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1:3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篇1

上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国际援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随后,这种方法在被引入到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参与式教学,包括标准的参与式教学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增加参与式元素两种方式。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学过程通常是:在开始时学习者配对互相介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经常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学生要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绘画、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照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且形象直观的形式。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公共政策学》等理论因素较少而更注重实际操作经验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大学教育课程中需有较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不便也不必采用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一些参与式教学元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活动、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财政学;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课题项目:本文为2009年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专业能力导向――我校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温桂荣(1970―),女,陕西户县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政策和财政学专业课堂教学规律。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基本状况分析

财政学是以经济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目的就是使经管类本科生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提高学生在财税以及公共经济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情况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1994年正式开设财政学。十几年来,财政学课堂方法100%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财政学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将多媒体手段简单化,出现了很多教学问题。

2.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设计。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政学教学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财政学科是一门由多学科渗透而成的科学,财政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成果众多,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我校在实行16教学周以来,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通过播放PPT,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对现有体制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思维能力、深层次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运用财政理论提出问题并讨论问题,只是在考试的指引下学习教材所限定的知识点,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现成结论,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

遵循传统,缺乏创新。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教师播放PPT、学生复制PPT死记硬背,考试大部分考PPT的内容,整堂课教学方法单一、单调,而且层次、重点不够清晰,再加上PPT和板书不同,播放结束后一般不会回头再看,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很难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有效地联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方法几乎占据了财政学不同学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

(3)教学方法考核。

只看结果,忽略平时专业积累。我校目前考试方式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已经确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成绩评定上则是以期末一次考试定结论。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教师省事,但缺乏创新,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有悖于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我校财政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创立以来,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扩大到经济学类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我校为地方商科类院校,财政学每年开课班级和人数都接近1000人次之多,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引财政学课堂成为当前财政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结合课程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整体思路

(1)总量设计。

我校财政学课程分为财政学专业3个学分和非财政学专业2个学分两种课程。案例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3个学分的财政学课程,安排3~4次大的案例教学,2个学分安排2~3次大的案例教学。至于小的穿插案例和新闻解读可以控制在4~6个左右。从整体上看,大小案例总量控制在7~10个左右。

(2)思路设计。

按照财政学教学规律和主线设计一个案例教学体系。财政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可以概括为:财政收支为主线,基本分为三大块内容。第一块:基本理论。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授课主线和契入点可以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展开。第二块:基本内容。包括财政收支基本理论、预算管理基本理论,授课主线主要以财政收支为主线展开,最后涉及预算管理及财政赤字。第三块:基本运用。此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财政政策展开,属于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分析。

基于以上主线,大案例设计基本思路为:第一块设计收入分配职能案例,讨论式。第二块设计两个。其一是财政基础设施投资――三峡案例;其二是农业补贴可以采取辩论式,辩论家电下乡和直补的利与弊。第三块讨论现时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和初步效果。小案例:

我国行政管理成本的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现行改革;国债规模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分税制改革的最新进展等。

2.案例教学的具体讲授形式

从案例教学基本方法来概括,一般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前沿案例解读的基本原则,一般可以采用大案例讨论式和小案例穿插式。

(1)大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讨论或辩论形式。

大的案例教学一般要求提前布置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材料并准备问题。可以提前将学生分组,最好是圆桌式或分组布置的实验室。上课时,老师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提出讨论主题或辩论主题,并要求每组代表总结陈述自己小组观点,然后互相讨论或辩论(约30分钟)。最后由老师分组点评,总结观点,提出继续改进的方向(约10分钟)。建议采用45分钟,并且以小班课(45~50人)为宜。

(2)小的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课堂穿插或新闻解读形式。

财政学的前沿热点很多,小案例每年的具体数据和政策也会有新的变化。小的案例建议在老师讲授完某个知识点之后,利用3~5分钟的时间穿插一些新闻或整理好的实证数据,进一步论证知识点。小案例建议短小精悍,迅速概括要点。

(3)课后案例巩固可以采取专家讲座形式。

对于某些年度热点并且对本年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问题,可以采取邀请财税界知名学者或实践部门的专家来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建议安排在课堂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充分自学相关资料,和专家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需要学校的支持。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论方法、研究对策

