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2 04:5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总结

篇1

本学期担任了快乐英语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立足儿童的特点,注重口语培养,以听说为主,坚持听说整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自然习得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内容,且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又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以游戏为主,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交替使用,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和模型玩具等学生喜爱的事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录音、图片、多媒体等直观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激发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如:在教学生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类的单词时,通过展示各种图片或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趣。  

篇2

《六小灵童》班经过调整,包括学校四、五年级两个年级的学生,仍有六十多学生,年级跨度小了,思想成熟多了,要求也高了,好多四、五年级学生是“慕名”而来,对所学内容没兴趣,马上就去别的班了。教学依旧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取,教学压力仍然很大。教学工作仍在探索之中。

制定教学内容仍然是我冥思苦想的重点,我考虑到,教学内容要让四、五年级学生能感兴趣,还能参与进来,一定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探究技能,涉猎多个方面,继续探究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在寒假时就开始了准备。我先考虑了获奖学生的作品,确定了其中的三个内容备选,如《彩色生日蜡烛》、《会发光的笔》和《探险食人蟒》等。继续参考《少年发明与创造》、《科学课》、《少年万事通》等杂志上的一些内容,选取了个别经典的内容,整合网络上自己感觉好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想参与科学探究,但苦于没有研究问题,往往知难而退,带领学生挖掘校内的课程资源要占用了一到二课时。平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随时告诉学生学生也很非常高兴。解诀学生平时的难题,占用很多时间,教给学生及时与我联系的方法,用几课时,如发送邮件等巩固了学生的兴趣。更多教师第一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比较顺利。学生感兴趣,来六小灵童班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学校出面干涉,有的班人越来越少。我继续向学生就教学内容不露声色地做调查。

这一学期,比较成功的课有这么几节:《如何接发邮件》、《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用灭口器的方法》、《科学故事》等。我利用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活动的时机,临时插入了《使用灭口器的方法》一课,学生学得很开心。

这一学期,我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用好博客,我把获奖学生照的相片全放在了上面,评选的校级科技小明星的相片也发上去了。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我可以借助博客和学生沟通,利用手机和学生联系。拉近了学生与我的距离。

由于《少年发明与创造》的邮箱不好用,我组织学生为《少年发明与创造》投的稿比较少,现在还有十来篇稿件没有发送。

篇3

关键词:初中;校本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监督体系;认真做好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成为现代初中学校需要考虑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要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需要,在促使初中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不断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在本地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地位。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即使开发了校本课程,也是理论居多,对于本校的现实情况的关注也不够,使得实施校本课程的效率低下。下面,笔者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监督制度与及时做好总结三个方面,讨论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能开发学生智力发育的内容为主。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家在规定校本课程内容时,主要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学校可以搜集当地资源,形成一套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校本课程,使得初中生能够接受全面、真实、有用的课程教育。比如,我校在重阳节展开了“关爱老人”的德育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搜集重阳节的相关知识,与学生所在的社区合作,让学生为本社区的老人送温暖。学生可以陪着老人聊天,也可以为老人送去一些礼物,使初中生能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树立关爱老人的意识。

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虽然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将其列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之中,导致实施校本课程成为教师的额外工作。初中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大,学生直接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考试――中考,因此他们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而教师的主要工作便是让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帮助他们进入理想中的重点高中,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实施校本课程。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监督体制,鞭策教师不断投身于实施校本课程的工作之中,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我校为了促进本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展开,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以下分设教导主任、各学科优秀教师等,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不仅如此,我校还鼓励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发现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有不当行为,可以向监督小组反映。教师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与

进步。

三、及r做好总结工作

总结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这不仅包括教师所开展的基本课程教学活动,也包括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历时较短,学校与教师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再加上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校依据本地、学校、师生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发出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必然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因此,全校师生必须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定期探讨在实施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说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我校每月都会开展一次总结大会,并鼓励全校师生参与会议。在会议中,教师要客观评价本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出阻碍校本课程发展的问题,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想法,学校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是促进初中生成为独特人才、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促进学校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成为当代每个初中学校都要认真思考并落实的工作。教师要认真整合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特色教育活动;学校要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保证整个校本课程的有序发展;教师与学校要定期认真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使得校本课程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18-02

