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7: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其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扩大[1],医学影像学对临床诊治的帮助越来越大,尤其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从简单阅片诊断,已经发展到利用学科知识独立对疾病进行诊治并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阶段,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疗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授课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实行“少而精”的授课原则,注重精选讲授内容,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病例分析,最后由老师针对不足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影像解剖等基础学科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医学基础、临床实践与影像图像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式的人体成像技术发现病变,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及综合评价[3]。影像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器官的系统解剖和断面解剖的结构形态为依据,解剖基础知识贯穿在医学影像学的始终。只有熟悉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形态,才能真正读懂影像所表现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典型的病例影像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图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讲授医学影像学时需以影像解剖学为基础,将二者有效结合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影像、病理、临床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医学影像征象既是组织病理变化的反映,也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表现有关,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影像知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4]。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病例时应特别要强调联系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对影像征象进行系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临床与影像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放射诊断的检查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要提示同学们注重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的相互印证、对照,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影像诊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应有机结合,则可优势互补,有效反映病变的特征,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作为1名全面发展的放射科医生对它们都应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四、双语教学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长期、系统和全面的双语教学规划,各院校、各学科自行其事,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但是医学影像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交叉科学,其理论基础、较多的的科研成果及大部分机器设备基本由西方国家最先掌握,为了深入掌握医学影像,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要发展、要充实,要提高我们的学术地位,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培养大批掌握双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双语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医学影像乃至很多相关教学中都会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一直都在不断发展总结中,上述教学方法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621.

[2]刘玉清.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治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

篇2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的方式讲述对新课程实施的一线教师、行政监督、上岗培训的思考,并对新课程实施提出转变教师观念,加强自身教育,积极探索实践;加强领导的重视、参与和监督等建议。

关键词 新教师 公开课

一次交流的机会听到了某校两位新教师开的公开课,A教师为上岗第二年教师,开课内容为《蹲踞式起跑》,基本流程如下:准备部分:全体学生成一路纵队绕垫子来回慢跑四节徒手操跑的专门性练习(高抬腿跑、后蹬跑);基本部分:讲解、示范原地练习基本技术动作上道练习(蹲踞式加速跑);结束部分:放松、总结、评价。B教师为上岗一年新教师,上课内容为《投掷垒球》,上课流程跟A教师基本相同。

上课后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且不说两位新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活动是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形式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我们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去评价这节课,它有新课程的一点影子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改变吗?新课程经过六年的实验、三年的实施,却在第一线的教师与课堂上却没发现一点新课程的影子,笔者不禁对此产生了几分担忧。

一、对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一线教师

教师在课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将不可能落到实处,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点在新课改初始已有所显现,值得我们深思。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位新教师完全是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新课程实施中有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但这两位新教师连一点“穿新鞋”的意思都没有,上课中间只是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优等生示范,再练习提高,最后评价、总结,结束本课。整个课堂完全在自己的支配下去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没有一点自由的余地,也没有发言、表现的机会,课堂中学生成了练习的“机器”和被支配的“木偶”。在新课程实施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公开课、示范课按新课程的要求去上课,而平时为图省事仍按传统模式上课,这些教师已有了新课改的理念,但我们以上两位新教师连一点新课程的理念都没有。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仍存在着新课程实施的不平衡,且一些地区与学校存在的问题严重,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据笔者平时的观察,两位新教师缺乏上进心,没有钻研精神,平时很把时间用在备课,钻研教法提高业务上,而是依照老教师的传统教案模仿备课。他们大多的时间花在游戏、聊天上,对课程改革的研究意识不强,因此上课能省事就省事,得过且过,且容易自我满足。教研组在新课程中应发挥其导向作用,由两位新教师的情况可以看出教研组并未起多少作用,新课程实施中教研组应该不断地对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对实施情况不断反思、总结,使新课程实施得以不断完善。

(二)行政监督

1.课程管理

本次课程改革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和适应性”,在管理上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正是这种“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以可乘之机,不是利用这种权力搞改革而是利用这种权力抓升学率。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虽然没有出现设想的“一放就乱”的局面,却出现了有权力想搞什么就搞什么的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仍处于“有想法,没有行动”的状态,即使有校本课程很多学校也是搞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

