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7:1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总结

篇1

金秋时节,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院培计划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的线上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课程主要围绕职业院校的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指导。此次课程分为七讲,专家们利用广博详尽的案例,对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单对我的体会进行总结

第一,谈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曹建林教师运用非常合适的标题“随堂潜入心,润魂细无声”。在开讲前利用三个案例,针对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的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指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很要,但是为人处事也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习总书记讲到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上极怎样讲,学校怎样做?教师怎样干?提出学校按照上极的指示,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革命,扬显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推动学校由“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也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曹书记讲得非常深刻,我深感受益匪浅,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尽力教好每一位学生,教懂做人的道理,明白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第二,梁长根教授讲授的“匠心筑梦”传递有温度技术,课程思政提升质量,主要讲述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四针的比较,通过对比讲解,我也深入了解,思政课程内容简单,而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学生所有的课程中,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设一门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等,最后利用实践课程案例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专业课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像盐溶于水中一样得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不排斥。真正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第三,盛宏宇教授针对课程四政讲解的“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精彩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教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讲授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讲解是教学的关键。盛教授讲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发展,人们在担心主题人员会不会受到影响,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会不会不安全等等伦理问题,我国政策规定了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政策,来保护主体人的权益。后面盛教授讲述了有关全国的课程思政比赛,讲解了课程思政比赛的评分标准,这样为我门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思政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为老师们指明道路。

通过此次线上直播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线上培训选的专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利用生动的案例,对每一个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讲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我们听课者能非常投入地听课,非常有兴趣地听课,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所教所学的专业中去。由于是线上平台的学习,还具备回放的功能,这样给我们一个反复学习的机会,真的是太好了。这也是我们今后教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每位专家的讲授方法,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点。最后再次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一次这么优秀的学习机会。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体要求 课程内容 关系

投稿期刊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新世纪高校‘两课’教育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02ZZ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勤(1983-),女,汉族,四川峨眉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和课程设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1]课程设置为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

二、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关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门课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其整体性表现在:一,四门课程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编写教材内容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二,四门课程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体系,分别从理论、史实、应用三个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基础”是落脚点。[3]“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基础课程,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他三门课程起着支撑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了解国情、国史。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又各有侧重。“原理”课侧重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偏重于哲学课的性质。“纲要”课则侧重从讲述历史史实当中寻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偏重于历史学科的性质。“基础”课侧重联系学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理想和信念、人生和爱情、就业与择业等问题展开讲述。“概论”课则主要偏重讲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偏重讲述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属于讲述中国政治问题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过程当中就会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目标上仍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目的。

三、如何有效处理四门课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高度统一又各有侧重的相对完整、稳定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4]那么,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艺术上有效的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就成为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应该做一定的处理。四门理论课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地方。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与“概论”中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重复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有很好的沟通和分工,否则难免出现重复讲述一个内容的情况。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各门课程的教书应当各有侧重,甚至某些内容若重复性很高就应该主要由一门课的教师主要讲述。

篇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思政课建设的四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第二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个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刻阐述讲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主要谈我对两个问题的认识:

一、高校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课”。 办好思政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办好思政课是党的优良传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政课程。新中国成立初,高校主要设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98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 后续出台了“85 方案”“98 方案”、“05 方 案 ”,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健康有效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基本遵循。

(二)办好思政课是高校的重要职责。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 现代大学主要有三大职责,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而人才以德为先,党的教育方针将德育放在全面发展之首。高校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大德、公德和私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好思政课担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

(三)办好思政课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继而进入一个新阶段,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价值引领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青年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主要群体,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担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激励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如何办好思政课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如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遵循要求。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理论课队伍“六要”的新要求,引导教师坚定政治信仰,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创新思维,开拓宽广视野,强化自律意识,塑造高尚人格,追求真善美做好引路人。 其次,提升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是多学科交叉学科,教师要做学习者、研究员、思想家,广泛阅读哲学、历史、社会学和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融合思政贯通中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深究学理、面向未知,探索事物本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再次,行为人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无德者无以为师。 思政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之师,也要做行为示范的人师。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是言谈举止、道德修为、渊博学识、人格力量真实地外化,为学生树立为学做人楷模。

