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8: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语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语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二外日语 课程定位 教学模式 量化考核

本科院校的二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很多学者和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并在近几年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和值得参考的观点。但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点。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专业数量,课程数量,学生数量都比原来增加很多,这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二外日语课程就是其中新增的一门课程,由于该课程并非专业主干课程,因此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都没有给予该课程太多的关注。在课程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工作,对照本校和兄弟院校的课程实施现状,笔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二外日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总结

一、没有传统可依,一切从零开始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以前,大多没有二外日语课程,少数学校有日语专业。所以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是一个新的事物,没有传统的模式可依,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借鉴其他有开设该课程院校的经验,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旧遇到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其他学校的课程模式有一些并不适合本校的情况,具体的授课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给二外日语教学带来很多的阻力。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二外日语课程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对于课程处于适应和磨合期

新建本科院校的二外日语课程配备的师资相对薄弱,通常没有专门的课程小组和教研室。有的院校是从日语专业的教师中调出几名教师顺便带一下二外的日语课程,有的是人才引进日语教师,有的是外聘兼职日语教师。这些情况都不太利于日语课程的初期建设。日语专业教学的教师,习惯了专业课程的“深度”教学,并不能适应二外日语的课程内容,同时对于二外日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也不太适应,导致“教”与“学”的不配合。新进日语教师大多为高校毕业生,日语教学的经验不足,对于课堂的操控和课程的实施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外聘兼职教师不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体系范围之内,无法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反馈和提高很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并不否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在二外日语教学的层面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的问题,教师对于课程处于适应和磨合期,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教材使用借鉴其他院校,没有创新

据笔者调查,各新建本科院校使用的二外日语教材,大致参考两个途径。一是本校日语专业使用的教材,一是其他院校使用的日语教材,且以新、旧版本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为主。日语专业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详细,讲解系统,很有深度,但教师教学比较费时,学生

学起来比较费劲,课程实施起来并不顺畅,“教”与“学”两方面的反馈和教学的实际效果都不好。旧版“标日”教材内容体系较为简洁,便于操作,但词汇比较陈旧,不太符合在的教学。新版“标日”教材内容生动,但体系与旧版相比稍显不足,且词汇量过多,语法的罗列及内容讲解并不太适合二外的学生接受。总结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都有改革和创新的必要,二外日语课程应该有其相对应的专门教材。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二外日语课程,作为一门独特的课程,应当有其专门特色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的专业日语课程的照搬照抄。通观外语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停留在或者说教师习惯于“老实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目前来看,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教学无法互动,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滔滔不绝,学生听课浑浑噩噩。针对上述情况,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对策。比如国艳萍(2011)提出强化听说、注重对比、自主学习的对策;黄周(2010)提出了注重学生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的观点;施梦嘉(2008)提出注重日语的实用性、娱乐性教学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为我们解决教学模式的单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一线的教师对于这些措施也在尝试使用,但在二外日语课程开设初期尚不能比较好的加以运用,偶尔一两次尝试之后又回到旧的模式上去了,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仅是提出对策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要敢于改进和实际执行的问题。

五、 教学内容偏重语法

目前的语言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以语法为纲的教学内容编排模式,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也照搬这种模式,将二外日语教学的内容重点放在语法的讲解上面。似乎如果不在课堂上讲解语法就不合情理,就没有完成教学的任务,也有很多教师认为外语教学不教语法教什么呢。而来自于学生层面的反馈是,二外日语课堂每次都是语法,抽象枯燥乏味不爱学。如此一来,教学的效果肯定是无从保障了。

笔者认为,对于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有其特色,不能仅仅是语法内容的罗列。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侧重语言的基础,学习的方法,侧重语用及文化的讲解。只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二外日语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

六、课程课时量偏少,班级人数偏多

不管是从实际的各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还是从相关的学术论文查阅,一提到二外日语教学的问题,必然会提到课时量不足这一点。并且认为课时偏少是由于课程为非主干课程、非专业课程的地位所致,是有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的。但笔者认为,课时的多少,够用与否是与要讲的内容相关的,课时的多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讲的内容太多当然课时不够,如果简化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或者运用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课时当然也就够用了。这其实是对二外日语教学内容选取的合理性与否的另一个反映。笔者认为,在规定的课时内应当选取重点的、适合二外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化解课时量少这一矛盾的比较好的方法。

同时,班级人数偏多的现象,不仅在二外日语课程教学时如此,目前外语教学的整体都是如此。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过多确实影响外语教学的效果;从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看,教师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单独的语言的表达训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始终处于抽查确认的状态。教师只能是自己讲,让学生听,这也是教学模式总是灌输式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人才培养方案等的规定短期内难以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入手。

七、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不同

通过对学外日语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二外日语课程的关注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上课是为了修学分顺利毕业,有的是出于对日语的兴趣,有的是为了考研,有的是对日语没有兴趣。不同的动机,造成了对该课程关注度的不同。这势必造成教学过程中“众口难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二外日语课程的定位必须是面向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多层次的目标定位。

八、 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分作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二外日语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如此。这种考核方式比较便于教学管理,但其中也有很多漏洞。比如这种考核方式很难确认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很难考察出课程的教学效果等。笔者认为课程考核方式有必要进行细化和改革。

通过以上论述和总结,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二外日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实验,笔者针对于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在课程定位方面,应当多层定位

二外日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特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服务。

2 在教材选取方面,应当大胆创新

教材为课程服务,什么样的课程就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教材,因此对于照搬日语专业的教材的做法笔者认为不太可取,对于固囿于“标日”教材的做法也认为没有必要。我们可以选取其他更多种类的适合二外日语教学的教材,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剪裁,截取有用的部分,补充没有的部分。如果师资力量得到充实之后,还可以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这样更方便教,也更方便学。

3 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程教学应当始终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对语法普遍感到枯燥,就要简化教学。以学会基础够用为准,增加文化的内容,跟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更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专业为英语的,在教学中就应当借助英语的优势采取中日英语言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目标要考研的,就要在课堂上将基础的日语知识和对日语的基础的分析理解能力讲解清楚。学生喜欢鲜活生动的东西,不喜欢刻板陈旧的东西,喜欢思考不喜欢单方面的接受,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要尝试引入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让学生表达自我的内容。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就是好的方法,而方法的采用都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用为目的。

4 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的“主导”能力。

教师对于二外日语课程的认识,从教学态度到教学内容的把握都需要不断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将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实施好,将每一堂课操作好。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包含诸多的内容,包括语法的建构,教学法的不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跨文化交际,中日英等语言的对比,教师教学风格的塑造等等。

5 将课程系统化、体系化,完善量化考核体系

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应当配合学生主专业进行教学,同时又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和完整的操作流程,并有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所谓量化考核就是将考核放在平时的每一个单元和阶段,注重整个过程的考核和监控,同时对教和学起到督促作用。对教学进行量化考核,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比较扎实的完成课程的学习,并能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期情况给予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6 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外日语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能够很好的促进二外日语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好网络的特点,介绍学外日语比较好的网站和论坛,以及介绍日本文化、风俗、娱乐等的网站,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学习。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创建一些具有日语特色的歌舞团、茶艺社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体验日语和日本文化,引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综上所述,每一门课程,根据其不同的课程目标和授课对象,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二外日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本论文也仅是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对一线实际的日语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扬.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实效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03.

