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22: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形象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建词:暖通空调 实践型教学 项目驱动 1个1.5加3个0.5教学模式
1.暖通空调课程项目一条龙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本科生或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重点培养 出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又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复合型技术人才,并不是培养出科技研究型人才, 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地位,专业知识教师讲得多么清晰,学生还是“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互相抄袭,或者抄袭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中缺少学生实际操作动手的岗位实践能力,实质不能培养不出真材实料的学生,造成企业不愿意接纳新毕业生, 毕业生到了岗位,接触工作项目又不知道从何做起。笔者认为职业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地靠课堂上教师耐心地讲解,灌输就能实现的.而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训练-反复实践,而实践型教学模式正是能够给学生提供动手与反复实践的平台。供暖空调该课程的特点使得它成实践型教学模式很好的“用武之地”,以下笔者根据一年的实践型教学成果,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暖通空调课程实践型教学进行探究与总结
2. 暖通空调专业课实践型项目一条龙教学的实施
实践型教学,重点不是项目,而是实践,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欠缺的不仅是基础理论,而是真实岗位场景的实践活动,以项目为引领,学生须完成项目的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相关专业技能、相关的合作沟通能力,相关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产销一条龙,理论-实践-理论-实践,通过项目与企业(企业岗位)结合,通过完成项目,体现学生所在的长处,体现学生相关的企业所在位置,产销一条龙生产的产品是并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各有特点的,是适应各种岗位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项目教学并不是教师讲授项目涉及到的单一基础理论,单一技能,而是实际岗位所涉及到的各种常用技能。也就是以实际岗位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以实际岗位为导向,实际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
教学中,首先引出项目,学生将完成的程度,并且展示不同岗位不同企业的真实项目成果。让学生产生完成项目的最初认识,激发好奇心及求知欲。项目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学生接受层次的不同,分成不同学习小组,例如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07级在室内供暖学习中,教师完成室内供暖常用形式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及技能的理论教学,然后引导学生为完成项目进行方案确定。进一步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欲望。此时教师以鼓励为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学生在完成项目遇到困难时,教师并不是直接展示答案,启发学生寻求工具,利用现行的施工、设计、网络资源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完成实际岗位的真实项目。
实践型教学一定要与行业发展、岗位要求相配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暖通空调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并把敬业爱岗和高度的责任心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知道“纸上学来终觉浅.深谙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实践型教学实施方案,总的原则应该是设法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并设法让学生感到是自己经过积极的探索与努力才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同学们就会从心理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寻找下一个问题答案的愿望,为培养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3. 实践型教学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意义,
实践型教学,如果离开了企业,离开了实际工作岗位,此种教学就是空中楼阁,失去了项目教学的实际意义。 项目并不是虚构的,结合1.5加3个0.5的教学模式,在”理论(1.5)-实践(0.5)-理论(0.5)-实践(0.5)”中第一次实践(0.5)中最初目的是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第二次实践目的为学生找到就业岗位,被企业所接受,企业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培养过程。不排斥新毕业生,此时教师的地位是企业与学校的桥梁,构建者,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人才,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确保为企业创造利益被企业认可。例如本校07级学生在2009年的6月至10月的第一个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分别到空调公司,设计公司、安装公司。其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黑龙江省龙江二中的新校区的教学楼、艺体馆、宿舍楼、食堂、外网设计,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第二个实践(0.5)中有大部分同学被设计公司、空调公司、建筑公司录用,顶岗实习,将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本专业获得了荣誉。
4. 教师在实践型教学的地位
在此实践型教学模式中,除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教师的作用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是学生寻求和掌握岗位技能的引导者和评论者。教师既要有更多的智慧与技巧,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共同调整好项目完成的进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完成预定的实践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具有根据岗位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岗位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举例。实践型教学方法让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来,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式学习,大幅提升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努力按照新的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一定会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暖通空调专业在教法上不断改革与探索,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建学训一体的‘项目教学法’,构建融入职业标准的课程模式”的教改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地理;形象思维;实践;探究
一、如何培养初中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把地理课作为一个重要支点
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在地理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地理课教学的始K。地理课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发学生的左右脑,使左右脑相互配合,调动思维能力,学会不断思考,不断解决新问题。地理课程,并非单一的理论化教学,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它会涉及各种图像、图表、平面图、剖面图等的学习,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脑中构建清晰的图像以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从幻灯片、模型等资料中展示各个概念,必要时会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就为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从地理课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把书面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深入思考,学会将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关于“我国地势”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己发现特点、寻找规律、总结规律、归纳总结。