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16:0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三年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以后,我没有选择到一二线城市闯荡,而是毅然决定留在家乡,怀抱着对基层事业的热爱,投身于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很多人并不知道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性质,以为就像临时工一样而已。其实不然,我们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基层工作,用专业知识来满足基层岗位对此的需要。我不知道这个身份在旁人眼中,是光荣,还是卑微。我也不知道这个身份的身价在他们眼中,如金子,还是如泥。但是却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就选择了它,我选择尊重了它。
三支一扶如同大学生村官,本身就是一种光荣的基层奉献,当你投身于三支一扶基层服务,只要你埋头苦干,你会真正可以得到历练。这是我这半年来在三支一扶岗位工作所得到的切实感受。刚开始,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基层群体,我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有条理地展开每一项工作。但当我们敢于向前辈学习,结合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把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勤于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三支一扶无论在做何种工作,一边工作吧,一边不放弃学习,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时间安排,成功往往来源于此。
说到对三支一扶的建议,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我希望有更多一些职业培训,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投身基层服务。对于往后的就业培养,既然有了基层经验,我认为人才部门对三支一扶志愿者进行定编定制培养,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作为一名“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我始终牢记志愿者的誓词: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者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而贡献力量。我深深知道,我们的使命是服务于基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服务生活中,始终牢记自己的这一使命,积极创造条件,为新兴的和谐发展努力着,奉献着自己。也许我们志愿者所从事的岗位是平凡普通的,但我们的青春是火热的,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时时刻刻都以志愿者精神激励自己,生命也因此而丰富多彩。两年来,时刻叮嘱自己,平凡的是普普通通工作岗位,不平凡的是我们这个集体、这个团队,是这样一群激情澎湃的年青人。
篇2
清华大学法学院大四,她把在园子里的奋斗概括为专注和情怀。以下是蔡泽洲同学在2014~2015学年度清华大学学生奖励大会上的发言。
附:2015年清华大学本科生
特等奖学金获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建筑学院 商宇航
水利系 侯时雨
机械系 杨韵芳
精仪系 张贶恩
计算机系 矣晓沅
工物系 沈奇舱
化工系 王瀚森
材料学院 憨家豪
物理系 沈汇涛
法学院 蔡泽洲
China Campus
特别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佳述
在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是一个颇受师大学子关注,颇有分量的奖项,至今已举办了十六届。
每一届,都会诞生北师大十佳大学生。
赵芸赫
物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
就让我对大学四年做一个受力分析。最先受到的是重力,只有脚踏实地才不至使梦想落空。身边的人曾问我,你既然只是想当个中学老师,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我说,如果我自己都没有把学问学明白,以后如何有底气站在三尺讲台上讲学问。
从不敢上讲台讲课到现在,我抓住一切机会走上讲台,得以获得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大赛一等奖。
作为物理老师更应该在实验技能、科研创新方面提高自身的修为,因此在课余生活中我也释放出了很多创造力,我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已撰写成两项专利,现已过初审。我两次参加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设计过的Sagnac演示实验仪是全国高校第一个用来演示光纤陀螺仪原理的设备,在2015年10月的全国高校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这些成果也已总结发表在《大学物理》等核心期刊上。
张新奇
环境学院2012级本科生
我是一名国防生。
以心求学,我牢铸学业根基,愿成宏才报家国。深入挖掘科研创新潜能,我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并顺利结题,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身份发表两篇专业学术论文。在2015年的研究生推免中,我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和优异的综合素质被顺利保送至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身报国,我锤炼戎装精魄,誓将壮志献国防。从大一入学至今,作为我校国旗护卫队队员,我在坚持每日做好升旗工作之外,还与队友一同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升旗任务。
张文凯
外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
这三年半来的大学生活经历了两样东西,既是肩膀,也是翅膀。
说其是肩膀,是因为在大学阶段挑起了家中的大梁。2013年10月,父亲去世后,我便带着患病的母亲来北京接受治疗,两年来医院和学校两头跑成为生活日常。我用小小的肩膀扛起整个家,没有惊天动地,却总是一点一滴。
说其是翅膀,是因为师大赋予了我无穷的飞翔的力量。进入师大后,我从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乡村小伙,蜕变到现在同学们戏称的口语大神;我并非一直都优秀,但我从未磨灭自己成为优秀的可能。每天早晨6:30起床进行晨读;每个课间10分钟都朗读英语短文。
姚文杰
哲学院2012级本科生
在师大三年,它鼓励我要多读多思,我丰富了政治学、哲学领域的知识,大大拓宽了思维视野;它告诉我大学生的关注里除了书本,还应走向田野去实践,直面社会,我逐渐具有了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它支持我去不同地方支教,让我在讲台上感受教育的意义和责任,三年支教下来的积累让我教育筑梦的热情变成了切实的素质提高;它鼓励我用行动去探索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有多大,于是我坚持用三年时间组织起一个支部的壮大,一路助力支部85名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成长,先后影响过550余名中学生和北京市的盲人群体。
杨文琴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12级本科生
汗水见证了我的成长。曾埋头看书作业备课度过1000多个深夜,感受了师大每一个静谧的夜晚;曾为获得一手科研数据,在北京近40℃高温下,背着十多斤的装置赴上百公里外采样,三年半间行程达10000多公里;曾在实验室探索实验失败原因,从早到晚连续尝试7天,因呆得过久中毒;曾为支教实践几乎牺牲了所有的周末假期,三年来每个暑假只回家四五天;曾为助力成长坚持朋辈交流……
我成长在甘肃一个落后的小山村,我立志改变山区教育。初入大学,我便投身于多个教育类社团,多次参加未教赛,7次支教,200多次讲课,5次调研与思考,我对教育痴迷。
夏陈马雅
化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化学人独有的情怀!有人说,女生学什么化学,但是我要说,我热爱化学,我要为化学代言。我喜欢早上七点等在图书馆门口,坐在我最喜欢的二楼五号位置,探索分子轨道的组合;我喜欢晚上十点钟伴着闭馆音乐响起,回忆电子云的重叠;我喜欢每天睡前对自己一天的收获小小暗喜,期待睡梦中与凯库勒的苯环相遇。
三年来我每天坚持规律作息,没有拼搏的豪情壮志,却有坚守的静水深流细水长,最终我以年级第一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一次竞赛二等、两次国奖,三年三好学生是对我敬化学之业最好的认可。
化学无聊枯燥吗?不,化学人有份平凡中的坚守,细微处的求真。反复实验几百遍只为调出一个最佳浓度;一个女生,半夜被锁在漆黑寂静的化学楼,最后只能翻墙回到宿舍。研究的离子发不出光,几乎想要放弃,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狂奔20圈后,发现自己依旧不忍,决心从头再来!还有人说,我们恨化学!但是,我要为化学正名。我组织策划化学文化节、化心慢递活动,将化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马思源
教育学部2012级本科生
我的大学故事是一个“跨界狂人”的心路历程。从教育技术到新闻传播,我在学业跨界。教育技术以数理、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同时面向教育,我修习了全学院最多的学分,得到了最好的成绩。同时,我旁听新闻传播主干课程,保送传播学方向继续研究生学业。没有午休的日子是我大学生活的缩影。我的大学科研经历从接触社会网络分析法开始,此后内容分析、努力了解机器学习,再到课程设计、个案访谈,我尊重数据体现的客观规律,也叹服每个个体的复杂与精彩。
代园t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 科生
个子小小的我已习惯被“呵护幼小”的眼光看待,大家潜意识里把瘦小当作弱小。我要证明:“小块头也有大能量!”于是,大家便看到了课堂上认真笔记,用目光与老师思想碰撞的我;图书馆中与高数物理战斗一整天的我;期末复习时朝7晚11的我。我参加科研、竞赛,取得骄人成绩。在飘雪的暗夜贴海报,独自走遍大半个海淀拉赞助。我参与多项志愿活动,在猛禽救助中心一干就是三年。我承接三份家教,勤工助学的所得基本满足学习生活。元旦晚会、12・9合唱比赛、教师素质大赛,均有我全情投入的影子。
慢慢地,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我,看似娇小却能连续拿国奖,几乎每次考试霸占年级第一,学习、科研、社会工作样样出类拔萃。惊讶并赞叹于这个小女生所拥有的巨大能量。于是班委连任,院会部长,学长计划,众望所归。
我怀着自信带领队伍参加了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这一生物学科中最顶级的大赛,并斩获银奖。经历过几乎崩溃的困境,经历过从零开始、时间紧迫却又无人帮扶的迷茫。但是,一切困难我都带着27人的队伍扛下来了。2309张照片记录,282个不眠之夜,9次国内外交流,4次实践调研,2个wiki搭建。一年中我体会过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也收获了超越一切汗水和疲惫的成就与成长。
车茂立
励耘学院2012级人文科
学试验班
