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2:2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公差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机械设计中的精度设计问题,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质量与成本【1】。“公差原则”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几何公差一章中十分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在实际设计、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在保证机械零件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此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而,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讲好“公差原则”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多年的实践与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了该部分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现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1.熟记术语定义,注重概念理解

要掌握好公差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及熟记公差原则所涉及的术语定义。此部分的术语及定义比较多,比如:作用尺寸(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最大(小)实体状态、最大(小)实体尺寸、最大(小)实体实效状态、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等,加之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要坚决杜绝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强调学生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在此提出三点注意事项:(1)对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的理解;很多学生对孔的体内、体外搞不清楚,必须告知学生不管是轴还是孔,体内是指的实体部分。(2)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可以让学生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理解,即:所用材料最多时的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反之为最小实体尺寸。(3)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是指当被测要素处于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误差达到最大值时的体外作用尺寸【2】。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后,教师可先以轴为例进行归纳总结:轴的最大实体尺寸=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最大极限尺寸+形位公差(要结合相应图例)。然后让学生自行总结轴的最小实体尺寸、最小实体实效尺寸及孔相应的最大(小)实体尺寸和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概念,还锻炼了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2.理解公差原则,学会绘图分析

公差原则分为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分为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及可逆要求【2】。在此以独立原则、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为例进行介绍。图A截取了讲授独立原则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图B截取了讲授包容要求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图C截取了讲授最大实体要求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此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先介绍相关公差原则的定义,然后结合相应图例给学生介绍,并采用列表的方式(见表一)简单总结。具体结合图例的分析过程笔者在此不做具体的描述,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习惯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自行把握。

3.点明原则重点,善用对比总结

教师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点明重点及相应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讲述最大实体要求时一定要注意:(1)形位公差框格的公差值是当轴或者孔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当轴或者孔由最大实体状态往最小实体状态偏离时,相应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值会增大,当轴或者孔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形位公差值取得最大值,该最大值等于原给定公差值加上尺寸公差。(2)注意相应公差原则需满足的条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表述的基础上,会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此外要结合公差原则的应用,善用对比总结,让学生对公差原则的各项要求有个对比,便于更好的理解,讲授时可以给学生列出“表二”的空表格,先由学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写,然后由教师总结。

总之,对“公差原则”实施以上教学方法后,学生反映比较积极,比较容易理清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其它章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飞,徐学林.“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65-66.

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标准化和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开发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机械制图》、《工艺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内容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内容涉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类。它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机械设计类课与制造工艺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与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门课的鲜明特点是“四多一广”: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这门课通常是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理论课学习以后首先接触到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他们缺乏学习课程所需要的比较丰富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加之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产生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历届学生都普遍存在学不好、不好学、甚至厌学的现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学习转向专业课学习,更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是教师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1.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门课的内容讲清楚,同时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做到这点呢?我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作出完整的规划,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前提,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精选经典,重要内容实行精讲,其他内容略讲,与其它课程内容有重复的不讲。

本课程内容可分为六大块:测量技术基础(4课时)、尺寸公差配合与检测(8课时)、形位公差与检测(10课时)、表面粗糙度(4课时)、尺寸链基础(4课时)、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6课时)。其中尺寸、形位公差配合的国家标准最重要,而测量技术基础则安排在实验室讲课。全课程安排三到四次实验,实验内容都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对公差配合的国家标准的掌握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看懂公差配合的国标,并且能正确标注在图样上,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如识读零件图时,图上标注φ30h6,问φ30尺寸的公差等级是多少?有的学生答成6级,实际上是不对的,应答成IT6。国标规定,标准公差分20个等级,即ITO1、ITO、IT1……IT18,IT表示标准公差,亦指国际公差。由此可见,答成6级根本不能表示公差等级,更不符合公差标准。而公差带的构成既抽象又难懂,是难点,还有公差原则、尺寸链等也是难点,对于这几部分就进行精讲。其它的如表面粗糙度、常用零件互换性等章节,专业性强且内容冗长。在教学时,教师可着重介绍其基本思想和方法,重点讲述1―2种零件的互换性,如典型的孔与轴,通用性较弱的如键、螺纹结合,就不作过细讨论了。