1、课程改革的适切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课程改革的适切性。列宁曾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课程改革若要持续进行下去,就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而变化。

课程改革的进步性。看课程改革是否具有进步性,要求我们要在历史的进程中评价某次或某项课程改革的时代性与先进性,通过和以往的课程改革进行比较,若新的课程改革解决了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发现了新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时,则可以证明这一课程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课程改革的正义性。正义,通常又称合理、公平、公正,它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评价一项课程改革是否具有正义性,一是要看课程改革的程序是否正义,二是要看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否正义。

2、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之道

在教学变革的过程当中,构成实践者教学活动内在依据的“教学习性”具有稳定守成的基本特征,这就使得日常教学实践倾向于延续而不是变革。教师受学校管理制度规约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其教学习性所必须的教学生活经验,学校管理制度所实际强化的始终是使教师延续其教学习性。

目前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的交互缺少有效性,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体会,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价值引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如果专任教师仅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活动形式的改变,而缺乏实质性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或精神变革的支撑,那么至多只能产生形式模仿的变革与创新。

课程改革需要确立合理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延续之间的矛盾。针对课程改革与教学守成的矛盾,“中庸”的思维方式至少提供了如下启示:首先,课程改革的启动和设计要有一种“自我节制”的心态。其次,任何课程改革必然存在诸多的“两端”矛盾,主要矛盾是人为的课程改革要求与教学的保守稳定倾向之间的关系,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对此都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再次,课程改革需要追求“恰如其分”的状态,对改革环境中纵横交错、两极背驰的各种力量要有高度的警觉,并且要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以求得改革的实际成果和效率。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需要在考虑实践条件的背景下展开全面必要的理论创新;课程改革需要在尊重本土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汲取全球化的课程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在转变培训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培训先行与持续跟进。

3、课程改革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文化是“特定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它表达了特定群体认知世界的共同方式,包括态度、价值观及其影响行为的信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变革,人们并不一定都按照新的文化形式要求在价值认识与判断上采取一致的看法,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思想与行为、观念与现实的冲突。在文化冲突面前,如何实现各种型式文化的有效整合,采取适当的文化政策,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它追随着文化变迁的道路而发生变化,其中必然影响并带来文化的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面对各种文化冲突,我们应当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过程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和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积极、有利、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形式的有机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发展需求。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从课程生态的角度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才能使其运行和实施。对于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课程来说,是一次价值取向上的改革、是一次重建式的、革命性的转变。它需要富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文化理念来支持。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它体现了课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转型与创新,标志着课程政策观由专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转变,课程价值观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取向转变,课程内容观向多元的选择取向转变,课程实施观由忠实取向向缔造取向的转变,课程文化观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取向转变,课程生态观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转变。

4、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力与影响力

改变课程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方向感和价值观。

改变课程实施应当倡导学生自主创新、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性和实用性,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改变课程结构应当处理协调好学科类别、科目种类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根据需求整体设置相应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相关的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专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均衡性。

改变课程评价的筛选与区分功能应当准确的把握度的原则,发挥以评促教、评建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功能。

通过对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对策的深入分析与试行,最终加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阎亚军、周谷平,《对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专门为新疆高等院校编写的,一本理论课教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各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新疆各区域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课程,该门课程从设立开始就极大地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兴趣。2006年起,新疆地区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始对该专业进行录取,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并经过了数年的反复实践以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发现,现阶段新媒体技术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认可,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有必要深入的了解,新媒体技术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创新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创新是顺应时展潮流,以新的历史条件为基础的,优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优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我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都秉持着“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教育理念,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也没有办法对类似问题以及类似现象产生积极的影响。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工作者为了扩大宣传,就会采用印材料、作报告等形式,但是,由于这些手段受到诸如时间和场地因素的限制,导致难以进一步扩大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育的覆盖面。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育的影响力。[1]

(二)丰富和发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则会进一步推进实践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创新已经成了新疆地区高校的当务之急,新疆地区要不断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相关理论的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育实践水平的深入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发展出现规范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现阶段,有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新媒体的特点、网络给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缺少新媒体技术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影响的深入细致研究。而这些都要求人们不断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模式改革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都要比以往的大学生更加复杂。甚至部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让人出乎意料。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一种趋势。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产生,新媒体技术产生之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技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也影响着人们处理事务的态度和方法。新媒体技术的产生给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博客、播客、微博、维基、掘客、推特等自媒体的迅速勃兴,给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追求个性的平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与学生为伍,做他们知识的传播者与分享者[2]

