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0: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学生年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一学生年度总结

篇1

本学期我部举办活动较少,主要比赛为戏剧小品大赛。活动内容为由同学自由选材并编排上台进行展示。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组织奖。此次活动圆满结束,但我们仍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1.准备不够。由于参赛节目较多,我们没有提前做到一一落实,所以造成赛前较为混乱的局面。

2.人员安排不合理。我部干事均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礼仪性活动较多,因此投入在社团内部活动的时间较少;且人员数量有限。

3.缺少与其他社团的内部联系。为此次活动撰写新闻稿的同学虽然提前联系了,但比赛时没有及时到位,对新闻稿的撰写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我部决定与下学期对大学生艺术团内部事物进行大规模,彻底性的调整。

1.    基于一年的经验,以后我们在举办活动时或周到、细致地考虑并准备各个事项,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对于人员的安排,我部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对于一些只占位子不干活的成员一律予以清除。此次,在下学期的纳新中,我们还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所有成员务必能真真正正为社团做贡献,不会再纳入“花瓶”式的成员。

3.    与其他社团的内部联系也会加强,做到更好的协调与配合。

4.    对于活动的举办,我们的方式也会有所改变,将增加活动举办的次数,开展更多的文娱活动,更好的为同学提供放松的舞台。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的十个专业在校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300名同学。

2 调查方法: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一个班,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在开班会时统一发放,完成后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其中大一60份,大二90份,大三90份,大四60份。

3 一般资料:本次受调查者300人,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72人;家住农村182人,家住城市81人,家住城镇37人;汉族267人,其他民族33人。

二、调查结果

1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主要受益于?选择“家庭”的87%,选择“学校”的7%,选择社会的3%,选择其他3%。

2 你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选择“满意”的34%,选择“基本满意”的35%,选择“不满意”的27%,选择“很不满意”的4%。

3 你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如何?选择“很好”的31%,选择“还可以”的50%,选择“较差,心里对此有点焦急”的17%,选择“差,对此感到很焦虑”的2%。

4 你是否为自己在大学的人际关系感到苦恼?选择“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没什么苦恼”的13%,选择“人际关系处理的还好,偶尔烦恼一下”的59%,选择“大学人际关系复杂,感到苦恼”的22%,选择“不善于交际,但把它抛在一边,觉得一个人生活也很精彩”的6%。

5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选择“习惯从主观上找原因,总结教训,积极应对,务必战胜挫折”的56%,选择“挫折是难免的,今后注意就行了”的32%,选择“习惯从客观上找原因,希望找到解决之法”的10%,选择“回避挫折,不愿意去想”的2%。

6 你认为自己经常处于那种情绪当中?选择“快乐”的41%,选择“平静”的34%,选择无聊的20%,选择郁闷或烦躁”的5%。

7 遇到压力你会先向谁求助?选择“知心朋友”的50%,选择“家人和亲友”的30%,选择“教师或专业人员”的12%,选择“不找任何人”的8%。

8 你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选择“通过娱乐、游戏、读书等方式转移”的53%,选择“通过哭、找同学倾诉、写日记等方式发泄”的25%,选择“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自我压抑型”的12%,选择“顺其自然,自然调整”的10%。

9,你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经济问题”的22%,选择“恋爱问题”的26%,选择“人际关系”35%,选择“社会压力例如就业等”的17%。

10 你觉得心理学知识能否帮助你面对挫折?选择“可以,对自己帮助很大”的37%,选择“有帮助,但帮助不大”的39%,选择“有帮助,但没有意识到”的20%,选择“觉得理论不合实际,没什么帮助”的4%。

11 你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的帮助有多大?选择“有非常大的帮助”的50%,选择“有一定的帮助”的41%,选择“没有帮助的9%。

12 你对大学生挫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选择“非常重要”的46%,选择“重要”的52%,选择“不重要”的2%。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学习挫折较为普遍。首先是专业上的不满意是产生学习挫折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选择的专业不了解;有的是受高考分数的限制,无法填报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或录取时被调剂到了别的专业;有的是因为专业选择是家长包办代替的,只考虑所谓“热门”、“冷门”,没有考虑学生本人的兴趣;有的是因为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学习成绩落后;也有的是因为感觉到本专业不受社会欢迎,对前途没有信心,就产生失落感甚至怨恨心理。

其次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也是产生学习挫折的原因之一。有近20%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其次,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也是他们产生学习挫折的原因之一。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以学习为同等大事,生活方面家长安排的紧然有序,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集体生活管理方式。许多学生不适应这种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容易遇到困难。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习成绩,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