我自入学以来便加入北师大科学技术协会和正在实践的飞鸽传书项目组,接受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的双重打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起起伏伏和酸甜苦辣之后,我终于获得了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多项创业类大奖,更成为了格致工作室、BEA工作室CEO,管理创业团队30余人,并兼任搜易科技工作室市场总监和IAMLL公益电商原始合伙人。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更是深深体会到,创业不能仅仅靠梦想和激情,更需要学习与创新,因此我更是把握所有的时间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三年平均分92、综合测评专业第一的优秀成绩,并获得京师一等奖等十项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4篇。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我深深感悟到创业实践与学术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白明浩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2级本科生
我用两个词向大家介绍我的大学。第一个词是转专业。初到师大,当时还在化学学院的我有一份对金融的热爱。我励志要到经管学院学习,于是开始每天在课上学习化学,在课下学习经济学。在这一年中,我不断鼓励自己坚持走下去,终于以考核第一名的身份转入了金融系,同样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在化院的学习生活,取得了国家奖学金。
刚到金融系时,由于学科跨度大,我在一年里修读了31门课程,其中24门是专业课。周围的同学有时学化学,我独自学习金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曾经有很多次,我很迷茫;那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道路。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一点点追上了同学们的步伐,大二在新的专业再次排名年级第一,第二次取得国家奖学金。三年里我的专业排名、综合排名均位列年级第一。
篇3
【关键词】高职 顶岗实习学生 心
理健康教育 EAP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25-02
一、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顶岗实习学生主要存在的
心理问题
高明曾在2012年对565名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差异显著,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这3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总的来说,高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适应能力不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企业生活,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但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因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生活不适应、同事关系不和谐等问题经常抱怨,没有主动去适应环境,有的学生甚至动不动就离岗,给学校和企业造成极坏影响。
2.人际关系处理不善。很多学生性格单纯、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经验,在工作中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或客户的关系,甚至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缺乏沟通能力。
3.情绪困扰。在高度竞争的企业环境中,当常规的情绪调节方法失效后,学生可能会面临情绪失控而又无人帮助的情况。
4.自我认知偏差。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只想到实习单位做领导和管理工作,不愿去基层一线做具体的工作。但是在领导、在学历高的人面前,或是遇到困难时,又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
问题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院2010级顶岗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该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可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却对顶岗实习学生帮助甚少,而大三学生的危机事件又往往发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变成了一个真空期。
1.理论研究薄弱,参考经验缺乏。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查找中国知网,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探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论文不到10篇。
2.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存在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不均匀的情况。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排查及后期跟踪,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极为有限。虽然每年“5.25”心理活动月要求各年级学生参加,但仍然是以大一学生为主,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心理的教育也仅限于几次讲座,缺少系统跟踪和个性化的服务。朱易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为:“对大一新生过分关注,对大二年级适当关照,对大三毕业生放任自流”。
3.职业教育的开放度不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均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者既不了解顶岗实习学生,也不了解企业,大部分的工作局限于“课堂、活动、咨询”这个狭窄范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产生众多心理问题,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无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EAP的具体应用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以下简称EAP)是美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企业界所推行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支持项目,旨在帮助员工解决心理、行为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员工的人际关系,强化工作中的团队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组织管理效能的双重目标。据1995年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的资料称:美国对EAP每投入1美元,便会得到5~7美元的收入。
(一)EAP在高职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执行模式
常见的EAP执行模式有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混合模式4种。高职院校可采用混合模式,即顶岗实习单位有EAP服务的,学生就享用该单位的EAP服务;顶岗实习单位没有EAP服务的,由学校向这部分学生提供EAP服务。可见,学校是提供EAP服务的主体。
(二)EAP服务的实施方案
EAP的实施类似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针对的对象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服务的时间从顶岗实习开始持续到毕业。
1.心理状况调查。通过问卷、面谈、小组座谈等形式评估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是组织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是工作环境的问题还是企业软环境的问题,向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内容,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消除问题的诱因。
顶岗实习学生到岗的两周内就要安排心理状况调查。对于顶岗实习较为集中的企业安排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开展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完成调查问卷,也可以是小组座谈;对于较为分散的情况安排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同学负责完成,主要是通过QQ等网络工具获取相关信息;针对联系不上或无法完成调查的学生要特别注明原因是什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校内EAP服务的总牵头人,要负责统和各个顶岗实习点的调查结果,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分析原因并向学校、企业提出意见,同时向各顶岗实习点反馈情况并安排进一步工作。
2.心理健康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各顶岗实习点的调查结果,通过宣传手册、海报、自助卡片、网络、讲座、微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
关于职业心理的教育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就要开展,甚至是新生一入学就开展,校企双方必须及时地将学生所选择专业方向的专业特点、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手段、培养理念,以及整个教育流程全部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适应问题、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问题,可制作成微博推送到学生手机上或制作成宣传手册等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用担心、焦虑,当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要及时向别人寻求帮助,并留下咨询电话或网络咨询方式。
3.教育培训。对于顶岗实习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以通过讲座、团体辅导、团体活动、素质拓展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调节职业心态等知识,能够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热情,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成员,甚至是企业的员工。
4.心理咨询。通过电话、网络或者团体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顶岗实习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因为顶岗实习学生大部分在外地的特殊性,目前主要开展的咨询方式是电话及网络咨询,学校要建立好免费的电话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要还懂得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技术。
