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06: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发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发课程总结

篇1

1.研究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课程门类、内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权重的研究与实践。(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校本教材的编写。(5)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2.研究的目标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本课题旨在通过课程建设的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索大连市中职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模式、策略与方法,使其培养目标能够根据相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立实施。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同时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的目标。

3.研究假设及研究价值

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倡导“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最终形成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出发,厘清课程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基于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步开展调研。然后,在课程设计上以工作岗位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合理的实训手段及实训方法等开展关联性研究。

2.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和“文献法”等。

3.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图式。技术路线图式:前期选题调研、论证→课题申请立项→课题正式立项→成立课题组→开题会议→分组、分项调研→研制体系框架→各分项课题实施→调整完善体系→归纳总结,形成研究报告等成果→专家鉴定与申请结题。(2)切入点。从美容美发行业岗位群对学生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进行调研并开展研究。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选题,成立课题组,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做好企业调研。第二阶段建立信息渠道,进行课堂教学模块的探索,完善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第三阶段建立课程框架,组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第四阶段校本课程初步成稿,撰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第五阶段校本课程验收阶段,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为之相契合的教学模式。第六阶段撰写研究总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从而形成适合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校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中等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是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相关行业输送一线岗位人员,培养具有中职知识水平,又具有综合性、多技能、可持续发展、多渠道就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小专业多方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极具竞争和发展的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实施的调研和论证,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能力,采取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选修课为辅,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引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合作育人,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为保证,确保学生掌握美容、美发、化妆、形象设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更具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培养规格不仅具有高中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具有综合性、多技能、可持续发展、多渠道就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断探索和前行。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逐步以适合中职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改革为主线,形成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课程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为主线,授课中,引入企业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做到学习与工作情景对接,形成适应工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做法与教法、学法贯通的方法系统。以模拟情景的学法,完整体现工作过程及流程,让学生在岗位实际能力实践中体验式学习,逐步养成职业道德素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研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就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企业化素养和企业指导教师(技术人员)及带教师傅的教育学素养问题开展系列的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均有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本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本校的教师要具有多年美容美发行业工作经历,是学校宝贵的资源,提升技能、开阔眼界,与行业密切相连,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起着骨干作用。第二,坚持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引进校外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带动本校教师的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第三,加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第四,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与社会交流,促使提高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5.校本教材的建设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大连社会经济、美容美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四、小结

篇2

1行业对高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美容理念也越来越清晰,消费者对美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很多从业者的美容美发水平已逐渐变得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美容美发行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较差。许多最先涉足这个领域的美容美发人士都是传统的技师,在传授技艺方面也是传统式的跟师学艺,到目前为止,这种形式在市场上占有其一席之地。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和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美容美发业开始迫切地需要更高层次专业人士的加入。

1.2美容美发行业职业培训机构大多数以培训操作为主体,对行业管理培训及综合美学知识缺少系统的培训科目,使美容美发行业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没有接触过系统管理培训以及综合的美学设计文化,从而使整个行业的服务素质偏低。

1.3面对日益增多的知识性顾客及不断推出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仪器,那些文化程度不高、仅通过短期培训便上岗的美容师已显得无力应对,这就更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的加入。

1.4美容美发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企业尤其需要高级人才的加盟。目前,高级美容讲师、美容导师、业务主管等都是该行业内急需的人才。除了寻找经验丰富的资深美容美发行业从业者外,也需要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这些人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外在气质,并且应该对时尚的敏感度要高。在2004年3月我省首届美容行业专场招聘会上,朝晖、超妍、王春、姹而美等全省50多家知名美容美发公司全部到齐,有一千多名大学生投递简历和咨询交流,可以看出大型的美容美发机构把目光定位于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是行业形势所趋。

