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6:1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篇1

自中央一系列文件颁布后,各个高校都对文件内容进行了深化的研究与开展,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加强,虽然取得的一系列的进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地方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与现实脱节;二是部分高校教师本身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很好的传授创新思维和创业方向;三是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实验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的关键课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但在许多高校中,许多实验课程都多年“顽固不化”,每年都“按部就班”的按照之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上课,忽视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们在按照书中的方法和内容做完实验后得不到什么收获,而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方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故我们面对现在的部分高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原有的“老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基础创造

对常见实验和基础实践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列出可创新项目,并遴选出部分代表性项目,对其进行创新性改进。使得实验本身具有创新性,抛弃原有的固有思维,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性思考。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方式

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考虑高校实际情况下,逐步把创新创业教学从实验实践教学中推广至其他专业,以达到提升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满足新时达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准备阶段——改变传统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此阶段利用调查法,收集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资料信息,调查高校学生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和实践课程安排。适当的降低了验证性实验和模式化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和创新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激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的改进,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参加两创比赛,提高两创能力

此阶段利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的文献内容对研究进行改进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创新实验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目前,主流的创新创业比赛较多,主要存在创新、创业和创意大赛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有助于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普及。

(三)结尾阶段——总结方法经验,推广两创教育

此阶段采用检验总结法,利用此方法对创新的实验和实践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创新创业申报项目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二者进行总结,在考虑到高校自身情况,把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上的教学改革映射至其他专业,在全校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电子商务不断突破在传统行业领域的应用,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改变着传统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运作创新等多种形式对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改造,电子商务创业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创业项目具有市场需求变化快、创业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如何让创业学生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是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已成为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为“双创”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通过对学生的“双创”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而学生通过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电子商务学科本身在创业领域就具有优质基因,因此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势在必行。

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各高校在设置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课程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必修课是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后续课程的行动纲领,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其中包括公司的申请流程、贷款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合同等内容。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增强了创业意识,激发了创业热情。此外在“双创”教育中还应突出“创新”与“创业”的特色,例如创业融资、创业规划、电子商务项目筛选、市场规律、电子商务法等课程,不断探索“专业+创业”的新模式,将创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环境的实操课程,调动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电子商务创业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案例分析、电子商务项目管理、起草项目策划书等,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或兴趣,选择其感兴趣的课程。在以往的创业教学体系中多重理论轻实践,而创新创业对实践性要求极高,因此要增加“双创”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如共同走访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了解和参与该企业的创建历程,分析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通过共创项目合作共建的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热情不高

虽然总理在2014年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但是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并不高,近几年通过对电子商务学生进行走访调研,发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仅占5.19%,而实际创业的学生则更少,因此与时代要求距离较大,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在高校的开展。

(二)电子商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特点不突出

作为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首先应突出专业特点,电子商务项目应开展专业知识方面的技术创新,为知识创业打下基础,但从目前的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上看,学生的项目主要停留在美容、餐饮、打印等一些传统行业中,从高校的初选环节显示,在参赛项目中仅有37%的作品与电子商务相关,很难突出“双创”比赛中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大都为教师指导作品,学生的创意程度有限,难以彰显大赛“创新、创意”的本质。

(三)创业课程缺乏教学体系

通过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教育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电商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电商创新创业实训类课程,个别高校会开设电商职业经理人、电商创业投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虽有所丰富,但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创业教学案例较为陈旧,多是采用学校自编教材,规范性和统一性难以保证。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却较高,教师既要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又要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这在电商专业教师队伍中是很难寻找的,多数电商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又走向高校任教,对本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很多,而对创新创业领域则很少涉及,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本质上说,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了解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内在潜能,找到自身不足,主动树立学习目标。高校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目标培养方式,对一部分没有自主创业想法的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培养其对社会的认知性,让学生选择未来从事电商专业个人的发展方向,增强学习的目标性,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岗位,甚至为未来的创业做好铺垫。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应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与领导能力,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为其铺平创业道路。

(二)突出电子商务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除了通识类课程,其他课程在设置上都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还应加入学分制,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提高了教学的规范性。创新创业培训课程还应聘请校外合作企业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了解创新创业流程,了解创业、投资、金融服务以及企业管理等创业知识。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提出创新的想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应结合在一起,不断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整体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课程体系应该不断和学科专业相结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创新创业项目的特点,把教学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和内容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之中,注重融会贯通,同时还应设立新颖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项目的创建及管理的过程,为日后的创业打好基础。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关注创业者的特点,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领导能力、经营及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初始阶段应不断强调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当达到一定能力指标之后,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具有一定的机遇性和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包含一定的规律性,机遇的把握和商机的选择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不断完善教学的理论框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做到有的放矢。

(三)培养创业观念,打破传统课程对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影响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必然会受到传统课程和传统思维的制约,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就需要不断地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培养创业观念,通过不断的校内校外宣传,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此外,还应该树立创新创业的典范,通过比赛、政策扶持等方式提高人们对创业模式的认可度。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循序渐进,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案例要做到及时总结,建立案例分析库,及时总结失败、成功案例,这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筛选、评估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涉及的领域较广,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涵盖了技术理论、心理状态、社会思想等各个层面,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既要通过社会舆论来拓展创新创业的思维,也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积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借鉴成功的电商案例,提倡创新精神,提倡创新模式。从实践教学、思想道德、心理构建等各个因素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精神及文化的鼓舞效果。注重学生提高自身价值,并倡导个人价值,倡导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