5.效果评估及总结。学校要做好EAP工作阶段性结果的调查反馈和总结,帮助学校或者企业了解EAP实施效果,并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调整方案。这一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让学校和企业看到EAP的效用,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这项服务。学校也要发挥辐射地方的功能,帮助我国更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EAP服务的投入是值得的,EAP通过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管理。
(三)EAP服务的原则
1.预防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EAP服务的对象为全体顶岗实习学生,以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为主。这一点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一致。
2.学校、家长和企业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导致的。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和企业的支持,顶岗实习并非学校唱独角戏,而是学校、家长和企业三者互相联动的一个过程。只有学校教师,家长和企业三方面相互关注和配合,共同管理、教育、帮助学生,才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3.解决普遍与特殊问题相结合的原
则。因为个性、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不同,顶岗实习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殊性,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相同的,这就让EAP服务要关注他们的共性,也即普遍性。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要将普遍与特殊问题相结合,才能在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其自身问题。
总之,把企业的EAP福利运用到高职顶岗实习学生上,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入职后遇到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技能,进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获得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认同,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值得在高职教育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
[2]朱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J].文教资料,2010(34)
[3]吴玲玲.DK公司员工援助计划
(EAP)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2013JGB337)
篇4
[关键词] “三层次”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实践;综合实践;第二课堂
1999年我国第一所独立学院创办,这种新型的办学形式以依托条件较好的本科院校,通过民办资金的引入进行联合办学。从母体本科高校“孵化”出来的独立学院,不能是母体高校办学模式的复制,更不能是母体高校扩充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在依托母体高校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在办学模式上要“独”,人才培养上要“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下处于优势地位。办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轨道,特定的办学模式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反之,为了培养特定的专业人才,也会构建相应的办学模式。因此,办学模式的定位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一、独立学院及其下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现状的分析
独立学院从第一所的创办发展到今天的上百所,不可否认,母体院校提供了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资本,在办学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却依然沿用母体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等资源,不去思索、开展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因此目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缺乏社会竞争力,独立学院也面临着亟需确定自己“内涵发展”的方向、内容来实现“特色兴校”的教学改革的现状,其中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特色人才的打造是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标准上,依据本身灵活的办学机制,“瞄准市场确定办学方向,跟踪市场开设专业”[1],打造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今天,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设计行业已越来越广泛地融合进其它产业中,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因此,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均瞄准市场,广泛开设艺术设计这一热门专业,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以动手操作,设计创造出艺术作品来呈现设计理念为特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这一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科学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内容成为实现人才培养渠道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根据系统论的目的性、层次性、稳定性、整体性原理,设置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依据艺术设计专业以设计实践能力来实现设计创意,并最终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学科特点,在遵循人们训练、掌握、运用设计实践能力的科学规律下,构建了含“三梯度”目标体系、“三层次”内容体系、“双支持”保障体系和“双视角”评价体系四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体系是实现目标体系的主要渠道和手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实施的具体内容,保障体系将围绕内容体系的顺利实施而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评价体系也将依据内容体系的实现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开展。
三、“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内容
1、“三层次”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及其权重设置
“三层次”内容体系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教学模块,八个课程/活动群在大学四年中进行实施。以专业主干课程或设计活动为元素,组成能力训练课程群或活动群,进而构成实践教学模块,即“专业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群(活动群)――教学模块”。
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实施最基础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块”,由设计基础造型训练课程群、设计基础手绘训练课程群和设计计算机软件操作训练课程群构成,主要以设计基础课程为起点,培养基本的设计造型和设计表现能力;在大学二、三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由设计专业技法训练课程群、设计风格训练课程群和设计综合表现课程群构成;在大学三、四年级实施第二课堂模块,此模块主要依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以开展设计相关活动为主要途径,构建运用设计服务社会意识训练活动群和服务社会能力训练活动群。
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为例,以百分比来表达“三层次”内容体系各个模块的权重为:课堂实践教学模块(30%)+综合实践教学模块(35%)+第二课堂模块(35%)=“三层次”内容体系(100%)。基础造型训练课程群(10%)+基本手绘训练课程群(10%)+计算机软件操作训练课程群(10%)=课堂实践教学模块(30%),室内空间局部设计训练课程群(10%)+室内空间整体设计训练课程群(10%)+设计表现、综合创作训练课程群(15%)=综合实践教学模块(35%),服务社会意识训练活动群(15%)+服务社会能力训练活动群(20%)=第二课堂模块(35%),如图1。
图1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三层次”内容体系及其权重图
(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为例)
2、内容体系中“三层次”关系的解读
从“三层次”内容体系结构上看,专业课程(设计活动)是课程群(训练活动群)这个整体的个体,课程群(训练活动群)又是教学模块这个整体的个体,它们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从学生实践能力看,专业目标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技能”的设置,是呈梯度的递进关系,从“课堂实践――综合实践――第二课堂”教学模块的构建上看,呈等级的层次关系: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在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是最基础的教学模块,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在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基础上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课堂模块是建立在课堂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培养,如图2。
图2 “三梯度”目标体系与“三层次”内容体系关系图
三、“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三梯度”目标体系以基本技能培养目标、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应用技能培训目标构成,三者呈“递进”的梯度关系,这三个目标也是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为实现以上三个子目标,对应构建“三层次”的内容体系,即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
2、以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为依据