2人物形象设计高职专业的教学要求

对于高职班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求美容、美发、美甲技术过关,能够做到给顾客设计整体造型,还需要他们掌握相关医学知识,了解人体解剖结构,掌握相关皮肤病学、针灸学、药学知识,拥有掌握新知识、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开展其他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诚实做人,实事求是,不能坑蒙拐骗顾客;教授他们掌握基础和高档化妆品的产品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销售技巧。在学生实习期间,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有良好的礼仪和服务态度。教导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外在气质,对时尚有高度的敏感度。对任课老师而言,我们不能安于现状,需要不断接受现代审美观,做到思维新颖,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赶上时代步伐,了解市场发展情况。这就需要经常到美容院或美发店学习,不断接触新产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引进新设备,对时尚有高度的敏感度。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反复研究实践,突破传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授给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不断接受时尚观念,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3加强专业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注重实践功能。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实训三部分组成。实验,是指学生所做的各种实验。实习是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配合,在实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实训,是以就业岗位群和现场模拟型、工艺型、产品检验型的训练,尤其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从学校到上岗就业的桥梁。因此,形象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形成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相一致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实习仿真环境。并与校外多家影楼、美容院、服装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工作室等合作,建立一种稳定的实习关系。

3.2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当前,人们对“双师型”教师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观点有:一是“双证书”说,即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其它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说,即取得教师系列的技术职称和其它系列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说,即要求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说,即要求具备教育家、工程师、高级熟练工人等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事实上“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各种专业技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尤其是办好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根本保证。为此,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开展和加强教师的岗位资格和技能培训,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考试。二是要积极聘请业内专家、社会各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讲课,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内信息,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操作技术的应用等。四是积极安排、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知名影楼、美容院、设计工作室、艺术剧院的实际工作,基本达到两学期有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实训,主要跟踪时尚界流行的新应用技术的研究、调查。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明确目标;形式多样;注重评价;课堂总结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的总结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其中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一般在上课伊始导入课堂后,老师会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经过近四十分钟的独学、对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结束了,课堂也进入了尾声,但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回过头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简短地总结本节课。这是课堂总结的本体,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课堂总结都必须围绕的核心。

二、形式多样,锦上添花的总结

课堂总结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但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依依不舍。历史课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与它内容上的丰富性、神秘性,情感上的正义性和爱憎分明有密切的关系。如,有学生擅长写诗歌,就用诗歌的方式总结;有学生喜欢漫画就用漫画的形式总结;有学生擅长话剧、唱歌等,这些形式和潜力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总结中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的课堂总结就是高效

的,就是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多样化的课堂总结。

三、注重评价,启发式的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我们也知道“读史可以明智”“借古可以喻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等,这些古人和他们的人生及社会轨迹,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精神指引着后人向正确的方向、向真善美发展。所以,一节历史课,对于懵懂的初中少年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历史名人、了解多少历史故事,而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多少做人、做事的精神。同时,也要走出课堂,走近学生,以历史课堂为载体,对我们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我们的社会时政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走到微观的生活。启发学生去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确的人、心胸豁达的人、智慧的人。

篇4

关键词:超临界;前沿;难点;工程实际;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M89;TM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89-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教育结构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专业硕士的比例不断增加,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简单转移,理论讲授偏多。此外,社会导师的引入和使用上的不足也直接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脱节,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使得研究生教育传统模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

《超超临界火电厂运行特性》是我校“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学位课程,该课程不但涵盖了本科阶段的相关力学基础及锅炉、汽轮机专业课等知识,而且侧重于超超临界参数动力设备。可培养本学科研究生掌握超超临界参数动力设备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培养本学科火电厂运行研究及设计、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高校已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结合了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

二、《超超临界火电厂特性》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超(超)临界火电厂运行特性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电厂《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探索,总结出以“把握技术发展前沿,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新思路。同时,完善专业硕士刚性考核的培养机制,全方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专业型研究生,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此外,结合学校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教学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理论和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教学中注重把握技术发展前沿

