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14: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秦安建(1973-),男,重庆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设计理论教学与研究。(四川成都61005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78-02
高职“动画概论”是为高职动漫设计或影视动画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将美术理论与影视理论结合,介绍动画艺术特征以及行业相关知识的专业核心基础课,使学生达到对本专业有相对科学、理性的认识。然而,当前教学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就业为导向”的语境下,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师生出现“重技术轻理论”的认识误区: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训练,而忽视基础理论课程对专业素质的建构;第二,由于教学模式基本都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学习成“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习不主动,不利于学生个性培养与兴趣发展,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因此,当前高职“动画概论”课程教学亟待改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来源于皮亚杰 (Piaget.J.)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认知发展都要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阶段。布鲁纳(J.S.Bruner)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了“发现学习”观点,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见解,如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这些都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先生主张“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即来源于此。当然,也有人认为由于强调学生主体的“学”,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好教学设计,制定好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把握好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凸显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当前高职动漫设计或影视动画专业方向的“动画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急需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
二、建构主义“动漫概论”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强调“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我们必须认识到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
1.明确目标。高职“动画概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考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显现目标与隐性目标结合。根据高职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照建构主义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手段,以行动体系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进行动态的生成与构建。因此,本课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基本理论知识与行业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动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而且依照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建构知识结构体系。(2)能力目标。能力包括显现能力和隐性能力。根据动漫行业特征与人才素质要求,本课程力图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建构合理知识结构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高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等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社会能力。(3)德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道德教育则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目标,既要通过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乐观、自信与坚毅的人格,又要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诚实、敬业和奉献等职业道德。
2.整合内容。“动画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作为“概论”它应当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更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的实施。因此,高职“动画概论”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程的把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结构板块:动画基本知识、动画史和动画赏析。这三大结构板块的内容在结构关系上是按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动画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把知识面进行辐射,进入动画史的学习,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动画赏析。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一切有效的学习资源去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3.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支持者,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解决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身缺陷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设计与把握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或“支架式教学”等模式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问题—制作—演示(演讲)—讨论—解决”,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形式为“项目”进行责任分工合作,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成员分别负责文字、图片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制作、合成等,最后统一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并任意指定各组一个代表演讲,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总结与评价。“支架式教学”即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其模式为“问题—支架—验证—讨论—解决”,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问题,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学生收集各方面知识和信息对方案进行验证,最后在课堂讨论并解决。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出发,要遵循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制定。无论是“任务驱动”或“支架式教学”,在创设情境的问题设计上都要依照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进行创意,基本概念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其次,在过程把握上。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时容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的情况,那么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设置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习策略去规范学生的学习。特别要注意两点,第一是课堂外利用网络等各种形式做好督导与帮助,及时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懒散或与教学目标偏移等问题。第二是充分利用课堂的互动讨论交流,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氛围、控制节奏,诱导各组成果的对比,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使他们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或转化。
4.科学评价。在建构主义学习中,通过教学设计与过程把握,强调了学生主体的个性与兴趣,特别是课堂讨论的互动环节,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制作与讨论过程中主动地掌握了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到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智力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综合科学的评价。总之,教师应科学、客观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同时,教师也要对教学目标做到及时调整、加强教学反思并总结经验。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积极地做好教学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篇2
关键词:OBE;动画概论;教学组织;教学评估
2013 年6 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2018 年9 月17 日,为了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同时,2019 年4 月2 日,教育部又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2021 年,建设10000 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 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教育部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随着一流本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要跟着不断推进和完善,基于这一背景,近年来,OBE教育不断得到重视和推广,OBE教育即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必须清楚他们的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寻找并设计适宜且有效的方法使他们达到这些结果。学生获得的证书清楚地反映那些能力标准已被成功地达到了。提出“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这一术语的斯派蒂,在其撰写的《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重要的争议和答案》一书中,对OBE的定义及其组成元素进行了简单描绘: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把OBE定义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OBE的核心是这四项原则:(1 )明确地聚焦于最终有意义的结果;(2 )为成功扩大机会并提供支援;(3 )对所有成功寄于较高的期待;(4 )从最终的结果反向设计。这四个原则相辅相成,核心就是明确结果,设计过程,根据结果和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和管理,在过程中尽可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帮助,即使对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纠正,并最终达到目的。
一、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动画专业依托我校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以传统动画艺术设计与高科技结合为手段,突出运用数字图形创意设计、数据动态可视化设计、虚拟动画预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作手段的专业优势;同时在此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起满足新一代媒体动画发展需求,面向数字动画产品设计为目标,具备突出的“泛动画”创新思维及其动画数字产品的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专业特色。我校动画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具有扎实的摘要: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的教学组织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理解动画设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掌握动画设计方法、数字影视制作、数字创意影像创作或新媒体交互动画方法与技巧,动画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了解党和国家文艺、宣传、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及电影、电视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法制意识,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有效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2.专业的审美造型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基础、中西方传统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具备解决动画设计中艺术表现问题的能力。3.具备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作品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策划等工作。4.扎实的动画创意表达及创作能力:合理运用动画表现手法、色彩理论及动画美学法则,熟练运用专业软件、模型制作等手段表达设计构思,使作品更好地反映时代与文化的特征的能力。掌握动画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影视动画、计算机动画创作的理论和知识,具备独立完成动画创作的能力。5.数字媒体综合设计创新能力:掌握动画与数字媒体整合设计知识,理解数字创意产业中动画设计的概念和设计思想,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具备数字动画创作及其相关创意产品设计的能力。6.前沿的设计创新理念:同步时代信息,紧跟技术革新,掌握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具备设计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设计能力。7.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力:具备知识获取和更新、自主学习,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及外语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作用
