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2:0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课程总结

篇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要告一段落了。有太多话要说,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是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里面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句话好搞笑喔,可直到我经历后我才算明白。

我很庆幸我成为了中国大学生的700万分之一,因为我来自偏远的山区,那里闭塞,教育差,医疗差。同时我也害怕,因为我仅仅是700万分之一,我曾经幻想的光明大道只是说笑。

我深信过我高中老师曾说的一句话:“尽管的去拼吧,大学就是天堂了。”直到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原来这又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也许这一辈子就没有一劳永逸,你今天的奋斗是为了不负昨日那么努力的自己,更是为了明日的自己能更好一点,这就是奋斗终生,学习终身吧。

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聊了许多有意思的话题:怎么找工作,怎么和同学相处,怎样学习,甚至是怎样看待爱情,怎样体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则都是我迫切要明白的道理,其中有一个话题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高考后很多的原因让我来到这里,我想改变我的专业,一直以来都我都是知道我喜欢的是什么,我也一直在做,可我努力着,做着,我却不知道我到底该不该去坚持了,有时候现实实在是太残酷了,它让你不得不去妥协。可内心的那一份固执总是说着不服气,于是挣扎着和现实脱了轨。

课上介绍了种种对待专业的态度,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生活要抱有希望,希望不灭,精神就不灭。即使我现在一眼望不到边界,我知道自己该去怎么办。但我知道,最起码要把今天过好,未来要去哪也并不不是太着急,慢慢想,仔细的想,说不定哪天就想想清楚了,可如果因为这个事没有把今天过好,没有把明天过好,一天一天的,到我想清楚的那天,我却没有能力去做了,那岂不悲哀?

篇2

8月底,“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终期总结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管委会和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办,黑龙江省残联承办。李嘉诚基金会项目领导李玉光、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强、中国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管委会主任杨津惠、黑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肖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功出席会议。

会议通报了就业项目的总体完成情况,听取了项目第三方专家关于就业项目终期总结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点评指导,部署了李嘉诚基金会2011年项目专项检查迎检及各项目执行省市的自查互查工作安排。

“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15个项目执行省(区)和30个项目执行市(含4个直辖市)项目负责人,中国残联计财部计财处、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培训处及黑龙江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同志等共约70多人参加会议。(孔德伟)

江苏沭阳:残疾人当上项目经纪人

连日来,沭阳县残联根据县委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三来一加”发展的有关要求,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全县残疾人创办“三来一加专业示范点”百日会战活动,让许多残疾人当上了经纪人,引领广大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所谓“三来一加”,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农副产品包装加工。这些项目不占用增量土地,投资小、无风险、用工多、无污染、收益快,非常适合残疾人等弱劳力者经营,既可避免外出打工的诸多不利因素,又能实现挣钱守家两不误。

在沭阳县扎下镇胡道口村,重度残疾人胡成林和先天性面部残疾的妻子胡艳,当上了“三来一加”项目的经纪人,在自家设了玩具加工点,买了几十台机器,召集几百口人进行玩具加工。如今,他们的玩具加工厂越办越大,范围也拓展到周边的乡镇,并拥有4个加工点。胡成林夫妇不仅自己实现了做老板的梦想,还当上了经纪人。

目前,沭阳县像胡成林这样的“三来一加”的残疾人经纪人有20多人,他们创办的“三来一加”项目超过50个。

(章杰金 庄恒亮)

福建:专业测评,促进就出

8月,福建省残联、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联合举办“福建省第三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关爱残疾学子福乐就业牵手行动”。

招聘会举办前,省残联邀请部分参会用人单位代表召开岗位对接座谈会,介绍参会残疾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特点、残疾类别等基本情况,以及录用残疾人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将参会学子资料与用人单位进行先期匹配。有的单位根据座谈情况即时更改了招聘条件并增加了招聘岗位。

主办方对参会残疾人大学生通过电脑答卷进行了在线职业能力测评,并聘请中国残联就业指导中心、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会专家进行专业解读,以便给予正确引导。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招聘会进行顺利。68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400多个用工岗位。约120名未就业的高校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参会,有113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25人更是当场签订劳动合同。