[2]黄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改革初探[J].海外英语,2010.8.

[3]国艳萍,孙巧慧,常娜.二外日语的教学模式探究[J].民营科技,2011(3).

[4]周军,隋吉原.作为高校第二外语的日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篇2

一、基础日语课程现状

高等学校基础日语课程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

(一)基础日语课程之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两个方面。

1. 教授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常常重视基础知识、语法项目、读写和书本知识却忽略发音基础、单词释义、听说译能力及课外常识。

(1)重视基础知识,忽略发音的准确性

教师把教授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是常见的基础日语课程模式。但大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的基础日语课程中才开始接触日语,所以必须重视发音的准确性。就像中国人从小学习拼音一样,日语学习也得从发音和假名开始。

(2)强调语法,忽略单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语法,认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其实,单词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能活用单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3)重视读写,忽略听说译能力

大部分高校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为每周8学时或10学时,听力和会话课程分别为每周2学时或4学时,课时的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一点也为以后学生听不懂日语和不会说日语埋下了隐患。外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译5 项能力,但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都强调读写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弱化。

(4)重视书本知识,忽略课外常识

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应该先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讲书上的内容,而且只讲解内容本身。比如讲到「文化(文化)这个单词,常常一带而过。事实上,关于文化一词的课外知识非常多,比如日本人的饮食文化、自然观和集团主义等,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不但可以调节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也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2. 教授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自我讲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及完全使用日语授课,不考虑学生接受情况成为教授方法上较为明显的弊端。

(1)重视自我讲授,忽略学生实践和思考

目前,多数高等学校都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教师沿用了初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味自我讲授,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近几年,更是出现学生埋头于手机,毫不理会课堂教学的情形。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和课程的进度,但也会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学能力。

(2)用日语授课,导致学生接受困难

很多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都从事日语教育多年,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也致使很多教师倾向于使用日语授课。但对于处在入门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疑提高了其听课的难度。虽然有些教师在每句日语后会增加翻译,但学生往往还是一头雾水。

(二)基础日语课程之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学生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习动机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据对历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选择日语专业的动机这一问题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自愿、被调剂;非自愿、就业前景良好;自愿、对日语或日本文化等相关内容感兴趣。相比而言,真正因为有兴趣而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约有2/3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相对模糊且并不积极。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懈怠散漫就变得合情合理。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首次接触日语,以兴趣和好奇为着眼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新鲜感尽失,自然会产生倦怠情绪。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终日面对同一门语言,即使语言中所体现出的文化魅力以及语言在影视节目中的独特视角有巨大吸引力,也会因为语言本身的枯燥和长期沉浸在语言中的乏味而热情殆尽。加之,进入高年级后学习的功利性变强,外界环境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变大,多数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明显消退,态度消极,较为被动。

2. 学习方法陈旧、学习效果不佳

近年来,由于企业对人才的明确要求,日语国际能力测试在各大高等院校引起了强烈重视,80%的高校将通过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作为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会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死记硬背

由于高校教师相对机械的教授方式,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合情合理。尽管这种学习方法已经被多次质疑,但大部分学生仍然会通过念几十遍或写几十遍的方法来记忆单词和句型,不懂得建立体系,发现规律,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无法进行活用,学习效果不佳。

(2)功利性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中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即:快速学习和精准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先分辨学到的知识是否属于考试范围,练习题目是否是考试题型,所学的内容是否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再决定是否学习和如何学习。也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和考试无关的,只要不是将来在职场中能够用到的,都可以忽略。如此,学生认为做到了所谓的快速及精准。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学到的一点看似无关的知识,将来对自己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3)哑巴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常见的方法。追求高分让无数学生忽略了语言实用这一环节。不读、不背、不说甚至不听,是常见的现象。因此,不能和他人交流,见到外国人就紧张到失态,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上述学习方法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基础阶段埋下的隐患在高级阶段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无法顺利通过大型考试、不具备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及不能顺利面试就业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基础日语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教学服务供给侧也需要进行适度改革。只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己任,才能收获更丰硕的教育成果。因此,准确定位学科目标,改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的自身学力,才能保证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清晰定位课程目标,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模式的弊端清晰可见。改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听说读写译同步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突出学生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务必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和主动涉猎课外知识的习惯。对于重点的单词句型,提前让学生查阅字典和课外辅导书籍;引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多媒体文件进行演绎;分组讨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得出最终结论。

2. 听说读写译同步出击

语言学习不是将单词、语法和句型简单拼接的过程。基础日语课程作为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根基,必须将读作为说的基础,用听刺激说的欲望,将说和写融为一体,方能使译水到渠成。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必须环环紧扣,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3. 多元化教学迫在眉睫[1]

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现代外语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具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对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学能够有高跨度认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基础日语教学应重视对日本文化、文学、历史、社会和礼仪等内容的传授,尤其应重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的表达方式。

4. 跨文化交际需要提上日程

外语教学的深度目标是理解目的语文化。因此,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能表达较为地道的外语,并非取决于丰富的词汇量和健全的语法体系,而是取决于他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及外语思维的正确养成。所以,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是作为非母语学习者的重中之重。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模式和手段教学

尽可能地使用肢体语言,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培养更出色的日语学习人才。

1. 使用肢体语言[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举手投足事关重大。作为日语教师,应秉承日本人时刻不忘微笑的理念,将微笑贯穿课堂始终。并培养学生即使在课外,也要对老师和同学谦和有礼的习惯。除此之外,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也十分重要。将学生划分为前后左右区域,并不时给予眼神交流,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倍受重视。配合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动作来进行说明、比较或举例,也是不错的策略。

2. 使用多媒体设备

现代教学手段不应只停留在课本和板书,应积极地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视听体验的机会。重复20 次「富士山(富士山)这个单词,也不如让学生看着白雪覆盖的富士山的美景印象深刻。进行「和服(和服)这个词汇讲解时,若是能对和服进行分类,展示出日本人根据季节和年龄在选择和服上的差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 丰富教学形式

(1)任务教学法

进入课程之前,可以花5-10 分钟让学生把前一天课下查阅的小知识介绍给大家,或者进行日语演讲,既能锻炼口语能力,又能提高听力能力。更可以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文化文学常识,团体协作进行研究。

(2)研究学习法[3]

