划,这样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着手,然后再淘汰融合,做出来的策划方案才是最接近完美的。贝芸和方文瑾立即答应下来,叶秋又确定了一下时间,周五下班之前就得把讨论的事儿给结了。等叶秋离开,方文瑾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屑的表情,转身对贝芸:“她呀,要不是真遇到了难处,恐怕所有的都得揽下来。”
贝芸却不是这么想的,她觉得叶秋有时候真的有当领导的天赋。
关键时候,有经验跟没经验的就显出反差来了。周五下午,贝芸她们三个人拿着各自的策划方案搁到一起一比较,贝芸就看出方文瑾的实力来了,方文瑾不但系统地分析了东南亚市场的现状,而且能从一些似乎不太重要的数据上发现潜在的问题。
当她看完了方文瑾的整个文案,差点尖叫起来:“太棒了。我怎么想不到”叶秋摇摇头对她说:“大惊小怪,这有什么!”
话是这么说,但整个会上,叶秋是有点蔫儿的――也许她也知道自己在这上面的不足,只大致讲解了自己方案的出发点就没有再做声了,而贝芸,她虽然没什么经验,却也不乏一些个性化的亮点。大部分时间都是方文瑾在说,说她的思路、过程、想法、预期结果等等。除了方文瑾,说话最多的就是企划部长Judy,他倒公平,虽然着重表扬了方文瑾,但也从细节上赞了赞贝芸和叶秋,整个讨论会上他都不住地点头和皱眉,似乎对谁都满意,又似乎不那么十分满意。
Judy的提前离开,使得这个小小的讨论会在不愉快中结束,原因就是方文瑾不同意让叶秋做最后的总策划。方文瑾的理由很简单:这三份策划中,应该是她自己的最完备,而其他两份充其量不过是对它的扩充,主次是很分明的,所以怎么也该由她完成总策划。而叶秋倒也理直气壮:整个过程都是她在做宏观工作,现在自然该由她做统括,再说她做出来功劳也是大家的,又不是说据为己有。两个人争到最后,方文瑾把方案砸在桌子上,头也不回地离去,临走的时候抛下一句:“你这么喜欢做就去做好了,话这么多。”叶秋尴尬地站在那儿,半天缓过劲来,自嘲似的对贝芸笑笑:“这人脾气可真倔,我没怎么样吧”又说,“贝芸,还是你比较好。”
出会议室门的时候,贝芸突然感觉叶秋走得离她格外近。
4
刚开始以为是错觉,但几天下来,贝芸真觉得叶秋比刚开始进公司时少了许多傲气,想当初,她是不屑与她们交谈太多的,连走路都将下巴略略抬高。难道她终于也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点不太好
而那个策划最后还是由Judy修改完成。看到部长最后的成品,贝芸觉得这经验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得到的,真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增加了许多当初她们想都没有想到的东西,看叶秋和方文瑾的样子,估计也在佩服之中。
从Judy的办公室出来,快要走到电梯口的时候,方文瑾突然摇了摇头:“想不到我的一些得意之处全都给删了,真没劲。”叶秋撇撇嘴,做了一个很不屑的表情,似乎在说:“什么得意之处真是自以为是。”
“一个方案从策划到执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贝芸在休息室问叶秋,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个策划成功,叶秋这样回答。
她停了停又反问:“贝芸,你以前在学校是怎么学的,这么一点常识都不知道我看过一些很有名的案例,常常都是在半年甚至一两年后才会收到效果的。公司是在做大生意,又不是小摊小贩,卖一件商品就有一点薄利。”贝芸突然给她戗了一下,虽然觉得有些尴尬,但还是嘿嘿笑了两声,算是自嘲。她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是比叶秋逊色的。
随即,叶秋又把头摇得像什么似的,说:“你跟方文瑾真是两种人。”
贝芸笑着说:“要是我有方文瑾的那些经验就好了。”这句话似乎又引起了叶秋的不满,她呷的一口奶茶差点喷出来:“我觉得就是因为那些杂乱无章的经验害了她,总是搬来别人用过了的东西再用,我是不觉得那有什么好的。我跟你说,像这种大公司,才不要什么经验的,关键是底子好,他们有自己的培训系统。打个比方吧,咱们算是玉,他们就是刻刀,你想想,他们是要一块已经刻上几笔的,还是要一块没动过刀的呢”没等贝芸回答,叶秋便自问自答地说,“当然是要一块没动过刀的,但是前提条件是这块玉石有好底子。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贝芸当然明白,她也承认她们三个人当中叶秋的底子最好,可她总觉得事情不应该这么简单,方文瑾的优点谁都看在眼里。
但是,她什么也没有说,她想也许完善自身才是最重要的吧。
5
Judy一通电话把贝芸叫了过去,此时是2003年11月6日,距她们第一天来报到差不多一个月,她想,试用期结束,估计自己是没有戏了,虽然很想在这里继续待下去,可凭什么呢
果然,Judy一上来就切入正题,说马上试用期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想说的没这多像临刑前跟犯人说的话呀!贝芸咽了咽唾沫紧张极了,但很快就平静下来,既然这一天迟早要来,那就坦坦然然地说说呗。
“我想说这个月我学了不少东西,虽然并非我曾经想像的那么完美,但我还是很高兴,起码是一种体验。”
贝芸刚准备顺着这个再说点什么,Judy突然话锋一转:“这样吧,你说说跟你一起试用的另外两个人都有些什么优缺点。”
