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年度鉴定表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9:1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年度鉴定表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年度鉴定表个人总结

篇1

一、时间安排

2011年度小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从6月开始,10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月到7月上旬):各县区开展岗位核定,组织实施拟晋升人员上示范课,填报评审表及相关材料,研究审定推荐上报晋升人员名单并进行公示。

第二阶段(8月上旬):各县区报送材料,市上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

第三阶段(8月至10月初):分别召开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会,评委对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评议,量化打分,投票表决。

第四阶段(10月底前):向省、市职改部门报送通过评委会表决的材料。

各县区及局属单位的小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相关材料,均须在8月10日前一次性报送市教育局人秘科,逾期不再受理。

二、上报材料

(一)个人申报材料的种类。

每一位申报小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人员,都应报送下列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每人填写一式三份。填写中应注意将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包括个人专著、教研教改成果、主要教学内容及成绩等)逐年逐项载明。

2、《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综合考核登记表》(一式二份)。县区职改部门须在“任现职以来考核情况”和“综合考核结论鉴定”栏签注考核结论和审查意见并加盖公章。

3、《教学人员任课情况登记表》一份。本表由学校统一填写,教导主任、校长签字(如申报晋升职务者系校长的,还须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签字盖章),学校盖章后方可视为完整、有效。

4、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情况记录表。

5、推荐晋升人员校内公示证明(一人一份,注明公示时间、范围、反映,校长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

6、申报人如系初中、完小正副校长,须同时附送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

7、申报人已发表或交流的最高层次论文1—4篇(必须是原件,复印件不予认可。具体篇数和论文教研要求按省上有关文件规定,教研单位人员至少报送4篇)。可增加报送能代表个人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主持、独立或参与完成的课改、教育教学研究、多媒体课件等。

8、教育教学综合业绩考核表一份(附表样)。重点记录教师、家长和校委会评议的结果,学校对其任现职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认真、全面考核,对师德师风、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效果作出鉴定。

9、个人工作业绩报告或思想工作总结一份。

10、有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包括:

(1)教师资格证;

(2)学历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

(3)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

(4)现任职务聘任书;

(5)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如本人已接受继续教育且成绩合格,但尚未领取证书的,由市、县区职改部门出具书面证明材料)

(6)奖励(荣誉)证书;

(7)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证;

(8)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免考人员必须附身份证复印件)等。

各县(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要对原始证件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并确定专人对复印件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在合格复印件上签名、签注意见和审核日期、加盖公章,方视为合格、有效。无审核人签名和县区教育部门盖章的一律不予认可。

上述材料必须真实、有效,有涂改、伪造、变造及弄虚作假者,视为无效材料,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评资格,情节严重者,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有关教师职务申报的证书原件,市教育局接收材料时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退回各县区教育局统一保存至此次评审工作结束(其中,考核登记证、继续教育证、计算机合格证原件、论文原文随材料上报,其它材料报送复印件)。省、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管理部门和评审会议,将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阅。

(二)县区统一报送的材料。

各县区在报送教师个人申报材料的同时,须报送以下材料:

1、分别报送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花名册一式两份(样表统一在汉中教育网下载,不得修改表式及各栏大小。下载地址:)。同时用U盘报送该表电子文档或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地址:

2、报送本县区教师职称评审材料分专业统计表一份。

3、报送对所有推荐人员的农村任教、支教情况认定的专文一份。须载明姓名、现在学校、在农村任教或支教学校及时段。必须是教育局领导签发(局属学校由校长签发)的正式上报文件。

4、本县区推荐申报人员公示结果说明一份。写明公示时间、范围、结论,县区教育部门盖章。

(三)材料送交程序。

各县区报送材料之前,应与市教育局人秘科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便安排初审;个人申报材料和县区统一报送材料,必须齐全,否则,为不合格材料,不予接收。

三、有关事项

1、关于考核结论问题。按照市职改办《关于贯彻执行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当前职称改革工作的十条意见的通知>相关问题的通知》(汉职办法[]44号)要求,申报中级职称,仍继续执行综合考核结论必须为优秀的规定,其前提是任现职以来近两个聘期(一个聘期按3年计算)内必须有两个年度考核为优秀,其中不得有年度考核不合格。如近两个聘期内年度只有一个优秀,其他年度考核均为合格,获得县、区级政府和市级部门以上奖励(综合奖、单项技术成果奖),在申报中级职称时可以按年度考核优秀对待。一年中多次获奖者,只按当年考核优秀对待。