讲授单词时建议采用关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近义词和反义词,如表示非常的词汇:「大変、「とても、「ずいぶん、「非常に等;对词汇进行分类,如关于水果的单词「桃(桃)、「西瓜(西瓜)、「オレンジ(桔子)、「バナナ(香蕉)、「りんご(苹果)、「葡萄(葡萄);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手(手)、「顔(脸)、「歯(牙齿)、「耳(耳朵)、「目(眼睛)、「頭(头)、「眉(眉毛);进行单词接龙游戏,也就是用前1 个单词的最后1 个假名开始1 个新单词,如:「赤い(红色)「いえ(家)「えがお(笑脸)「おおい(多),之后以此类推。

(3)交际学习法

基础日语课程进行到一年级的下半年,学生已基本上具备了简单的会话能力,可以尝试让其进行课文的角色扮演。二年级时,可以将角色扮演课外化、灵活化和即兴化,更可以找一些简单的动画和电影片段进行配音训练。这些手段既可以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地道,也可以训练听力水平。课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上,可以让学生探索每个句子的替代性说法,判断其是否正确;还可以以此为蓝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扩充相关知识进行会话训练。

(4)情境学习法

讲解单词时也可以采用教授绕口令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发音掌握单词的记忆技巧,促进其词汇量的扩大[4]。如:「桃もスモモも桃のうち(桃和李子都属于桃科)一句,既掌握了桃、李子这两个单词,对「うち一词的新用法有了认识,又了解了作为副助词的「も的使用策略。听写课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否能将倒背如流或自我感觉掌握较好的内容写对,是对他们的深度考验。由教师先将课文翻译成中文,再听写学生要求其翻译成日语,之后和课文本身进行差异比对,无疑是查漏补缺的好方法。

(三)提高教师自身学力,满足学生需求

篇3

1.教材

1.1教材的选用

以往选择的几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都比较侧重于日语会话,涉及服装日语的主要为一些基本词汇,不能反映出服装行业生产的实态。几轮试用后,商务日语教研室组织有服装行业工作经验的三名日语教师,依照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考虑服装行业生产、贸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商务日语专业师生实际情况,编订校本教材《实用服装日本语》。

1.2教材适用对象(教授者、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a.教授者: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的日语教师,即所谓“双师素质”教师。

b.学习者(学情):需具备日语中级基础水平和相关外贸业务知识。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四年级(五年一贯制)学生,先期已经学习了基础日语、日语交际口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日语等课程,因此在四年级开设服装日语课程。

1.3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1.3.1熟悉与研究教材

服装日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不仅仅对日语有教学要求,其对与服装相关的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即使教师有过多年的服装行业的工作经验,由于每个教师的过往从业企业的不同,也会存在个体的差异,在对教材的认知中也会有所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熟之又熟,同时要和其他教师进行研讨,互补长短,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1.3.2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

教材内虽然有一些图片,但主要以日语文字的形式呈现。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服装日语这门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才更有利于做到真正掌握某一服装日语词汇,了解某一生产工艺,并用日语进行正确表达或正确翻译。

例如,“ボタン(纽扣)”这个日语词汇。学生很快就能够识记,能熟练进行中日文互换。一般情况下,达到这种效果,可能有教师就会认为很成功了。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学生画出或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ボタン(纽扣)”。结果发现,由于每个人着装习惯的不同,其对“ボタン(纽扣)”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必须准备不同的“ボタン(纽扣)”实物及图片等做教具,增加学生对纽扣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趁热打铁,补充一些常见的、不同种类的纽扣的日语词汇,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日语表达能力。

刚才说的是实物、图片作为教材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我校没有服装类的专业,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当然没有“服装实训室”。在教学中如果要展示一些动态的生产流程,这时的教材中因为有的只是相关的日语描述,学生能够做到的往往是对单词进行识记,对句子进行字面翻译,对真正的生产流程并不了解。像这样的学习,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是多么“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在没有实训室的情况下突破这一瓶颈?如何将“活的”实训室搬到普通多媒体教室?凭借曾经的服装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我尝试对教材进行补充:到相关企业去,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相关工艺流程的生产现场进行视频拍摄。对拍摄的视频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如剪辑、合并、分割、插入日文字幕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补充的材料,从“活的”生产现场感知某一服装生产工艺流程。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提高日语的表达与翻译能力,更能很好地突出服装日语课程所应具备的“职业”色彩,增强学生对未来可能的职业期待感。

以上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尝试的两列,通过实践发现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对教材处理还远不止这些,今后还会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2.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职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由于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服装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授服装日语时,还必须对相关服装知识进行讲解。讲授法往往会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教法,更有极端者将讲授法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教法。有此种看法者常常会举出如“满堂灌”“填鸭式”等例子,造成此种认识根源在于对学生缺少研究、对于授课内容的研究与加工的不足。

在服装日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日语词汇的讲授,学生更习惯去接受,这与他们多年识记日语词汇的经历有关。对于服装工艺、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会感到沉闷单调、痛苦、烦恼。这样下去,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丢失,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服装日语有了兴趣,理解所讲授的服装知识,才可以说一堂有效的、有质量的课。在服装日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年龄、个性、已有的知识情况等要多做了解,同时结合服装日语的课程任务与内容,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方法、活动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取舍有度,当细则细,当粗则粗,不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使学生对讲授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抵触和否定。

如讲授小知识点“割り?pい(分缝)”,由于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流程不熟悉,如果直接讲“割り?pい(分缝)”是什么什么,多数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或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在备课阶段就预构了一个小场景由学生试答:当你拿着一根木棍,要走过一片半人高的草丛,为了走得更顺、更安心,你会如何使用木棍?很快就有很多学生回答了用木棍将草往两边按压,开出一条小路。由该问题很快就可切入“割り?pい(分缝)”这一小知识点,即用熨斗将缝制后直立的缝头烫压倒向左右两侧。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讲授对服装日语课堂教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而且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讲究策略与方式等,更要注意授课设计的艺术性。

2.2演示法

在上述“1.3.2”中,提到补充实物、图片、视频作为对教材的充实。通过这些演示,会加强学生服装生产和服装日语的直观感知,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在服装日语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需要,事先准备好演示道具,要注意所选演示内容必须紧密配合服装日语课程的相应章节教学内容。同时,对每一次的演示教学效果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演示、采用何种演示内容等提供经验。

2.3情境实训法

服装日语是一门“职业性”很强的课程,“职业性”主要体现在日语翻译(分笔译、口译)、对日业务联系等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体的职业体验环节,对学生加以实训,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付属(服装辅料)”的环节,创设如下职业情境:(1)辅料清单的翻译(主要为笔译);(2)辅料装订的工艺翻译(可设定笔译与口译两种情境)等。全真模拟日资服装企业的翻译工作的某些“片段”,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作业并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会经常地采用情境实训法,将诸多的职业片段在最终实现拼接,使学生的服装日语技能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

