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3:4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翻译的论文

篇1

高等学校很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要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翻译技巧﹑正确的翻译观念和严谨的翻译态度。因此,要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好汉语和英语的基础知识

翻译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深刻地理解原文;二是如何用译文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译者要较好地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具备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

从语言学角度讲,英语和汉语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即英语中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连接词来完成。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即汉语中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语义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完成。例如“他今天没来,母亲住院了”(Hedidnotcometodaybecausehismotherwashospitalized),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在表达因果关系时,没有使用任何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汇,但是读者一看就能理解。然而,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必须加上连接词because,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

二﹑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

翻译材料涉及面极广,学生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具体来说,文学性的翻译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科技翻译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还要掌握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样在翻译时才不会被句子的字面意义所迷惑。如“Idecidedtositathisfeet”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决定坐在他的脚上”,但实际上,“sitathisfeet”是一个习语,表示“拜他为师”。

三﹑培养严谨的翻译态度

英语和汉语的句子结构复杂,词汇意义也复杂多变,在翻译中出现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尽量避免错误,避免粗枝大叶,望文生义。此外,学生在翻译时还应多关注细节,如单词的拼写﹑标点符号﹑小词等。例如,“中国政府”应该翻译成Chinesegovernment还是theChinesegovernment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对待。实际上,“中国政府”除了作形容词或标题时用Chinesegovernment外,其他情况下都用theChinesegovernment。因此,遇到不能确定的地方,一定要查证。

四﹑学习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做翻译,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众多译者经过大量翻译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提高翻译的水平和效率。在了解了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只能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来实现。学生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掌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学生先把原文翻译一遍,然后把自己的译文和参考译文作比较,看自己的译文有哪些错误和缺点,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些地方参考译文是怎样处理的。从中学生可以分析出自己翻译中的弱点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的缺点。

篇2

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 — 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 — 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 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 —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 — “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 ,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⑥严复虽然提出“信、达、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信、达、雅”的,因此“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能简而单之地就事论事,从而忽视严复“辛苦辶多译之本心”。

严复“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⑦于是,从“达”来看,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不合师授次第”,“不合政学纲要”,有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脉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学”的命脉之所在则是“维新”,即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来反对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用自然科学、机械唯物论来论证无神论,从而“开民智,强国基”。正是“于自强保种之事”,严复才“反复三致意焉”。从根本上说,严复的“辛苦辶多译之本心”是“取便发挥”,其所谓“达旨”是“旨”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民权平等之说”、“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从“雅“来看,严复以“雅言”来“达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为当时的白话远未成熟,饱读先秦诗书,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积习,摇头晃脑地读起古书来连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触“利俗文字”,对“利俗文字”的运用不像对古文的运用得心应手,但又要翻译,不得已就只能在“利俗文字”和“古文”之中择取后者了,不仅翻译的时候,甚至在日常写作中,大概也会觉得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更重要的是,作为复古的维新改良派,严复的翻译所针对的读者是操“雅言”的士大夫阶层,为了使他们能够看自己所译的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用“雅言”来吸引他们,借“雅”以破启锢闭,从而使顽固保守的士大夫阶层乐于接受西方学理,正如严复在其《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中所言:“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若徒为近俗之辞,以便市井乡僻之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一语道破天机!严复的“雅”诚可谓用心良苦:从表达形式入手,使士大夫们认为“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而最终“倾倒”。当然,严复毕竟是带有复古思想的维新改良主义者,后来又沦为保守派,不懂得“利俗文字”是历史的必然,更不懂得“利俗大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单纯从翻译标准的角度审视,“若是全盘而真实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连它的文字的风格、神韵都传达了出来,则不但‘顺’没有问题,就是所谓‘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话)也没有问题。‘信’、‘达’(顺)、‘雅’三字,实在作到一个‘信’就都有了。”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信、达、雅”在逻辑上确实“先天不足”。

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马建忠(1845-1900)就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善译”的标准: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在这段文字中,马建忠不仅指出了“善译”的条件 — 自如驾驭“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而且指明了“善译”的过程 — “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对原文能够达到“心悟神解”的程度,翻译起来就自然能够“振笔而书”,“译成之文”就自然能够成为“善译”了 — “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马建忠的“善译”,一言以蔽之,即是“信” — 从内容意旨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较诸严复的“信、达、雅”则更具高度抽象的概括力,使“直译”、“意译”和“信、达、雅”在“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中得到了统一。如果说“直译”是为了“信”而“意译”是为了“达”的话,那么,既然译者已经“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并达到了“心悟神解”的程度,“信”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既然译者已经“考彼此文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又“审其音声之高下,析起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则“达”自然也不会成为问题。同时,以译者能够“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为前提,原文“雅”,“译成之文”则定然不会“俗”,反之,原文“俗”,“译成之文”也定然不会“雅”。