2、关于示范课问题。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局属各单位要按照《汉中市晋升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的实施意见》(汉教发[号),制定实施方案,统一安排、组织本辖区或本单位所有申报小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上好示范课,并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市教育局、职改办将对上示范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关于教育教学评价。对申报晋升小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的教学效果评价,按照《汉中市晋升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人员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汉教发54号)进行。尤其要对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否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效果做出认定和评价。

4.关于工作量问题。申报人员工作量指学年实际完成工作任务量,统一折算为年度总课时量填报。教研人员须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要求,将下基层指导工作、上示范课及教研教改工作开展、完成情况在评审表中逐年详细填写。

5、关于小学高级教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问题。必须严格按申报条件、岗位设置要求推荐小学高级教师参评中学高级教师人员,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每县区可申报2名,其他县可申报1名。

6、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根据《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原汉中市人事局《关于开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要求,从2011年起,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完成继续教育情况将作为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凡未完成规定学时学分者,不得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7、关于破格晋升问题。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执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和省、市人事部门有关文件,按要求报送有关材料,并上报专门的推荐报告。对超过破格晋升年龄或符合正常晋升条件的人员,不得按破格报送。

8、关于公示的问题。职称评审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热点敏感问题,增强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是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评审工作开始之前,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职称评审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公开本次评审工作的岗位职数,在学校评委会召开之前公示(一周)每位申报人所提供的评审材料,接受群众监督。评审工作结束后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再向群众公示。对于在评审工作中群众反映意见比较大的人和事,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对其中确有弄虚作假的,按职评工作有关规定处理。

9、关于计算机合格证问题。未取得计算机合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推荐上报。符合免试条件的依据身份证载明出生年月计算是否符合免试条件(报送身份证复印件)。

10、从事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教师,可按照相应层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申报教师职称。

四、工作要求

1、加强政策宣传。各县区和各个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和教师了解教师职务评审工作的政策规定,认真解答教师在申报教师职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始终坚持政策宣传在先、思想教育在先、化解矛盾在先、理顺情绪在先的“四在先”原则,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教师职务评审工作。

篇2

1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类型与收藏范围

1.1 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

“文献”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对象,要讨论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首先清楚什么是“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ISO)在其制定的《文献情报用语国际标准》(ISO/DIS5217)中,给“文献”下了一个定义:“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信息的载体”。中国学术界给“文献”下的定义基本上是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相似。国家标准局1983年7月2日,1984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解释“文献”一词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资源的本义是指天然的财源,引申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社会的、不断的创造和利用,再创造和再利用,都处于不断生长发展的过程。可见,文献资源的性质结构、内容和作用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是由信息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和记录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2 文献资源的类型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按照文献载体的形式和信息的最终表达方式,分为纸质文献、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数字信息资源。

1.2.1 纸质文献资源

纸质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或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纸质文献最早出现于中国汉代,4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应用,目前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信息载体。纸质文献的优点是内容具有权威性,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只要有亮光,在任何环境中不需要任何设备都可以阅读。只要条件许可,纸质文献便可长期保存。不足之处是相对于其他载体形式来说,纸质文献的存储收藏空间占用大,不利于大量复制,信息检索不是很方便。

纸质文献资源有不同的类型,按照信息记录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档案文献、产品样本等;按照文献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教材、科学专著、通俗读物、文艺作品、工具书和特种文献等;按照文献用途范围,可以分为公开文献、保密文献、内部资料等;按照文献的加工深度,可以分为零次文献(即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如书信、手稿、笔记、试验记录等,未经任何加工整理的信息)、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是基于作者的工作和科研成果而创作的原始论著)、二次文献(即对一次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而成的报道性、检索性的文献)、三次文献(即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加以浓缩和提炼而写成的文献)。

这里主要介绍按照出版形式和出版周期不同划分的几类纸质文献。

1.2.1.1 连续出版物

连续出版物(serials)是指具有统一题名、按年月卷期顺序编号定期或不定期在无限期内连续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年鉴、年刊、指南、学会报告和会刊、连续出版的学术丛书和会议记录等。连续出版物的封面或刊头设计有相对的稳定性,每期由多篇文献汇集而成,内容具有原始性和新颖性,而且编辑单位较固定,特点是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能及时反映当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动向,内容较为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1.2.1.2 图书