2.4其他教学法

当然,在服装日语课堂上的教学法绝对不止上述三种,还会采用练习法、讨论法等。根据课程需要,为了更好地体现服装日语课程的“职业性”,还可以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法。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商务日语 教学改革 五步教学法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该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的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所需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所以为了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各高校应该及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方针及战略的变化,更新教学理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并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真正实现高校教育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并真正肩负起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任。

一、大连区域经济发展对商务日语人才需求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关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众多日本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兴业。由于大连政府在引进外资政策上的积极支持,以及日本与大连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大连也迅速吸引了大量日本企业来连投资发展。截至2015年大连市政府已批准进入大连的日企及办事处共计4571家,仅大连软件园就进驻了三菱、东芝、日立造船、中日技研等多家日本知名企业。在连日资企业的迅速增加促使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现阶段大连对商务日语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型、翻译、营销、服务、行政管理、生产等类型。并且随着业务范围内容与外延的扩大,企业对日语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来的以日语作为语言工具,完成邮件的收发、资料的翻译、电话的联络、报告的撰写等考察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要求学生熟悉国际公司及日本跨国公司的运营特点、了解日本文化、熟知日本企业文化及商务惯习,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及交际能力。也就是需要的是不仅要精通日语、还要具有较强对日商务操作能力及日本文化底蕴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商务日语人才。

二、大连市高校商务日语教学对接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大连的日语专业教学起步较早,但是商务日语教学却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时间较短。商务日语的课堂教学虽然在对日经贸知识、敬语语法等方面使学生对商务日语有了理论上的了解与把握,但在日企商务礼仪、日企商务惯习、电话应对、来客接待等商务知识的运用能录的培养还远未达到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单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看,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实战、实训教育欠缺等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仍以书本知识为主导,课文翻译、专业词汇与语法讲解是授课的重点。课堂中无或少有模拟场景演练环节,缺乏实战演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随学随忘。有许多学生虽然已经通过了日语国际能力测试1级,但是到了日企之后连基本的电话应对都不知所措,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第二,“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为老师主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单纯地被动接受。商务日语具有较难并且较枯燥的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授课,就会让学生觉得更加晦涩难懂,逐渐失去对商务日语甚至日语的学习兴趣。

第三,忽视日本文化及日本商务礼仪的传授。从日企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来看,现阶段的需求不单单考察学生对商务日语的专业知识掌握,更注重对日本商务文化及礼仪的理解能力和应对能力。商务日语课堂中忽视日企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日企工作中导致交际失误。

第四,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现阶段的商务日语教学中的教学除了课本与教师自己制作的PPT之外,能够利用的优质网络及视频资源较少。有何使现有的视频资源效率最大化也是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

三、五步教学法的商务日语课堂导入及效果分析

笔者在最初进行商务日语课堂教学时,由于担心学生对课文中的语法等理论知识不理解,就把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讲解与课文、会话的翻译上。但是发现学生只对PPT及相关视频显示出兴趣,对之后的语法及课文讲解、翻译的教学环节参与度下降。甚至个别学生出现放弃此本课程的倾向。使笔者感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急需创建 “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商务日语课堂。因此,笔者在2015年的商务日语会话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新的尝试,探索总结出了以“感、演、比、教、练”为特征的“五步教学法”。经过课堂的实证,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教学法及具体实施过程

“五步教学法”是以人类认知过程遵循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马克思哲学理论作为基础,集合作学习、对比学习、实战演练等实战环节的动态教学法。旨在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对商务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感”。就是还原学生对日本商务知识及商务礼仪的原有认知,考查授课前学生对日本商务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日本课堂中经常使用的“合作学习法”来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把商务日语相关知识分为“来客接待”、 “交换名片” “日企录用面试”、等模块进行教学。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大家本知识点的认识,然后由小组代表宣布讨论结果。在第二步“演”的环节,要求上一步讨论的结果由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实际演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与参与意识,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此环节旨在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地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第三步“比”的环节,是进行比较学习。采用播放错误与正确视频的方式来进行。使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对比中对正确的知识点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形式摄取知识。这一方法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步为“教”。在此环节中进行知识的理论讲授,起到了对学生已掌握的商务日语知识的再强化作用。此环节主要采用PPT形式进行教学。最后第五步是“练”的环节。即在完成了前四步的内容之后,让学生修正之前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小组选出代表将正确的模块内容进行再一次演练,进行再度强化,已完成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此外,配合“五步教学法”还进行了考试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着重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笔试形式,改为实际演练方式进行测试。学生抽签决定演练的模块内容,将所学的模块,自由结组参加考试。

(二)五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分析

此次商务日语课堂实施五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采用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实施此“五步教学法”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级3个商务日语会话教学班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21份,收回问卷12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5份。问卷有效率为96%。以下将代表性的问题及问卷结果进行列举,以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

问卷关于满意度的问题为:“你对本学期商务日语会话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否满意”?在选项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五个选项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数为98人,占总人数的85.22%,从此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予以了高度肯定,在商务日语课堂实施“五步教学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考查具体模块内容学生掌握程度的问题为:“你觉得在本学期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那节课的内容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会印象深刻”?(此题可多选)。在115份有效问卷中,有74人的回答是“名片交换”,67人回答“用餐礼仪”,55人回答了“来客接待”,41人回答了“日企面试”,30人选择了“访问”,28人选择了“工厂参观”。对于“为什么印象深刻?”的回答多为:“因为课堂中进行了实际演练”、“因为考试抽中了此模块内容”、“因为看了录像,边找错边学很有意思”等。这些回答中反应了“五步教学法”中演练对比等学习环节的区别于传统“纸上谈兵”的实际效果。

此次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连各高校应紧跟时代及本地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培养符合大连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高端商务日语人才,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日语教学研究,2009,(02).

[2]郝卓.企业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06).

[3]陈馥郁.从日企人才需求谈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2012,(04).

篇5

义务教育阶段的几门外语课程标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吸收当今国内外外语教育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现行的外语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框架结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尝试,构建了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更新拓展了学习内容,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分别列入内容标准,努力解决以往语言教学中重知识轻运用的弊端,其鲜明特征是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纳入内容标准。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融合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界定使英语教育的目标从培养学生单一的英语技能上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精选基础性强、适应时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强调学习外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确立了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地位,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提倡“任务型”学习方式强调做中学

当前,从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看,学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外语课程改革应实现由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由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翻译向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多层次的训练转变。

为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动手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英语。“任务型学习活动”是通过解释、表达、询问与说明等形式来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做事学习“learning by doing”,即在实践中学习,该教学模式一般涉及项目设计、小组学习、协作实践和目标建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将会彻底改变传统语法分析型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日语课程标准》也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强调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共同活动开展日语学习和语言实践。努力倡导为学生营造宽松、活泼、接近实际的日语学习环境,通过围绕话题完成交际性任务等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以及对外交往中也积极用日语表达和交流。