一、校本课程的优势

校本课程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点:(1)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课程的意志与要求。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之上,由学校教师依据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发展的理念,对国家课程进行的二次或多次以上的开发,它不但能满足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能满足学校本身或学校所在地域的要求,使学生兼具两种或以上的特质。(2)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决定学校自身发展的方向。校本课程的开发权在学校,所以一所学校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体现自身的发展理念及办学特色,就必须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虽然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具体要求下具有内容上的较大随意性,但它的开发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要求,更离不开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特色离不开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更离不开学校办学思想的引导。(3)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本能积极性。以前由于我国师资队伍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疲于教学任务的同时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琐事也是目不暇接,教师包括很多专攻教研的人在角色上沦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即使有个别人有参与教改之心也苦于难以把握大方向,更鲜有足够时间供其支配;而今我国师资队伍在数量及质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教师都有一定量的业余时间供其支配,学校也有一部分资金供其发挥潜能,促使教师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探索实施者转变,加之教改大潮的适时出现,我们教师队伍中按部就班的人已实属罕见,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人随之大增,主动总结自己教育心路历程以及经验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4)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校本课程由于从学校里来到学生中去,所以更适合开发学校学生的特质,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也逐渐转变为课堂的构建者、组织者甚至是实施者,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总结,学习效果、效率可想而知。

其实校本课程的优势不仅于此,有效的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特色的体现以及国家课程的高效率实施过程,更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同标准下各具特质人才的根本所在。从校本课程的优势来看,我们可以预见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将校本课程一抓到底,常抓不懈。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概念提出及实施大体是在90年代后,虽然已有近20年发展史,但是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现阶段开发依照整个国家课程的门类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大张旗鼓型,这种学校依托自身人、财、物的优势,对国家课程的大多门类都进行了二次或多次开发,从结果上看有自己个别科目的成果,但上升至校本教材还需一定的路要走,此类学校以经济发达区居多。(2)零敲碎打型,这类学校也有自己的办学宗旨,只是限于自身条件,在一两个科目上小有成就。(3)浅尝辄止型,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或经历,但苦于效果不佳、思路不清所以鲜有成就。(4)闭门观望、无动于衷型,这类学校多属于薄弱学校,从客观条件上讲多属于被动型,人、财、物都不具备,从主观上看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不清,教师热血沸腾但无相应条件支持。

当然从不同条件出发,我们可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做出不同的归类,单从开发形式上看也可以将现状分为,独立完成型、合作开发型等,这里不再赘述。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困扰,校本课程的应用大为受限,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阻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几个环节

1.人力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与实施的先决条件。尽管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数量质量也有极大改善,但是距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普遍低下、团结协作能力差、敬业思想有待加强等方面。

2.学校的办学宗旨或理念的瑕疵是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致命伤。在时下很多学校由于学校领导班子的缺陷导致学校无发展思路或人云亦云思路不清,校本课程研究缺失内涵甚至连起码的校本教研和普通教学活动混为一谈,校本课程的命运也就无从谈起了。

3.政策导向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大方向。所谓政策导向,与学校直接关联的还是招考问题,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具有致命的限制。我国大力实施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目的无非是利用学校处于一线教育阵地的优势,让学校围绕国家教育教学大纲,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进行到底,进而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各类考试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发展。在当今趋利思想的引导下,多数学校会将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从国家大纲和学校的要求转移至考试大纲的要求,致使学校教学难免围绕考试这一目标运行,学校教育多元化目标价值取向向单一化目标靠拢,达到的目的很难为社会接受甚至适得其反,“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发人深思。从功能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社会淘汰而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成长,然而考试使得校本课程以此为最终目的和方向,国家课程中涉及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被挤没了,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德的人屡见不鲜。当然不参与国家考试的项目或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它们在学校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

4.混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概念也是导致校本课程无法正常开发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很多学校还存在将这几个概念分不清的教师,有的人将校本教研只言片语的总结等同于校本课程,浅尝辄止停留在小成就上呼呼大睡,又有一些人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本教材望而生畏而不知何时方成正果。这些人都是概念不清,加以引导或可成大器。