动画概论是动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以下8 个方面的内容:(1 )动画的定义、起源和分类;(2 )世界上主要动画国家的动画发展历史;(3 )动画的制作过程简单介绍,包括动画的制作技术、手段、材料、表现手法等;(4 )动画制作工具介绍;(5 )重要的事件和人物;(6 )世界各国的动画发展状况;(7 )动画发展趋势;(8 )动画人才素质培养。该课程是动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接触到专业的知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动画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同时让学生对动画的制作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为四年的专业学习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自己后续阶段的学习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关系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参与完成动画专业学生要达到的两个目标,首先,在专业的审美造型能力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动画设计历史和设计文化的基本知识,具备专业的设计文化素养。另外,在行业需求的实践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要掌握动画设计基础知识:动画创作前期设计表达、手绘草图效果图、动画色彩设计能力等。在培养方案中,这两个目标由地域文化考察、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一起完成,结合前面课程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课程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动画设计历史和设计文化的基本知识,具备专业的设计文化素养,以及前期设计规范和表达手段的熟悉和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应该围绕这部分来进行。
四、教学组织
根据OBE假设,我们的学生都能学习成功,但不是在同一天,以同样的方法;成功的学习应该促进更成功的学习;学校控制的条件直接影响该校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每个学生的进度都可能不一样,但这个不一样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此,教学的组织可能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具体为:
(一)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进行转变
原来的教学组织,根据学科的系统性和培养方案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而OBE要求根据目标来进行分解学习任务,相应的,教学也要根据要完成的分解任务来进行组织实施,根据这种情况,把动画起源、定义分类、发展史、动画制作工具等基本内容上完之后,进行了一个调研,每个学生根据前面的专业认知,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然后确定自己毕业时候的目标,期望毕业的时候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同学是想考研的,有同学是想工作的,考研的考研目标学校是什么,工作的工作单位目标是什么,工作岗位又是什么等确定清楚,确定好这些之后,再根据这些目标进行归类和分析,然后根据结果和最终的培养方案相结合,每个学生确定下一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如想考研的,会根据自己的考研目标及考试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后面三年的持续学习和考研做努力。如果是想工作的,那就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工作岗位,结合培养目标,做好后面三年的学习计划。因此,到这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要根据目标导向进行转变,由于目标都不一样,所以学习也可能都不一样了,考核内容也没有办法统一,只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目标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和传统的教学组织有了比较大的区别,同时,考核方式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二)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进行转变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主线,它更注重教师的教,学生也是围绕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学习,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目标都是一样的,差别比较大的只是上课认不认真听,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上课水平和知识水平,而不是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独特性。OBE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要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以此为着力点,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是做课堂的掌控者,而是做课堂的调控者、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的教学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目标实现的帮助者、引导者、推动者,站在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观察每个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独特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设置合理的目标。所以上课到一半的时候,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要实现的目标,然后结合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培养方案,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看后续的课程时间该进行怎么样的学习,以及制定每个学生的考核标准,不能再统一试卷,统一题目,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目标进行个性化考核。
(三)短暂学习向持续学习进行转变
原来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注重通过短暂的学习达到阶段性目标,更注重短暂的教学过程和阶段性教学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在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更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的短暂学习成绩。成果导向的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的教育,它要求有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能够持续的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教学活动要能够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和个性,教学管理要持续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不断调整考核要求和管理要求,使得教学管理不断适应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再是短暂的阶段性学习,因此,教学的时候更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目标更好的进行后续阶段的持续学习,动画概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也是一门专业指导性课程,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动画的系统性知识,因此,从系统性上面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如何更快更有效的接近自己的目标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OBE的理念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
(四)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管理是对教学环节的监督,更多的注重固定形式的管理,如上课的教案、书本、教学过程登记表等各种上课的材料和工具是否带齐,教案是否准备齐全和规范,上课是否准时,上课的板书是否工整,课堂和学生的互动是否活跃等等,更多的是管理老师的上课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目标进度很少进行跟踪和提出修改意见,更不会对培养方案和目标提出建议。按照OBE的要求和理念,成果导向的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动画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改进的是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我们主要讨论前面三个,教学评价我们单独讨论。
1.支持条件的改进
原来动画概论的教学基本全部是理论讲授,引入OBE理念之后,我们不断的改进学习的支持条件,特别是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后,我们给学生提供了网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看的视频,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进去看,同时,我们也提供了最新的科技产品,让学生能够体验最新的制作效果,了解最新的制作工具,这样,在各种软硬件上面,不断的提高和改善,同时,也通过网络,了解和调查企业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需求不断变化,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不断适应企业的需求变化,也就是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不断提高。
2.学习机会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拍摄,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更好的状态和心情来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授课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动画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进行了视频拍摄,然后把视频放到网络上,这样学生还可以进行网络学习,同时,我们也提供了几个网上资源,根据不同内容,以及各个老师的特点,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选取网上资源学习的方式学习。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随着技术不断的进步,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机会也会更多。
3.教学过程的改进
原来上动画概论的时候,基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线性授课,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分步骤讲授,进度和内容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也不容许出现差错和更改,一定要紧绕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能改进的只是上课的效果,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多一些互动环节,板书工整一些等等,所有这些改进和提高都是为了提高上课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了OBE理念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目标不断修改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调整授课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不是上课的形式。由于目标需要不断改进,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也需要不断改进,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互为促进,互为制约,互为调整。而且,我们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不同的教学和辅导,要因材施教。而且课时有限,我们更多的是增加辅导时间和次数,增加辅导和学习的灵活性,鼓励网上学习和网上辅导,所以,教学过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另外,在课程结束之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跟踪学生的学习,从该课程的角度对学生的目标进行不断的指导,直到学生毕业。
五、课程评价
OBE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同,这种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本,不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时间等内容。由于动画概论引入了OBE的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目标都有区别,我们不再进行统一的考试,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是结合学生目标,我们的培养方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收集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最后提交的论文等等综合进行评估。没有了统一的答案,学生之间也没有了可比性,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时贴近他的目标,并详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给教师提供指导依据,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结束语
成果导向教育(简称OBE)自创立以来,受到世界各地教育系统的追捧,我国成果导向教育也已完成了从对其教育理念的探索到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已获得大众认可。现在每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该理念和方法,我们在将OBE理念导入动画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目标也更加的明确,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随着对OBE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加深理解和掌握,该课程上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能为动画人才的培养贡献更大的力量,为教育模式的探讨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 ,30 (3 ):35-37.