若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好的师资队伍是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师资团队。在电子商务“双创”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上,不应拘泥于学历,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尤其是选拔具有高资质的著名电子商务创业平台职业经理人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可以将企业对人才最新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做到有的放矢定向培养,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还可对创业经验较少的教师定期开展培训。在师资培训中做到以传授创新创业内容为前提,以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为核心,一方面要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进行研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创业团队是十分重要的。在构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上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提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到著名企业参观和学习,总结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专业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丰富创业案例的建设;三是鼓励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不仅使专业教师的创业理论、实践水平得以提升,也有助于专业教师在学术水平上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创新创业的理论体系,一举多得。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庞大复杂的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企业等各个主体共同参与,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高校提供的良好创新创业教育、家庭对创业学生的支持,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容纳整个社会的力量,学校和企业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资金的支持,还可以为学生找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成功的企业家还可以对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与学校共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和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石瑞丽.创新创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22):27-28.

篇3

1989年,国际教育会议上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称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在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下发相关政策文件。2010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 《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5日第六版刊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课堂内外并举”的文章,文章发表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等观点。有的研究者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研究总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基地的实践探索,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建设等建议。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社交与管理才能的开创性人才的教育过程。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和有效实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陈文娟、姚冠新等人认为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尤其要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致力于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进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内容,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广大学生善于发现与拓展,积极参与创新与创造。此观点从高校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这一视角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为以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从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出发,尝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分析

2012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能“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这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能够有设计和制作玩教具的实践创新能力,支持幼儿的各项活动。应学前教育实践的需要,《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与设计创新的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工作。因此,许多教师学者着眼于对《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研究,这些研究为本文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究提供有益参考。例如:农丽华在“全实践”的理念下进行高师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谢丹以“玩”、“意”、“情”贯穿《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项目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刘利基于整合理念下的探析《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教学方法;刘雪芹尝试用实验的方式把《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探索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传统的“指导―接受”与“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单纯模仿教师,关注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缺乏玩教具的设计创新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和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出发,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获得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以《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以玩教具设计与制作为契机的创业意识,强化学生对玩教具的设计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1、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应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激发学生在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同时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需要,设定较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定应坚持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原则,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教学内容不仅紧密联系一线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准确把握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区域活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以及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做到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衔接,同时,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与创新的能力与以玩教具为载体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教学内容中增加玩教具创意设计大赛、玩教具展卖、玩教具捐赠、玩教具委托设计加工等实践教学的内容。

2、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经验与兴趣需要积极探讨并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传统的“指导---接受”与“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出发,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是一种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旨在以玩教具设计制作为载体,把学生融入有积极意义的创新创业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能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不断涌现新的想法与创意,能够在团队合作下积极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依据《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划分的若干单元,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合作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设计阶段,师生依据《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合作讨论设计若干创新创业的项目,教师分组指导学生撰写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并组织班级内部的项目答辩;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技术知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并制作相关单元的玩教具,例如,布材料玩教具;第三阶段:项目实践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构建实践操作平台,开展以玩教具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例如,自制玩教具的展卖活动、自制玩教具爱心捐赠活动等活动;第四阶段:项目评价阶段,根据实践阶段中问题进行总结反馈,修改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并关注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

3、教学评价设计

《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应坚持以能力为重、创新为上、成长评价的原则。在教学评价上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至50%,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创新创业项目单元,强化每个单元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与个性的发展需求建立“档案袋”成长评价体系;引入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实践成效评价相结合;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期末教学考核评价设计为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汇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关注学生平时在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与项目实践的具体成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构

为了保障以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顺利实施,必须构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以玩教具设计制作为载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校内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应充分利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校内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计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创新创业平台所提供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实现课堂内外联动创新创业,激发学生设计制作玩教具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与创业的实践能力。

2、校外实践应用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想要获得成效,要紧跟实践需求,以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为例,创新创业教育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进行之外,还可以拓展到校外的幼儿园、幼教机构、早教机构中进行。与校外的各类的学前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其融入玩教具设计制作的创新创业项目中,以项目为带动,构建实践应用教学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五、结语

当今,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称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应时展的需求,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培养专业能力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与能力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探索适合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造、创业。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为例,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以玩教具设计与制作为契机的创业意识,强化学生对玩教具的设计创新创业的能力,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篇4

(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中国人口非常多,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多,但是发展不均衡,需要在当前新形势下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建设的步伐,鼓励并支持全民创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非常强,而且具备良好的创业创新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率非常低。加强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好的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随着我国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理论、技能水平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创新精神,转变就业观念。

二、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转变旧时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的方式。我国长期以来,奉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顾及眼前就业需求,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都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削弱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要及时转变旧时观念,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确定以培养目的来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的勇气。

(二)加强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奠定创新创业理论基

础。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计划当中,加强建设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当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而且创新实践活动也要与衔接专业实践课题,突出专业特点,加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了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同时还需要大力改革传统考试制度,不能用一张试卷去考察学生的未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定,比如论文、调研、竞赛等等。