本次招聘会利用专用测评系统,在考虑残疾人功能障碍的同时,掌握残疾人大学生职业兴趣、人格和心理特征等,进行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这对于帮助残疾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残疾人大学生成功和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闽联)

浙江松阳县举办残疾人来料加工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帮助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9月15日,浙江省松阳县残联举行了首期残疾人来料加工培训,来自全县的32名残疾人参加。

培训班上,县残联邀请了残疾人来料加工经纪人徐跃进、郑秀娥夫妇为大家传授来料加工业务知识和手工技能,手把手地指导残疾人扎花、穿珠,所有参训残疾人都很认真地学习。玉岩镇的周国伟,早上8点就来到了培训会场,他高兴地说,举办这种培训班,能够让我们掌握一技之长,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人,在家里就能就业和创收,还能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强不息的信心,来料加工真的非常适合我们残疾人。

培训会上,县残联工作人员还对该县去年底出台的扶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暂行规定进行了讲解,该政策明确规定了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来料加工业的各方面扶助措施,进一步鼓动了残疾人的积极性,培训当天就有20余名残疾人要求领料加工。

(曾伟英)

安徽黟县集中发放“千元就业”扶持资金

为实施好残疾人“千元就业”工程,黟县残联认真摸底,严格把关,规范程序,最终确定25户残疾人为今年的扶持对象。县残联还及时与扶持对象签订了协议,这样一来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了资金用途。通过提供1000元的扶持资金帮助了他们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修理等行业,使他们实现自食其力,尽早的脱贫致富。

9月5日,县残联通过集中发放的形式将2011年残疾人“千元就业”扶持资金2.5万元全部发放到位。(黟联)

湖北宜昌市“定向培训”探索残疾人就业新途径

8月30日,由宜昌市残联、宜昌锦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残疾人定向培训班”开班,首批录取的50名残疾员工通过一个月的“定向培训”后,将直接上岗。

篇3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篇4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心理;高职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而在此基础上,公共选修课《心理学改变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拓展课程,为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提供一种途径,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方式之一。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研究学者关注的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更想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内容,尤其是贴近自身生活的有用内容。从笔者上课三个班级120人当中,只有一人不是首选这门选修课。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还是非常大的。笔者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课任老师,由于合班上课,课程人数较多,两周一次课,两个学期上完一门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公共选修课上,笔者做了几点尝试。首先尝试小班教学,人数不超过40人。根据学生人数,分组教学,小组回答问题,小组完成任务。另外,在教学安排方面,更多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也取得预期效果。

一、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在第一次课堂上,由每个同学抽签分组,进行简短自我介绍,完成团队破冰。由于选修课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大家反馈彼此不认识,通过自我介绍和分组,让同学们找到一种归属感,对比随机分散选择座位,小组分组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更了解更多同学,为深入交往提供机会。布置了两次小组作业,一个是小组展示,另外一个是小组讨论。在小组展示当中,给每个小组分解任务,从概念、来源、正反举例、作用、启示等方面,由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并在课堂展示,老师按照事先打分标准给各小组打分。各小组代表给各小组提意见和建议。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往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来定课堂教学。在选修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或深化。在上一次课堂,提前告知下一次课主要内容,收集学生们感兴趣、想深入了解的内容,教师在结合教学大纲,在备课时候,可以增加和深入讲解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例如在人际关系交往这一章节,内容很广泛,切入点也可以很多。课堂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提高交往技巧,如何可以让沟通更顺畅(原话:如何愉快聊天)。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现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是非常普及了。多媒体教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教材内容、教材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节约时间,大大增加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说,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好的课件也非常吸引人,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丰富的知识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老师们的依赖。可以没有板书、可以没有视频,但不能没有PPT。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也促使学生只关注PPT的内容,也容易使老师照PPT读内容等。除了多媒体媒介,黑板也是教师们慢慢忽略的一种工具。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好活页挂纸、卡片,在卡片上写关键词,在课堂总结时候,使用关键词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些辅助教具的使用,也使学生眼前一亮,课堂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充分利用教具,教学手段多样化,结合课程设计,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立课程沟通渠道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小组讨论,并无其他交流的机会。在本课程的延伸上,结合学生实际的沟通习惯,建立了班级的微信群。教师可以在上面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在上课之前,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们对单元主题的想法和兴趣点。