叶秋和方文瑾就那么活生生地跳到了贝芸的脑海里,她想到了叶秋扎实的基本素质和方文瑾运用灵活的实际经验,干脆把这些想法全说了出来,Judy听着也不表态,只微微地笑。
一出门,贝芸就有些后悔了,哪有在总结时只顾说对手的优点的自己真是太傻了,这下不玩儿完才怪。
篇3
你为什么选择小公司?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越来越多的职场新人都愿意放弃大公司,屈就于小公司,对此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理由―――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有事发生:明轩刚毕业时和许多同学一样,一心想进名气响、薪水高的大公司。几番打拼过后,同学们有的进了微软,有的进了中国电信、海尔、联想这样的大型企业。偏偏自己事与愿违,在这些大公司的招聘中铩羽而归。最后明轩无奈进入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医药保健品公司,成了市场推广部的一员。
这家公司属于那种高新科学技术的朝阳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发展前景不错。明轩的名校学历背景,深得老板的器重和同事的青睐,他也不负众望,凭着出色的表达能力和新奇的创意,成功地把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推向了本地的消费市场。第一次新产品成功的推广,使他在该公司的市场部给自己找到了个满意的位置,他被老板提升为该产品的品牌经理。接下来的日子里,明轩又负责了整个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该产品在国内同类保健品市场上的占有率始终名列前茅。
进入公司的三年后,公司就成功上市了。明轩作为公司开创时期的元老功臣之一,分得了不少的公司股份,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而他的那些同学尽管进入了大公司却都难有作为,当他开着自己的帕萨特去参加大学同学的聚会时,引来了不少羡慕眼光。至于他的职业地位,也在这短短三年里,从一名普通职员升到了公司的副总经理。由于参与了很多公司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事务,使他又具有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经验。现在的明轩,成了猎头眼中炙手可热的精英人物。经过对自己职业人生的经验总结,明轩知道他的选择很正确。
如果小公司有不错的行业背景和发展潜力,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选择这样的小公司,往往可以让自己和企业共同前进,最后成为“双赢”的结局。
在大公司里,总是优秀人才的集中地,如果不是特别的优秀,总难以脱颖而出。在小公司里,有着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往往更有机会独当一面,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经过这样的锻炼和考验后,个人职业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满足更高层次管理职位的需求,就像明轩一样,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小公司里的职业发展线路也可以成就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而且,伴随着公司成长的人才,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重视和重用的。
天高才能任鸟飞
有事发生:毕业于上海某知名大学的晓飞,四年学的是机械专业。毕业后通过层层筛选和面试得以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半年时间就用自己的工作成绩使得上司对他嘉奖有加。但是国企的业务和技术操作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对于已经在工作上驾轻就熟的晓飞来说,这样的工作强度就不能够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专业技术的实践的要求了。他希望可以多做一点事,想来这可是一件好事啊。
其实不然,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岗位的设置有它的一些不足之处,每个人都是死死地钉在一个地方,不能越雷池半步,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领导的忠诚。如果超越了自己被设定的范围,那么不仅上司不会满意,认为你不安分做好自己的事,还会招来周围异样的目光:“你这小子,是有意讨好上司还是抢我饭碗?!”晓飞在一两次失败的尝试后就发现了这样的“怪圈”。
