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04:0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67-01
世界近代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上多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自主研究为辅的教育模式。本文就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思考,旨在探讨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思维的改变,使世界近代史教学更为贴近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 对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形式的思考
世界近代史课程是通过对近代世界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研究,探讨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甚至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世界近代史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史,从时间上来看,始于1500年地理的大发现,而止于1900年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这段历史时间跨度长,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甚至对当代社会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起来头绪复杂。但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仍多从政治讲起,从而扩展到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学生听起来不免有乏味、枯燥的感觉。教师在此可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利用多媒体、历史地图等手段将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全部整合起来,打破各个国家隔绝的状态,将国家的历史变迁与世界发展进程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可使学生理解当时世界发展变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加入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间,与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不一致,要注意引导学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相区分。
由于世界近代史知识点众多,教师在讲解时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要领,不宜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哪些内容应该掌握,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其他知识可以当作自学内容适当进行补充。重点的讲解要讲透难点,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由教师主导型改变为学生科研型课堂,即教师通过将当前学术界比较热点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通过研讨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二 对世界近代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世界近代史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注重人才的培养。历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应用学科不同,对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教学世界近代史课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学研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科研题目,将学生分成几个科研小组,通过小组分工,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分析思路等,但研究方式、方法要由学生自主研究。学生也可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解释,对于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在此,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科研小组式的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针对性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可培养其扩散思维,即指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书,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改进考试方法,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为知识点的记忆,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
注重对学生论文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需要在开学初期便要有计划地进行,由教师指定一个或几个选题,要求论文有前言、摘要、正文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形成论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创作一般要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由学生小组就文章内容、观点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总之,世界近代史教学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式讲解,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其荣、邢来顺、曾晓祥等.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2]王诗成、项福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法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篇2
所以,历史课本上的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理清历史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另外,通过分析目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抓住了目录,就抓住了历史知识的主干,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主线索。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基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最大特点是“零散”,零零落落的知识点似乎都知道,但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掌握的知识像“散落的珠子”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根“线”把“珠子”穿成串,把“沙子”归成陇、编成队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看目录。拿到一本历史教材,看目录,做整体上了解,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人教版),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的目录就明确标示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早期殖民活动;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我教学生在每个章节前后进行总结时一定要看目录,通过分析目录中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时间的联系来整理知识。然后再把目录逐个展开,从整体到局部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先抓住主干知识,二是要总结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常常让学生在给出的时间内归纳一节课的要点,尤其是在新课讲授前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和归纳,新课全部完成后再对整册书做归纳总结。这就是“找线串珠子”。比如在《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在整个近代史内容学习完之后,我采取的是在一条“时间线”上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成熟四个阶段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画”出来的办法。先是给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画”。一开始学生们都很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画的是五花八门。然后我挑出画得好一点的,逐个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后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规范的给予表扬,不太理想的给予鼓励。最后我把自己做的“画”在大屏幕上一笔一笔地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画在出来,又在每个阶段内进行知识分类汇总,找出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这样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形成了小专题、大综合,核心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地构建。