2.地方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需要行政监督,下一级课程实施情况如何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这就需要三级协调起来,形成共识;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地方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要给予及时的解决,或提供理论依据或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有些地方行政监督不够,对各校课程实施的情况不管不问,只是下发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有关实施新课程的文件,这也存在地方行政部门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或理论层次不够,难以处理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这也与上一级行政部门的培训不够有很大关系。学校课程改革实施不力、抓升学率,严重影响体育教师的改革热情,也与地方的行政监督不无关系,这就造成从上到下监管不力、实施不力,也就出现新教师上课走老路的现象。

(三)上岗培训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相结合,做到‘先上岗、后培训,不培训,不上岗’”。区行政部门虽然按要求组织了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从以上两位新教师上课就可以看得出来,培训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按培训的要求到各区、各校调查课程改革落实情况,因此才出现了上面监管不力,下面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高校师范院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改革的任务,为基础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应有一定的新课程理念或有较强的接受新课程思想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是一片空白,也不是只能承担基本教学的普通体育老师,因为他们是教育第一线的生力军,承担着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事实证明,高校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着缺陷,需要在这方面作些努力。总之,对于师资培训地方行政部门应建立起严格执行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以便使新课程培训落到实处。

二、对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自身教育,积极探索实践

对于体育教师自身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课改的学习,深入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新课程观、学生观。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融入教学,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除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外,要加强自身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促进自身思想水平、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会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是过去的经验与理论难以解答的,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适应新的要求。平时多花些时间用在钻研业务上,认真备课、及时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难以解决的通过集体讨论或咨询专家等形式来解决,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搞好教学工作。由于体育教师自身水平不同,个性与个人追求也不同,这就需要教研组、学校、市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的督促与检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而不是被动改革,听之任之,持骑墙观望态度。

(二)加强领导的重视、参与和监督

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教研员、校长等领导必须认清新课程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主动、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支持、帮助、咨询和服务。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多提供让教师参与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且教研员、校长等领导要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从而了解课程实施的状况和教师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一道群策群力地进行探索。重视建立行政吸纳制度,把大专院校的课程专家、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吸纳到课程决策中来,主动听取各方面人员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便改进新课程方案。同时,还要抓好课改的专项检查,善于发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与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动执行文件,以便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课改的培训工作

新课程培训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培训只讲理论不讲操作,只是说教没有具体实践,培训下来结果是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因此培训既要讲方法又要看落实,努力清除培训内容形式方面的弊端,注重优化教师培训方法,形成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组织考核与个人总结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那种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要求,必须深入课堂中解决具体问题,要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参与培训,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使培训真正成为促进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达.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构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篇3

关键词:MATLAB 仿真 应用研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59-01

1 引言

目前,随着对地方院校向应用性大学转型的要求,许多院校对理论课程的课时缩减了,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很好的掌握好一门课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为例,如果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办法给学生做介绍的。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一般在大三下期开设《信息论与编码》,而在大二时就已经学过MATLAB[1]相关课程了,所以学生能够独立应用MATLAB编程仿真了。如果把MATLAB应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在课堂上提出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运用程序仿真和函数运算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真,这样就能够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相关的现象和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且能够减少所需要的课时。

2 应用举例

选用教材《信息理论与编码》[2](第二版),吕锋等编著。以熵函数性质为例,运用MATLAB绘制二进制熵函数曲线,从而总结出熵函数的性质。二进制熵函数的性质为:二进制熵函数曲线是关于概率的上凸曲线,如果二进制信源的输出是确定的,即概率为“1”或“0”的时候,则该信源不提供任何信息。反之,当二进制信源符号“0”和“1”等概率发生时,信源的熵达到最大值,等于1比特信息量。

3 结论

把MATLAB应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能够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相关的现象和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MATLAB程序在一般的windows系统都可以安装,而且安装方便[3]。学生只要有MATLAB相关的基础知识,就能运用程序仿真和函数运算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真。

参考文献:

[1]王沫然.Matlab与科学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吕锋等.信息理论与编码[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篇4

针对一些高中学校英语课程改革方案被消解的原因,对高中学校的教务处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1.英语素质教育的课时量;2.课时安排时间;3.教学活动安排这三面为问题切入点,总结出学校在多重制度压力下实施新课改境遇:

1、学校课时安排与国家政策相差巨大,表面只做出某些相应的改变,与上级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做材料”应付政策要求,作材料完全只是为了实施行为本身,有时以作假的方式做材料,如撰写教学过程记录,学生总结课程改革后英语学习心得应付上级要求。

2、学校往往利用非常规时间实施新课程改革。为避免传统的常规教学活动不受课程改革影响,采取集中实施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如每周下午自习时间,或假期集中上课实施改革。

3、地方教育局和学校较多的关注外在英语课程组织和管理活动方式,但是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授课老师而定。学校各方精力不足,资源有限,指导不足很难从学生学习结果发现影响,显然对教学中的评价工作,及总结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评定。

二、英语课程改革实施困境分析

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离不开组织域关键各方的相互影响。所谓组织域,就是组织共同体,里面有各类组织生存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有相应资源或者产品的供应者,消费者,中介机构等。显然,学校教育符合组织域的特征: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大学,家长和高中学校等组织和机构不仅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有着对学校英语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有不同期望。

教育部代表着中央政府对高中学校教育进行管理,是教育领域管理最高的管理部门,这是教育部参与学校教育这个组织域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拥有着庞大政治资源,这些资源充分保证了教育部在组织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实施自上而下政策的首要者。地方人民政府对所辖地界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事物具有管辖和领导权限,对辖区的教育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条件。大学在学校教育组织域中扮演三方面的角色:一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二是为学校教育提供供应者即教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三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家长在组织域中也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同时也是重要资源提供者:充足的教育经费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学校是组织域中最为关键的一方。它具有双重性:一是服从组织域各方达成的协议,并以最完善的教学政策实施协议。二是积极参与制度逻辑的商议过程,并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最终承受者,具备自主操作空间和权力;许多课程改革的政策都只是一些目标,而无具体的操作指南时,目标落实上需要学校这一组织方发挥积极地作用。同时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垄断性生产者,学校在对外宣称上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学校实施了什么政策,有自身最大的发言权。学校在进行英语课程改革时受到多重影响,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到底应该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应该帮助学生获取高分,学校内部各方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影响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行为。

三、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尊重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规律学校针对英语课程改革应演化而非革命。路径依赖意味着英语课程改革在未来发展之路上依赖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在推进方案中,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制度逻辑,而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如何做的更好,并保持组织域内部的相对稳定性。高中学校对革命性的变革具有抵触心理,因此应保持核心利益和技术的稳定。

2、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对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学校提供更多的利益奖励,或奖励经费筹集机制,对参与改革的学校进行实质奖励,而非名声上的奖励(戴媛媛,2011)。学校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更多的教育经费,更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在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好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充足的经费时,组织与各方应建立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

3、强调规范性制度即社会责任对改革的影响对社会规范性进行引导和管理,强调社会的责任,是支持改革的理念主流化,从而影响实施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性包括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家长以及社会民众对英语课程改革所持有的态度,理念。

篇5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改革;本科建设;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地方农业高校几乎都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高科技农业、地方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本科人才。多数地方农业高校是二类本科院校,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也是参照重点院校进行大而全的学科设置,而立足于地方性、农业性、应用性不是很多,致使学生培养没有恰当的定位,不如重点高校那样在理论上工程上深入学习和掌握,也不如高职院校学生那样实践和技术掌握的牢靠,从而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暗淡,学科建设后力不足。本文在调研多个地方农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开放式的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建设模式,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原则,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培养方案