[2]李利军.OBE理念视阈下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改革探讨―――以深圳地区高校为例[J].职业教育,2018 (11 ):40-44.
[3]林晓芳,张冬冬.基于OBE的工作室教学法研究与实践―――以鞋类设计方向课程为例[J].教育园地,2019 (3 ):39-42.
[4]张钰.OBE视域下榫卯结构化二维动画课程体系构建[J].艺术科技,2018 (11 ):55-55.
[5]张晓青,王君,王晓玲.本科一流专业OBE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3 ):146-147.
[6]高搏.基于“学习产出”(OBE)模式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与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14 ):135-137.
[7]李东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研究[J].教学心得,2018 (14 ):107.
[8]栾建霞.基于OBE理念的动画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9 (11 ):96-97.
[9]束铭.基于OBE理念的数字媒体专业《动画速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9 (24 ):209-210.
[10]夏瑜,龚声蓉.基于OBE理念的数字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7 (4 ):82-86.
篇3
《钢铁冶金概论》选修课存在学生专业差别大,授课方法单一,教学偏重理论,学生不重视该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考核方法简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网络模拟钢铁冶炼平台教学、体验或研讨式教学、精讲趣味式启发教学、题库式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改善了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关键词:
教学改革;选修课;钢铁冶金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钢铁冶金概论》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兼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基础课。本课程以钢铁冶金工艺流程及与钢铁冶炼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主线,系统介绍采矿、选矿、钢铁生产用耐火材料、铁矿粉造块、焦化、高炉炼铁、铁水预处理、炼钢、炉外精炼、连铸、轧钢等基本专业知识,给非冶金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钢铁冶金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从事与冶金工作有关的非冶金专业学生对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将来从事与冶金相关的工作必须具备的冶金专业知识。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非冶金类专业学生学习《钢铁冶金概论》的重要性
由于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加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也不断朝着规模型与综合型的方向发展[1,2]。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向“多面手”型人才转变。高校毕业生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知识宽度与深度,则更受社会企业单位的青睐。高校选修课恰好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高校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开展跨学科教育。例如,传统以冶金为特色的综合性院校,面对非冶金专业学生,开展《钢铁冶金概论》课程。我校面对全校非冶金专业学生开设《钢铁冶金概论》,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知识面并开阔视野,使他们对冶金生产过程、国内外钢铁形势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我校传统冶金类院校,每年有大量钢铁企业来招聘,许多非冶金专业学生会去钢铁企业工作,学习冶金概论可以使学生对冶金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基本概貌、冶金工业部门之间及冶金工业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自己本专业和冶金行业的联系;三是学习这门课,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冶金概论课程教学对我校为冶金行业培养开放式人才、对学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传统《钢铁冶金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我校属于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但办学模式趋于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在教育改革中,高校加强跨学科教育,本科生的教育课程也是各个学院相互交叉,我校作为冶金类的传统高校,全校非冶金专业学生均设有20课时的《钢铁冶金概论》课程。然而,在《钢铁冶金概论》公选课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学生不重视该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对冶金概论不感兴趣,选课具有盲目性与功利性[3],多数学生为了学分而选课,课堂上出现上课率低、参与率低、抬头率低等“三低”现象。(2)上课学生专业差别大,由于非冶金专业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足,专业基础又薄弱,授课内容及深度难以把握。(3)授课方法趋于单一的灌输式教育。PPT上多以原理介绍、工艺流程、化学反应等,填鸭式教育不被学生接受。(4)教师采用统一式概论,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5)考核方式简单化。考核均是一纸化开卷定成绩,学生无压力。
二、《钢铁冶金概论》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4]。《钢铁冶金概论》这门公选课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做到新颖别致,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在了解学生的想法上,尽量使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精简性
概论课程课时较短,而且学生专业差别大,概论课内容不必详细俱到,要“点到为止”,内容要关注重点及热点,结合学生专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三)新颖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5]。因此,在《钢铁冶金概论》教学上,也不可仅关注课本的死信息,要时刻更新课件,把新鲜的资料与信息及时补到课件中。
(四)多样性
《钢铁冶金概论》课程学时短,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度认识不够,教学上也是主要让学生达到初步认识为主。因此,考核上不适合一卷式及严考专业难题。可适当增加平时作业与开展讨论等,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卷面题目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难度不宜太大。
三、《钢铁冶金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非冶金专业的学生,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与冶金专业联系紧密的相关工科专业,第二类是其他工科类与文科类。前者在《钢铁冶金概论》学习上,对专业知识讲解深度要求要更高一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还是熟悉冶金工业的概貌与总体发展形势,认知冶金生产的流程,了解冶金的节能、降成本与环保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思维能力。对第二类学生,不要局限在传统工艺与理论的详细讲解上,而是重在介绍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上,可以让学生对生产工艺有一定的了解,紧密联系学生专业,时事政治、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第一类学生,除此以外,可适当增加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的介绍。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1.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传统的板书式教育,可以集中重点,控制教学速度,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的介入,让更多的知识可通过工程结构图、彩图、三位图及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通过多媒体网络与板书相结合来展现更多的教学信息量与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冶金知识的工艺流程较多,许多反应均难以直接看到,通过流程图、动画与视频,可以直观了解冶炼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其次,发起网络教学方式。近年在各冶金高校与企业之间流行计算机网络炼钢挑战赛。此平台是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内容涵盖钢铁生产等各个方面。网络炼钢平台利用生动的动画,展现了各种冶炼设备,介绍了冶金原理,核心为多个灵活的、涉及钢铁生产流程的游戏般的模拟。根据每一章内容,可向学生一步步展示相关章节的冶炼模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设备与工艺,而且生动有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课后学生可自由在自己电脑上模拟操作,可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体验式与研讨式教学
针对学生的“三低”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体验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基地,或是布置专题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后制作PPT、开展主题活动等[6]。而研讨式教学是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然后根据所观内容来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获得更深认识[6]。这二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让他们参与到其中,做到体验式与启发式教学[7]。在进行冶金概论的教学时,预先给定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比如,钢铁发展史、转炉炼钢的发展过程、钢铁寒冬与企业重组,等等。提前告诉学生,让大家去查阅并做好准备,到时可以让每个小班派出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的PPT,而其他同学抽取几名来点评补充,教师在中间扮演组织者与总结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大量搜集钢铁冶金资料与新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部分也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勤。还有就是对现场炼铁与炼钢视频播放后,让学生来谈他们的观后感与看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分辨能力,促使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创新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3.精讲启发式趣味教学