2.注重绪论部分的讲解

我通过对几届学生的了解,发现在上完这门课以后,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这门课是学来做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在授课中没有重视对绪论部分的讲解。

讲好绪论,对一门课的开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绪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互换性原理概念很多且比较抽象,学生初学时感到难以理解。其实互换性的概念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灯泡坏了,弄清型号和瓦数,上街买一个安装上就能使用了;电脑鼠标、键盘坏了,上街买一个不用是原品牌的就能用。大到电器,小到螺丝钉,为什么这些产品能如此方便地更换零件呢?因为它们都具有互换性,在设计生产时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门课就给大家解决这一疑问。在使用产品时,使用者希望产品的配合精度越高越好,而在产品制造时,制造者又希望配合精度低好,这样成本低而又好加工。那这如何设计出既好制造、低成本又满足使用性能的产品呢?这门课就是解决设计和制造之间的这种矛盾的。

3.吃透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内容抽象枯燥、标准规定多、术语定义多的课程,若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即采用灌输式、长篇大论或照本宣科,缺少启发和引导,或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就很容易使学生走神、厌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在讲课时教师就要化抽象为具体,要吃透教材,将一些学术性强的概念,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代替,帮助学生总结,拎重点。例如在介绍有关偏差等术语时,教师就可以将尺寸偏差、实际偏差、上下偏差、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综合起来讲解:尺寸偏差笼统上讲是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差,当“某一尺寸”为实际尺寸时,这差就是实际偏差;当“某一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时,这差就是上偏差;当“某一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时,这差就是下偏差。这上、下偏差总称为极限偏差。实际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尺寸就是合格的。基本偏差是上、下偏差是的一个,一般指接近基本尺寸的那个极限偏差。偏差都是代数值,可正、可负或为零。再通过举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前后课程内容贯穿起来,不要为讲课而讲课。

4.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做到“教、学、做”为一体。比如,课前导入方式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提问题、总结、讲故事等方式,也可以直奔主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当然采用什么方式开始一节课,要根据当时的课堂状况而定。若学生表现出思想不集中时,可以采用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开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某些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如尺寸公差与配合这一章,会准确查标准公差表和孔轴的基本偏差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我精心准备典型实例,将整个班分成几组,组员面对面,并推选出一组长,带领学生一起查取标准表格,注重团队学习、分组讨论、资源共享,提问回答,由组长负责组织。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起到了再现知识点的作用,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运用此方法,教师需注重协调,使教学紧凑。

5.重视课堂练习,发展学生技能技巧

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知识和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练习主要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门课的练习不仅要重视课后作业,而且不可忽视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可以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往往课上一道题的练习,胜过课后十道作业。

6.严格课时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教师需要了解课时内容整体框架,对课时引言、主体内容、总结作好时间规划,安排好教学方法,每课时最后应留出10分钟左右,总结、反馈,师生之间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填鸭式”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7.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更新的过程,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高校教师应时刻注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其勇,单越康,黄铁群,王君,冯娟,王敏华编著.互换性与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1.

[2]官倩宁编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体会.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王金武,王亚明,于寿馨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农机化研究,2002,2.