进入21世纪,火力发电技术已迈进了超(超)临界参数的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燃烧及传热三维模拟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内容更新快,是专业课程的一个特点。课程的设置为专业服务,课程标准的确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理念,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作为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位课课程,在继承本科阶段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技术发展前沿动力流体设备领域的燃烧理论与规律、流体机械可靠性、运行安全经济性等内容,并通过结合专题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方法对《超超临界火电厂运行特性》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进行探讨。而由于出版周期的问题,教材内容总是会滞后于前沿技术,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加以相关内容为研究内容,一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传统的和网络的,把握超超临界技术发展的前沿。

(二)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超超临界火电厂运行特性》是一门技术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多,需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确定该课程内容以及讲座专题内容的细节。课程的设置为专业服务,课程标准的确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宗旨。作为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位课课程,在继承本科阶段力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讲授动力流体设备领域超超临界参数下汽水特性,预热段、蒸发段及过热段特性,内扰和外扰的影响等内容,并通过结合专题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方法,对《超超临界火电厂运行特性》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进行探讨。教学改革后,发展前沿的新内容需要充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节奏的控制和调整,确保重点知识能够被掌握,知识难点能够被讲透。

(三)联系工程实际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注重学生工程素养的培育,这也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专业课程的又一个特点是工程性强,工程问题往往是具体的、复杂的,它总是以某种状态处于特定的生产实际环境中,不能离开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去研究。例如,超临界参数下传热恶化、热偏差问题,与亚临界以下机组存在本质的区别。超临界压力时,工质不存在恒定的饱和温度,偏差管工质温度差别更高。第二类传热恶化对于亚临界参数锅炉来说,因其循环倍率远大于1,通过调节可以避免,超临界参数锅炉循环倍率为1,就无法避免。另外,因此讲授时应强调这种联系工程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三、改革措施及运行情况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超(超)结构及运行特点,将现代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制作了课程的多媒体授课课件,通过集成在课件中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把锅炉运行的基本原理、有关设备和系统的动作过程等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们,并把有关锅炉、汽轮机的超临界特性等情况以图文等信息方式“搬”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提高交互式教学功能。由于条件限制,《超(超)临界机组运行特性》这类专业课程的实验往往难以在校内通过实验设备来保证一定的实验学时。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基于计算机的火电机组仿真平台,开设了利用仿真的超超临界机组常规试验为内容的实验项目。构成了课程的实验内容,保证了实验效果。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工科学生素质

结合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初步确定课程超(超)临界火电厂运行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动力工程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需求,实现分层次的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破解难题的科研能力。课堂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课堂教学采用专题案例式教学法,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对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科研项目实际开发内容,充分调动研究生对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本课程为“动力工程”专业学位课,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与专题研讨30%。笔试采用闭卷方式,客观题注重考核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把握;主观题侧重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考核学生的工程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中,10%为考勤与日常作业成绩,20%为专题讨论成绩。其中专题讨论将组织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系统进行建模、计算、实验与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本课程及已学过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破解难题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四、改革效果分析

以上在《超超临界火电厂特性》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研究型教学方面的初步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结合教师给定的研究方向,学生或撰写科技小论文或进行一些小的工程设计,科技文献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今后应注重以下问题:第一,加强教育教学观念的讨论,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与总结教学经验;第二,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继续贯彻结合院校背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实际科研能力的方针,不断修订与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科最新进展融入到教学中去,并通过多种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五、结论

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养成了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辅以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大胆地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离开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是难以落到实处的。

参考文献:

[1]钱进,黄晓齐,朱兵.立足贵州 服务贵州 建设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思考与实践[A].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靳智平.电厂汽轮机原理及系统[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康松.汽轮机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篇5