图书,广义上是指利用抽象符号记录知识的所有文献,狭义上则指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张等载体上,除封面外篇幅不少于49页的非定期出版物。它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是有完整定型的装帧形式,结构严谨,积页成册,自成体系;内容特征是主题突出,论述全面,大多为编著者长期研究的成果、学识的积累。按照使用目的划分,图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供读者阅读的图书,一是供读者检索查阅的工具书;按照内容划分,阅读类图书包括专著、译著、教材、资料汇编、通俗读物、少儿读物等,工具书则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百科全书、手册、年鉴、字词典等;按照出版形式来分,阅读类图书分为单卷书、多卷书、丛书等,工具书则分为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等。

1.2.1.3 特种文献

特种文献是指出版形式比较特殊(非书、非刊)的印刷型文献,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产品样本、政府出版物等。这些文献是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代表当前水准的文献资源。有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内容。

1.2.2 缩微资料

缩微资料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摄影的方法把印刷型文献拍摄在感光材料上,借助设备阅读的一种文献,是一种存贮密度较高的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片、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特点是规格统一,体积小,重量轻,信息记录密度大,节省存贮空间,可以长期保存,成本较低。据一般估算,采用缩微资料,能使图书馆的藏书空间节省95%。缩微资料也有缺点,主要是阅读时要借助于缩微阅读机,与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不一致,必须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而且阅读效果不如印刷型文献。此外,缩微资料对保存的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1.2.3 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电磁材料载体上的文献,按照人的感官接受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视觉资料、听觉资料和声像资料。视觉资料包括底片、胶卷、幻灯片、无声录像带、无声影片等记录形象的资料;听觉资料包括CD、唱片、录音带等记录声音的资料;声像资料包括录像带、多媒体幻灯片、电影片、VCD、DVD等同时记录形象和声音的资料。视听资料兼具视觉资料和听觉资料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1.2.4 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信息资源是指馆藏资源数字化产生的文献及数字资源馆藏化的选择,包括传统文献(纸质书刊、音像带等)的数字化拷贝和以数字方式直接产生的非传统文献,都是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

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存储容量大,有不同的类型。按照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等;按照存储信息的介质,可以分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两种,磁介质包括磁盘、磁带、磁盘阵列、硬盘等,光介质是使用激光记录和在线的高密度存储介质光盘等;按照数据传播的范围,可以分为网络信息资源和单机信息资源等;按照信息资源的生产途径和范围,可以分为商用电子资源、网络公开学术资源和特色资源等;按照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原生数字信息资源和复合数字信息资源等;按照数字信息资源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一次数字信息资源、二次数字信息资源和三次数字信息资源等。

数字信息资源的优点,在于其数据具有通用性和易复制性,因而具有高度的共享性、检索的便利性;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具有知识聚类功能,使分散的知识得以集中和有序化;具有超文本的功能,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使用条件要求较高,还存在阅读习惯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数字信息的不安全性使信息的保存面临挑战。

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中小学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所有文献资源,经过图书馆员选择、组织、加工处理后有序化的各种介质信息的集合。图书馆所收集的文献资源不但包括本馆内拥有的实体馆藏文献,还包括虚拟的网络文献;不但包括本馆拥有的文献,还包括通过网络技术与其它信息机构及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其它中小学图书馆共同分享的文献。

1.3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收藏范围及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图书馆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当注重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服务,在保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适当地采集其他文献,通过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资源结构五个“面”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结构,以此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配合学校的课程与课程目标,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料,并且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料使学生能够拥有基本知识,发展健全的人格及培养正当的阅读兴趣。为此,应该合理地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文献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①有利于查寻事实而经常使用的参考书,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手册等;②充实课程、增加见识和扩大视野所需的图书,如语文、历史、地理、科技类著作等;③有益于思想言行的读物,如哲学、名人传记、励志与修养等;④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和适当休闲活动的读物,如文学名著等;⑤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图书,如教育原理、教学法及图书馆专业用书等;⑥有助于男女学生个别身心发展及心理建康的图书,如社会、生理和心理类图书等。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的角度,在选择标准上,要注意青少年的知识程度和阅读兴趣,有些读者仅初具阅读能力,有些读者已有自学能力。另外应购一部分“过渡图书”,即成人用书,专供高年级学生选读,藉以增强其欣赏力与判断力。