[4]李光苹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3

关键词:技工学校公差配合教学改革

在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配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练习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等问题,致使教学效率无法提高,不利于培养技校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使其具备必要的读图能力、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技校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常规检测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规划教学层次,确保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当秉承实用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就14个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的教学内容而言,钳工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确定为形状公差项目、定向公差项目中的垂直度和平行度,以及定位公差项目中对称度公差,其他教学内容只作为了解即可;车工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确定为圆度、垂直度、圆柱度、同轴度及跳动公差项目。其次,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针对生产实践中常用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如极限与配合国家基础标准、形位公差国家标准等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标准,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总结法

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使其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在讲解重点知识内容时,教师应当运用总结法,强调学生必须牢记的重点。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计算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经常难以明晰学习思路,导致公式记忆混乱。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三个基本公式: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学生可以根据这三个公式求解关于尺寸公差的很多问题,使原本杂乱的知识得以梳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互动教学法

技校学生在学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时,必须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组织测量部分教学时,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将全体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形成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通过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中测量实际零件,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仪器,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例教学法

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通过观察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公差配合和国标部分的内容时,由于该内容具备较强的应用性,仅仅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是难以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典型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包含诸多抽象知识,所以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明晰教师的思维过程,帮助技校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在讲授形位公差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书本上枯燥、静态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等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配合种类以图形、动漫的形式予以展现,用不同矩形颜色表示孔与轴,在各配合图形周围设置链接方式,用鼠标点击它们便可以呈现出最小空隙、最大空隙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符号。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运用现场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技校学生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并进行现场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带传动、齿轮和轮系时,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车床,让学生亲眼看到带传动、轮系、轴与轴上零件的安装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卸或组装一些旧机械设备,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其强烈的求

知欲。

四、精心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步骤、有目的地编选课堂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随堂测试,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做题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学重点与生产实践需求编选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多运用判断、改错、选择等形式让学生辨析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重视练习的多样化,难度要适当。练习题应当包括选择、填空、问答、标注、计算、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在编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习题梳理所学知识,通过较难的习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师应注重课堂练习的及时讲评和课后作业的针对性指导,详细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应重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学更符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

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忠.王治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

[2]梁家生.浅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

学[J].装备制造技术.2008(7).

[3]岳晓红.浅议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11(20).

[4]陈敏.浅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环

节[J].成才之路.2008(6).

篇4

关键词:公差配合;技术测量;教学方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应用上又有较大的灵活性,且内容抽象、单调,涉及的概念多、术语多、符号代码多。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有限,教学过程也显得困难。因此,如何教好这门重要的课程变得尤为突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巧妙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举例法,上好绪论课。学生们对每门新课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存在许多疑问:这门课有什么用处?好不好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上好第一堂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形象地讲清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尤其是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在今后工作中的使用价值。讲清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并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讲清学习方法。比如,讲到互换性的概念及意义时,以学生熟知的手机电池为例讲起,从手机的品牌、设计、生产、组装到维修各个环节中用到互换性的实例讲解,并不时穿插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水平,使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一线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借鉴和引申的范例。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部分,将生产一线的典型零件作为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分析图纸信息,提出“图纸中有哪些尺寸?是否有公差要求?分析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如何检测?”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案例和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分析,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本课程,一定要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以满足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测量部分的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照实物讲解测量仪器的构造及读数原理,并示范仪器的使用,示范过程中讲清需要注意的事项。接着,根据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如减速器的轴类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断零件的合格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测量技能,又使学生对尺寸精度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测量中,师生互动,小组同学互相帮助、探讨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好地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形位公差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概念,选择一些典型的形位公差带三维图形,结合动画模拟、以逐步演示的方式演示给学生。这样,将书本上抽象、静态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物切入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讲解标准件的公差与配合部分时,通过展示实物或产品(减速器中的滚动轴承、键和螺纹),使学生对有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有效的切入。在此基础上讲解以上各标准件的国家标准规定,包括代号的含义、查表方法、标注方式及测量器具的选择。对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于实践工作,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六、综合训练——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将本课程与正在进行的机械零件测绘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对减速器进行测绘,需要确定主要零件的公差精度及配合类型,在绘图过程中强调公差的标注。通过此次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更为后续进行的二级减速器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他们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成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篇5

关键词:互换性;案例式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廖辉(1976-),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学院,讲师;黄崇林(1975-),男,广东湛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79-0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精度设计的基础,对机械零件的设计标注进行学习,涉及到现有的国家标准,因此,本门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理论和必要的工程实践知识,是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1]

