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01:2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篇1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总结,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教育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措施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篇2

1大学军事理论课程的开展探究

1.1军事理论课开展的意义

军事理论课的开展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保家卫国意识,了解现代国防建设,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同时军事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自律性提高,形成集体观念,对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1.2军事理论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深度钻研不足。军事理论课的有效开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程目前还比较年轻,教学经验匮乏,并且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自身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但是受理论的限制,并不能有更深入的探究,无法对实际教学起太大的指导意义。

1.2.2课程教学专业性不强。军事理论课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它教授的是学生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基础方面的知识,因此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忽略了这个问题,将军事理论教学等同于其他科目,无法将军事理论的特色与其他科目区分,因此在教学成果上面大打折扣。

1.2.3课程研究范围狭隘。军事理论课程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比如它包含了军事,教育,心理等学科。因此,作为一个多学科的整体,教学研究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而如今的研究中,除了教育学涉及比较多外,其他学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得教学范围上面比較狭隘。

1.3推动有效开展军事理论课程的一些对策

1.3.1开展对教师培训,建立完备的师资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军事理论的研究培训,通过一些列培训,逐步发现一批优秀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水平,再以此为核心,更进一步的扩大军事理论研究的培训,使军事理论课程的师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1.3.2加大对军事理论教育的投入,完善研究体系。由于军事理论课程的专业特色,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加深对军事理论的专业研究,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改革,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自身专业特色结合,深入研究军事理论课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将教学成果最大化。

1.3.3丰富军事理论的研究内容,形成更丰富的的教学内容。由于军事理论是多学科的集合,因此研究过程中不能仅仅针对军事学后者教育学,而应该对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也进行深入研究,将多个学科与军事理论课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受到完整的军事理论教育。

2大学形势政策课程的开展研究

2.1形势政策课开展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是大学思想思想政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各界形势,国家政策,基本国情等都有巨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开展形势政策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2形势政策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的课堂上本应该是生动活泼,老师耐心讲解,学生积极答问,整个氛围非常和谐的。但是如今的形势政策课堂上普遍比较沉闷,甚至有的学生上课睡觉。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结构的不合理,教师只顾教并且程式化的布置任务,学生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自然没有什么学习效果。

2.2.2教学团队建设落后。许多学校对于形势政策教学不重视,没有建立专业的教研组,对于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大纲等一系列教学问题很少进行研究,教学内容更新落后,使形势政策的时效性的特点丧失,并且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一般都是大班教学,老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学习效果无法提高。

2.2.3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占主体地位的还是老师,整节课程都是在老师在教学,学生的地位被抽象化,没有建立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对学生的需要了解不充分,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去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大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有效开展此项课程是不利的。

2.3推动有效开展形势政策课程的一些对策

2.3.1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结构。对现有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教师将所要学习的一系列形势政策整理成一条主线,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尤其对于一些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用诙谐的语言将内容讲述出来,并与学生交流,提升课堂效率。

2.3.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突出课程的时效性。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教学的有序进行有重要影响,根据新时期的形势和政策建立新的教学课程,改进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课程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3充分发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课堂教学成果好坏在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反馈来改变教学方式,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愿意去学,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篇4

【摘 要】编写这本校本教材,立足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第二章是《职业与行业》,第三章是《正确认识企业》,第四章是《中职生就业准备》,第五章是《求职面试技巧》,第六章是《开启成功路》,强调实用性,致力于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就业指导;校本教材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课的开发和研究》课题,是我校2015年3月在永安市进修学校申报立项的研究课题。两年来,在永安市进修学校的关心指导下,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课题实验和艰难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是最具份量的成果性资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探索,现总结如下:

1.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

开发和研究一门课程,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前

一定要了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认知程度以及对开设这门课的看法,

见解、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实验班级:13学前大专班、13建筑1班、13建筑2班、13汽检班、14计算机、14旅游、15春招班。

(2)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将《就业指导》课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个人信息部分和就业指导部分,设计了18个问题,覆盖面广,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我们进行《就业指导》课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3)撰写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完,就要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统计、总结,写好调查报告,为下一阶段的授课、编写校本教材打下基础。