《辞海》中对于“理论”的解释为: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系统知识和原理;对于“实践”的解释为:一是实行,二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际行动及行动的结果。在哲学中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有消极倒退作用。而实践对理论还有“超越”作用,“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2]因此,在“三层次”内容体系设置中,大一年级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 的学习,大二、大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大三、大四年级的第二课堂模块则是专业“实践技能”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超越,最终发挥着人才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翠秀.广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J].鸿雪,2008,(1):2-15.
[2]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9-11-24,(11).
篇5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专业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通过对于专业企业的调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发展。
(二)实践内容
我于2020年8月1日对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进行了专业调查。总经理蔡平向我介绍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州中心支公司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员工的福利等情况。人力资源的高敏媛高老师用PPT给我们展示了福州州中心支公司《员工手册》并进行讲解之后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就业方向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相关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专业等。
一是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
二是以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
三是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
四是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五 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外高校 深造学习。
(三)实践结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大三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据所学的有关工商管理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选择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为调查对象,通过走访该企业的总经理蔡平和人力资源部经理,查阅企业的《员工手册》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章程,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由于所学知识有限,只能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就业情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部分进行分析,因而无法做到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一)实习企业简介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现地址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彝人古镇南街C52幢。这个公司是中国人寿的分公司,其主要业务涉及的是财产的保险。2008楚雄的中国人寿公司将其经营业务细化,其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并于之后几年搬至现在的地址。其企业愿景: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企业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品牌口号:相知多年,值得托付,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二)调查经过
1、调查结果
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经过查阅其《员工手册》以及经过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的介绍,可以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总结如下:
(1)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员工的招聘主要有校园招聘、内部员工自荐、广告招聘、猎头公司几种形式;
(2)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三种: 短期培训、学历培训、定向培养。短期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管理或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新的险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开展。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在职员工,以解决这部分员工的学历层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定向培养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有计划地选送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骨干员工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的脱产学习。
(3)中国人寿的薪酬计算公式为: 员工薪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基本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从业年限、学历、职称等因素确定。绩效工资主要指员工根据绩效管理,履行和完成岗位任务情况。员工的奖金项隧主要包括:胃度任务完成奖、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劳动竞赛奖、分片包干奖等。奖金的发放主要根据当期公司经营业绩和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并由总经理确定发放总额。
(4)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主要有试用考核、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三种,考核内容包括各项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险种效益情况、赔付率、员工工作量、工作态度、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党风廉政情况等方面。
2、调查后见解
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对真实情况的走访的分析和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及人力资源部都进行的走访询问,并重点对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组织的构建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1)企业组织结构构建
在对组织架构进行构建,首先要确定组织架构构建的依要对据,使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适应公司的治理结构,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有效可行。在构建的过程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稳定与灵活相结合、分工协作等原则。公司组织架 构的划分、设置、运作必须以公司的战略为导向,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目标。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构建
公司应当立足于公司实际,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形成有效的培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培训活动的开展创造 良好的环境,为员工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大量潜在人才的迅速成长提供更多机会。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科学性、量化、差异化等原则。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科学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4)企业文化的构建
在对企业文化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企业文化实施总体规划,对企业文化进行广泛面深入的宣传。在公司内部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倡导符合时展的价值观,树立独特的公司企业文化形象。文化战略的实施和发挥作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它只能是循序渐进,按照文化的逻辑展开,过程不能少。唤起员工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公司发展尽心尽力,形成团 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形成一种“企业与员工利益与共”的价值观。
(三)调查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种种现实情况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之下,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当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人力资源面临了许许多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严阵以待,重新结合我国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探索和研究。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地从“思想、组织、制度”等等人才管理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高效、创新、有素质的人才团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体会
篇6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模式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晓甦,曹宇薇,吴书霞,邹开.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3).