地方农业高等学校在二类本科招生情况不是很好,第一志愿报考率不是很高,经常需要降低分数线来完成招生任务,新生的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相对不足。为此培养方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需求;要求培养方案具有弹性,不仅每年新一级学生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正在学习的学生培养方案也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分析当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它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培养模式也大体相同,使农业高校的学生要和重点院校的同专业学生面向相同的就业市场,造成竞争力不足,另外重要一点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体现出农业高校的特色。为此要按照农业高校的定位重新规划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高科技农业和农业信息化为目标进行调整,要加入计算机在农业的应用、农业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应用、精确农业等课程,专业课程也要以应用型为特征进行调整,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服务的高级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服务。

应用型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基准,满足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对大批计算机开发性人才的需要进行,能够进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农业网络建设与管理、软件系统管理、客户培训和服务、项目开发、设计和调试等方面从事工作,为此要加大计算机应用方面课程设置,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环节,注重计算机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1]。跟随信息社会发展步伐,减少硬件的课程,比如模拟电子和电路、单片机原理和微型计算机原理,这些课程内容可以在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实例引入。不应过多强调大而全的基础课程,应加强知识综合,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2实践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的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实践内容[2]。在课程试验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减少验证性试验或让学生课下自主进行。实验课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要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教学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系统化的进行学生的项目培训和知识组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程设计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对已经学习过的某门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一人一题进行计算机项目开发,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应该以农业相关的项目为主,比如养殖业管理系统、种植业信息系统、粮食质量追踪管理系统、气候数据自动采集等等,培养学生与农业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处理系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如果课程设计的题目较大,又综合已学过的多门课程,则采用多名学生协同完成,进一步增强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源程序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引用开源项目的部分内容,或把课程设计的内容融合到网络上协作的项目开发中,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也可以加快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积累和编程能力的提高。

毕业设计以解决农业信息化和高科技农业系统为主进行的设计与开发的综合性应用项目,把学习到的农业知识进行现实化、实用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毕业设计要按照软件工程和信息开发的标准编写文档、撰写程序代码,提交一个项目总结和程序系统,包括开发文档、程序源代码、数据库结构、配置文档和测试文档,这是本科四年的计算机知识总结和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要学生独立完成,在答辩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和测试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再进行包含大量基础知识和重复开发文档内容的撰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和互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中心,减少讲授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讨论课、分析课、现场观摩课,补充新技术讲座。提高第二课堂的学时,教师多多参加学生自学辅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彻“知识-素质-能力”这个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和教学准备[3]。

当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学生进行构建主义形式的知识掌握提供了基础。围绕教学大纲的知识材料以网络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辅助教学使学生随时得到帮助,也可以使学生一起协同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以丰富多样知识形式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自然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此要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利用情景、协作、讨论等诸多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校园网络的应用要充分化和高度化,让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上的应用更加丰富。即学校购买其他高校优秀课程资源或优良的公司开发的教学资源,快速构建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学校的定位,进行各个课程网络资源的二次开发或原创性开发,使网络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本校的教学。

4考核方式

当前很多地方农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考试仍然是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分数判断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素质和能力来说不是很适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是爆炸性的增加,知识的获得变得非常容易,不一定需要记忆和严密的推理,关键是判断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否通过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关键指标,为此要采用符合学科的项目系统开发、课程报告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对当前的闭卷考试进行改良,以多种方式的综合为主,由知识测试、课堂状况考查和试验检查或试验设计能力组成。课堂状况考查比重加大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讨论课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独立地完成作业和专题报告,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激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和表达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5教材建设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导下,地方农业高等学校都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优秀教材,甚至选择了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材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应用型本科建设是不太恰当的,学生学习变得非常吃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知识,降低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现在的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为此要进行教材选择方向的改变,选择满足“知识-素质-能力”原则的教材,选择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当前很多出版社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也陆续出版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型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多数都不是非常适合地方农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此进行教材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地方农业高等学校要联合起来,研究如何使教材内容满足本类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农业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最新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和能力。

6结束语

随着高科技农业对信息化要求的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地方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大大加强,其本科专业建设变得非常紧迫。在总结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模式,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的原则进行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专业建设措施。当前社会需要创新能力更强的人才,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成为必要,为此各个地方农业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地方农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8,(04):94-96.

