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05: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经验 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办公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各部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成为对公务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部门对新员工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重视,职业院校的规模有所发展,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也比较认同。我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多年,颇有教学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理解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了多方考察,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明确定位。作为任课老师,我们理应透彻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岗位,强化能力,明确课程定位,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新生的第一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应让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整体构成模块,各模块应学习些什么内容,学生学习后可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很多任课老师认为基础课与人才培养目标没什么联系,与相应的专业带头人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专业脱离,让学生感觉不到课程与专业对接的理由,进而学习松懈。

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块。我平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1.兴趣引导。

新生的第一堂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开设,并且要通过高中会考,不少学生都有简单打字、排版的知识,只是学得不精而已。他们现有的知识,无论是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考证的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任课老师,我们既要让无基础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容易入门,容易学好,又要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有实用价值,有后续内容供他们继续学习。如果还是重复以前的简单知识,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而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上的课每节课都是新的、有趣的是每个任课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经常把学过的知识连贯起来,做成一个综合练习,增加一些实用技巧,让学生融会贯通,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原来这个知识点还有切实可行的用途,还有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深度和趣味性。

2.加强理论部分的学习。

目前各高校都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包含选择题、Windows基本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以及网络操作部分,一般选择题和Excel操作部分的得分较低。选择题共计20分,占了20%的比重。学生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计算机的信心。但这些基本知识是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看不见实物或是接触不多,对一些基本的术语“置之不理”,不加以记忆和巩固,时间一长,就不知其所以然了。Windows、Word、Excel、PPT、网络部分也有一部分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加以记忆。记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好像是一大难事,这需要任课老师在知识复习和演练的过程中借机加以引导和巩固。

3.重视操作部分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我校一般都按1 ∶ 2的比例来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程结构也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强调的是的操作能力,这是学生所见即所得的内容。很多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步骤照样模仿,但自己一动手实际操作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此时我们要耐心地辅导,将一些学得好的学生安排为助理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对那些自以为是、调皮、不听课又爱耍嘴皮的男生,更要“厚爱”,让他们信任老师的能力,让他们有“深造空间”。上操作类课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及拓展”的原则,上课时以案例为导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列举典型实例。该实例要让学生能有较好的切入点,并且有较好的应用空间,使学生学习之后能用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然后抽取几名学生来分析问题,根据学生的分析总结一下,看看要使用些什么功能,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怎么样的,接着给出解决问题后的样张。我一般是根据案例的难度来决定是先详细演示还是直接让学生操作。整个课程的案例最好具有连贯性,至少几个课题的案例能综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型的、具有高操作性的综合性实例。课程的最后几分钟应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决一些学生集中性的错误问题。人都有很大的遗忘性,上节课演练过的内容,过一两天后再上计算机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只剩下一些模棱两可的残存记忆,此时需要重新巩固。综合性实例具有很好的延伸性和可持续性,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容易触物生情,很快地回忆起原有的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为避免学得好的同学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记录一个平时成绩。学生们都很在乎成绩,分组后也可训练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还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学习知识的迁移性。上课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免费开放的机房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三、善用考试

我校的学生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含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测评。部分学生因原已有基础而旷课,故任课老师应掌握好尺度,除已办理免听手续的学生外,应要求学生都到课参加学习,这样一来可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发生其他不良事件,二来可使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成绩是对学生最具有约束性的有力武器,故教师应该加强平时考评,至少每一个单元应该做一次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时我院有专门的题库,学生从中随机抽取考试题组成一份试卷。很多学生都能考试合格,也能顺利地通过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该课程作为理论课程来学习,而没有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没有在技能和实际应用方面来锻炼自己,学完课程后不会利用Word处理公文、不会利用Excel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样我们的教学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故在平时考试过程中,应避免纯功能性的题型操作,所有实例均应赋予它实际生存的空间,让学生在日后的毕业设计和事物处理上可以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分析MOOC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项目驱动式教学(边学边做)、基于云平台的竞赛、综合性实训―敏捷教

>> 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 基于MOOC的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的教学改革实践 “从认识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药学类专业计算机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如何创新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作业改革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索 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实践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探索 计算机课程教学法的探索 对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践中探索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基于慕课的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文关怀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探索 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许雪林 陈敏 张国安.合作学习模式在工科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27-29.