[2]张绢,李雪莲,黄薇,史增录.面向“卓越计划”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3]章瑾,朱欣尔,侯伟.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讨——以某大学实验楼工程改造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篇7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职业素质 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chool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alysis
WU Xiaodan[1], MA Long[2]
([1]Northern Bei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140;
[2]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eds of business professionals survey, summarizes enterprises accounting personnel needs and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refle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s training methods. Finally, in order to make accounting more in line with the business needs of graduates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1 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1.1 生源状况
长期以来大专层次的院校得不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专科招生形势一直比较严峻,生源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个因素。生源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分数偏低,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批次在各个省均被安排在较后的批次,所以报考高职高专层次的分数普遍偏低,生源质量不高。这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难度。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对于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与设想,在这种学习状态下,会导致学生三年的时光浑浑噩噩地流逝。最后,部分新生素质相对较差,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完全消化比较吃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教师所授内容有所不满,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1.2 培养状况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特色表现不明显。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向国外学习,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考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可是成果不明显,高职高专教育更多的培养模式是雷同的模式,跟本科教育相比只是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了难度。其次,高职高专培养模式跟企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方面做得并不足,一方面是高职高专教师本身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居多,真正从企业工作几年再转行当教师的比较少。另一方面,实训室的使用率较低,实训室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一学期使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实训室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较小。
1.3 就业状况
截至2012 年,全国共有586 家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每年有超过50万的会计毕业生,虽然会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仍然觉得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为了实地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北京地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120家企业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和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这些企业设置了哪些会计相关的岗位以及这些岗位对会计毕业生的要求。
在调查的120家企业中,其中民营企业70家,国有企业20家,三资企业16家,个体5家,事业单位10家,国家机关4家。有民营企业67家、国有企业12家、三资企业3家、个体1家、事业单位0家、国家机关1家目前有专科毕业生在岗。各类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给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比率分别为:60.00%、95.71%、18.75%、20.00%、0.00%、25.00%。
数据表明民营企业是接收专科毕业生的主力,虽然也有60%的国有企业目前有专科毕业生在财务部分担任岗位,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这些岗位大多数职工年龄较大,新近几年招入的专科毕业生很少。
在企业的会计相关岗位中,有37.21%的岗位是出纳岗位,9.30%的岗位是会计档案管理岗位,9.30%的岗位是工资核算岗位。这三个岗位占所有岗位比例的50%以上。
2 工作岗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此次还调查了企业在招聘会计毕业生时最关注学生的因素都有哪些。调查显示企业招聘会计毕业生时最注重的三项因素分别是职业素质、社会实践经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其中企业最关注的职业素质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责任心、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习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基本能做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尚存在一些欠缺。
调查数据还表明,企业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欠缺的技能是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技能,另外认为会计毕业生欠缺会计凭证编制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这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此次的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企业对目前的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状况不是很满意,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知识面宽而不精并且不能吃苦耐劳、干事情眼高手低、主动性差等问题。
3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定位
针对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职业学院要想在众多院校中创建良好的口碑,发挥品牌效应的优势,培养的会计毕业生适合企业需求,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学院发展的道路,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根据本校生源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会计毕业生设置岗位与期望,并且与其他职业院校有所区别寻求差异化发展,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于会计工作需要员工细心、严谨、踏实,所以目前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好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更别提管理技能。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会计人才,传统专门负责核算的会计需求较少,所以,唯有提高会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形成本校毕业生的良好口碑。其次,提高毕业生社会实践水平。目前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在大三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实习,由于会计专业相关专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所以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深度的实习,学生实习基本上也流于形式,要不然就是在财务部门做一些装订凭证、复印打印相关的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说,收效甚微,职业院校要寻求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探求更适合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方式。再次,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取证比率。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生源特点,最低等级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都不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含金量尽可能高的会计专业证书是提高会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一个途径。最后,提高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学校里的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使得会计毕业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上手工作。虽然现在学校都配备了基本完善的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等,可实际的实训效果有待提高。
4 具体措施
4.1 修订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校三年时间里安排了很多的专业课程,而忽略了对会计专业学生其他职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缺乏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素质拓展课程。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普遍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纳税申报和会计报表方面的技能,电算化软件也不是特别熟练,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实习实训的内容,做到专业技能过硬。
4.2 实践实训安排
不仅高职高专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习实训对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很多本科层次的院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都把实习实训放到了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可是从目前的实际实习实训效果来看,实际实习实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里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居多,作为教师本身工作经验有限;其次,学校实习实训一般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室建立后一般会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最后,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企业实习很难接触到实质的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针对以上问题,会计专业的培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1)创新企业实习形式。由于每个单位的财务人员人数都不算多,且均为企业的核心部门,接收的实习学生有限,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实习状况控制上存在困难,这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通过企业和教师双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学校要积极探寻跟企业的更深层的合作方式。(2)教师去企业挂职。高职高专教师平时上课任务均比较重,专门利用一段时间去企业工作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假期时间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避免课堂所授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发生。(3)校内模拟企业。由于会计专业的特征,要在企业实现深度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会计专业可以联合本校其他相关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等专业联合实训。从创业注册公司,员工招聘到企业日常经营、财务核算、采购销售、纳税申报、年度审计等工作成为可能,同时,使得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中得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双重提高。这种大规模的校内模拟企业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4.3 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
之前的调查显示企业招聘过程中,比较看重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证书,这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较为薄弱,自我学习能力差,考试通过率低,这时学校可以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会计培训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同时为会计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场地,帮助学生提高会计相关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以上几点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总之,改变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协同多方面的力量。意识到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将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晓宇.“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浅析[J].经济管理,2013(1).
[2] 杜丹.“应用型、职业性”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3(5).
[3] 胡琼.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 袁江云.改进教学状态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J].教改创新,2013(3).