篇6

听完课之后我不禁思考:这就是所谓实施新课程的公开课吗?哪里有一点新课程的影子?这样不但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教学任务,而且没能体现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并无明显区别。在其他学科已将新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信息技术的课堂还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怎能适应如今的课程要求,同时教师的自身素养又怎会有所提高?对此,我不禁产生了几分担忧。

一、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担忧

(一)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在课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将不可能落到实处,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1],这一点在新课改初始已有所显现,值得我们深思。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位教师,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完全是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新课程实施中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但这两位教师连一点穿新鞋的意思都没有,上课中间只是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讲解、示范,再练习提高,最后评价、总结,结束本课。整个课堂完全在自己的支配下去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没有一点自由的余地,完全根据老师的指挥去做。由此可见,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这么久,但是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于不同学科之间也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同时,教师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什么重要的课程,学生不重视,平时随便上上就可以了,不需要搞得那么认真。进而发展成备课敷衍了事,例行的教研活动只是走走过场,等到开公开课的时候才去绞尽脑汁想办法。长此以往,教师自身怎么会有进步,课又怎会上得好、学生乐于参与呢?所以说,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有实施新课程的想法和做法,摒弃以往陈旧的观念和模式,钻研教法、提高业务,从而带给学生崭新的课堂氛围,跨出新课程实施的第一步。

(二)行政监督不力。

1.课程管理方面

本次课程改革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2]在管理上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正是这种“权力下放”给了地方和学校以可乘之机,不是利用这种权力搞改革而是利用这种权力抓升学率。因此课程改革仍处于“有想法,没有行动”的状态,即使很多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绝大多数也是搞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

2.地方管理方面

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需要行政监督,下一级课程实施情况如何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总结,这就需要三级协调起来,形成共识。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地方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地方行政部门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要给予及时的解决,或提供理论依据或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有些地方行政监督不够,对各校课程实施的情况不管不问,只是下发上级有关部门有关实施新课程的文件。因此,这也存在地方行政部门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或理论层次不够,难以处理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而这很大程度上也与上一级行政部门的培训不够有很大关系。

(三)师资培训效果不明显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相结合,做到‘先上岗、后培训,不培训,不上岗’”[2]。虽然各学区都按相关要求组织了培训,但效果是否理想,培训是否落到了实处,也只有教师自己清楚。培训结束后,也没有相关部门到各校了解培训内容落实的情况,因此出现了上面监管不力,下面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所以说,对于师资培训地方行政部门应建立起严格执行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以便使新课程培训落到实处。

二、对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新课程实验证明新课程的实施是可行的,但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实施课程改革的方式也不同。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我们去面对,而不是听之任之、坐视不管。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加强教育,积极探索。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虽然信息技术不是考查学科,但是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看,所起的作用和其他学科不相上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分组合作完成相关操作,这能培养他们协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不要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无足轻重,它一样可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加强自身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促进自身思想水平、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是过去的经验与理论难以解答的,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适应新的要求。平时多花些时间用在钻研业务上,认真备课、及时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难以解决的通过集体讨论或咨询专家等形式来解决,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搞好教学工作。由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水平不同、个性与个人追求不同等,这就需要教研组、学校、市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的督促与检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而不是被动改革,听之任之。

(二)领导加强重视、参与与监督。

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教研员、校长等领导必须认清新课程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主动、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支持、帮助、咨询和服务。把大专院校的课程专家,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吸纳到课程决策中来,主动听取各方面人员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便改进新课程方案。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多提供让教师参与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且教研员、校长等领导要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从而了解课程实施的状况和教师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一道群策群力地进行探索。同时,还要抓好课改的专项检查,善于发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与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动执行文件,以便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三)相关部门加强培训工作。

新课程培训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培训,但大多数培训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听专家讲,没有实践,培训下来只是听了一肚子的理论,无法和现实的课堂实践相联系。因此培训既要讲方法又要看落实,努力清除培训内容形式方面的弊端,注重优化教师培训方法,形成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组织考核与个人总结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那种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早已难满足教师要求,必须深入课堂中解决具体问题,要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参与培训,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使培训真正成为促进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7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不动摇,坚持内涵发展、教学创新的思路不改变,通过教学改革研讨会、教研组建设等工作,全区教育质量增长方式逐步发生转变,学校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研究、机制创新、特色建设,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毕业班工作纳入教学常规,教学质量保持了持续发展。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科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待强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够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有待加强等。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贯彻全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以主题研究、有效解决、整体推进为主要工作策略,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为主线,以构建自主有效课堂为突破口,提高教学效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工作目标:

1.贯彻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学年度工作任务。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4.完善学科指导意见,构建自主有效课堂。

5.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学校要按照要求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艺体教学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做到教师专任、开足课时。地方课程将纳入教学质量检测范围和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进修学校专人负责地方课程的教研活动,保证地方课程顺利实施。各学校要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课程资源。

2.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水平。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水平。本学期将通过学期初教学工作计划交流、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成果展示、期末学校重点工作总结交流,以及专题研讨会、主题论坛等活动,提升业务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参与到教师教学活动中,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等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1)全面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初中教师要掌握初中教材,熟悉高中内容,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教研员将与教师共同进行专业阅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解读,学习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育教学理论,专题研究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对初中教师进行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测试。

(2)加强教师梯度培养。在调查教师的学历、所学专业、教学水平等基本情况下,教研员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养工作。通过个别指导,任务驱动,搭建平台,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逐步形成教学特色,优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名师。提高新教师培养的实效性。开学初针对新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听课、备课指导、课堂教学观摩等措施,使新教师在短时间内学会备课、上课。

(3)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教学有效性,引领教师发现、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要明确,研究有过程、有价值、有效果。教研员通过专题讲评、研究成果交流等措施,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4)继续做好教研组建设工作。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教研组。全区以教研员为中心,成立以培养教研组长为目的中心教研组。教研员将参与学校教研组活动,指导教研组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实现教研工作由个别指导向教研组建设的重心转移,提高校本研修有效性。

4.关注学生主动发展,构建有效课堂。

(1)研究学生,牢固树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个性,研究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保护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快乐而又有创意的学习、成长。以教师的高期望引领学生实现人生理想,让学生从进步走向进步,从成功实现成功。

(2)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下要素: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关注差异性,体现开放性,突出自主性,强化探究性,注重合作的有效性,展示师生的创造性。

(3)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质疑、分析归纳、总结提升、展示交流等形式,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学科思想和方法,初步掌握学科思维方式,达到教师有效教学,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

(4)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学生爱读书、愿动手、勤思考、善提问、敢质疑、能创新,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5)教研员、优秀教师要在构建自主有效的课堂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各学科在总结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指导全区有效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及时发现学校、教研组、教师的典型经验,开展不同主题的展示交流活动,推广有效教学成果。

5.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在总结过去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调研,充分征求各方面建议,结合全区教学工作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制定内容比较科学、学校认可、操作性强的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学习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以学生的发展体现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6.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教研员努力贯彻“四者”的工作理念,准确理解上级文件精神,把握教学发展动向。以“务实、有效”为教研工作原则,做到工作有主线,活动有主题,研究有成果。以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7.求真务实,完成常规工作和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

四、主要活动安排(第一学期)

9月份:

1.新教师培训

2.学校教学工作和教研组活动计划网上交流

3.学科教材主题研讨会

4.评选第六批学科带头人

10月份:

5.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测试

6.学科有效教学研讨会

11月份:

7.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8.有效教学成果展示

12月份:

9.教研组建设成果展示

2009年1月份

10.学校教学工作总结交流

篇8

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不少学校设置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课程,内容方面针对计算机文化、程序设计、机器人等都有,针对目标方面开展比赛、特长教育的也都有。但是,如果作为校本课程就需要在独特性方面有一定的考虑,是面向部分人的还是面向大众学生的,但无论怎样都没有必要委曲求全。例如,引入物理或化学实验平台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初级阶段就是针对物理或化学偏弱的学生进行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优化,而不是针对物理化学能够在普通课堂就学得会的学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就是解决普通实验的设计、实践、练习等内容。如果针对物理或化学爱好者,那么在内容设计上就要有实验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由此不难理解,如果我们把机器人作为校本课程,内容定位也要如此考虑。如果对大众就是常识,可以讲基本装配与控制,如果是针对创新教育就要侧重于自我的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重在有特色的实质,从教材到教法都要避免与国家普及性课程的简单重复,若只是范例或软件的不同,那么价值就小了。