既然是新生的必备课,就要在课件上下功夫。制作的课件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既要新颖,又要有震撼力,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充分捕捉学生的心理,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所以,笔者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学生只有对POP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更好地学习POP、认识POP、了解POP,从而使这门课程真正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在讲授《POP的起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分析学生认识与理解这部分知识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应该如何避免或化解,等等。其次,《POP的起源》这一章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内容比较宽泛,不易理解。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播放一些有关POP起源的视频,介绍不同国家的从业人员对POP的青睐,POP非凡的个性、随意的绘画风格吸引大批从业人员加入手绘POP的设计行列,从而导致市场对手绘POP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本来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手绘POP课教学的实地观察

POP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媒体,在我国起步较晚,绘制手法变化多样,表现出的亲和力是一般广告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教学上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如商场、餐饮场所、休闲场所、超市等,让学生进行实地的感受、体会,这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感受,会发现手绘POP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这种无形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POP广告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法,进而对手绘POP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配合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总结理论知识,教师进行补充说明,从而获得更加贴近现实的验证结果,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走访和观察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达到了教学目标;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其掌握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教师协助学生归纳出POP广告的造型形态,整体上可分为平面形态、立体形态和动感形态。POP广告按作用可分为展示、宣传产品、说明介绍、提升企业形象、引起注意、提高销售效率等类型;按内容可分为商业类POP、餐饮类POP、工具类POP、校园类POP、美容美发类POP、休闲类POP、装饰类POP、超市类POP等。

三、结语

篇6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我国,尚属较新的学科领域,与其他许多学科特别是文科相比,它是一门以理论性为基础偏重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更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并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备开阔的视角和良好的管理能力,能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授课方式、考试模式仍然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对此,本文以教学案例法的运用为例,以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枯燥的课本讲授和一些传统的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实用性强。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展视野,提高实践能力。②互动性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许多高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仅仅局限于讲案例、举例子、做习题的过程,教学方法上仍然侧重于教师单向讲授为主,案例也缺乏代表性、时效性,并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形而上学的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二、选择合适的案例是组织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合适的案例,主要是指案例中涉及的背景资料、数据原则上应该真实,这样才具备可参考性和借鉴性;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跟得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年代久远的案例可能经典但在现代管理运用中或许已不适用;案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书本理论基础之上,完全脱离理论的案例缺乏说服力,学生难以掌握。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应该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特点和特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高校刚开设和逐步推广的时候,引用的书本教材很多是国外专家教授编著的,案例也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案例为主,结果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发现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等导致了差别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注重应用符合我国企业管理特色的案例。案例不单来源于教材书本,还可以来自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调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避免“闭门造车”,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实践。

此外,选择的案例要便于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不一定设计统一的参考答案,而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学生和课堂;选择的案例要具备系统性,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和知识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既要注重代表性个案的教学讨论,还要强调案例教学的整体过程,更要通盘考虑课程与案例之间的承前启后和相互衔接。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主要过程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准备好案例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熟悉案例内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并围绕案例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抓住阅读关键,深刻理解案例情景

人力资源管理受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政府、社会的影响,要想做好案例教学,必须深刻理解案例的背景。在阅读案例、理解背景阶段,指导学生理解背景因素如何对人力资源产生影响,重点指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应掌握的主要背景知识有:社会文化背景、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企业发展历程、管理任务和事件等。并非所有的背景和信息都要求是准确、有根有据,有时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分析未知结论和所要的信息。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根据班上学生人数的多少,以5-6人或7-8人为一组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的作用,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性的、个性化的思路和认识看法。最后形成共识,由小组推荐代表总结发言,当然,小组中学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结果时,也可以将各自的想法予以阐述。最后,由教师简单回顾案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找出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经验,讨论小组结论,得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四)做好案例教学后的总结

凡事都有一个运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对于案例教学同样如此,每位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社会地域环境差异性,在案例教学的运用中寻找不足,不断总结,才能建立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除了纯粹的案例之外,还可以开展仿真模拟教学,成立模拟公司和模拟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人力资源招聘、签订合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绩效考评等多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开展性格测试游戏、管理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等。真正帮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管理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使课堂成为语言和能力实践的场所,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若渴的热情。总之,案例教学法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已经逐步普及,但仍然有许多有待创新和完善之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戴良铁.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9).