通过等高线发现我国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状况,像三级台阶一般,引导学生想象。再通过地势可引导学生对水流进行想象,大部分河流由西流向东,总结河流与地势之间的关系。地形阶梯的分布又与地势地貌有怎样的关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的部分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并且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避免只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让学生通过机械的习题训练来强化知识点。而应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获取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讨论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一个引导、点拨与总结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将课程教学更多地与实际生活相连。例如,在学习等降水量线时,分析这些等降水量线为何如此划分,联想实际,分析南北方降水差异,东部与西部降水的差异、植被特点、饮食特点等,从学生的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当地气候特点、饮食状况等,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分析出为何降水量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把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会越来越发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4.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与实际相结合的浅显知识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地理的学科特点,联系实际,让学生从旅游经历、动物世界等环节中提取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题,教师在一定时候进行引导教学,把握课堂学习方向,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意义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应用于地理学习,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方式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样既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又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以及交流合作的能
力,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今后更好地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逐渐被应用于课堂当中,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使学生发挥更大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各科的学习寻找更加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文化创意产业也迅速蓬勃兴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借此发展起来,无论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还是开设专业的方向,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加之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近些年才兴起和逐渐展开的,因此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珠三角地区的部分院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还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思路混乱,直至现在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成了“缩减版”,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30-0101-01
一、开展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用人单位开展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用人单位对前来应聘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个人言行与形象的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中开设商务礼仪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面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为懒散的高职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照本宣科”式的课堂上,老师讲得意兴阑珊,学生听得百无聊赖。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成了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开展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我院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一)改革措施的整体介绍
在开展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之前必须先对这门课程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我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项目驱动法”,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大项目,分别是项目一:个人形象设计(仪容礼仪、仪态礼仪)、项目二:商务会谈(沟通礼仪、文书礼仪、迎接礼仪、招待礼仪、送别礼仪、外国礼仪、宗教礼仪)、项目三:求职面试(日常礼仪、求职礼仪)。课程整体设计完成之后,紧接着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概括地说,就是先明确工作任务,教师进行示范,接着学生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然后通过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要点,最后学生自行整改后进行最终成果展示。通过这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商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以项目一:个人形象设计中的“仪容礼仪”教学单元为例介绍一下我院在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任务呈现(5分钟)
播放视频短片,展示各类商务场合中,商务人士的形象,帮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照商务场合中商务人员的仪容规范和着装要求设计仪容规范和着装要求有一个直接认识。
2.主题讲解(60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具体讲解商务场合中商务人员的仪容规范和着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中挑选男、女生各一名作为模特儿,亲自示范领带的打法与女性职业淡妆的上妆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能力训练(75分钟)
通过扑克牌抽签的方式,按四种花色学生随机分组,每组学生自行练习整理着装、打领带及化职业妆。练习结束后,每组推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小组PK。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巡视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与组员交流讨论,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
4.展示讨论(15分钟)
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个人职业商务形象,各小组组长与教师现场打分。PK结束后,各小组小结训练情况,分享经验。
5.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各组的练习展示情况,注意对各小组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6注意随堂考核(20分钟)
学生结合改进意见进一步改善自己的个人形象,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参照仪容规范和着装要求的具体评分标准,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现场考核评分。
参考文献:
[1]董明.商务礼仪[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成茹.商务礼仪[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 专业理论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黄淮学院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近三年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理论教学改革从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兴趣等入手,经过集体讨论,制定实践教学原则,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过程。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经过改革实践,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发展的案例。