马建忠的“善译”无疑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等效”,还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译”的圈子。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如果采用“善译” — 或者“等效”、“神似”、“化境” — 作为标准去衡量译文,可以断言,没有任何译文能够“达标”,因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⑨。虽然高标准是为了严要求,但是既然“法乎其上”最终也只是“仅得其中”,那么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转贴于 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创造”,视翻译为艺术;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观规律”,视翻译为科学。但是,不管视为艺术,还是视为科学,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⑩否则就会怨偶无数。翻译无非是用新瓶子装旧酒,虽然瓶子 — 语言文字类型 — 换了,但是酒 — 内容风格效果 — 却不能变。

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结果又怎么可能“与观原文无异”?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就大不相同。

吴岩出其《从所谓“翻译体”说起》中针对操汉语的译者将外语译成汉语的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翻译体”的实质:一些译者“一条腿走路”,“未能辩证地对待两种语言文字”,译文“是外国化了的中文”,未能“忠实地融会贯通地把原作翻译和表达出来”。叶圣陶称自己“不通一种外国语,常常看些翻译东西”,在《谈谈翻译》一文中坦言“正因为不通外国语,我才要读译本呢”,揭示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别人不懂外文,所以要请教你译;如果大家懂得,就不必劳驾了。”正是凭着“不通一种外国语”的“外行”眼光,叶圣陶才看到并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叶圣陶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死翻”。“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各种语言的语言习惯都是相当稳定的”,“既然是两种语言,语法方面,修辞方面,选词造句方面,不同之处当然很多”,“同样一个意思,运用甲种语言该怎么样表达,运用乙种语言该怎么样表达”,不能“死翻”,即便“接受外来影响”,也“要以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得来为条件”。据叶圣陶想,“翻译家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人,也就是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来表达的人”,反观之,“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来表达的人”才算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人”,“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才能成为“翻译家”。叶圣陶的意思是:“死翻”者自然成不了“翻译家”,之所以成不了“翻译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精通两种语言,不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表达,而不精通两种语言,不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表达,最终结果就只能是“死翻” — “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

吴岩以“内行”的眼光审视“外国化了的中文”,站在“辩证地对待两种语言文字”的思想认识高度来批语“翻译体”,指出:“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忠实地融会贯通地把原作翻译和表达出来”。叶圣陶以“外行”的眼光旁观“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立足于“精神两种语言”的基本条件来批评“死翻”,指出:“各种语言的语言习惯都是相当稳定的,咱们接受外来影响要以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得来为条件”。吴岩与叶圣陶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却完全一致:“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并“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得来”。吴岩和叶圣陶所针对的是操汉语的译者将外语译成汉语的情况,主张译文要“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要“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得来”。若就“所译者”和“所以译者”而言,吴岩和叶圣陶的主张无非是: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

每门语言都各有其不同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每门语言的大部分词语适用于各种语体,但是不少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语体,有些词语只见于书面语,有些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语体,有些词语只见于书面语,有些词语只用于口语。同时,交际身份、交际场合、交际内容以及交际心理不同,遣词造句均会有所不同。就翻译而言,了解并掌握“所译者”和“所以译者”两门语言中口语与书面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遣词造句上不仅“合意”而且“合宜”,当裨益匪浅。一般来说,原文用的是书面语体,译文则不能用口语语体;原文用的是口语语体,译文也不能用书面语体;原文非常正式,译文则不能不正式;原文不正式,译文也不能非常正式。虽然一门语言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是操该语言的大多数人都懂得并使用的,属于“共同核心部分”(common core),然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话”,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术语”。译文应该是个统一的整体,译文既不能口语与书面语糅杂,更不能“方言”与“雅言”纷呈。总之,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关注原文及译文遣词造句的“语域”(register),使译文不仅在语义上“合意”,而且在语用上“合宜”(appropriate)。

据张中楹《关于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一文载,有个美国人翻译《论语·雍也》时最终将孔子发誓说的“天厌之”译成了“God damn it”!用“God damn it”来译“天厌之”虽然在语义上“合意”,但在语用上却不“合宜” — 即便“心里着慌,口里发誓”,“文质彬彬”的孔夫子也决不可能来一句美利坚“国骂”。由此可见,译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注 释

① [唐]贾公彦《义疏》。

② 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88。

③ 辜正坤,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 — (文学翻译学)序[J],中国翻译, 2001,(1)。

④ 贺麟,严复的翻译[A]. 罗新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⑤ 严复,译例言[A].