2.开展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顺利编写校本教材奠定理论基础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业指导》课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想上好课,自己得有深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功底。所以,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四次理论学习培训以及一次实验教师就业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会,这四次理论学习分别是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当前世界流行的三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关于听课评课理论学习以及西方就业理论,特别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MBTI理论和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这三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从而为编写《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规划、设计好《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人员分工

*一、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谢永彪老师负责)

(1)中职生就业形势

(2)中职生就业政策

*二、职业与行业(詹虹老师负责)

(1)职业与行业关系

(2)正确认识行业

*三、正确认识企业(刘润辉老师负责)

(1)认识并融入企业文化 (分析企业文化的魅力 遵守企业现场工作纪律)

(2)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四、中职生就业准备(陈永梅、戴彩霞两位老师负责)

(1)中职生就业前知识、技能、能力准备

(2)学会设计简历

(3)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五、求职面试技巧(黄鹏、黄玉莲老师负责)

(1)关注就业信息

(2)注重职业形象

(3)掌握面试技巧

(4)学会推销自己

*六、开启成功路(陈盛辉、陈永铭老师负责)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学会团结协作

(3)提升职场能力

4.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教学公开课,既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思路,同时也增加素材。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共有七位教师举办就业指导的教学公开课

(1)2015年10月黄玉莲老师举办《首次就业》教学公开课。

(2)2015年12月戴彩霞老师举办《如何求职》教学公开课。

(3)2016年1月黄鹏程老师举办《面试技巧》教学公开课。

(4)2016年5月陈永梅老师举办《就业前的准备》教学公开课。

(5)2016年5月陈盛辉老师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公开课。

(6)2016年12月陈永铭老师举办《警惕防范招聘陷阱》教学公开课。

(7)2017年1月刘润辉老师举办《企业文化》教学公开课。

他们上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就业指导》校本教材设计方案来展开的。

5.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拓宽视野,为顺利完成编写工作提供保障。我们阅读的文献资料具体如下

(1)教育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2)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教职成【2014】14号)

(3)金宝华;《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方素英;《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罗小燕;《职业中专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研究―以柳州师范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郑金洲;《走进校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桂芳;《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规划教材:中职生就业指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8)、张明亮;《明亮谈创业》;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

6、开发出统一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

编写这本校本教材,立足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第二章是《职业与行业》,第三章是《正确认识企业》,第四章是《中职生就业准备》,第五章是《求职面试技巧》,第六章是《开启成功路》,强调实用性,致力于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7、继续完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党的十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岗位呢?笔者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个人经验,对就业指导方法作一分析。

1教师讲解

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对政策性、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课程进行直接的讲授,如: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意义、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就业准备等相关理论。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国际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本校相同专业学生近年的毕业去向。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对自身水平进行客观的剖析,明确就业方向,明晰日后所从事的职业对自身的要求,从而知己知彼,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在就业准备方面,包括学业知识、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学生将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利于自身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教师可通过鼓励和树立榜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模拟招聘

就业指导是一门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模拟招聘这种实践平台是就业指导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模拟招聘这个实践体系,尽可能地把就业指导放到实践的平台上去演练,让学生对求职择业的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经验。一方面老师要精心组织模拟招聘,另一方面学生要勇于参加,要把模拟招聘作为真正的招聘来演练,力求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模拟招聘要求学生事先对模拟单位及岗位有所了解,准备好自己的推荐材料。训练方法可以采用分角色进行,部分同学当招聘官,设置问题对应聘的同学进行考查,其余的同学则进行评判打分。模拟现场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互评。指导老师需要综合观察、及时引导,并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注意多给学生鼓励,以增强其自信,特别是对部分胆小腼腆、不善言辞的学生,课后应单独进行辅导训练,以提高其面试技巧和能力,达到真正过关。