[4]贺亚茹.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方法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5):45-47.

作者简介:贺亚茹(1963-),女,陕西蓝田人,西安外事W院 信息与网络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高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新课改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4-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感悟“探究”的方法。做为教学工具的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提高教学质量插上了腾飞的丰翼。随着职业教育进入普及化,要求人人都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计算机课程能充分适应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摆在我们职业学校每个计算机课老师面前的一份重任。我从教学过程方面谈谈我的认识与见解。

一、课前充分反思

在课前进行反思,会使课程变成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课后反思,不做课前的反思。实事求是的讲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教案以及设计的教学思路做下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补漏查缺和内化吸收的过程,更是教师重视教学,重视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 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计算机课程做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注重强调学生上机的操作能力。不过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差异较大。而有的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了解甚少;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这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因此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开始教学前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internet及其应用》这一节课程中讲“免费电子邮箱”申请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到网页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事实上有些同学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可能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可以让会申请的同学先用申请好e-mail让不会的没怎么接触过网络的同学跟周边会的同学互动学习;同时教会所有学生设置Outlook帐号,这样采用了不同教学方式来授课;同时,要尽量多的留些时间给学生练习操作。计算机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留出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和练习,正所谓的“百闻不如一练”。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课前,要认真地反思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基础特点、对课堂上对可能的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达到良好的教学结果。经过课前的反思,教学内容与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及时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即及时、迅速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使用的方法与手段以及产生的效果,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方法和手段,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因为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践操作为主,所以我们要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目的设计多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都可以被学生所接受。因此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

三、课后总结反思

客观而有批判的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系统化。课堂教学实践后的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能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最终实践经验系统化、完整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课后总结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过程中的精彩场面。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进入“角色”,从而“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景降温之前,应及时反思,回顾精彩场面的主客观因素,总结如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同时作局面记录,以备再教时运用。

2.课堂过程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课程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与疏漏。失误后教师尚若不进行反思,不仅阻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会贻误学生学习知识,可能导致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此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全面总结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找到产生失误的原因,安排好补救措施。

3.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听讲,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和提问或偶尔点头示意,积极从事上机练习;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得体。反之,课堂上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或表面安静,目光黯然,这说明教师课程空洞说教,没有引力,教学方法、方式呆板,教师课后,应及时全面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式。

经过不断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就像不断地批评与自我批评效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全面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使我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的意识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习惯性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学习结果。为满足培养新世纪实用型计算机人才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1.1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操作性很强,计算机类课程大部分的操作技能是实践的,是一种动手能力;二是指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它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这种实践性更多的是指一种灵活应用的能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应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实践性能力,实践能力内涵丰富,既是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能力,又有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应用的实践要求,专业技能要求高;二是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要有与计算机行业相适应的动态性,学生必须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三是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适应行业的飞速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2高校计算机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发展是以评价作为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高校教学评价要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注重总结性评价,忽略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教学评价当中不可缺少的评价方式。新高校的教学评价还一直沿用传统单一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但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和计算机人才发展的需要,因为其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忽视过程的综合与创新。缺乏形成性评价,教与学间缺乏有效的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地向学生、教师反馈信息。学生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发现优点及不足之处,同时找到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依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2.2评价取向单一,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计算机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这也往往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上只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就是期末统一操作测试(教师出卷,学生要找题目的要求完成统一的作品)。教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而单一的评价,只注重本门课程的内容,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同时,在整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融入,导致学生思维狭窄,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1.2.3教师单向评价,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功能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多数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只是被评价者,而无权参与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一种单向的模式,而缺乏学生的自我评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是只有个别学生的学习是优秀的,而多数学生都处于中常水平,部分学生处于“差”水平。从而,教学评价只是单纯的告知环节,仅仅给学生一个结论:优、中、差。在整个教学评价当中,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自身还存着哪些不足,也不知道在此基础上该如何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总结性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的程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改正。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评价他人),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评价的同时也是自我的反省。