篇8
[关键词]4H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赵莹雪(1971- ),女,四川西昌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1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10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0-02
一、前言
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着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的需求,旅游人力资源素质已经是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1986年旅游业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我国旅游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2009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中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成立于1979年的上海旅游学院是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年底, 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专科及高职院校已超过1081所,在校生总数达11.55万人。这些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提升,导致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间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完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办于2003年,近年来该专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在总结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前期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结构性供需错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为旅游业培养服务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还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生总体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仍比较盲目。造成大量毕业生择业时转行或因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等原因,短暂就业后离开旅游岗位。这种问题的出现并非由于旅游人才供大于求;相反,当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当前我国旅游业有近6000万就业规模,但实际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却只有4450万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在2020年旅游业的就业规模将从目前的6000万增至1亿人左右,广东是“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要在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结构性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2.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能力培养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与中职生相比,有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强的理解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应相对具有更强的旅游实践能力,应该更能胜任旅游一线或中级管理工作。因此,对于操作性和实际性要求很强的旅游业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但是,由于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源于传统的地理系、历史系、管理系等,因而显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存在一定程度的“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实践课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较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突出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欠佳、能力与素质结构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3.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专业实践安排与旅游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实行寒暑假学期制的教学安排,而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旅游企业在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往往是用工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和最乐意接受实习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时期。然而,此时往往是教学计划中的假期,没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安排,因而在合作企业提出用工需求时,学校通常是作为中间者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兼职机会,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这期间学生的专业实践往往是零散和缺乏组织的,实践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都难以实现。同样,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专业实践往往又是旅游企业用工淡季,旅游企业即使勉强接纳了实习生,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教学与实践脱节。
4.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单一,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旅游业将面临更多选择、更高服务质量的需求市场。此外,中国尤其是广东省旅游正由传统的“低起点,高增速”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的“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这些变化对旅游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然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体验,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难以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致使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是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即“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high cultural quality,high service skills, high emotional quotient and high self promotion)”,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学期授课制,实行旺季顶岗、淡季学习的弹性教学制,经过两次“校内学习―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学交替循环过程,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实现一年会讲解、两年能导游、三年懂管理的三阶能力递进。
2.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的“结构性供需错位”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前期专业调研,与旅游企业相关人员与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研讨,了解到广东旅游业将急需以下两大类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一是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工作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其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需要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国际档次的高文化品位、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旅游消费服务,这就需要大量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做保障。二是高级专业性与新业态旅游人才。广东正全面提升旅游魅力,实现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结合国民休闲计划的推广,大力开发省内专项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海洋等相关产业与行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一批既熟悉传统旅游业又了解岭南文化、广东历史、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会展节庆以及其他特种旅游的专业人才。
针对两大类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4H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广东旅游业,坚持职业道德、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技能特长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4H素质的、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岗位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导游员、旅游计调员、旅游咨询员、旅游营销员、景区管理员等,需要获得导游资格证、旅游咨询师证、旅游计调师证、旅游营销师、旅游产品策划师、景区管理师等岗位证书之一。
其次,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解决高职旅游人才专业能力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走访旅游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广泛开展广东省旅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根据典型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配置课程;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编排课程顺序,构建“基于4H培养目标的三阶递进”专业课程体系。我院的具体做法是与广东省旅游协会以及多个旅行社密切合作,搭建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参与的“三元组合”教学平台,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项目,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三,改革学期制授课形式,实施弹性教学安排,解决专业实践安排与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吻合旅游企业生产服务周期,教学要素围绕区域旅游旺季进度配置,平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旺季学生全部进企业顶岗,工作与学习交替实施;教学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教学安排上打破原先两年半校内学习、半年就业实习的“2.5+0.5”的传统授课教学安排,以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和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大二暑期7月中旬到8月下旬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大三下半年进行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内学习―顶岗实践―再校内学习―再顶岗综合实践”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第五学期提前1个半月从暑假开始,11月底结束,安排暑假的1个半月在企业顶岗实践,9~11月再返回学校学习。
该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面的共赢。对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有组织地对不同岗位的实践,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全方位认识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和业务,实践各岗位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不断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12月份是用人单位的集中招聘期,此模式可保证学生在签约后随时进行就业实习和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通过暑假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为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旺季用人之需,而且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从而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基础。
第四,改革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解决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改革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方式为学校+“企中校”+“景中校”的多元教学方式,改革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为“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让学生在“企中校”“景中校”中全方位体验旅游企业文化与职业环境,潜移默化地感受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以及季节性员工等服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旅游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和生活,淡季在景区学习基础理论课程。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使教学环境从学校扩展到企业和社会,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扩展到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教学方式由“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引申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由教师单方评价扩展到“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从而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四、结语
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职业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将是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总结前期专业建设成果,构建了“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为核心,探讨如何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旅游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荣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五所院校的调查研究[D/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1-06-