3现场实践

现场实践可以安排在大学的各个年级中,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使其能较早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就业指导老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观摩校内、校外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或人才招聘市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就业氛围与就业竞争,在体验中了解应聘的全过程,从而积累就业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现场参观之前,应让学生对招聘有全面的了解,带有明确的目的,不能走马观花。如:本场招聘会有多少家招聘单位?各单位招多少人,有哪些岗位?对学生有何具体要求?学生应聘需带哪些证件,等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侧重地进行实地考证。回来后让各小组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并介绍各自的见闻和感受,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思考:“距离实际的岗位要求我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在哪些方面再做努力?”这些深层次的思考和发问,往往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就业指导方法,加上学生的个人努力,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就业知识,并能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不仅损害了毕业生的个人利益,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光是从就业方面来考虑解决对策已经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引导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将就业意识转变为创业意识,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创业是一个结合机遇、能力、创造性思维来寻求新的事业的过程,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实现了创业,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还会给其他毕业学生带来一定数额的岗位,所以创业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均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毕业学生刚从学校出来,没有经验与相关知识,创业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就有必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本文正是基于毕业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总结我国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不足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对高校提出了许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出台了许多惠及毕业创业学生的政策,甚至建立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孵化园,但即便如此,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纵然国家已经有了政策支持,但很多高校领导、大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对创业教育颇有微词,其中包括对创业教育的不认可与意识观念的不正确。第一,高校领导、高校老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和创业政策分析课程,但仅仅是这样的几门选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纵然有些高校在这方面有了重视,但侧重点却是偏向于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和对创业现状的总结,这样的做法极其不妥,国家的政策鼓励创业,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创业现状又往往不太乐观,所以高校老师这样的做法就类似于是给了学生一颗糖,甜味正浓立即给了他们一碗苦药,到了最后留在嘴里的就只剩下苦味,于是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都临阵退缩。第二,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误。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课程是不满意的,认为课程教学浮于表面,教学往往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所以他们的学习也就以记忆为主,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更忽视了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也就认为,创业教育也是对理论的教学,不可能涉及到创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第三,毕业学生往往因为出生环境的不同而面临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般而言,城市学生毕业之后依靠父母亲友的关系就能够迅速找到工作,而农村学生则只能进入求职大军,他们对学生的工作的要求是稳定,而不是创新。所以他们也就不鼓励学生进行有风险的创业,更会排斥创业教育。

2、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众所周知,毕业学生创业依靠的最主要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所学一般只能是一个或者两个专业,而创业所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知识,他们无法全部掌握。而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运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制定出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但事实上,我国的创业教育的发展很不足,往往是利用培训机构或者是课余时间教学,重视不足是其一,其二是未能与专业学科联系,创业教育整体来说空泛。

二、建议

1、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指的是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内容应该与创业结合起来,更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创业教育。就课程体系而言,创业教育的教材最好的就是市场。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务必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制定,所以也就不能够固定,要随时变更。教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对政策的解读与分析,这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业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作出正确合理的分析,创造能力主要是从创新方面考虑,是指学生要学习到想出科学、个性、特色的创业点子的能力,即能够做出创新而不是一味跟风。

2、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已经提到,课程的设置应该随着市场而变化,所以就会给教学带去了不小的难度,从而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更大。在这一方面,主要考虑两个内容,第一是老师的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创业教育的老师最好是有相关的经验,对创业市场有足够的掌握,正如很多学生所提,一个没有求职经历的老师来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是可笑的,如果老师对创业不了解而来进行创业教育依然是可笑的。第二是教学方式方面,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口述式、讲解式,而是更应该听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创业技能上面。所以教学方式最好是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互动来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具体情况的不足的总结,提出了两个建议。但本文所提的创业教育的建议仅仅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这两个方面,课程体系主要指的是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对创业教育的建议还包括对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培训、建设高校内部以创业为特色的特色文化、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平台等内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创业;创新;挑战

一、“双创”简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总理提出激励国民的特有体系,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能制造”正需要国民以“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来促其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三化”(智能、数字、网络)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四大目标:即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效益优先、创新驱动。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双创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但是随着目前全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双创”思维和能力的大学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和要求。“双创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最高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双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高校将探索哪些“双创”的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校“双创”教育途径探索――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

