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2 11: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财务会计》是一门业务性很强的会计学核心课程,但在现实教学环节中普遍缺乏实际案例的剖析,到头来学生学到的基本上是空洞的理论,实践能力却得不到提升。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实践试就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案例教学 创新实践
《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中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企事业财务人员所必须该掌握的。但是该课程很多理论比较抽象,若在教学中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实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很容易产生理论都懂了但工作中却无从下手。为提高《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及时对传统的电大面授模式进行改革。本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案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一)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基层电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互动”,导致课堂中多抽象性而少形象性,多理论性少实践性,导致学生理解起来累,用起来难,一学期下来头脑中有的只是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真实的、有案情的、有场景的财务会计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剖析,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更加高了,他们面临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除了常规的会计知识还要懂税法、金融、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此外,还应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一切都对电大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自行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参与辩论,撰写报告,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案例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有较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不但能选择或设计出适用的财务会计案例,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而且能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引导,案例分析结束后进行恰当总结,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会促使着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案例教学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创新模式
为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分别采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讲授方式
第一种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讲解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结合理论分析财务会计案例。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一方面从理论上讲清其定义、特征、确定方法及其在财务会计过程中的应用等内容;另一方面从一些形象生动的事例予以说明,这样对照起来,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另外在引用案例时,注意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财务会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程初始向学生讲解“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概念及区别时,可以举出目前流行的3D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主人公,回忆中的女主角是历史成本,那个老妪是目前的公允价值。
第二种是以财务会计案例讲述为主,将财务会计理论融入财务会计案例之中,通过财务会计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财务会计理论。如在讲解“原材料核算”内容时,事先准备好一系列关于原材料采购——入库——出库的很多案例,让学生凭借在基础会计中所学的一些知识去处理,然后再进行总结,归纳得出财务会计中的原材料核算的科目、实务处理、以及在基础会计学科中的加深和区别。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财务会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财务会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或者当地知名企业一些典型财务会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例,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财务会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及财务会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的财务会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财务会计等综合性财务会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财务会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一体化教学 实施
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逐渐铺开,会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运用。笔者以多年来教授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浅谈一下该课程的教学,为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衔接与知识准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它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它又是一门很注重会计理论的课程,需要操作人员掌握会计基础原理,熟悉会计核算流程。因而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就应该做好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衔接。
笔者所在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学制为两年四个学期,而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在第三个学期开设,共一年时间。第一个学期通常是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操作教程、传票录入等基础性课程。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从键盘录入、中英文打字、办公软件操作入手,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以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
二、教学内容规划
目前行业及企业中常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多以用友财务软件较多。在教学中,笔者学校选择用友畅捷通T3版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打软件,以利于学生就业,同时也方便为全市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选拔参赛选手。该软件功能全面,管理模块众多。该课程的第一个半年以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管理几个模块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主,训练常规简单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操作,掌握软件操作方法步骤。第二个半年以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核算管理四个模块为主,训练销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操作,并做全面综合业务模拟训练。为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及教师必须配备完整的课题资料与模块训练资料,建立实习教学资源库,以方便师生资源共享。
三、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
考虑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一体化特点,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应突出体现直观性、操作性、综合性等特色,并有机结合会计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教学演示课件,会计资料实物与软件机制样式对比教学是被经常用在教学中的模式与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还通常与给出的业务资料有关系,财务软件的部分功能就是针对特殊的会计业务开发出来的,因此这些特色、亮点不能被忽视,而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详细讲解与指导训练。
比如在总账模块中月末转账业务的会计处理,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方法是在总账中直接填制凭证,录入填制要素包括借贷方科目金额等内容保存即可,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软件的“期末处理”来实现,该功能丰富,包括五种转账业务的定义与生成,即“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及“期间损益结转”。如果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该功能操作起来就有一定难度,经常是今天勉强做对了,明天又不知道怎样操作了,做不到深入透彻的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授时应注重理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串接与联通,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些期末的转账业务可以事先定义再直接生成凭证,而日常的业务是不能这样做的。理解了之后,教师再来传授操作方法与步骤,并将理论融入到操作上来,通过实例的演示直观表达出来,再让学生进行练习操作。简言之,就是教师事前印好配套的实训资料,将所需要理论知识做成教学课件,然后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财务软件相应功能操作流程,三者为一体,完成该内容的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充分练习,教师做巡回指导,事后再做操作点评与总结。