二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的灵魂。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利用有限师资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如何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首先,深研教学内容。把握内容本质,探索学科前沿,将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讲精彩,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学马”“信马”“用马”,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其次,回答现实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信息集散地,各种声音鱼龙混杂,信息的多元相伴思想多元、价值多元,00 后大学生不知所云,是真是假,是对是非,思政课就要用鲜活事例、新鲜元素、历史教训和现实博弈释疑解惑,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再次,引导获取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无止境;教有所长。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点燃理想信念的明灯,激发求知报国的力量,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篇4

关键词:艺术专业;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目前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课程思政”。为了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样一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必须要把育人育材和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最终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艺术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资源,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励艺术专业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及其民族事业中,着力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三有青年”[2]。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目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为300人左右,这些艺术类学生往往比较自我和懒散,同时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也比较差。由于高职院校对艺术生的考核更侧重于对其艺术素养的考核,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明显。笔者在艺术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拓展了较多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校艺术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感受,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空间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参考相关文献[4],结合本研究相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的着眼点包括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的观点、态度,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讲授方式的看法,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包含4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涵盖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在课堂上发放问卷并且当堂回收的调查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35份,回收130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为125份,占实际回收问卷量的96.2%。最后,使用Excel2010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分析。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类专业大三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的看法是:44%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把思政内容引入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有极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抱有无所谓的态度[5]。2.2学生对进行课程思政的态度。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的态度是:59%的学生表示非常欢迎,36%的学生表示还好,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还是愿意让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仅有极少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感到毫无兴趣。2.3学生对课程思政作用的看法。对专业课程思政作用的看法是:76%的学生认为有用,能够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待人处事;19.7%的学生认为一般,学校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听听也无妨;1.6%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思政内容都是很理论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处;2.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约有76%的艺术专业学生还是认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明辨是非,感悟社会,从中受益匪浅。约有20%的艺术专业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听听也无所谓。仅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思政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或者不清楚课程思政的作用。2.4学生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方式的看法。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方式的看法是:37.7%的学生希望老师每节课在讲专业课内容之前先讲一些思政内容;49.2%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可以在讲解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同时穿插性地讲授一些思政内容;8.2%的学生则希望老师每次专业课结束前,结合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性地讲授一些相关的思政内容;4.9%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希望老师在讲解专业课内容之前讲解一些思政内容,或者是老师在讲解专业课内容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少数同学希望老师在专业课程结束前讲解思政内容。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2.5学生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是:30.3%的学生希望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形式多样化一些;15.4%的学生希望能够多些互动;14.5%学生则希望课外活动多举行一些;25.8%的同学希望老师可以多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思政内容的讲解;14%的同学希望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能够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希望课程思政的形式更多样化的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希望课程思政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的同学人数较多。除此之外,学生还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多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并且和专业课的结合更加紧密。

3讨论与总结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课程思政主要是根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这样使思政内容就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授课中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并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类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比较自我和较为敏感。这些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理论知识的积累相对欠缺,因此,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对艺术专业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艺术专业课程思政作出如下的总结及教学反思:3.1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教师本人也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专业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和教化学生。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兴趣[5]。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2关注学生需求,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感。专业课教师在设计和安排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加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专业课教师在讲解课程思政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时政材料和结合当下时事热点,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达到育人的效果。最终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感。3.3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加学生参与度。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5]。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3-46.

[2]施小英.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117-120.

[3]刘宁.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20:143-144.

[4]李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以嘉应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5:68-70.

[5]郑新瑜.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研究与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6):270-271.

篇5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也是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业导向”是我国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所确立的办学方针,它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

随着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合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当今形势和企业的需求,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面对的新课题。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实践教学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社会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做与学”结合,让实践性教学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1.以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为依托,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

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作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发挥着网络教育的优势,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渤海船舶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线联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并规定:思政课实践环节学期考核总成绩20分之中,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得分10分;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上阅读“人生导师—名篇鉴赏”栏目,提交5篇读后感积分5分;参加思政部组织的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获得奖项的,最低得5分,最高得10分。这种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在线联盟活动的积极性。参加大学生在线联盟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既丰富了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2.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课堂内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另外,思想政治概论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学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实践性课程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有困惑或者迷茫的知识要重点讲解,确保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后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交流总结,确保学生学有所用。

3.以理论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众多类型的学生社团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就是理论社团。理论社团以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宗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准确把握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以理论社团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理论宣传、志愿服务、主题辩论、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自2007年以来,我院思政教研部以“理论之光”、“知行社”和“美的协会”等理论社团为载体,开展了“红色记忆——永远的丰碑”、“环保校园行”等大型宣传系列活动,受到了市、院各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