5.时间、财力、物力及团结一致的向心力也是成就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

四、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对策思考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阻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症结所在,就应对症下药。依据我校校本课程的现实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从以下几点着手可以对校本课程的发展有所促进。

1.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意愿,更多依靠教师良好的科研素质,因此着力开发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潜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各种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观察力,适当的试验设计能力、试验实施操作能力、适时的试验控制力以及较强的总结能力。师范生这些能力的取得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于在岗教师应花大力气进行培训,这决定了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前景。我们以往的培训多以十天半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从内容上讲,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不能很好地让教师掌握学习的方法,更不能从实际出发教给教师哪怕些许的从事科研的方式。众所周知,只有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方可保证校本课程的与时俱进,否则校本课程就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我们认为,无论是国家培训还是地方培训,都应以受训教师在岗的受训后成绩为培训结果做注解,而不应以场面轰轰烈烈、过程复杂繁琐为榜样。特别是培训应建立长期跟踪机制而不应“来去如风”。多抓少而精的培训,少做无效秀;培训更应长期化、制度化让在岗教师能不断挑战自我激发潜能,为教改大计做贡献。再次,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校本课程产生的过程离不开学校的课堂,缺少了校本培训的教师很难从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所以加大校本培训是多快好省出人才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应打破高职称、低素养论资排辈的局面,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校本培训的关键所在,努力营造校本培训的大环境,搭建适合学校名师以及其他有教学特长教师的舞台,将他们的经验或优势在全校发扬光大。

2.加强校内外的团结协作与合作交流,培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大气候。其实我们许多学校特别是城市里的学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们的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就与打开校门办教育的思路是分不开的,假使我们所有学校都有虚怀若谷的气度,不仅能欣然接受来自外界的赞扬之声,更能气度非凡地接受外界的批评与质疑,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肯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这里提到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而言的,之所以要求学校打开校门办教育就是要求更多的同行快速加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因为校外不止有专家学者更有来自社会各界的默默关注,他们不一定能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有所帮助,也不一定懂课程评价,但有一点就是他们一定能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结果给出不同的建议。相同地域、不同学校的相互交流更能促进校本课程内容多元化,更容易促成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的帮带也是缩小校本课程开发成本的有效途径。当然,如若能将专家邀请到校,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成长来讲更是求之不得。

3.取才方式多样化是促进校本课程发展的关键。其实考试本身并无大错,错就错在我们将考试内容和选才制度混为一谈,考试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但一种素质不能代替其他素质成为选才的关键。我们选才应以多种方式综合素质考查为主导,而不应以分论人。只有选才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校本课程才不会弹新曲唱老调,国家课程的最终目的才会在校本课程更加完美地体现,教育多元化目标才不致沦落于现行单一化体现。

4.团结一流的班子和思路明确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引导校本课程发展的明灯。校本课程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班子的倾力支持,当然不能撇开学校办学宗旨随意开发,学校办学理念决定了校本课程水平的高低,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5.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是督促校本课程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以课程评价为督导,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手段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予以科学的评价,促使其在动态过程中趋于合理,确保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

篇5

关键词:国家课程;化学校本课程;行动研究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26

一、为什么要开发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资源实际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情感和学习兴趣。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是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 它可以辅助国家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校本课程可以在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于06~10年开设了《中学化学兴趣实验》的校本课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原则

设置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开发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 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索溶洞的奥秘”、“指纹检查和蔬菜中维生素C测定”等内容。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基础和发展性原则

中学化学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也应立足于此,认知水平上多以了解,常识性介绍层次为主,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应与国家教育课程相平衡,不能独立于国家课程计划之外,独立形成课程,注意知识加深的程度,必须考虑总体课程知识体系和进度。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究燃烧现象、照明弹原理”、“如何灭火,自制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 等内容。

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与时俱进的原则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选择人类最新、最有价值的科学成果,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最近的课程资源,不断地将新科技、最近的生活信息等内容引入课程。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里运河水质监测与污染处理”等内容。