目前部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师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也是该门课程的传授者,这样的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言行举止的外显性和品格修为的内铸性应齐抓并举。就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来说,喜闻乐见与易接受性是应该高度关注的,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理论是有必要学习的,但如何让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广为接受并内化这些知识,新颖的形式与鲜活的事例是不可或缺的。飞速发展的电子媒介为促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上的有效学习、课外的延伸互动提供了硬件,理论应用实践模块得以更有效地实现。例如同样是民族宗教理论,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运用所学分析当今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历史运行状态,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予的建议。这样的教学往往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二)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师面授“一对多”模式只是传统方式,如今可以借助对媒体教学、微博互动、微信平台等来传递知识。模拟教学实践平台的理念是让师生互换角色,更大程度上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QQ群、微博、微信的兴起,给90后学生提供了展露个性、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与此同时,也给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工作者提供了与同学们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的平台。[3]自新媒体技术产生以来,新媒体也逐渐成为了,广大高校大学生信息交往的一个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认真分析当今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可以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进行不断的创新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工作的新方法,拓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新载体,才能让自媒体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和媒介环境,从而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借助媒体革新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体素养

所谓媒体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体的信息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素养非常重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应充分认识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使广大新疆地区的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教师也应当充分意识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技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的特点,因此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时候,应当对新媒体的信息进行一个科学的判断,做到理性对待,绝对不要盲从。新疆地区的各高校应当开设相应的新媒体素养课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新媒体这一平台上面的海量信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为广大学子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应当意识到,海量信息为新疆地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增加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正因如此,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利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教程来开展朋辈教育。要将培养学生良好媒体素养落到实处,转化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正能量。首先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教师要认清形势,应当摒弃那些落后的旧的教学理念,做到不断创新,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收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要创新思维,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做到不断总结积累学生工作经验与学识生打成一片,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新教育理念、重建教育模式,唤醒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激发青年学子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热情。最后要落脚于引导服务,要明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学生,全面促进学生多方位发展。[4]微博信息传播的迅捷化特点,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意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内容,找到他们所广泛关注的兴趣点。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原有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育模式已不适应,传统教育效果被削弱已成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师的一致共识。新疆各高校应当着重注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进青年学子增强并拓展自我学习能力、约束能力。应重点培养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习惯,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王学利.《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03:51-53.

[2]于海涛.新疆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对大学生文化观的影响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1:4-8+16.

[3]杨俊英.《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认识[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2:38-39.

篇5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上看,研究性教学应当以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要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协作观念,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从教学过程上看,研究性教学强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达到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目的。要指出的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压缩课时,也不是重科研轻教学。研究性教学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学中体现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两者实现有机结合。

二、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金融工程专业学科采用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对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学科性质上讲,金融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几个主要特点:与经济学相关的课程知识含量丰富;理论性与业务性都很强,在理论指导下注重实际体验;研究范围较广、交叉学科多;与国家政策措施联系紧密等。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各类现实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所启发,进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甚至由此发现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对真实问题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性教学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基础和个人特点,制订恰当的研究计划,进行具体分工,共同实现研究目标。通过协作学习与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并使自己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融资、投资是金融学关注的基本问题,而金融问题更多地与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金融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5.有利于教师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研究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研究授课对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案和方法的设计。同时,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自己必须有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金融工程专业研究性教学应当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各种现实因素,整合出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教学环节。

(一)划分知识单元,明确教学主题

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结构,划分知识单元,并根据教学进度,明确各阶段的研究性教学主题。教学主题的选择应当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具体体现在:(1)在满足教学要求、与教材理论保持联系的基础上,选题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金融学中涉及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受到压抑。生活化的教学主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讲投资组合理论时,可确定研究主题为投资收益与风险的讨论;讨论金融市场时,可以将教学主题明确为金融业务的仿真交易实验。(2)选题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富于探究空间,同时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一致。(3)选题应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讲述金融市场监管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在学习货币政策时,可以与现实中的通货膨胀等问题紧密结合起来。(4)在把握选题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目标与课题,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