《钢铁冶金概论》课程面对的学生专业差别大,统一的课件方法是不行的,我校是要求所有非冶金专业学生必修此课程,建议修改此课程为选修,让有兴趣的学生,或是有意去钢铁企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选修,显得更加合理与人性化。而且,针对第一类与冶金专业联系紧密的工科学生,可仍保持20学时课程;而对第二类与冶金专业联系不太紧密工科或其他文科学生,可压缩至10学时左右,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冶金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而且内容也只要采用讲座式的教育,不必详细展开具体工艺进行讲解,即做到所谓的精讲。结合学生专业,讲解学生专业相关性的内容。比如说,针对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学生,要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针对文法专业学生,可讲解矿石进口谈判等类似事件,增加学生的专业敏感度与兴趣;而针对医学院学生,可联系我校医学院早期是以职业病为出发点的发展历程,讲解钢铁相关的职业病,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来学习概论课程;同时,采取各种讨论模式与模拟冶炼计算机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增强趣味性。
4.题库式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一纸化开卷考试,学生成绩均较好,但实际上掌握的并不牢靠,容易遗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高。建立一套多元化的题库,试题类型可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绘图、填表、问答与分析等题型库,把题库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做题,考试试题从中挑选,适当做些改变,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这样可适当降低考试难度,而考核上则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同时,由单一的考试,改变为平时考勤、课堂讨论与发言、话题论文、作业及闭卷考试的综合考核方法,这样可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通过这种严格考核方式,既可以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减少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的现象。
四、结束语
在遵循《钢铁冶金概论》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上,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上台演讲,或者是分组讨论,丰富了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改善“三低”现象。同时,学生对该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尤其是对计算机模拟炼钢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评价,做到了寓教于乐,有学生课后还自加练习,不懂课后还来提问,甚至还主动参加学校的年度全球炼钢挑战大赛比赛。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信心。《钢铁冶金概论》公选课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同时,考核方式的改变,也能让学生更加重视选修课,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对于我校这门公选课,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与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紧密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合适度与趣味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与我校开设《钢铁冶金概论》公选课的背景相吻合,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成日金 张华 周建安 何环宇 詹玮婷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李庆祥.非化工类专业化工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26-127.
[2]廖桂英,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102-103+24.
[3]陈麦玲,陈嫒琳,车艳.关于加强高校公选课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双语学习,2007,11:113-114.
[4]刘胜地.掌握学员心理特点用好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2):35-36.
[5]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58.
篇4
关键词:棉纺概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棉纺概论》一书是根据纺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编的纺纱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订的。本书主要介绍棉纺的基本知识,概述棉纺原料的基本性质和选配,并介绍以国产FA系列棉纺设备为主的各工序设备与工艺以及新型纺纱方法等。本书共10章,其中第3、4、5、6、7、8章是重点,第4、5、7、8章是教学难点,下面针对教学实际总结如下教学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干巴巴的理论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应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这样讲解起来也轻松,同学们理解的也快;再者,学生也深刻理解了这些理论是怎样运用到实际生中的,才会学以致用。
二、实物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棉纺设备中,有些结构和工作原理很复杂,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候应该将一些设备上的零件拿到课堂上或在实习车间上课,当学生看着实物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记忆的快。比如在讲解梳棉机主要结构组成和各部件作用时可以将盖板、针布等较小的部件带到教室,向学生认真观察,再加上详细讲解,学生就记得较为牢固,理解的较为透彻。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第一,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解机器部件运转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课件生动的表达出来,直观形象,学生学习理解起来事半功倍。
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补充因教材滞后所致的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也可以追加与课程有关的其他知识点如人文社科的、机电机械的等等,来增加知识点,来帮助学生更还的理解所学知识,将纺织技术、设备知识点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系统理解。比如,在讲解设备运结构和远转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追加机械、机电的知识点;在讲解设备操作安全是可以追加人文社科放的知识点,让学生增强安全责任感。
第三,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课堂上如果教师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板书上,那就得不偿失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目了然。除了临时的必要的板书以外,可以不板书。比如只书写本节课的课题,至于这几科的大纲、重难点和作业等用多媒体就可以了,不必要一一都板书。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知识点的讲解上,增强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增强了学生的停课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
一、 精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教学中,对于很简单的内容,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治学习,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不用面面俱到。再者,要讲究教学艺术,语言要精炼,不能拖泥带水,这样学生才愿意听。
四、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
对一些通过分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做好小组讨论来解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有锻炼了学的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精梳机时,由于学生有了学习过梳棉机(普梳)的基础知识,精梳机又和普梳机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原理也有相同的地方,这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逐个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针对性讲解,效果非常好,
五、角色转换教学法。
在教师把最难懂的讲明白以后,有意将一些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后给全体同学讲解,来扮演教师的角色。这样,学生即能体验到上课的乐趣,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啊。通过实际教学看这个方法真的很好,一些上课不爱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变得注意力集中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一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了;一些性格腼腆,不爱说话的学生变得开朗了。