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喜欢技巧课,不喜欢理论课的现象,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多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相对消极,理论课学习困难表现突出,理论课的逃课率较高,考试不及格率也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讨厌理论课,由于学生不重视理论课、不尊重理论课教师,导致理论课教师教学兴趣不高,给教师安排理论课时教学主任也很为难。理论课不重要吗?回答是否定的。然而,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提高理论素质,是摆在大学教师面前的课题。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运行多年,大多认为理论课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谁都不愿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黄淮学院从2010年开始,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要求各专业进行改革的探索,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师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思想得到了解放,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应用能力。教师头脑转型,行动转型,经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师生形成共识,共同参与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形成了理论课的教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好局面。
二、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同课程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教师即是导演,学生即是演员,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践环节及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合作、表演、观赏、评论中获得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总结形成理性知识,从而巩固系统化的音乐知识体系。为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提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改革后的理论学习克服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创设愉快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总结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最后形成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一)“讲+演”模式
“讲”,即是学生当教师给同学讲课,在上课前教师与学生沟通,指定主讲学生提前准备讲课内容,由学生讲课小组学生共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具等。“演”,即是全体或小组学生表演(唱、奏、舞等)以配合讲课内容,通过表演验证讲授的理论知识。比如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的“中国民族调式”备课、上课环节设计:
1.在教师指导下由讲课小组提前备课: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工具、制作教学课件等。(全体学生预习指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准备相关的乐器、各类民族调式的曲目,提前准备演奏练习曲目);
2.指定一名学生用教学课件讲课;
3.分组对学生讲课的内容进行实际演奏、演唱,对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进行归类表演;
4.分讨论小组3至5个,其中一名小组长引导小组学生对演奏、演唱的五声音阶曲目进行归类、分析、总结;
5.小组长发言:大家讨论的结果讲解;
6.讲课学生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讨论结果;
7.教师最后总结: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强调教学重点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课堂上由学生的“讲”和学生的“演”共同组成上课环节,经历完成上课过程。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讲+演”模式的上课环节设计是:教师指导―学生主讲―学生表演―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二)“学+练”模式
“学”即是学生主动学习,“练”即是学生课堂练习,课堂学习过程即是练习过程,练习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学中练”“练中学”。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时间不能过多,练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比如和声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讲授时间要尽可能的少,必须讲的内容讲到即可,主要是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检验教师所讲的知识,边学边用,把理论变成可听可看的东西,或唱,或奏,避免纸上谈兵,课前做好相关的练习乐器、道具服装等的准备工作。“学+练”模式的上课过程设计是:教师指导―感性入手―小组讨论―技能练习―验证知识―教师总结。
(三)“观+评”模式
“观”,即是学生观察、观看,通过直观地看获得丰富的教学信息,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评”,即是学生评论或教师评论,通过评论辨别知识的真伪。比如学习中外音乐史理论课程时,由于对历史音乐家没有感性认识,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看教材也是文字记录,不好记、不愿记,学生学习出现困难,为了解决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感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查找各个时期典型有代表性的音乐家相关影视资料,在课堂上观看,增强学生对音乐家的感性认识,避免课堂上的抽象文字的学习与背诵,在观看过程中加以评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评论,发表自己对音乐家的看法或对学生评论的看法,学生课堂学习时不仅仅是一本书,通过观赏、评论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提高了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观+评”模式的上课环节设计是: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小组讨论―学生评价―师生互评―教师总结。
三、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新”“奇”是引起大学生兴趣的“点”。“新”,可以是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奇”,即是出人意料,很少见的,主要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学习的材料收集展示等。学生需要在愉快的情绪环境下乐学、想学,不断探索性地发现新知识。把已有的前人总结的理论知识,通过设计,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总结前人的成果,学习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没压力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都要精心设计,达到学生上课愿意提前去、听课积极性高、积极探索理论知识、课下研究相关的理论课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趣味性要有连续性,每一次都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因为一次的教学效果失败而影响下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有责任意识、危机意识,通过不断自学、互学才能做到实践教学的趣味性。
2.实用性原则
音乐表演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要注重实用性,理论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理论不是为理论而学习理论,费时费力学习后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理论内容可不学,教学内容要有轻重之分,当前或今后用得多的理论知识要重点学习。非重点的可学可不学,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教材作为课程的参考而不是唯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也要及时补充、更新学习。
3.形象性原则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对形象思维较为见长,因此,要把音乐理论课程中的文字与数字变成“视、听”的东西才易被学生接受。如何把一本书变成形象化的材料,要求教师会设计、会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把一本书分为若干大模块,大模块再分为各个小模块,把各个小模块找到对应的视听形象材料。为实践教学做好基础工作。另外,教师上课时的语言也要尽可能的形象化,把书面语言口语化、音乐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不费劲的情况下记忆,不知不觉中形成对音乐理论知识感性知识结构,经过积累、总结而形成牢固的理论知识体系。