2促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的策略

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有效性的保障,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处于学习的阶段(特别是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具有高水平的评价能力,容易出现评价较大的偏差和“情感分”,。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盲目开放式的评价,必须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让学生有据可依,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得以有效实施、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是盲目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具体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学习者特征、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学期和教学实际条件等因素,应依据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学生发展能力、学习情感等方面来建构,在实践检验中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学生发展能力学生经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所具有的多种学习能力及相关辅助能力,包括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思维辨析能力等等;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积极等方面。教师应当把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编制成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手册中各项指标和任务可分学生自测、生生互评和教师测评3项,使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中得以有效及时的反馈,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督促学生学习为手段,不断发现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发展。

2.2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就是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对学习的不断监控、不断评估和不断反思。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维度、多样化、多主体的评价,这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有效参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中,应注重增强学生形成性评价自主意识和责任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不能让学生认为参与评价是增加学习上的负担,应让学生明白形成性评价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富有意义的重要环节。

2.2.1反馈及时有效评价,增进评价价值意义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建立学生的学习任务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以及时、有效评价的反馈,有效地给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形成性评价给学习带来的意义和帮助,帮助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2让学生参与课程成绩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

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可以取消统一出题的期末考试,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的单一总结性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递进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从而,学生的课程成绩可以由多次的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自评累加形成,学生自己本人的课程成绩的可以自己参与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比较自评和他评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性的提高。

2.2.3以评价加强生生间的联结,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责任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往中,内化意义并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认知结构的增加或改变的过程。表明了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社会性活动中完成自主地、有意义地建构外来客观结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是简单问题的发现和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都要围绕真实、复杂的学习主题或任务进行探究,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支持与协助。生生间互评是学生参与评估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互评可以了解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生间的联结,组织分散性知识互相给予支持与协助,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自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互评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更进一步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参与形成性评价不但是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表现,体会形成性评价对自己和同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的责任心,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自律、自评、和互评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辨析能力。

2.3以“比赛”带动评价

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不必局限于课堂中,也可以把学校各种专业作品比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团或学校知识技能的比赛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以比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获得知识的运用的体验和成就感,学生能参赛中通过设计、开发富有个性创意的作品,充分展现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淡化分数意识,不以只以的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能力,不以单一知识掌握的多寡为优劣,在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能明白好的作品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又在哪些方面。

3结语

篇5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 课堂教学 实效

计算机知识虽然不难,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充分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并让学生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实效,使学生不仅获得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这是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出发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习者这种本质需要和特点呢?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之外,再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之类的活动,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活动比较单调。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笔者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制作他们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把计算机知识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更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这种横向学科联系,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四、情境与任务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篇6

关键词:医学专业;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的调查显示,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甚至连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DA(个人数字助理)、TabletPC(平板电脑)、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lT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显然,医院的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在我国已建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为65%左右,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在乡镇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信息化普及率更低,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2 医学信息化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医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掌握人最最新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山医院缺乏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阶段卫生信息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 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软件基础主要包括以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人才职业化的思想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一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淡化与各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专业的渗透,所以应根据医学生以后岗位的需求,补充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

3.2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3.2.1 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本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7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我校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4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实际应用,结合全国和本省的等级考试要求,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打造了一个面向高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3.2.2 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

在我校,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由图书馆教师授课,但从以往上课的情况看,该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在我们的提议下,学校将医学信息检索内容纳入计算机课程,既避免了重复开课,又满足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较好。

3.2.3 课外拓展计算机知识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了营造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我们确保一年开展两次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竞赛,并不定期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3 精选教材

卫生部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知识结构新颖、符合高职医学生特点的教材。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在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我们于2007年将教材再次更改为《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医学信息检索、电子病历等医学信息内容。

4 改进教学方法

4.1 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生方面,因为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所以,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二是课程方面,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高职生应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鉴于上述两个因素,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安排。