(二)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有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实践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各种形式的优缺点与适用性,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对于一些在知识框架中相对独立的重点内容,比如金融市场结构、投资组合分析等内容可以采取专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探讨,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和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对于一些现实性较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主题,比如金融市场的作用、运作机制、融资方法、金融发展程度的差异化、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等问题,可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案例分析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增加社会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些操作性与实验性强的主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形式。比如仿真交易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模拟交易系统了解股票、外汇等市场的运作,或结合虚拟资金交易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交易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词汇,把握交易的基本特点与交易常识,使学生对市场有初步的认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比如固定合作学习小组或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固定合作学习小组是教师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决定学生的分组,保证每组由不同学习水平的成员组成;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组合,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两种合作型学习方式各有适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所确定的教学形式,在分析两种学习小组安排方式优缺点与适用性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并能充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安排方式。

(三)教学环节与教学实践

1.布置任务,明确要求,适当引导。教师应当对研究主题的背景知识作必要介绍,并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有关评论文章或搜集相关资料,不能简单地拼凑他人材料,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研究成果,也不要持偏激观点,而应当调查或深入研究,通过补充、深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教师在这一阶段适当引导和帮助他们广泛查阅和收集资料,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以及文献研究的能力。

2.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有多种,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换都非常重要。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专题讨论、案例教学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相对而言,对于专题讨论或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应当从保证教学质量、控制讨论主题、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角度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1)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和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合分组讨论、角色模拟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2)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开放式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比如,在讲述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时,在讨论中,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片面的认识,提出“中国的紧缩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达不到预期效果”、“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明确”、“货币政策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等观点。对于学生的这些观点,教师不应一味地否定,而是应当对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学习过程予以肯定,同时引导要求学生联系货币政策的作用与目标来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与调整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而对于学生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应当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与差异,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3)应当充分发挥好主导和主控作用。首先,教师应当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问题过于宽泛则讨论散乱,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也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考虑到不同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提问还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渐深入。例如,在讨论中国人民币是应该升值还是贬值的问题上,教师在讨论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学生: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对企业的经营有什么影响?升值与贬值对总需求的影响究竟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与物价水平具有怎样的关系?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中国的国际收支有何影响?这样逐渐深入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对前人观点有所质疑或补充,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力保讨论沿预期的方向进行。鼓励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答学生提出的疑点问题,并对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正。对于学生争论较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教师也应认真分析,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不回答。第四,教师要把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并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或结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结。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教师应当总结学习要点,阐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总结学习重点、难点和疑点。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书面的分析报告或论文,通过重新审视讨论过程和解决方案,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能够加深理解。教师也应当总结教学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建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传统的普通教学不同,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可能并不是可量化的评价结果,如何从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方面构建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设计。

四、小结

篇6

一、培训课程内容针对性强

本次班主任培训围绕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势、特点和任务,中小学班主任的理论和专业素养以及班主任工作技能和实务等方面,精心设计了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新课程下的学生观》、《经典案例评析》等。

为了让学习内容更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培训班还特地安排了一线班主任老师讲述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路径等问题,大家分享了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并同大家探讨了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这些内容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针对性和启发性都很大。

二、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到位

1.领导重视,人员到位。此次办班,区教育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拨专款承担了培训班的全部费用,使所有学员享受了免费培训的待遇。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在准备阶段经过深入调研、反复沟通、协商,研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培训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又专门发出了举办班主任培训班的通知,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办班过程中,教育局的领导多次与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联系沟通,提出详细要求,落实讲课人员,协调有关事宜。进修学校的领导及时召集具体负责的同志商量,开会布置工作。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2.准备充分,管理到位。此次办班,区教育局的领导亲自与具体负责办班的同志多次商量课程计划,明确课程内容必须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分散学习,二是集中学习。同时,领导还亲自出面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前来讲课;对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培训质量起了关键作用。此外,培训报到当日,班主任就组建了班委会,明确班干部人选,提出工作要求,并责任到人,从组织管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

3.统筹兼顾,协调到位。此次办班,涉及全区城市、农村小学班主任,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为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以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除了前期课程安排上努力兼顾各种不同要求以外,在安排小组讨论时,每组人员的组成也努力考虑城乡不同学校的教师,让他们交流的面更广,形成的“牵手圈”更大。