4.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兴趣性的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选材和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开发,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玻璃雕刻―不用刀的雕刻”、“自制哈哈镜―化学镀”等内容。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借鉴“行动研究法”的方法,采用了“课程研究开发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循环提升”的课程开发流程与策略,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一本即将出版的校本教材。为使叙述更加明了,下面就以我们的具体实践为例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1.首先教师们认真研究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认真研究了《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等相关书籍与资料,通过研究老师们认为应开发“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因为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自感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学生们早就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还因为科学离不开实验,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所以,兴趣化学实验便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必然选择。

2.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时进行课程的规划

良好的课程规划会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如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规划。

示例: 课程规 划

【课程目标】

充分利用、发挥实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知识得到拓宽、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

1.实验室的药品、仪器及活动场所。

2.教师本身的化学素养。

3.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科学素养。

4.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

【课程开设原因】

1.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能提高生活质量。

2.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

3.科学离不开实验。

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综观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的佐证。不论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是多么合理,在数学计算上又完美无缺,但是在得到实验验证之前,它仍不能成为科学的定论。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爱因斯坦说:“一个矛盾的实验结果就足以一种理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实验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自然科学的诺贝尔获奖情况统计,因为实验工作而得奖的项目和人数,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了科学实验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意义。

科学理论的建立虽然常常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但它却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理论的指引下,实验的探索往往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

4.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生活中各种化学现象的原理及实验探究。主要实验内容如:照明弹原理;火蝴蝶;自制泡沫灭火器;酸碱性测定;助燃剂;防火布;自制银镜;糖尿病的检查;小魔术;玻璃雕刻;黑面包;探索溶洞的奥秘等。

【课程主要形式】

理论探究――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教师呈现探究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知识――探讨具体实验的原理及操作――学生实验――实验总结和实验改进―― 个人相关实验探究及个人小论文。

课堂时间分配:60分钟/课时,介绍本课时主要流程―5分钟;理论探究相关知识―15分钟;提醒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实验―30分钟。

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探讨法;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程要求】

1.积极思考配合老师理论探究。

2.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注意听讲,否则实验不成功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3.自主探究实验要脑活、心细、动作规范。

4.认真完成实验记录并上交。

【成绩评价】

采用记录册,用来记载学生出勤、纪律、作业、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带材料等情况。并依据文章作品,实验产品,制作品等,及小组的集体表现情况。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实验探究中的主动性、合作性、规范性、安全性的表现情况及实验的完成情况;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验探究情况。

3.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设计相关的学生调查问卷找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校本教材示例如下:(由于相关内容篇幅较长,此处只展示部分内容)

课时四 如何灭火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火灾自救的方法。

2.了解灭火原理和常见的灭火方法。

3.了解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4.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重难点】

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用品】

演示:吸滤瓶,饮料瓶,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细棉线,铜丝,透明胶带,细长棒(如:一次性筷子)2根。

学生分组:自带:饮料瓶(瓶口大小适中),细棉线,透明胶带,细长棒(2根),小刀。

实验室准备: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铜丝,浓盐酸,碳酸氢钠浓溶液,洗涤剂(或肥皂粉)。

【活动内容】

1. 火灾自救

……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1)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全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学业水平,而且由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当年的中考,相关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学校也大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了人员与物质的保证。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研究课程制度、理论、开发方法,还要研究探究型课堂的教学方法,锤炼教师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以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为指导,夯实化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视野,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教“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也“活”起来,做到了教学相长。

五、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感想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教师的能力所限,开发的内容往往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选编的内容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有何作用不甚了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凭着以往的经验研究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仔细揣摩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与呈现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 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得以更新,尤其是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逐步增强,并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如新课程教材的实验、校本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但在课程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只占很小的比重,无足轻重,要么把校本课程作为“装饰品”,当作一种“点缀”,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如一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水平、办学条件等要求太高,目前自身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从而导致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缺席”。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加强的一项工作。本文拟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层面,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策略。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尽管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对“什么是校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基本上把校本课程理解为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愿、自主进行的,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对校本课程进行建设与改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社会人士等共同关注、积极参与,需要了解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由此,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教师不可能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只能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专业发展着重于所教学科知识在数量上的占有,着重于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技巧的熟练等,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取向,强调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