01.
篇9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以来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省、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安全发展、依法治安为主题,以为争创“全省安全生产示范市”作贡献为目标,以“平安交通”创建为主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紧紧围绕“四大三基”行动计划、“三三”重点工作,深化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打牢基层、筑牢基础、练实基本功,健全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坚决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促进全市交通运输和旅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面完成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努力实现道路运输、公交运输、水上交通、交通工程建设施工、旅游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职责范围内不发生因未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红线意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1.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领导带头检查制度的有效落实。围绕“五落实五到位”,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落实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党政副职的综合监管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其他党政副职对所分管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领导责任;严格落实行业监管单位的法定监管责任和义务;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法定主体责任和义务,形成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靠前抓,职能部门具体抓、深入抓,基层单位主动抓、细致抓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
2.层层签订责任书。各单位、各部门要继续落实与各交通运输和旅游行业生产经营企业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推动企业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加强岗位管理和现场管理;推行企业安全状况自我评估和局安委会办公室备案抽检,推动企业落实安全风险等级管理、安全诚信、安全费用提取等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章行为,真正让肇事者和肇事企业付出沉重代价。
3.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发生责任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和安全生产问责制。
(二)强化法治意识,着力推进依法治安
1.推进“安全监管执法年”活动。以全面实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为契机,深入开展“安全监管执法年”活动。各行业监管单位要精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和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转向法制化轨道。
2.加强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即要建立健全六项制度: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插手具体案件处理记录制度。二是建立“四不两直”和“双随机”抽查机制,确保执法效果。三是建立向公安、检察机关案件移送制度。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四是建立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合法性审查和听证制度,做到公正、公平、文明、廉洁执法。五是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公示制度,行业监管单位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决定书在决定之日起15日内在网站公示;六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制度,各行业监管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每个季度公布一次纳入“黑名单”管理单位信息,建成企业安全生产违法信息库。
3.全面开展分层级、分类别、全对接的日常监管执法。科学编制执法计划,坚持定点执法、双随机抽查执法和执法监督相结合,严格执法,从严处罚。对非法违法行为和重大安全隐患坚持“零容忍”,严格落实查封扣押、吊销证照照、停产停业整顿、关闭取缔等执法措施,对重特大安全隐患要公开曝光。
4.加强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明确监管监察层级检查方式和主要内容,制定执法手册,统一执法文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和顾问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实行监管执法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实行派驻执法的方式,加强对客运站点、港埠码头、旅游景点、旅行社行业的安全监管执法工作。
5.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加大基层监管人员轮训力度,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和事故调查处理能力。大力弘扬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一支能抵御诱惑、守住职责、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善抓落实的监管执法队伍。
6.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同级部门之间、部门层级之间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制裁合力。
7.依法严肃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继续执行挂牌督办制度,做到真查真究、按时结案、公开公正。要从偏重责任追究转向技术和管理原因调查、吸取教训、以案说法,推动工作整改措施落实上来。
(三)强化防范意识,着力抓好治本攻坚
1.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以“平安交通”(2012~2017年底)为载体,与“平安”、“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监管执法年”等活动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平安公路”、“平安车船”、“平安车站”、“平安渡口”、“平安工地”等创建活动。认真开展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市委、政府部署的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全面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年度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均有效地控制在市交通运输局和市政府年度考核目标之内,持续推进我市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继续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集中开展“九打九治”,突出道路运输、城市公交、水上交通、交通运输工程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交通运输和旅游行业各类非法违法行为。
2.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道路、公交运输领域一要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和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抓好“严把三关一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汽车客运站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和出站检查工作规范》。二要严格执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长途客运车辆凌晨2时至5时停止运营制度,达不到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以下山区公路严禁营运客车夜间通行。三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客车超员、超速和货车超载、超限营运及危化品和烟花爆竹运输等违章行为。严格落实道路包车客运管理规定,加强旅游包车和异地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和整治,加强营运车辆动态监控,加强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管理,持续开展人员密集场所、车站、施工工地等重点对象的火灾隐患排查治理。水上交通领域要积极推进客渡运公交化工作,加大对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的日常监管力度,进一步督促乡(镇)人民政府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加大渡口渡船安全监管力度,强化视频监控管理。交通工程建设领域要严格执行工程施工安全各项制度、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继续深入推行《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深入开展防坍塌和防高空坠落专项行动,加强大型桥梁、公路工程、客货运站场、危桥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现场安全管理,切实做好工程施工现场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预防和应对工作。公路管理领域要强化公路危险路段的及时排查整治,加强危桥的隐患排查与改造治理,落实公路养护主体责任,继续加大公路安保工程力度。全面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继续强化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切实做好事故多发点段的整治,确保按时完成整治任务。旅游行业领域要强化对旅游景(区)点相关安全设施设备、旅行社行业安全的监督检查,协同消防、卫生部门对宾馆、饭店消防、食品卫生安全检查,配合道路运输、港航、海事等部门加强对旅游车、船安全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旅游景区抓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保障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安全生产工作。抓好重点时期、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的安全监管。突出开展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期间以及“春运”、汛期、暑期、雨雪冰冻等重点时期的专项检查、督查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加强重点防范。做好交通和旅游系统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器材等的各项准备和演练,加强值班和信息报送,全面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四)强化精细意识,着力夯实安全基础
1.认真实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把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尽快启动38道渡口码头提质改造、20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客运站场安保设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等安全项目,推动交通运输和旅游安全生产稳步协调发展。
2.强化宣传教育培训。一要认真学习的一系列讲话,深入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和旅游行业法律法规的宣贯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积极开展安全法规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二是要继续抓好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车船驾驶人员的培训,强化新进人员、转岗人员技能教育,重点强化实际操作和现场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三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能力;四要加强与新闻媒体深度合作,加大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报道和曝光力度。
3.持续抓好“四大三基”三年行动计划和“三三”重点工作。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争取市财政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视频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扩容水上交通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平台,35艘标准化渡船安装船载视频监控系统,建立科技化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强化道路运输与水上交通安全基础工作。
4.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按照上级政府和部门关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在总结近几年标准化建设开展经验的基础上,行业管理单位要继续推进我市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执法质量标准化建设,帮助、指导企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督促企业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标准化建设工作长期、有序、健康开展。加强动态管理,推动达标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过程标准化。
5.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隐患自查自纠月报制度,形成隐患自查、自报、自改的闭环管理,建立完善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整改不落实追责制度,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并将其纳入监管执法与督查检点,严格落实激励约束制度,严格考核验收,夯实基层基础。
(五)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监管约束机制
1.认真实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新办法和新制度。进一步规范和严格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加强形势分析与监测预警,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针对性。
2.科学应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故。加强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后的舆论引导工作,及时权威信息,做好舆情监测管控。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应急处置评估制度。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和协调机制,加强公路抢险、水上交通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3.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加大部门综合考核中安全生产指标的权重。在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以及干部职务晋升时,应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履行情况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对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领导带头检查制度且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对没有被上级督察督办、新闻媒体曝光、引发和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的,给予表彰奖励。
四、工作措施
(一)抓责任,建立责任体系