根据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中小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为:①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各种优秀书刊、视听资料、数字文献等,这些文献应当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富有吸引力,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②各种适合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活动的科技读物,这些读物应当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③满足教师备课、教研和指导课外活动等方面需要的图书资料;④凡具备条件与互联网连接的中小学图书馆,要为师生提供上网条件,帮助和指导师生利用网上存储、传递的信息与文献;⑤应有低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的读物,以满足学生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⑥与本地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协作采访文献,帮助学生利用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的文献,提供师生享受更全面、更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的机会。

2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选

2.1 文献资源采选的意义

文献资源的采选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特点、读者需求等选择文献资源入藏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文献资源采选之前,必须依据中小学图书馆的的特点和现状制定文献的采选标准,遵守一定的采选原则。

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配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的实际需要,围绕本校特色课程的设置及其他课程设置,采选有利于教师教学、教研活动的各种参考资料,同时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个人和班集体学习,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所需要的各类文献资源。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学生。由于学生年龄不同,阅读能力与需求各不相同,所以需要采选不同层次的文献资源。

2.2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开放时间偏短,生均借书量低,服务方式单一;②图书经费偏少且不稳定;③藏书结构单一,品种少,复本多,新书采选、上架不及时,社会捐赠文献不适合读者需求的较多;④文献类型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只有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配有视听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

2.3 文献资源采选的原则

2.3.1 实用性原则

中小学图书馆采选文献资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讲求实用,符合中小学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最大限度地配合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改模式,为学生选择和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中小学图书馆针对读者学习知识技术、提高知识水平而言,采选文献资源时要考虑几个方面:所选书刊在内容上与读者兴趣、阅读需要(包括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阅读需要)及其知识结构相适应;在知识程度上要与读者知识水平相适应;在写作特色上要与读者智力特点、学习习惯相适应。采选文献资源是一门把读者的需求与文献的价值有机结合的艺术,如小学低年级读者的课外读物应当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多以插图读物和连环画为主,印刷质量精美,版面设计活泼,以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普通书刊之外,图书馆还应收藏地图、挂图、视听资料等形象化的课外读物。

2.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中小学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选中按照内容系统完整、结构科学合理、兼顾重点和特色收藏的要求选购各种出版物。为了落实这一原则,采选人员需要注意: ①报刊及其他连续出版物、丛书、工具书等应尽可能收藏完整和配套,不随意中断;②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的配给比例要合理,根据不同年龄读者的兴趣、能力和学科主题、文献类型、文献载体来合理搭配比例,保持藏书内容和形式结构上的系统完整性;③重点馆藏和特色馆藏,在内容和数量上要保持完整性,不同时期有代表性且适合青少年的作品以及中小学教育理论、政府的教育政策文献等应该收藏齐全;④根据学校的教学宗旨、目的和经费状况,制定馆藏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计划,使藏书适应近期的教学计划和远期的青少年成长规划;⑤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文献资源建设。

2.3.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即图书馆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中国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的经费非常紧张,在文献采选中应该优先购买急需的文献和受众面较广的文献。这就要求文献采选之前,采访人员做好读者需求调查,尽可能在文献采选中减少失误,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本校重点馆藏和特色馆藏的文献资源建设。

2.3.4 特色化原则

特色化原则,首先是要重点收藏适合目前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的文献,对反映教育改革新内容、新动态、新成果的文献,也要适当收藏,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其次,采选文献要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适应不同知识结构的需要。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知识、思想成长阶段,图书馆应当坚决避免格调低俗、内容不健康的文献,而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学生课外活动等,收藏健康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符合中小学生阅读需要的文献;再者,中小学图书馆还应根据部分中学生的阅读需要,适当购买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

2.3.5 一体化原则

一体化原则,即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小学图书馆在实现计算机和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把各类型馆藏实体文献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相互协调,构建一体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观念和工作原则。

2.4 文献资源采选的方式及各类文献资源之间的关系

文献资源采选的方式是获取文献资源的基本方法,因为文献种类繁多,文献类型、文献载体各不相同,出版渠道多头分散,文献采选必须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开展。

2.4.1 纸质文献 视听资料的采选方式和途径

纸质文献、视听资料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光盘等,采选这类文献主要靠购买文献资源实体,确定合理的复本量,以保证师生借阅需求,其采集目标是通过文献资源的拥有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其采选难点在于对相同内容的文献资源版本和出版社的选择,书刊则要确定合适的复本,复本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读者的需求和经费的合理使用。其采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4.1.1 现场选购