2 交往挫折表现突出。根据调查结果近30%的大学生交往挫折感强烈。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比较容易;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都有可能让大学生在交往中产生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避退的态度,过之就会产生挫折感。

3 应对挫折的态度良好,应对办法有限。根据调查结果有近90%的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应对办法有限,遇到挫折请教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比例偏低,近30%的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法比较消极,对心理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还尚显不足,特别是恋爱挫折和交往挫折的应对方面更显得准备不足,有近三成大学生的情绪受到较严重影响。

篇3

【关键词】学生公寓;公寓学生干部;团队建设

随着学分制的大力推行和公寓社会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学生公寓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自习室”,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在公寓仅仅依靠公寓辅导员和物业人员的管理工作,力量远远不足,难以深入学生内部。发挥学生能动性,建立并培养一支学生干部团队对公寓管理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公寓学生干部队伍组织架构

目前,本院学生公寓楼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组织体系,根据年级不同分类,主要设立了两支学生干部队伍。(1)宿舍学生代表委员会。大一新生组建宿舍学生代表委员会(简称宿生会),以层为单位,配备一名层导师(高年级学生),再由层导师选拔本层优秀新生担任层干事。宿生会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示范作用,指导新生开展楼内相关工作,帮助低年级学生顺利度过大一转型期。(2)楼宇“党员之家”。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宿生会自动转制成党员之家。每个楼宇设立一个“党员之家”,选拔一名学生为党员之家主任。下设日常事务部、宣传策划部、监督检查部,每个部门由一名部长和若干名干事组成,分管公寓不同职责。以层为单位,成立党建工作站,由站长带领党员责任区组长(分管几个寝室)开展本层工作。楼宇党员之家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本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各类事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公寓的先锋模范作用。大二开始至毕业,均以党员之家组织开展工作。

二、公寓学生干部在公寓管理中的作用

公寓学生干部是联系公寓辅导员与楼内学生的纽带,是楼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得力助手,也是楼内学生工作得以落实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公寓思政工作在多年的研究探讨基础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寓学生干部作为公寓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公寓思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学长作用。大一新生入学前,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层导师(公寓学长),辅助公寓辅导员一起开展新生的转型期教育。迎新工作、宿生会组建、寝室长会议、破冰等新生入学教育都是由层导师负责开展;此外,层导师与新生年龄相仿,有着较为相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能掌握新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彼此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层导师担任着学生导师、老师助理、朋辈辅导员以及新生伙伴的多种角色,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2)助理作用。目前,一个公寓辅导员对应2000多名学生,对象数量多,日常事务繁杂,单靠辅导员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也是不现实的。楼内日常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落在了公寓学生干部的肩上,而辅导员更多的是发挥“隐形指挥者”的作用。同时,学生干部也是楼内各项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根据楼宇实际特点,公寓学生干部积极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并营造了良好的楼宇文化氛围。(3)表率作用。公寓楼内的学生干部大部分是思想意识高、责任感较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党员分子,他们不仅学习、记实表现突出,而且主动带头参与楼内各项工作,如组建“志愿者治安巡逻队”,进一步保障楼内安全;在“学风示范岗”工程中,更是通过帮扶活动帮助落后的同学积极进步,先进带动后进,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公寓学生干部存在的现实问题

公寓学生干部在公寓思政工作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干部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教育管理的实施者。当今高校学生干部都是典型的90后,他们独立、张扬、自信、个性鲜明,基于这些特点,再加上公寓阵地的实际情况,使得公寓学生干部在现实的表现中仍需进一步改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性方面。由于学生干部团队具有义务服务性的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会相对减弱。大一宿生会组建时,由于时间靠前,加之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学校整体好奇心较强,各学生组织纳新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报名人数往往会远大于所需干部人数。新生的积极性相对很高,也能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担任干部。到了大二宿生会转制,党员之家成立时,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有所减弱。大三、大四的情况就更甚如此了。由于公寓楼内学生的住宿是根据年级、专业而安排的,这样就容易造成无人愿意担任各职务的尴尬局面。(2)归属感方面。院系、专业、班级的概念在学生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而公寓是集各年级、各专业形成的混合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处于本专业的层面。再者,思政工作进公寓是近几年来的新举措,公寓学生队伍的建设历史尤新,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分院的归属感是远甚于公寓的。因此,更多的学生喜欢去分院应聘,对公寓的学生干部职务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3)认可度方面。学生干部对自己的认可度是来自于内外界的。一方面,学生干部待遇不一。公寓内不同职务的学生干部,其所属编制也是不同的。主任、部长、站长是享受院级学生干部的待遇,所以他们自身对自己的认可度也相对较高,而干事对自己的岗位认可度就较低。另一方面,职责分工不明确。楼内的基础性工作一般都止于站长、部长层面,有些工作都没下发到干事,存在部长、站长包干,干事无事可干的现象。这样,使得楼内干事对自己的认可度下降,自身能力不能有所体现、有所提升,对党员之家的重视程度也相应下降。(4)责任感、创新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干部来应聘岗位时,都是想通过学生工作实践来锻炼自己,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就职期间也能够完成既定任务的,但是对公寓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干部更只是谋了职,而不做事。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因为自身各种原因,在任职期限未到的情况下,就非常随意地推掉职务。在职期间,工作主动性缺乏,工作效率较低,更多的是等待老师的布置以及催促。开展工作只停留表面,照搬以往学生干部或老师的工作模式,对工作没有更多的思考,也就难以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预见性的建议,创新意识薄弱。