(三)加强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顺利开展。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保障手段吗,高职院校应当支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参与社会创新创业项目,促进教师论文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升,而这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从社会中聘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走进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从创新创业人士当中汲取创业经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锻炼学生创业技能。高职院校有很多社团,都是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社团倾向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式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团委牵头,由专业教师指导、学院党委领导,创建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型社团,依托学习型社团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此外,院校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学生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加强就业几率。

三、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反思”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三位一体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8-02

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9所大学首批入选。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更是要求本科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各高校逐渐形成了一些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已经得到了深度开发。尤其这两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轰轰烈烈。而在高校创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形势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被迫延伸,创业教育大众化和尖端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2002年教育部出台教高厅〔2012〕4号文件给出《创业基础》教学大纲,2015年底〔2015〕3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纷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当前高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在刚起步状态,从认知和实践存在不少误区。

1.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定位不清

高校在课程建设中现有众多课程体系,有教育部给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还有DMC、SYB、KAB、创业模拟实训等众多模式,在实践实操中,有各类创业大赛、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多种方式。绝大部分都针对创业花大力气建设,创新方面仅仅依靠专业竞赛和智能训练中心等方式,并没有像创业课程一样全方位铺开。很多孵化基地是在前几年人社的主导下建立,对解决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口红利结束,需要新的增长方式,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国家创新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就是企业家把已发明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创新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创业则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虽有一定的重叠,但区别还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把重心放在创业而非创新,是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必须对创新创业课程重新思考定位。

2.理论课程多学科的拿来主义

当前的创业教育不属于一级学科,没有专门学科师资队伍,在师资身份中有就创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辅导员老师,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的专业课老师,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授融资、税法、风险资金、财务管理等课程;管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营销、小企业管理等课程;由就创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作为师资的主要侧重创业基础、企业家精神、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课程。课程体系变成了依据师资强弱并从其他学科拿来拼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独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健全程体系首先应对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明确,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如何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立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

3.课程评价衡量标准急功近利

创新创业的课程在评价方面显得没有太多有效办法,创新创业是一种能力型教育,当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考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学校以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考核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有是以创业团队是否拿到A、B轮融资作为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标尺;还有把学生参赛是否得奖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优秀的判断。导致很多时候学校为比赛而比赛,很多项目不是真项目,真团队。如今的大学生项目很大一部分都不具备创新性,可以摆两张桌子,泡速溶咖啡,就叫创客咖啡;在比赛中拿到大奖,转眼就消失了,项目无法继续;为在比赛中出彩,把创新创业大赛变成演讲比赛。这些都因为评价衡量标准太跟风,急功近利。忽略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差异,各个节点发展的状态不一致,课程的评价应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动态检测,并对群体和个案中、长、短跟踪,能够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洞察其规律,总结出评价指标。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很多高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此次相比之前的教学改革,毫无模式借鉴,这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教育,多层次、多角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这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1.基础课程模块

时代的进步源于不断地创业进取,而创业的成就源于创新思维。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应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创新而非创业,是符合国家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在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中,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先先提创新再提创业,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这是高校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所决定的。学习创新和创业,首先要开启创新思维、理解创新理论,然后方可夯实基础。在课程基础模块应回归教育的发源,重点应放在创新理论基础方面。以创新意识启蒙、创新理论的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方法的掌握,着重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为学生打下创业知识的坚实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

以往的多学科拿来主义凑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弊端在这里可以解决,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在掌握基础模块之后,应用于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专业拓展课,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如: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相关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尤其是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政策解读等内容;变原有的多学科整合成创新创业课为各自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创新在前,创业随后,创新与创业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在此过程中还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模块

首先以往课程评价几乎都在实践能力模块,评价以创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较为急功近利。在校大学生创业固然可喜,毕业后积蓄资本再创业也很好,即使不选择自主创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好创新创业精神,从事“岗位创业”也是好选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跳出以往在实践模块作为主评价指标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探寻实践能力模块最该注重的方面。创业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

三、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和践行

1.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应具体落地

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厚,归根结底在高校中要落地,要在人才培养中体现。需要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视学生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以抵全校性公选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在国家政策上自主创业学生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计入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在大力提倡的同时,需要将高校双创的主阵地课程体系中融入各类情况,才能让体系顺畅的运行起来。

2.创新创业教育应提倡工匠精神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调查发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的铺垫,日本匠人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是将技术不仅内化到自身,而且展现成为德性,然后以培养德性来创造在技艺上有卓越贡献的匠人。这种精神正是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灵魂。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是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在高校中需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是关于商业基础的教育,将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一手抓课程体系建设,一手抓实践体系建设,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35.

[2]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10年7期90.

[3]蔡剑,吴戈,王陈惠子.创业基础与创新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

[4]施永川.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1.