1)少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留更多时间练习。

2)操作实践,这是将计算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必经之道。

3)精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难点和重点。

4)辅导,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师一生”和“生。生”的辅导模式。

5)总结,教师对每次课进行内容总结,并E升到理论或规律认识。

4.2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利用下一次课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上机练习,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课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以典型案例为任务驱动。在任务的准备上,我们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习题。操作完成后,学生将文件以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存储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机房巡回指导,及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进行适时指导。在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将 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和学生操作结果汇总,精选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三部曲_3]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集“教、学、做”一体,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4.3.1 任务驱动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之前,老师都以任务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网上搜索、共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将Word中字体、段落、邮件合并等知识点设置成单一的任务由学生完成,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3.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详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如毕业推荐表的设计排版、药店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医院办公软件的模拟应用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4.3.3 异步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将实训内容制作成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其针对考试内容的基础案例进行学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则要求其从综合性的案例着手,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 改革考核方式,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5.1 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信息能力为中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取消了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机试考核方式,并做到“三取消三强化”:1)取消死记硬背的概念,强化实践。2)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强化技能。3)取消难于理解的抽象理论,强化应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指平时作业、到课情况等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级成绩相关。

5.2 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我校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惯例,我们认为,该等级考试内容涵盖了整个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且能客观、恰当地评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将期末考试改为成绩评定。具体方案如下:通常56分为合格线,而60÷56≈1.1,即“过级成绩×1.1”能较客观地替代结果考核的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20%+结果考核×8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也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计算机课程;应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利用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上机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加强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内涵概述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对象为中心,通过项目实施探究的教学模式[1]。教学双方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全过程展现。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们自己面对真实的项目,从搜集资料、策划方案、设计初稿、定稿修改,一直到项目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进行。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项目实施的真实过程,希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践运用

项目教学法具体运用为四个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明确项目、计划制定、计划实施以及评价应用。

(一)明确项目具体内容教师在使用项目教学法前,必须结合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强特点,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能力发展需求等对典型工作任务整理分类,并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任务排序,建立一个任务集合,并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具体工作项目,明确每一个项目的内容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根据项目对能力的要求,将课程项目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项目中,按照需求分为不同操作的实验项目。

(二)落实整个教学计划设计在划分好项目后,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开发工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在项目实施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项目具体情况,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意义,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并激发学生兴趣。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合理划分项目合作小组。在组间项目合作小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优势特点,保证组内成员搭配合理。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或者根据项目概要等资料,对需要掌握的学习知识进行掌握,明确自己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责任,并组织学生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编写文档,在开发计划基础上开始制作。

(三)保证项目计划的实施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需要按照项目计划进度目标实施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核心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项目、合作讨论,利用上机实践操作,找出项目处理办法,完成项目预期目标。例如,在《多媒体制作》单元学习过程中,课前可以让学生自信搜集相关素材;课上可以围绕设计创建学习情境,构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项目,包括处理数码照片、制作宣传板报、制作电子贺卡等;课后进行一些拓展性练习、巩固性练习。

(四)实施过程性评价模式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也需要提倡过程性评价。针对此类课程,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模式,才能检验学生实际能力。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以计算机课程来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提交设计作品、理论考试等评价,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但实际上,每一个项目实施后,教师都需要结合项目实施要点对学生考核,根据考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集中解释、分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2]。另外,通过过程性评价模式,找出不足,帮助学生梳理项目的思路,不断完善项目教学,以便于在今后实施过程中更加顺利。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项目教学法提倡实践,对于教师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要求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让及时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让教师能够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教学内容、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3],确保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二)项目选择中必须紧贴企业岗位高职计算机课程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项目内容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可操作性。保证所选择的项目都有其实施的条件;第二,紧贴企业。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项目需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保证为学生提供可以提升知识、技能的办法,拉近学生学习和就业距离,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篇8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目标改革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从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实现新课改,使小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了解与认识,计算机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合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主要按照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文化基础教育。由于小学生对计算机认识不够,通常认为计算机只是游戏、娱乐,不知道计算机深层次的应用,这时,需要计算机教师为学生全面讲解计算机文化及发展历程,使小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

其次,技术基础教育。小学计算机课程应用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以及应用计算机中的部分技术,如计算机中所带的画图功能,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再通过图画制成动画,向学生讲解这就是大家喜爱的最早动画片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多次练习,从中找到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乐趣。

最后,应用基础教育。掌握计算机基础技术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熟练简单操作计算机,因此,只有将网络技术应用好,才是对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最好诠释。例如:对腾讯微博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并应用网络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结交更多朋友,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遵循精简原则对课程进行设置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极不完善,普遍存在问题,如课程设置并不能全面包含小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利用小学有限的计算机课时,一堂课下来,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均不能让学生有明显收获,内容单一,趋于形式化,课程设置不能周全考虑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进而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重要性的认知度等。使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影响小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阻碍学生计算机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关联起来