三、培训成效显著

1.培训形式与教学质量获得普遍认可。此次办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其培训形式和教学质量却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认可。培训班开班当天,许多学员说,在接到通知时并不愿意来学习,但一天以后态度就发生了变化:不舍得脱课,即使生病了都坚持到班听课;有的学员本来带着家属,想利用学习期间逃课去玩的,但是,几天的学习他们一次也没有缺席;有的学员说,几天功夫,我的班主任业务能力大大提高了,知道班主任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说教,还要有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面对学生团体,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其次要学会“说话”,学会与学生交往,做心理疏导等等,这些足以说明此次培训的形式和教学质量已得到学员的普遍认可。

2.班主任工作理念和方法得以更新。此次办班,授课教师的精彩讲课常常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他们的讲课,更多地说到学员的心里去了。在结业典礼上,每位学员代表的讲话都引用了我们讲课老师的观点,更多的学员则在讨论发言时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自己的德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也知道了不少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明确自己的工作也是一个专业,也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学会了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具目标性;让我们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找到了理论支撑,能使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有一位学员形象地说,以往做班主任的标准就是严厉加负责,现在看来应该:“笑”字无限相加,“气”字无限相减,“烦”字永远除尽,“爱”字无限延伸。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都得以提升。

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此次办班,是近年来的首次,学员纷纷戏称:我们是黄埔一期。“首次办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今后是否还要办?”办班前我们心里是没有底的。现在我们发现,此次办班效果较好;班主任培训班不仅要办,而且要常年办,使其制度化。在培训学习期间,各级领导也多次表示了要常年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将班主任培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还在讲课中传递了多种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信息,极大地鼓舞了班主任的工作士气,广大学员表示,以前不想做班主任,想方设法逃避做班主任,现在恨不能立即回去做班主任,把这里学到的东西立即去实际应用。有学员还说,现在看来,做老师,不做班主任是不完美的。大多数学员纷纷表示做班主任是很有意思的,这次学了几招,相信自己今后会做得更好。 【1】

查阅更多 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此次培训活动,除了反映出上述的情况以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区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素养和感悟力,因此可以说,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活动是成功的,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加以改进。

【2】

查阅更多 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股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44-01

股利政策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取得一致认可的结论。正如Black(1976)所感慨的那样,股利政策仍然像谜一样,人们难以寻找到它的真实答案。一直以来,股利政策的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科生而言,虽然可以较快的掌握和接受相关的理论,但是真正能够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深入理解中国公司的股利政策却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从理论背景和内容讲解,现实中的股利政策特点,以及对目前国内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三个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1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股利政策讲解存在的问题

1.1 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不够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股利政策理论,始于1961年Miller和Modigliani的那篇著名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的论文。此后,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引发了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理论的全面探讨,包括MM无税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迎合理论等。国内的教材虽然在课程内容上都涵盖了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结论的归纳,但是却很少提及股利政策理论的沿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使得他们仅仅只是形式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而没有真正理解股利政策理论之间的逻辑承继关系。

1.2 现实中公司股利的派发特点和趋势讲解内容不足

从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对本科生而言最好是通过演绎的方法讲解理论。那么,在介绍了相应的股利政策理论之后,就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讲解现实中的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股利政策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比较现实中股利政策的变化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国内的教材往往忽略了现实股利政策的内容,既没有详细和深入的介绍西方发达市场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也没有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可靠和详细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和现实情况分析相互脱节的结果。

1.3 缺乏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

对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中仍然缺乏对国内公司股利整体评价。

2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股利政策授课内容的变革

2.1 增加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

首先,财务管理理论从根源上来讲,源自于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财务管理论也多借鉴经济学。因此,每一次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革新都会带来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变化。其中,股利政策的研究就非常多的引入了每一阶段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从股利政策理论的内在逻辑性来看,从MM股利无关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以及迎合理论,基本上契合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其次,从股利政策的假设条件来看,理论的沿革是在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对公司股利政策做出解释的。例如,MM股利无关理论在无摩擦以及无税的条件下,提出了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并无影响。但实际上,MM股利无关理论的假设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这也直接导致了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股利政策的效果。股利政策理论研究假设的逐步放宽,使研究变量更接近于实际,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现实中公司的股利政策做出解释。