六、边理论边见习。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概论”课 文、理工科 差异性教学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为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概论”课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概论”课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较大的突破,但关于“概论”课教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概论”课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探讨较多,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怎样进行“概论”课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少,根据“05新方案”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五门缩减为两门,同时课时减少,而“概论”课教学内容乃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不分本专科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异是很大的,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理工科学生日常实训时间多的特殊性,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活化教材成为各高职院校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为此,四川省教育厅特委托四川几所高职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四川省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专题研究。该研究虽然在院校属性和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但所有专题的教案、课件、案例,以及实践、作业等运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差异性,致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至今还没有出现大家所期盼的效果。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状况和认识,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文、理工科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
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概论”课应实行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学时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多数是直接走向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且其每学期实训时间比文科专业学生要长,以本学期教学班级为例:机电专业实训时间是4周,而英语专业实训时间只有1周,两个专业授课学时相差达6个学时,如果教学计划针对所有专业,就会出现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不完,或者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完了,而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还大量剩余的现象。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撑了”的现象,根据文、理工科授课学时的差异要制订差异性的教学计划。
2.掌握程度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层次,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差异很大,在“概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有这种感受:上文科专业学生的课比较顺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常常只要老师提到上句,学生能快速回答下句,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常常在老师的一再提示下仍然很迷茫,不知怎样回答问题,课堂死气沉沉,老师经常感觉很疲惫和挫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学生大多经历高中文科政治、历史的强化培训,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大多是理科生源,高中时对政治、历史不重视,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也比较差,致使文、理工科专业使用案会出现:理论性太强,知识性太弱,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太难,听不懂;理论性太弱,知识性太强,文科专业学生认为太简单,在重复高中的东西。所以根据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必须编写差异性教案。
3.学科专业的差异
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所以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基本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但专业不同,对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了解和关注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同。文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社会动态和社会现象等宏观方向,理工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本行业状态和本专业技术动态等微观方向,加上大一基础专业学习中,文科专业学生会更多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则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从而对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足。造成的结果是:“概论”课使用社会案例,文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理工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概论”课使用理工专业案例,理工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文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为了使各专业学生感兴趣,必须差异性选择案例。
4.领导重视的差异
高职院校各系部领导的任命,虽然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很高,但基本上是各系部领导由本系部专业相关毕业的领导担任。文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文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多,比较熟悉,也比较重视,而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理工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少,比较不熟悉,也相对不太重视。文、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重视的差异会导致本专业辅导员和学生重视的差异,因此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必须使这门课与其专业紧密结合,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课件、布置不同的作业,能使其领导了解这门课,觉得学习这门课对本专业有用,从而重视这门课,最终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喜欢这门课。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性教学的对策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学生差异教学势在必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差异性教学?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学计划差异制订
由上面的分析及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了解到文、理工科授课学时存在差异,以本校为例,文科与理工科专业授课学时相差6学时左右,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表和各专业的特性,由本专业“概论”课任课老师制订教学计划,不能所有专业使用学计划。
2.教案差异编写
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要求教案必须差异编写。文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高,一般知识性问题都有所了解,点到为止即可,所以文科专业教案可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特别是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低,一般历史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都不甚了解,知识性问题也有所欠缺,所以理工科专业教案要加强历史、社会和知识方面的阐述,特别是基本文化素质方面的讲解。
3.课件差异制作
课件教学已经是当前理论教学的主要手段,课件制作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必需技能。“概论”课课件教学成为主流,但不管按章节的传统讲课还是当前热门的专题讲课,课件模板和制作风格都是一样的,没有文、理工科专业的差异,而现实是文科专业学生想象思维比较丰富,跳跃性思维较强;理工科专业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喜欢按某种顺序、规则想问题,掌握内容。因此,“概论”课课件制作时文科专业要多用图片、动画等引发想象的内容,而理工科专业要多用图表、数字和序号等直观的内容,这样比较符合各专业的思维方式,便于了解内容,理解所学知识。
4.内容差异讲授
课堂讲授是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有些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使学生喜欢“概论”课,提高课堂讲授的针对性是关键,对文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相关案例,把政治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既要避免重复以前的内容,又要使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找到理论根据;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历史事实和专业方面的案例,把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理解当前国家的现状和政策,把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5.作业差异布置
课堂讲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课后作业的布置对考核内容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至关重要,但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一直都不够重视,也没有统一要求。本课题组从课题组教师的经验出发,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布置课后作业,而且文、理工科专业要差异布置:文科专业学生要多动、多调查、多制作,把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中;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多想、多思考、多总结。把实践中的体验升华成理论,这样才能使各专业学生和领导觉得“概论”课与本专业、本人有紧密联系,有实用性,从而重视“概论”课,喜欢“概论”课,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6.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差异