再比如财务软件对购销业务的功能设计,往往一个业务就要涉及三个管理模块的综合操作,这样的设计远远比手工会计处理要繁琐得多,这时教师就要和学生讲明软件里是将业务模块的操作也融合进去了,实际上就是供销人员、仓库保管人员、会计人员三种岗位集中到了一个软件中,实现了真正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管理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课程的信息反馈与总结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探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75-01
财务会计作为高职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实务相结合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内容较多、枯燥,学生难以理解。如何上好财务会计这门课,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发挥案例的教学效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原意为情况、事实、实例等。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我们使用的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计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会计学案例教学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主体转变,即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思维方式转变,即由过去的“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三是讲授方式转变,即由单纯的理论讲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会计事例(案例教学)方式讲授。
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要按照《财务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和编写一套与会计理论、方法及教学进程相配套的会计案例。教学案例首先要与教材内容相适应,即按照会计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选择和编写;其次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既有反映社会经济某方面的简单案例,也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案例,以适应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再次,也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状,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此笔者设计编写了包括以下三种具体形式的教学案例:
1.教学引导案例,是教师讲授案例,目的是教会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以及财务会计方法的应用技巧;2.课堂讨论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简要阐述了基本理论之后,会给学生布置类型不同的几个案例让其预先准备,课堂再安排一定时间组织案例讨论,使学生以财务会计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案例中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3.课外实训案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其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这类案例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案例的剖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三、《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没有严格的规程,实施起来往往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而异,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案例教学的准备;展示案例;阅读分析案例;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案例练习等。笔者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案例教学的准备。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前, 引导学生复习案例中将要涉及到的有关会计专业知识, 提示学生分析案例所应遵循的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第二步:展示案例。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材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应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1)以文字材料方式呈现案例;(2)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案例;(3)口头描述案例。
第三步:阅读分析案例。通过阅读案例, 了解案情, 并根据所学会计专业知识, 分析案件发生原因和争议焦点, 从而找到分析案例的突破口。接着提出问题, 启发引导将所要解决的问题逐层分解, 以小标题或问题的形式写出来, 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第四步:学生讨论。案例与教材上的举例不同,它没有经过抽象处理,只是完整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头绪较多,不能很容易地看出问题的实质。因此,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形成比较全面的观点,比较周详的方法。然后,班级集中讨论。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的共同观点,其他的成员也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意见予以发表,同时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则应该通过各种办法激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欲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各种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有效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并在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迅速予以纠正。
第五步:归纳总结。虽然会计案例教学法重在参与过程, 但教师仍然要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分析提纲、 操作要求, 在讨论结束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使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 有方法可依, 从而解决了案例分析入手难、 会计操作上手难的问题。
第六步:案例练习。会计案例分析总结之后, 要及时配备会计案例分析练习资料, 加强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对会计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深入学习会计知识的入门,也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在整个会计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初学者会计知识的构建,会计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探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尤为重要。下面就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浅谈了几条体会。
1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朱国泓[1]认为不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会计教学更要注重人的认知需求。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将基础会计教学分为二部分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二、三、四章、介绍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职业与规范等相关问题,使学生了解会计,掌握学习会计的方法。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会计及会计职业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第五、六、七、八、九章,以渠川钰[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为启发,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见表)。模拟某一企业的经济业务,在手工实训室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场景,以会计工作岗位任务为驱动,将学生分成几个会计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财务负责人,设若干会计岗位,小组内成员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并轮流交叉进行角色岗位的体验。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及兼职教师的领引下完成各项工作,其内容主要包含通过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编撰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本,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点评、引导和总结,并适时地引入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使教、学、做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会计处理流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2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有机融合
不忽视手工做账,以手工做账为基础,熟练理解手工账务的基础上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采用两套系统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一在以手工操作的训练系统基础上,虚拟一次工作背景为企业经济业务,完全采用真实的证、账、表资料的会计流程。再者在计算机操作的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安装上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其操作能力较高,而且互动性能较好,色彩的分辨率较强,其证、账、表完全源于工作实际。整个过程中,教学理念和自主实践交叉实施,宏观和抽象交替呈现,着重体现学生技巧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团队精神
理论讲解、操作示范、操作训练、归纳总结、角色分配、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组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改变理论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过程,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理论讲解: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引入教学的主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动机,围绕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展开教学内容。