篇6

高职院校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做了各种有益尝试,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总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不同模式,提出了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思路,并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途径,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力保障。

1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做了各种有益尝试,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困境。

1.1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条件,一味照搬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能体现出本土化的高职特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1.2课程教学内容不系统创业课程未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创业课程内容陈旧粗略,缺乏具有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训类教材,导致学生学习的创业知识更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创业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1.3师资力量有待强化缺乏跨学科专业、兼具创业经验的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团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单一,方式陈旧,难以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1.4实践技能培养不到位因创业大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参与学生有限、实习实训条件的局限性、校企合作在各类高职院校落实程度不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重创业知识的灌输,实践活动开展难免流于形式,学生希望开展更多校外活动、实战演练,培养综合性创业能力。

1.5评价与激励等制度不健全由于课程评价固守分数评价、激励机制乏力、且未形成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合力,不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创造性。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探索

积极构建系统性的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先阵。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呈现出以下几种模式:

2.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嵌入式模式将“创业常识”、“创业实践”“创业指导”等加入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以此突出创业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2.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功能模块化模式王爱萍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探讨》中谈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构建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应当遵循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原则,而且应当保证内容的职业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层次模式王若明、陈光在《虚实结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应当采取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对于有创业激情和创业计划的学生和团体,则应当重点帮扶,对他们进行创业理论和技能的再培训。而且在团队构建中应当吸纳不同专业的学生,注意调动各个专业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经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技能的训练,重点还应当将创业活动落实到创业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创业情境中,处理各种事物,提升创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2.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实合一模式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张留湛、宛新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际开展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环节”、“三平台”的课程框架,从而通过公共通选课、专业课、网络课程三种载体将创业教育教学有效地与实践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联结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创业教育的教师体系等课程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可见,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状况不同,不同时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不断适应条件中变化、在理念不断更新中发展的。因而有必要结合新形势发展需要,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新的设计。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面临的新形势

3.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而不是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也不同于企业家的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3.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目标按一般的定义,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更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价值超越。

3.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有机融合,使所有大学生接受创业创新教育的熏陶,培养一部分学生成为自主创业者。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人才质量报告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全盘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以教学来统领创新创业教育。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的,也不能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两张皮。与此同时亟需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以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思路

4.1系统性系统性地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植根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之内。总体掌控课程目标,一要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二要结合各专业教育的特点施展创新创业教育。

4.2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原则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了解创业知识及其相关政策,课程体系理应以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的普及作为基本内容,然而要有效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因材施教。依据教学对象不同,结合专业学习来设计创新品质、能力、素质的课程以及教学活动。分层分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满足创新人才个性化需求,而且要讲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4.3实践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即在于实践性。创业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灌输,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强化则更适合于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性教学并不是完全依托实习实训,还应包含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成份,以及日常教学活动以外的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素质拓展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等。

4.4可操作性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合理,评估、激励机制相对健全,师资力量要跟进,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互融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教育资源“校内———校外”有效整合,能够克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知识更新慢等问题,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5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根据以上思路,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为支点,将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为四个层级:通识教育课程输入创新意识、创业知识;专业课程强化创业技能;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经营实战平台课程。

5.1构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学校每学期开设人文类、社科类、专业类任选课程;经管学院通过开设经济学、管理学、会计、统计学、电子商务等平台课程;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和创业准备、创业素质为主体内容,灌输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知识。创新创业人才还应该具备思想道德、心理人格素质。素质教育与能力拓展课程包含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素质教育活动。其中,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课程以团队学习、体验式教育的方法为主,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地面拓展活动、户外拓展活动三个主题,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挑战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耐挫力和责任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主要培养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等。素质教育活动主要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有理想、助人、感恩、坚毅等心理人格素质。

5.2营销四大核心技能与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营销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内部,以专业教学改革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方法:(1)瞄准核心。新形势下高职市场营销职业岗位集中在:营销调研人员、产品推销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因此掌握市场分析与调研、商品销售、客户开发与维护、营销项目策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耐挫抗压、团队协作、敬业爱岗等专业素质的成为新形势下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2)理实合一。围绕以上核心目标的每一门理论课程均配备实训实习课程,或直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突出培养四大核心技能与营销素质。(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依据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企业的探究兴趣分成若干个项目工作组,通过模拟真实企业营销活动的情景,完成调研、案例分析、展示成果、分享经验一系列任务,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等能力。(4)课内课外。营销演讲、营销辩论赛、创业策划赛、电子商务技能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也以核心技能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聘请校内外专家作为活动导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5.3以营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深耕细作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校园与职场培养创业人才的主体,因而需要跨越以就业、实习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来重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措施:①专业入门期校企合作,采用参观企业、校内工厂、实习基地等方式,把学生置身于工作环境,体验企业工作方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同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内讲座交流,树立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确立职业发展方向,萌生创新创业梦想。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期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市场调查公司、电话销售公司、广告公司、零售连锁公司等专门型企业实习,实习后召开总结大会,利于隐性知识传递与分享。③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期校企合作,邀请企业销售专家、改革创新能手、以及在营销某一领域发展较好的毕业生做深入的营销专业讲座;利用企业真实案例资源库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注入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利用订单班,校企联合教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建立校企横向课题,在订单班基础上组建创业人才团队,由企业经营专家、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培养。