计算机科目实践性很强,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的课时与内容分配,合理安排讲与练,做到精讲,多留时间让学生实际练习,也就是所谓的精讲多练。这就要求教师讲时充分利用时间对教学内容精髓给予讲解,点出基本知识点,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复述”与传授表面知识,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四、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提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1引言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能力已然转变成现阶段人们所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计算机应用亦逐步从以往的专业领域,不断向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渗透。计算机教育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所设立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伴随计算机技术应用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当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的状况,我国教育部门下达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强调了高校教育改革应强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1]。由此可见,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太过陈旧

伴随科技的逐步发展,一系列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然而,在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高校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而未对教学内容开展革新,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

2.2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不足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一定程度上更偏向于实践操作。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选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该种教学模式仅为对教材理论知识开展教授,未有引入科学的现代教学手段,依然单一地选取黑板、粉笔等简单辅助资源开展教学,教学方法过于落后,使得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逐步被削弱。而且,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机会,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太过抽象,学生难以将它们应用到计算机实践操作中[2]。

2.3教学管理失效

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进程,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促进我国计算机事业有序发展。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依旧采取传统形式开展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定标准,如此显然难以对计算机教学水平进行有效检测,更是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一些高校通常对计算机设备、实验室推行粗犷的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会极大程度缩减计算机教学成效。

3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计算机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可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时展潮流,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对策着手:

3.1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必须要提起兴趣,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教师应当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改善教学质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小组讨论、上机演示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同时,经由案例、任务系统地与不同课程所学知识开展有效融合;还可引入学生自主网络学习、教师教学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提前自学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教师予以总结,该模式改革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一步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

3.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学生专业特征、兴趣偏好等来设计。要知道,学生计算机学习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如对于相关编程类教学内容,学生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面对该种情况,教师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与专业关联的内容来设置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时常会应用到画图软件、修图软件,针对统计专业学生,时常会应用到数据库知识,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引入相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主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教师可设立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开展学习。增加知识的可选择性,教师可依据学生的选择评估各类计算机知识的受欢迎程度,以此作为教师今后设置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依据。(2)教师可提高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关联性,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时下新推出的趣味性软件,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3)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计算机教学应当以完成大纲要求为前提,切忌将学生兴趣视作主要教学内容,应当分清主次,切实开展好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工作。

3.3强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计算机教育应当明确确立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应当尽可能权衡计算机教学所处的当前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对教学内容逐步更新,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凸显现代计算机发展、具备时代特点的计算机内容,与计算机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前沿知识、技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跟据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特征,可将计算机课程划分成两类,一类为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维持不变的计算机课程;一类为实时动态、转变较迅速的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当结合相关专业对两类课程开展科学合理规划[3]。例如,对于文学、英语等专业学生而言,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往往要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的文字处理等相关软件,如此一来,教师应当针对此类专业学生设置特定的文档处理、应用等计算机专题课程;而对于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应用到计算机编程,教师应当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设置特定的实验程序编程等计算机专题课程。

3.4拓展计算机课外教学资源

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知识应用为基础,由于校园环境可供学生应用的空间相对狭窄,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计算机知识应用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生应用频率不足,使得学生始终难以对计算机课程形成足够重视。鉴于此,要想强化计算机教学实践性,教师可拓展计算机课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多参与实践。可成立计算机、手机基础程序问题解决小组,以为高校附近居民解决计算机、手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帮助学校图书馆开展电子书录入、编辑等;组织学生前往电脑商城开展周末、假日实践学习,经由为消费者讲述电脑硬件配置、应用功能等,强化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4]。通过对计算机课外教学资源的拓展,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边学边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度,一方面可加强知识学习应用性,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计算机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亦需推陈出新。通过全面分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强化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拓展课外教学资源,积极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为现代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昆.基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的分析[J].科教文汇旬刊,2015,13(21):63-64.

[2]侯畅,孙新竹,陈岩.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07(11):15-16.