万般不解与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放弃这份工作,跳槽到一家小公司,并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短短时间就成为公司的技术经理。当成功的他向同事传授经验时,只说了一句:“天高才能任鸟飞!”在晓飞眼里,虽然大公司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但小公司更能锻炼他的能力。
在大公司做一个小人物,无疑是尴尬的:首先,你是个新人,若处处争强难免被认为急功冒进,即使做好了工作也难得到同事友谊;其次,大公司部门分工比较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职责,一旦跨越本职工作,常常会吃力反倒不讨好;最后,有些大企业僵化的管理观念拒绝接受革新,让想一展鸿图的新人无法开展工作。
若你正处在这样境地,最忌讳的就是怨天尤人,总是抱怨工作的员工是最不受老板喜欢的,无论最后结果是你炒他还是被他炒,都不要指望他会在你的工作评价表和推荐书上写赞扬的话。你要做的是充分利用时间充电学习,在你掌握了足够多的经验后,工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老板自然会重视你―――即使不被重视,学到的这些东西在你跳槽后开展新工作也会起到莫大作用。
晋升不用论资排辈
阿彩从那所著名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来到这家报社做记者,一开始也是不乏雄心壮志的。这是本地最大的一份报纸。但是阿彩从报到那天起,却一直在社会版的一个小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坐着。报纸规模大,校对也有专人负责,旁人插不上手。别的同事都忙,部门主任也没有给她派什么具体的任务,他只是在阿彩报到后的第一次部门会上向众人介绍了一下阿彩。叮嘱她“要多跟各位前辈学”,然后就很少露面。于是阿彩每天的工作就是拆阅读者来信并回信。
三个月后,阿彩仍然被主任教导熟悉报社情况,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被上司和同事当成了不存在。怎么办?原来报社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论资排辈,没商量。早来一两年的都是“前辈”,晋升不是用业绩来衡量,而是由工作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经过慎重考虑,阿彩辞掉了这份工作,到一家创意文化小公司应聘连名气都没有的布艺杂志的编辑,很多朋友都弄不明白,有人还讥笑她一定是脑子里进了半桶水,晃糊涂了。但阿彩觉得趁着公司人员不多,各种规章制度也都还不全面,正是她脱颖而出的好机会。
如阿彩所愿,没过多久,老总就郑重地宣布:“下一期杂志,由阿彩担当执行主编。”做了执行主编后,阿彩整天都在磨刀磨枪地兴奋着。她要研究掌握前几期杂志,要进一步熟悉布艺行业,还要不停地从时尚刊物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对她来说,那段时间,半夜三更独守公司的电脑已是家常便饭。当她做执行主编的第一期杂志出来了,图案精美,文章传神,连排版和印刷都有了很大的改进,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老总捧着杂志如获至宝,对阿彩下达任命,下一期执行主编的位置她又坐稳了。
大学生求职时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希望去大公司工作,比较看重“福利好、培训机会多”,可大公司组织庞大,繁文缛节也比较多,运作不如小公司灵活。新进员工必须从最底层的工作岗位做起,竞争对手众多且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所以,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很难。而小公司则可以让你在“身兼数职”的打拼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进小公司工作,个人的发展空间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大公司的招牌可以让人的履历闪闪发光,小公司没有这种优势所在,但不要有自卑情结。不要在大公司工作的人面前自觉低人一等。对方可能在大机器里做一个小齿轮,而你已经位高权重了。
小公司之生存调查
“秋水伊人”发帖:
我原本就是抱着当领导的想法进了那家私人旅游公司的,但是,我应聘的是导游,每天要做的工作却是门市接待,老板解释说,这里都是身兼数职的,但更让我恼火的是,连收发传真、订外卖,打扫经理室的工作都落到了我头上。拜托,我学的是国际旅游,为什么来为这些“无用功”忙得四脚朝天?我一气之下辞职了。
精彩回帖:拜托,你是公司的职员,自然老板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了!你不满意?那么你去大公司,那里分工自然是明确的,只需要在前人所建立的框架里行事。你大可以拿着《分工条例》对不合理的要求鼻孔朝天,但是你进的是小公司耶!很多框架是不固定的,都是由老板说了算的,在他看来,新人不多做谁做?