4.与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多,把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结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相互渗透,从而解决课时紧张、经费不足和实习基地难找等的问题,使之成为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5.与学院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比理论课的教授范围更广,教授难度也更大,需要投入的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更大。学院党团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主要环节。思政教研部与院团委、学生处密切配合,将学期实践教学与院团委、学生处开展的假期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学活动中更多融入一些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策划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案及实施步骤,并负责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完善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

学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考评方法,分别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表现和日常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形成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理论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具体操作分为平时考核、实践环节考核和理论考核。

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具体考查:

①学生在校思想品德表现。本项给分参照学生学期德育量化积分。

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主要对学生出勤、课前5分钟时事政治报道、听课状态、课堂发言等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考核主要对学生活动参与程度、活动表现、获奖情况、合作水平、实践能力等进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30%,具体考查:

①学生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情况。一是规定活动,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上阅读“人生导师——名篇鉴赏”,提交读后感;二是自选活动,参加思政部组织的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根据获奖情况评定积分。

②参加思政部、院团委、学生处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情况。

3.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50%,主要采取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形式。闭卷主要适用于知识性识记的客观试题,开卷主要适用于综合应用性的主观试题。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既检测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了解和掌握,又检查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克服了单一考试的不足。

总之,通过实践化教学模式实现从教材为主体向教学为主体的转变,以及从教学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的转变,形成以问题为核心,专题内容为单位,各自独立的且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苏冰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J].职教论坛,2008,(12):47-49.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组织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xxx    

三、具体安排(时间、地点)

时间: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x月x--x月x日)校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和支部委员会研究制定活动工作方案,并将党员教师思政课展示安排表上报教科局党委。

第二阶段:公开展示阶段(x月x—x月x)学校在职党员按照“守初心、担使命,党员教师思政课”展示活动安排表上的时间进行公开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阶段(x月x日)召开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对这次“守初心、担使命,党员教师思政课”活动进行总结。

地点:1号楼多媒体教室

四、具体措施及要求

1、党支部书记要带头讲一节思政课,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2、每一名党员都按照教科局党委的要求精神,每人选定一个学科常态课,严格遵循学科课程开始要求和教材体系,根据学生学情在充分体现“四个关注”的基础上精心备课,认真讲课.

3、学校分管教学、教研的领导要参与指导备课、磨课、等各个环节,确保思政课的质量。(学校对于优质思政课要全程摄像并存档)

4、活动结束后,党支部要组织讲课的党员教师总结经验,明确得失。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思路

一、引言

根据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和总体培养目标,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高中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这些矛盾之中,这个时期的学习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势必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全面认识到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按照新课标的培养目标采取符合高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使高中政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工作,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提高,还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研究,经常性参加课程教学研讨,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与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努力开展教学活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中政治课程不像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大,政治课程学习较其他课程显得枯燥和乏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看成是“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此过程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使得学生除过课堂被动的接受政治课程教学之外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积极进行政治课程学习。

2、高中学生认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片面性

高中学生的年龄大多都处于人生的生理发育阶段,他们各自生活、学习等知识面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片面性。认识和分析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另一方面对学习内容和问题分析过于片面。高中的政治课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生活和哲学与生活等几个部分,对于这些内容繁杂无太多规律的学科,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解答相关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片面的认识。比如,对于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大多学生会从商品价值的变动和供求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往往会忽略一些其他小的因素,比如通胀率之类的。

三、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思路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每个做教师的愿望,同时,学生也希望通过老师的教学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并且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教学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

对于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注重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氛围的关注,反思如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对课堂提问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反思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对测试成绩、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衡量教学效果,反思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经过我们的反思,要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扬,需要改进的部分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语言、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持续改进。而不能像目前我们有些教师经常性的抱怨,觉得政治课教学效果欠佳是由于学生对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兴趣。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对于作为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理解的政治课程,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仍取决于教师。因为很多教师对待政治课堂教学的授课方法、模式大多都是老一套,借鉴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课堂过于单调和程式化,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觉得政治课太枯燥、太难学,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今后的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想放却又不敢放”的观念,充分认识和全面解读新课标对高中政治课程的要求,进而进行钻研教材内容、找出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的,通过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注重课后习题和作业的布置、重视课堂及课后学生反馈、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并全面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2、按照新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学习