⑥ 严复,译者自序[A]。

⑦ 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书[A]。

⑧ 唐人,翻译是艺术[A]。罗新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篇3

关键词:文化;翻译;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78-02

1文化和翻译

1.1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如今,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组织,学校等实体,而是指如思想、习俗、家庭构成,语言等非实物的东西。简单说来,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存在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正是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文化和语言二者的关系就出现了。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而语言只有在反映某种文化时才具备自身的意义。因为翻译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被赋予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字问题的时候要深层次的理解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社会要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翻译当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通过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当中广泛全面、系统、具体的对比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识别共通之处,辨别特殊性。翻译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的传统意义进行转换,而是最大限度的将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韵味输送出去,传达各种文化信号,重现不同国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译的目的

大致说来,翻译的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原著和译本之间的差别。的确,在翻译中会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语言规则适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相对而言,语言形成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2异化与归化

2.1 定义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将涉及文化差异的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划为两类:异化和归化。异化是以源语言的文化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归化则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译法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倡导者和观点。既然我们都知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文化因素应该跟语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视。而如何才能使双方和谐统一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2.2 论点

在何时何地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个问题。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发源于它们各自的民族的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语、文化用词、习语和新词汇等,它们都与源语言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考虑到这一点,以下列举出一些关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对于一些反映先进文化和被经常用到的的典故,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独特文化。

很多与人物事件有关的典故都来自于英国文学这座宝库,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戏剧当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着跟他们有着相同特点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是“罗密欧”就意味着这个人年轻英俊,热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缘。如果称一个人为“猪八戒”的话就表示他跟《西游记》中那头粗鲁、爱寻欢作乐、行为怪异但又有些可爱的猪有些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和后英美文学的角色和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词,如“夏洛克”、“葛朗台”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会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鳄鱼眼泪

3.2 宗教用语

宗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它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绝不可滥用和误用。因此要遵从他们的信仰,异化这种方式在宗教用语的翻译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讲英语的国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难发现很多对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书――《圣经》:

A messiah――――-救世主弥塞尔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也是长期流传的文化的来源:

临时抱佛脚――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对归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冲突和目标语言的读者对文化的错误理解,例如: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译法一: 中国人渐渐把慈悲女神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 这可严重走样了。

译法二: 中国人渐渐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这可严重走样了。

佛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但是译法一很难让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们所熟知的“观音菩萨”,因为佛教中的人物已经被换成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词

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或短语。也就是说,这个词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这种文化特征带到某个社会文化的群体当中去。当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时,就称之为独特文化词或文化用词。

因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无法完全等同,我们最好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来履行翻译的使命。

举例如下:关于物质文化,西方国家有我们以前从未听说的sandwich 和 hot dog,译者将它们介绍给我们中国人就称之为 “三明治”和 “热狗”。 而中国的饺子和豆腐被引进国外就称之为 jiaozi 和 tofu. 还如,中国有“旗袍”cheong-sam; 英国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国有jacket“夹克”。

关于社会文化, 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语中,有他们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传教士”; 而在汉语中有“道教”Taoism 和“阴阳”yinyang。

3.4 习语

习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英汉翻译当中有两类习语。一类是在一个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将它们归化双方都不会引起文化误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习语用异化的方式更为恰当,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3.5 新词汇

新词是指随着一个社会中最近或当时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发明的产品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说法。

在英语当中有的新词汇在中文中没有对等物,我们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词这个首要条件下根据中文的规则想办法创造出与他们相对应的词语。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

back-to-back ――双往返机票

thumb tribe――手机一族

还有一些新生词汇由于解释起来过于复杂,不容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就最好异化这些词:

bungie jumping――蹦极跳

Nami technique――纳米技术

参考文献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3,(3).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

[3]李庆生,郭著章.英汉互译使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篇4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篇5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1)

Helen Keller is the American writer and educator. In 1882, when she was more than a year old, because a high fever, brain damage, from then on, her eyes could not see, ears to hear, then, even words also said not to come out. She grew up groping in the dark.

At the age of seven, the family hired a private tutor for her, is also affect Helen Sullivan teacher of life. Sullivan eyes also almost blind in childhood, to understand the loss of the ligh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r hard work, Helen touch to learn sign language, touch the braille card learned to read, then with the hand to touch other people's lips, finally learn to speak.

Sullivan teacher in order to let Helen close to nature, let her roll on the grass, in the field to run and jump, sow the seeds in the fields, climbed up the tree to eat; Also take her to touch newborn piglets, also to the river to play water. Helen under the care of teachers love to overcome barriers to blind and deaf, finished college.

In 1936, and her elbow fifty years of the teacher left the room, Helen was very sad. Helen know, without the teacher's love, there would be no today, she was determined to give the teacher to her love. So, Helen, big and small cities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on the road, with all my heart to serve those unfortunate people.