第一,重视学生“双创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未来高校“双创教育”给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为落实政策,学院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职业素质教研室,实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学院设有职业素质教研室,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辅导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创业就业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励志教育,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树立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重视实践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对创业充满兴趣和激情。

第二,为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云南工商学院被教育厅授予“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称号,学院积极探索实践途径,帮助学子实现创业梦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院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64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72人,住宿餐饮业25人,建筑行业17人,文化娱乐业17人,农牧副业的7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4人,其他行业22人。我校学生的创业率高达4.8%。

专业的创业导师认真分析了我院大学生实现创业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并且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经过分析总结,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资金短缺、后续支撑力薄弱还有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及申请国家政府的创业帮扶资金手续比较复杂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职业素质教师逐个突破,将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写入教学大纲,制定解决方案,制定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

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大一课程内容为“自我认知”,包括自我分析、家庭环境分析以及社会环境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知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教会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和职业素质训练;大三、大四开展择业、创业心态引导和职场技能的学习。

一方面,学院提出“教师回炉计划”,即每年寒暑假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包括专业教师)深入公司、单位、工厂一线进行实践学习,进行定向培训,最终目标是让教师授课内容具有时鲜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防止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学院提出“专家进校计划”,即定期邀请企业富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或者开设讲座,确保学院教学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

第三,积极开创创业实践平台。首先,学院组建“云工商创业创新指导工作组”,承担学院创新方法梳理、总结和课程授课。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仿真创新创业实践,经评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团队,针对不同时段,依据具体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提供工商、财税等方面的创业政策帮扶。

其次,学院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制定出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最后,为了避免盲目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应当做实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的支撑平台。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决定设立云南滇中新区(属于国家级的新区),并把它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院依托“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投资120万元,重点打造了“众创空间”项目,主要接纳滇中产业新区和杨林职教园区8所高校五年内毕业生创业团队及企业入驻。为大学生实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业服务平台,有效实现校园创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及网络化,切实产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推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目的就在于服务云南滇中新区,推进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并从大学生群体中孵化出具有“创新、创业”品格的应用技能人才。

2015年,学院5个创业项目荣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个创业团队人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人荣获“云南省创业之星”,2人入选“云南省创业英雄”。创业学生周仁斌“自助蔬果机”项目,已吸引天使投资300万元;创业学生杨志国的“云南穹鹰文化传播公司”获众创空间免租支持,吸引社会投资100万元。

第四,打造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智能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专业导向。创新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智能制造”专业导向偏重于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3M公司创建于1902年,是一家全球性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它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该公司一共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与苹果公司屈指可数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但它同样可以闻名于世。“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就是3M公司成功的经验,经过百年奋斗,孵化出成千上万具有产业化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云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形势一片大好,实施途径需要不断探究。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国家政策,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创业创新思潮不断涌现。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对各地纷纷兴起的“众创空间”项目进行大力的扶持等。但是,纵观全国形势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如何进一步让创新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意识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接受它,适应它;其次,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经验不足,实施途径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最后,根据《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如果缺少创新平台及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会成为一句口号,可能会出现像某些厂商,一旦有领导参观,则展示其高端机械手,一旦参观完毕,则大布一盖,与实际生产毫无干系。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咨询 就业指导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以及正确认识自我和实施正确的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开始设立主抓就业工作的指导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院系和各部门积极配合,这一切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提供了政策上和物质上的保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队伍不健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人员人员匾乏且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指导人员。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是由过去从事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志兼任的,大多数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的专门训练,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受到很大限制。就业指导从业人员最大的不足是虽然他们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或者虽具备一定的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的专家和专业人才,也无法瞄准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尽管高校也聘请一些校外人员来学校开讲座,但这些人员大都为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或教授,在生产实践第一线的专家很少,很难为学生提供相关职场工作的经验。目前我国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学校在聘任的标准上最注重的就是就业指导人员是否熟悉学生工作。这与过去单纯地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的传统有一定关系。我国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己经得到了普遍关注,但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人员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发展的需要。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仍需丰富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仍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停留在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单一,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即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对就业政策等仅仅是起到公布作用,并没有对政策作进一步解读答疑和宣传,使有些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过小。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已在各大高校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引入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中,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补充内容,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力度不够,忽视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培养未来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忽视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一核心任务,这就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3.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或集中上大课堂的形式进行的,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性质的选修课来进行,采取讲座的形式,主要介绍就业形势、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且要求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应该说,目前这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对大学毕业生掌握择业技巧及提高择业的成功率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些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这些临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这种就业指导方式偏重于管理功能且过于简单,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即使通过学校的就业网信息和提供就业技术也是单向的,没有形成及时反馈系统,加之高校就业部门信息搜集途径有限和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专门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要把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和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首位。