对互换性的认识不同,各间学校对互换性课程教学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以方便每个专业的学生有重点地对所学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国标不断更新,对于本门课程讲授的各个环节内容难以减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因此,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较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进行有的放矢地去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之后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2-4]

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的优势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按照不同的专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应用相结合的案例,将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案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5,6]

通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案例式教学,有针对性地去启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它不仅仅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教学过程,还关注案例背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实现课本知识与工程应用于一体。当学生学习完一个案例之后,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拥有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标准公差数值表(GB/T 1800.1-2009)时,可用偏差不同而公称直径相同的轴为案例来讲解。此案例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到用公称直径相同,而偏差不同导致的整体尺寸不同的情况。通过该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学习到公差等级的新知识,明白公差等级对轴或孔整体尺寸的影响,可以巩固学习偏差等基本概念。实践证明,将公差等知识点融于此案例中,结合相应的例子,学生的学习比传统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会很高。

二、案例的设计及其选择原则

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案例式教学,采用接近实际或工厂现有典型案例是教学的重点和基础。案例与专业的契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对不同专业选择案例时,尽可能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专业适应性

专业适应性是案例选择的基本特点。专业适应性案例首先要能够覆盖互换性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尽可能做到与各个课程的连接。通过学习,学生可对相关案例进行借鉴和参考并得到启示。

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对实际的机械操作都比较感兴趣,但涉及尺寸公差与配合基本等名词时,由于定义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因此学生不容易记忆,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如果采取工厂现有的机械零件图,以实际例子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际的机械零件图有感性认识,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可提起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随堂思考。问题一:如何理解工程图样上的标注φ45±0.008?其公差等级是多少?问题二:如何理解该尺寸精度的设计依据?问题三:每个工人加工的零件尺寸一样是否相同?何时为合格产品?问题四:工作应该采取何种检验工件?

对于以上问题,先出示相关的工程图样,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想法,然后综合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有学生可能会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尺寸范围应该在φ45±0.008之内,超出之后为不合格产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可按标准公差数值表进行查表,让学生学会查表。同时,教师可强调涉及相关内容的国标中有关公称尺寸、偏差、公差等重要的术语,对照工程图样的实例让学生去领会,并让学生找到如何判断零件为合格产品的依据;结合公差带图解释偏差等级js的意义,指导学生对图纸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术语。

2.学习趣味性

寓教于乐的案例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减轻专业学习带来的压力,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信心。

3.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的工程学习案例可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到实际中去,真实感受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

三、在教学中的关键点实施

1.课前准备

课前素材的准备非常重要,对于不同的专业,应该按其专业方向进行选取,并要考虑到学生专业课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形。对于此,教师尽量从专业的应用中找到相关具有专业学习代表性的案例,同时根据专业学习的差异制订案例的相关提问要求,同时,要预先准备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和教师演示

教师在上课时,先复习相关内容,然后将所要学习的案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结合工程图样对学生进行提问。

教师先展示如图1所示工程图样,让学生理解位置公差和形状要控制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不对此零件进行形状和位置公差进行控制,会出现何种的结果?学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之后,可以初步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所要控制的内容。然后,教师可适时点明,位置公差需要控制零件的尺寸大小,而形状公差需要控制零件具体的形状。教师在分析过程中,可结合案例穿插讲解新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尝试和案例总结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演示,学生会积极尝试,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教师还要进行课堂总结,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学习重点。

四、结束语

大量的实践证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案例式教学非常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通过大量接近实际工程的案例式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开拓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伯平.机械工业出版社[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5).