四、加强公寓学生干部团队建设探析

1.完善科学有效的选拔、培训、考核制度。(1)严把“入口”关。学生干部的选拔是整个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保障工作。目前,公寓内院级学生干部的选拔都是由公寓辅导员直接把关的,而干事则是由分管他们的学生干部挑选而产生。这就难免存在谁熟谁上任的情况。一方面,这种产生方式使得公寓学生干部团队在广大学生中的知信度不高,难以体现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有些真正想为学生服务,想担当职责的学生被埋没其中。因此,在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中,要提高对干事层面的重视程度。(2)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学生干部培训应注重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并且多方位。一是岗前培训结合过程培训;二是不同楼宇公寓辅导员交换培训;三是形式内容多样化,如: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优秀学生干部报告会,男女学生干部交流会,素质拓展训练、高低年纪学生干部座谈会等。(3)健全、落实各项制度。健全的制度能更好地指导并监督学生干部的工作。明确不同岗位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形成相关制度,使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知道自身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上岗之前要求学生干部签订“履职承诺书”,增强责任感;任职期间落实监督考核制度,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日常考评、年度考核、自评及他评相结合。

2.规范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干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身肯定是需要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能够使该价值最大化呢?往往在我们的工作中,学生干部习惯于完成老师分配的既定任务,只关注结果的实现情况,这对工作的成效以及学生干部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平时的工作也缺乏系统,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对学生的工作提要求,并形成一套强有力的执行系统。第一,计划,工作开展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即策划书;第二,明确分工,尤其要注重发挥干事的力量,充分调动干事的积极性;第三,过程监控,关注学生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第四,结果评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1)加强公寓、分院联动机制。公寓、分院的两个学生干部体系虽然是独立招聘,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其关联性还是很大的。首先,其面向的学生群体是一样的;其次,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目前,分院党员之家虽然也设有公寓管理事物部,事实上两者在工作上的互通很局限。今后设想,分院干部和公寓干部可以打通,即,公寓的院级学生干部可以是分院的当然干部,作为公寓、分院工作互通的桥梁。此外,采用会议互参等形式加强公寓、分院工作的联动。(2)完善各类激励措施,提高公寓岗位的吸引力。公寓学生干部除了学年末公寓内部的评奖评优和公寓记实考核加分之外,很少有分院加分、推优等方面的激励措施,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挫伤了公寓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公寓应多争取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奖学金以及推优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提高公寓岗位本身的吸引力。另外,公寓内部也可以开展多形式的激励活动,如对公寓学生干部进行积极宣传,公寓文化节上承办的“公寓学生干部风采展”取得不错的效果;表彰先进,学年末举行公寓优秀学生干部表彰大会,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3)加深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交流。更多的交流是促进老师与学生感情的一种必需方式,也是公寓学生工作开展的前提保障。但是,现在公寓楼内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交流还是比较欠缺的。除了工作上的互动,两者就难以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的接触,如,生活、学习、情感等。甚至,公寓辅导员难以深入楼内的学生干事层面。这种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亟需改进。现楼内制定了《党员之家例会制度》,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干部针对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导员定期与个别学生干部交流,形成谈话记录;辅导员定期参加层例会;辅导员定期召开全体学生干部会议等方式,深化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感情。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公寓管理建设在不断探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我们的学生干部团队也在不断地成长,在整个公寓管理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分院、班级概念,公寓的学生干部成长仍有较大的空间。我们相信,在我们不断努力之下,公寓学生干部团队将会逐渐完善,公寓的管理建设工作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何期,赖彷.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0(3)