主题为线 语法隐型

《俄语课程标准》一改过去的教材编写和教学以“语法知识”为线索的体系,提出了“以主题为线”,每一个主题为一个话题,语法内容随话题出现。以主题活动课型为主,把初中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和感受语言,使他们学之能用,学之即用,以实用的技能带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完成主题活动的教学要求,实现标准的目标。

语法隐型是《俄语课程标准》的又一显著特征,语法隐形是指教材中语法内容的安排和教学中教师讲解语法知识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而学生学习、接受,掌握语法规则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进行的。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因俄语语法繁难、词形变化复杂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和惧怕心理。语法隐形并不是不要语法,而是按照“主题为线”的原则让语法为主题活动服务,与主题情景相伴,让学生在大量的交际活动中反复操练、运用和感受语法,然后相对集中地,或由教师或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在初中阶段,建议教师运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也就是指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动作、情景等手段教新的句型,在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句型操练。在学生初步掌握句型范例后,再由教师或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语法规则。

目标分级体系体现出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过去的《英语教学大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部分,而《英语课程标准》则把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十年贯穿起来,分为九个级别。二级是小学毕业水平;五级是初中毕业水平;八级是高中毕业水平;九级则是外语学校、双语学校、或普通高中英语特长生达到的水平。与过去大纲不同,标准规定的级别要求有其灵活性,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不足的地区,可以按照有关政策适当降低级别要求,而条件好的地区或学校,则可以提高

级别要求。

《俄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俄语课程目标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设为七个级别。其中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为三个级:第一级为初中一年级的目标级,第二级为初中二年级的目标级,第三级为初中三年级的目标级。高中阶段为四个级:第四级即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优秀级,也是高中一年级的目标级,第五级为高中二年级的目标级,第六级为高中三年级的目标级,第七级为高中三年级的优秀级。这种分级方式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了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这样一来,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俄语的组织方式,将打破以往的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授课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俄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级别的班级上课。

《日语课程标准》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三个级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适当调整不同学段的日语课程目标。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的地区或学校,以及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的地区或学校,可以适当降低学段日语课程目标的要求。日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如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日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学段日语课程目标的要求。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外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力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其主要手段是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个“学力数据库”,这是用微机管理学生档案的一种方式(没有微机的学校可以采取其他相应的管理方式,如档案袋、文件夹等)。它可以全面地、动态地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提高、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尊重个体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还提倡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成绩记录方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报告、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建立与利用、问卷调查、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评价、各种小测验和阶段测试等。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篇6

【关键词】语言技能商务技能

前些年,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连、上海、北京等一些对日交流比较广泛的地区。但近年来,华南地区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灵活的管理受得外资企业青睐,一些大型企业纷纷进驻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日本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汽车集团均已在广州设立生产基地,10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花都汽车城,大批相关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也随之落户广州,同时,电子、IT、餐饮、服装等行业,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前来广州投资。日资企业的大量进驻广州,使日语人才成为了热门的紧俏人才。良好的市场需求是我们办学的有利条件。

各项调查结果表明,日资企业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大致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商务工作中所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根据不同对象和场合区分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应对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等。2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3学生能初步具备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等能力。包括团队意识、协调性和对商务礼仪的掌握等。

1.我院日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走访发现,我院日语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1日语基本技能过关,商务专业知识欠缺。

虽能在各种商务场合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但由于欠缺相应的商务知识,致使难以从事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位。如06级毕业生何某曾经被企业安排从事会议翻译工作,但由于会议翻译对专业能力要求过高,该生难以达到工作要求,现在转为总务工作,负责为企业人员订购机票与安排酒店等工作。虽可使用日语,但大多已经程序化。

1.2商务文化知识薄弱、个人定位不清

07级毕业生周某受聘于某大型中日合资企业从事人事工作,日常工作需要负责公司各部门与日方管理人员的沟通。该同学综合能力强,日语知识亦较为扎实,工作中得到部门领导赏识。但由于该同学对日本企业文化了解较少,在与日本方面的人员联系时,没有注意使用措词或一些细节,而受到诟病,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

07级黄某,通过亲友的介绍,进入了东莞某日资企业。该生为当年毕业生中日语成绩较为优秀的男生,且企业名声又响,所以一直自恃才高,但适用期结束后却收到企业的不录用通知。原因是该生缺少集体合作精神,无法达到企业要求。虽然课堂上一直强调:日本人最注意的就是集团主义,但同学们总是喜欢以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来适应日本企业的文化,结果造成偏差。另09级毕业生李某亦受聘于日资独资企业,从事日语翻译职务。但该生工作之初被派往生产车间熟悉流程,则认为自己“大材小用”,愤而辞职。其实日企在给人员进行定岗前时一般是让其先熟悉流程,并且在此期间考察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从而为其量身安排一个合适的岗位。

1.3英语技能略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商务活动中英语的国际语言的地位越来越强大。即使是对日贸易,其所使用的各类单证如“装船单”、“信用证”等,亦需要用英语,简单的英语会话或邮件处理也是必要的。本专业毕业生相对而言,英语能力较弱。

结合上述调研,对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并致力于商务日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1语言能力必须保证的原则

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外语能力为核心。必须是在语言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其他专业知识。必须分清会专业的外语人才与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界线。商务日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保证语言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首先,延长基础学习至第五学期,主要课程包括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日语阅读、日语写作等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从基础日语到高级日语得到充分保证,使其最后深度不浅于一般日语专业的平均水平。同时,又注意突出日语贸易实务、商务日语翻译、商务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日语的特色。

2.2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由于专业本身性质的特点,要求学生走上岗位后必须立即或尽早具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尽量避免纯理论型课程,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日语贸易实务”、“商务日语实训”等。同时英语的国际性语言地位,使其在处理简单的英文文书,接听一般的英语电话,一般性的英语接待、接洽等亦成为日语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的一般要求。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学生就业为前提,出于这种考虑,特意加强英语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同时,中文为分析语,英语为屈折语,而日语则为粘着语,三种不同的语系混合,必然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特别是日语是零基础,语音学习非常重要,为避免原有的英语对日语初学的冲击,2013年日语专业的英语开设时期由原有的1、2、3、4学期开设转为3、4、5、6学期开设。即可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时大三时期为专业方向课开设时期,第5与第6学期开设的英语科目,可能很好地结合商务实务开展,进一步突出其实用性。

2.3模块选修课设计原则

在选修课方面适应“商务”这个宽幅方向的要求,分为文化模块、经济商务模块等。商务日语是一门跨文化的学科。这就使得让学生理解日本文化成为一个重中之重,商务日语把日语语言的学习和商务等技术能力的学习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商务日语的课程设置应该将日语和专业技能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是泛泛地去添加各种技术能力课程,而是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有可能去参加专业性的技术能力课程,并且最终能够使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达到同等的水平。来适应这个日益变化的时代的需要。

3.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商务日语课程奉行“外语学习和商务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岗位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市场就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商务日语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反思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手段、加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等多方面。