[3]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郑绮萍.成人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篇6

关键词:职业素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人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09-01

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介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是所有工科专业学生都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他研究了机械在设计、制造等过程中的公差以及检测技术,无论是对学生今后专业理论的学习还是具体的实践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综合应用性也较强,是工科类专业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基础桥梁课程。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工科人才的培养来说,意义重大。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所谓职业素质,就是指从业人员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除了包括所从事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高职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课程的教学,主要按照教学大纲讲述课本内容,本篇文章,主要从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3 基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多种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与工厂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并且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加入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来提高职业技能,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目前大部分的院校的主要教学状况是: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训教学在实验室,工厂实践在车间的模式。这样的模式第一是在时间不连续,第二由于学生是初学这门课程,专业课还没有学习,在课堂上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结合实践的具体应用,进入车间时也难以自行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利于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个设想:

(1)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综合教学。

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先进完备,可以通过现场播放幻灯片进行理论教学,那么在利用幻灯片讲述理论的之前,我们可以先设置模拟的工作环境来引入,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所学课程的具体应用,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中的难点――形位公差的教学为例,在讲述形位公差之前,我们可以拿一个二级减速器的教学模型和零件挂图来进行知识点引入,在二级减速器中什么位置有形位公差的要求,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确定形位公差的,在零件制造的过程中是如何保证行为公差的,在装配的过程中形位公差的影响,让学生切实了解所学内容的作用。

因为有放映幻灯片这样的现代教学设备,在理论教学中搭配实物、挂图,还可以有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说,在幻灯片中加入视频和动画。二级减速器如何工作可以由视频来展现,拆装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中实地操作,而对于难以展现的细节或重点可以通过制作Flas加强展示,配以动听的声音引起学生注意。并且为了解决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训教学的不连续性,可以考虑在实验中制备教学设备,直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听课,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相应的对于教学内容,应该也做一些变化来适应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方式。所谓问题式,就是在授课之前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二级减速器中齿轮与轴的装配出现无法装配、装配歪斜或者噪音较大的状况应当如何分析解决;模块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二级减速器的设计和拆装实训整合到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教学中,将实训内容按照理论教学大纲分成若干个模块教学,比如零件中齿轮轴的设计,尺寸公差的设计,在制造过程中如何保证精度以及如何测量等等。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理解的效率,也为以后的工厂实践打下基础。

(2)教学过程的人性化。

人性化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在授课的时间重点在授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接收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在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以换位思考,因为无论课程是多么的简单,初次学习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从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乐于学习的课程往往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授课严谨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比较多样化且以浅入深的方式教学。课堂上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理解压力、不照搬教科书死板教学的老师学生往往比较喜欢,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角度来讲授课程,而不是以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熟练工研究问题。

(3)提倡学生独立尝试和思考。

在问题式和模块化教学中,必须要学生转变听课的方式,从以前中学习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只有独立尝试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敢于尝试、敢于怀疑、乐于求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这样无论是学习还是今后的职业生涯,都会有莫大的益处。

在经历了问题的提出、模块化知识点的引入、多种教学方式的学习之后,还需要学生适时总结和归纳,联系相关课程(比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完成相应的练习,经过实践考核合格才能算是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4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细致的引导和培养,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利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切实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适应跨世纪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57-02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是我国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多学科符合性,涉及到大量定义、符号、公式、图表等基础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相应的量具、量仪来完成实际工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教学重点在于理论阐释和基础知识传授,加之教学手段的相对单一,致使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课堂授课枯燥等缺点。笔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自我总结和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改进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思考和实践,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推动课程教学实效的提高。

一、课前认真准备,夯实教学活动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高校课程的教学,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基础上,对于备课的模式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一)积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