现场选购是中小学图书馆有计划补充藏书、视听资料的主要方法,采访人员到书市、书店、出版社、音像店等去采选文献,可以直接见到文献,便于鉴别文献的内容和质量,简便迅速,也有利于多卷书和急需文献、最新文献的采购。

2.4.1.2 书目预订

书目预订是大型图书馆的主要采选方式,即依据出版发行机构提供的各类征订目录,根据本校图书馆的需求,进行文献资源选择订购、按预约计划购买。

2.4.1.3 邮购

邮购即通过邮寄的方法购买本地无法获取的文献。

2.4.1.4 网上订购

网上订购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平台,以数字化出版信息为工作对象的一种文献采购方式。目前国内有300余家网上书店,其中较著名的有当当、中国寻书网、北京图书大厦、亚马逊等。

2.4.1.5 捐赠和调拨

捐赠是接受个人和团体赠送给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调拨是在有关机构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将一些单位的文献资源无偿地调拨给中小学图书馆。目前中国许多农村中小学文献资源贫乏,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会定向捐赠给中小学图书馆文献和青少年读物,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时常也会统一为辖区中小学图书馆配备教育教学资源。中小学图书馆应注意所接受文献的适用性和质量。

2.4.1.6 复制

复制即利用抄写、复印、转录、扫描、拍照等手段获取所需要的文献,是获取珍稀书刊和紧缺资料的有效方法,可以委托收藏单位来代办复制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自行复印。

2.4.2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选方式和流程

2.4.2.1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选方式

数字信息资源采集的目标是通过数字信息资源的存取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其难点是确定最佳的采集方式和价格模式。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采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4.2.1.1 集团购买

是由多个中小学图书馆自愿组成购买集团,共同推举一个代表与出版商或供应商就希望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价格、使用等方面的谈判,由出版商或供应商与各个成员馆之间签订最终的购买合同,购买费用由各个图书馆自行支付。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价格上的优惠,也便于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2.4.2.1.2 单独采购

是单个图书馆依据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采购标准,单独与数字信息资源出版商或供应商进行磋商、洽谈,购买所需的数字信息资源的过程。

无论是单独采购,还是集团采购,都要选择购买数据库的访问方式和存取方式,中小学图书馆要根据本馆经费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最终用户访问方式。数字资源的访问方式,主要有远程访问、镜像服务、本地服务。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经费情况和技术网络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图书馆采选数字信息资源时需要注意本校的技术、网络和存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2.4.2.1.3 免费资源的采集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适合中小学师生使用的有价值的免费信息,不用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但要求图书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内容鉴定,采用人工选择采集整合的方式,如在本校或学校图书馆网站、网页上建立相关链接,把这些信息推荐给读者。

2.4.2.1.4 自建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主要是对本校已有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实体馆藏文献资源建立书目数据库,便于读者查找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对本馆收藏的特色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在本校局域网内服务于读者。

2.4.2.2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流程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2.4.2.2.1 前期评估

即收集最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信息,根据资源内容作出初步评估。

2.4.2.2.2 组织试用

即选购之前先向有关数字信息资源供应商申请试用资格,然后在学校或图书馆试用通知,在学校或图书馆网站(页)上做好链接。试用期间根据数据库适用学科和对象做些宣传,为是否购买该试用资源提供使用依据。

2.4.2.2.3 二次评估

即在试用结束之后,对试用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试用情况调研,从内容、需求、价格、成本、检索系统、平台、技术、存储设备、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2.4.2.2.4 组团购买或单独购买谈判

即在全面评估之后,需要购买的图书馆可以参加图书馆集团采购或单独采购谈判,谈判的主要内容为购买内容、授权方式、价格、服务等合同所涉及的全部内容。

2.4.2.2.5 签订并执行合同

即图书馆根据谈判内容签订合同,并购买相关数字信息资源。

此外,为了使所选购的数据库为本校师生广泛知晓,充分发挥效益,图书馆应经常有针对性对读者组织培训讲座。

2.5 中小学图书馆内不同类型文献的配比关系

为了充实和丰富馆藏,中小学图书馆必须根据客观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采选方式,选购所需的各种文献,同时发挥采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勤查书目、工具书,参访书市和书店,掌握最新出版动态,与相关部门和专家保持联系,有效地提高馆藏质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补充馆藏,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2.5.1 重点馆藏与基础馆藏的关系