5.4整合校校、校内外、校企、政校等资源,为学生实战经营提供条件学生自主创业与独立的工作能力培养,将为未来创业打下基础,因而实战经营活动必不可少,同时要在专业教育活动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具体措施:①校校平台。到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的高职院校去学习经验,尤其需要与相关经管类专业进行对接交流。②壮大师资。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政府SYIB、KAB等创业培训,提升教师创新教育水平。③校内外:利用毕业生、校友群、武汉多所高校创业网络、经管各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公司等平台,支持、扶助在校生的创业项目;创业项目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做专门跟踪式指导;鼓励由多个专业学生组织的团队将创业项目与各专业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相互交流;利用校内工厂经营管理平台组织学生、教师驻厂参与真实的经营项目;引进企业到校内开辟创业创新项目,组织师生就地见习;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营销技能比赛、创业策划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营造创新文化氛围。④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利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扩张期,校企签订横向科技服务协议,派遣学生、教师进入企业运营项目中施展营销能力。⑤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优势资源,搭建创业融资孵化平台。当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涉及学校教学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集合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各院校各专业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葛玉良,韩丽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

2林琳.基于广义课程概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于利.“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12(1)

4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5程洁.基于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营销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6薛红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篇7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开始面向全院学生开展“普及式、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2013年,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学院与成都团市委、成都市教育局、成都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局、部分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成都创业学院。通过创业学院平台的打造,总结以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特别是借鉴现有的成熟的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开展创业技能教育,有了一定突破,为后期工作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

一、现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经验及不足

1.目标清晰,知识体系扎实,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显著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有了一定成绩。首先,明确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指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这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随着工作的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已比较扎实。最具代表性的,一是国际劳工组织输入到我国的、以“创业教育之父” 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所著《创业学》为理论基础的创业教育体系;二是以中国创业学奠基人、《民富论》作者赵延忱老师为代表的我国本土创业专家总结中国企业家创业经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创业学创业教育体系。

有了清晰的目标、扎实的课程体系,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成绩显著,以笔者所在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的创业意愿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还在逐年提升。

2.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创业成功率停滞不前

之前工作成绩斐然,但是,2009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仍在3%左右徘徊。一批批经过短期培训速成的创业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上还能游刃有余,可到了实践环节,老师没创过业,不敢更不会指导。如何解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缺乏的矛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二、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创业准备期”概念,开创新模式

1.把握创业准备期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关键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创新创业普及教育时,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了“为什么要创业”的问题。在学生由学生向创业者转变时需要解决的是“我是谁”“到哪里去”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意味着学生完成了创业准备期,在心理、能力、资源上基本做好了准备,可以开始真正起步创业了。从学生向创业者转变的“创业准备期”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成为众多高职学生创业失败的首要因素。

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创业项目培训班的基本情况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有着一套成熟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非常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这一思路给学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工作以启发。经过仔细调研,学院领导认为,学生度过“创业准备期”的过程,是一个全面了解自己、了解项目、了解企业,最终开始创业的过程。因此学院对原有模式加以改进创新,开设了企业项目创业培训班课程模式试点。

(1)课程组织形式。学院不再作为培训班的主导,全程由企业根据行业、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组织、安排培训班的各方面工作,包括:授课计划、师资安排、学员选拔、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学院只在其中起协调、督导作用。

(2)遴选企业。学院根据先期对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以及学院创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情况,遴选了三家首批试点合作企业:成都杰普华新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移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移花互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以上三家企业经营特色明显,均为典型的创业非常成功的企业。他们都度过初创期不久,目前已进入迅速发展期,并且势头迅猛,对学生创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更加突出。

(3)学生来源。三家企业召开宣讲会,所有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均可自由报名参加,企业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最终每班招收25~30名学员,进行培训。

(4)课程师资。为保证师资授课水平,三家企业均由企业老总牵头,根据授课内容组成各自师资团队,成员必须是具有三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中层干部或技术带头人。

(5)课程内容。三家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制定了课程,“杰普华新”班以“现代IT服务业创业”为主题,“移联创”班以“移动互联数字出版行业创业”为主题,“移花互动”班以“互联网手机应用创业――火车票达人项目”为主题。具体课程内容涉及行业创业相关的发展前景、创业者素质及技能、创业团队、项目遴选、企业文化、项目运作模式等。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上午是理论教学,下午就到公司实践。

(6)课程考核。培训班采取一课一测的考核方式,每次课后,企业会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简单业务交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后企业进行打分,计入学员最后考核成绩。通过两个月的基础学习,进行分流,成绩突出、创业潜质优秀的学员安排一对一导师进行难度更高的项目学习;创业潜质一般、兴趣强烈的学员可以选择继续简单的项目操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差的学员进行淘汰。

(7)学员收获。三期试点班结束后,企业根据选拔标准将最终完成学业的学员分为优秀、有潜质、暂不具备潜质三种类型。对于优秀的学生,帮助其注册成立公司,将他们发展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这些学生新创企业可以直接从培训企业承接部分项目,开始创业第一步;有潜质的学生,企业按团队形式对他们继续进行孵化,直至开始创业或被淘汰;暂不具备潜质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企业可为其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直至他们毕业,可选择签约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

目前,三期培训班共选拔90人进行试点,顺利毕业65人,参加到企业项目创业实践47人,已注册成立公司3家,全部注册企业运行良好,开始盈利。

三、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项目创业培训班课程模式实证研究

1.从学院维度出发

新模式解决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经验、师资不足的困扰,避免了既浪费教学资源,又没有实际效果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传授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将企业资源引入创业教育中,将创业课堂搬到企业中去,让课堂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实践。在企业的帮助下,学院得以顺利实现帮助学生完成创业准备期的过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业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率,达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2.企业维度