五、思考与提升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一形式非常有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学会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转换角色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遇到阻碍的小组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位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2.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结合学生的需要,可以把课堂内容贯彻下去。提前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点,老师针对性地备课,准备案例和讨论,真正做到分析学生,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任务和情景让学生融入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就感。3.公共选修课学生作为学生自主选择提升的课程,学生学习欲望还是比较高。纯理论课程,不受高职学生欢迎。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真正让学生有参与,有体验,有收获,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132-135.

[2]郭锦鹏.高校公选课的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和效果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1月第48期:277-278.

篇5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黄金来根据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认为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相关心理学分枝为拓展和以系列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邢静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显现出“三大模块”的特点,即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应用心理学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可以看出,当前大多学者认为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专题讲座、心理训练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维度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研究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主导,整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标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生涯辅导、挫折教育、网络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理论知识过多,缺乏趣味性、可读性,大多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因此,在选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邱开金、周晓玲通过对浙江、江苏、云南、河南、广东、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函调查,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制为纽带,不同年级教授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个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吴娴兰、高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侧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时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要素,二是条件性要素,三是过程性要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授活动中是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并发挥着自觉能动性。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量匮乏,二是教学参与态度不积极,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黎凤环基于教师胜任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选择有利于提高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应金萍等人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资格准入。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作为一种有形环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设施等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的精神条件是一种无形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等。王慧秋认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应该生活化,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同时,她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陈丽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不应是教师的理论“说教”课,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同时,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只能另辟蹊径。教师通常运用自我述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开放平台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心理社团、团体咨询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上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涉及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此应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一)研究内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程实施进行探索或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也多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

篇6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学方法;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赵域(1981-),女,河北昌黎人,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吉林 通化 134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42-02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这一要求,通化师范学院提出了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1]

“证券投资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依照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使学生既掌握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适应金融或财务管理类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

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以实现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证券投资学”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意见。

一、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学艺术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目前,各高校“证券投资学”教师多从非师范类的金融、财务、会计等专业毕业,缺乏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多数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要求相对较多,使得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研究中重科研轻教研。很多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等培训较少。很多教师虽具备精深的专业造诣,但由于缺乏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更难谈得上教学艺术。一些教师在证券投资上缺乏实践锻炼,对证券公司等金融业实务接触不多,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2.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

一些教师只重视“证券投资学”教材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在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之初,没有很好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的意义;在授课过程中亦不能对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良好结合进行引导,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考试前突击重点,应付考试,学习实际效果较差。

3.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些教师认为专业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因课时限制等)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培养,非一门专业课能解决,更应由学生通过自我修炼或“德育课程”来解决。

4.忽视对学生进行证券投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暴富心理、赌博心理和嫉妒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是导致证券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2]实践性应用型的金融或财务管理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投资理财人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然而,目前一些“证券投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引导。

5.忽视考评机制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多采用期末闭卷笔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期末闭卷笔试的分数在学生总成绩中占决定性比重,平时成绩的比重很小,而且多局限于出勤和课堂纪律。这样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应用理论于实践的水平,也很难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配合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证券投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