海伦·凯勒是美国着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2)

Early in the morning, the sun is not up to the hill, Helen just woke up, she softly sit to the front of the desk, opened a thick braille books. She feels with relish, pages and pages. The uneven braille, scratched his fingers of Helen, a terrible pain, Helen like an electric shock convulsions, but she didn't stop, but the wound on his mouth containing the containing, bite the bullet to touch up again.

At noon, the sun rose to the sky, it is lunch time. Mother had already prepared a table, waiting for Helen to enjoy, but not see the figure of little Helen, it turns out that she still immersed in the endless ocean of knowledge, not extricate oneself! Mother pulled Helen's hand and motioned for her to eat lunch, reading was happy Helen how to put down that interesting book! She shook her head and continued to use finger to read braille. The food hot and hot, Helen to read while eating.

At night, people are asleep, even in the home guard dog lying in her nest, taken a nap. Helen is still hungry. Nigh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Helen made some sneeze in a row, after a while, a burst of and a tiredness coming toward her, she quickly shook his head, wake up, but after a few minutes, and sleepy, she bit your own tongue, pain has finally made her awake, she again make spirit, an extremely continue to swim in the sea of knowledge. A braille book by Helen finished reading, but a terrible pain let she barked, it turns out that hand injuries increased. She don't want to disturb my mom and dad, and picked up another book, she was too sleepy, lie prone on the table, and fell asleep.

清晨,太阳还没升上山头,海伦就醒来了,她轻手轻脚地坐到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盲文书。她津津有味地摸起来,一页又一页。那一个个凹凸不平的盲文,刮破了海伦的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海伦像触电似的抽搐了一下,但她没有停下来,而是把伤口放在嘴里含了含,又忍痛继续摸起来。

中午,太阳升到当空了,是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妈妈早已做好了一桌好菜,等待海伦来享用,可就是不见小海伦的身影,原来,她还沉浸在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不自拔呢!妈妈拉了拉海伦的手,示意她吃午饭了,读得正高兴的海伦怎么舍得放下那有趣的书呢!她摇了摇头,继续用手指阅读着盲文。饭菜热了又热,海伦才一边读一边吃。

到了夜晚,家人们都睡熟了,连家中看门的狗狗都卧在自己的窝中,打起盹来。海伦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夜深,气温降低,海伦一连打了几个喷嚏,过了一会儿,一阵又一阵的倦意向她袭来,她急忙摇摇头,让自己清醒过来,可过了几分钟,又困了,她咬了一下自己的舌头,剧痛终于使她清醒,她又打起十二分精神,继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本盲文书被海伦读完了,可一阵钻心的疼痛让她不禁叫了起来,原来,手上的伤加重了。她不想吵醒爸爸妈妈,又拿起另一本书,她实在太困了,趴在桌上,睡着了。

篇6

An Interesting Debate

Today is Sunday. After supper, father, mother and I went to the pardk. I sat on the back of father's bike. After a while, father said, "Girl, you should lose weight." MotheraGREed with father. But I thought it wasn't bad for me. So I said, "No, I don't want to. I like to be myself. Do you know the famous actress named Fei Fei in Hong Kong? She is very fat but very popular with the audience." "But few fat people can become famous," father didn't agree with me. And mother continued, "You know, a lot of illnesses are caused by obesity, such as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and so on."

It seemed I had two opponents. I should try my best to defeat them. So I quibbled, "There's nothing to be worried about. Anyway, the medical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so advanced." And then I directed the spearhead at mother, "You are also so fat. Why don't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Mother sighed, "I dowant to. But it's not good for me to do so. I'min my forties while you are so young. If you can do more exercises and control your diet, you'll easily lose weight." "No, you're rong. I said loudly. "Some experts say that exercises can't help people lose weight because they will eat more after the exercise."

Father and mother looked at each other and didn't know' what to say. I won the debate! I stopped laughing when I heard father saying, "Fat daughter, please get off my bike." Oh, no!

一场有趣的辩论

今天是星期天。吃完晚饭,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我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过了一会儿,爸爸说:“姑娘,你该减肥了。”妈妈也同意爸爸的话。但我认为没有什么坏处,所以说:“不,我不想减肥。我就是我。你们知道香港著名演员肥肥吗?她很胖,怛是很受观众欢迎。”“但很少胖人能出名。”爸爸不同意我的观点。而且妈妈也说:“你知道,很多疾病都是由肥胖引起的,比如说:心脏病,高血压等。”