心态指南:同舟共济。小公司往往在创业阶段头绪多、事情多,作为员工应事无巨细地都要做,甚至身兼数职成为一个“多面手”,对此,不要抱怨,也不要委屈,在看待或处理问题时要以“合伙人”的角度对待,给老板“同舟共济”的感觉。
“碧螺春”发帖:
我求职时把定位放在了旅游文案上,进的是某家旅游传播公司,给旅游项目做策划,但是试用期过后,我发现别的员工的底薪都是800,而我只有500,别的员工出差补贴是报销房费的60%,我只给报40%,而最近一连几个文案都是我主笔,为此我还自己掏腰包请客吃饭贴进去很多钱,我觉得不公平。跟老板说老板总是说知道了,会考虑的,我感觉老板是在和我“打太极”,一气之下,我就开始钻空子,迟到、早退、请假……到后来和老板“相看两厌”,于是拜拜。
精彩回帖:你可真幼稚,老板不给你好处你就和他对着干?和上司斤斤计较,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老板也有他的难处,僧多粥少,但老板不是瞎子,在创业期建立的感情,每位老板都会在今后以补偿或论功行赏的方式进行的!当时你如果坚持下去,说不定现在已经是比较出色的文案了!
心态指南:自觉自律。小公司在管理方法,操作规程等方面肯定不尽人意。如经常性加班、没有出差补贴。在此情况下,作为员工不能太计较或钻空子,而应予体谅,积极主动工作,自觉自律地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把自身的经验、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邦德女郎”发帖:
我最新丢的一份工作,是因为在那家小公司呆下去非变成神经病不可,上司老问我“某某是不是刁难过你?”心无城府的我就说没有,过了几天,“某某”找到我,一脸烦恼地诉苦:“求求你,如果老板问我,你就说我不好,不要说我对你怎么好,人家会以为我们拉帮结派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发现午饭时候,上司总是让同事们轮流给他带外卖,但是从来没见他给过钱,这天轮到我带外卖,偏偏我没带钱,只好开口要,上司的脸色明显不悦,搞得我手里本来想报销的差旅单子都不敢递上去,拖到后来忘记了,月末做帐的时候,财务部发现账目核对不清我才报上去……
篇4
踌躇满志应征招贤令
那是2002年4月中旬,我在一家饮品企业任大区经理,由于公司高层更迭以及发展空间滞缓等原因毅然辞职。碰巧国家大型乳品企业领鲜集团面向全国招聘市场总监,主抓集团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水、果汁、功能食品等市场的新品运作和老产品深度开发。虽然不是运作其知名的乳业项目,但我早已仰慕领鲜的实力和品牌的强大感召力,能进入领鲜集团也是职业经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我踌躇满志的报名参加了竞聘。由于自己也算国家正规院校统招的管理系的本科毕业生,加上自己也算刻苦好学,平时也通读科特勒和特劳特的大部头作品,同时我有5年的饮品市场管理经验,在饮品企业从业代做起,历经主管、督导、分公司经理、大区经理等职位,对销售的感悟还是颇深的,所以报名之初我信心十足,自以为这个职位非我莫属,飘飘然仿佛看到自己坐在集团宽大的总监办公室里悠然的坐在板台前,欣慰的抚摸公司配备的笔记本电脑。
高手如云胜算朔迷离
没有想到的是,领鲜集团的大旗一挥舞,全国竟然有400多人应声而征。很多应聘者是从云南、山东、四川、湖南、北京等地飞来面试的,其中硕士生、MBA学历的大约有11人,这让本科毕业的我顿感信心不足,但上述这些信息是我第一次面试时才知道的。其实正是那些千里之外来面试的职业经理们给了我更多的激励和鞭策,相对比较我也有优势的,无论是经验还是地利,最起码我面试离得近,从老家半夜上火车早上到哈尔滨正好可以赶得上早晨上班的面试。
领鲜是在一个光荣历史条件下农垦系统激情燃烧的产物,有着极强的国营和军旅作风,农垦系统是人力资源的骨干部分,但市场化的人才也面向社会招聘,因此成分的复杂也意味着企业文化的多元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复杂。领鲜在营销理念、工作方法、系统陈序、团队管理、运营机制方面与外企乃至于民营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度集权,副职过多,部门互相牵制,职责分割不清,工作效率低下,人事关系复杂,帮派和扯皮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是我在后来总结出来的,我很惭愧自己的无知,身边的这个国内排名前十的乳业巨头,我竟然对它基本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都懵懂无知就兴致勃勃地来面试。