篇7

【关键词】 美术教学;情感因素;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它不但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应该加强情感因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这对美术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使用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美术教学课堂上,使用情感因素可以有效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应多关心、信任学生,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美术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对其耐心辅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发现美的能力。美源于生活,是创作艺术灵感的源泉。情感因素被广泛的应用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发现美的能力。教师将情感因素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生活、体会生活,同时就经过创作美术作品对生活进行赞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课程的意义。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进而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情感因素与美术教学课堂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枯燥的美术教学模式,加强美术现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将情感因素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进而更喜欢美术课程。另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渗入情感因素还可以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创造美术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自身创作水平与才能。

二、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渗入感情因素

(一)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在课后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向学生详细讲述美术知识。倘若,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导致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效率不高,并且一些作品创作的不甚理想,这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加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同时,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对本职工作保持一定的热情,并具备较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而使中学美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开展有效的情感因素诱导。情感因素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不是单纯的感情灌输,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要利用情感的渲染能力、调节能力,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现阶段,新的教育改革制度提倡师生间的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自由,让学生在信任、平等、宽容的分为中得到认可。教师要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的美术题材进行有效教学,注意在此过程中,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一切教学目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绝大多数学生对陌生的美术题材都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想要深入了解的兴趣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从这方面进行考虑,将美术教学中使用的素材更换形成画面新颖或是技巧多样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因材施教。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长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将美术学习内容进行提炼,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进而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加强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适当渗入情感因素,使美术教学课堂的气氛融洽,这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学课堂质量。好的课堂环境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给学生信心鼓舞,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四)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开展美术手工创作的教学课程时,美术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放风筝或是玩风车,然后再开展动手创作,使学生的情感不但到得丰富。利用课余时间,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校内画展以及美术作品,积极的引导学生,将美术课堂搬到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符的环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感知美术,真切的感受到美术作品带来的艺术美,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情感因素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加强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美术课堂教学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洞,何春芳,才玛措.探讨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科教版),2010,12(15):141-143.

[2]陈莹,余巧灵.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困生学习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电子版),2O10,12(23):281-284.

篇8

一、园长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水平的决定者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是一园之长。园长对区域活动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水平。因此,园长应该做好如下三面的工作,积极有效的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一是高度重视,全面规划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对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园长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将要创建什么样的区域活动,应该从哪里入手,哪些是重点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在明确这些思路后,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做出全面规划。二是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园长是幼儿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任何新生事物和新工作的推进,教职工不可能像园长那样运筹帷幄,激情澎湃,甚至有可能是一头雾水。这就需要园长抛砖引玉,甩开臂膀为全体教职工打开一个口子,做出一个榜样。例如何创设区域环境,如何投放材料,如何开展区域活动等。这样,教职工才能领会意图,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顺藤摸瓜,这样更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快速和有效推行。三是勇于实践,加强指导,善于总结,不断完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课程改革,要实现区域活动向纵深和高质量发展,园长应该勇于接受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失败,并善于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与实践者

教师是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实践者。教师的区域活动理念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师,应该着力做好如下三面工作,有效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一是做好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环境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区域活动重要的物质外壳。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实际,科学合理的将班级活动室分割为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并注意如下环境创设事项:环境创设创应该与区域主题高度吻合。例如,阅读区的环创应该与阅读有重要的相关性;生活体验区的环创应该与生活有重要的相关性;表演区的环创应该与表演有重要的相关性等。环境创设应该富有童真童趣。活动区是幼儿的天地,是幼儿游戏、探索和玩耍的地方,那里应该充满幼儿的想象和梦。因此,活动区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进行创设,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直观形象,布满幼儿的味道。二是开展好区域活动指导。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环境,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互助、实践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和身份将直接决定区域活动功能的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准确的角色和身份应该是观察发现者、支持者和评价者。观察发现者需要教师做一位耐心的观察员,通过细心观察去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问题、需要、兴趣和喜好等,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者需要教师在幼儿确实需要给予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但这个帮助应该把握好“度”,要讲究方法,不直接给予答案或越俎代庖。三是重视开展好评价工作。评价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学会抓住重点,客观评价,因该尽可能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并通过评价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帮助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同伴,共同发展。