篇7

    语言学家在语义模糊方面的研究,对词语的研究多于对句子的研究,原因在于人类语言的模糊性首先体现在词语上。一些语言学家并不认同语义模糊的句子存在,他们认为一个句子本身不具有模糊性,它是在句子周围的语境中呈现出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实验证明,“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如果我们以句子为一个整体单元,那么这个句子的含义不仅仅是所有单词的意思叠加,它还包括的一些其他的含义和象征语义。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模糊”(模糊)不等于“不精确”(含糊)。不精确是一种语言效率低下的表现,而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大多数国内外研究表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这意味着它有一个以上和这些含义的语义相关的意义解释。这就说明模糊性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丰富而引起的。事实上,不会让读者感到迷失。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反而会产生一种语义的“空白”或“读者想象空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填写完整。对语义模糊的句子翻译文学作品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每个词或短语的含义,并更多地注意那些多义词,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匹配这个句子的上下文。

    二、文化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和文化意义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学习和掌握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掌握语言形式很重要,而语言的文化意义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更好的结果。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生活。由于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的词句是很难翻译的。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指那些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我们想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将立即想到其意义指的是人的情操,同时还有“不怕严寒”的意思。而在英国,“松”、“竹”、“梅”并不意味着特别的东西,它们只是植物而已。再比如“水仙”在英语中是一个象征春天和喜悦的词语,着名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了一首诗“水仙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来形容当时的水仙花,同时展示他的心情开朗。而在中国,水仙是一种普通的花。

    三、难句翻译的几种方法

    (一)语义模糊难句的翻译

    1、翻译用语。为了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译者要考虑如何找到一个可能是最贴切地表达本意的字或词。词与短语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技巧。词的选择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原句。下面列举几个句子:Dr.Goldsteinheisfilledwithremorse,afterallwholovehim,butthisguiltinhedroveontheroadbe-comesweakened.较好的翻译:对Dr.Goldstein他深怀内疚,毕竟曾真爱过他,可是这点内疚都在他驾车开上公路后变得减弱了。在这个句子中,“责任”并不意味着职责或诚信。在小说中,德斯坦博士是凯文的导师。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由于凯文自杀他会感到内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它译为“内疚”而未译成“义务。Inhisfirstnight,Kevin'sscarwasfound"Iwasn'tagoodboy,"saidKevin.较好的翻译:在和他的,凯文身上的疤痕就被发现“我以前不是个好孩子,”凯文说。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克拉拉把刀片插入过凯文的躯干。当凯文摸了摸她的伤疤,她用的词是“fall”。而这意味着她骗他说她的创伤是事故引起的。她是用“fall”的比喻意义“过错”,在中国我们说“堕落”或“失足”。但这两个词可以使用一些更委婉的话来表达,就如此例。2、适当增补。此外,在翻译难句的时候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适当增补一下词句,使语法正确,语义明确,逻辑修辞更趋完美,这也是读者可以接受的。如下面的例子:Shesuddenlyknewwhothemanwas,andsome-thingpassedoverher,likeashadowcrossinginfrontofthesun.较好的翻译:她一下子就回忆起此人,心头忽然掠过许多往事,就像云遮住太阳。句中的“something”并不意味着一个物体或一些真实的东西。她想起了他的人和事,译者将其翻译成“旧时的记忆”。如果它被翻译成“有个东西飘过/越过了她”,读者会感到困惑。但如果翻译成“她心头飘过些往事的思绪”,其意义将十分明确。Infact,sheisnotlikebeforethetwopregnancies,thoughtofherefeelnausea,thetasteofthecake,shefeltalittlesad,sideasifenvelopedthemelancholy.较好的翻译:事实上,她不像以前那两次怀孕,对蛋糕的味道感到恶心,想到这里,她有些伤心,身边好像笼罩着惆怅。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烘烤香味让她伤心,“两次怀孕”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怀孕的女人会觉得很多味道令人作呕,所以她可能已经有过两次怀孕了。“伤心”的问题后文会有答案。“她流产了,这让她很伤心。”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而无需在此时就急于解释“伤心”的情感来源,它会留一个空间给读者想象。

篇8

[关键词] 目的论;英文电影;语言

英文电影片名传递着当地文化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观众领会英文片名的文化内涵,因此需要翻译,且是能传达原名信息的翻译。片名翻译实际上就是基于原名的艺术再创作和商业运作行为。独具匠心的原片名翻译,既要体现电影观众的精神需求,也要注意其隐含的文化特征,还要保证电影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应得的商业效益。

然而,近几年的新电影名的翻译,却不尽如人意。(1)故事理解不充分,无法传达情节的内涵。如“White Nights”,它意思是“A night without sleep”,如果直译为“白夜”,观众们肯定无法体会其含义和信息。翻译为《不眠之夜》就能表达出作品一语双关的意图。(2)对影片的文化信息产生误解,从而不能恰当翻译片名。如电影“First Wives Club”,有译者翻译为《大老婆俱乐部》。但是“first wife”在英语国家里指的是第一任夫人或妻子,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原配和小妾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原配夫人俱乐部》应是更好的译名。(3)商业利益的驱动,致使片名翻译哗众取宠,意在获取更多的票房。正因为如此,有些译者完全不顾原名的内容和含义,把一些英文电影的名字翻译得极其神秘或俗气,“Moulin Rouge”被翻译成《梦断花都》,“Pulp Fiction”也被译作《黑色通缉令》。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英文电影的语言特征和它的翻译策略。