基于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以及教师对他们讲授上的差异,我们认为,期末考试时,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考试形式与内容上也应有所差异。文科生可以半开半闭,闭卷部分,侧重于基本理论;开卷部分,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材料分析。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全部采取开卷的形式,主要考查他们在开卷的情况下,对“概论”课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与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单春晓.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建设的进一步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篇6
关键词:运动规律;困境;途径探索
1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教学意义
运动规律课程是动画专业学生前期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画语言的感知力和把握力,提高学生的原画水平,为将来的动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动画片中的原画设计,作为动画影片的主要绘制者,应该对运动规律熟练的掌握并运用,将物体运动与动作设计得更加完美,体现出动画影片的特殊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阐述主体意图,使动画角色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 运动规律课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2.1 表达方式的单一,绘制过程枯燥乏味
学生进入大学选择动画专业,源于对动画的喜爱。动画片中角色生动夸张的表演给了他们很多快乐。现实授课中,该课程要有大量的作业练习,需要学生在透台上绘制原画和动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感觉到枯燥乏味。普遍反映运动规律的课程磨灭了自己对专业的爱好。如何使课堂生动起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运动规律是不是一定要在透台上完成还是有更多的途径,其他途径能否很好的诠释动作的原理,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授课效率。
2.2 学生在绘制时仅仅注重绘制,忽略时间、空间、张数、速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重点在于掌握时间、空间、张数、速度之间的关系。学生甚至在每个页面上忽略标注速度尺,或者标注的速度尺都是匀速运动没有加速和减速变化,动作快慢节奏不明显。
2.3 动作格式化
在做练习中学生动画的动作设计都过于模式化不够生动和夸张。往往学生在绘制作业时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但是在如何将动作做的有意思有创意,如何完美表现上思考过少,缺少创新思维。
3 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3.1 运用多种技术增加运动规律课程的表现方式
动画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定格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其中只有传统的二维动画是利用纸和铅笔在透台上进行绘制,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原理。如采用和定格动画相结合方法,例如人物运动中的走、跑、跳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使用固定数码相机拍摄泥偶角色或剪纸造型进行完成。人走路的原理动作要领两替和两手交替时的动作是相反运动方向,也就是迈右脚时伸左手,迈左脚时伸右手,肩部和骨盘倾斜度也是相反的。前进时整个躯体呈波浪式前进,双脚跨开时身体最低,一腿直立垂直支撑时身体最高。手部与脚踝运动时的轨迹是弧形运动。使用数码相机逐格拍摄泥偶角色或剪纸角色的走路,拍摄时表现出上述的原理和要领,然后通过软件合成动画。学生一样能掌握人走路的运动规律,同样能到达教学的目的。另外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操作来完成这些作业。如今动画软件非常多,常用的有Flash软件,在作业练习中也可以考虑通过flash操作完成练习,以上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授课效果。
3.2 通过近似形练习相同形状不同性质物体运动理解时间、空间、张数、速度之间的关系
运动规律课程学生着重考虑在于研究上一幅画和下一幅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考虑绘制每张画面里的内容。运动规律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大致包括人物运动规律,动物运动规律,自然现象运动规律等几部分的内容,在实际绘制中,研究对象如何进行运动,包括它们的运动轨迹、动作表达、动作节奏以及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每一格画面,更应考虑上一格画面与下一格画面之间,整体与局部的各个关系画面之间所产生的动的效果。在学习中表现人或物的运动,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又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模拟和复制。课程中自始至终强调时间这一个概念,在学生作业上通过同一种物体表现不同密度的动画练习,如同一个球体在表现为铅球或气球时动画是不同的,铅球落地时加速,时间快张数绘制少。落地时几乎不变形,弹起高度很低,停止时减速。气球在空气中受到气流的影响落地的轨迹是曲线的,还有回升的状态,受气流影响飘动时回升状态为减速,下落时又是减速,落地时加速,然后变形弹起时又加速,在地面上弹起数次力量衰减动作停止。整个运动张数多,时间长,运动和铅球相比较复杂。通过这个启发学生把时间这个概念加入绘画进行思考。
3.3 学生在做作业时,动作都是格式化,缺乏创造思维
课程人物走运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人物正常走,然而生活中人物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区别,不同人物不同年龄的走路是不同的,同一个人高兴和伤心时走路也是不同的。学生的作业没有把上述情况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老师授课方式是不可取的,需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作为一个演员来表演特定情况下的动作,如小偷。或者一个丢钱包的人等让学生表演。如小偷蹑手蹑脚走路,或丢失钱包失落情绪下走路,通过DV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单张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情况下运动状态的不同,偷偷摸摸走路时怕别人看见,姿态是缩腿缩手,脚步落地时怕制造响声时间慢。丢钱包时情绪低落,低头,走路无力,抬脚时动作缓慢,这些特点通过单张播放引领学生分析和研究,培养让学生观察生活提炼动作。个人认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比学生按部就班绘制好一个作业更有意义。同时让学生参与课堂,让课堂气氛更轻松,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课程练习的甄别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涵盖的内容多,如动物运动就分为兽类运动,禽类运动,鱼类运动,昆虫类动物运动等。但是这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所以在作业安排上要有考虑,提炼出动画片中出现频率相对多的,或者更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练习,如兽类就分为蹄类、犬类、猫科类在授课时全面讲解这些运动的相似处,与形体上的不同点,在作业安排上就可以选择马的走路,跑步来绘制。如果将来在动画制作中遇到其他的兽类运动可以找资料做参考,很多运动规律动画书上都有这些动画基本运动规律,可以作为字典来学习。该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单独的作业练习,只能掌握基本的要领,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动画分镜中的动作。作为教师要关切学生的未来就业,该课程在目前社会工作是原画师,课程的后期就要让学生体验原画师的责任和任务。所以就需要找一些分镜给学生进行联系,让学生更好的明白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4 结语
本文在论证教学方式上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同时在此基础上阐述并分析了在运动规律这门课程教学时,怎样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对运动规律的重要性和其内在的规律做了总结,关键要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在教学上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知道学习此课程的用武之地,使该门课程真正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同样这门课程和教学的教师才会得到认可和信任。这样也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聪.动画运动规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课程;原则;教学阶段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人类传播规律的科学,是学者们研究传播现象、总结传播规律的专业性学科,主要介绍传播的定义、类型、方法、理论研究成果等。学习传播学有助于学习者对习焉不详的传播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这使得传播学科具备了相当强的理论性。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传播学概论课程是一门介绍传播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它在相关专业中都属于专业基础课。由于传播学发源和发展于欧美,如何将传播学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科学、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传播学科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可以提供系统方案。因为教学是一个系统,由教学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其中涉及到学习规律理论、教学规律理论、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和教学信息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为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安排提供了原则和依据。教学设计需要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安排使各要素协调、联动、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及其任务。结合我校传播学概论多年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课程组确立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效果为导向、以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为指导、组织其他教学环节要素的方针,形成了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原则和三个阶段。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原则
1、坚持教学内容讲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因为传播学学科发生和发展于欧美国家,其理论、方法等也是对发生在其时空内的传播现象、传播行为的反映。首先,我们在引介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要让学生意识到,欧美国家产生的传播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必然也要经历“本土化”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生硬地照搬。其次,每一种理论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经历补充、修正,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有利于打破学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答案唯一、确定不变的认知定势。