3.2 操作示范:教师通过实物向学生示范如何操作。
3.3 操作训练: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辅助指导。这个过程,可以结合小组工作法和角色分配法来完成。按学生学号自然分组,按组分配角色,按组考核。
角色分配不容忽视,可以是全班一个角色,也可以按组分配角色,根据具体内容确定。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正确认识角色,了解角色内涵,承担角色责任,进入角色,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小组工作法与小组考核相结合,能够调动小组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积极思考,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3.4 归纳总结:每个实训结束,以小组推荐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小组考评的重要依据,促使小组成员积极认真准备。通过这个环节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教师辅助补充,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4 改革考评标准,突出会计执业能力考核的考评标准
张平慧等[3]认为,高校考试必须打破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应因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突出会计执业能力考核的考评标准。建立实务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
通过增加会计实务考核,提高会计执业能力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让学生重视实务操作。学生经过会计实务操作,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判断简单经济业务性质的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细致、准确、有条不紊的专业素质。设置小组加分项,引入学生考评,可以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团结合作的心理品质,全面评价学生。结合课程特点建立了考评标准。
正值我国的会计制度由于经济发展,从而进行着根本性转变的时候,会计教育受到了会计业界的直接挑战,规定其从自身条件上进行战略性改革。因此,我们的会计教学相继要在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实施根本性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综合素质高和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接轨,满足经济迅速发展下对于会计工作的更深要求。同时这也是我们会计工作者的衷心期望。
参考文献:
[1]朱国泓.《从来不曾预料 好似早已注定—我的会计教研之路》[M].会计学术之路2012.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篇5
在课程讲授中,多数教师习惯于依照现成的教材讲授,但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会计》教材五花八门,层次不齐,教材内容完全符合高职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的较少,特别是对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的内容较少。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本教材,必须事先做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的教师认为高职的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不需要告诉他为什么,够用就行了,我认为这些想法有误区,因为高职院校对知识点的把握既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注重理论深度,也要与中职和技师学院有所区别。在现实中,会计人员数量不少,但适应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要求的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存在知识点的空缺和误解。因而,《财务会计》课程应注重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现有教材中缺乏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完善和补充的主要内容应结合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中对交易事项处理的方法和程序,策划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和实战性的教学项目或任务。
二、紧扣“教学八环节法”,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关
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设计好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并将现代高职教学中的先进方法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一般来说,高职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因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由感性认识一感悟一知识三个阶段。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组织和把握好课程讲授的每个环节,该课程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包括导入、描述、分析、演练、总结、解惑、巩固共八个环节,即“教学八环节法”。下面分别加以阐述:1、课程导入。财务会计学习之前,应当事先安排一定的形式多样的认识实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增强学生对交易事项的进一步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认识实习在整个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分阶段多次进行,每个阶段的内容、目的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加深认识。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之前,都要结合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由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思考这些现实需求,目的是为了提取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联系前后章节,进行必要的复习和串讲,并将知识引入到新的课程内容中来。2、知识描述。在有效的课程导入的帮助下,学生更急切想了解解决问题的现实选择,教师应从高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定位出发,对知识的应用展开讲解,满足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感性认识需要,但教师要注意表述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与学生的反应能力相适应,而且要抓住知识的关键点,不易面面俱到,留点思考的余地在下一环节解决。3、动因分析。财务会计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覆盖面广、头绪多,学生容易出现前学后望、前后混淆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没有弄清知识点或处理方法的来龙去脉,因而对知识点的动因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感悟,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知识点动因的分析不但要精准透彻,还要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对知识点动因的分析,学生的许多疑问不解自破,并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下一环节的演练。4、课堂演练。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往往听懂了知识,但做作业还是不会做,因而进行必要的课堂演练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利用课堂简短的时间,安排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交易事项进行现场演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5、提炼总结。通过课堂演练,学生基本对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总结和提炼,这既是一个锻炼学生总结分析能力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略有感悟,又从略有感悟到形成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6、职业操守。掌握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学生要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将来客观、合理、合法地反映为企事业单位经济交易事项,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打下牢固的基础。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因疏忽或弄虚作假,导致国家和企业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天坐在课堂上的学生,将来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会计人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机会,结合所讲的知识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行为,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为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做好基础工作。7、解答惑疑。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用来解答学生思考中和作业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组织好整个课程的时间进度,采取答疑课、课外辅导或课堂辅导的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遗留的问题。8、巩固训练。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财务会计课程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对书写、格式都要按照会计书写规范做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为此花费大量的课后时间,认真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对作业中的错误也要模拟会计错帐更正的方法进行改正,实践表明,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有很大的作用。
三、融合科学的讲授方式讲,提高学生综合的认知水平
篇6
1.教学内容设计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是提高该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必须面向社会性,强调其与生产第一性的贴近,对教学中实践内容的比例进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各种财务软件技能熟悉掌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在结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着重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使用顺序调到最前面,使学生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及操作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归纳总结来深化对这些理论内容的认识和学习。