无论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同样为普通教育体系,根据院校的规模和实力等定位,也有“一本”、“二本”等类型的划分,进入不同类型学校学习的学生,其职业发展规划、个人能力水平等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院校采用的教材、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然相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具体到《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首先就是要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学生在进行课程新知识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类寻找解决途径。其次,要摸清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应当重点加强对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再次,要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增强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教材是大学阶段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教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坚持以教材为基础,以“基础、提升、突破”为阶段目标,依据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突出基础性知识,抓住关键点开展课堂教学,重点讲述生产一线最常见、最常用的理论、方法和测量器具;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大的同学,进一步拓宽广度和深度,提出教材中的难点,不断提升学习成果;对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应当在教材基础之上,拓展知识学习范围,为其提供突破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强化自身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做到“基础牢固、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同时鼓励学生立足教材开展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三)梳理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为重点讲解的基础知识部分、需要一般讲解的提升知识部分以及需要个别介绍的突破知识部分。具体来说,有关《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程的基本术语、定义、符号代号、计算公式、选用,几何公差及其代号和标注,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及查表,公差原则等内容分为重点讲授的基础知识内容;表面粗糙度轮廓基本知识、测定、选用,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的特点、选用,圆柱螺纹公差选用,单键及花键联结公差选用等内容为提升性知识;教材未提及的先进测量仪器的使用和原理等为突破性知识。

二、做好概要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从学习的基本过程来看,概要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

教师每节课进行的概要性介绍就是这个认知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构建起对授课内容初步认识的“纲”。通过这个“纲”可以让学生,按图索骥,推动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比如在讲述《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程重要性内容的时候,在概要性介绍的时候,重点说明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其在机械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明确其在课程体系中与其他课程知识之间的“结点”关系。通过这些内容的概要介绍,使学生初步构建起对课程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便于了解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给接受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

(二)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看,概要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是一门实践型非常强的课程,特别是对毕业后从事一线工作的同学来说,这门课程是重要的基础性课程。笔者在教学别强化对概念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一般的在开始教授这些内容前,笔者会在课程上向同学们展示一线生产中经常使用到的零件图。通过图纸,概要地向同学们说明,在零件图中所标注的数字、符号引出尺寸、标准公差、精度等级、基本偏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轮廓等内容80%均与《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程有关,只有将这些图样中的符号等内容搞清楚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实际工作。通过这样的概要性介绍,一方面激发了同学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引导同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信息沟通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一)调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课堂教学双向信息和知识交流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定位调整。首先,教师应当坚持平等的思想,将同学视为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心、鼓励、倾听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迷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难释疑,确保双向沟通的形成。其次,教师自身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用自身的态度和行为感召学生。曾经有国外的教育学家提出“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只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工作的热爱,学生也可能愿意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再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语言,确保正常交流活动的开展,语言是进行沟通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交流系统中,特别是学生对《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远不如教师,因此教师在沟通中要用亲和的态度和轻松融洽的语言进行沟通。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于《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来说,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实践知识很难通过单纯的语言表达来完成。多媒体技术可以动态地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整合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信息量大、交互性好的特点,便于全方位立体性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能力,有效整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理解过程、掌握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几何公差带形状制作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当然,在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的“板书”等形式,传统方式在重点解析、学生笔记等方面仍然有其自身的优势。

四、强化实验环节,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

实验课程是《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检测技术部分主要是依靠实验课程来确保教学效果的。因此,重视实验课程,将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围绕教学目的确定实验内容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大纲规定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测量知识,会对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轮廓等几何量以及典型零件上标注的各几何精度参数进行测量,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对现代测量技术及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在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原则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四个实验项目,即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工作量规、用自准直仪测量直线度误差、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轴套组合体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通过这些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二)形成更加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机制

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传统上主要依靠学生的实验报告。这种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考核方式,事实证明对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作用有限。近年来,随着综合型、设计型、保证验证型等类型实验的引入,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也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考核,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学习态度的考核。因此,教师应当建立起全程考核的观点,在验证型实验中,从考核学生对实验的预习入手,审查学生的实验步骤、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在设计型实验中,从考核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准备入手,审查实验的实施过程、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质量。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和评分,然后再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杨修德,杨善国.关于改进《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篇8

关键词:极限配合 技术测量 重视 兴趣 措施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比较全面地讲述了机械加工中有关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公差及技术测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为专业课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其内容比较枯燥,很多学生都反映这门课很难学,上课时往往效果不佳,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没有掌握多少东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和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让学生重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理论知识和实习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指导实习的进行,实际操作是不能脱离理论的。而很多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喜欢直观的、实在的东西,而不喜欢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知识,他们更不明白学习那些难懂的概念原理到底对他们以后有什么用,又不是要去当科学家,会干活就行了。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实习课上生龙活虎,而一上理论课就像是遭了霜打的茄子一样,毫无生机。