[3]戴伟敏.浅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9(03):107-108.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战略性决策的逐步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较短时间内的大跨越,快步迈进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教育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成才。按照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职业需求,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教育行业就业。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化程度仍很薄弱,其主要制约因素不是硬件设施,而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师范生是中小学师资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师范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学习使用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对师范生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改革,应从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传授转到对师范生信息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高等师范院校不仅要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更要提高师范生查询、利用、再加工信息的能力。

1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当代师范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师范生计算机素养的需求,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师范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1知识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师范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本操作”等科目。“计算机基本操作”比较注重Windows 、Office 2000 ( 中文Word 2003、中文PowerPoint 2003、中文Excel 2003)操作[1-3]。“网络基本操作”多是训练Internet 基本应用技能。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许多中学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就出现了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的局面,导致师范生对大学里的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如何加深这部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一个重点。

1.2授课形式过于单一

从我国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来源地区情况看,有来自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而来自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能力,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运用还比较熟练。但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是知之甚少,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上也缺乏系统培养和训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4-5]。目前,师范院校为节省教学资源,计算机公共课程采用的多是大班授课方式,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都一样,并规定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由于学生的起点和能力差异很大,如果教学深度不够,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重复,失去学习兴趣;如果加深一些教学深度,又会使一些接触计算机比较少的学生感觉听不懂、学不会,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1.3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材过于统一

在教学内容上,所有专业计算机课程都是采用材、学内容,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如对准备将来从事美术教育的师范生来说,计算机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很关键的,需要在教材上有所体现。

2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针对现在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要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要。结合我们申报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谈一下我们的改革实践。

2.1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应抛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而采用分类教学的基本模式[6]。可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初级班中,重点可放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在中级班和高级班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2.1教学内容改革

取消选用材的方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初级班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挖掘与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加工与应用的有关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素质。因此,可采用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而对于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学生,则应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由只注重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转变到注重介绍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的案例上来,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模式。同时也可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以计算机导论形式多角度地介绍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不仅从正面介绍计算机技术成就,也从反面介绍计算机的局限性和教训,提出学习计算机需要思考的问题。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办成以启迪思维、拓宽视野为主的课程。

2.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革

在教学中多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7-9],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让每位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Excel软件的教学中,可假设学生是某中学的班主任,要求学生运用Excel软件统计汇总各个科目的总成绩、平均成绩、排名次。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应加强计算机上机实验课的教学。改变目前上机实验内容过于单一的现象,把上机实验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几个档次,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档次的上机实验内容,或采用进级方式鼓励学生完成不同档次的操作,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根据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即使采用分类教学模式,但在同一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还会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上可采用分组学习、合作竞争的方法,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几个网站设计的主题和要求,让学生采用分组协作方式,自行选择某个主题来完成网站的设计任务,然后再由教师负责组织学生们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做总结。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可探索开设一些研讨课,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学习一些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如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讨课,介绍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常见漏洞、 防范攻击的技术措施、密码技术与计算机安全等一些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

在应用软件教学实例中应当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在Word 教学中,对中文系学生,可让学生用Word 设计各种格式应用文范例。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

2.4考核机制改革

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应作适当调整。除了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外,还应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些具体实验项目,写出实验报告,组织学生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加大对学生的课程实验和成果考核的比例,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创新。

3结语

计算机课程是师范生的重要公共必修课之一。如何根据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对师范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改革,是每个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要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探讨了一些改革途径,希望通过教学实践,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由只注重技能操作转变到对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在教学中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多开一些讲座和研讨课,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启发诱导,多搞些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计算机课程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杜萍,何月顺,刘光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9(2):12-17.

[2] 赵志刚,周海峰.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思考[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5):34-37.

[3] 刘侨文. 计算机教学中“所需即所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 绥化学院学报, 2008(6):54-56.

[4] 庄木齐.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 甘肃教育, 2008(10):27-31.

[5] 张锋奇.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及考试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4):27-29.

[6] 朱思峰,李春丽,王朝君,等. 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下,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7):118-119.

[7] 孙玉霞.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高教论坛, 2007(1):53-56.

[8] 贾龙. 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 韶关学院学报, 2006(3):32-34.

[9] 刘燕.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实践方法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5(3):67-69.

The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of Computer Curriculum Revolution in Normal College

ZHU Si-feng1, ZHANG Yu-hua2

(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Hen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Pingdingshan 467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