篇3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著作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比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十年。梁⒊的史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史学,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同时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理论最早的传播者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纵观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梁先生对史学研究有特别的偏爱,尤其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等方面梁启超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史学批判的思想。在戊戌维新期间他就曾大声疾呼“史界革命”曰:“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他把史学与救国联结在一起。 这是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一大特点。
一、史学史:梁启超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作为一个成长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文人,梁启超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建立的新史学正是在对封建史学的反思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因为“新”史学就是向传统旧史学的挑战和解构。后世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内容,相当重要部分的内容与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史学理论的正统论、春秋笔法、史例史体等,都与经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到了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加之新史学思潮和西方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对旧中国的影响,促使他举起史学革命的大旗,把传统经学放在审判的地位上。可以说,他在努力摧毁经史之学,即对涉及古代史学思想的经学进行全面解剖,是一次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在梁启超先生1901年到1902年写的两篇文章《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中,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弊病。他认为史学根本的弊病是封建政治,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新史学的建构,从而初步构筑起其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些主张成为他日后治史的方针。随后,1902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指出封建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的对象狭窄,只有君史而忽略了大众史。他说:“质而言之,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知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1]40随即他又指出所谓旧史学有二病、四弊,认为这是中国旧史学最突出的问题。第一,即“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反对封建王朝的历史,二十四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应建立国民的历史,应将过去“‘皇帝的教科书’变为‘国民资治通鉴’和‘人类资治通鉴’。即‘质言之,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而已”。[1]4在他看来《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界的巨著,可是内容和体系安排上也是分周记、秦记、汉记,并没有对传统的封建王朝史的编纂体例有所突破,此外历史家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在考量其对封建王朝利害的基础上做出的。同时,他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过去所谓的正统无一不是君统。过去的年号纪年也是非常不科学的,过去皇帝为了彰显权利所用年号无数,说年号不能明示距今有多少年。他认为在中国最为科学的纪年应该用与西方耶稣纪年相似的孔子生年纪年。第二,中国应该建立大众史,而非单一的个人史,中国过去写的都是个人的历史,这就难免会一叶障目,难以看清历史的全貌。历史本身是由多个要素综合而产生的,人物只是历史的材料,而不是历史本身,人物只有附属在历史中才是鲜活的人物,而过去的历史却将人物看做是历史的唯一的一部分。第三,“只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历史都是对过去事务的叙述,历史不仅记载过去还要益于今务,即经世致用,这是史学的功能。朱维铮曾说“梁启超谈的‘经世致用’,不限定于清学史,并随即用‘学术主潮’‘一个直流’等提法,表明概念的时空限定”。[2]在这里梁启超所阐述的今务是指当时要起团结全体的作用;要起改造社会的作用。第四,“只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旧史书只注重单纯的纪事,不能从史实中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理性,然后开民智,益国民。”[3]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梁启超的生长环境使得他对中国的传统经学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而他正是在对传统经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中国传统史学存在的四大问题。这四大问题又引出二病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这就使得大部分的古代书籍有着强烈的封建政治意识而这又对开启民智意义不大。梁启超先生基于此得出中国古代的封建史学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体例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与中国传统史学相比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史学有着许多可取之处,因此梁启超先生积极探索,努力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史学介绍到中国,并希望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等人不同,梁先生并没有将中国传统史学全部否定,他所倡导建立的近代史学是在发现并继承中国史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可取之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梁启超对古代史学体系作了一些分析,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线索,高度评价了左丘明、司马迁、刘知几、郑樵、司马光、章学诚等人的史学思想,并且注意到他们的史学思想与新史学的某种联系”。[4]
二、新史学的建构
如前所述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上形成的,但梁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只是批判中国传统史学,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创新。这里主要讲梁启超首创新史学在关于史学定义和史学史的专史学科上的构建。
梁启超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创立中国自身的“新史学”。他首先针对中国传统史学存在的“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提出西方史学的“历史进化论”对于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他认为历史发展存在着“公理公例”。关于史学的定义,他在《新史学》中为历史规定了三大“界说”:“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5]10
关于史学史的专史的架构,梁启超说: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学研究者;三、史学的发展进程;四、由清以硎费У那魇啤SΦ弊⒁猓梁启超这一构想,成为二十世纪史学史专书的基本结构,它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史学史的写作,第一部分是史官,这在史学史专门之书中应当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国也有史官,但不是很重要,在中国史官设置是很早,地位很重要,看待得很尊贵。中国史官设立的时代,可能不如传说中那么早,《史通・史官建置》篇云:“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可是,可以较确定的是夏商时代中国已经确立了史官制度。夏代已有出土文字”。[6]74“文字的创造人,可能兼有史官的职务,商代的甲骨文,已是很进步的文字,殷墟卜辞是一种史事记载”。[7]13中国史官保存着优良的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史学,中国史学所以发达,所以有特色,与史官设置之早有关。第二部分是史学研究者,第三部分史学的发展进程,这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部分,讲有清以来史学的趋势。梁启超主要分析了史学上治史的一些缺点,诸如缺乏史料的考证,经学沉溺等写作风气。于是他认为:一是把史学史作为文化史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史学史更有特殊的地位;二是注重对史学史影响的大事,注意大势;三是注意史学史有关关键史学人的贡献,特别是注重史家在思想方面的贡献。
三、追求新意的历史著作