三、家长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

篇9

一、背景介绍

笔者任职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商务英语课程,因学校要求专任教师每五年需在专业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六个月,笔者于2011年上半年来到中国国际美博会的主办方实习,以补充商务英语会展方向的一线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二、企业概况

中国国际美博会(原广东国际美博会)是由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主办,创办于1989年,1996年以来每年举办两届,至今已成功举办44届。展览规模雄踞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设有12大专业展馆,全面涵盖美容行业各范畴。展会共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部分省份以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近几届中国国际美博会每届到会采购和观摩的专业人士都超过40万人次。

三、挂职锻炼工作项目

笔者全程经历了第34、35届美博会的筹备、举办和总结等环节,任职于市场部,担任海外专员,承担的工作主要为涉外推广、特备节目筹备、涉外资料优化、市场调研、现场统筹管理等。具体项目如下:1.Specialevents特备节目2.Pressrelease&E-blast英文新闻稿及英文简讯3.FairDirectory&ShowPreview会刊及展前预览4.Overseainvitation海外买家/展商邀请5.Overseaunitsinvitation海外机构邀请6.Visitorsurvey买家问卷调查7.Exhibitorlist展商名录8.Exhibitormanual展商手册9.Internship学生实习在工作过程中,笔者接触到规范的展会操作流程,也对展会的销售、统筹和市场各项工作有了较好了解,意识到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的重要性,掌握了展会知识、行业需要的能力素养、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在涉外展会行业工作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时刻在思考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

四、促成校企合作

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成功促成了主办方和学院的合作,有机会和学生一起实习。在和学生一起实习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在工作中的欠缺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入和补充的内容。在第34届美博会期间,共有学生107人次参与了展会现场的实习,负责场外指引和问卷调查。在35届美博会中,有15名学生在暑假期间在主办方单位担任展会助理工作,并于展会现场于销售办公室、媒体办公室、办证中心等处工作,同期另有学生95人次参与现场实习工作,工作内容和34届相同。2011年至今,我院已成功与中国国际美博会合作五年共9届展会,每年为商务英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涉外展会实践机会,实习岗位也不但扩充和完善,现有岗位为:展位翻译、咨询接待、媒体助理、市场助理、销售助理、办证登记、门禁管理、人员管理、礼仪接待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岗位上运用课堂所学的商务和英语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五、反思与建议

在对学生的培训和现场指导中,大部分学生不畏艰苦,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认认真真完成工作,笔者十分欣慰,但也看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纪律性不强,不够灵活等。通过与学生一起在企业长时间锻炼,并以企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换位思考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工作态度学生社会经验少,对家庭和学校往往依赖较大,涉外展会实习工作强度大,且需要接触成千上万的展商和观众,学生容易产生不适应,因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在常规授课时应帮助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摆正心态和位置,方能在心理上做好准备。2.严谨的工作流程在毕业之前,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集中在家庭和校园,两者都相对轻松和自由,但国际化展会中都采用十分严谨的标准化工作流程,节奏紧、效率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转移环境同样会产生不适应,跟不上或理解错误,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校内实训课程必须引入与企业一致的标准化工作流程,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重要性,并提前熟悉工作流程。3.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社会能力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时俱进,更新速度快,学校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更新有时存在滞后,必须及时关注行业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和模式;企业要求的社会能力较高,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支持学生社团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社会能力的机会。