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应该按照三层组织架构:校级领导、就业指导部门和各院系辅导员、专业教员划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实行校级领导责任制以此明确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内外环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确定毕业生就业目标,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和教育职能的转变。要确定就业指导部门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在就业指导部门内部设立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就业咨询指导部门、业务办理部门,三部门辅以各院系成立的以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相关领导、专职就业人员和辅导员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

2.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过去的就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各个不同年级同时参加,针对性差且效果不明显,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中,能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应根据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和各阶段不同年级就业指导着重点的不同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和针对性强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面向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其专业认知情况、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知道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职业指导理论,使他们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开展学生职业兴趣测定、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测评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等,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大学二、三年级主要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求职择业技巧、就业礼仪培训、择业常识准备、资格认证介绍及就业路径导航等。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课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准备自荐材料和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包括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获取,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理教育及就业服务指导等。

3.组织实施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的成功取决于就业指导部门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出发前有关情报的搜集准备相当重要,包括目标市场及当地环境的了解、企业的选择及校友的联系方式。充分准备这些资料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中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工作。就业市场的拓展首先在于目标市场的选择,不要过分集中在以往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上,更应注重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盲点或薄弱地区的选择。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要注重搜集目标市场的情报,从宏观上把握就业市场开拓工作,搜集目标市场的重点单位情报,加强拓展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应注重利用校友的力量,关注校友分布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在总结这些目标市场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就业宣传资料。其次是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总结的目标单位访谈的内容应该详细、具体,必须包括走访目的及学校当年毕业生有关情况的介绍等。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还应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和用人特点、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了解用人单位当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带回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计划。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应收集目标单位的简介及其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邀请目标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除此之外要注意与毕业生座谈,了解毕业生的最新就业动向并收集校友的先进事迹材料。

市场拓展的最终目的是对学校今后的就业上作有所帮助。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每一次的拓展工作都应各有侧重,各有特点,都能给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拓展成果的整理及消息的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档案库的建立首先需要积累信息,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将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完整地向学校传递并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将用人单位分布情况以备毕业生和就业工作人员查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将走访单位的情况和走访方式、走访类型、收集需求信息的方式和用人单位性质等如实记录并提交工作报告,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其次是传播信息。通过就业指导课及讲座形式,将目标市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行情、目标单位的价值观及其用人政策等关系毕业生切身利益或对毕业生有帮助的信息及时向毕业生传递。最后是分析收集来的就业信息,通过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未来的就业趋势等。

4.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高校就业咨询指导部门理应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责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课。创新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注意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课堂,提供在线职业生涯辅导教程供学生在课外学习,并配备就业工作进程面向全校集中播放,供学生网上学习或集中收看。

职业测评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引入权威的职业测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职业测评后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测评结果,教会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测评得出的有关结果,特别是部分对自己某些个性缺陷的描述或认为与实际并不相符的结论,应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系,应抱正确的态度。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学测试只能是给被测者一个建议,一个参考性意见,不能作为评判性的标准,适合不适合还有待于个人的努力。就业指导老师也应不断提高对各种职业测评技术的认识,坚持既不虚无也不神化的眼光看待其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在坚持、发扬原有的好的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结语

伴随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本文从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内容建设及就业指导与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10) .

[2]武丽娜.构建“立体化、信息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5) .

[3]石加友,姜尔岚.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基本解决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05,(29) .