如前所述,梁先生一生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他不仅在中国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领域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著作,在文化史、宗教史以及世界史方面的理论著作的水平也很高。这些文章显著的特点是,实践他的进化论史观和近代意义的历史研究法,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于社会。他认为只有史学才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5]9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处在动荡变革之中,梁启超先生亲身参与了变革。在此期间,梁启超先生写了大量宣扬变革中国社会,激发青年的著作,如《少年中国说》等。这些著作对于激发民众参与变革,奋发图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梁启超很注重当代史的研究,他认为中国要图强,必须要知道外国史,于是在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本着以戒鉴为目的,大量续写外国历史书籍,如《波兰灭亡记》,《越南亡国史》等介绍外国历史知识,可谓是世界史体系形成的雏形。梁启超先生的这些论著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民大众必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随后,他又陆续写成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历程的著作,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再次宣扬中国必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介绍日本美国等国的世界史专著。其次,为了消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自卑感,梁启超先生还写了介绍中国古代勇于冒险和富于创新的历史人物传记。此外他在政治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比如,他在担任财政总长时,曾经专心研究一些经济史方面的东西,如货币史,财政史,并且成就颇大。
四、结语
总地看来,梁启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且勤于笔耕,一生著作繁富,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近代中国正是因为梁先生的积极推动,才逐步建立史学史这门学科并在各大学开设史学史的相关课程。各种史学史著作才出版,这些课程和著作的编写体例和指导思想都受到了梁启超先生巨大影响。可以说中国史学史的形成及初步发展与梁启超先生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以及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留下一批很有见地的论著。总之,为近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朱维铮.史学史三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史学[J].历史教学,1999(7).
[4]马世香.论梁启超对近代史学的贡献[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新史学(文集之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篇4
本文作者:李素云工作单位: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
培养学生历史阐释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知识结构形成中培养出来的,要求学生能够对各个方面的史实进行高度概括。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主要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和方法。评价要全面,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评价,不能超越时代背景;要指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能超越阶级;指出其历史活动的影响;结论要正确。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主要从背景、条件、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论。培养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但文史不分家,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总之,学习有法但无定则,应视其情况而灵活运用。
介绍教材中各种时间概念的表达方式,使学生掌握纪年的基本知识教材中最常见的是公元纪年法,如公元前841年、公元25年等,如果要表示一个较长的时段,通常用××世纪××年代的说法,100年为一个世纪,公元1年到99年称公元1世纪,公元200到299年称公元3世纪。在一个世纪中,又经常会有初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等表示法。一般而言,初期指前二十年,早期、前期指前三十年,中期指中间五十年,后期指后二十年,末期指后十年。每个世纪又以10年为一段,分若干年代,习惯上前20年不采用年代纪年法,就用××世纪初表示,20-29年称二十年代,以此类推。在教学中也应该适当向学生解释清楚。常用串联法和对比法,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时序观新课程采用专题体例编排,同一个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被安排在不同模块中,也就是说不在同一本书中,对于没有较好通史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些事件和现象就容易被割裂、被孤立,不易形成对历史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经常用串联法把这些孤立的事件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系统的记忆,树立和强化时序概念。这一点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内容时尤为突出和重要。注重对历史时期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对历史时间的阶段性认识在教学中,每开始一个单元前,甚至每一个模块前,都最好能向学生把这个单元(或模块)所处的历史时期解释清楚,让学生对历史的阶段性有清晰的认识,增强对历史时间的敏感度。从大的历史时期看,综合起来一般可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生产力为依据可分为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又可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又可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在高中历史考试中,学生的解题技能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解题技能的培训。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篇6
新课程历史教学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激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无疑成了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渠道,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互补式”板书设计,不仅能够更为直观清晰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结构,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记忆。
1“互补式”板书设计的概述
“互补式”板书设计是指在板书设计中将黑板划分成两部分,其中的一边板面部分被称为“交叉知识栏”,板面剩余部分被称为“主体结构知识栏”。“主体结构知识栏”主要是将课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主体组织成科学的笔记,或用标题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示意图等方式表现出来。“交叉知识栏”则随着教学主体内容的变化,“扫描”出本节知识与全课本整体知识间存在的必然的支撑点,随机把握住知识的内在规律性,筛选出重要的知识,以触类旁通的题目形式列在这一栏目中。
该种板书设计的特点是:(1)版面直观清晰,即整块黑板仅被分为两部分;(2)内容结构突出,即历史的内容与结构形成互补;(3)重难点显著,即学生在理解主体知识的同时能够知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便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互补式”板书设计的原则
1.简明扼要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一定的补充理解,否则此知识点便成为学生认知的“盲区”。因此,在设计“互补式”板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优化资源配置。
2.色彩丰富原则。
学生感知板书设计的渠道主要通过眼观来获取。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彩色粉笔将黑板的左右两个部分,分别标出本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以期收到醒目的效果。
3.重难分开原则。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点往往把握不住,不利于学习理解。而“互补式”板书设计,不仅可以突出知识的难点,还可以让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
3“互补式”板书设计的运用
1.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好“交叉知识栏”。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想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互补式”板书设计中的“交叉知识栏”就能够满足上述的要求。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能够归纳出同类的知识。笔者认为该栏目的设计具有如下作用:(1)能够反映出知识的相互联系之处;(2)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互相联系之中找到知识点的重点之处;(3)学生也能够从中梳理出该堂课的知识点。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就可以采用“交叉知识栏”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前有“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后有新形势下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更有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再一次实现国共合作)。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便像一个纽带,不仅在当时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也有启迪。我们可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牵引出其它的战线。这样,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地明白与此事件相关的历史史实的时间、任务、过程及意义,涉及的知识点达到24个。