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教师充分的自,是对教师主体性的真正解放。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主张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编制者,主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出富有特色的、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由此,对教师的参与意识、自主精神、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应的多学科的知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开放,凸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关照学校所在社区和广大学生的需要,由学校自己开发出来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情境性和针对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课程实践,它力求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就需要把教师、学生、课程等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情境做整体的考察。通过对学校实际的整体把握,针对学生及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第二,实践的课程范式。由于校本课程确立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学校、社区、家庭等关系的协调,所以“集体审议”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办法,通过课程集体的建立,通过集体内部各类成员的沟通、对话、协商,可以使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断澄清并得到认同,从而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方向。第三,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教师定位成“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意义的创造者”,把课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把课程变革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智慧增长的关系

“智慧”的本义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能力,集中体现在他所具有的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能力、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选择方法及使用方法的能力、掌握技术与技术实践的能力、承担外界压力与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等。

这里所讲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指代的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智慧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而非单纯的教育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训练能够形成的。

有研究指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先内容,即教师的四种能力培养: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组成部分,而教育智慧的构成又不限于这些内容。正如有专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

联系上述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不难发现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顺利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增长教育智慧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有效展开反思性实践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要求开发者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角度看,在进行反思之前,教师是否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否坚持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在当前的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着立场模糊、标准单一、急功近利等问题,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不能客观地审视,满足于成果的形成而忽略对问题的分析和成果的修正完善,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化”与“浅表化”。教师敢于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有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此其一。

其二,作为反思性实践,需要解决“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如何在反思中提高”等问题。围绕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反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应该紧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来进行,如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关注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在开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关注开发出的成果是否切合实际等。教师要学会用自己身上发生的课程事件、学生的感受、同事的经验、相关的理论成果等为参照,来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灵活驾驭动态教育过程和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等能力。

其三,反思中还需要考虑反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以避免“面面俱到”的做法。目前,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全面周密地反思自己课程设计和实施,于是,出现了教师在每一次写反思日记时,都需要“平铺直叙”地全面总结回顾,比较局限在内容的完整和格式的规范上。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做繁琐的文案工作,反倒使主要问题被掩盖,以致于反思变成了流于形式的事务性的工作,教师不能在反思中得到充分锻炼并积累经验、增长智慧,甚至把反思当作一件“苦差事”。实际上,教师的反思可以采取“由面及点”、“以点带面”的思路。刚开始反思时,可以考虑得全面周密一些,了解并熟悉反思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以及反思的基本要求,随着工作的推进,反思的问题可以集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透彻,切实解决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实效。

其四,针对关键问题所开展的行动研究也要争取更大的功效。行动研究是将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合二为一的,参与者与研究者也是合二为一的,具有亲历亲为的特点,强调反思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联系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把对学生需求以及学校和社区实际的调查研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但在把握学生需求时,应兼顾多方面的意见,组织有关人员,确定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和程序,并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再将设计好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如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等对校本课程的意见,综合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教师的工作成绩,再针对问题进行不断地修正、完善。这样的过程,课程开发与教育科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既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又可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功能定位问题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包括对开发过程的评价和开发结果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量的评价,更有质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一般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辅以适当的外部评价,评价标准的确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为根本取向,即以发展性评价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式。

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时,教师常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实践记录