首先,帮助大学生创业,回馈社会,对自身也是良好的品牌宣传。同时,在帮助学生创业实践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自身经验的一次总结回顾,通过传授经验的过程,不断对企业成长经历进行复盘,把握企业创业脉络,及时找到不足加以改进。

另外,企业发展过程中,为集中优势资源,有时会不得不放弃一些项目,但项目的放弃会让企业自身丢失部分客户,这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将一些操作简单、利润回报率低的项目,交给并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完成,非常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合作伙伴。

第三,创业型企业人才流动性大是普遍问题,在培训班中筛选出暂不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将其培养成企业的优秀员工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学生维度

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6-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按比率推算,约有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鼓励大学生更新就业思路、创新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就业渠道,特别提倡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比前两年有所增长。然而,大学生们虽有创业热情,其创业成功率却很低,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商业孵化器的功能并未完全发挥。从当前同情看,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必要,且必须长期坚持。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遇,另一方面使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只有培养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供相应的人力、智力、技术支持。而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的相关程度决定了地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推动力的大小,具体表现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产业结构背景情况、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科技辐射能力与区域经济特色的相关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的融合度等。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大约增加五六十万人以上。而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相关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无就业的经济增长”的出现,传统经济创造新岗位的能力有限,技术进步大大减少了制造过程中的工作岗位。由此,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使命转变的需要。从20世纪末开始,大学的职能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研究,而是出现了普遍的创业模式。这种“创业型大学”拥有一个能够把知识进行商业化与商品化综合的内部系统,不仅包含了用于沟通或技术转移的办公机构,以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架起桥梁,而且包括对研究内容的调整以及对研究预算的分配,从而满足私人和公共部门的要求。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兴起。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如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规模,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尚未融入正规教育体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明确的专业和学科,在认识上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自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起,该校先后开设了创业学、投资创业、网上创业、策划学与创业思维训练等课程,但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向大学生开设,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时,该校开设相关课程的院系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各院系往往就自身的学科领域开课,全校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教学目标和基础性课程设置,各院系从事相关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属于单兵作战,相互之间缺乏组织协调。

(二)整体水平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课程体系。正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指创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模式,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与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实践操作性产生矛盾,这与相关师资不足密切相关。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或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或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创业经验)。在创业研究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举办创业研讨会、出版研究成果还是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与国内水平有一定差距。如广西财经学院2005-2011年间,在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上仅获3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厅级课题。此外,虽然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创业培训、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方面有较大投入,但效果和预期有较大差距。笔者曾对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过关于创业意识的调查,91.54%的被调查者对于国家相关创业政策不知道或认识模糊,46.6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情况,43.11%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园的发展状况一般。

(三)支持环境有待改善。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我国的创业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其一,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决策上,尚未出台明确、有力的政策与规定,而现行的部分鼓励政策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其二,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认识不足,大多数家长都倾向于让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社会主体价值观对创业者没有形成尊重和支持的氛围。其三,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市场制度安排,而风险投资基金对大学生的投资几乎为零,事实上在调查中,约50%的学生认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因素是资金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笔者的调查中,83.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正式的创业教育,64.17%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最好是大二或大三。在创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方面,55.3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提高市场洞察力,27.3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掌握专业知识,22.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培养意志品质,15.3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了解政策知识很重要。由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能够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基础层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地方本科院校的个性化发展表现在将其办学理念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前,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创新资源不足,缺乏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近170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已形成较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四大类:创业意识类(如创意激发、信息搜索、机会评估等)、创业知识类(如创新战略、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合同与交易、国际贸易等)、创业能力素质类(如团队建设、应变能力、管理沟通等)、创业实务操作类(如商业机会选择、商业策划书、资本筹集、创业竞赛、危机管理等),其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按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及职业创新需求程度展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鉴于此,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课程结构方面增加综合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多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并列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计划,设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此外,可通过试办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全面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

(二)操作层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当地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一方面从企业或政府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人、政府官员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增加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创业指导。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适当鼓励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参与企业咨询管理、创办经营企业、进行各种相关研究活动,以保证有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另一方面多让学生到企业中去,通过现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地实行校企结合。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的机会,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发掘专业领域中可能的商机。

(三)提高层面:总结推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鼓励大学生尝试创新创业。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交流与活动的组织,对大学生中自主创业成功的典范及时地总结与宣传,推动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如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门户网站、宣传平台的方式,扩大孵化园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搭建创业政策宣传平台,鼓励和动员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集中了解孵化园的有关信息和创业政策。网络平台也可以给予基地内创业团队有力的网上宣传平台,为孵化项目的宣传、经营提供便利。此外,还可以在整合原有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班、企业家面对面、SIYB创业培训班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通过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撰写培训、孵化项目培训等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创业培训,激励广大学生创业激情、动员更多学生参加创业,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四)保障层面:积极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的倡导和支持。地方本科院校除积极宣传、制定相应政策、设立专项创业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氛围外,还应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进行政策协调,促成资源共享,理顺外部关系,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服务。毕竟,只有在社会宽容、变革的环境中,创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篇9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含高职院校)较去年增长14%,全国已有八成以上的高校将其调整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说明高校愈发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自主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与校外引进的支持资金共计23亿元人民币,呈现1:1的分布态势,市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具有高度敏感性,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均有显著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8%和20%;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逐渐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也达到了300多万人次。[1]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展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两岸大学生低碳设计创客工作坊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代表院校,学校运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工业中心,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参与到专业实践活动中去。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未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在主管部门、制度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十分欠缺。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个环节,仅开设在为毕业生的“就业择业”服务,没有作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数量少,受益面窄,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部分高职院校多是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沙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仅仅是少数学生参与,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受益的是少数学生,其影响力有限,类似于精英教育,不能顺应我国普及型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与趋向。