2.合理规划教学时间
体验式教学必须应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重要性与难度的不同,对教学使用时间适当合理地规划。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对操作的连贯性有一定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为了更有助于讲解知识点,教师应最好选择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连上,课程连上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当场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对知识点和要求更好地掌握。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自行沟通的安排更加充分,有更多的时间及时对知识点掌握和理解,巩固学生对软件操作和知识的认识。
3.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过程
能否创造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对学生的喜好和心理充分分析外,还应考虑与毕业后工作岗位任务的一致性。只有立足学生角度对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设立,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目标更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在了解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培养需要和财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易于接触并实践的工作情境进行创建。其次,体验式教学过程任务完成的顺利与否,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及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可通过语言或行为启发在特定教学阶段激活学生特定的的意识和灵感,使学生的体验和认识过程更加真实和现实。
4.对体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在自身体验下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体验式教学的意义所在。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及时引导,使其能够对体验进行表达和强化,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但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形成的认识并不完全客观和全面,教师在强调学生体验过程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体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以通过反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再次加深,实现教学目标。此外,高职会计电算化体验式教学载体和教学情境有时为校外实际工作体验,为了加强这一阶段的控制和管理,教师可制定相对任务,使学生体验结束后在反馈评价阶段提交任务单。
篇7
【论文摘要】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以学生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本文在《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重构”的基础上,阐述对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和运用。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这一学科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即先注重强调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再注重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从教学效果调查反馈信息来看,表现为学生对会计原理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对会计学习感到迷惘,特别是对于繁多的需要识记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厌倦情绪,导致学生怕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惑。怎样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本文就《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作如下探讨。
1 《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由会计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计算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与实作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具备独立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系统性、轻技能的实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2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培养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在构建《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本人认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营造一个模拟的职场环境,设计模拟职业工作流程的项目模块来展开教学过程,即要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总和。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多年来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沿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重构”。“重构”就是要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均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摒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结构模式,而是重构为根据该课程所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针对会计主体与其基本经济活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具体来说,《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按照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技能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模块,即以会计主体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主体业务流程构建新的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在教材组织上可按照企业与会计主体、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六个项目模块进行,注重学生对整个会计实务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握。在对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时,不仅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会计准则中的基本职业判断要求融入其中,而且应突出和强化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以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更贴近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如可根据项目模块进行分组演练、岗位交叉互换、师生互动等。第三,构建配套教学团队。根据理实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工作,使教师真正熟悉和掌握会计实体的会计工作的实务流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3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流程来认知和应用会计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结合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并结合上述《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归纳汇总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如下。
3.1 情境教学法
指在将某制造性企业设计为一会计主体的前提下,由教师按会计业务流程及对应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情境,并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任务内容、完成成果融合到各教学情境中。实训时,围绕着教学情境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融入教学模块全过程,并从中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3.2 任务驱动法
即由教师将职业技能设计为需完成的学习情境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导出任务及知识准备;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训练;最后,教师指导、答疑,并进行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以“会计账簿项目模块”学习为例,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一种与本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例如:把上课地点放在会计模拟室进行,上课前,准备好给学生用的各种账簿,将其放在各张课桌上;在模拟室的墙壁上挂有各种程序图,将账簿的登记演示利用投影仪事先播放等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会计模拟室就感觉到学习账簿的氛围。
(2)提出学习任务。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教师应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完成“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这个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以关键技能点为核心,设计以下任务:
①账簿的种类和格式有哪些?
②在账簿设置前,先确定该选择哪种账簿?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③账簿设置时,要注意填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
④登记账簿的依据是什么?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审核?审核哪些内容?
⑤根据确定的依据该登记哪些内容?如何登记?