[4]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02) .

[5]姜萍.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

[6]郭利伟.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Z1) .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26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即“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转变成由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性格特质、职业规划等方面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毕业生就业时仍面临着及时就业、准确择业的难题。如何促进毕业生合理的就业,不仅影响毕业生本人未来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

所谓就业指导,就是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为即将就业的社会劳动力提供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智的职业,通过有效地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促进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它主要包括:政策指导、思想指导、技术指导、职业和业务指导四个方面的内容[1]。为了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应该从注重职前教育与引导、求职指导与服务、跟踪就业质量、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一、加强职前教育与引导工作

1.开设专业讲座及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工作并非毕业班才应开展的工作,早在新生入学时就应着手进行教育。通过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定位,所学专业的特点;通过各种专业讲座和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及目前本行业的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做好准备。

当学生经过一个多学年的专业学习,进入二年级下学期时,应该给学生开设至少一学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选修课程以及开设一些具有意义的就业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模拟课堂、实战演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与面试技巧,了解企业单位面试官的心理,使得在之后的求职中做到临危不乱,还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给学生进行求职与职场的经验介绍,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做好从学生到求职者的角色转换。

2.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学生在求职就业的时候表现出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没有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对所学专业和各种职业不够了解,心理上没有做好就职的准备,如果大学期间,鼓励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让学生心理上尽早进入入职状态,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进行理论教育之外,最主要的是自我分析,通过测评系统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性格特质、工作能力、职业倾向性等方面,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之后的求职打下基础。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如创业大赛、专业科技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进行团队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重视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工作

高职院校是专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动手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动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以及不少于半年的集中式顶岗实习,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认清就业形势、转换就业观念、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就业链条,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3]。有些学生由于实习时勤奋努力、踏实认真,被企业主管看好,提前录用为正式员工,使自己、企业、学校处于“三赢”的状态。

二、注重求职指导与服务工作

1.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增长,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面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但是真正了解这些政策的学生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稍能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的不到毕业生的3%,那出台政策的意义也没法充分发挥。因此,辅导员首先应该及时了解当年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学生宣传,并鼓励适合的毕业生应征入伍、自主创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且做好相关的手续办理工作。

2.及时有效地做好招聘信息服务工作

为了做好系部就业工作,辅导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学校、专业、专场招聘会,在招聘现场指导、推荐学生选择适合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疑问做解答。由于最后一学期,许多同学不在学校,就业信息的及时传达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班级中班干部和联络员队伍的建设,通过移动飞信、QQ群、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联系班级信息联络员等方式快速有效的将最新招聘信息宣传到位。对于上门联系学校的用人单位,要认真了解情况,审核资质,根据企业招聘要求,选择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优先推荐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的“双困生”,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以及性格特质、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真正需要就业的学生进行应聘,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此外,对于学生当前的实习就业情况要做到及时的跟踪了解。

3.做好学生求职中的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求职时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的学历不高、学校名气不响、自己成绩与能力都一般,处处不如人,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屡屡面试失败、遇到挫折、看到就业难,产生了抑郁心理;有些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大的情形,产生了焦虑心理;还有些学生看到周围同学找到待遇好的工作而盲目的攀比,不断更换单位,形成攀比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都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求职就业的成败。当面对众多学生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首先鼓励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看到自己的优势,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正确的定位,确定最为适合和发展的职业方向,不能盲目跟风、攀比。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要不能气馁,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在失败中总结方法,坚持不懈,不断努力,面对压力要学会自我调节,而且面试时要学会扬长避短,最终一定会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职业。

4.切实做好就业手续办理工作

对于应届毕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很少有人知道就业手续如何办理,就业相关材料的用途以及它们的重要性,而这些又和毕业生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作为辅导员,在整个手续办理的指导与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第一,在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的制作、毕业生生源地信息审核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不能出任何差错。第二,要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和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含义、用途,并重点强调此材料毕业生每人一份,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失。第三,在毕业生正式通过所有应聘流程且用人单位录用通知时,要提醒毕业生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签字盖章的协议书交到系部并办理报到证。最后,指导学生在毕业后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和就业相关证明到生源地或单位所在地派出所进行办理户口迁移手续[4]。