六、总结

篇10

Abstract: What the modern society need is the compound talents in English major who are not only good in English but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ave high social adaptabilit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different training models of the compound talents in English major and their advantages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and summed up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cultivation with the purpose to do contribution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关键词: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嫁接

Key words: compound talents in English major;training model;deriving;grafting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45-02

0引言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渗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成多元化趋势。以往那种只学习外语专业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 “纯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简明的说:21世纪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口径宽,社会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鉴于此,大多院校勇于改革,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很多构想。如人们常说的“主辅修制”,“1+1”模式,“双学位制”等,称谓繁多。总的来说,从培养的根本模式上可分成“衍生”和“嫁接”两种。

1衍生式

衍生模式是以英语系为基础衍生出一个新系,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专业英语+复合专业的实体,即采用传统英语专业的本科框架,一二年级侧重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三四年级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均采用英语编写的教材,课堂上采用英语组织教学,把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较自然地完成从单一地英语语言学习到复合专业学习的过渡。

1.1 具体培养方式在培养方式和具体操作上,院校不同又略有不同。大致来说又可分为模块式,浸泡式。

1.1.1 模块式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树立良好的学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所有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习同样的英语课程,以加强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为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课程,这就是学科基础课平台(不含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平台)。

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一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二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三是提高综合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设置专业核心课平台以提升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同时,重于专业知识的加宽加深,有明确的培养方向的系列性课程采用模块结构进行设置。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及师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本校发展的模块,如应用英语模块、英语教育模块、语言文学模块等。所设模块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补充的。每个学生可以而且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完成规定学分,以保证该模块课程体系,知识体现的完整性。但由于模块的学习不能也不是只培养某一种专业人才的,每个模块的毕业生都可能从事别的职业。所以,除了上述模块的课程体系外,该教学模式还为学生设计了公共选修课,补充其他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保证知识的复合性。

1.1.2 浸泡式浸泡教学法(immerson)的实验从60年代末开始在加拿大实施,是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进行英语和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70年代至80年代,这种教学法在整个北美发展很快,甚至发展对大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基本做法是以目标语为媒体教授非语言知识课程,语言的习得作为副产品而获得。如果全部课程都有目标语教授,甚至日常生活活动也用目标语为媒介进行,则称为“完全浸泡”,如果仅仅第二语言课程通过目标语教授其他知识课程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称为“部分浸泡”。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学者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传统英语专业课程中高年级的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浸泡式教学。

目前一些院校把专业课程设定为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语言技能课程包括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论文写作指导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专业技能课程则根据本校实际开设,如商务英语,艺术设计等,突出复合型人才特色。专业技能课程选用英文教材,用英语授课和作业(讨论和写作等),以学习专业知识为目标,英语习得作为副产品而获得,实际上是所谓部分浸泡教学。

1.2 利弊分析

1.2.1 优点首先:如此四年一贯制的专业英语训练,以及用英语注重复合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能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会因增加了复合专业课的原因而产生“退化”的现象。相反,随着广泛的复合专业的加入,学生不但最大限度地锻炼语言能力,也能逐渐体会到语言“工具”的作用,跳出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圈子。另外:因为课堂是英语教学,教材也是用英语编写,那么学生无论在该专业的术语、概念、内容、语言表达、国际通用规范等方面,与未来的工作需要之间的距离将大大缩短,校方能做到真正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的外语功底又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2.2 缺点师资问题。此类办学的关键是拥有一批专业在行英语过硬的教师,同时,因为复合专业的大多说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授课方式不宜采用单一的语言授课方式(即模仿和重复),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具有灵活的多方面的课堂组织能力。

2嫁接式

所谓嫁接,指实行“本+专”的培养模式,即四年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的后两年,鼓励学生同时进行两年其他专业学习,选修一定量学分的某一专业的课程,院校多采用系与系,专业与专业强强联合的方式,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本系完成本专业的学习的同时,用不同的方式使之进行另一专业的学习。