实践记录是评价时需要查阅和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工作日记、会议笔记、教学后记、工作总结、实验报告、课程故事、访谈记录等。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对各类材料分类整理、归类保管,以便于对搜集的各类资料加以充分利用。教师也可以经常对所搜集的各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区分“主次”,边搜集边利用,边使用边补充,通过这种经常性地接触相关材料,也能够加深印象、关注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产品检验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所产生的直接成果,就是有关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内容文本等,一般以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外读物、教学光盘等为内容载体,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检验,是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这类产品的评价,有着一整套具体的评价指标,涉及内容本身(如科学性、深浅程度、容量等)、内容的表述、内容的呈现方式、载体的质量等多个方面。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对产品的检验分析,首先应注意校本课程的“适切性”即符合本社区、本学校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避免简单套用一些技术指标评价校本课程的做法。其次应注意处理“成品”与“半成品”、“原材料”之间的关系,既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承认和肯定教师的局部劳动成果,如一个活动方案、一个活页文本等,鼓励教师的点滴积累,改变短期内开发出完整而成熟的校本课程的想法,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融为一体,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3.经验的整合与共享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反思性实践,教师参与其中所得到的多是一些感性的、个人色彩的、多样化的经验,甚至是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而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增强本领、增长智慧,就应该提倡教师对个人经验的梳理、整合与积累,提倡教师之间经验的传递与分享。教师可以借助经验交流、论文写作、成果展示等方式,将个人的内隐经验外显出来,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地加工整理,用有关理论对个人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将反思与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经验的传递与分享,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的效果,可以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此,学校可以开辟专门的“窗口”,如学校报刊专栏、宣传橱窗、黑板报、科研简报等,也可以制订一定的会议制度,如“周例会”、“阶段研讨会”、“理论学习日”等,及时反映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交流经验,强化学校及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丰富教师的课程开发经验。

参考文献:

[1]沈兰.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王玉恒.智慧分类与个性[J].智慧网.智慧宝典,2003.

[5]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篇7

关键词: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该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可以很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魍澄幕。竹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之一,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竹笛学科。但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基本找不到其身影。针对当前现状,为响应“建特色学校、扬教师特长、育特长学生”的号召,相关小学应积极对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以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团队构建,为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奠定基础

一支专业、科学且严谨的团队,是实现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竹笛艺术内容、演奏特征以及派系类别丰富多样,且竹笛学科内容又蕴含多个学科的知识,故相关学校为保证竹笛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首先需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的建立,以此为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可以引导并组织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通过科学、严谨的考核选出参与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团队的基础人员。同时,学校可以招聘或邀请相关专业专家一起加入学校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以上形式招募一批专业性的人才,组建出专业的竹笛人才团队。其次,学校应安排或指定团队组长、副组长,使其协调沟通为团队人员安排适合的工作。然后,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积极参与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如,可以将团队成员按民间艺人、学科教师、爱好者分为三组,使其查阅、探索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在知识汇总时保留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一些当代的新元素,汲取一些民间艺人、专业教师以及竹笛爱好者的技能技巧,进而设计并构建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

二、内容开发,以此保证小学竹笛教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当前我国竹笛演奏内容广泛,如:二人转、戏曲、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流行乐曲以及西方乐曲等。故在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注重竹笛的内容开发,在校本课程中融入多样化的竹笛知识,如,竹笛的历史、发展史、相关理论知识、技巧等内容。

学校可以在构建出专业团队的基础上,要求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竹笛爱好者甚至是学生都可以适时适当参加公共课程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根据竹笛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开发出多元且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以此实现竹笛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另外,在开放竹笛教本课程的过程中,相关团队人员应积极向传统竹笛的传承者或继承者汲取相关知识。如,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可以寻找并拜访一些我国竹笛艺术的传承者或继承者,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了解一些民间艺人熟记于心且带有地方特色旋律的知识与技巧,适当地将其融入小学竹笛教本课程内容中,通过这样的形式能促进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理念教学,结合优势开发科学严谨且全面的竹笛教材

在构建科学专业合理的团队,完成教本课程资料的搜索、采集与提取之后,学校应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整合与精细的分析探讨。然后根据当前优势,结合当前教学理念,通过筛选、补充与完善建立出科学严谨且全面的小学竹笛校本教材,使其具有学校脚本特色,且适合当代小学生学习与发展。

首先,学校在整合建立竹笛校本教材时应以学校办学目标为基点,循序渐进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实际学情逐渐深化完善竹笛校本课程,使教学理念与竹笛校本课程相融合。然后,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尽量使所开放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使具备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竹笛教学(也可以同学校组织或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专业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竹笛所具备的不限地域、时间与场地的优势,让学生在各种舞台上都能独放异彩。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竹笛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不同地域竹笛不同的地域特点等,以此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需要相关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专家共同研究,发挥众人之力,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完成的。另外,在对竹笛教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并完善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保证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