3.1突出商务能力培养

传统的商务日语类课程教学强调语言与商务技能的综合培养,但我校这几年的教学与学生调研表明,通过两年的基础日语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日语基本技能,但如果用日语学专业课的话,则两者非但不能相辅相成,反而会互为肘制。一是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二是专业术语过多。两者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对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吸收,则必然会影响到商务技能的培养。

2010级日语商务方向的同学在选修了由经济系老师任课的“经济学管理”、“国际金融”等相关科目后,感觉再学习本专业的方向课程轻松多了,这也给予了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启示:即可以在初级阶段开设一些中文授课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在高级阶段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不要过多强调日语语言技能,而是以商务领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辅以专业术语的补充。

3.2强化专业实践实训

我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知识,突出训练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是实现该目标的良最佳方式。

教学改革中一可以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训室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课堂模拟实践、企业原始文件的翻译、文件制作、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的综合学习与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本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并且结合实训,以督促学生重视现场翻译能力和商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二可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有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保持足够的信息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口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

3.3关注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依然占主流地位。即重视考核书本知识;重视考核学习结果。其实,对商务方向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将来能否使用适当的言语进行商务交流,能否使用这一语言工具为商务获得成功奠定基础。对语法能力、词汇能力的兴趣不大。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重点不应放在学生是否熟记课本内容,是否能正确使用语法。而应放在学生的实践考核上。如可设定商务专题,“如何索赔”、“装船”、“报关”等,或以“情境翻译”、“即席谈判翻译”等方式考核。同时加强教学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提交等中间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控能力。从关注课堂教学结果逐步转向对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将是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邵来梅.关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商务日语课程设置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7月

[2]曾志灵.日语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

篇7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特征 日语教学

中职生大多是因为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最终没有考上高中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他们的自信心非常缺乏,学习兴趣不高,有些中职生来到中职学校不知道为什么而来,目标不明确,没有上进心,也没有学习动力,总结起来,中职生的学习特征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兴趣差、学习态度差、学习自主性差、学习自信心差、学习意志力差、学习氛围差、学习效果差;但是,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较高。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日语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总体把握学生特点中的共性,并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要坚持推陈出新、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中职生在这个过程中彻底爱上日语课。

一、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着重考虑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入新的知识,根据所学的内容,查阅大量的资料,找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实例、音频、图片等,将这些信息引入教学;教师应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特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共性,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将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深入研究培养目标,并不断修正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实施

1.创新教学方式。

(1)图片教学。对于中职生而言,日语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在初中只学过英语的他们,日语基础非常差,这个时候教师可用图片作为教学工具,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一边使用图片一边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经过几次的课堂实践总结学生的特点,在以后的基础教学中,采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情景创设与演练。众所周知,情景创设和演练的教学方式在每种课程中都对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语课程中,有更多的句子和对话,教师可根据这些句子进行情景的创设,然后找几个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示范进行情景演练,并配合相应的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教师也可让学生自己创设对话情景、进行情景演练。

(3)分组竞赛。中职生的基础虽然比较差,但是他们的好胜心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听写单词的分组接力竞赛,将学生分成数量相等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听写,教师可念出五个单词,每个单词念两遍,第一个同学写出五个单词即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可回到小组由下一个同学上黑板继续听写,这次和之后听写的单词只念一遍,这样哪组写的速度最快,哪组就胜利。这种教学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互动。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兴趣。一个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他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目前,机械的背诵日语单词已不适用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提高学生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师可适当的将一些游戏引入课堂中,拿学习日语数字来说,教师可将猜数字的部分让学生用日语数字来表达,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调节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锻炼了日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日产动画片中比较简单的日语歌曲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的营造不仅仅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表情、语言、态度等也很重要,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视线之中,也会成为学生舆论的重点.

3.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日语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日语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所以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可将日本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学等引入到教学中,使各种信息和资料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师可利用日本将中国作为软件外包基地的契机,大力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并注意区分层次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总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日语也成为了我国一门实用性的语言课程。由于中职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大,自信心不强,所以中职学校的日语教学更加困难,日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根据学生的共性和异性因材施教,把培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结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研究日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2.

篇8

【关键词】日语教育 重视心灵理解 建议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4-01

一 日语教育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个地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习俗社会风貌等,所以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必须要学会该地区的语言。在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教给学生单纯的词语、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每个单词、词组、句子都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并不仅仅代表它表面的意义。教师们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外国语言。语言的习得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自然习得和学校教育。前者主要指学生处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模仿他人并掌握语言的行为,这种学习方式一般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普遍。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语言。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日语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地提高。在中国,很多学校都已开设了日语课程,日语学习非常普遍,这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对日语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日语文化,形成正确价值观。

二 推进重视心灵理解的日语教育发展

日语,是一门语言,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除了要学习日语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日本文化。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必须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下面笔者就如何推进日语教育工作做进一步探讨。

1.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日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作为一名日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如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日语老师决不能立刻就给学生讲解日语基本知识,而是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首先用日语做一下自我介绍,当然语言必须“生动活泼”,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动漫或歌曲。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产生学日语的兴趣,进而努力去学习日语,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效率。

2.做好日语教育定位工作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日语教育的定位工作,明确学生学习日语的目的。(1)让学生学习日语的基本知识,锻炼学生日语听、说、读、写的技能。(2)提高学生用日语交流的能力,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加强中日交流。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教师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时,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高他们对日语学习的认识。

3.在日语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日语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学习日语的速度必然有快有慢。作为一名日语老师,我们必须对学生学习日语的状况进行检测,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拓展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日语水平。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应注意加强他们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解决他们日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4.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日语是一门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学生日语学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对日语学习的态度、日语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这就要求日语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日语专业素质,还要积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即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首先,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日语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人格魅力较高的老师会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学生喜欢这个老师,相应地就会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三 总结

篇9

关键词: 基础日语课程 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课堂 教学模式 互动性

1.引言

基础日语课程是面对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训练,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语言情景、交际意向、题材和体裁等语用范围层面上,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此外,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目前,在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百余所学校中,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大都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即按解说单词、讲解语法句型、翻译课文、做练习的先后顺序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日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对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前提下,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增添新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

在传统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围绕着课本进行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即以本为本,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活动多为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单词的讲解、语法的讲解、课文的翻译和课后练习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详细地讲解课本中自认为难懂或易混淆的地方,学生也就原封不动地记下教师的解说;即使教师通过提问、练习或其他方式发现了学生不懂或理解错误的地方,一般也只是就问题解决问题,很少会通过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懒于动脑,惰于开口,创新思想和学习积极性一起被扼杀,成了一味地依赖教师、不会思考、没有自己思想的空壳。同时,教师缺乏学生新思维的撞击,一直做着重复性的劳动,也会日益失去激情和热情,整个课堂教学也变得异常沉闷,师生间的互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2.2缺乏课堂外教学的引导