针对这种现象,老师需要时常在课堂上强调专业理论课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实践是无法脱离理论指导的,理论课和实习课一样重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并且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个人将来的深造也可打下基础。例如某工厂的质检员因为没有熟练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就会导致“误收”与“误废”。如果误收就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从而使该厂家的品牌在同行列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对厂家的长期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我们知道质量好是厂家信誉的保证,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误废就会导致产品成本的增加,从而使企业利润减少,在与同行列厂家的竞争中也处于下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门课是整个机械专业课程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笔者在第一节课就会反复向学生强调:本课程是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提高《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质量,让学生增强学习《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兴趣,笔者个人认为可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1.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活泼幽默,多才多艺,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这对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师要完全做到却不太现实,那只是追求的目标。不过,作为机械专业教师,必须有一两样是突出的,比如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具创设情境、谈吐幽默风趣等,让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断吸引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电教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却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让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往往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描述了半天,学生仍然一脸迷茫,百思不得其解。当我们的实习场地无法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实习实践时,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选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解螺纹配合公差时,很多学生面对螺纹配合公差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电教多媒体或者现场录像展现给学生动态的螺纹配合误差,既降低了教师授课的枯燥性,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措施

1.复杂问题简单化

笔者在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上课时滔滔不绝总是教得十分卖力,讲课时不但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不漏地讲完,甚至连一些课前查阅资料所得的知识和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都想全部告诉学生,总觉得应该尽可能地多教他们一些知识,才感到安慰,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笔者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却听得昏昏欲睡。

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满堂灌,而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优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测量技术中教学生看实物,让学生学会看内径百分表、外径千分尺、量块、角度尺、螺纹千分尺等。只有让学生先看,才能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看与讲相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2.零散知识系统化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echanical draw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Key words: job;mechanical draw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0-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课程教学模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职学院的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目前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职学院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优点是学生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的培养,学生不了解机械制图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缺乏对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同时缺少企业文化熏陶。因此,为了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机械制图的教学进行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宗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根据多家企业的调查和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1 教学内容改革 最近3年,我院机械类的学生主要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宝钢集团、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和铭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模具加工、数控编程、设备维修、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等,其中模具加工为主要工作岗位。通过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得知,从事这些工作岗位,主要需要阅图能力、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而目前的机械制图的教材都是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相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相关的课程体系来确定,而机械类专业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社会拓展能力为主线,减少相关内容重叠,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工科各行业职业能力最基本体现为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测绘能力,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绘图这些课程内容和工科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但在教学上往往各教各的,没有针对性,致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课程与课程相互脱节,同时有些内容产生重叠,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公差》。

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划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能力、机械制图应用能力、公差测量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4个教学项目,细分13个教学任务,具体划分见表1。

1.2 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教学组织设计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不利综合知识的全貌,也不利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而应在教学组织设计中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

1.2.1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将传统的按章节次序的教学内容安排修改为以专业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学内容次序,这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如数控编程员岗位,就是按设备拆装——零件测绘——绘制零件图——3D建模——数控编程——操作加工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2 由易到难 在以生产为主线、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基础上,还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计算机绘图员,就是按平面二维图形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三维实体造型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3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 计算机绘图知识穿插在机械制图内容的教学各环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将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绍;将CAD的基本命令与正投影法、点、线、面放在一起介绍;标准件与常用件融入块的知识;零件图的徒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这样做,既可以减少高职教育理论课学时少的矛盾,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要体现四结合,即教、学、做相结合;制图、测绘、加工相结合;二维作图、三维造型、实体模型相结合;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3.1 五段法 所谓五段法就是对一个知识点,采用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直观演示、引入新课阶段;第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自学阶段;第四阶段是重点讲授阶段;第五阶段是练习和小结阶段。五段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其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3.2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法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该方法主要包含:提出任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控制阶段和评定反馈意见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项目三(机械制图应用),其特点是: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气氛浓厚,有利于提高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教学进度不易保证。