2、坚持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能力原则
高等教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教育。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理论内容是什么,而应该是通过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等,使学生具备关注社会发展、发现问题的敏感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理解、处理各方面关系的现代公民素质。
3、坚持教学方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为达成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在此原则基础上,课程组设计了教师主讲型、教师指导型、学生辩论型、专题演讲型四种课型,用于《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教师主讲型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等媒介,将图像资料、声音资料、视频资料、动画演示等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同时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对重点内容辅以传统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适当板书,强调重难点,陈列知识大纲。教师指导研究型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内容和方法设计,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①此外,学生辩论型、专题演讲型等课型设计作为辅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组采取了竞赛、鼓励、个别辅导、课下谈心等方式,让学生克服懒惰、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综合发展,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不足予以弥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在组团作业时采取角色轮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予以发扬和补足。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
1、教师传播学理论讲解分析阶段
传播理论讲解是传播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到众多的定义、理论、方法、制度等。一方面,理论讲解起来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已经是常识性知识,没有太多可以深入和发展的空间;再者,传播学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交叉性特征突出,通常会涉及到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贮备和视野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授课教师做到深入浅出,将理论讲透、讲活。除了具备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之外,还需要教师的多学科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起传播学的观察和思考习惯,对理论进行案例式解读,化解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并建立学生对日常现象传播学的观察视角。
2、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传播现象阶段
理论讲授教学会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考试过后就没关系了”。不和实际建立起足够的联系,也就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导致学生常常追问,学习传播学概论的目的在哪?难道只是大四考研时的一门专业课吗?学习之后在工作中也“用不上”,“学了无用”的论调会让学生进一步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此,在教师完成理论讲授阶段之后,应该将学生带进入到尝试运用传播学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的浅层运用阶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传播学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比如,讲到人际传播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场景、俚语俗语(见面三分亲、百闻不如一见)等,对照人际传播的特点,化解了学生对传播学理论晦涩难懂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主动去对照传播理论的现实化运用。其次,利用新闻舆论热点、娱乐八卦、影视作品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从传播理论的层面予以关注,进行简单的分析。比如,在讲授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内容时,我们设计了诸如:什么是狗仔队?面对狗仔队的行为,如何理解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平衡?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参与分析思考的热情。
3、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到传播行为的实践阶段
传播学理论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必须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传播行为中才有意义。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理论的“有用”,我们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了一些实践环节。因为我们是在广告学专业中开设传播学概论课程,就将广告的有用性作为前提进行设计。比如,针对一个广告任务,分别进行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广告传播创作,将它们进行对比,找出在广告策略上、创意上、表现上等的各种不同;或者,针对同一广告任务,制作分别刊发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体上的广告作品。这些应用和实践不仅消除了学生学理论无用的错误认知,还起到督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创新实践的作用,深化了教学效果,将课堂知识落实到实际意义中,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对传播实践的指导。
作者:佟文娟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针对广告学专业本科生的传播学教学之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2]汪靖.传播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思考[J].东南传播,2011,(6).
[3]刘兴豪.论学生主体性地位在<传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2013,(4).
篇8
一、在三维动画中及时演算动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动画产业非常巨大,能够被分成很多种类别,以技术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话有多种形式。如果从播放的关系和渲染的关系来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就可以将动画产业分为预渲染动画与及时渲染动画。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电视与动画基本上都是在渲染完成之后再给大家进行观看的,我们把这些作品叫做预渲染动画,也就是CG动画。还有一种就是即时演算动画,被大量的应用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当中。“即时演算”也有一个外文的名字——RealTimeRendering,也可以称呼他为程序动画或者是实时渲染等。用动画制作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在对一帧进行渲染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帧的播放,在播放完成之后在循环上一程序。正式由于他们两个之间的这样的关系,致使以往的CG动画在很多的形式和流程上都不能够适用了。在实体产业当中,人员团队和动画在这两种动画上没有能够分享的地方。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的即时演算动画的优势,就必须去重新组建团队并且建构严谨的流程体系。因为这当中的各种原因,使得现在的教学不能够适应突飞猛进的新媒体发展。
二、即时演算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区别
即使演算动画的流程体系模式是不固定的,却共同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客户提供给硬件系统的情况下,把自己事先制作好的材料依照客户的要求和条件进行播放。只需要给播放设备提供动画文件和贴图材料,播放设备能够完成沟通界面;处理来自各种被输入设备的控制信息和不同主机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光照、渲染、动画这些的子系统来完成最后的动画作品。引擎在及时演算动画中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不一样的引擎规模与模式都会导致不同的画面质量与动画风格。比方说:简单的FLASH动画,只要有播放程序就能够进行操作并且进行欣赏。但对于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来说,却需要花费巨资进行引擎的建设,并且需要经过很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发与升级,还要规模非常大的服务器组对服务端进行承担,并且还需要全球各地的客户端共同帮忙承担,这样才构成了一个健全的体系。引擎取代了一大半的之前的动画模式的工作。而且所做的还要更多,比方说物理引擎的中心部分:碰撞检测是一种判断引擎的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它能够对关于两个物体相互碰撞后的参数进行计算,并且能够呈现出碰撞之后的现象。他有这样的优点,就是可以模拟出不同原因导致的各种后果,并且是在数据不再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技术能够对新媒体动画的互动进行保障。正在流行的《愤怒的小鸟》游戏就是由于二维物理的碰撞而带来的可玩性的体现。传统的三维动画里的繁杂的部分在即时演算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被大量的减少了,这样可以使艺术家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整体风格的把控和模型贴图的创作上。
三、在新媒体中即时演算动画技术特点的优势