校本课程的问题性

在设计校本课程时由于受到指导纲要、教材开发、课程设计等元素完备要求的影响,一些好的内容很容易走向形式化,因为内容多了就存在“拼凑”。因此,对于新技术采取问题式学习非常好。举一个简单的版式例子,如我们去用Word或者WPS创建文档模板就能很好地体会技术与问题的关系:技术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问题为技术设计。尤其是英文模板,如简历就填写一定的情况询问项目,而非我们中文简历中那么多“费话”。就算数据库这么难的内容,如果作为校本就是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学那些结构、主键的名词理论。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图书数据库作为校本项目,那么数据结构的兼容、数据的组织、查询与表单的作用都能在实际的应用中得到有效梳理与深刻阐明。问题解决却必须是在应用中发现、探索、思考,是在对这些问题与技术的切合体验后进行总结,这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当然,做了就做了,不做总结与反思那只是工匠实践,仍然不是课程。

校本课程的继承性

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率性而为,就为实现自己的地方需求就行?不是的,那只是教学不是课程。课程可以创新,但更要有继承性,继承本学科已有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模式,继承其他学科的经验与得失,继承是一种借力与支撑。例如,现在软件操作式的教育已经被广泛质疑了,一方面是因为其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可变性差,更重要的是不容易形成一种规律认识和能力迁移。在这样的问题上,既然在本学科的其他内容如文字、数据等教学已经改革,增加了新兴的物联网等内容,如果再只是设计成“知识+操作规则”式的教条课程,必然只是常识普及,甚至比不上科普来得通俗易懂。如何跳出操作本身,提高对技术的规律把握、本质检验等,这是校本课程采用新技术要考虑的一大因素。

篇9

关键词 汽车构造与拆装 “四位一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58

The Four in One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on Vehicl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in Colleges

CHENG Mei

(Hu'na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1)

Abstract Vehicl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is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n Automobile Specialty in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efficiently,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we combine the WeChat course, theory explanation, virtual disassembly with the practice of disassembly organically. It forms the four in one teaching mode. Thus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highly and also can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fully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Vehicl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Four in one"; teaching reform

汽车构造与拆装是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做合一”一直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近年来汽车专业的招生热,汽车类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汽车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着学生多、老师少、设备缺的局面,汽车构造与拆装的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不好,因此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1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就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微信课程、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操作四种教学方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微信课堂:老师提前将所要学知识上传到公众微信平台,学生通过关注微信,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理论教学: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由师生共同讨论给出结果;虚拟拆装:利用景格汽车虚拟拆装软件,对汽车各组成部件进行虚拟拆装,在拆装过程中,了解零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物拆装,增强真实感受,巩固教学效果。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微信课堂与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虚拟拆装和实践操作为翅膀,兼顾传统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遵循人的逻辑思维规律和学习发展规律,很好的体现了高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当前汽车专业班级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单薄、实训设备短缺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1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2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微信课程,让学习时时处处

随着手机微信的推出,其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让微信课堂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微信课程是基于微课,借助手机来实现移动学习。我们设计的微课针对性强,内容少而精,同时,作为学生也可以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完善。其次,每个微课后面都有思考题与拓展学习部分。我们开通了汽车构造与拆装微信公众平台,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进行融合、活泼的学习方式和便捷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眼前一亮,深受学生喜爱。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还提出了“微学习”、“微阅读”等理念,将汽车的前沿技术以“微阅读”、“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对汽车前海沿知识的学习需求。学生对于微课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笔记,在课堂内进行讨论解决,同时,对于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地方,可以课后通过微信课程补充答疑。以项目任务“发动机水泵的拆装”为例,在公众平台上,上传了“冷却系统的组成”、“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冷却系统大、小循环”等文字、图片、视频学习资料,学生利用手机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并自学,对于不懂的地方,学生做好记录。