[2]董丽华.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高校公寓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

篇4

导师制始于英国牛津大学,19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国大学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教育制度。早在民国初年,我国就有部分与西方高校联系紧密的学校借鉴西方教育经验,自行引入顾问制度或指导制度等,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1936年竺可桢接掌浙江大学后全面推行导师制,1938年陈立夫接任教育部长后即全面推行导师制,颁行《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形成了民国时期基于控制学生行为的导师制体系[1]。建国后我校高校导师制几度浮沉,改革开放后从重拾研究生导师制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2,3],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导师制体系。本文从国内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分析入手,探讨地方弄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二、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分析

本世纪初开始,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江萍(2006)认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包括选拔、管理、考核、监督四个基本环节[4]。徐承刚等(2013)根据导师指导方式的不同,将本科生导师制分为五类:全程式导师制、半程式导师制、精英式导师制、专项式导师制、阶梯式导师制[5]。谢宗波等(2015)分析了?A东理工大学的“1+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大一实行班级科研导师制,其后实行基于双向选择的科研导师制[6]。张永进等(2017)认为,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必要保障,遴选、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组织管理体系[7]。杨仁树(2017)提出本科生导师制应秉承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搭建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实现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8]。

三、地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

(一)导师资源不足

高等教育硬件可短时期得到快速扩充,但以能站稳讲台的教师为代表的高校软件水平不是有了经济投入就可以短期内快速提升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增加比例与专任教师增加比例并不协调,导致的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第一,我国的师生比并不理想。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生师比为16:1,牛津大学导师制是最早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到现今为止也没超过5∶1。美国常青藤盟校和哈佛大学为使生师比处于较低水平,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平均一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有的只有3-4人[9]。但我国许多高校根本没办法达到这一要求,一位导师负责指导的本科生每年通常在10位以上,过大的生师比,导师们往往负荷过重。第二,名义上的师生双选模式。徐岚(2011)等对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质性研究中提出[10],由于优秀导师的缺乏以及一些教师不再愿意担任导师,在不符合学生自身需求和违背老师意愿的情况下,学校会以硬性分配的方式安排导师,这种被强迫完成的指标影响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欲望和实

际诉求。

(二)责任划分要求不明确

导师制由来已久,但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而言本科导师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完善。在职责划分范围,一些院校寄希望于导师制能够解决一切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因而导师所要负责的具体职责比较宽泛,从而模糊了导师的工作职责,没有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而导师与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生活指导方面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这就会出项工作盲区和重合,加之各教育工作者培养理念不尽相同,这就很难协调两种制度的之间的职能,势必造成学生工作效率的低下,职能的浪费。这种对职权的不明晰界定,往往也导致了学生在本科导师制里的迷茫与困惑,学生不知道从何问起,向谁询问,学生只是被动执行导师的安排,不利于导师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激励奖罚机制缺乏

由于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注重学科建设,强调科研课题,而对教师在学生德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关心,漠视导师们的责任心与职业操守。本科生导师本就是院系的中坚力量,除去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对于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往往难以分配出更多的精力来分类指导。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监督与评价,在导师制的落实环节中,全凭导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无法科学的量化导师在培养学生时投入的精力与心血,这就会导致本科生导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激励导师积极投身于本科导师制中的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四、地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导师资源库

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逼近普及化阶段。高校专任教师的增长速度却追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相对于导师数量上的不足,优质的本科生导师更为稀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一是健全退休教师返聘机制。退休教师已深扎教育教学第一线,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并不再受硬性科研任务约束,有较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发挥自身长处。二是建立健全导师培养机制。年轻教师与本科生年龄相仿,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有利于本科导师制有效高速的开展。定期为新增选的导师进行有关专业方面培训,让这一类导师队伍在高效的教学管理水平指导和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总结,快速成长为本科导师制团队中的后备力量。三是建立校外导师队伍。通过资源整合,聘请校外专业对口、声望高的专家、优秀校友、社会知名人士与学生结成师徒关系,使学生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晰界定导师职责

导师制其本身并不是万能钥匙,过于泛化导师的职责和模糊的分工,只能让导师在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妥善调节与处理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细则,让导师制与辅导员制有机结合起来,各自集中精力解决擅长的问题,各方默契配合,让导师制既不孤立,也不与其他职能重叠起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低年级阶段,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代替导师一部分的工作,对新生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导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不仅要在思想上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在科研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培养学生,进而成为影响学生以后科研或工作态度的一门无形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