即时演算动画拥有和CG动画不一样的架构形式,因此他就拥有和CG动画不一样的数据储存。之前的CG动画的数据基本上都是通过特定的格式对图像的序列帧进行压缩而产生的。而即时演算动画却能够将数据的存储分为两块,第一块是程序文件,第二块就是被选用的先前制作好的素材。在预先制作好的素材当中,基本上都是贴图、模型文件,很少是动画的关键帧的信息和骨骼文件。和CG动画相比容量要小很多。例如3D科幻的电影《阿凡达》,发行于2009年底,育碧公司几乎同时发行了一款叫《阿凡达》的改编游戏。他们的技术和画面在当时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游戏里面的角色、背景和美术的风格和电影当中的相同,并且,在游戏里面,主要的环节都是采用即时渲染制作的。正常电影的时间应该是178分钟,但是经过压缩工序后,它的容量达到1.88GB。而游戏的容量大约是3.98GB。基本上比电影大一倍,但是游戏的整个过程却需要好几十个小时,如果再将不同的任务和其他的分线任务包括在内的话游戏时间就可以达到30个小时之上。所需要时间是电影的十多倍。并且游戏拥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达到1680×1050的高清分辨率,能够使用3D设备进行观看,拥有非常好的画质,比压缩过的电影好很多,它的真实程度就跟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据此就能够看出来,它拥有比CG动画更小的储存空间。这样的程式化的存储方法和计算方式,可以节约空间,也可以这样说,把即时演算动画看作一个“矢量图”。在当今这个新媒体腾飞的态势下,高速便捷是人们的需求,即时演算因此备受恩宠。
四、动画教育中即时演算动画的教学
1.专业基础课强化平面设计能力
专业的基础课大部分都是以艺术基础理论为核心的,例如动画概论和艺术概论等;绘画方面的基础技巧课则是辅助开展的。例如色彩、素描等。不管是即时渲染动画还是CG动画都以这些为基础。但是即时渲染动画的界面设计要求、人机互动和互动性要求要比传统的CG动画高,更加广泛。主要有三大核心构成,即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得到强化,交互界面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等,并且这种产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移动媒体和新媒体形势下即时渲染动画在跨产业设计的要求上能够灵活的应对。
2.专业理论课适应新媒体审美特点
作为教学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理论的课程非常重要,在动画的前期编导和创意类的理论课程可能需要被减少,甚至完全舍弃。新媒体同即时演算动画的结合严重改变着动画的形式,在采用影视作品审核机制的中国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在的角度看,移动媒体和新媒体的作品的和传播的渠道更加快速和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落实到作品当中快速传播。另一方面,的数量是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的,带来更多的选择。每个人都能够发现符合自己性格的资源和作品。形式和数量的剧增要求作品要更直接更快的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或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最后获取更多的“点击率”或是观众得到利益。形成了这种“快餐化”的特点。审美的主流趋势会越来越淡甚至消失,“个性”在一定的方面来说是一种共性。现在的传统动画的编剧和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产业要求。但是,不管动画的形式怎样改变,但是他的艺术形式以视觉为主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在之前的理论课程制度中,分镜台本设计、视听语言这些类型的课程成为需要加强的重点。对于试听语言,有很多的规则和经典的模式来约束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教学,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创作过程中,有经常把学生矿在既有的模式中,使学生难以创新。在动画的实验性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包容的看待学生的尝试,学生虽然可能会由于知识体系不全面而形成各种“个性”,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作为创新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传统动画的教学流程要在实验动画过程中尽量淡化,给予学生突破的空间。
五、即时演算动画是三维动画教学转型的突破口
即时演算动画的技术给其带来了两个优势,第一就是,因为容量较小,给传输、储存等带来而方便。当今全球都处于移动媒体时代,更加便捷的传输和共享往往比画质更重要。第二点是,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互动性,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人性化,客户也越来越重视自定义要求,即时演算动画符合客户的要求,同时还表现出强大的亲和力。因此,即时演算动画不仅在娱乐上有优势,在其他领域也承担着交互体验的手段。总体来说,即时演算动画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迎合了新媒体的发展时代。
六、总结
篇9
关键词:铁道概论;教学;创造性
《铁道概论》是铁路中职学校中各铁路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该课程系统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通过对《铁道概论》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概括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笔者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对《铁道概论》课程所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铁道概论》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实践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而学生对铁路还比较陌生,缺乏感性认识。如果只是还按照老的照本宣科的讲课方法,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会逐步失去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差。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想运用好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设计和制作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所谓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教学所需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按照一定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组合而成的教学程序,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友好的交互环境,图文并茂的显示功能等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对话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的使用对突破教学难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等有着积极作用。写文章我们讲求“触景生情”。在本课程的课件上笔者主要围绕创造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总体要求制作课件,通过现场实际拍摄图片和视频的方法,将其编辑进课件中。突出了直观性和现场实际生产情景的再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幅提高,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二、导入案例,以例助教
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若时间久了,对学生的刺激性也逐渐下降。针对此种情况,在导入教学时及时引进铁路发生的有影响力的事故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中间有机穿插好教学内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铁路信号时,就引入甬温线发生的动车事故的实际案例,在讲事故原因时,学生主动认真地去了解信号的基本原理,通过原理分析这样的事故到底是人为还是设备原因,加强了对信号的理解,也通过事故进行了一次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提优促整,分组学习
针对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课堂教三遍,不如学生教一遍。有的学校旁边就有铁路车站,学生通过手机就能取得一定的素材。因此,在课堂上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教学中,采用“提优促整”的模式,即提拔少数优秀学生为组长,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模式,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通过在课堂上学生各小组轮流上台讲授学习的内容,自由讨论,互相交流。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自觉探索新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型”变为“主动型”,主动完成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更新。同学之间都会有攀比心理,这样能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确实缺乏学习热情的同学,教师给予单独辅导,挖掘他们的优点,并给予恰当地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分组时要注重几方面问题:
1.合理分组
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各小组的力量一定要均衡,使每个小组在开始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组要有1~2名优等生,要使优等生主动承担起帮助落后生的责任,这样既能使优等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也可以激励差等生。
2.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表现的小组尤其是小组长进行期末奖励
这样分组不但利于学生问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恰当运用鼓励性评价,最终完善互动性环境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多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应细微观察,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合理成分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完善互动性学习环境。
篇10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
(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外,还准备了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1-2学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118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祁红志.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4-47.
[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 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重点[J]. 模具工业,2011,37(5):1-4.
[3] 郑伦楚,徐晓军.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
[4] 刘冰,陈厚,倪文莉. 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思路[J]. 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