二、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

1.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应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加强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选择更适宜“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应看到自身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不足,虚心向师范专业特别是教育专业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结合“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加以改进和应用。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研室活动、讲课比赛、优秀教师观摩课等活动的积极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交流,使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实务要求,并加强实践锻炼,切实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在《小学集注》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建立起由学习的目的观、学习价值观和学习兴趣构成的动力系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例如,通过分析“证券投资学”课程知识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学生个人和家庭证券投资理财的实用性、缺乏“证券投资学”理论知识而盲目进行证券投资的高风险性等,使学生增强学习“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重视多元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以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应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抽象和综合的证券投资理论,且能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增强金融、财务管理等从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例如,采取案例交流法,即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课堂演讲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各自进行案例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在班级演讲小组观点,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过这些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能力。还可以采用随机抽签设计法,如将不同投资者的基本信息、风险承受能力、收益要求、流动性要求写成字条,让学生抽签,根据所抽到的随机组合的投资者信息进行分析,为该类型的投资者推荐适合的证券或证券组合,并提出支持论据,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证券投资工具和证券投资组合的特点和适用性。情境性或抛锚式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理论认为,如能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所学理论的运用,是让学生形成对该理论的意义建构最有效的方法。[3]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之中, 比如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顾客和职员对证券开户流程、证券交易程序等进行提问和介绍,增强其对证券投资相关职业的了解和认同。通过请证券公司经理人等来校讲学、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参观等,使学生对证券投资等工作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发展前景更加了解,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另外,小组作业、模拟操盘训练等教学方法,也都能促进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证券投资的心理适应性

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证券投资对从业人员的心理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要求,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引导。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明确良好心理素质对证券投资成功的重要性,并可通过分析那些投资失败的案例,让学生警惕证券投资失败的心理要因,比如赌博心态和暴富心理等。还可以通过讨论总结法,比如在学生进行操盘模拟训练后,积极讨论和总结各自操盘成败的心理诱因及所导致的行为和后果,使学生深刻反省自己心理素质的不足,在课程学习或未来工作中能加以警惕和避免。应创造机会并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演讲、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促进其独立思考,避免从众心理。

5.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增强考评机制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对“证券投资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的选择和设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因此,在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下,考评机制应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应以能够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在考核方式设计上,应打破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决定性比重的局面,增加对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考核的分值比例,设计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构成的考核体系。例如,引入模拟操盘、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课程论文、平时出勤、课堂表现等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也应多设计一些灵活甚至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避免出现学生仅凭考前突击、短期记忆就可拿高分的问题。例如,期末考试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半开卷的考核方式。首先,教师为学生做的考前总复习不应变为为考试划范围,而是可以允许学生在期末笔试中带一页手写的自己总结的重点,如概念、公式等。考试出题范围应覆盖全书,题目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这样的笔试既可以促进学生在期末复习时再次对全书重点进行梳理、总结,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之,考核体系设计既应起到考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作用,又能反作用于整个学习过程,促进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惠洲.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

2012,(10).

篇7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旅游工作当中去指导实践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通过各项教学环节的实施,体现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从而有助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课程改革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而,我们将旅游心理学教学设计成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并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强调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员工心理素质培养等内容,利用精心设计的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出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而且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在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课程改革的创新

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为不同理论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避免以往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3大部分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每一部分均有不同理论知识的侧重,但是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数字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第三部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内容,这是基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安排的内容。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教学中的理论过多的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实践的基本技能方法及创新能力。在课程组对该门课程所进行的革新和探索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式学习模式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实践课程内容的加入,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下文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在实践课程中以这两种教学模式为核心的革新和探索。