篇8

1978年教育部拟定了《 全国十年制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 》,规定:高一年级设《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高二年级设《 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三年级复习高一、高二年级课程,迎接政治高考。[2] 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全国通用的教材,高中政治课初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9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思想政治课工作,决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新的教材。1980年教育部发出《 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要求从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① 明确中学政治课的地位和任务;② 改进课程设置,编写教材,保证教学时数;③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④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⑤ 加强政治课教学的指导。《 意见 》根据30年来中等教育实践经验,中学的培养目标及政治课的任务,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政治课与其它各科的关系,提出了如下的课程设置方案:高一年级开设《 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二年级开设《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高三年级复习高一、二年级课程,迎接高考。教学时数均为每周2学时。时事政策教育为每周1学时。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全国通用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新教材于1981年秋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1988年。从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结束了“”长达十年“课程不稳定、教材不稳定、课时无保证”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政治课程的改革被提到议程上来。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简称《 85通知 》)。这是中共中央迄今为止惟一一次专门针对学校“两课”改革而发的通知,是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3]《 85通知 》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认真地改革。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常识,要正确对待人生的意义,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勤奋学习并勇于献身的远大理想。为贯彻落实《 85通知 》精神,国家教委于1986年制定了《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 》(简称《 86实验大纲 》),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方案为:高一年级《 共产主义人生观 》(1987年改为《 科学人生观 》),高二年级《 经济常识 》,高三年级《 政治常识 》。对毕业生还安排了毕业前的思想教育。法律常识教育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安排。根据《 86实验大纲 》的要求,编写新教材的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七家编写单位承担,组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政治课教材编写队伍,教材编写首次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1987年国家教委发出《 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的通知 》,确立了1988年秋季高中阶段开始使用新的教材。本次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课程实施方面特别强调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应当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认证有关的观点,而不能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灌输、注入式的教育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或注入式,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4] 国家教委在总结《 86实验大纲 》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于1992年又制定了新的《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 大纲 》),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根据这个《 大纲 》的要求,为了便于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增强整体教育的效果,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为:初中一年级至高三年级课程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课”,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高一年级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常识教育,高二年级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教育,高三年级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常识教育。《 大纲 》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从高一到高三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新编写的教材于1992年秋季出版投入使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改善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中共中央1994年8月31日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简称《 94若干意见 》),明确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课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的要求。这是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最全面、最具指导意义的文件。[5] 1995年4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成立课程标准编订小组,把制定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 94若干意见 》的一项重要措施。1996年4月,国家教委颁发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简称《 96课程标准 》)。该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将初中和高中政治课教学划分为一个阶段的做法。而是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政治(品德)作为一个教学阶段,将高中政治课作为另一个独立的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进行经济常识教育,高二年级进行哲学常识教育,高三年级进行政治常识教育,课程统称为《 思想政治 》。课程标准还规定,在《 课程标准 》统一要求下,教材要多样化。

这一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 课程标准 》取代《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都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均有规范教学行为的法规性质,是编写、使用和评价教材的依据,也是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和考核教学效果、测量学习水平的依据。但是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有明显的优点:①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②课程标准除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提出要求外,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教学大纲较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③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出的只是指导和建议,它给教学和评价留下较大的空间,而教学大纲对教学工作作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刚性”过强。[6]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反思以往课程设计缺陷的基础上,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把基础性和选择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必修课程主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了三个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即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一、高二年级完成,每周2学时。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本质在于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共设了6个模块:①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② 经济学常识;③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④ 科学思维常识;⑤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⑥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学生结业后就业的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有的价值。[7]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了五个基本理念: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②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③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④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8]

以史为镜,以鉴来者。反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中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1.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地位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的课程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真正的培育德性的课程,即是真正的育德的课程,因而是真正的道德教育的课程”。[9]

然而,对是否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理论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就是进行道德灌输。这种教育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10]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任何社会或文化都先于个人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价值规则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教育,其主要职责在于向年轻一代传授这些道德的财富。人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反复的说理、说服、宣传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我们原则上同意第二种观点。首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我国自古以来政治道德教育合一的传统文化渊源,而且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的积淀,是我党多年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经验和众多理论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其次,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的历程中,曾有过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科教学进行,致使高一、高二年级的政治课均被取消,仅保留高三的宪法课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教训。再次,美国道德教育的钟摆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对直接的道德教育课进行批评,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而哈桑和梅等人的研究则从实证的角度为杜威提供了佐证。此后,美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长时间否定直接的学科教学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反思过去的学校德育时发现,如果只采用间接法不仅会使德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教学时间、教材、教师等方面也得不到保证。此后,设置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美国品德教育学院于1986年编制出了一套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品德教育课程。