一、英文影名的语言特征

(一)简洁明了

虽说一些英文电影片名比较长,有时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名字的表达简洁明了,多用一字词、二字词或三字词。如:“Rebecca ”(《蝴蝶梦》)、“Garfield”(《加菲猫》)、“Forrest Gump”(《阿甘正传》)、“Pearl Harbor”《珍珠港》)、“Die Hard 3”(《虎胆龙威3》)等。

(二)多用、活用名词

英文电影名使用名词或词组,故事的发展和主要情节以及主题基本都能透过抽象和灵活的名词表达出来。名词的使用可以使名字的表达简单化,且能提供剧中动作和情感信息,语言更丰富和多样。如:“A Night to Remember”“Dance With Wolves”“Home Alone”等,名词在片名中起主导作用。

(三)使用俚语、典故等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中的俚语、典故以及成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而英文影名里时常也出现有这种文化特征。好电影都是特定时代和思潮的文化产物,影片要想突出其文化代表性,借用的途径就是这个文化背景后的语言,尤其是英美文化中的习语、 俚语和历史典故。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圣经》和神话传说。如电影“Rambo:First Blood”中,“First Blood”在英语习语中表示“首战告捷或旗开得胜”。许多译者把“First Blood”直译成“第一滴血”,这未免有些牵强。

(四)多用数字

在许多英文影名里,出现频率很高的语言因素就是数字。《第六日》 (THE 6TH DAY)、《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阿波罗13号》(APOLLO 13)等影片中,片名里的数字都是实指。这种命名方式,数字在影片中一般都会出现,或者与人物、剧情息息相关。这也表明,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客观,思维方式比较直接。

二、功能目的论

英文影片的名字所含有的语言特征提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讲究一定方法和原则,才能传递出原名的神韵和文化气息。基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就是译者可以借鉴的方法。

德国学者凯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模式,强调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语义。之后汉斯・弗美尔(Hans L.Vermeer)等人完善了对等理论,提出“功能目的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来自希腊语,表示翻译的目的。弗美尔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的语境里,因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1]。目的论突出译文的功能,即翻译的目的。

它遵循三个原则:(1)目的原则。译语在特定文化中是否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交际目的一般由翻译的发起者决定,并向译者提出具体要求,但是译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要求,他/她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译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观众对译语的期待等因素,与发起者协商,共同决定译语的交际目的。(2)连贯性原则。即达到语内连贯标准,译语要能让读者或观众接受并理解,在使用译语的交际环境中产生意义。(3)忠实性原则。即原文和译语的语际连贯性。忠实的程度受译语的目的和译者的水平影响。这三个原则不是并列、等同重要的。它们有一定从属关系。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性原则从属于连贯性原则。举个例子说明,根据目的原则,如果要求原文和译文功能不同,那就不用考虑忠实性原则。如果目的原则要求译文不必通顺、连贯,则连贯性原则就失效。

目的论的应用,使翻译的实践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和译语的目的。在目的论模式下进行英文影名的翻译,译者应充分考虑其包含的三个翻译原则,注意译名的功能和目的,从而使译名更好地传达原片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审美意义。

三、翻译策略

(一)明确翻译目的

1.传递信息

影名凸显电影内容,帮助观众预测影片故事情节,确定影片感情基调。影名翻译讲究通俗易懂,忌讳故弄玄虚。明了的译名是影片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便影片在播放前,观众就能大致了解和确定其类型和主题,从而能更好地引导观众并锁定观众。如“Love Story”(《爱情故事》)、“Hamlet”(《哈姆雷特》)。

2.传递文化

电影属于一种语言文化和艺术形式。它特有的名字特征,让观众了解到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一个俚语、一则典故都是文化的传承者,负载着异域文化,并通过译者,向观众传递出来。

因此,片名的翻译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在欣赏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它还能带动观众领略西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包含在语言的翻译行为里,影名的翻译就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媒介,它在互动、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让观众感受着中西文化。

3.体现商业价值

影片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商业广告。[2]通过这种广告的形式,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和欣赏影片,以达到它的商业目的,获取更多的票房。因而,片名是否具有吸引力,片名的翻译是否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盈利。