4.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也是落脚点,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在实践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具有“学”的角色观念,还有“教”的观念。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要有自主的观念,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形成巩固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应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教”即是“学”,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并且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科学性原则
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科学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科学性。避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设计的环节要合理科学,不是只要兴趣不要科学的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从集体专业教师讨论开始,经过教师与教师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讨论,课程模块整体设计,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教学规范,个人在整体设计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个人实施,在次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专业教师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实践教学与教学研究中反复进行,同时注重学生对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如果学生评价结果连续较低,将逐步取消该教师的上课资格,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得到落实。
结语
通过三年的改革与探索,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的音乐理论课程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调查显示:95%以上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由原来的逃课变为积极参与音乐理论课程学习,基本上避免了学生理论课不及格的现象。由于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成绩的提高,音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课成绩也得到了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注:本文为黄淮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改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2012XJGLX0914。)
参考文献:
[1]葛玉辉.人力资源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汤百智.杜皓.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职教通讯,2006(02).
[3]邓红珍.刘荣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01).
[4]叶秀玲. 音乐表演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 2010(02).
篇6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创设情境 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化学实验仪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化学元素中的各种形、色、光、动、静等合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快乐积极地学习。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表明,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化学实验,可营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过程的圆满度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化学教学改革朝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基础是成功的开始,创设情境,良好的导入,形象而生动的化学实验,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把化学试验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声、色、味、情景融合在一起,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初始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新知充满热情。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启发和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学习步骤和原则,根据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巧妙运用各种课件和化学仪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可以在课程伊始就播放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赏实验,在好奇中发现问题,总结出神奇的地方,配以美好的视听觉享受,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在心灵的交流碰撞中,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方面的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化学新知的学习,使得学生提高积极性,主动掌握知识。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化学新知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教材的重难点突破。可借助电教媒体和化学实验仪器,根据不同的化学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化学教材中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配以图片欣赏和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沉浸在对知识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使学生的感情处于活跃状态。再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可以解决化学课程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实际观赏中得到熏陶和启发,开阔视野,使得学生更热爱化学这门课程,更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为学生学好数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严谨的实验操作流程,在学生今后的为人处世中都有裨益,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实践热情源于对知识的探索。通过动手实践,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启迪,学生对知识达到新的认知,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对信息进行反馈和理解,在化学实践中得到各方面训练。操作过程和化学成果是对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反映。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启发,运用各种仪器,在快乐实践操作中,进行情境演绎,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互相探索,不断创造新成果,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一次次的化学实践中不断巩固新旧知识,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情境,使学生协调配合,强化新知。
创设情境,特别是最后教师指点、总结环节,能够使学生更协调配合,强化新知,达到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的重要目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动手实践,互相探讨、取长补短,让学生乐于展示才华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完成实验全过程,通过成果的展示、自己的归纳总结,对典型问题做出分析、对自己或他人的成果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最后,教师或学生小结,使得对本次化学课程的学习有所升华,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知识脉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在欢乐中探索求知。
综合论文的分析研究,总结中学化学课改研究现状和特点,展望课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知,有效强化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鸣.化学教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8-01.
[2]牟晓红,冷宝林.化学分析.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05-01.