篇9

1.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时代性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以学校主体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多地体现时展的特征与要求。旅游作为一种比较特别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了解或者想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生活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内涵,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是极具时代教育意义的。旅游文化在每一课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涉及,在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体现的则较为明显,由此来看,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其实不然,近年来,旅游热不断掀起,也成为社会比较普遍关注的一个时代性话题,加之旅游文化是在当代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当代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成长起来的,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虽然旅游文化在目前课程中有所体现,但毕竟不是那么的准确、系统。把其适当引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或者说以此为中心建设与开发一门旅游文化的校本课程,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现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古迹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注视,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演进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有着极大的潜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外来文化,以使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丰富性旅游是一部直观而生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教科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完善学生的文化素质结构,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中学不来的东西,但由于诸多的现实因素,比如:时间、经济等,很少有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旅游,然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在今天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在现实学校学习的某些缺陷。旅游文化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具有相当文化内涵的名菜名点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楹联碑刻、各样戏曲等。总而言之,旅游文化形态五花八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综合体,或者说人类社会众多文化现象的一个复合体,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可以选择的面就很广,可以只以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也可以兼顾多种文化形态……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3.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综合性旅游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明显地涉及多种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多种学科方法的应用。在现代学科综合化、整体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方式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学的分科教学使许多学生对学科的综合没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学习中也很少有意识尝试性的应用一下多学科结合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一场历史战争胜败的原因的时候,大多学生只会从双方力量对比、战前准备等具体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很少有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当然了,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也没那个必要要求中学生达到这个深度,只是让学生对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学习的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应该多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多学科交叉学习与研究的方式,应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应过严,只能作为一门辅课程。

4.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灵活性旅游文化外延是相当广泛的,如果作为校本课程来建设、开设,明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1)内容选择内容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中可外,也可中外兼顾,可以很轻松地就选择出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内容。(2)课程形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课内、课外学生学习的结合,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也可做出一些尝试。(3)学生的学习方式旅游文化日新月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也可适当的外出,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当是有极大作用的。

二、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

通过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教学视野,而且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总结了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方法:

1.关注学生,开发他们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1)筛选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旅游文化资源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旅游文化资源内容传播的信息量、速度等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有些资源学生了解的、搜集的比教师搜集的还要多、还要广,所以,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这样才能搜集到一些比较适用的资源,为建设和开发好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做足、做好铺垫工作。(2)给学生推荐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现在旅游也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学生都喜欢外出旅游,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建设、开发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年龄等具体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合理取舍旅游文化资源,而且对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具有良好的影响。

2.关注必修课程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资源其他科目的教材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学生手中现成的教材,不失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较为便利、有效的途径,让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简单糅合,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1)深入分析其他科目的教材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如有可能,校本课程教材尽可不必编写,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课题组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3.关注教学,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义的动态资源从现今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多样的特征来看,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速,相关课程负责人应当随时注意旅游文化资源的变化发展动态,充分引领追求和谐文化素养,及时发现课程内容新鲜点,通过各种巧妙地安排,从而去创新课程、改造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各项功能。

三、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1.课程目标的制订(1)学生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组,分析所搜集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等内容,此过程教师做相应的指导即可,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可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综合体系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教师方面通过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促进对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探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指导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实施。

2.课程内容构建选取内容的原则一般包括:(1)针对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自由性与自主性。(2)实用性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选择较好的内容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在实施时就会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困难,也很难到达教学目标。(3)时代性旅游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在选取内容时务必充分关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4)实践性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倡的是一种体验,教学方法不应太拘谨,选择的内容最好是有实践性较强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张扬个性。(5)典型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是繁杂多样的,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教师应选择性地选取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实施。

3.内容体系的建构步骤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骤:课程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编制具体方案—组织实施课程—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并反馈相关信息。这五步环环相扣,每一次课程实施的结束点,都可以作为下一次课程实施的起点,如此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课程质量。

第一步,学校首先必须组织相关人员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个较为透彻的分析,课程内容的分析是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基础,也是起点。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定位、进展等关键问题,还要对校内、校外的许多因素进行充分的科学调研、讨论和分析。