重点馆藏是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和服务对象选配的主要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长期积累和保存的书刊及数字信息资源,是馆藏范围内的核心部分,反映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中小学图书馆应突出教育和教学服务特色和本校办学特色,把有关教育、教学、教改、教育动态、教学法规、教育政策等文献资源,以及本校的校史、教师优秀的讲义、师生的作品等作为重点馆藏。

基础馆藏是图书馆为一般读者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而提供的基础文献资源,包括各个学科理论书籍、科普读物、文学艺术作品和普通的参考书籍、光盘视频等文献。基础馆藏和重点馆藏构成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整体,是相互依存、相对独立的关系。

2.5.2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馆藏文献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控制数量的增长,以满足读者对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2.5.3 复本与品种的关系

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增加品种就会减少复本,增加复本就会减少品种。品种多就会丰富馆藏的内容,优秀的品种多就会提高馆藏的质量。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的用途,处理好教研用书、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之间的关系。

2.5.4 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信息资源的关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收藏范围主要是以纸质文献资源的入藏为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城市中小学和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地为中小学师生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在采选文献时,应该协调好纸质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的比例,注意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不断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

2.6 具体要求

2.6.1 教学用书系统入藏

教学用书是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指定必读的参考书。这类图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定性强,通常从书名到版本、作者都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复本率高,因为使用教学用书的人数和时间较为集中,得配备较多的复本;三是规律性强,教学用书的使用和教学进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读者随着教学进展提出需求。中小学图书馆应当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用书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选购必备的教学用书,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用书体系。

2.6.2 教研用书重点入藏

教研用书是指教师在教学研究时所需参考和查找的文献资料。中小学图书馆应当较系统地选购教育学、教学法及与教学相关的文献,收藏时复本不要多,而要有较多的品种。

2.6.3 课外读物要全面广泛收藏

尽可能收集那些有教育意义、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适用于第二课堂的文献资源。

2.6.4 本校图书资源收藏齐全

本校的校史、优秀教师讲义、优秀课堂实录、师生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和自办刊物等都要注意收齐。

2.6.5 电子化图书选择性收藏

视听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便于检索等优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要注意适当选配。这些信息资源在现代中小学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

文献资源管理是指图书馆对本馆拥有的文献资源和可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的组织管理,具体是指对纸质图书、报刊、视听资料、缩微资料、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即对入藏的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序、布局、排列、保护、剔除等;就数字信息资源而言,组织管理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把购买的数据库与自建的数据库整合在一起,对其内容进行充分解释,实现跨库检索,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熟悉和利用数字信息资源。

3.1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登记

馆藏书刊、视听资料等文献资源的登记是馆藏文献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分为总括登记和个别登记两种形式。凡是收进馆藏和注销剔除的文献都要进行登记。通过登记才能掌握馆藏实体文献的情况和动态,为图书馆制定馆藏计划、总结工作、统计数据提供依据。登记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及时、一致。

3.1.1 总括登记

总括登记即对入藏文献和注销文献以批次为单位进行的财产记录工作,包括文献收进、注销、总结三个部分。它们分别反映各个时期入藏文献、注销文献和实有文献的情况。收进部分必须登记每批文献的验收凭证,每批文献的总册数、种数、总金额、文献类型、载体形式等应该分类统计;注销部分必须登记每批剔除文献的批准文据,每批注销文献的总册数、总金额、种数、文献类型、载体形式及各类型文献的总册数、金额等应该分类统计,并注明文献注销的时间、具体原因;总结部分必须登记按年度统计的各类文献的实存数量和馆藏书刊累积总数。

3.1.2 个别登记

个别登记是以各类文献的册或种、盘为单元进行具体登记的工作。这项工作在总括登记后进行,登记的依据是文献的版权页、题名页。主要登记项目有:出版时间、个别登记号、书刊名、著者、书价、出版者、版本项、总括登记号、载体形式等。个别登记帐就是馆藏文献的财产登记帐。它记载每份文献的入藏和注销情况,为书刊的使用和保管提供方便和依据。在进行个别登记时,需要加盖本馆收藏的标识,以示区别。