篇7
以往体育教师在学校里的形象是什么?可有可无,什么人都能代替的“放羊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轻松、愉快,无教学压力;小三门,底层人物,福利、职称、优秀往后排;时常还要参加些校内的体力劳动等等。从这次新课程培训的论坛交流上不难看出,多数体育教师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不满,长期处于压抑和抱怨状态。至于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无非是以往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教育理论已经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可行的改革方案,但地方的执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学校体育改革的圣火已经燃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学校体育改革浪潮,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甘于付出,把这次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作为改变我们体育教师形象的时机。让体育教师成为具有不可代替的,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备受关注的人群。让学校体育也像其他学科那受到社会和领导的关注。
要想改变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形象,我认为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我们体育教师首要做到的是自身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
1、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上面讲,下面听,上面做,下面学。而要走到学生中间做活动的参与者、观察者、指导者、评论者、总结者。
2、教师从命令学生做练习的“司令”变成鼓励和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快乐运动的“政治委员”。教师不能在想让学生做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了。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快乐的参与运动。[内容来于初中化学资源网]
3、教师从给学生测验、打分的“考官”变成给学生总结学习和锻炼成果、分析不足的“教练员”。教师不再单一的给学生做定量性质的评价。而是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和锻炼效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不断进步起到推动和鼓励的作用。
4、教师从抱着“教学大纲”给学生灌输动作要领的“书匠”变为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朋友。教师不再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不再在学生身上做无用功。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终身的益处。
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要做到角色转变:
1、学生从滥竽充数的“随波逐流者”变为有独立空间的“运动者”。学生不再只是跟着全班同学一起做很多不喜欢的东西。而是可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练习、独立的进步。
2、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选择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
3、学生从“样样通,样样松”转变为能够展示自我特长的“个性者”。学生通过选项学习可以集中的练习某项技术,该项技术水平必然得到快速的提高,有机会展示自我个性和特点。
篇8
关键词 机械制图 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 微课程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mplemented
in Mechanical Drawing Class
LIN Zheng
(Xiamen Electronic Vocational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00)
Abstract Mechanical drawing class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 bold attempt to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 flipped classroom and micro courses. Student self-paced, independent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inquiry, teach and learn, teachers can better personalize the student's guidance. Make full us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other teaching models and presentations, and with teaching methods to visualize, visualize parts so abstract, so that students learn to understand. Requires students to be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mapping,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summarize good mechanical drawing learning rule. Combined with specific examples of projects, so make students work hard, and learn in doing,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pply engineering mechanical drawing.
Key words 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strategy; flipping classroom; micro course; learning ability
中职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技术工人工作,需具备识读与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的能力。中职生学习能力较弱,本课程又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相协调,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空间思维、实际用图等能力。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采用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本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探索,现总结如下与大家探讨:
1 大胆尝试创新的教学手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
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课堂不再是预设的过程,而是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总导和监制。这种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为下一堂课准备十分钟的在线视频。学生按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然后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上参与讨论,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作业。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要有空间想象力,会读图和动手制图的技能训练课。可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可自定进度,自主学习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内化知识在课堂,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地掌握制图知识点,真正搞懂学会,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以该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可行的。21世纪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在电脑、iPad、大屏幕智能手机大多数学生都有,也支持翻转课堂教学。2013年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尝试用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很理想,现谈谈笔者的做法:
1.1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教学微视频
Autocad制图教学很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要先制作教学微视频。如讲基本编辑方法:复制、镜像、阵列、移动、旋转等作图命令。教师用2012版Autocad软件边作图边讲解:命令的功能,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个微视频只教会一种Autocad制图命令使用,并有教学步骤,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如在讲点、线、面、基本体、组合体投影时,可用摄像机拍摄,我的经验选用1.2m9m的双面黑板,一面是黑板一面是白板。用粉笔在黑板上做三面投影图,理论知识用白板写。因为是活动黑板,放置高度就可调整,这样比在纸上或教室大黑板上,绘制三面投影图,该办法拍摄的效果更清晰。当然微视频也可是电子白板或把PPT课件嵌入到电子白板中,这样教学中互动性较强。iPad也可用,使用里面的软件educreations或showme,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录制。把做好的视频上传到优酷、教师博客、土豆网,若视频较小还可放在班级QQ空间。教学微视频中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应有提问,可以是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可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些可供学生练习和检测的题目。每一个视频结束都要有简短的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说清楚,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动手制图技能,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画,教师一定要示范。
1.2 学生微课程的学习方法
微课程是将原来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视频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里面包含本节课的活动流程、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思维导图、学习参考建议。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自律性和意志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这种自控能力不是一两天能够训练出来的,它包括各方面的因素,要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学视频,学生除了观看视频和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要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并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参与讨论,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学习模式。
1.3 机械制图教学翻转课堂好处
(1)翻转课堂实现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学习,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暂停回看功能,自主定进度学习。教学微视频是可以永久保存,需要时可供查阅和修正,特别是在进行查漏补缺的课堂中使用,效果是最好的。(2)先学后教的预习化,学生预习的材料更加丰富,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3)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它知识点转化成为问题。教师引导布置好任务,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形式,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配对助学共同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师生之间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分层次分进度教学,使学生保持学图兴趣,掌握制图识图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些“课堂活动”,“课堂测试”、“学习提示”,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既形成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然创新的教学手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用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才刚起步,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设计课堂,而且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发挥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力量制作教学视频,并推进微课程。个别学生在家或者课余时间完成作业时自控力不强,教师要加强监督,利用相关技术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如何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真正地让学生投入进去,搞好此项教学改革。
2 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并采用形象化教学
2.1 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
机械制图课让学生能看到零、部件和教学模型,把实物与平面视图相比较,边比边学,提高观察能力,完成空间立体与平面视图的相互转化,还可用多媒体课件autocad三维建模的动态观察,很方便地实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三维实体。并且转换方向的渐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个面的变化过程,或者产生积聚或者体现真实。对切割式的组合体,对于上面的一些图线,学生理解较困难,可以在课堂用autocad三维建模,把组合体按切割顺序,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每步切割后,立体表面上会多出哪些图线。在讲解剖视图时,可以在课堂上构建完整的立体,再演示选择合适的剖切平面对形体进行各种剖切,能清楚地看到零件的内部结构以及剖切面后方的可见部分,更清晰地了解各种表达方法,更好地区分全剖、半剖、局部剖、阶梯剖、旋转剖等。若学生有兴趣,还可用橡皮泥、硬板纸、泡沫塑料等材料,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模型,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空间立体感,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2.2 采用形象化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而平面几何也普遍学得较差。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更要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要形象化。如三投影面体系的展开是理解物体空间位置和平面图形表达的关键,教师可利用互相垂直的三块硬纸板作为投影体系,讲解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时,将乒乓球、笔、手机分别摆放中间,用球代表空间点,笔代表空间直线,手机代表空间平面,分别向三个投影面投影,让学生自己总结投影特征。再把三块硬纸板展开,仔细观察从空间位置到平面投影,再从平面投影到空间位置,反复进行空间形象思维训练。如主视图是反映物体的主要特征,就象要反映人的面部特征,一定要从人脸正面观察,侧面和后脑门都不行是一个道理。教师形象化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有很大帮助。多用形象化口诀,贯穿制图教学中。如正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物体在视图上的方位:主视图反映上下、左右关系,即零件高度和长度尺寸。俯视图反映前后、左右关系,即反映零件宽度和长度尺寸。左视图反映上下前后关系,及反映零件高度和宽度尺寸。形体分析法的读图方法:对投影、分线框;想形体、辨位置;综合起来想整体。
3 严格按国家标准规范制图,掌握读图制图方法步骤以提高准确度
3.1 严格按国家标准规定规范制图,提升职业素养