要是我早些总结出上述的结论,我就不会在这里痛苦地走一遭了。更没有想到的是国营企业把面试工作做得如此精细,单单看人力考核模块就知道这套陈序乃出自大的智业机构之手。我们首先进行了营销理论的书面考试和问答考核,然后是智商等级评定,第三步是执业能力测试也叫职商测试,第四步是情商的考核和系统认定,第五步是综合考核与评定,第六步是现场制定新品上市策划方案书。营销基础知识考试对很多应聘者来讲其实就是亮个相,给考官一个大致的印象,但这个陈序就把简历制作得十分精美的200多位首次面试的应聘者砍掉了80%。看来面试设计无论多么精细都是人来执行的,总是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机性。进入智商考试时让我信心大挫,他们给各种各样的刁钻的数学题,有多位加减乘除计算,脑筋急转弯,还有一些数字规律寻找等。其实这些题都很简单,但我们这些自诩聪明的人面对时间极为紧迫的10分钟,急于找到速算窍门却一时找不到,到后来胡乱算完交卷。不到20分钟我们这40人的成绩就出来了,一个一个地进出聆听考官的点评。记得我进去的时候,面对的是3位考官,一位是我后来的上司副总刘全胜先生,另一位是总部人力资源的包书记(国企很多位置的领导喜欢叫书记),剩下那位虚头巴脑的一看就知道是做文秘工作的。记得当时包书记对我说:“是司马良策吧,你觉得你的智力题应该能得多少分?”我点头称是后说:“应该是70分吧!但也许分低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我笑着试着耍了一句贫嘴,因为我预感到分好像不会很高,先面试完的都连连阴沉沉地说“完了,分数很低的。”对此我也不是太自信!果然,包书记的话印证了我的预感:“除以2吧,40分!你太自信了!”说完他仔细地盯着我的脸,好像很想欣赏我应该表现的尴尬,但我迅即平静下来,毕竟我有心理准备的,而且这里高手如云,反倒使我压力很小了。“也许这就代表我的智商和分数高的有区别,看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立足的角度不同,我希望您能把它认定为营销上的创新思维!如果在一个百马奔腾的赛马场,除了极为优秀的、跑得第一的马能让人欣赏之外,那就剩下成绩最差的马能引人注目了,它可能比第二的马更有机会出头!”我似乎十分平静地说。这时刘全胜说话了:“在我们面试的人当中你是第一个答得不好还把理论说得头头是道的人!你不认为自己是在狡辩吗?”他面带笑容!后来他告诉我其他人答的都十分差,但状态不好,所以都对我的印象极深,这也是我能被聘的一个主要因素。到了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就剩下我和一个哈工大的MBA刘润泽了。我对这个高学历的人没什么畏惧,因为我和他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他仅有一年的企业实习经验,而且不是在食品行业操练的。所以我心态极为轻松,不行就拉倒另觅出路,但我每次面试前都精心准备,去超市看饮品和乳品,收集企业的文化和应急的专业知识。
柳暗花明又陷新迷局
记得那是2002年5月28日,历经面试折磨的我终于接到了公司的上岗通知,整整面试了2个半月,后期我真的要放弃了。但好事多磨,毕竟我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角逐中实现了进一步提升的愿望,进入了市场总监的为期3个月的试用阶段,尽管我从来没有市场部工作的经验。这是我原曾经梦寐以求的目标,记得我当晚十分浅薄地狂打电话给原来金宝莱的同事,告诉他们我的去向,同时也带了些卖弄炫耀的成分。
上岗后的结果让我吃惊好笑之余,顿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兴奋的心情一下子又压力陡增。这些领导真是费尽心机!由于在我和刘润泽之间难以取舍,于是公司决定两个一起试用。同时征求我们的意见,是否同意试用期结束后公司根据需要另行安排工作。当然了,另行安排的意思就是试用不合格降级使用了。看来我们还真的要拼掉一个战斗方才结束。我们乎在同一时间签完了试用合同,然后我们还像政府间签署备忘录似的友好地握了握手,互到祝福和鼓励,其实只都是在变相给自己打气罢了,但我很快就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刘润泽是主角,我是他的陪练。我们这里组建的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是完全隶属于领鲜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把原来的奶片市场划归过来,再加上企业战略多元化的新项目像水、果汁黑加仑和干红等等业务组合成的新公司。