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为核心的教学革新和探索

团体心理训练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团体心理训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促使个体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2]个人在一个团体中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因此,具备一定的群体心理能力对于个体来说十分必要。如何将团体心理训练的内容融入“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使之契合培养目标呢?课程组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如下尝试。在旅游企业员工心理这个模块当中的重点内容是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对此,教师在讲解理论之前构建了与之相关的团体心理活动。名为“信任之旅”[3]的团体训练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训练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导入课题。该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前简短的交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不同的情境中怎么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呢?第二,活动开始。(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2)选择有一定阻碍的盲行路线,准备眼罩。学生两人组成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向导。“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向导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绕室外活动。向导在此期间不能讲话,只能靠肢体接触给同伴提供指导,共同完成,此过程的重点是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心理感受。(3)互换角色进行游戏。(4)活动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要体会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三,交流感受。(1)每位同学在小组中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交流处于“盲人”、向导角色时的感受与体会活动过程。(2)回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经历,交流彼此的感受与体会。(3)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和全班同学分享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交流处于“盲人”、向导角色时的感受与体会,总结出人际交往关键词。(4)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分享过程中信任感的变化,在非语言环境下是怎样理解、沟通、帮助同伴的。第四,学习理论知识:人际交往的内涵,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第五,课后自我强化训练:练习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写出收获和感悟。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学生在特定活动中的互动来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与周围人的比对,能够自发引起对自我的反思和对存在问题的求知欲,团体心理训练之后的讨论和教师的引领总结非常重要,这是对学习的深入挖掘及升华的过程。#p#分页标题#e#

项目引导教学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项目式学习”即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它强调运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习者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的理解的实际产品,比如报告、模型、多媒体演示软件、网站等。[4]下面以模块一“旅游者心理”这部分内容当中的任务四———旅游者的人格为例来举例说明。课程中的任务四主要学习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格的含义以及代表性的人格理论;能力目标要求能够运用所学人格理论来分析旅游现象、进行旅游营销。在此目的的导引下,我们创设了如下项目式学习内容:第一,创设情境。假定你是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营销你们的旅游产品,你将如何运用所学的人格理论来向旅游者传递信息?第二,操作示范。教师讲解人格理论。第三,独立探索。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阅资料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第四,确定项目。(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2)选择要推介的旅游产品。(3)利用适当的方式针对不同人格的游客来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第五,协作学习。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讨论,通过把见解与大家分享,达到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团队进步的目的。第六,学习评价。形式不限,各个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向全班汇报研讨结果,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价。项目式学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主动投入到项目构建和问题的解决当中来。学生在汇报研讨的过程中总是让人惊喜不断,有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通过全组成员对不同人物惟妙惟肖的扮演来诠释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的采用PPT演示的方式来汇报;有的还制作了视频等等。学生们在通力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领悟,而且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篇8

1.忽视教学艺术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目前,各高校“证券投资学”教师多从非师范类的金融、财务、会计等专业毕业,缺乏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多数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要求相对较多,使得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研究中重科研轻教研。很多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等培训较少。很多教师虽具备精深的专业造诣,但由于缺乏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更难谈得上教学艺术。一些教师在证券投资上缺乏实践锻炼,对证券公司等金融业实务接触不多,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2.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

一些教师只重视“证券投资学”教材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在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之初,没有很好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的意义;在授课过程中亦不能对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良好结合进行引导,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考试前突击重点,应付考试,学习实际效果较差。

3.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些教师认为专业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因课时限制等)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培养,非一门专业课能解决,更应由学生通过自我修炼或“德育课程”来解决。

4.忽视对学生进行证券投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暴富心理、赌博心理和嫉妒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是导致证券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实践性应用型的金融或财务管理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投资理财人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然而,目前一些“证券投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引导。

5.忽视考评机制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多采用期末闭卷笔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期末闭卷笔试的分数在学生总成绩中占决定性比重,平时成绩的比重很小,而且多局限于出勤和课堂纪律。这样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应用理论于实践的水平,也很难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配合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证券投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