制图国家标准是使图纸成为工厂共同的技术语言,提供技术保证。要求学生必须从图纸的摆放、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图样的幅面、比例、字体、图线的画法、尺寸标注等都要严格遵守机械制图的技术规定。让学生建立国家标准的概念,养成执行国家标准的习惯,按标准绘图。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言传身教,一条线一个字都马虎不得,在黑板上一步步规范作图。配养学生一丝不苟工作态度,进而提升职业素养。
3.2 善于归纳总结机械制图学习规律
机械制图所讲的内容可归纳为:三个特性、一个规律、两种方法、一个能力。三个特性:真实性、积聚性、类似性;一个规律: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两种方法:即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一个能力:即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看物想到用形体分析法将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几何体,再将几何体分解成面、线、点分别投影作图。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characters designing profession clothing & accessory course
Wang Taope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ing, people pay attention on personal image more and more, character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esigning profess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clothing & accessory course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for the characters,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law, to develop more skills-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自1999年以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开始被广泛开设。该专业源于中专院校和社会培训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随着专业细分化和整体化的整合过程,演变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旨在培养人物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美容师和美发师,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同的院校基于原有的资源等因素,在最终的培养方向上会有所不同,如服装类院校开设本专业会以服装类课程作为主导,而以化妆、发型设计等课程为辅。
不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培养方向,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对人物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和包装,必不可少的实操课程之一是服装服饰。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课时量的多少、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亲身体会,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和探讨。
1 对创造力(创意能力)的分析
做好艺术设计必须具有优秀的创造力,缺少了创新设计、没有了创意,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出路的。
创造力(创意能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推陈出新,是与众不同,是能够让大家眼前一亮的设计;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更多的内涵: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标新立异的精神和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够完整地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阐述和解释。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同院校各有侧重。例如,有的院校是在原有服装专业基础上开办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因此,其课程内容以服装专业原有课程内容为主,以美容、美发、化妆课程为辅;有的院校教学师资以美容、美发、化妆为主,服装服饰类的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对应服装课程教学条件也很一般。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该课程的教学条件比较简单、课时量只有48课时。根据此种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本专业整体形象设计的需求,精华教学,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如紧密联系化妆、美发课程的教师,根据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服装服饰课程的内容设计,并在教学进程方面也尽量保持同步。化妆课程讲解到中国古代妆面,服装服饰课程就相应讲解中国古代对应的服装,使学生对整体人物造型印象更加深刻。
2.1 学习服装历史的重要性
针对48课时的有限课时,在服装历史内容的讲解上只能讲解对应化妆课程需要的部分,这样重点突出,又能够深化学生对整体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学习服装历史知识,可以更多地了解相应的服装文化和历史背景,并期待学生能够在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中,在创意服装造型的设计中,将历史的服装造型活学活用。
2.2 服装效果图的作用
设计服装效果图是在服装制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设计师与被设计者(或者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手段,因此,服装服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用服装效果图的形式,画出自己设计的服装,并能够用效果图形式表现整体人物形象设计,这也是让学生对整体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和理解,并能够辅助未来的工作岗位。通过效果图也能看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体会人物形象设计的“整体性”所在。而优秀的服装效果图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个设计师审美内涵和修养的体现。
2.3 不可或缺的服装立体裁剪和制作
设计了服装、画出了效果图、通过了审核,最终需要进行服装的整体制作。服装立体裁剪和制作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没有服装制作基础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难学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对应的服装结构,但是该部分教学内容必不可少,否则学生设计好的服装,只能花大价钱去专门的制作单位制作,这样会给学生在经济方面加大压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体会到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服装制作乐趣,也深刻体会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宗旨。
以上三个教学内容,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每一部分的内容需要48~60课时,在课时总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更多地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或者教师利用个人时间进行指导。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服装服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安排和设计。