但除了财务和高层由总部下派外,整个市场部和销售系统都是由外聘人员组成的。面试我的刘全胜就是从吉百利空降过来的,他有在联合利华执业的背景。比我早来3个月,据说年薪30万,呵呵几乎是我的一倍。令我闹心的是,我这里还留个尾巴,还得想办法干掉刘润泽这个书呆子。公司的几位高层慢慢地都认识了,因为这个单位每天至少两个会,也许是国企的弊端吧,不开会总是不信任下属在做事,高层也可能怕我们淡忘他们是领导。公司的总经理姓陈名慕和,行伍出身,原是农垦系统团级干部,脾气暴躁,动辄骂人,有一句经典的口头禅“的!”高兴时和发怒时都易使用。因此,后来我都不敢让他有情绪上的波动,不知为何起这个名字,在我眼里他一点也不爱和平。公司的副总有三个,分别是主管财务的刘副总,主管生产的李副总,主管后勤的芮副总,这三人都是集团下派的,属于老一代农垦人。由于财务等部门有集团公司的嫡系,因此传闻多多,十分有趣。关于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据说刘副总在集团内部有渊源,是来监控陈总的,陈总不在时要听从他的指挥;李副总对陈逆来顺受,就会一心一意地收取采购的回扣;老芮纯粹是陈的走狗,忠心耿耿地跟随了他很多年直到现在。所以说这个新成立的企业显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而且企业文化和风气自成一家,妄图以农垦的军旅之风覆盖一切。一进入开发区那座最为气派的办公大楼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领鲜的企业“家训”:“把生命作为第一股本投入到领鲜的事情当中去。”我们每个办公室人员的桌上都放着一个小牌子:“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后来我发现,这个企业没人会认真领悟而把生命作为股本投入到领鲜的事业之中,我们桌上的励志牌更是被我们戏侃为—— —事在人为,球在人踢!可见这个企业的推诿扯皮之风对我们影响之深。在接下来的具体工作中,我的营销功底和方案逐渐彰显出了实战水准。无论是促销方案、新品上市方案,还是传播策略制定,我均能在伯仲之间略胜一筹于刘润泽。我的很多创意都曾在媒体上大肆传播,比如好水源自天然,我心中的领鲜;领鲜一步,100个放心;其实健康很简单,每天一杯纯领鲜!虽然很多都已经是烂熟于心,也经常被无齿之徒拷贝复制,但自感既被模仿,则足见我高妙之妙!这种感觉一直是我执业中自信的源泉和引以为荣的地方。虽然如此,但MBA的光环还是让人仰视的,人们总是觉得读管理的到了这个层次应该是应之有策、胜之有道的。因此给予他很多宽容和考核的时限,我曾没想如果我表现成这样可能就下岗了,看来这个河北人还没有白念这个MBA。人在企业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干番事业,能力只占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企业文化的适应陈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能力的发挥陈度,甚至决定着是否有机会施展。
觥筹交错完胜老书生
领鲜由于人力之天然成分以军旅框架为主,加上位居北方民风豪爽的地域,所以形成了以酒文化为主的企业文化根髓,豪爽坦诚直率之风外带稳健敦厚之貌。不免形成了很多推委低效的垢病恶风,但企业基本的风气还是比较正的。企业的高层提倡的沟通就是经常聚会喝酒,席间畅谈改革和前景,下属频频表示决心,不成功则成仁,最后是高层英雄回首当年之辉煌勇猛,下属再祝福领导未来如何鼎盛云云。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大酒猛灌,热闹非凡,纸上谈兵的马谡式的军令状,阿谀奉承的马屁之风,令人肉麻。而且我们几乎都以高度白酒作为助兴剂,干红啤酒都是点缀,专门招待客人时才派上用场。这对已在职场打磨多年的我来说是驾轻就熟,可对那个在盛产汉奸的保定长大的刘润泽来说,麻烦就大了。这家伙每次一瓶啤酒脸和脖子就一起红彤彤的,像猴屁股似的。我经常替他代饮一些酒,但还是让嗜好喝酒的老陈十分扫兴。因为他喜欢给大家分派酒水:“每人半斤先干了,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就喝掉!”每到这时刘润泽就一脸苦相哀求道:“陈总,我实在喝不下了,几乎是喝多少吐多少!走走后门照顾一下吧!”这个企业走后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总是有人面对其他同事的困难在办公室公开说:“这事好办,不过得找找人活动一下才行!”