(3)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从教师的素质结构看,不但要懂得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管理,有创业实践经验,更要懂教育。我国真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创业教育师资缺乏。一些学校聘请了企业高层担任兼职教师,主要以讲座方式进行,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入指导。

(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开设相关课程即“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以外,甚少利用“第二课堂”载体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也是理论性的,缺乏实践类的教学活动。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以会计专业教育为根基,同时又能够增强和促进会计会计专业教育,两者应有机结合。

(1)教育理念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是精英教育,其目标应该培养广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兼备职业化属性和素质属性[2],由关注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由培养个别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整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增强和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

(2)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是计算培养企业家的数目,更不应是单纯地统计学生的就业率,而是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宣扬学生首创精神,以及协作能力、统筹整合能力、分享创意习惯。

(3)课程体系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结合,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必修和选修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纳入到学分管理中。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技能课程体系。[3]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促使学生参与到与实际工作生活高度相关的项目实践中去。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关注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获取学科新技能、新成果信息方法和途径。

创新创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为创业意欲比较强烈的学生提供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创业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综合素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

在实际的育人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课程体系的融合。

(4)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内容的融合一般以实践为导向,关注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决策力和创造力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等。[4]

基础类课程是落实专业基础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技术类课程关注授课内容的实用性,设计具有代表性和实操性的教学案例,使用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技术实践。

创意设计类课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借鉴现实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贯穿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综合实训类课程内容反映专业的职业特性,培养学生可以把专业和交叉专业的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综合应用,可以从职业化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5)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能否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打造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落实全体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责任。教师要由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向专业知识应用转型,不但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关注专业领域动态,了解市场态势,勇于打破陈规思维,把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结合,促发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到会计专业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一线的人才需求。教师自身应加速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而培养和选拔出具备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最后,学校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聘请企业高层、创业导师等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责任教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认识创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相关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化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32-03

国外创业教育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国内开展创业教育也有近30年,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外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总结出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经验,用于指导国内尤其是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进行相对缓慢的高校。

一、国外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情况和经验

创业教育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为MBA学生开设的“新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这个出现的标志往往被认为是创业教育的起点。自此,不少大学纷纷在校园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的创业教育(包含创业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学术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纵深型教育和研究的模式。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活动已经相对成熟,不少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具体表现为:

(一)课程和研究体系完备。国外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将创业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开展前瞻性的研究,依据所开展的创业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实际,搭建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研究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注重涵盖较为系统化的丰富内容,主要是创业构思、融资、企业创办、创业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有些学校还细分到结合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管理教育,如初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家族型企业创业管理等课程,课程门类齐全。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无论是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各个级别和类别的创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之间的衔接,都相对顺畅且有不同的区分度,如对中小学和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不仅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保证了创业教育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延续性,还能从学生成长身心规律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调整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从认知到深度了解和实践的掌握过程。

(二)队伍建设专业化专家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收效。一是为创业教育配备雄厚的师资队伍,以美国的仁斯里尔理工大学为例,该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2名,开设了20门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名,开设了23门课程。二是积极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为提供和创造最为专业化的各级各类培训。如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研讨会、创业论坛、创业大赛观摩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三是鼓励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或体验活动。国外不少创业教师都有创业经历或到企业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对创办企业及创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成长历程、市场应变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观察和体验,这些经验的习得和积累,对于教师日后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很有帮助。四是聘请社会资深人士参与到教育教研活动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这类教师往往是具有资深创业经历和学术研究背景的人士,他们到大学里来传授创业知识或讲授创业经验,往往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权威和广阔的知识面,也极大地带动了教师队伍间的资源整合和共同促进与提高,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方国家在创业教育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相对成熟。目前西方国家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实施了专业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英国为例,英国在不少高校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了创业学专业或创业方向,这种模式有利于有志于在创业教育领域有所发展的学生能系统化地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挖掘创业潜质、提升创业素质。有的高校开设了创业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教育,这有利于有志于在创业教育和实践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的学生能有深度学习的机会,是培养创业意识、能力较强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强大有力。在国外,创业教育支持系统相对完备且强大有力。首先是政府层面,对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资金帮扶方面,如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用于支持和扶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基金会,同时每年以各种创业或商业设计大赛奖金等方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帮扶资金,为高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在舆论支持上,整社会舆论氛围都给予创业活动极大的正面宣传和支持,如《商业周刊》等权威性刊物将创业活动刊登在头版头条。在社会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不少社会、企业界人士也主动关心并加入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如英国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小企业服务,其成员由20多个具有经营中小企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家或资深人士组成,他们参与大学创业推广活动,为有创业抱负的大学生提供建议和咨询、开展一对一指导举办创业促进活动等;同时,高校也主动与政府、社区、企业、校友会等建立起广泛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形成了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校友会等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整合,满足了本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各种所需资源的需求。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从立法上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金融、税收法律法规。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应理顺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支持创业的环境,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国家的有关政策尽量落地,如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等,用于引导和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措施和做法,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政府的政策从出台到落地的衔接、社会舆论氛围的支持、高校的主动与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目前都做得相对不够。