2.把握事件发生顺序,理出“主体结构知识栏”。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利用历史事件的顺序进行记忆,不仅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探寻其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互补式”板书设计中的“主体结构知识栏”则可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教学的历史事件发展顺序,让学生知晓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明治维新的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理出其中的发展结构,先理出:(1)日本历史上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性质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2)政府在19世纪中期采用一些扶持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扶植措施,无不为日本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并走上垄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3)让学生自己阅读感知日本在1868年实行的明治维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1)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具有怎样的特征?(3)明治维新的成功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意义?若再以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改革内容、影响等为辐射角度去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话,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更可以归纳出日本发展的主线索和发展规律。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日本发展的综合情况,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鼓励阅读、理解、感悟,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延伸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必然有一些积累和感悟,特别是在观看了互补式板书设计后,往往会有跃跃欲试的想法。笔者认为,在板书的设计过程中,不妨留有一定的空白之处,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能力,对问题进行再次的“深化”。
篇7
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要事件,通过对中国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史的教育,它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史观有重要作用。主要对初中教材中史演变的情况以及相关原因作了简要阐释。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比重;历史教育观
中日关系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史,为了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让青少年对有比较全面且正确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史的教学十分重
要,它承担着向青少年学生传递准确的抗战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抗战史观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客观、公正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抗战史讯息。
一、初中教材中史内容演变的情况
从我国教学大纲经历的五次较大调整来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关抗战史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每一次教材的重大调整与变动都是在对原有教材进行反思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革新、准确,同样也是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素质的研究,将教材内容更加灵活化、人性化,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易于接受,它同时也是教学工作者新的教学出发点。其中,对于初中历史教材涉及抗战史部分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是对日军侵华部分的变化所进行的阐释。
1.对于日军侵华罪行的描述在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对于从1980年到2001年间五次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大纲中日本侵华罪行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直观地反映出来:
■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得出,总体上,对于日本侵华罪行的描述在教学大纲中所占的分量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其中变化非常明显的是在2000年,到2001年虽然有所下降,但
其所占的份额依然在10%以上。
2.对于日本侵华罪行叙述语言的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材语言的表达追求精确化,通常是仅仅利用短短的几十个字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件,其中对于日军侵华的描述同样也是如此。以下摘取1987年教材中对于的描述:“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仅仅短短的一句话,蕴含了许多抽象的信息,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看,其中巨大的信息量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理解不了的。90年代以后的教材大纲针对这个方面有了很好的改变。如:为了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历史,在教材上新增了许多相关图片和事例,这种改善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内容演变原因的探究
1.初中历史教育观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同时对历史教学本质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历史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也发生了一定改变。
2.是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初中历史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关注度并不高,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阶段对于历史教材的区分并不显著,这样的情况导致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度非常高,致使许多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使历史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新课改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教材内容变化的部分原因。
3.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相关历史的认识趋向客观全
面化
随着对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其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学术思想更加开放化后,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对的研究,许多关于抗战史的论著相继发表,这为抗战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
历史教材中对于抗战史的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抛去主观情感,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客观地看待史实,从历史学习中吸取相关经验并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重
点培养学生关注未来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铭记历史、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詹明静.学案导学教学法与“全人教育观”的落实:以“”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
[2]楼卫琴.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教学与反思:以内容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3]娄卫星.《中华民族的》教学内容的补充和重组[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2).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功能作用;教学模式
无论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还是一个人成长全过程的角度,历史教育的功能虽然未必能给人“立竿见影”的实效,但是从长远看,作为“无用之用”的历史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展示其真正的“大”功能。研究历史教育功能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本质的必要环节。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分析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功能