但喝酒走后门就不灵了,每到这时陈总总是一脸的不高兴。记得有一次他竟直白地问刘润泽:“你连喝酒都不会,念MBA有什么用啊!”席间我看到刘润泽的脸像舞池里的霓红灯,不停地变幻颜色,也许比喝醉了还要痛苦吧!也许公司高层和陈一直以刘润泽为主要栽培对象吧,每次让他喝酒遇到挫折后,都是转而问我:“司马,大声告诉我有没有问题!”往往这时我都是高调唱出:“没有问题,我代表市场部干了!我们的座右铭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接下来就是赞许或是唏唏地掌声,通过这些无聊的应酬我渐渐知道,市场部经理的位置应该是我的了。老陈也经常让我在酒桌上挨着他座,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离这个梦寐以求的位置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的失落感和不安却在日渐的多了起来……果然不到两个月,刘润泽就辞职不干了,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市场总监的正式委任书。
走马上任岂料软抵抗
刘润泽和我交接完毕后,公司没有按照惯例安排任何仪式,他也没有任何朋友,于是我单独请他吃了顿东北的饺子,算是尽地主之宜吧。那晚他破例主动地喝了很多酒,开始还赞美我能力和实践优势于他,他败得无话可说。酒酣之后竞大骂起公司领导了,说出什么乌合之众,酒囊饭袋,酒包聚集的地方,以酒论英雄,沆瀣一气的话来,弄得十分清醒的我很是尴尬。不过少了个绊脚石我倒是很理解他,很宽容地忘却了这些。据说后来他在河北一家制面企业做得十分不错呢。刘MBA走后,我一直困惑的是,我究竟是靠着智慧和能力打败了他,还是他败在了酒缸面前,除了喝酒我还会什么,还缺什么?后来我也算找到了答案,除了喝酒的本事不用现学外,我还真的缺少一个真才实料的MBA学历。
刘润泽走后,我满怀无限憧憬和些许压力走马上任市场总监,接手了市场部的全部工作,下属的6个人也都直接向我汇报工作,包括一个外语6级的助理,一个KA部执行经理,两个渠道经理,一个文案和一个平面。但不久憧憬就迅速萎缩,而压力却陡然增加,一切都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公司此刻的市场面临着十分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竞品和市场,也来自于企业自身。
由于自己没有市场部工作操盘乃至领命执行的经验,而作为部门的主管领导,在公司总的大战略下,需要进行战略分解和战术论证,然后要形成方案并付诸实施,更可怕的是健康食品事业部是公司新成立的事业部,所有的战略战术都要从头做起,没有前期经验参考和可借鉴的模本。这使我刚刚上任便如坐针毡、焦头烂额,有些懊悔自己太过冒失和自信,面试时对主考官的滔滔不绝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好似对自己绝妙的讽刺,这的确是一份对我来说是高难度挑战的工作。看着自己的6个部下,也似乎个个在看自己的笑话,别看这由一个KA经理,两名渠道经理、一个文案、一个平面、一个助理组成的小小团队,任务分解不下去,就在那里偷偷的上网聊天。想到昨日助理刘勇对自己请教如何把pdf文件转换为word时的那神态情景,再加上那句“你是市场部的老大,怎么不会这个啊!”让我难堪之极的话,我百感交集,一筹莫展。
大智若愚太极化无形
我深知在根基没有夯实之前新官上任是不能乱烧火的,因此我必须突破困局,找到团队核心的黄金圆心点,赢得他们的尊重。随着不断的融入,我又深深感到来自高层领导的绵绵压力,尽管他来势不很凶猛,但力道十分厚重。比如每次我的方案被副总、总经理审批时,他们总指出一些言之不该犯的错误,并总是不断暗示要不断进步,找到工作感觉,争取顺利转正等等。同时在我努力工作不断向行业前辈请教的同时,也渐渐感到了企业文化的复杂性,事态远不是努力工作、干好工作那么简单,比如我意识到来自吉百利的刘副总裁和陈总经理常常意见不和,出身农垦军人的总经理陈总对高于他薪水几倍外聘的副总颇有微词,常和我言之“不过如此,水分太大,徒有虚名”之类的话。而副总裁刘全胜来自外企高层,专业水平和行业深度是不用质疑的,但似乎对人际关系也很敏感,对我虚心请教问题耐心解答指导之余,也提示我对老陈要敬而远之,伴君如伴虎,近距离容易受伤等等。还有一些因素比如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刘涛据说在集团内部背景极深,常常不听老总吩咐,有人私下说他是集团派来监督老陈的,他也常暗示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好自为之,度势而为。