二、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

1.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应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加强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选择更适宜“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应看到自身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不足,虚心向师范专业特别是教育专业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结合“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加以改进和应用。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研室活动、讲课比赛、优秀教师观摩课等活动的积极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交流,使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实务要求,并加强实践锻炼,切实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在《小学集注》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建立起由学习的目的观、学习价值观和学习兴趣构成的动力系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例如,通过分析“证券投资学”课程知识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学生个人和家庭证券投资理财的实用性、缺乏“证券投资学”理论知识而盲目进行证券投资的高风险性等,使学生增强学习“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重视多元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以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应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抽象和综合的证券投资理论,且能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增强金融、财务管理等从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例如,采取案例交流法,即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课堂演讲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各自进行案例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在班级演讲小组观点,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过这些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能力。还可以采用随机抽签设计法,如将不同投资者的基本信息、风险承受能力、收益要求、流动性要求写成字条,让学生抽签,根据所抽到的随机组合的投资者信息进行分析,为该类型的投资者推荐适合的证券或证券组合,并提出支持论据,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证券投资工具和证券投资组合的特点和适用性。情境性或抛锚式教学(situatedoranchoredinstruction)理论认为,如能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所学理论的运用,是让学生形成对该理论的意义建构最有效的方法。[3]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之中,比如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顾客和职员对证券开户流程、证券交易程序等进行提问和介绍,增强其对证券投资相关职业的了解和认同。通过请证券公司经理人等来校讲学、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参观等,使学生对证券投资等工作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发展前景更加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另外,小组作业、模拟操盘训练等教学方法,也都能促进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证券投资的心理适应性

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证券投资对从业人员的心理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要求,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引导。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明确良好心理素质对证券投资成功的重要性,并可通过分析那些投资失败的案例,让学生警惕证券投资失败的心理要因,比如赌博心态和暴富心理等。还可以通过讨论总结法,比如在学生进行操盘模拟训练后,积极讨论和总结各自操盘成败的心理诱因及所导致的行为和后果,使学生深刻反省自己心理素质的不足,在课程学习或未来工作中能加以警惕和避免。应创造机会并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演讲、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促进其独立思考,避免从众心理。

5.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增强考评机制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篇9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高职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篇10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

G6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现状分析

自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在国内上百所高校开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通过作者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归纳总结,不难发现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缺乏;二,“我讲你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盛行;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四、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1]归纳总结以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力,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强调讲解、分析、归纳,注重标准答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角、学生配角、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普遍较低。同时,随着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措施的实施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水平逐年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误解,使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普遍不足。[3]然而衡量大W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和感悟感想。现存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现今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上级机关要求的开设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没有开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不同需要,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同时因为各高校起点不一,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门课程怎么开,讲什么内容,只能各高校自行决定安排,在教学内容、检查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对其他课程,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4]在教材建设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选取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需要,并选取适合于他们的互动话题及活动内容的题材及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高。 [5]

3.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

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2]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4.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5.高素质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普及预防为主,将各类知识经验加以整合,灵活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求愈来愈高。然而很多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很多都是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师担任授课,高素质的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同时,除了北京市及南方一些省份已出台一些政策,规定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为1∶3000,其他大部分高

校无法保证教师数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万人,

目前仅有3名专职心理教师,承担全校学生心理筛查、心理讲座与培训、心理文化活动、选修课教学及日常管理等工作。[2]本来就数量严重不足的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队伍来说,这无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人才能发展”,解决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结构化等问题,成为了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互动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课堂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间传统的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入演练互动式和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达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6]

1.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体验互动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体验互动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辩论互动法。如针对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就“大学生谈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各组学员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互动,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发了他们对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他们今后对社会问题的积极理解以及主动适应。通过案例互动、活动互动和辩论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增强个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二,案例互动法。通过教师根据课前设定好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互动,让学生在思考、学习、报告、分析、讨论及总结的过程中,通过案例互动法来学习心理知识,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同学们面对问题时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内容, 教师可插入学生因恋爱而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杀的原因和如何规避恋爱自杀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 学会如何处理恋爱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感问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案例的深入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从而教会学生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 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消极情绪,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7]

2. 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

演练互动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联系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仿真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相应的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进行演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通过自己的角色演练和练习,获得心理体验,并总结分享体验,分析角色行为,纠正大学生自身现有的错误,以形成特定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角色演练中,大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 给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了机会, 让其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 使其从中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而作为观众的学生虽不演练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和自检作用。例如在讲授第五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ABC合理情绪疗法”,了解到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立足点,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8]让学生分别演练成“来访者”“咨询师” , 进行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对话, 体会案例中“来访者” 的非理性信念来自何方,通过扮演的角色纠正认知过程,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即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课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2]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3]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6]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7]S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8]薛长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