3.2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布局

所有到馆的文献,都会经过验收加工和编目处理,但还要经过科学的组织,才能形成系统化的馆藏体系。馆藏文献的布局,即将馆藏的所有文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相对独立联系的若干部分,为每一部分藏书确定合理的存放位置,以便加以利用和保存。其实质是对馆藏文献进行空间位置的划分,力求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的最佳结合。科学地组织管理馆藏文献资源,既有利于读者和管理人员迅速准确的索取和归架,提高馆藏的利用率,也有利于文献完整有序的保存。

馆藏文献的布局,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方便文献的使用和管理;有利于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有利于文献在馆内的高效运转。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可以按照读者对象、载体形式、文献类型等特征来布局,为每一种书刊确定合理的位置。

图书馆划分书库,作为文献资源布局的核心工作,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照馆藏文献的层次,可以分为基本文献库和辅助文献库;按照馆藏文献的新旧程度和利用率的高低,结合服务方式和方法,把馆藏文献划分为利用率高、利用率较高、利用率较低三部分,组成一线书库、二线书库、三线书库的布局体制;按照馆藏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图书书库、视听资料库、报刊库等。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布局方式。

3.2.1 基本文献库

基本文献库是图书馆的主要文献库,是馆藏文献的基础部分,也称总库。它是图书馆收藏量最大、学科门类最广、资料最全的文献库。根据馆舍条件,基本文献库可以分为若干子库或划分为若干片区,如按照文种划分,可以分为中文库(区)、外文库(区)等;按照文献性质和使用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普通文献库(区)、内部资料库(区)、保存本库(区)等;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以分为普通图书库(区)、视听资料库(区)等;按照学科门类划分,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库(区)、自然科学库(区)等。

3.2.2 辅助文献库

辅助文献库是直接为读者流通参考使用而组织的文献库,又称流通书库。它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适用性、流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文献种类,实行不同的阅览方式,如普通中文图书可实行开架阅览,珍本善本库的文献不对外借阅,只供一定范围内的读者在馆内使用,更侧重于保存,应实行闭架阅览。

中小学图书馆宜采用基础书库和辅助书库的文献布局体制。规模较小的中小学图书馆设置一个总库,把全部文献资源集中在一个书库内,根据师生对象和用途,分片布局,基础藏书文献以学生用书为主,再从中提取一部分或适应教学工作的读物、期刊、音像资料等,另设专架排放;而规模较大的中学图书馆可分别设置基本书库和各种辅助书库,如教师书库、学生书库、报刊库、电子阅览室等。

3.3 文献资源的排架

无论是哪一种书库,每一种文献在确定布局之后,都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依次排列在书架上,使每一种文献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方便取阅、上架和管理。文献上架的顺序依次为:从前往后,从上到下,从左向右,每排书架之间的距离为70~80cm,主要面向学生开放的区域还要考虑到书架的高低要适合中小学生的身高和心理。

文献资源的排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3.3.1 内容排架法

内容排架法是指以文献内容特征为排架标识而进行文献排架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3.3.1.1 分类排架法

按照文献内容的学科体系排列馆藏文献的方法,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采用的排架方式,具体操作时主要以中国图书分类系统为主体进行排列,把同一类号下的文献集中排在一起,同一类号下的不同文献再按书次号和辅助号排列。分类号代表图书内容,书次号和辅助号代表同类图书的区分号。通常是先按分类号排序,分类号相同,再按书次号和辅助号排序,一直区分到各类图书的不同品种。

3.3.1.2 专题排架法

把出版物按一定的专题范围集中排列在书架上的方法,含有专架陈列、专架展览的意思,多用于配合临时性宣传教育活动、读书活动等。

3.3.2 形式排架法

形式排架法是按照文献资料的外部特征来进行馆藏文献排列的方法,包括以下六种方法。

3.3.2.1 登录号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资源入藏的先后顺序及财产个别登录号的先后顺序排列文献。

3.3.2.2 固定式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资源固定编号排序,其特点是文献在书架上的位置固定不变。

3.3.2.3 字顺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资源名称的顺序排列的方法。

3.3.2.4 年代排架法

即按照出版物的出版年代顺序排列的方法。

3.3.2.5 语种排架法

即按照语种划分,多用于外文或少数民族文献的排列。

3.3.2.6 版型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的外型特征排列的方法,是一种辅组配排架法。

每种排列法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中小学图书馆应该从本馆实际出发,以分类排列法为主,吸收其他排列法的特点,进行文献排列。