基础日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很少会关心学生课外活动中对专业的学习,即使举办一些诸如演讲、书法、作文、翻译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比赛,也大都和基础日语课堂教学脱节较大,很少会直接促进教学。而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多埋头于对课本死记硬背等狭隘的学习模式中,难以实现日语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3.改革尝试

3.1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是判断教学改革尝试成功的关键。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应针对不同学期的教学目的、学生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等教学目的。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尝试,应针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读写能力为辅的目的,设置会话表演、生活发表、短剧大赛等教学活动;大学二年级的教学尝试,应针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目的,设置难点讨论、角色互换、读书发表会、时事进课堂等教学活动。

3.1.1会话表演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需要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环境。在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大都单独完成查记单词、朗读课文、背诵单词和课文、做练习等各种学习任务,很少会尝试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日语。会话表演恰恰是顺应了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在重视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日语。

会话表演,即是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形式仿照课文编写并上台表演会话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编写与课文中会话形式相似、内容不同的会话,达到巩固新单词和新句型,熟悉与会话主题相关说法的目的。学生在编写、排练会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减少了平时死记硬背的痛苦,增加了日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宏观调控,组织各小组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话表演,并通过提问、点评等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编写会话的背景及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及时指出不足,调整方法,使学生改变传统学习的习惯,渐渐养成集体学习的好习惯。

3.1.2生活发表

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了日语的基本句型和表达方法,已经可以尝试着用刚学到的日语句型简单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可利用课前五分钟举办小型的日语生活发表教学活动,既满足了此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又促使其主动学习。

生活发表即在每天基础日语课堂时间(一般每天两节)的前五分钟,以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日语发表的教学活动。发表内容由发表学生决定,可以叙述自己最近经历的事情,也可以发表自己对身边所发生事件的看法。当发表学生发表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对其发表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提问,也可以就其发表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会在发言前,主动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组织语言;语言匮乏时,其将学习补差,这就达到了促使其主动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自己发表和听别人发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又较好地获得了和他人交流学习的机会。

教师在学生发表时,应做些简单记录,以便之后做点评。此外为了避免内容单一枯燥,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兴趣有信心地去发表并有话可说,教师需要在学生发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提问、补充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完毕后,通过简单点评帮助学生向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发散自己的观点,提升观点的高度,进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通过“生活发表”这一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1.3短剧大赛

短剧大赛是在一个学年结束之前,为了消除一年来学习日语的疲劳感,提高下一年的学习劲头,利用一个周的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分组编写短剧并上台比演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由结合成若干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内容由小组成员商量后决定,时间为二十分钟以内。评分标准为语音语调是否标准、内容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有语法错误、表现力的强弱程度。学生既是表演者,同时又是评委,这一点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学生在短剧表演大赛时,既活用了已学的日语知识,又提高了学习日语的兴趣。

教师在大赛中,如同总导演,进行监督指导,并主持大赛。并在大赛结束后将此次大赛写成报道,配上相关的图片放在学院的网页中,从精神上对大家进行鼓励。此外通过短剧大赛,教师可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为下一步教学量身定制做好准备。

在我班已举办的短剧大赛中,学生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表演的题目也是各具特色,例如:“三国演””、“西游”、“ロミオとジュリエット”、“部屋での”、“野猪大改造”、“大学入再”、“ニュス”、“pastfamily”、“昨日、今日、明日”、“テレビと本”等等。在这次短剧大赛中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习劲头高涨;教师也受到学生极大的感染和启发,授课热情剧增。

3.1.4难点讨论

根据日语语法结构特征,日语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初期,会遇到许多易混淆的语法点。试举例如下:

助词:格助词“は”和“が”的用法,表示假定的接续助词“ば”、“と”、“たら”、“なら”的区别。

助动词:表示推断的“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的用法,表示目的的“ように”和“ために”的区别。

动词的体(アスペクト):如“ていく”和“てくる”、“ている”和“てある”、“てある”和“ておく”的使用区别。

动词的态(ヴォイス):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能动态、自然发生态的内涵和用法。

授受动词体现的人物关系。

敬语的表现形式等等。

这些语法点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教师对这些难点也是头疼不已,每次讲解都需花费很大的工夫,但效果却不大令人满意,学生在教师讲解之时虽已经明白,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一头雾水,不知用哪一个是好。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模式,采取难点讨论。

难点讨论即分组讨论语法难点,就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每一个学期末,将本学期内所有易混淆地语法难点分给各个小组,各小组在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向大家解说自己对该语法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如有学生或教师有不同看法,可举手提问,进行讨论,使语法更加清晰易懂。如:负责解说“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四个易混助动词的学生组采取拟人手法,分别由四个学生充当四个助动词,首先由各助动词说出自己的特点,然后对比自己的优点和对方的缺点,进行激烈的辩论赛,最后由辩论赛的裁判(本组第五位学生)做最后陈述。该组学生讲解方法新颖独特,给教师及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点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讲解和听他人讲解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印象,还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与此语法难点相关的许多说法,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的。

而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讲解后,通过适当的提问或是出题形式,对该语法点的讲解进行检验补充。同时通过听取学生的讲解方式,找到学生理解该语法点的最佳接受方式,方便今后教学。

3.1.5角色互换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日语学习,基本语法框架已经建起,部分学生有了浮躁情绪,觉得书本知识通过简单的预习就能完全掌握,上课的积极性也随之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采取和学生互换角色这一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一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浮躁情绪。

为节约课堂时间,给更多学生提供机会,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一组讲解一课。以《新编日语》第三册的第一课为例(其中包括单词讲解、本文的翻译及语法解释、会话、应用文和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每组共五名学生ABCDE,学生A负责单词讲解,学生B负责本文的翻译及语法解释,学生C负责会话的翻译及语法解释,学生D负责应用文的翻译及语法解释,学生E负责讲解练习。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或提问,或补充,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通过转换角色,一来可以让学生拥有一次难得的教学经历,体会到备课教书的艰辛,二来在做课前准备和讲课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克服学习的浮躁心理。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新鲜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调动课堂气氛,实现教学互动的目的。

3.1.6读书发表会

进入大学二年级,教学重点已经从大学一年级的“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变成“听说与读写并重”,因此,这学期的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新编日语》第三册的第九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并定期举办读书发表会。此类活动可每个月举办一次,每次花四节课时间,每位学生五分钟,发表最近所读书籍的感想。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无形中就加深了书本上句型的理解和对单词的巩固。

教师在此活动中,需要提前阅读大量与日本文学文化相关的书籍,大概了解各书中的内容,并向学生简单介绍推荐各个时期、主要作家、各种风格领域的著名书籍,引导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为高年级的日语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学文化基础。

3.1.7时事进课堂

随着学生日语知识的积累,单纯教授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当今社会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尤其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重大事件,还要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及世界重大事件。

时事进课堂是指在课前三分钟,简单介绍昨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将一些相关单词的日语说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又学到了很多新的单词,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无需考试。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第二课堂可以说是通过增加所学知识的运用性,来达到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的效果,同时也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与完善,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投身于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去。

基础日语课程的第二课堂多种多样,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日本企业和工厂;辅导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举办日语技能比赛和日本文化展;利用外教资源,学习日本的舞蹈、体育、插花等传统技艺;组织各种知识讲座;开展网上课堂,大量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观看日剧、日本电影、日本动画片等日本的音像资料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以上种种活动,更加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

在最近几年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尝试,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教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效实现了本阶段利于教学的目的。

4.总论

基础日语教学的地位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至关重要,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勇于实践。

以上针对传统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性不强和缺乏课外指导两大问题,笔者结合我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积极性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尝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翁丽霞.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09).