想到高层的压力,文化的锤炼,下属的质疑,我一时间有些困惑和茫然,但不甘失败的我还是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策略,现在总结起来还是颇有成效的。
首先熟悉和借势企业文化,强化沟通,不走逆流,学会权衡各方的尊严和利益。我深知,对于我这个靠贩卖营销策略和方案思路为生的市场经理来说,和上司沟通出现障碍意味着什么!文化和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外企出身的我和上层领导沟通的时候,总有种用力拳打击柔软棉花的感觉,力不从心之感总是伴随着我。好在我的直接上司(我受双重管理,即归营销副总管辖,又归总经理直属,这是国企的一大创举)刘全胜副总裁是个地道的职业经理人,我们的沟通很顺畅,观点和策略也容易统一。观点统一后我们可以用其他企业的现身说法来援引案例,去慢慢说服公司的高层 。
企业上游固有的国营军队作风使得老总习惯于超扁平化管理,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式的管理,因此方案和策略形成之前我都会征求刘副总裁的意见,尽管他常常说要发挥我的思维和潜力,但还是乐于指导和建议。然后我带着副总和我的思维方案雏形征询总经理的意见,一旦分歧较大就征求召开领导碰头会议,集体讨论。这样每个上司都感到了我的尊重,每个方案都感觉融合了他们的想法和思维,因此虽然事前准备工作烦琐些,但在论证通过、表决实施、监督纠错、总结汇报等每个环节上都顺水顺风,一路绿灯。我也摆脱了上任总监疲于应付各个高层,最终仅仅工作2个月就被炒掉的厄运。
其次我埋头于部门内部工作,对其他同事看似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视若无睹,潜心工作,营造一种大智若愚、超然物外的感觉,努力工作、不涉纷争。这样我也能抽出一些时间大力填补各项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学习新的营销知识,填补市场总监作为公司智囊代言人的自我积累,业余时间我也在哈工大攻读MBA课陈,努力学习能使自己逐渐的摆脱现学现卖的摸索层次。对于一些基本技能我也虚心的向企业外的专业人士学习,为此我特意在大学计算机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我一些电脑知识和技能。半年后一直让大家认为只会基本电脑操作的我,用PHOTOSHOP制作的产品包装平面图让整个公司震动不已,特别是很多人说我比平面设计师设计的好,让我飘飘然之余让我那个设计师尴尬不已,为了验证我的本领我还当场演示了图层的设计脉络,这在营销上似乎应该叫有效的陈列吧!
第三:规范系统,做好分解实施。我上任以来重新设置了岗位描述,规范了岗位责任制和流陈,同时我把近期、远期、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等等具体工作从理念分解到具体动作,然后分解落实给每个下属,同时下达任务责任书,对任务内容、要求、完成时间等等进行规定和约束,这样他们部门工作有条不紊,避免扯皮和推诿,月末的人力考核工作也有的放矢,难怪人力部门总是称赞市场部工作做的精确不走过场呢!这样一来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很少象其它部门常常加班,员工状态也十分不错,一切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新官一把烈火奠乾坤
最后我还是做了自己一直认为有些矛盾的事情,用魄力烧出了第一把火:开除助理刘勇。由于他一直想任职市场总监这个位置,为之也努力工作,并多次找到总部领导表述决心,同时在很多场合常常让我难堪,我们发生过几次针锋相对的较量。对于我布置的工作,大家都看着逆反心理极强的刘勇的进度,但逐渐的其他下属还是慢慢的默许了我的领导地位,工作配合的也算默契,特别是刘副总的几次高度赞许和认可,更是强化了我的这一地位,唯独刘勇总是顽固不化,成了我一块心病。要不是刘副总佛基心善不断给其改过的机会,可能我早就炒了他了。但后来我多次在陈总面前陈述刘勇的缺点,极尽夸张之形容并力求公正可信,终于我如愿以偿。刘勇走后,我新招了一位文笔极好且懂得服从的助理。这下整个团队就变得十分团结和高效,很多市场方案也卓有成效,深得公司的认可,部门内部也洋溢着自信和快乐的工作氛围,完全没有其它单位市场部的压抑和郁闷的情形。
适应企业文化即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