(3)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线索,努力发展或挖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完成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来掌握账簿的设置原则与登记方法)。
(4)协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分组讨论和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把不同的观点或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讨论中学习。
(5)学习评价。由学生代表讲解、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步骤或要点,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说明。例如:每组学生派一代表发言,讲解、总结本组学习内容,后发言的学生可针对已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更正(如时间有问题,也可抽查其中几组来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陈述,演示正确的账簿设置和登记的过程。
3.3 实物引导法
即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薄、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例如,在完成会计凭证学习模块时,教师即可以将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有关发票、银行结算凭证、收料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直接向学生展示,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演示、视屏播放等方式把教学内容直观化。
3.4 角色体验法
即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为一组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制单会计、会计稽核人员等角色,进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对账”等会计业务操作,并出具“审核报告”,将学生真正置身于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中,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在职业角色的体验和互换中实施与完成。此方法主要应用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审核”等实训项目数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5 合作教学法
即在课程实训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先“主”后“辅”。具体来说,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扮演角色、团队协作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则“后”进行评价指导,明确关键技能学习点,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此方法在运用时,既要注重强调学习团队内的相互协作,又要注重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有机互动。比如,在进行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应用、会计报表的认知和编制等的实训任务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来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去运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炯惠.“程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新探索.云南省财经学校学报,2008,2.
[2] 王婷.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 刘敏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2.
篇8
关键词:《会计基础》;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78-02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基础专业课程,为会计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大一的初学者,传统的教授法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比较吃力,而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观教学法
“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地接触、直接地观察生动地反映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法,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直接接触会计工作、直接接触相关会计资料,让会计初学者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通过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工作环境,了解会计工作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特定组织或单位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初学者,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同学听讲,灌输式教学。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过之后依然不清楚,不记得。
通过组织部分同学实地参观企业(主要了解企业具体从事哪些经济业务,企业主要机构设置,企业财务部门主要工作),或者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在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通过指导顶岗实习的老师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典型企业进行实地拍摄。有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同学参观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一般都会设有银行、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还有诸多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各单位部门比较齐全。
(二)通过展示会计资料,让同学们了解会计工作内容及具体账务处理流程(凭证—账簿—报表),并加深同学们对会计工作的印象
初学者对会计工作了解甚少,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学过之后往往只剩下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了,完全不记得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会计基础》课程在参观企业后,我们会将企业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企业在实际发生经济业务后要取得相关的证明(如:去超市购物要索取发票),这就是我们的“原始凭证“,在取得原始凭证之后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复式记账法”记录下来,先记在“记账凭证”上,以便分类记录,再根据记账凭证登到相应的“会计账簿”上,最后将会计工作的最终结果编制在“会计报表”里。不断强调重复会计的工作流程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图略)。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的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基础》课程内容抽象、专有名词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预借和报销差旅费的知识,学生经常不清楚什么是其他应收款,什么时候涉及到其他应收款,什么时候涉及到相关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
首先将同学们分组,四人一组,分别为借款人A、部门负责人B、出纳C、财务主管D。然后请同学们置身工作环境中(A欲出差,去财务部门预先借支差旅费,A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请各小组分别讨论。讨论过后请组长回答小组结论,并可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者提出意见,最终确定相关手续。
站在公司的角度,在借出差旅费之后,企业的库存现金减少,这笔钱只是借给出差人,出差回来时是要收回的,要么收回报销票据,要么收回现金,因此借出去的钱构成了企业的 “其他应收款”。待出差人员出差归来,报销时,才是真正花费了,才能记入相关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悟原始凭证的取得过程,有必要的相关的监督,不是想借就能借到的,要有相关人员的批准确认。而且能够很好理解“其他应收款”。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学学任务划分为各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老师引导和点拨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将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亲身体验过便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原理。
(一)教师创设情境
2013年11月30日,东方公司出纳王晶收到银行发来的对账单(给出对账单),王晶将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与日记账的余额相差甚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二)教师布置任务
请同学们站在王晶的立场去分析完成下列任务。同样都是对企业银行存款的登记,为什么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有如此大的差异?分析确定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是多少?总结一下经过核对,能到到什么样的目的?