2.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

如前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注意联系政治生活现实,新政策、新方针的出台往往很快就能反映到课程及教材内容中去,这是一个优点。但是伴随这一优点的是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多是属于一时一地的政策性问题。这种做法使得中学政治课变动频繁。如北京,在1949~1990年间,变动次数总计达32次,其中1976年以后大小变动10余次。[11]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些相应的调整,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不能过于频繁。因为变动过频,往往会使广大教师把注意力放在适应教材的变化上,而无暇专心钻研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再者,如果教材变动过多也会使教师无法消化教材内容。如果教师连教材内容都没有理解,又怎能指望他们有效地教育学生呢?

3.思想政治课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

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总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我们总是在强调它的重要性、首要性,但实际地位和应有作用却总是难以保证、难惬人意。我们常常抱怨领导不重视,但有哪门课程不止一次由中央专门以文件形式做出决定、提出意见,并得到几乎所有最高层领导的直接指导?我们也曾把问题归咎于社会环境的恶化,但综观各国的可比因素,我们的社会环境果然那么差吗?依笔者之见,问题的症结是我们以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课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而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对这一点几乎所有的政治课教师都再清楚不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把它当作一般的智育课来看待,高中思想政治课异化成一门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的课程。只重视学生对这门课的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及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对此,韩震教授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虽然非常好,但却得不到学生的共鸣?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必须了解并且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增加政治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2] 正是在反思原来高中思想政治课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文系广西贺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史研究”(编号2010B033)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广西 富川,542700)

参考文献:

[1]张同印.反思历史 总结经验 开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局面――40年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

[2]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5]朱明光,蓝维,高德胜.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邝丽湛,王卫平,谢绍,何亮.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管理流程

当前,全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更高标准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流程,以为增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教学管理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一起构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

一、准备阶段的管理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沿着预期方向正常进展的控制要素。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论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即要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目标而设立,并根据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和相应规律,确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要达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之中,培养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根本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目标都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确定。

(二)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有了宏观指导性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还不能进入实施环节,实践教学实施之前还需要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使教学目标分解为明确的任务,师生在接受了明确的任务之后才能开始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确定教学目标的下一步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有效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解,学分学时的安排,时间地点的明确,人员构成的安排,考核评价的规定,奖励表彰的办法,等等。

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一)四种基本实践教学形式

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及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致分为社会调查、比赛活动、公益活动和教育基地等四种基本形式,这几个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如下:其一,在社会调研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分组,提供选题,确定调研题目,讲解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以及掌控调研的进展、定期收取小组活动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等等;学生的任务是进行选题、讨论、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等等。其二,比赛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代表组成活动筹备小组,对比赛进行宣传、动员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则要负责聘请评委、组织评审和评优表彰。其三,公益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选定主题、开展活动、进行总结等步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原始材料(活动的照片、车票、所在单位领导的意见等),撰写活动感想并进行经费报销;创作性的公益活动组还要进行作品创作、组织排练,任课教师组织不同班级的交流汇演及评优评奖,等等。其四,教育基地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是,任课教师负责前期联系、经费落实、时间安排、分组并指定负责人、提出参观要求,等等;学生负责人负责后期联系,根据经费选择交通工具,组织本小组进行参观活动;活动参加成员应遵守活动要求,撰写观后感并上交。