2.2 理论讲授,答疑解惑

理论讲授,是以前面的微课学习为基础,以问题引导的形式开展,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是学生在微课自学中发现的问题,二是老师考查学生微课的学习效果检验的问题。通过两类问题的解答,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已经全部掌握。

以项目任务“发动机水泵的拆装”为例,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手机微信预习了“冷却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首先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问“以前,冬天起动拖拉机时,会灌热水,为什么?是否与冷却系有关。”“节温器是怎样控制大、小循环的?实物结构怎么样”,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给出一个答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答案。接下来,由老师来提问,问题主要围绕“冷却系统的结构及及工作原理”,学生必须理解了之后再自己组织语言来回答,最后由小组进行课堂总结,总结一堂课下来自己的收获、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练习,归纳与总结,学生的对于专业的知识点已了然于心,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3 虚拟仿真,提高感性认识

汽车构造与拆装是一门专业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师资配备一般是一个老师带一个班50人左右,如一开始就采用实践拆装,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此时,我们先采用虚拟仿真拆装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拆装操作的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采用了景格的汽车拆装虚拟实训软件,如图2所示为景格汽车拆装虚拟实训室登陆界面,在虚拟拆装实训室内,不仅有整体的拆装,还有各组成机构的拆装,如图3所示为发动机拆装实训项目,在拆装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拆装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拆装,如有操作不当的地方,下一步的拆装操作将无法继续,同时,在作业记录表中对于每一步操作都有详细的记录,对于操作错误的地方,错误动作,错误的原因,一清二楚,学生在完成之后可以查看,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采用了虚拟仿真实训,有效的防止错误操作导致的零件的损坏,以及重复操作程中零件的损耗,通过反复操作达到了训练目的,虚拟仿真实训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通过直接接触强化了形象思维,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2.4 实践拆装,固化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教学效果,最后进行汽车拆装的实物实践拆装操作。通过实物拆装,加深学生汽车构造的认识,检验其它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在实际拆装过程中,为了更加有效、有序的组织实践拆装,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大家分工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拆卸完成之后,所有学生必须对所拆下来的零件进行识别,由组长负责,所有组员识别零件,并说出各零件的作用,然后由老师进行抽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有了虚拟仿真拆装的经验,在实际拆装过程中,学生非常清楚拆装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对比虚拟拆装,总结实际与虚拟的区别,认真观察汽车各组成部件的结构、相对位置关系、相对运动、动力的传递与实现等,学生的大脑里有一台汽车的模型,汽车如何跑起来,都一清二楚,学生的专业成就感油然而生,专业兴趣大大提升。

图2 景格汽车拆装虚拟软件登陆界面

图3 发动机拆装实训项目

3 结束语

通过“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学荣,耿国庆.“汽车构造”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2] 朱为国.汽车构造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篇10

一 、继续推动美术学科课程改革

1.调研工作

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推广经验。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于3、4、5月期间开展1次集中调研活动,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以及高中课改样本校。适时开展对课改教研工作的调研。本学期继续选择部分区县与市教研室联合进行教学、教研指导活动。使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将于3月、4月进行两次调研活动,初中3月将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高中将于4月下旬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 调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全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初中教学评价研究,继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协助本室与北辰区教研室共同指导普育小学的美术教学指导工作。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 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0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10.2010年3月12日举行初中课程改革总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场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 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2. 继续做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师能力和研究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监控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益。充分利用兼职教研员、咨询委员及中心组教师开展多方面的教研工作。2010年5月举办高中模块教学研讨活动。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0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 研信息化建设

14. 加强学科主页的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学科主页的内容。充分发挥OA网在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中的作用。

15. 不断发挥学科信息技术研究小组的带头作用,深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环境的专题性工作。

七 美术学科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工作

进一步搞好学会建设,本学期初完成学会的换届工作。作好全国教育学会会员征集工作。将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开展一系列的会员研讨活动。2010年4月15日—17日举行学会工作研讨活动。2010年5月底申请承办中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