电影的商业价值是否凸显,广告效应很关键,影名就是这种商业广告的关键因素,它能唤醒观众对影片的心理认同,激发其审美情趣。影片“The English Patient ”,如果翻译成“英国病人”,将使得原影片的魅力减少很多,翻译成《英伦情人》,就能勾起观众对凄美或浪漫爱情故事的期待。影片“Ghost”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成“鬼”或者“幽灵”,不免让观众联想到鬼片或恐怖片,有失原作的韵味。翻译成《人鬼情未了》,既不失原色,又增加了几分浪漫色彩,可见片名的翻译至关重要。它能煽情、有悬念,引人入胜,讲究新颖别致,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

4.突出审美功能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美的翻译讲究意美、音美和形美。美的译名是一种美学符号,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美学盛宴。译名的美透过语言的形式美、韵律的音乐美和修辞的创造美,提供给观众,让他们欣赏、享受影片。笔者认为,“Waterloo Bridge”的翻译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魂断蓝桥》这个译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也蕴涵一定的中国文化特色,它使得观众很快地联想到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应该就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美学享受。

(二)使用一定翻译技巧

通过上述翻译目的的讨论,可以看出,片名的翻译应在忠于原名的基础上,注重信息传递、文化特点、商业价值和审美功能。按照受众的要求,灵活采用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1.音译直译

直译或音译不容易引起误解,还可以达到字句对应的功效。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特》、“Chicago”《芝加哥》等。

2.忠于原名的直译

许多原名有很强的美学信息和商业信息,翻译时可以借用原名的信息直译,承载原名的简洁性,也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3]影名“Slumdog Millionaire”,由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组成,译者就是借助其形式和含义,译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完美地传递了原名的韵味。

3.重命名的意译

首先,考虑部分重命名。结合受众的心理与审美习惯,摆脱原名束缚,用局部重命名方式,翻译片名,最大限度地发挥三个目的论原则的优势。影片“The Reader”,如果翻译成“朗读者”,就略显乏味。但是《生死朗读》就能有效地融合原名和市场元素,达到勾起受众好奇心的效果。其次,使用完全重命名方式翻译。在直译或部分重命名的前提下,都无法传递原名和原作的神韵时,不妨使用完全重命名翻译。这种方式主要考虑译语的交际目的和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结合电影内容,提炼名字。完全重命名,能摆脱直译的青涩,也更贴近原作。

4.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带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翻译是翻译的较高境界,电影情节的虚虚实实就是生活的再现,片名的文化因素也需要译者充分地传递出来。只有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兼顾到中国观众和西方文化两者,才能使译名获得最大的商业和审美价值。[4]

四、结 语

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日新月异,使电影名的汉译更具挑战性。译者在功能目的论模式的指导下,定能将电影名的翻译行为和电影的商业效应融合一体。但注重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语言、艺术和美学因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1.

[2] 喻滔.功能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的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 梁健,李鲁.电影片名之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篇9

本文针对于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商业广告对于商品的作用、商业广告必须正确地表达商品信息、文化因素差异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以及尽量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给出了如下建议。

1. 商业广告对于商品的作用

所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商业广告就是带有商业目的的广而告之。我们平常时看电视上网所看见的广告大部分都属于商业广告,它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商品并且有兴趣去购买和使用。一个没人知道的商品是不会有人去购买和使用的,这个时候广告就显示了它的作用,向大家介绍商品并且让大家知道商品的有用之处,然后再需要的时候去购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于广告的原因才选择使用的,同类产品我们回去看看广告,一般我们会使用广告做的好的那一种。

2. 商业广告必须正确地表达商品信息

广告是广而告之,所本文由收集整理以不能误导别人。商业广告必须要把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广大消费者,不能够由于文化因素而改变它原本的意思。商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商品被大众所知而去购买和使用,如果不能精确地表达出商品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使得商品失去本应该有的吸引力。带有商业目的的广告如果不能让商品有吸引力是不成功的广告。毋庸置疑广告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平常一般都是把广告作为选择商品的标准,如果广告做的好这个商品就会有好的市场,所以商业广告必须要正确地表达出商品的吸引之处。广告就是要让大家准确的指导广告所要表达的原本意思,不仅要让大家知道而且要让大家都感兴趣,这样的广告才能说是成功的广告。所以广告要更具当地的文化因素制作,不能出现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歧义,务必要正确的表达原本的意思,不能表达不清或者让别人看起来不知所云。

3. 文化因素差异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在语言上的习惯不是很明显,不过有的时候翻译过来就和原意相差甚远了。由于跨语种的缘由,很难原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变的翻译过来,再加之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的译文就有可能不完全符合原本的意思了。反义疑问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否定的,如果按照我们的思路翻译回答的话,yes就会变成同意反问句中的意思,不过正好相反,no才是表示同意反问句中的意思。例如:you are not chinese,aren't you?