1.3.3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企业、实训基地等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主要包括:第一阶段准备阶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任务8(测量技术)其特点是:直观性强,学习兴趣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4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选择教学手段要遵循三原则,即适时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手段主要有演示、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用精品课网络资源的教学手段;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等。

1.5 改革考核方法 科学的教学质量督体系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证,每一门课程学习之后,都必须有一个考核标准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否达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也不例外。但是一改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老办法,把机械制图与公差的考核分为四大部分,每一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第一部分考核,专门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当学生在完成第一项目时,进行第二部分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部件的拆装、零件的测绘(计算机绘图)、装配图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职业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部件要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部件,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择具有侧抽芯的注射模作为拆装实践;第四部分是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各占份额见图1。

2 结束语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岗位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周期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很好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受到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杨军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所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张映晖.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06).

[4]胡建生.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志泉.机械制图与公差[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精度设计与标准化》课程 现状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1.前言

《精度设计与标准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也是联系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的纽带。该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选用合适的公差与配合,并能正确地标注在图样上,以及掌握一般几何参数和典型零件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也为学习后面的课程及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度设计与标准化》课程的特点是术语定义多、代号符号多、标准规定多、经验总结多,而逻辑性、推理性的内容少,刚学时会感到枯燥、记不住、不会用。要教好这门课,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授课时数少。

目前,我校开设的《精度设计与标准化》理论课时数为32学时,实践教学环节安排8学时动手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光滑圆柱体结合的精度设计、测量技术基础、形位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光滑工件的检测、尺寸链及典型零件的互换性等。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相冲突,实际授课时往往基本理论和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实践应用的课时相对不足。为了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完成教学计划,从第6章之后只能选讲其部分内容,象尺寸链和圆锥结合的互换性等一般不讲。8个学时的实验也只能选做4~5个项目。由于授课的课时不足,学生训练、消化的时间较短,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

2.2教学模式单一。

《精度设计与标准化》的教学一般是采用不分专业的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开课、统一考试。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对着教材“讲深讲透”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种全面讲授的教学方法无法使教与学形成互动。从教学内容看,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认知性内容多而创造性内容少。国家标准一般几年更新一次,教材的内容常常落后于生产实际,学生所学到的书本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到工程实践上。

2.3实验环节问题较多。

一是实验设备陈旧,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如使用双管显微镜测量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而这项参数在新标准中已经不采用。二是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足,满足不了近来学生人数增加的规模,实验课表难排;三是部分实验设备技术含量不足造成采集数据不准或质量不高,如:测量螺纹参数的小型工具显微镜结构太简易,新购置的仪器连必要的夹具都没有,只能自配。四是实验效果不佳,任课老师直接带学生实验,往往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熟。五是实验教学方式,通常由指导老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仪器结构后再示范,学生跟着操作并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和完成实验报告,这种验证性的实验能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思考与改进措施

3.1适当增加课时数。

《精度设计与标准化》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涉及机械产品及其零件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多方面技术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获得机械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课时数太少会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确保《精度设计与标准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使学生真正能掌握和熟练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并使学生对几何量的全貌有所了解,应在规定允许范围内适当增加课时数。

3.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当取舍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内容,合理使用课时数。对于那些能够承上启下或贯穿全局的“过程性知识”,要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对于教材中难度等级一般的介绍性知识,可通过具体例题,适当穿插讲授相关内容的定义、概念及思路,然后再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时老师只起到辅导及答疑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可以自学的一些文字叙述性内容,教师可不必细讲,只提出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自学。对于教材中前后相关的综合性题目可采用课堂讨论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精度设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精度设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要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精度设计教师,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熟知最新标准,不断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3.4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