[3]华燕钧.浅论日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J].齐齐哈尔师范学报,2006,(03).

[4]胡以南.中日日语教育考察[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5]江新兴.关于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6]李健.外语教学法的最新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附上:国家级重点项目名称及编号

篇10

关键词:阶段性 互动 创新能力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62-02

在日语教学中,日语精读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主干科目,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各大设有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在一二年级会开设精读日语这门课程。该课程为日语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属于主干课程。一个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的高低也可以从该课程的成绩上充分地表现出来。我校在精读日语这门课程上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1―4册。该书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用语等方面的内容。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体裁除了会话和短文之外,还有少量简短的阅读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法详实。

我校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一周10个学时的精读课程,二年级学生为8个学时,一二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在同一老师近两年的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和腻烦心理。再加上教材于90年代编成,所以据学生们反映,在他们眼里精读课的特点就是:单词多、句型多、本文与会话部分重复、题材广泛但有些陈旧。并且老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法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上容易进入瓶颈期,甚至腻味的心理。由此,本人从这些问题点出发,在教学中尝试以阶段性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索日语精读课的教学方法。

1 “阶段性”教学模式

“阶段性”教学就是将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本文提出的阶段性教学与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提高阶段的概念不同,主要是针对一二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探索其阶段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常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入学之前对日语这门学科是一无所知。因此,第一阶段也就是第1―2学期是学生理解与认知外语的阶段,即外语语感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指第3―4学期,也就是大学二年级阶段是中外文转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日语精读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五项重要能力,缺一不可。特别是在非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入书面能力强于口语表达的误区。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一大重点难点。

2 一二年级教学上的比较及问题点

大一新生刚入学,大多数人对日语的知识为零,抱着对日语的兴趣开始学习发音。因此,第一阶段也就是第1―2学期首先应鼓励学生多模仿、多听录音。然后通过记忆大量的单词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词汇与句子所遵循的语法规则,从而运用所学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这一阶段我们往往称为初级阶段,是学生理解与认知外语的阶段。

单词是语言的基础,新编日语第一册单词有1245个,第二册1390个。单词的记忆就成了基础教学的第一大难点。由于在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太理解构词法或者一些日语汉字的读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如说做游戏,以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在玩乐中记忆。听写也能很好督促学生记忆。笔者每周听写一次,发现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另外学生在大一期间往往还严重依赖我们的母语。较为典型的是“中式外语”及语法句型的误用。特别是遇到有些汉字词汇在中日文中的意思截然不同,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了解汉语与日语之间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与理解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采用“正向迁移”,达到融会贯通,或者将两者不同之处加以对比研究,找出日语自身的特殊规律,对学生理解与表达技能的培养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阶段是指第3―4学期也就是大学二年级阶段是中外文转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三四册加起来有2565个单词,虽然单词量很大,但是这一阶段应培养学生从构词法和汉字读音规律去记忆,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了。比如“人”的读法,通过对前两册新编日语的学习,可以总结“人”有“ひと”、“にん”、“じん”等读音,跟哪些名词时应该读作什么。另外对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等语法应针对性地对其在不同场合的正确用法加以总结,归纳,以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句型的运用也是同样道理,多鼓励学生造句,写作文,通过他们的表达,老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由于受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当学生用外语表情达意的时候,会自然不自然地先用汉语第一反应,再将其句式转换成外语形式,即所谓“汉语译成外语”的转换过程。通过对前两册单词句型有一定的基础后,二年级应该开始阅读一些短篇的读解文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着用汉语习惯方式去阅读外语文章的普通现象。笔者根据每一课的主题选取一些相关知识的阅读文章,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语感。如讲到「お祭り这一课时就会给学生阅读一些日本传统的祭祀典礼知识,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口语听说能力是学生在完成对外语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必须进行的最关键的技能训练。口语表达的实质就是将听到的话语用自己的话语以口头的方式转述出来笔者在进入大二阶段后每周请一位学生课前在班上做口头发表,题目自拟,并让在座同学提问,收效不错。

3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以致用”在外语教学中尤为重要。日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去生产第一线为日资或合资企业的外籍人员做翻译。在为中日交流服务地同时,如何能有效正确地起到桥梁作用,培养表达能力及礼仪方面的知识是关键。所以在精读课中应把培养学生表达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很容易依赖母语,在表达的时候往往先在头脑里构思好中文,然后再套句型套词继而翻译成外语。这点在中日互译练习中表现尤为明显。日语翻译成中文比中文翻译成日语要表达得好一些。在学生一年级的时期,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对词句和句型的理解。所以会在阅读理解和日译中上多给学生练习。到了大二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地道地表达外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上笔者会加强一些中译日的练习。题材也各种各样,涉及新闻报道、小故事、热点话题、旅游介绍等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应付各种文体的翻译。而礼仪方面的培养要借助于对日本文化知识的介绍,比如用餐、会客、外出、拜访等各种社会礼仪,在学校教学中就着手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也让学生在出入社会时就能很有礼貌地扮演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4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精读日语课程教学量大内容丰富,教师们排除以往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日语人才。

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作者近三年的精读日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以供参考:

首先要使学生摆脱依赖母语的心理。这在教学上就要求老师尽量用日语授课,与学生沟通。当然入门阶段可以以双语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日语后,比如对单词的解释和文化背景的介绍等都用日语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很主动形成一种用日语思维,用日语表达的氛围。如有比较难懂的句型或词汇,可以先给学生标注出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思考,多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外语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本文或应用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

再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表达的能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容易让人产生腻烦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结合实际,如何表达新事物都需要有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自己做多媒体课件,发表,或者表演对话既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课文中的语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语法的兴趣和学好语法的信心,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能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变成真实、生动、互动式的直观有声画面语言教学,而且把学习难度大的疑难语法问题,梳理链接成一个完整贯通的知识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法教学中系统性差、实用性不强、创造力低的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由于精读教学的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宽等特点,老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或一味灌输语法、句型,我们推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新时期的外语教学给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单凭老师灌输知识,始终围绕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是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的。老师更应本着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实践表明:在日语精读教学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内容上不断改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问题点着重训练。以教材为辅助,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2]舒小沙.日语精读课程初期阶段的教学体会[J].长沙大学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