三、关注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1.注重就业信息跟踪调研,提高就业质量

如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及时准确的掌握,这需要对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和调研。通过工作能力调查与测评系统,毕业生本人在线答题,对毕业生目前工作单位、工作岗位、薪水待遇、自身业务能力、未来发展空间以及专业知识运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准确的评估;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与分析,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认可度;通过邀请毕业生回校,举办毕业生恳谈会,切实的了解毕业生目前真实的就业状况,什么样的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鼓励毕业生为母校提出宝贵意见。以便适时的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育与引导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指导业务水平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5]。而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各种专业,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化,业务水平不够高,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应该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进修、培训和训练,要求取得职业指导师资质等。此外,还要对以往所做的工作及时的总结,定期交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细心、耐心地对待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从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两方面入手,进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才能切实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汉德.大学生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8-24.

[2] 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2-30.

[3] 李志明,邹敏.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J].职业,2010,(30):30-31.

篇10

关键词:小课堂自主学习 挖掘潜能

随着时展和形势变化以及人口的日趋老龄化,目前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新时期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已成为我们面临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随着离退休人员数目逐年增加,对其进行管理服务问题也日益清晰:一是人数庞大。二是年龄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情感上讲对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三是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四是管理服务工作政策性强。而对于从事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存在如下困难:工作人员偏少,知识层次结构不均。通常工作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为1:100,从事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未经过系统地学习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离退休工作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从客观上讲,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势在必行,现提出适合在全体职工中开展的“我来当老师”小课堂活动。

二、开展小课堂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每个人准备课程授课,倡导和鼓励工作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满足个人素质提升的需求,提高政策运用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这是做好管理服展ぷ鞯幕本前提,也是提升各项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

首先针对单位实际情况与人员数量,制定“我来当老师”授课时间运行表。全年全部员工轮流一遍,课程自行准备,授课内容、地点、形式不限,要求能发挥出个人特长,或能体现个人岗位上的业务技能。每位职工需根据运行表提前着手准备素材,平时工作中不断积累,把自己好的工作方法和业务及专长同大家一同分享。这样可促进职工从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在能力素质优化上下功夫,在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上下功夫,从而开创性地做好非在职群体管理服务工作。

活动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每位员工根据运行计划表精心准备课程

2、审核修改阶段:员工准备好课程后,分管领导负责给予修改审核润色,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3、员工分享交流阶段:在每次员工授课后,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实现以“讲”为载体,“获取、吸收”为目的,共同学习交流,提升工作水平。

4、年底评比阶段:在年底对每位员工授课内容进行评比,设置奖项“最佳精品课程奖”、“最佳展示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潜力奖”等十佳奖项,对于活动中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

四、可行性分析

现在一个离退休管理单位,工作人员除了要承担老同志的稳定和文体活动,还承担着办公室、人力资源、组织、工会、计生、安全、纪检、财务等具体的业务,新形势、新常态的大环境赋予了工作人员新的使命、新的责任,职工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迫切需求,在开展的活动中职工能够积极挖掘个人潜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力,凝聚团队力量,在职工中形成了大家互相探讨、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有了“我来当老师”小课堂这个平台,员工才能更好的挖掘个人潜能,在授课中获得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相互交流分享沟通中提素质,使广大职工既成为本岗位的专家,也要成为精通旁类的“杂家”,最终更好的提升各项离退休管理服务。

五、活动的实际应用效果

活动在黄河钻井老年综合管理五站实施进行。单位领导班子首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班子成员率先精心准备了丰富实用且精彩的授课,内容涵盖了公文与信息写作、团队精神、老年业务知识等内容,课堂凭借其特有的氛围轻松、开展便捷、自主灵活的特点,赢得了职工的一致好评,目前管理五站小课堂当老师活动成果凸显成效,广大职工积极树立了坚持学习、勤奋好学的意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形成持久的、浓厚的相互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将每名职工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主动的传递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