3.1 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在服装服饰课程中,活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教师根据服装历史部分已经讲授的内容,布置服装效果图的主题,让学生进行临摹或者创新性的服装设计,在创新性服装造型设计上,要求体现出古为今用的特点,并针对有特色的服装设计造型,要求学生进行系列服装设计,并配合化妆、发型形成整体造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将全部效果图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进行评判。在服装制作教学内容部分,该教学方法体现得更为具体:化妆课程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同时需要配套服装,因此让学生根据化妆课程需要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和制作。制作服装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非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此过程还让学生对整体造型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3.2 项目教学法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服饰课程中,该教学方法非常实用,以服装制作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根据整体形象设计造型需要,新娘服装、晚宴服装、创意类服装等几类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购买面料、辅料,制作服装,此过程在教师的辅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应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内容的能力。在该教学方法中,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套服装的制作,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系列服装的制作。同时也充分与化妆、美发专业技能教师沟通,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在大型化妆造型比赛中,均要求整体造型的配套,因此也需要制作服装,这也是服装服饰课程实际项目的具体应用。在历年的市级、全国级化妆比赛中,大多数学生需要根据比赛主题,自己设计和制作服装,即使不能自己完成设计和制作服装,也要求学生在购买的服装上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意义,许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服装,体会到了服装制作的乐趣和看到成果后的满足,也对专业更加有自信了。
地域的优势,使学生可以多参观或者观摩各种服装设计比赛、服装展览,这对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服装设计的真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经常带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服装展览展示、艺术展示、画展等信息,动员学生多看、多想。
3.3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弥补教学课时量不足、充实教学内容等,如在服装服饰课程课时量较少,教学内容安排较多,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很实用。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
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中,服装历史部分、服装裁剪和制作项目的训练,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后时间来进行,尤其是在参加化妆大赛之前,服装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通过项目教学与自主教学法的结合,给教师的震动也非常大:在比赛的促动下、在实操课教师的共同要求下,学生通过立体裁剪的办法,完成了很多难度较大的服装制作,完成效果也非常好,让人觉得非常出乎意料。获奖的学生又进一步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过来促动了对服装制作和设计的热爱和热情,所以,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是学生、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4 教学效果的体现
4.1 绘画能力有所提高
在绘画服装设计效果图教学内容的要求下,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为绘画能力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地通过动手画的形式来锻炼,因此,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量的要求、对设计作品的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在绘画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2 服装制作能力极大提高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服装,尤其是在化妆实训课程、各种级别比赛的要求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非常迅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重点培养的几种能力。由此可见,比赛、实训课程激发了学生服装制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学生获得了奖项之后,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制作服装的积极性。而学生的服装作品体现也比较完整,能够在服装、服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制作,对于各种服装材料也能够通过制作服装的过程得到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篇10
一、容错教学法
容错教学法是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过程中,植入含有典型错误的账套,要求学生自行进行错误更正,并对出错的原因进行汇总归纳,由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归纳,从而得出对深层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提炼。同时总结归纳出的深层知识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的产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出纳签字”内容讲授时,提供给学生植入不同错误(使用出纳签字无法进行的错误)的账套,由学生进行操作改正;再由学生对“无法进行出纳签字”的原因所对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归纳,从而得出对操作技能所蕴含的知识的提炼;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归纳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启发追溯教学法
启发追溯教学法是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讲解不简单停留在“是这样的”的层面上,而是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对前续连贯知识进行连环追溯,得到“为什么是这样的”的深度知识挖掘,掌握前后知识和技能的连贯,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树立所学知识的整体观。例如:在对“会计科目”中的“外币核算”的讲解中,对于“外币核算”是“灰色”的知识点的解决(与容错教学法相结合),对前序与“外币核算”连贯的所有知识追溯启发,首先对“基础设置”中外币汇率启发追溯,如果不能解决,继续对“建立账套”中“基础信息”启发追溯,直到解决。通过启发追溯,不但深化了对“建立账套”过程中的按钮勾选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对“外币核算”的前后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掌握。
三、效果预演教学法
效果预演教学法就是对于涉及到宏观知识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解释说明的抽象层次上,更通过对宏观知识相连贯的后续知识效果展示,把目前知识的“未来效果”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会其做,知其然,见其效”,从而保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总账初始化“选项”内容的讲解中,各个按钮的勾选与不勾选的作用效果,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纸上谈兵”方面,通过后续凭证业务处理内容的提前预演,将各个按钮的作用效果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各个按钮的效果,深化对抽象宏观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