yes,i am chinese.这句回答就应该是说“不,我是中国人”,而不是“是的,我是中国人”。类似的情况很多,只要我们接触英语久了,我们就能慢慢的知道英语的语法习惯,它和我们的汉语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不能够望文生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而是应该先看清句子里面的语法,然后根据当时的情况翻译,这样翻译才能尽量的符合原来的意思不偏离。商业广告由于经济一体化而世界化,一个商品的广告有多种语言版本,这样就能使得大部分人都能知道这件商品。并非所有人都能听懂汉语或者英语,所以这里面的广告需要经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是不能改变原来的意思,要尽量的符合这件商品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文化的不同,语言习惯不一样,文化背景不同都会造成翻译上的一些偏差。如果一个商品的原本意思不能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他的本意的话,那么广告就是去了他原本的意义。

4. 尽量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一般的说就是文化背景,和历史地理有关,是长期的形成的一种人文和特有的习惯风俗。不同的地区文化因素不一样,也许我们了解,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就存在了一个由于跨文化因素所产生的语种间的区别,也许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翻译又是另一种意思,但是对于那种文化环境中来说就是我们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商业广告英语翻译要尽量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必须要按照商业广告原本的商业目的进行直译、意译、转译、套译等。思维的共同性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超出了不同,就存在了这种语言的对等使得良种化语言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在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语义对等,就是说意思上要对等。这个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还有一条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社会文化的对等,由于翻译就是用他们国家的语言,向一个国家介绍另一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的时候要做到社会文化对等。同时在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文体的对等这个不用解释应该都明白。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有许多技巧,不违背译文原本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情况下,按照原文的形式风格翻译过来;有些时候翻译不过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候就可以改变原文的形式,用我们熟知的形式翻译过来。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建筑英语 文本功能理论 语言特征 翻译技巧

针对当今建筑领域存在的建设模式化、重复化、趋同化等问题,创新势在必行。传承中国建筑思想的精髓、了解国外的建筑理念、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拓宽思维,不断创新,才能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而建筑英语的翻译既有利于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引进学习国外的建筑思想。本文拟就建筑英语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1(Newmark)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翻译中的三种文本功能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纽马克进一步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因此译文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形式,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信息型文本”关注的是“事实”,其核心是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注重译语读者的反应和理解,因此译文信息的传达强调准确性与真实性,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对于“呼唤型文本”,其核心是“读者层”,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以使他们“按文本预想的方式作出反应”。

根据上文的划分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英语属于“信息型文本”,重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筑翻译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到语义忠实于原文,句式结构符合译入语习惯以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接受。

1 建筑英语的语言特征

建筑英语是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一个分支,具有其它文本所不具备的一些语言特征。

1.1 专业词汇的大量使用 建筑英语专业性强,具有自身的用语特点,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借自英语的常用词汇,但具体到建筑领域,却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通过上下文确定词语意义、传递准确信息。比如,“bed”不是“床”的意思,而是“道床”,指的是“支撑和固定轨枕,并将其支撑的荷载传布于铁路路基面的轨道组成部分。”同样,“sleeper”不指“睡觉的人”,而是指“软枕”,一种支撑钢轨、保持轨距并将列车荷载传布于道床的构件。

1.2 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建筑英语在词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倾向主要指广泛使用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建筑英语的名词化倾向是与科技文本的基本要求密切相关的,其任务是叙述事实和论证推断,因而要求言简意赅,语言结构的简化自然是题中之义。比如: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termination =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llumination 照明强度测定

Project operation cost status report 项目实施费用状态报告

3-feet glass manhole door 三英尺长的玻璃人孔门

1.3 被动句的使用 被动语态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不带主观色彩,并且可以强调所要突出的内容。另外,被动语态可以调节句子结构,实现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鉴于被动语态的上述特点,建筑英语中被动语态得到了高频的使用。例:

本文认为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强度由水泥混凝土基体产生的强度和矿物掺合料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对强度的贡献两部分构成。

译文: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composites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s is considered to include two parts: one is generated by cement concrete matrix, the other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admixtures on concrete.

上面的英译,读来一气呵成,内容连接连贯,被动语态的使用,功不可没。

2 建筑英语的翻译技巧

2.1 选词用字 建筑文本专业术语较多,要保证文本信息的准确客观,对于这些术语必须予以充分注意,除从字典上查阅外,还须善于分析它们的结构,弄清它们之间的合成关系,用符合科技规范的术语准确地道地将它们译出。例如下面几个铁路术语:

Left-hand bent stock rail

误译:左边弯曲储备钢轨

正译:左向弯曲基本轨

Continuous welded rail:

误译:连续焊接钢轨

正译:焊接长钢轨/无缝钢轨

Approach-lighted color light automatic block

误译:接近亮灯色灯信号机的自动闭塞

正译:接近着灯色灯自动闭塞

具体到例句中,则需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单词词义。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