2.2 增加现实中股利政策特点和趋势的介绍

毋庸置疑,股利政策理论是基于现代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股利政策的讲授应该关注到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时间段中所表现出的趋势。

一方面,增加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实际上,西方发达市场的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经营稳定的大公司常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分配其可观的公司盈利;(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放现金股利始终是公司分配盈利的主要形式。股票回购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成为相对重要的形式;(3)在采用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正在逐渐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首次以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也正在转向更多的采取股票回购形式(Fama和French,2001);(4)处于较高税率的个人在获得可观现金股利的同时,也为这项收益支付了相当可观的税收;(5)与公司的盈利情况相比,现金股利政策一直较为平稳,而股票回购却不那么稳定;(6)对于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增长,市场往往会有正面的反应,但是削减股利却会引起市场的负面反应。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几十年来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现实中股利政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同时,结合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沿革、变迁过程。

另一方面,增加对我国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西方发达市场相比,存在迥然的差别。首先,国内上市企业很少派发股利或以非常低的比例派发股利;其次,高额派现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进行利益的攫取;第三,一些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融资而满足监管层的派现要求。通过总结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对比西方和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方面的差别,引导他们思考和运用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2.3 增加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无疑应该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认识,是需要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根据一些媒体报道和文献研究的结论,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如驰宏锌锗、用友软件、五粮液等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案例企业在股利派发过程中的背景和动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紧密的结合了股利政策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上市企业派发股利的真实动机,使学生将委托理论、成本等理论应用于现实中公司行为的分析。 参考文献

[1]Black F.The Dividend Puzzle[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76,(2):5-8.

篇8

关键词:说课;高校;内容;技巧

中国分类号:G424.1

一、说课的起源与内涵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提出来的。1987年6月底,该教研室要从本区的教师中选出几位参加市教坛新秀的评选。可当时临近期末,课已讲完,要像以前那样采用听课的形式显然不太合适,于是,有人提议选几课,让有关的教师来说说他们的教学设计,以“说”课代替听课。结果发现说课同样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而且比听课更省时高效。类比影视、戏剧导演的说戏,他们把这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命名为“说课”。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一经提出便被全国广大教育同仁认可,得到教育教学专家的肯定,在各级教育行政、教研科研部门的关怀下,说课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不自觉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逐渐成为一项实用性很强、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形式。

二、说课的功能与意义

中央教科所滕纯研究员认为:说课是教师工作永恒主题的新乐章。著名比较教育专家钟启泉教授评价说:说课是应用研究、中国模式。

(一)说课的功能

1、培训功能:说课被引入理论学习的尝试,可对教师进行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和态度性培训等。

2、评价功能:通过说课与说课答辩,可评价与测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3、研究功能:说课与评“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说评结合,共同总结教学经验,促使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为培训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4、管理功能:说课实用性强、简便易行,可常年开展,全员参加,让教师的业务素质处于可全面监控和督促的状态,使说课成为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说课的意义与价值

1、中国模式:说课是源自于基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应用研究:说课是“教”与“研”、“说”与“评”的紧密结合,教师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为说课时的显性思维,把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群体学术性讨论过程,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教研相长,同时提高了教研的学术层次。

3、促进教师成长:说课是教师提高素质、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4、促进教学改革:好的说课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可优化教学研究、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和谐课堂。

5、价值意义:说课是优秀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扩散的一个广阔平台。

6、优化教学管理、改善教学评估:在高校中推广说课,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说课的内容

说课说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解决“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

(一)课程设置

包括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说清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准确,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说清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

(二)教学内容

包括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三方面。应分析岗位、岗位任务与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兼顾职业资格标准、学生职业发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具有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和特色,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创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开展“模拟教学”等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组建情况、结构、业务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等。

(五)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环境等。实践条件应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等相配套。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遵循多元评价的原则,可从社会认可度、专业招生与就业、双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等方面阐述。

(七)特色与政策支持

阐述课程特色,院、系给予的政策及支持等。

四、说课的技巧

(一)让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贯穿于说课的始终

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突出教学理念与诠释教学思想,要说明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的采用依据,说明教学安排的指导思想。