局属各单位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具体到岗位,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要督促运输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时修订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应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二)抓监管,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季度安全例会工作制度。及时通报工作情况,部署工作任务,找准工作薄弱环节,夯实工作基础。
二是坚持安全大检查常态化。每一季度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安全大检查工作情况在季度安全工作例会上予以通报。
三是坚持重点监管不动摇。水上运输重点部位是客渡船、砂石船和渡口码头、港口,陆上重点部位是客运站、客运企业、公交企业、危险品运输企业、客运车、公交车、出租车、危险品运输车,重点时段为重大会议召开时段、重大节假日、学生上学放假时段及恶劣气候时段。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要重点监管,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确保安全。
(三)抓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文化“进单位、进乡镇、进班组、进车辆、进家庭”活动,将安全文化“五进”活动纳入常态化建设,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将“五进”活动与“安全生产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进行安全宣传普及教育。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从业企业建立自己的安全文化,让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四)抓基础,完善监管过程
一是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和达标考评指标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督促和指导,努力构建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引导企业推行内部安全管理精细化,立足细节,科学量化,逐步实现工作职责精确化、工作流程规范化、安全管理人性化、安全考核细致化,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规范检查记录。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生产日常督查体系,逐步分项规范检查内容、检查项目、工作标准、检查记录,制定和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检查有记录、工作有标准、整改有跟踪、责任有追究。
三是规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档案。实行一企一档、一患一档。将企业基本情况,安全培训情况、日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情况、应急处置和事故报告情况等规范建档,方便监督检查,并严格实行隐患整改销号制度。
(五)抓值守,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人员、机械设备、重大风险源等应急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机制建设。加强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实现应急预案图表化,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和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从业人员应急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六)抓执法,规范执法行为
要切实整改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不科学、不规范、不便民等问题。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严格执法纪律,坚持文明执法。要宣传典型、弘扬先进,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树立行业管理正面形象。
篇10
关键词:本科生;班导师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87-02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机械学科高级应用型人才,我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于2002年试点开始试行辅导员管理体制下的班导师制。即新生入学伊始,就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一个专业班级的班导师,并于2005年全面推行实施。
1 基本做法
1.1 导师基本条件
本科生班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在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中,导师是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它要求具备副教授等相应的技术职称资格,而本科生导师则不同。一般来讲,本科生导师原则上由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的态度,乐于与学生交流的助教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导师。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要,德才兼备的导师才是最需要的。
1.2 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班导师制,要求导师的职责是全方位的,要真正尽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教育、专业课学习、科研立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方向的点拨。但导师不应该成为“保姆式”的,应该着重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从中寻找一些优秀学生、好苗子,连续培养,从学术上体现出来。另外,导师制在前后期会有变化,在大一、大二时期导师较多地负责指导学生在思想、选课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种种具体难题,大三、大四导师就可以负责学习方面的任务为主,在论文、就业方面多下功夫,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手段。导师首先必须了解这个思路,才能够有的放矢,并且要处理好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和指导本科生的关系。
1.3 导师的聘任和管理
新生入学伊始,系部向教师提供学生专业班级对导师的需求,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系部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考核聘任,导师的任期一般为二年或四年。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学生评师”制度,按学年组织学生对导师进行问卷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的,取消导师资格,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并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专任教师均有义务担任导师工作,凡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必须至少担任二年以上的导师工作,并且考核必须合格。导师在受聘期间,享受导师津贴。
2 作用
2.1 稳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大学新生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情绪。而过去只靠专业老师几次讲座加上辅导员的说教,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自从推行班导师制以来,班导师可以经常与学生沟通,一对一的做工作,通过自身实际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对2003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报考动机中急于解决就业问题的由49.6%下降到18.2%;在对本专业认识调查中不喜欢本专业的由40.2下降到15.8%;在毕业后打算中只要解决就业问题的由51%下降到17.6%。因此通过班导师加强对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相对于过去是成效显著的。
2.2 优化了学生班级的学习风气
在过去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主要依靠年级大会和专业学生会议来要求和管理班级,而且主要依靠班级学生干部来自我管理。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说教多,不能够照顾和关心到每个同学,加之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生就会感觉无所事事,因此玩电脑游戏、通宵上网的人多,期末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留级退学边缘的人多,厌学的人多。而自从推行班导师制以来,很多学生稳定了专业思想,明确了大学学习的目标,从而使游戏上瘾和厌学的人大为减少,留级和退学的人大为减少(其中我们将2003级与2001级的学生进行了总体对比,中途退学的学生2001级共有8人,而2003级仅1人),优化了学习风气。
2.3 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制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现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学制度,使学生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产生新发明和创造,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潜能发掘,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和能力都不能充分发展,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优秀人才的弊端。在导师制下,学生选择理想的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将过去的“要学生学”变为现在的“学生要学”。导师拟定课题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课题由导师指导,使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前沿,知道了什么是科研,怎么做科研。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学校和我系根据学生科研申请情况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进行创新科技活动,每年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一次科研课题立项活动,我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地区及省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尤其是参加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2005-2007年我系共有72项校级科研立项,资助经费3.2万元。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近三年来学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7篇,科技奖励24项。其中在2005年中南六省机械设计与制造创新大赛中,所选送的5件作品,2件和3件分获一、二等奖,获奖等级及数量居湖北省高校第二名;在2005湖北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1件、4件和3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06湖北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所选送的8件作品,1件、2件和5件分获一、二、三等奖;并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其中全省只有两所二本高校取得了一等奖,我校荣膺其一;在2007年中南六省机械设计与制造创新大赛中,所选送的5件作品,2件、2件和1件分获一、二、三等奖;2008年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正在设计制作中。
2.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导师们经常向学生介绍社会需求和择业考研情况,并以自身学历影响学生,使很多同学们在低年级就确立了考研这一目标,同时导师以社会的需求和个人更好的发展来鼓励学生提高学历,并指导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如何复习考研课程等。大大提高了应届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同时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团队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经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减少学习盲目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自推行班导师制以来,我系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98%之间,而在推行之前只有80%~90%之间。
3 建议
要扎扎实实地把本科生班导师制推行下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科发展动力,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制度的制订和落实上下功夫,也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建议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1)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加强对导师的动态管理和中期考评,实行学工处、教务处、人事处和院系联合考评,四方齐动,通过规范、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使每位导师明确自己的“责”。其次要“放权”于导师,导师应在学生的评先评优、奖学金、党员发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利,甚至是一票否决权。再次,要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导师的“利”,一是通过考评,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彰,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二是对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成果,要在各种考核、职称晋升中同样作为导师的科研成果来对待;同样对于考评差的导师要及时帮助查找原因,并促其限期改正。在此基础上,拉开津贴档次,以激励导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2)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实施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要耐心引导、训练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中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法。由教师提出课题并给予其相关的参考资料,教授其关于资料整理、归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可行性分析的目的确定对比方案,分析资料,并作出判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提出设计思路,并在活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
(3)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有的班级的参与比较被动,不愿意主动与导师联系,没有长远打算,这些都使实施效果受到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教与学双方的主动自觉、相互配合是班导师制取得成效的保证。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一种有效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弥补学校生源质量、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条件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赛迎. 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 教学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