二、国内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情况

(一)创业教育起步晚,但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百花齐放的模式。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9所大学列入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率先在全国高校尝试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自此,创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得到扶持和发展,不少高校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走在相对前列的如清华大学,早早开设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课程,南开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等16所院校的创业类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高校的创业教育以本校专业特色实际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来设置课程,逐渐搭建起了多样式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有与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的“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模式,有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的“通用性+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有结合本校实际而开设的“特色化+创业教育”模式。以试点学校以外的华东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把“创业精神导论”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开放,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公开授课,重在对创业精神的诠释和培养。第二专业教育可以单独设置创业教育方向的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二)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程度百花齐放,总体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20多年来,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和起步时间不一,课程建设程度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侧重点不一致、考核评价方式不一致、师资队伍建设程度不一等方面。以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7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网络创业,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主要是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谈创业教育。这些课程内容多不全面,建设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高校创业教育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大多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独立运行模式――创业学院模式,即高校独立设置创业学院,以相对专职和专业的人员来负责本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统筹开展;二是依托学院模式,即依托商学院或经管学院等有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资质的学院,结合实际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来开展本校的创业教育教育工作;三是“行政部门+教学部门”联动式运行模式,即由学院领导牵头,负责就业创业的部门和负责教育教学的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实施本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等工作,学生工作、团委、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共同协同开展工作。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但在这一过程中,这种联动式的模式容易受到部门之间分管领导及部门间工作职责的影响,顺畅的管理关系得不到真正疏通,会影响工作合力的形成。同时,因为整个社会经济和不同高校间不同的教育资源的调配和发展程度不一样,各地区和各高校之间的创业教育之间也没能形成资源共享的育人合力。基于此原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创业教育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多高校都依据资源配置情况,组建了一支校内外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校内专职教师方面,因受到学历和经历背景及学校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少老师没有在企业挂职或任职的经验,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时,因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深入研究、缺乏对创业实践活动的了解和掌控,效果不好;在兼职教师队伍方面,因大多是聘请工商企业届人士,尤其是企业界人士,队伍流动性大,且目前国家对这类教师的聘请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标准,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准入标准、缺少认证体系和激励机制,导致这类教师队伍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提升和后续发展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3.高校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成。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或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二是第二课堂的团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深究起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领域,支撑它的不仅仅是“创业基础”或“创业实务”等这样单一的课程,也不仅仅是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本位或应用型院校的实践课程本位,而应该是包含金融、营销、法律等综合内容在内的系统和系列的课程,由这些课程构成完整的一个学科体系。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有不少创业教育类课题研究,也有不少创业教育类新教材,但是在学术界方面,比起国外的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理论研究深度和纵度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不少问题亟须研究和解决。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路径

(一)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研究体系。依据国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我国高校的实际,建议各高校搭建“学生专业+创业理念普及(必修)+创业实践(选修)”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创新创业思维教育和实践探索所需的金融知识、政策法规、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及实践能力,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将来在岗位上创新创业;帮助大学生掌握创办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创办企业或进行其他创新创业活动。

在开设系列完整课程的同时,各高校还应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等职能部门或机构。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牵头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是针对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也可以是纯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形式可以是文、著书或是其他软件等。科学研究的内容越丰富、领域越宽泛,越有助于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朝着纵向深度拓展,越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专业化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专家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各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搭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平台。目前大多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多是辅导员、团干,多是行政兼课,多数人没有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在这个教学领域参加深度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类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高校应针对这支校内行政兼课的教师队伍,给予更多这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到企业学习、挂职锻炼的机会。二是要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涉及经济领域广的校外师资团队。因创新创业活动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校内教师受到工作环境、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够多,因此需要引进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师资队伍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弥补不足。三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创业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创业教师离岗创新创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尽快将政策落地,鼓励任课教师创办创新企业或参加相应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有利于丰富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三)统筹资源建立有力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首先,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程,也出台不少相关文件来促进社会创新创业,教育部、团中央也专门下发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各高校应根据文件精神,将各项要求尽量落地,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休学创业的便利、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可折算学分等,这些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权益。其次,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学校财政出资、社会融资、校友捐赠等方式,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如投资创办众创空间、设立小额创业扶持资金、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创新创业大赛奖金等,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最后,高校应营造全员育人、创新创业的氛围。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但不少院校正是由于这种“集体重视”导致每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都在努力开展自己的创新创业工作,没能形成整体合力,没能将创新创业做强做大。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选定牵头部门统筹开展责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总规划下协调稳步推进,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是其中重中之重,我高校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努力构建体系完善的、实践平台好的,以及具有多元主体通力合作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推动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的“双创”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汉慧,刘帆,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2]钱宗霞.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3]邓汉慧.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4]张涵.高职院校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

[5]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6]王保义.西方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7]郑泽萍,张璐璐.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