(二)将说课的重点放到说教学过程中

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及教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之类的教学问题。说课的重点应放到说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说清如何解决重点,如何突破难点。

(三)创设情景,让说课“丰满”起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的情景,将抽象知识演化为直接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四)“活化”教材,展现教学能力

教师在说课中应尽量将自己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的做法及依据说出来,表明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

(五)适度使用现代技术手段

说课活动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辅助说课者说清自己的意图,同时集中听课者的注意力,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缩短说课时间,提高说课效率。

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对说课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取得较好的说课效果,并且在教学中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新.试论说课语言表达技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9

一、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更加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勇于探索真理,要使学生树立推陈出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思维,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意识;鼓励学生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远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上种种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耳目一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1.选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政治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国家宏观调控”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从“新闻联播”上摘录下来的新闻。播完后,我让学生总结新闻中涉及的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白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优越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紧密联系时政,关注社会热点

政治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身边的热点问题、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认识社会现象,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设计多样作业,创新评价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方法,改变以前让学生记、背、做题的作业方式,使作业形式多样化,真正实现学生会用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调查某一样蔬菜两个月之内的价格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反映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写小论文,探讨里面所包含的政治内容。

三、教授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获取、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会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有效方法。

1.教会学生阅读

政治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学会“看书”,只有真正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应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

2.教会学生提问

篇10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薪酬管理理论,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政策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仅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高校在开设薪酬管理这门课的同时,往往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对于薪酬管理理论的掌握。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1.《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是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设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实际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其它实践方式无法替代和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内涵、薪酬体系的设计、市场薪酬调查的步骤以及薪酬结构的设计等内容,学会根据在薪酬管理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方法。

2.《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实施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习,在实施方式、设计内容、进程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1课程设计的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设计方式,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生应设计以下内容:选择一个企业(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企业、过去实习过的企业或者是虚拟企业),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进行调查,再结合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调查资料,发现原有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个对外具有竞争性和对内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情况;调查市场薪酬状况;分析该企业的人员结构、业务特点;调查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分析该企亚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与财力状况,重新设计这些岗位的薪酬体系。

2.3课程设计的进程安排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专门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设计,大致分3个阶段。1)开始阶段(1天)。在这个阶段,老师对课程设计进行动员,要求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对薪酬设计的基本内容,工作流程形成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学习兴趣。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程设计纪律要求,不能无故缺勤,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请教;指导老师要强调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纪律,认真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2)调查阶段(2天)。在这个阶段,学生独自或者分组进行市场薪酬调查,包括对某行业、某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调查、员工薪酬水平与结构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要掌握薪酬调查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员工的薪酬体系。由于很多企业采取保密性的薪酬政策,所以在薪酬调查阶段也可以参考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薪酬行情报告。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4天)。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发现原有薪酬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根据调查资料,重新优化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并形成课程设计报告。 2.4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报告是对薪酬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全面总结,基于对所选企业薪酬管理的认真分析,以及自己薪酬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导言,主要说明课程设计的意义。2)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介绍,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如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结构如何,阐明基本薪酬、可变薪酬以及员工福利等;企业的薪酬水平如何,结合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评价;企业的薪酬政策介绍。3)对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评价。结合所选企业的特征,对比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评价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重点指出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4)重新设计所选企业的薪酬方案。在分析原有的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薪酬体系、薪酬构成、薪酬水平、薪酬预算、薪酬政策、薪酬沟通等方面,优化设计薪酬方案。5)总结。主要说明本课程设计可能做出的改进;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收获与感想。

3.《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目的不明确,收集资料相对困难,学生在《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3.1对薪酬管理的认识不够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只包括了薪酬结构、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而没有对薪酬预算、薪酬沟通等进行阐述。

3.2薪酬调查比较困难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专业的方法,对市场上各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现状的调查报告,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方面的决策依据及参考。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的是薪酬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调查报告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的目的。由于时间有限和薪酬保密等因素影响,许多同学在进行薪酬调查时遇到很多困难,获得的数据很难具有代表性。

3.3缺乏自己的见解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企业原有薪酬方案进行评价,并运用所学知识重新优化设计薪酬方案。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自己的见解,只是收集了一般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应当对照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4课程设计报告撰写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