(三)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教师加以引导
同学们在接受任务之后,给予10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请同学们回答相应问题,并阐述其中原理。并请同学们指出在分析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给予指导。
(四)任务总结与评价
接下来由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内容。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别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的表现给出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并鼓励同学们的求异和创新的思维,给予同学们积极肯定的评价,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会计 课程体系 改革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会计人才(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在中职教育中推行的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①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偏重于会计一般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的结合脱节;②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上岗后的后续教育成本相对较大,市场难以接受;③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知识单一、应用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新兴行业对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的要求;④由于中职院校的自身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使得他们培养的学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的理念、原理和知识十分有限。为了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乘着国家示范性中专建设的东风,我校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尝试,以便形成特色和推广。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主要遵从以下思路来进行:
一、全面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三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了解地区产业行业现状及会计人才需求趋势,掌握不同规模企业岗位设置并进行分析,分析中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并对地区人才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确定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能力要求,三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1]
为了了解东莞地区产业结构和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需求调查,结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首次就业情况,明确我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导向性依据,从行业企业、中职院校和毕业生三个维度进行了调研。行业调研是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和人才市场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中职院校调研是对东莞地区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教学走访调查,了解会计专业的基本信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情况;毕业生调研是对本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会计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就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就业专业对口率。
二、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定位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专业岗位群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开展东莞地区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调研工作,了解企业财务岗位在企业当中的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在企业当中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别按企业规模50人以下企业、50-200人企业、200-1000人企业、1000-5000人企业、5000人以上企业统计分析出财务岗位招聘的最低要求,包括学历最低要求、职业资格最低要求、计算机证书最低要求、英语等级最低要求、工作经验最低要求。并集中对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案头研究,分析统计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环境。[2]
通过对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的调研,我们统计出企业规模在50-1000人的财务岗位有主办会计、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出纳、往来会计、材料会计、会计员助理、财务文员等十余种岗位。通过对中职会计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我们总结财务岗位主要分为核算类岗位、审计类岗位、税务类岗位、出纳类岗位、统计类岗位。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规律,企业财务除出纳岗位,会计类岗位的设置为主办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精细化划分。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适合从事中型企业基础型会计岗位,更适合从事小型企业辅助型会计岗位。根据岗位群技能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容易胜任出纳类、统计类岗位,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对学校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双重定位。
三、分析岗位职业工作过程,梳理岗位工作任务
针对定位的岗位群,结合地区产业行业,将岗位定位为主办会计助理、成本会计助理、往来会计、出纳员、办税员、统计员、核算员、财务文员、收银员等十三个岗位。根据企业岗位调研情况,对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疏理、归类、整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将以上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课程
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是一个过程结构相对完整的任务,反映着职业规范和工作标准。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职业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打破岗位的界限,将类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转化为对应的学习课程。
五、学习领域描述,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领域是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与行动领域相互对应,它与行动领域中的专业工作对象有直接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职业关系。根据会计岗位(群)工作分析归纳的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划分,并赋予相应的学习领域的表述。[3]
六、“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通过会计岗位(群)工作职业分析,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转化及课程的归类,得出会计基础、统计基础、小企业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原理与实务八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基于就业岗位(群)定位,结合职业岗位群技能分析,以及实际调研中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自身素养的要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所以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上三种素质的培养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理念进行“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并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标准统一。
图1 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思路图
参考文献
[1]肖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3,N044:135-136.
篇10
关键词:审计 实践教学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21-02
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常开设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报表分析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学科知识于一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复习,并结合所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审计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全面复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不但能够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业务的核查;第三,培养专业感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热点专业,生源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主要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却乏善可陈,在强调工学结合、强化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下,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的优势,在面对审计业务时常常无所适从,审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 审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审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更强调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应用性,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较一般财会人员应具备更为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强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特点使得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较广的审计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企业循环业务审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执行企业主要审计业务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高,以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理论偏深,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散。
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教学受体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本质。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尽管审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层次较高,需要的人才素质较高,但是具体审计业务处理时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相应的,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2 教学方式单一
审计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条条框框需要理解记忆的也多,这些尽管枯燥,但却是指导审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课程必须完成的理论环节。此外,在审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前期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回顾、总结、综合理解的内容也较多,而大多数学生原本相关学科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到了学习审计这一学期就更薄弱了,这样就会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候,如果在授课内容方面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回顾,也缺乏相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目前的审计教学中,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间或出现的一些审计案例也不够生动、切合实际,虽然教师在讲台上很认真地讲解审计理论和相关案例,可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一头雾水,疲惫不堪,教学互动比较差,更谈不上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审计课程的专任教师感叹审计理论教学枯燥乏味,讲授无法推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在抱怨审计课程深奥难学,进入状态缓慢,大家学完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