(二)实践小组的组建和监督

实践小组是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此进行了单独分析。其一,实践小组的组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应以自愿为原则或者由老师编排,按小于10人的规模来组织小组,并由小组自己推举组长1人。实践教学小组原则上不跨学院组织。其二,活动主题选择和活动计划制订。实践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实践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规定的基本命题和要求进行申请。申请前小组成员应就拟申请的课题进行研讨,分析从事该题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形成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联名书面提出申请。每种实践教学形式之中同一活动主题原则上接收不超过2个实践小组,且这2个实践小组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指导教师从各小组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择优选择,保留合理的选题,去除不合理的选题,这样就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集中辅导、过程指导和小组研究。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任务开始之初就要详细介绍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程序性规定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形,并在任务进展期间灵活安排集中辅导,听取实践小组有关工作汇报,进一步落实工作计划安排和小组分工,还要与各小组一起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关建议或思考,并记录在案。实践小组原则上应由组长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集中辅导,并由组长在小组活动中传达。其四,实践小组的集中活动。实践小组可以采取成员分头活动的做法,但仍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活动,例如,可以规定每一小组集中讨论或研究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等,在小组集中活动中成员轮流担任讨论记录工作。在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成员应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其五,实践小组总结和交流。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应通过小组内的讨论,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在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前,应通过小组总结的方式,系统审阅拟提交的报告,同时形成小组成员自评分并分别签字确认。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提交后,指导教师应尽快审阅并进行讲评。

(三)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和进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科学的进度安排及合理的时间控制,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顺畅并最终完成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其一,在教学第一、二周,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践教学任务,讲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组建学生的实践小组,进行初步的活动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其二,在教学第三周,各实践小组最终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选择。其三,第四、五周各实践小组确定本小组的实践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指导两次,各实践小组至少要集中活动一次。其四,第五周至第十周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要注意保留活动的信息或纪律,各实践小组在实施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活动两次。其五,第十一、十二周,学生进行总结汇报,教师评定成绩,开展总结表彰等。其六,第十三周、十四周,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进行实践教学的评估总结等收尾工作。

三、总结阶段的管理

(一)考核评价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理论教学看重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侧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体表现的认定。每门实践教学课都应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组长由各门课教研室主任担任,考核小组对每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社会调研形式主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任课教师可从调研报告的分工和日常考核记录之中考察各组成员的表现;对于调研报告本身的考核评价也同样重要,考核小组要对所有报告进行总体检查,对拟评优的报告还要进行专门检查,以为最终评优评奖和表彰活动做准备。公益活动形式侧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能力的考核,这可以以教师本人在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的观察为依据,也可以学生参加完活动的口头总结汇报作为依据,还可以把接受公益的人或家庭的评价作为依据,而纸面的活动总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总的来说,对学生的考评要坚持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促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参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成效。

(二)实践教学的评估环节

篇10

关键词:职业中学;政治课;分阶段侧重教学法

在职业中学政治课传统教学实践中,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关注不够,因此容易产生一些教学弊端。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将“分阶段侧重教学法”上升到教学模式层面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在于分阶段侧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一、分阶段侧重教学法解析

分阶段侧重教学法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其根据为:①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将学校教学过程分为六个主要方面,分别是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这种理论的要求下提出分阶段侧重教学有着可信的理论根据。②现代人才观理论。传统教学过程都是同一标准,重视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而现代人才观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则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③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墨子均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原则。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分阶段侧重教学有了足够的实施可行性理论支持,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形成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策略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职业中学政治课的分阶段侧重教学的实施

1.理论学习阶段

政治课堂离不开理论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分阶段教学,理论学习应该从初步学习上升到系统性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处理,在精心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量身定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达标的喜悦。另一方面,老师要对本学期使用的教材进行归纳整理,整理出有关专题,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学生对这些讲义进行初步学习后,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针对政治学习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而不是依据教材章节学习,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使得教学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要注意,分段教学要围绕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操作阶段

职业中学政治教学应该更为重视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应该更为重视思想政治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分阶段侧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就是要开展实践操作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找准实践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政治课堂的所学知识组织更为真实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价格”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菜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找出蔬菜价格的变化过程,完成问卷调查。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经济学初步理论,将政治学思想应用于生活实际,“活学活用”,使得学生对较为枯燥的政治哲学理论产生兴趣。

3.理论总结阶段

职业中学政治课分阶段侧重教学法本质就是实施分阶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掌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对于理论的总结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必然阶段,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培养。总结阶段首先应该由教师作出相应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找准切入点,完成理论总结。之后,要指导学生明确调查实践的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找出接受相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途径,并作出相应的理论说明。在作出理论说明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像处理,全面、有说服力地完成理论总结。这样学生会利用多媒体完成理论学习,更符合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心理需求。当然,学生总结之后,教师也要作出最后的汇总,展示教师的理论总结成果,形成师生有效互动。

综上所述,对于职中思想政治课堂设置而言,应该重视“分阶段侧重教学法”的全面实施,从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理论总结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使之能更为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