人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能看现象,不能只看现在和未来,更要看过去的得失,全面考虑各种利弊。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人文、轶事、兴衰、成败等都是鲜明的例子,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所借鉴、有所启示、有所教育。
2.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的功能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高中历史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历史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历史课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抽象化、空洞化。比如,讲“”时,我们可以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两种做法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都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3.提升人文素质素养的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实、人物,恰当而又自然地“文以载道”“寓德于教”。
二、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多元模式探析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历史教学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为人处世的借鉴,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帮助学生锻炼思辨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明辨是非能力。
2.探究式教学,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事件,由教师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头脑风暴的教学,教师设立情景模拟,让学生质疑、反思、顺藤摸瓜,进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设想,然后经过分析、探究、创新、重组,归纳结论,解决新问题。
3.时空多维度,建立学生知识体系
历史是时间的过程,是空间的交错。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一个完整的机构,学会灵活时间法、历史考察法、对比分析法,将历史的人物、历史的实践、历史的故事串联起来,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主动地将古代史与近代史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相对比,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实践,逐步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4.多元化教育,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采取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1)赋予时代性,结合时代特点阐述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2)把握规律性,对具有一定规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进行总结类比。(3)开拓创造性,在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进行阐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与历史课程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开展多媒体的教学,还可以将演讲、辩论上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讨论,促进教育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解玉荣.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篇9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教法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科目,特别是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从人类漫长的文明中精心节选而来的珍贵片段,对学生思想有着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于一个独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应该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学业的负担。
历史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从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历史课堂沦为一种变相的发呆课或者自习课,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心不在焉,关注点不在授课教师身上,或者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以上这些情况存在于绝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这与现行中考招生以分数高低招考的形式有关。部分地区学校,历史学科安排的课程时间不多,重视度不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历史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等等,都是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法创新改进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不良模式,应该从授课教师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初中生在历史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挖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是授课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记忆背诵的模式,形成了只要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的应试教育。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对事件、人物以及年份等知识点的记忆只能作为解历史的一个基础点,历史授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深入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潜力。授课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创设教学环境,拓宽历史学习的知识面,使历史课堂趣味横生,使得历史知识变得充实有趣,而不是按照考纲简单就事论事。
2.改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早已再是单纯地对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的了解和掌握,还应该对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有所涉猎,应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哪些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基础元素等。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比如,在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介绍的时候,授课教师除了对该段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还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近代会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应该包括要深层次讲解中国近代时期政治制度落后的原因,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体制的产生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发展,通过阶段性总结给学生一个系统了解的过程。无独有偶,历史授课教师在讲解清朝末期、清政府发起改革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旁征博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抛出一句“清政府腐败无能”作为原因。
3.合理利用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浏览图片等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比如《甲午风云》《郑和下西洋》《楚汉争霸》等历史教育题材的视频材料。初中历史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分析视频材料与真实的历史面目的差距,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日后面对不同历史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形成清楚且明确的认识,从不被不必要的多余因素所干扰。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让初中生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掌握历史素材,它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学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对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授课教学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灵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压力下仍然保持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课堂教学去感染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