3.3.3 不同类型文献的排架

一般说来,普通中文图书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分类号加书次号和辅助号的方法排列;期刊是采用分类、字顺或原有刊号顺序并用的方法,现刊较少的图书馆,可以直接按刊名字顺排列,期刊品种较多的图书馆,则应该先把期刊分成大类,再按刊名字顺排列,过刊则按文种分开排列,然后再区分同文种过刊;报纸最好按年月排架;视听资料需要存放在盒内,按照中图法分类,并先按类号粗分,再按登记顺序号排架;内部资料按照形式排列法,采用登录号顺序排列。

3.4 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剔旧

收藏文献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而有效的利用则必须以文献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前提,保护馆藏文献不丢失,延长其使用寿命,是中小学图书馆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3.4.1 文献资源的保护

保护好馆藏文献,必须了解和研究馆藏文献损失的原因,而造成馆藏文献损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主要是人为的丢失和损坏,即图书馆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全、管理员疏于职守、某些读者的不良行为等造成的。对此,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各项书刊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加强图书馆员工保护文献资源的责任感,定期对读者进行爱护图书的宣传教育,养成读者使用文献的良好习惯,对破损、撕页、脱线的书刊要及时裱糊、修补,恢复原貌。要使馆藏文献少受自然因素的破坏,必须给图书馆创造各种适宜文献保存的条件,如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清洁卫生,定期除尘消毒等,还要做好预防各种意外灾害的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水灾、火灾、虫灾等的发生,要定期巡视,消除水、电、虫、鼠等一切不利于文献保存的因素。

数字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重要资源,在保存过程中尤其容易丢失或损坏。因为他们是存储在易受损的磁性材料和光盘材料上,一旦受到高温、潮湿、空气的侵蚀,磁场的干扰,读写设备出现故障,这些材料就会迅速退化而造成存储信息衰减或丢失。同时如果阅读信息的设备过时或者数字信息转换成人们可读形式的软件过时被淘汰而不复存在,数字信息资源即使保存得再好也同样无法读出。因此,数字资源保存要注意不断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存储设备等技术方面的改变而更新,数字信息资源经常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和载体损坏,数据的存贮设备要有防病毒措施。要定期备份数据,对丢失的数据要及时找数据供应商补回或者通过技术找回。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存放地点,要配置防磁、防震、防热、防冻、防潮、防尘等的设备,使其做到空气流通,环境干净无尘,冬季注意防冻,夏季预防高温。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碰撞跌落引起的信号损失,最好是铁质存放柜,以达到磁屏蔽的作用。视听资料的存放区域要经常除尘,避免挤压变形。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

3.4.2 馆藏文献的剔旧

馆藏文献的剔旧,是中小学图书馆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已有馆藏文献进行筛选处理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剔除,可以达到优化馆藏结构、节约馆藏空间、调整馆藏布局、突出本校重点馆藏特点的目的。馆藏文献剔旧的范围,包括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年代久远内容已经陈旧或者更新的文献、与本馆服务任务不相符的文献、残缺破损无法修复且无任何文献价值的书刊、实用性差流通率低的文献等。

对于文献的滞架现象,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需要图书馆员工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除经典保存30y以上外,普通文献需要保存5~10y;历史地理著作应长期保存,但适应形势的要求而编写的史地著作,只要保存5~10y;自然科学著作,除经典名著和基础理论著作长期保存外,通常以5~10y为限;纯科学方面的著作,应剔出陈旧的信息或理论图书;普通的教科书,需要保存10y;应用科学方面如医学、计算机、无线电等领域的文献可保留5~10y;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文献应保留5y;艺术作品除精美画册、图集可长期保存外,需要保存10y;文学著作,均应长期保存。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剔旧是对入藏文献的复选与劣汰,剔旧与新增是文献建设的两项基本任务,是一项学术性、知识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在剔旧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所设专业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尽量保持本馆文献建设的特色,对重点馆藏的书刊剔旧要从严把握,避免文献的损失,而对一般普及性读物、应用科学类书刊,保存期要短。

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量不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馆藏量更小,在馆藏条件许可的情况可不剔旧。在决定进行文献剔旧时,要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区别一种文献内容的适用性、参考性和资料性的价值程度。有些文献缺乏适用性,仍有参考性和资料性,有些文献缺乏实用性和参考性,却仍有资料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