第二步,根据上述步骤分析的结果制订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订可以参照现行校本课标,在其基础上有所损益,要认真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目标才会比较有意义。

第三步,编制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目标只是为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方向。所编制的课程实施方案需十分的具体,要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教学人员的安排和课时的设置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行该课程。在编制课程方案的时候,不可忽视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方案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

第四步,组织实施课程。这是课程推行的关键,教师要把建设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期要注重试验、总结,除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外,更多的要让学生说出问题,不断改善,并可及时做一定的推广工作。第五步,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并反馈相关信息。最主要的就是对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所包括的内容应该适当地增加,不可只从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实施情况等常用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比如:可增加家长的反映等内容,而且也不一定只是在课程实施结束后才对课程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多次评价,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与重建。

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效性 模式 氛围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3-01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如何让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实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实践者作深层次的思考,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几年来钻研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借鉴先行兄弟学校的一些实践经验,包括本校尝试的点滴做法,加以整合,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商讨。

1 规划前景,整合资源,明确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个长远而具体的规划,要全面分析和利用校本开发的资源。我校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在筹备工作时,从“两个层次”的调查入手:首先调查家长学生,对现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什么建议;接着调查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以为在实施国家与地方两级课程时,有无缺憾,是否需要开设其他课程更好地协调发展学生的能力。接着进行第二层次调查:这一次主要是了解家长、学生、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建议,有哪些集中的课程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基本技能方面的意愿比较强烈。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又联系到本县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名的将军县,并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出国挣洋钱又成为部分人发家致富之路,因此本县又成了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县之一。整合以上资源,我们就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

(1)以行为训练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

惯为目标的习惯养成类。

(2)以活动训练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特长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养类。

(3)以了解、调查为主要途径,丰富学生见闻、了解家乡为目标的开阔眼界类。

接下来,我们就明晰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选用教师,学生填写选课志愿表,在这一过程中,作到细致安排,长远规划,自主选择,个别调配,教师能发挥特长,学生能够结合兴趣。

2 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建立现代的课程资源观。教师的主体性逐渐得到发挥,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撰写课程纲要,并通过完整的教历(项目说明、课前计划、调查教学描述、课后反思等)来引领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3 创设氛围,多方互动,增强合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要调动家长、学生、社区等多方积极性,多方主体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比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习惯养成类与技能培养类中,学生达到的效果如何,这需要家长、社会等各类评价主体的监督,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去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其中也需要与同事、社会中人接触,而不能闭门造车。

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有责任创设浓厚的课程开发氛围,保证“人人知道,人人关注”,作到“四常”:常督查,了解课程开发效果,及时给予指导与调整;常展示,要想提高课程开发的知名度,就要多搭建展示平台,让校本课程开发之花时时能绽放;常通报,信息通报,也是加强多方互动的一个关键,向外通报信息,提高课程开发的知晓率、关注率,进而提高课程开发的赞成率、参与率;常反馈,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提高有效性。为此,我们在校刊《星星雨》中开设“校本课程开发专栏”,以及印发“校本课程开发家校互动手册”,一月一填写一反馈,包括每学期两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展示周”活动,多渠道、多机会地关注校本课程,形成了“教师乐参与,学生比收益,家长齐关注”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4 细化安排,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走上正常轨道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犹如一珠幼苗,要想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还需要添加营养,注入外力。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的成员为了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作了明确分工,形成三支队伍,一支队伍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管理,从教学内容的安排、课时的设置重点着手;一支队伍负责学生管理,从学生选课、上课的场地、安全保障等着手;一支队伍负责信息收集与外传,及时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窗口。分工之后,三支队伍各负其职,通力协作,并相继完善了各块的制度,如:《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纲要制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安全保障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信息交流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档案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的完善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软件保障。

在加强管理时,我们坚持“过程突出经常,结果做到科学”, 并构建有效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为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我们从两方面综合评定: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完成目标情况,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是衡量开发效果重要依据;二是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收益者是学生,他们对效果是如何认定,如何评价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